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必须活动
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师生活动
动态修改
一、引入学习: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课 型
[ ]探究 [√]观察 [ ]讲授 [ ]阅读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课前准备
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4、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五年级下 册·第四单元
课 题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配套K12】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配套K12】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关于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同一时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不一样。

收集更多的事实,说明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不一样。

2.了解人们为了国际交往和出行的方便,是怎样解决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一样的问题的。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准备】世界时区图或课件、时钟或手表【教学过程】1.引入(1)播放 2004 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录像。

让学生讨论:这场比赛是在雅典当地什么时间举行的?我们是在什么时间收看实况转播的?(2)让学生补充相关的事实,特别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实,并谈谈对这个事实的看法。

2.认识时间(1)让学生自己谈谈对时间的认识,包括对时间划分和计量单位的理解。

(2)在讨论的基础上,由一名学生把自己对时间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下来。

(3)教师提问:“你听说过北京时间、伦敦时间、巴黎时间、纽约时间和东京时间吗?”然后告诉学生:当北京是正午12点的时候,英国伦敦是凌晨4点,法国巴黎是凌晨5点,美国纽约是头一天的23点。

并用在大饭店里(或是在飞机场等地)挂着的多个时钟,显示不同国家的时间这一现象,指导学生了解北京、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的时间。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的确不一样。

(4)教师结合上述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以一天中太阳位置最高(即正午)的时刻定为12点,这种时间叫地方时。

如果各地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会带来一定的麻烦,特别是交通、通讯发达的今天,国际往来频繁,地方时更为不便,这样就产生了统一时间的必要。

1884年各国间达成协议,全世界采用‘区时系统'计量时间。

”3.世界各地的区时。

(1)出示世界时区图。

(2)从这张全世界时区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地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整1小时。

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它们就相差几小时。

例如北京和莫斯科相差5个时区,时间就相差5小时。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2.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仪的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3.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仪的概念、作用、使用方法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五带划分4.2 教学内容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地球的五带划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4.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2. 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五带划分,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续)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5.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物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第六章:地球的运动与日常生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6.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 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地球的运动与导航技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实践操作法:进行导航技术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八章:地球的运动与天文观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进行天文观测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2. 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地球的运动与人类文明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9.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2 教学内容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10.4 教学步骤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2.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和周期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重点关注。

2023年上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四季的形成》教案

2023年上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四季的形成》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三课四季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绕着倾斜的地轴自转的同时,以近似圆的轨道绕着太阳逆时针转动,地轴与这个转动平面的夹角是23.5°,并始终指向北极星。

知道地球绕太阳转动称为地球公转。

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2.科学探究阅读资料并能用模型解释地球公转,能设计模拟实验演示并解释四季的形成。

3.科学态度、STSE对地球公转现象有好奇心,积极参加四季形成的模拟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乐于分享。

初步了解所学地球公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橡皮泥、牙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引入:我们知道了四季的划分,了解了四季变化中可观测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影长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季的形成》。

(二)新课学习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阅读“日心说“的有关介绍:1543年,哥白尼完成了《天体运行论》的写作,建立了“日心说”理论。

他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普通行星,其自身又自转。

哥白尼的学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成为近代天文学的奠基。

(2)交流并小结:哥白尼“日心说”理论首次提出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了解地球的公转。

教师演示并讲解,同时课件展示教材P52下方图。

a.地球绕自身轴的转动,就是地球自转。

这个轴称为地轴。

b.地球以近似圆的轨道绕太阳转动,地轴与这个转动平面的夹角是23.5°,并始终指向北极星。

c.地球绕着倾斜的地轴自转的同时,绕太阳逆时针转动。

d.地球绕太阳转动称为地球公转。

(4)学生自己操作地球仪,理解上述概念。

2. 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1)明确任务:做模拟实验,从地球的运动来推测四季形成的原因。

(2)实验前交流:a. 如果地轴不倾斜会怎么样?b. 地轴倾斜与地面接受太阳的光和热的多少有关吗?c. 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实验计划。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 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 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怎样能在自 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 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 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 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 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 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 星”不动。

活动三:、拓展: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 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教学 后记(1)小组交流(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 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 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 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再用一 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 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 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 么?(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 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

能 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 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 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 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 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活动三:、拓展: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 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板书 设计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 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 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 运动而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 种变化。

(2)模拟实验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 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 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 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 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 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 点 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 好记录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 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 差?(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活动三:三、整理归纳: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 不变的。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科版

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 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3、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4、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

2、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3、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4、对获得的证据进行批判性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

如解释有多种可能性,需进一步探求证据。

5、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且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6、运用口头或书面、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的公开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懂得在探究活动中,需要审视观察到的事实和探究所获得的证据。

这些事实或证据,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可能有着不同的作用。

3、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科学知识是长期探究、不断修正的结果。

4、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能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种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等方法,来证实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极昼极夜现象;能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种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复习课件,太阳系模型,地球仪,手电筒、A4 纸【教法使用】讲授、演示【教学过程设计】一、出示课件目录图片,浏览本单元课程安排。

二、回顾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汇报、交流完善知识体系。

1 、学生在空白A4 纸上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自己知道的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

(要求:同桌合作交流记录,时间 5 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同桌合作写出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可以暴露学生的一些错误知识和概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

2.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

3.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如“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太阳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日落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并探索地球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单元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入理解和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可能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规律。

2.地球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2.准备实验器材,如地球仪、陀螺等。

3.设计好教学课件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地球运动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仪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4课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4课

《1.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了解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且进行验证。

(2)进行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2)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设。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假设法、合作探究法、模拟实验法【课前准备】乒乓球、手电筒、白纸、水彩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昼与夜》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

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昼又来临了……为什么会产生昼和夜的交替现象呢?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认识地球的运动,首先来探究常见的《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究活动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不断交替的现象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昼夜交替的几种假说。

(一)昼夜交替的假说阅读教材P72内容,出示四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想一想:这四种假说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了验证这四种假说的正确性,我们一起做几个模拟实验,来检验我们的假说是否成立。

(二)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乒乓球代表地球,手电筒表示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一)乒乓球静止不动,手电筒绕着乒乓球转动,观察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太阳光”照亮,并做好记录。

五年级科学下《四 地球的运动 证明地球在自转》优质课教案_0

五年级科学下《四 地球的运动  证明地球在自转》优质课教案_0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三课,是在前两课学生提出了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了解“地心说”、“日心说”后,通过对摆的特点的实验探究以及对傅科摆的理解,从而理解地球的自转,也是继续探索地球运动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和其它各种渠道,大多都已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个科学事实。

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知道的学生可能就很少了,需要在本课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找到地球在自转的证据,理解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原理。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能够证明地球在自转。

过程与方法:1.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2.通过提供的相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

2.理解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然能够证实。

3.体会到很多重大发现都源自于平时的细心观察和不懈探索。

四、教学重点:探索摆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六、教学准备:每位学生准备:学案一份每组学生准备:单摆1个、铁架台一个、可转动的圆盘1个、实验记录单1份。

教师准备:单摆1个、铁架台一个、可转动的圆盘1个。

课件一份。

七、设计特色简述:1.将网络自主学习方式与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更具实效。

2.采用大环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突出对学生实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及团结协作水平的培养。

八、教学过程:附件1:学生学案设计附件2:学生探究活动记录单附件3:教学评价设计附件1《证明地球在自转》学生学案设计一、课前网络自主学习学生在家通过网络查找: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地球自转?傅科摆有什么特点?二、课堂小组合作互助学习1.摆的方向性实验研究方案研究问题:我的猜测: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论;2.摆的方向的实验记录三、课后延伸活动1、网络自主学习: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有哪些?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有以下收获:附件2:《证明地球在自转》课堂探究活动记录单时间:地点:班级:第小组:一、摆的方向性实验研究方案第小组实验研究方案研究问题:我们猜测: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论;二、摆的方向的实验记录附件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评价设计。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_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_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2)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昼夜交替和地球自转影响风向;(3)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四季交替和地球公转改变气候;(4)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探索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自转、公转引起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地球仪、实验器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观察不同的地图,引出地球的运动问题:“地球是静止的吗?它有什么运动呢?”(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归纳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1)通过播放视频或PPT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

(2)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使用,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操作和原理。

3.实验探究(30分钟)(1)让学生进行自行车实验,模拟地球自转。

(2)通过观察转盘实验,了解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交替。

4.归纳总结(10分钟)(1)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引起的现象。

(2)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5.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气温变化等。

(2)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地球公转对气温的影响。

6.达标检测(15分钟)(1)未完成的实验报告、练习册等作为检测材料。

(2)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层次给予评价,鼓励和指导学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2)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3)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图片、模型等;2.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等;3. 教学资料:课本、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

4.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2.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相关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2、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四季和五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对地球运动有初步的认识。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时差对国际旅行和通讯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自然现象图片,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2、讲授新课(1)地球自转①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②结合动画演示,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称为一个恒星日;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4 小时,是一个太阳日。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4课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4课

《 1. 日夜交替现象》讲课设计【讲课目】1.知与技术(1)知道日夜交替象有多种可能的解。

(2)认识日夜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周运有关。

2.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生日夜象的多种假,并且行。

(2)行模和运用采集据。

(3)依据的状况修正自己的解。

3.感情度和价(1)到同一象,可能有多种不一样样的解,需要用更多的据来加以判断。

(2)培育主研究,极合作的度。

【讲课要点】日夜交替象的四种假。

【讲课点】日夜交替象的模。

【讲课方法】假法、合作研究法、模法【前准】球、手筒、白、水彩笔【安排】 1【讲课程】一、情境入播放:《昼与夜》太阳升,白日抵达;太阳西落,夜幕降。

第二天太阳又从方升起,白昼又来了⋯⋯什么会生昼和夜的交替象呢?地球、太阳在怎运才会致种象生呢?个元,我一起来地球的运,第一来研究常的《日夜交替象》是怎生的。

二、研究活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那么,地球上为何会出现昼和夜不停交替的现象呢?第一我们来认识一下关于日夜交替的几种假说。

(一)日夜交替的假说阅读教材 P72 内容,出示四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想想:这四种假说哪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呢?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哪一种看法是正确的?为了考据这四种假说的正确性,我们一起做几个模拟实验,来检验我们的假说能否建立。

(二)日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乒乓球代表地球,手电筒表示太阳光,让“太阳光”照耀到“地球”上。

模拟实验日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一)实验器械乒乓球、手电筒实验步骤乒乓球静止不动,手电筒绕着乒乓球转动,观察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太阳光”照亮,并做好记录。

模拟: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动。

模拟实验日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二)实验器械乒乓球、手电筒实验步骤手电筒静止不动,乒乓球绕着手电筒转动,观察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太阳光”照亮,并做好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后记: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目标: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认识摆的特点: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

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二、认识“傅科摆”: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三、交流: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后记: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模拟实验: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四、认识时区及时差: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24小时。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目标: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1)小组交流(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

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6、地球在公转吗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