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文化发展历程学校教育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发展历程学校教育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激烈,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世界发展所关注的问题。
全球教育一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各国的教育都在为应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另一方面中西方教育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行为日益频繁。
然而,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复制、粗暴照搬,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等问题。
因此,需要我们站在更高高度审视这一问题。
对比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寻找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有利方面和各自弊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为推动中国教育实现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由于历史起源不同、民族性格不同以及其他诸多因素造成了中西方在许多层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等等,而这种差异越在历史的前期越明显,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仍,在相互借鉴中相互融合,然而这种教育差异依然广泛影响着当前的教育事业。
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既表现在教育传统的差异,也表现在教育现实的差异,其具体表现在受教育者、教育者、学校以及教育体制。
一、受教育者(一)中国学生:被选择。
大部分中国人的中国式审美的评价思维注重外部的评价,“好学生”的三条标准人品、素质、潜能,这些都是自我是无法界定的,只有社会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行为来进行判断;这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符合中国社会对于素质人才的界定。
至于“潜力强”这个很难以界定,但是中国人独特的成才思维认定,如果这个学生学习很轻松,付出的努力少,但是成绩优秀,就被认定为一个潜力很强的学生。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这种注重外部评价,是中国农耕文化这棵种子所发散出来的一株枝蔓。
在古老的农耕社会,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团体的合作,才能保证粮食的收成。
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中国人越来越注重群体,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使他们在决定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十分留心他人对于自已行为作出的反应和期待,尽量避免窘迫与冲突,强带哦自我反省、克己、慎独、三省吾身。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七星过客中西方大学发展大致都经历了古典大学时期、近代大学时期和现代大学时期,笔者分别就这三个时期的中西方高等教育作一概述性的论述。
古典大学时期:西方的古典大学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公元前387年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成立到欧洲中世纪大学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以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到十九世纪(以1809年德国洪堡大学的诞生为标志)。
首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具有影响力便是“柏拉图学园”的诞生和发展。
“柏拉图学园”就是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又叫“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
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
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
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约两公里的地方购置了一片土地,办起了一所学校。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
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只是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在欧洲文化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它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众多的有志青年都渴望来这里深造;同时,它也是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许多周边的城邦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麻烦,都会来这里求助,这一点又像今天的政策研究室和策略研究公司。
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学园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学园里不仅提供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对自然科学尤为重视。
中美两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比较及启示
中美两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比较及启示1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对我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展开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1983年4月,美国全国高教质量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在危难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揭开了美国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序幕。
之后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发展基金会又分别发表了《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和《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又称《博耶报告》)两份报告,这两份报告指出了本科教育的8个冲突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本科教育的14点建议及10条途径。
这两份报告对美国的本科教育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报告公布后,各研究型大学都开始结合本校实际从以上十方面积极改进本科教育,掀起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浪潮。
为了了解现状、深化改革,卡内基委员会又于2001年5月开展了一次“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之后”的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涉及全国123所研究型大学,调查发现本科教育地位有所提高、方式有所改进,十条建议得到了相当的响应,美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和提高,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全世界优秀学子赴美完成本科教育。
中国当前正处在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学习、借鉴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中美高校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启示笔者在2006年曾经到美国依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系进行过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本文以下部分结合本人的亲身体会对比中美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当前制约我国本科教育发展的因素,从而取长补短,促进我国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1确立以研究型学习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在《博耶报告》发布之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纷纷调整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将本科教育的重心从被动学习、接受知识转移到以研究和发现为基础的过程上来,本科学生的学习以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项目资源为本科教育服务。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篇二《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办学理念的反思》摘要: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建了柏拉图学园,其当时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等与同时期的春秋战国以及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作比较,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对现当代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学理念;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柏拉图;反思一、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欧洲大学最早的发源地应从柏拉图创建的阿加德米学园(后人称之为柏拉图学园)开始,至此之后,欧洲大学似乎延续了学园的根脉,其思想一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欧洲一些最著名的大学。
这不仅因为柏拉图学园存在年限之久(接近900年),更在于它创建之初的大学理念。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夏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正式确立于两汉,发展于唐宋,瓦解于明清。
在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
每次变革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先秦私学的兴起、西汉太学的创设、北宋书院的建立和清末近代大学的诞生。
虽然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但那时的大学于现在意义上的大学相去甚远。
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应该只能说是高等教育的雏形。
真正能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应从汉代的太学开始,而太学又受着儒学的影响,因此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源头的追踪的结果是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几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彼此之间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着断裂。
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的源头便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也就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二、关子大学办学理念的对比(一)柏拉图学园完善的大学理念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在经历了12年的游历生活之后,于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在雅典城外纪念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Aeademus)的墓地建立了其讲学授徒的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此处附有花园的运动场遂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所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学院”。
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比较
西方古典大学发展也有两个 时期 : 第一个时期是 8 成 的历史演 变 , 大 学 的发 展 分 为 三个 阶段 , 将 即古 典 公元 前 37年古 希腊 的柏拉 图学 园 的成立 到欧洲 中世 公 2世 。这 一 时期 属 于 西方 大学 阶段 、 近代 大 学 阶段 、 现代 大学 阶段 , 基 于 此 , 纪 大学产 生之 前 ( 元 l 纪 ) 并 以 还 通过 对 中西 方 大 学 发 展 的 原 因 、 式 、 络 等 比较 研 古典 大学 的 孕 育 和 启 蒙 期 , 学 园 的 形 式 为 主 体 , 形 脉
帝建 立 的太 学 为 标 志 , 步 形 成 、 展 为 真 正 意 义 上 用性; 逐 发 民主性和平等性。这些特征 , 除宗教性外 , 其他 的古 典大 学 。甚至 有 学 者 认 为 汉 代 的太 学 才 是 中 国 特征均被现代大学继承和发展。 大学 的起 源 。太学 的 主要 特 点是 : 有专 门 的大学 校 舍 ,
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体西方近代大学的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宗现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这一历史时间上的差异教改革时期公元1416世纪的新人文主义思潮至少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程度比西方社会同时即要用以人为本位的教育替代以神为本位的教期文明程度要高
20 0大学学报 ( 文社会 科学 版) 人 Ju a o hn he ogs nvri ( u aie & Sc l c ne ) o r l f i T reG re ie t H m nt s oi i cs n C a U sy i aSe
展, 一些以柏拉 图等为代表的文人学者 自发在当地进
一
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
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摘要】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简介:自古以来,教育一直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石。
中西方在校园规划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模式。
中美校园规划的重要性在于提升教育品质和学生体验,促进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中西方校园规划的历史演变:中西方校园规划在历史演变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西方注重个性化和功能规划,而中国注重整体和文化传承。
中美校园规划的异同点:中美校园规划在设计理念和建设模式上存在差异,比如美国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中国注重传统和文化内涵。
中美校园规划的发展趋势:未来,中美校园规划可能会趋向于借鉴和融合对方的优点,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创新的发展。
结论: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差异将促进双方的交流和学习。
建议未来发展中应注重综合性和创新性,兼顾传统和未来发展方向。
感谢各方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注,共同努力打造更加美好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异同点、发展趋势、特点、差异、发展建议、结尾致辞1. 引言1.1 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简介中西方校园的规划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伊拉克利翁是最早的公共学校之一,其建筑和景观规划为后世校园规划提供了启示。
而古罗马的拉斐尔学院则是西方现代大学的雏形,其建筑布局和设计理念影响了后世的校园规划。
在中国,早在唐代,就有了类似现代校园的规划。
著名的大学如国子监、白马寺等都有规划精细的建筑群和景观。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学校规划也逐渐发展,尤以清代的大型官办学校为代表,如读书院、书院等。
中西方校园的规划发展在历史上有着相似的演变轨迹,都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在具体的规划理念和实践上,两者仍有一些差异,这也为后来的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奠定了基础。
1.2 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在于为学校提供了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设施建设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七星过客中西方大学发展大致都经历了古典大学时期、近代大学时期和现代大学时期,笔者分别就这三个时期的中西方高等教育作一概述性的论述。
古典大学时期:西方的古典大学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公元前387年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成立到欧洲中世纪大学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以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到十九世纪(以1809年德国洪堡大学的诞生为标志)。
首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具有影响力便是“柏拉图学园”的诞生和发展。
“柏拉图学园”就是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又叫“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
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
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
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约两公里的地方购置了一片土地,办起了一所学校。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
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只是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在欧洲文化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它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众多的有志青年都渴望来这里深造;同时,它也是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许多周边的城邦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麻烦,都会来这里求助,这一点又像今天的政策研究室和策略研究公司。
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学园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学园里不仅提供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对自然科学尤为重视。
在学园的大门上就赫然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一引言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
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
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
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
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
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比较与启示
• 3、通识教育教学方式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 在大阪大学,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特 别是基础研讨课 。 •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通常在课堂讲述之外, 另设有小组讨论,尤其是采取大班授课方 式者 。
• 4、设立通识教育专门机构 • 为了在专业院系组织占主导地位的大学加 强通识教育,应该成立通识教育的专门机 构,给与一定的经费投入。 • 5、学分制改革仍须完善
• (2)1945年哈佛大学的著名报告《自由社 会中的通识教育》( 亦称“哈佛红皮书”) • 当时在美国引发了普遍的西方文明危机和 价值观危机,是推动这次通识教育运动的 深刻动因。 •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化,学生群体的日 益增长和多样化,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打 造“共同教育”,不仅奠定一所大学的共 同文化基础,而且奠定美国社会的共同文 化基础。也就是要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 人和合格公民。
• 2006年3月,南京大学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 命名为匡亚明学院。 • 2000年5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 • 2006年秋,清华大学重点推出了以人文教 育为核心的“文化素质通识教育共同核心 课程计划”,“共同核心课程”分为八大 课组. • 2009年,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成立。
• • • • • •
• 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 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 性教育; • 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有社会责 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 民; • 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 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 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
中国大学为什么要进行通识教育改革?
• 4、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50%左右 • 全课程、半课程
• 32门的半课程=16门的半专业课程+8-10门的半 核心课程+ 几门属于通识范围的非核心课程的 必修课程(写作、外语等)
中西方学校教育对比
中西方教育评价体系的优缺点
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优点
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缺点
标准化测试和学术能力评估能够确保学生 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有利于选拔优秀人 才。
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创新 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 展。
西方教育评价体系的优点
西方教育评价体系的缺点
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估方式能够全面反映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创新和实践能力。
03 中西方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对比
CHAPTER
中国教育评价体系
考试成绩为主
中国教育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 主要评价标准,考试分数是衡量
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依据。
标准化测试
中国广泛采用标准化测试,如高 考、中考等,通过统一命题、统
一评分标准来评估学生。
重视学术能力
在中国教育评价体系中,学术能 力被高度强调,尤其是数学、科
学等学科的学术水平。
西方教育评价体系
综合评价
西方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术成绩、社 会实践、创新能力和个人特长等。
过程与结果并重
西方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表现和发展。
多元评估方式
西方教育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作品集、面试、报告等, 以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
个性化教育
西方学校教育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 样化的课程和活动。
批判性思维培养
西方学校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 自主探究。
终身学习理念
西方学校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中西方学校教育的未来合作与交流
[历史背景,学校教育,中国]历史背景下中国与西方学校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历史背景下中国与西方学校教育的比较与分析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教育,是千百年来一个严肃的话题。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的主要发展形式,它为了适应人类社会而不断发展。
西方的自由教育,西欧教育,中世纪大学;中国的古代学者的游学、讲学,官学,私学到书院,学校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历史为基础,解读中西方学校教育,对比分析,寻找历史根源。
一、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灿烂文化的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学校教育发达较早。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的教育活动,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
而正式的学校教育则产生于奴隶社会,此时为了满足奴隶主的需要,学校教育也经历了从萌芽到产生的过程。
夏朝是我国文明的开端,其奴隶制官学也开始创立,是为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及其子弟而服务的。
据文献记载,夏代的学校有庠序校,统治阶层得到内容十分广泛的训练,也经受非常严格的考校,其中校已经发展为比较完备的军事性质的教育机构。
商代则在夏代学校的基础上增加了瞽宗。
此时主要靠宗教与军事来统治国家,这就决定了它的学校教育是以宗教和军事为主。
西周建立后,它的经济和上层建筑日臻完善,学校教育也在大力发展,学校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级。
国学设立在王城或诸侯的国都,乡学设在王都郊外,它门都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和奴隶主贵族子弟服务的。
西周的学校教育对以后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
此时的教育内容有:三德、六行、六艺、六仪。
其中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它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内容,具有开创意义,对我们今天教育问题的思考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在春秋时代,奴隶制度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直至战国末期,发展到封建社会。
学校教育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
此时私学盛行,儒、墨、道、法各个学派都创立了私学,其中以儒、墨两大私学影响广大,形成百家争鸣的教育局面。
国内教育PK国外教育
国内教育 PK国外教育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而在最近的几年里,大量青年学子出国留学,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
在我国各类留学出国人员中,自费留学人员长期占据总人数的 90%,已成为留学群体的主要力量。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以及教育情况的大幅度改观,面对越来越多“海归”与国内大学生的同场竞技,在留学“火热”的今天,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会有个疑问:“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中外教育对比:看法各不同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大学成绩好、会学习,是不争的事实。
但成绩好并不等于能力强,尤其是应付社会的能力。
许多中国学生名校毕业后也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较于国内,海外学校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格特质的培养。
如果学生在演讲、社交、体育和交友等方面有非常强的能力,进入国外的好大学就相对容易些。
不少学校认为,一个学生有乐观心态,能说会道,善交朋友,乐于助人,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然会好,假如他的成绩不高,可能是老师的教学和引导有某些问题。
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如果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可以不看他的 SAT(标准成绩考试)成绩。
因此不少国外高中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增加学生进入名校的机会。
中国教育态度与国外教育态度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所以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是缺点,中国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国外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
加上外国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大学是严进宽出,真正需要学习的四年大学生活,在中国却被白白浪费了。
资源优势:同样成绩,可赴国外读更好的大学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相比国外少很多,在国外读取好大学也比在中国容易。
若考不上一本,预计高考成绩在二本线左右的考生,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与其在国内读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可考虑选择出国升读世界排名远比国内211 工程重点院校靠前的海外大学。
成绩在三本线左右的学生:应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院校,也可以选择专业性更强的院校。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教育是我们身边最深有切身体会的事情。
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命运,也维系着一个民族前途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处于21世纪的我们,教育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都对我们的人生轨迹有决定性影响。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就形成了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
现仅就中西高等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一、专业课程的设立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其经济体制的思考,并且必须服务于经济,西方教育的目的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他们明确规定的三大功能,包括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科学的研究和教学。
在西方,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设立了专门的课程和专业。
在中国的大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建立专业课程缺乏后续的变化,而且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多数中国大学都开始重视改造和振兴建立专业课程,来适应社会。
二、专业课程和学校的选择为了适应社会,在西方大学里设立了许多专业和课程以供学生选择,这些学生选择或改变专业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是极为不同的,灵活的,这是单独的世界高等教育。
在中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但变化的专业在学校是不容易的,转变学校就变得更加困难。
在西方大学,强制性的主题很少,有主题丰富的选修课。
但是我国高校的必修课占据主要部分,而且许多学校(特别是技术学院)有严重偏理科科目的现象。
三、学生管理在西方,大多数学校是后注册,并支付学费。
与他们相比,中国学生需要安排好课程和宿舍。
在许多大学,如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在学校可以方便地采取IC卡的照片,其中的作用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学生证和图书馆卡。
该卡可用于输入各种书籍、电脑室和其他设施,如体育馆。
除了简单的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学生和学校没有其他联系。
经验丰富的咨询配备由学校提供,将帮助学生确定其主要方向(有点像我们国内的专业),并引导学生选择特定的类别。
在选择课程时,根据学校的时间表。
时间,地点,教室和课程是完全由个人控制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
中外学校教育发展历程对比
中外学校教育发展历程对比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教育一直被视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不同地域和文明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历程也是千差万别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和趋势。
一、农耕社会中的中外教育发展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比较简朴。
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需求也不是很迫切。
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可以追溯到夏代,夏代初期,教育主要由老师们口授文章和歌曲进行传递,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而在欧洲,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教育也主要采取师徒制。
学生们通过跟随老师学习知识和技能,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
二、现代期的中外教育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教育成为了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重要事业。
中国在20世纪初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开展了自己的教育改革。
近代中西教育相比较,以西方教育的先进性明显,而中国教育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也强化了其自身的独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的教育领域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光大。
在西方,19世纪开始,欧洲先进国家开始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
德国森林教育理论、瑞典蒙特梭利教育法等都是得到成功推广的案例。
而在美国,公立学校系统由于强调学生个性和天赋的提高,取代了传统私立学校的地位。
三、当今中外教育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外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在中国,随着教育市场的逐渐开放,更加注重做好教育品质,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欧美,教育机会的平等和社会公正也成为了重要话题。
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推动STEM教育,旨在通过科技和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
总结:尽管中外教育在历史和当前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有所不同,但教育始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相信,在互联网和时代的变化下,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也将更加紧密,未来教育的发展也会更加多样化和具有创新性。
中西方教育差异PPT课件
•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 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 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 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 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 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 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 识,牢而不固。
16
17
18
从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看差异
•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 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 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 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 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 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 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 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 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 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 一个参考值
9
中方
西方
10
11
12
•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 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 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 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 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 “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 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13
从中西方课堂看差异
5
美国小学生守则
6
中西方教育的起源
• 西方的教育文化源于苏格拉 • 中国的教育文化源于传统的儒
底,苏格拉底看重逻辑推理 家和道家思想,春秋时期我国
过程和言语表达能力。西方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先天本
的学生喜欢思考和独立创新, 性差异不大,后天教育十分重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
”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
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
"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
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
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
"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
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
”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
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
论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异同点
论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异同点知识经济的知识化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人们逐渐意识到,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财富已不仅仅是自然资源或物质产品,而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人才。
目前中国的大学也朝着开放的方向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跨进了大学的门坎,这对提高全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未来,应该是让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少数人上大学。
中国的人口众多,大学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应该办越来越多的大学。
外国的学生素质教育与中国不同,他们比较重视学生个体的人格塑造,特别是学生综合素质及团队精神的培养,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特别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
一个好的高等学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培养出多少硕士生和博士生。
据统计,我国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三,但最近某地出年薪16万聘请高级技工,却没人响应。
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高等学校结构,使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 学校的内部结构不同这一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
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
国外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但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纵向丰富,而横向简洁。
我国的高校却趋于雷同。
对复旦或者北大这样的学校来说,教学的方向不能多,但横向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可以多。
但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像被领到了一个个窄胡同里面,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
比如哈佛大学早就规定,学生入学后都要先学七艺,即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后又加上语文、人文、社会、自然。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可以具备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够识别普通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而学生分专业是大学二年级之后的事情。
这种宽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与专业分得太细的培养方式全然不同的结果。
古代东西方教育比较
古代东西方教育比较一、东方古代教育史1教育发展进程。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主要发源于四个文明古国即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希伯来,它们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及学校的萌芽,在奴隶制时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
两河流域早期教育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剩余,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产生了苏美尔文字学习语言,书写和翻译,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取得重大成就。
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兴起,教育实行分级教育,初级教育教授读写,高级教育学习文法,文学,祈祷学,数学,天文医学以及炼金术等。
古埃及教育,文化与科学:文字的产生,腓尼基字母和希腊字母的创造,草纸的产生;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数学,取得较大成就,医学成就斐然,提出大脑,建筑艺术达到极高水平。
反应了统治阶级的要求,反应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制度相对完善出现了不同分类的学校宫廷学校,士官学校,僧侣学校,文士学校。
教学内容①宫廷学校教学无法考证②僧侣学校重科学教育(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是传授高深知识的学府。
③职官学校教学普通文化课及专门职业教育。
④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律历,以及数学,天文,地理。
古印度教育,社会概况:奴隶制的产生,文字的产生,等级阶级的产生。
婆罗门时期教育,教育事业掌握在婆罗门手中,只有婆罗门等高级种姓才能接受教育,且必须贯彻婆罗门教义。
教学内容:早期以婆罗门神学为主,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然后发展到家庭教育为主的,后来“古儒学校”出现学习《吠陀》,六科。
后期为佛教教育,教学内容:根植于婆罗门讲因果轮回,也有区别佛教反对种姓主张平等。
社会概况,印度进入列国时代,战火频繁,婆罗门势弱,佛教教义与世相和。
古印度教育的宗教色彩比较重。
影响:佛教教育对印度乃至东方各国的教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书院教学制度有过重要影响;其精深的哲理也推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佛教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广大下层民众,扩大了教育对象,故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所宣传的悲观厌世思想也有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中西方教育的发展
中西方教育的异同及历史发展一、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
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二、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
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三、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
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
从中西方校园历史背景探究中美校园规划发展模式的不同作者:况劲芳,刘燕,程晓波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9年第4期1 西方大学发展模式形成1.1 历史沿革西方校园成立历史沿革:修道院模式———早期大学校园;对称开放型模式———近代大学校园;功能化模式———现代校园规划;交流与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校园规划;个性高质模式———当代校园规划。
1.2 西方近代大学校园19 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同样面临工业革命的冲击。
1819年建立的弗吉尼亚大学改革课程,增加了现代语文、数学、自然、哲学等学科比重,允许学生自由选修课程。
南北战争后在1862年林肯颁布《英雷尔法案》,规定了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便由政府拨地12140.56hm2用于开办工农学院的基金,史称”赠地运动”。
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高校,且迅速发展。
当时有两所大学校长提出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其一是康乃尔大学校长安德鲁.怀特提出“通用课程”,要“让任何人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其二是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大学要忠实地为社会需要服务”。
二者导致创立了除教学、科研外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
同时,留德学者把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带入美国,综合了英国学院和德国大学的研究所,创立了研究生院,最早的密歇根大学(1853 年)。
1.3 现代大学校园20 世纪60 年代形成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浪潮,除了数量上的增长,高等教育的形制也基本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校园和社会的开放交融越来越多的体现:(1)校园与社会共享一部分设施,如教育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
(2)校园与社会共建一部分设施,如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以及其他生活设施。
(3)校园与社会共同管理一部分设施,如后勤的社会化管理。
(4)校园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如校园科研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区。
2 美国大学发展模式历程2.1 美国大学柯布西耶在1935年访问美国时,曾经感概到:每个学院或大学自身就是一个都市单位,一个或大或小的城市,但这个绿色城市———美国大学,其自身就是一个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一引言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
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
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
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
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
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
他们在科学上贡献了跨时代的成果,在思想上甚至为千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打下伏笔。
苏格拉底曾提到“我唯一比学生知道的多的是我自己的无知,而真正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他们的这一种开放自由批判的人文精神,为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的数千年都奠定了科学在求知方面的底蕴。
同时,柏拉图学院的设立开启了西方教学机构的历史。
在他的价值观引导下,西方建立一种纯粹的学术与思考传统。
从地位上来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相似的,但其不一样的地方,本文会在之后的部分进行分析。
大学在西方的第二个阶段是毁灭和沉寂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科学与人文泯灭的时期。
教会和封建专制的联手压抑了人们的思想,愚弄人民。
鉴于对神权的巩固,部分科学领域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抑制,相比古希腊的打下的雄厚科技基础,只有少数人在进行学术研究。
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人文精神受到了控制,一方面科学技术受到了打压。
西方的科学进程承受着它最大的压力。
然而,最重要的是,由于教会的思想专制,苏格拉底所说的那种谦虚怀疑的精神没有了,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西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落后于东方,没有哪个民族会缺少天才,而是因为这种环境的缺失,才断送了古希腊的优良传统!这个阶段和中国的封建社会后期又是十分相似的。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的封建社会停滞的是科学发展但是没有停滞的是大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西方的大学在封建时期(中世纪)开始了发展,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等都是在那个时代开始建立的。
但那个时代的大学与教会是紧密联系的,准确的说,那个时代的大学就是教会创办的。
因此,传授教会所知的真理,为教会所控制的世界服务,是那个时代大学的重要使命。
当然,教会的大学有它独有的好处,在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一书中,他指出——“当教会创办一所大学时,它并非出于爱护才智或知识自身,而是为了孩子,为了他的精神幸福和他们的宗教影响和效用,以便达到训练他们更好地履行各自的生活职责并把他们培养成更聪明、更能干、更活跃的社会成员的目的。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中世纪的大学虽然在科学技术上面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基于教会本身的特点。
在对西方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上,取得现代注重技能培养的大学所不能达到的成果!西方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技术和传统结合的快速发展期。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的大学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迅速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西方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之风开始加强。
在著名教育家洪堡看来,“优秀的大学,应该在管理上与政府划开界限,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在经费上面支持这些大学。
”此外,随着自由的学术风潮兴起,私立大学的发展逐渐进入佳境。
站在当今世界大学格局来看,牛津、麻省理工、哈佛等等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中,很多都是私立大学。
私立教育,让西方的大学发展的一个特色,他使得学术在行政上脱离了政府的控制,这大大方便了他们在那个剧变的时代冲破旧的思想“随心所欲”的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改革。
没有了这个层面上面上的阻力,各种理想得以实施。
虽然正确与错误的改革并存,但在经过了几百年的努力,他们摸索出了一套培养的方案,一种对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齐头并进的的通识性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整个西方大学发展,这个发展经历了内涵发展——形式发展——内涵形式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为西方大学的现代发展壮大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但是这个过程也有缺点,整个发展缺少了一种持之以恒的内在积累以及宗教文化在教育中的显著影响,这个也会在后面的讨论中叙述。
三中国大学起源及发展历程的思考在现代中国传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成就的认识还是很容易停留在思想上和文学上,而科学总是容易被淹没在文学成就的巨大光环之后。
目前对于大学,社会也似乎更多将其理解成为了获得职业技能的地方,也引爆了蓝翔这些年的话题热潮。
二者的矛盾冲突既是社会对于教育认识的缩影,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缩影。
中国教育的传统是种人文轻科学。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孔子的地位是空前绝后的,他是中国教育的开路者。
当然,春秋战国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高等教育,孔子的教育也只是集中在人文方面的,他虽然支持实用的技术但也并不去传授技术。
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却是超前的,无论是有教无类还是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2000年封建历史的教育基调。
但可惜的是,后人更多只是发扬了他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成就。
相比苏格拉底,孔子的在教育上的思维更加超前,但是在传递文化上面,由于孔子被选择性表达,使得教育内容反而缺失了很多。
在科学文化方面,中国可谓是独树一帜,独特的算学文化让中国的科学为提高生产力做出了超前的成就,以至于当时在很多方面领先世界几百甚至上千年。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著书甚少,其实这反映的就是当时科技工作者地位的地下,而科学技术更不能得到系统的类似太学一样机构的传授,门徒制,学徒制,自学成为了中国科学教育发展的主线。
中国的古代科学制度有着自己的完善系统。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大学的机构,那就是书院和太学,他们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延续者,因此虽说有着完整的体系,但是仅仅服务于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
虽然部分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想摆脱科举的束缚,例如湖南的岳麓书院。
但是,这也不足以挽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经书学习为主的事实。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古代大学从结构上相比西方少了科学这一部分的教育。
中国的现代教育是舶来品和试验品。
中国在近代最终有了自己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那就是京师大学堂。
可是不得不说,那是中国迫不得已接受西方的结果。
中国的大学由此渐渐发展出来。
之后,清华、浙大……一批中国的大学建立了起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相比建立大学,大学里面填充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先驱,北大蔡元培校长关于文理必须通学的思想与古希腊的哲人似乎是一次响应。
可惜,中国在50年代还是分科了。
这次,不仅仅是学生区分学习,连学校都分了一个文理法工农。
如今,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教育又被市场严重影响着,薛涌教授[1]曾说,中国2/3最顶尖的学生结果都到经管去了,中国的市场销售需要那么多那么精英的人么?另一方面,清华的施一公教授最近也说到:清华需要更加纯粹的教育,不需要过早的职业教育。
但是无论大家怎样认为或者分析,都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大学现在出于一个十分迷茫的转折期。
最后想说,中国教育相比西方,公立大学影响力远远超过私立大学。
这个特点和中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是相关的,一方面,思想教育是政权延续的重要支持,大学作为思想教育的核心资源长久以来一直控制在国家手上,这与西方的教廷传教是相似的;另一方面,中国相比西方少了一个漫长的技术传承阶段,这使得中国教育更加紧迫的需要通过集中力量来促进现代大学建设,私立大学难以达到这个速度。
总的来说,中国的大学发展过程是一个思想准备期被拉长和实质准备期更加集中的过程。
教育积累被高度集中在文化领域,而技术领域被过度低估。
使得西方的中世纪阶段在中国被拉长为整个封建社会。
四中西方现代大学的对比思考不得不承认,中国大学的发展状况,是不符合中国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发展目标的。
从历史上看也很清楚这种差距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全面追赶上也是来日方长。
而对于中西方大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的差别需要仔细考虑和分析1、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西方大学是优势还是劣势?泛泛而看,中国的文化与现代科技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发展,但是如果从大学的定义来看,这种文化却可以是大学发展的根基。
西方大学中都有广泛的教会渗透,本科教育中更是十分鼓励历史、数学这样的非实用型学科。
因此,传统文化不会是中国教育的软肋,而应该是中国大学教育可以作为基石的依靠。
对于西方来看,西方传统文化为西方教育过去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西方文明孕育在海洋文明之中,其相比中国大陆的文明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是相对简单的,这也是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的弱点。
如果能将这一部分融入大学教育,中国大学教育的根基将会更加夯实。
2、中国社会所处状态相比西方是不是阻碍了大学发展?目前,功利的社会氛围十分普遍。
当今中国,各个大学最喜欢比较的就是自己的就业率,富豪校友等等。
这个导向下中国的大学教育直接指向了市场,也确实影响了大学发展,随之而来,类似的问题也在学术界出现,SCI导向的现象也导致了学术发展困境。
但是需要看到,这是一个社会认同和社会价值导致的,绝不是简单的拜金主义。
在美国,他们在本科阶段,采取了淡化专业的措施,在通才教育的背景下,数学,历史,哲学这些中国学生看上去很废的课却是美国顶尖大学热门中的热门。
但是需要认识到,美国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和社会发展状态,使得不同专业之间的差距变得没有那么明显以及不同选择之间没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差距。
因此,这个不一样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造成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可以得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