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双证融通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职业院校双证融通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作者:吴孝慧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26期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双证融通在中职院校逐渐被实施和重视。
文章首先由双证融通的内涵,引发对职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的思考,最后具体分析了“双证融通”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双证融通;考核评价体系;机电技术;研究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241-02所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均是以设置课程作为教学手段,其在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
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则是判断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工具,它对于课程优化改革、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样,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也是教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已经偏离了职业技能培养的规律和特性,而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外职业教育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慢慢被引入,尤其是“双证制”和“双证融通”的引入和实施,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优化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推动,让职业教育本质要求更加突出,更加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一、“双证融通”的内涵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体系均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证制”逐渐被提出并得以实施到职业教育办学中,“双证融通”模式的提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和进步。
顾名思义,“双证”指的是学历证和职业证,“双证制”则是职业教育中上述两种证书之间的有力结合,即要求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能同时取得两种证书。
而“双证融通”则是对“双证制”更加具体化的和更高的要求。
简单讲,“双证融通”就是指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相互衔接、融合;具体讲,就是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有机结合,互认互通。
其中,学历教育是以学历证为标志,职业技能教育则是以职业证为标志。
当前,“双证制”和“双证融通”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尤其“双证融通”在中职院校中更是受到推广流行。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本文将对“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它是指高职院校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设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目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实施。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引入这种培养模式,推出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
在学生培养上,高职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也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双向选课和实训实习,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实施得到了一定的成效。
在学生就业方面,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具有行业竞争力,往往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工作。
在行业发展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双证融通”人才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
这种培养模式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专业声誉,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高职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符。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职业资格证书不够重视,只关注学历证书的获得,导致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够扎实。
一些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和使用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南长沙410200)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由此所引发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广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进行融通,使教学与生产、学校与企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决定着生产、服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竞争的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
根据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目前企业严重缺乏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技能人才和技术型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技能,这些人才的培养只靠注重学历教育的学科体系是培养不出来的。
因此,建立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可靠保证。
积极稳妥推行双证融通,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
双证融通的实施,就是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行业或职业能力需求的风向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以职业证书、学历证书为纽带,对高职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改革与整合,实现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浅析“双证融通”课程认证工作流程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浅析“双证融通”课程认证工作流程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王金堂 王 丽
(沈阳技师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11)
【摘要】本文以“双证融通”课程认证及过程、认证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研究基本概念着手,以研究建立 适合于“双证融通”课程认证流程、认证方法、“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及认证应注意的问题为基本内容,以探讨进一步深化、 细化“双证融通”课程教学改革为目标,提出一己之见,旨在起到抛砖引玉、凿壁引光的目的。
【关键词】“双证融通” 课程认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37-02
一、弄懂两个概念 1. 认证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定义, 认证是指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 理体系符合相关标准、技术规范(TS)或其强制性要求的合格 评定活动。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饽饽”,国内很多高校顺应市场需求,相继开设了《汽车评估》 课程。该课程属于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一、《汽车评估》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汽车评估》课程是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必修考查课, 开设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汽车技术状况鉴定方法,能根据实际 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对二手车价值进行评估,熟悉二手车交易业 务、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等,以满足岗位需求。然而本课程在具 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汽车评估》课程以往的 教学方法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学时全部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 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没有有效转化为能力,由于实 训操作量少且对实际工作岗位认识模糊,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使 得他们不具备独立分析操作能力。然而对于《汽车评估》课程本 身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汽车专业课,对本课程的教学应 该坚持“理论够用,强调实务”的原则。 第二,任课教师经验不足。由于《汽车评估》课程是近几年 才开设的,课程改革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经验 的不足势必会对教学产生障碍,成为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第三,教学资源的选取单一。大多数汽车评估课程所选用的 教材仍按照知识体系按部就班传授技能,无法适应改革的要求。 第四,考核方式单一。目前我校汽车评估课程在教学上全部 采用课堂教学,采取的考试方式为:期末开卷考试成绩(70%) + 平时成绩(30%)。这种考试方式虽说可以在试题上尽量做到 别出心裁,多采用拓展性、开放性的问题,但是从学生答卷的效 果来看并不理想。 二、具体教学改革内容 1. 教材改革 我们以往选取的教材是鲁植雄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汽车评估》,这本教材按照二手车评估的知识体系所编排,虽 然基本上涵盖了汽车评估所需的基础理论,但是缺乏实际案例, 或者案例背景比较理想化,无法适应改革要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我们计划以开放式教学资源代替 传统的教材。在教授汽车评估所需基础知识的同时,多引入实际 案例,以案例推动教学,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案例分割成不同的 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学社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完成任务,使学 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实际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我们开设该课程最初的目的。我们课程 组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 求,编写一本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这项工作正在积极的筹 备中。 2. 教学内容改革 《汽车评估》课程的理论体系基本完善,而该课程的特点更 强调实践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强调理论教学与实 践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训项目的来源主要是与我 校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本市二手车交易市场。通过实际操作,亲 自参与使学生可以更清楚二手车评估的业务流程,提高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以往 32 个纯理论教学课时中拿出 12 个课时
“双证融通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设
V0. 3 1 2 Ge e a .0 n rl No 2 6
“ 双证融通 产学 结合” 人才培 养模 式下 的课 程建设
杨 劲 松
( 州 轻 工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苏 常州 2 3 6 ) 常 江 1 14
摘
要 :由“ 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 才培养模 式下的课程建设入手 , 人 结合 院校 开展课程 建设 的 实际 , 阐述 了课程
研 究 和课 程改 革实 践 。
一
向 , 作 导 向 , 务导 向发 展 , 与职 业 资格 衔 接 。 工 任 并 ( ) 程 的 个 性 化 , 程 更 突 出 面 向 大众 教 育 特 4课 课 点, 为不 同人提 供 个性 化 课 程 , 育 变成 对 每 个人 教 教 育 。( ) 程 研 究 的科 学 化 , 5课 国外高 职 教 育 课 程
维普资讯
第 7期
杨劲 松 : 双证融通 产学结合” 才培养模 式下的课 程建设 “ 人
6 1
家职 业 标 准融 入 到课 程 标 准 中 ,紧扣 职业 标 准 中
技 能 鉴 定 内容 分 散 融 入原 课 程 中去 , 块 一 、 控 模 数
收稿 日期 :2 0 — 4 1 08 0—8
基金项 目: 江苏省 教育厅 20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 资助项 日 双证融通 , 合作一 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 的探 索与实 07 “ 产学
践 ”项 目编 号 :5 ( 4) 作者 简介 : 杨劲松 (9 9 )男 , 16 一 , 江苏金坛人 , 州轻工 职业技 术学院教务处主任 、 常 副教授 、 高级 工程师 , 主要研究 方 向为 自动 控 制 。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7 期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是各级各类教学活动的核心,对课程体系的评价,关系着课程结构的合理与否,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对课程实施者对课程理念的渗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是本着学生为本的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标签]“双证”产学合作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是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
构建“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就是要通过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采取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它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其课程评价体系也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训练,兼及学生职业素质的锻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结构“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注重以下六个环节:(1)构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2)重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课程整合,尤其是要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按照工作过程,构建“学习领域”,开发项目课程(包括教材开发);(3)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按照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学习、问题学习、或项目学习,实例引证工作现场中真实问题的典型答案。
引进相关项目及实例研究;(4)创新评价方法,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6)建设实训基地,营造工作现场的真实情景,以便把生产方式物化到教学环节中去,改变现行教学体系中的学科知识为主线的传统,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强调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6)提升师资队伍,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工作一线的内行或专家,增强解决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摘要】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该模式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发展趋势以及成功经验进行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升级,该模式也有着发展的机遇和趋势。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模式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分析、现状、问题分析、挑战、发展趋势、成功经验、总结展望、建议措施、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实施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背景介绍部分将重点分析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兴起背景,即国家对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和导向,以及用人单位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也会探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因素,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运而生,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人才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品质和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该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挖掘其中的潜在问题和挑战,为高职院校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高职院校_双证融通_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_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2
教育创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 年3 月号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汪洋(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系,江苏南京211106)摘要:“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或岗位证书内涵的融合与衔接,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融通。
本文结合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前期工作,阐述“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实践,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双证融通”下我院仍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建设;国贸专业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03-150-03“双证制”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格认证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
其简单的表现形式就是取得“学历证书+职业或岗位证书”。
而“双证融通”就是将职业或岗位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它应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和以职业或岗位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与沟通。
当下,“双证制”及“双证融通”的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最大办学特色,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与职业岗位群素养的要求相互脱节未能融通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以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为背景,对“双证融通”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给课程建设带来的启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受学科型课程设置的影响,背离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影响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而国外高职教育课程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引入,如澳大利亚TAFE 学院以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及德国双元制着力培养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模式等,给了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当头一棒,促使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的走访及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基于_双证融通_考核评价方式的探索
摘要:高职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实现双证融通是关键。
实现双证融通,需要重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加强工学结合,并以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予以推动。
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应是技能操作与理论知识考核并重,实行以证代考、教考分离,并以企业为主体。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证融通;考核评价;以证代考;企业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双证书”制,是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
一、“双证融通”的内涵“双证”指的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融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沟通和互认,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现“双证融通”的设想与实践(一)重组课程体系要顺利实施“双证书”制,必须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把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其中,形成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
根据高职人才应用性的特点,基础课程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
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又能节省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
(二)整合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把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互融合,引入到职业资格标准作为专业教学的要求。
如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部分课程与模具制造工职业的内涵相一致,教学质量要求与取得模具制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一致。
从而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技能,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整合进课程内容,保证了课程分析的准确性与课程结构组建的科学性,使课程开发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三)加强工学结合由于“双证融通”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结合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第一线岗位需求等,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实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
构建“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 构 建 体 现 双 证 融 通 的课 程 体 系和教 学
模 式
的任职要求 ,对教师 队伍进行培训 ;参 照企业 用 人需求改善实训基地 建设 ,形成满足企业用人需
21构建 “ . 双证 融通” 的课程体 系 专业课 内容应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 ,
求的教学模式 ; 参照人才培养标准重构课程体系;
! 鱼 二
C 4 5 7/ N 4 —1 8 Z
广东水利电 力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 21年 第 l卷 第3 02 0 期
J un G a g o gT c nc l o e e f tr eo re n l t cE gn eig 2 2 V0 .0。 o r a o u n d n e h i C l g Wa R suc s dE e r n ie r l f a l o e a ci n 01 , 1 1
础上 ,确定 本专业 培养适应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的 电子产 品制造 、集成 、服务等高技能人才,进一 步分析 岗位群分布特点 ,通过专家 、企业一线技 术人员 的共 同座谈 、探讨 ,得 出了电子信息工程 技术专业专项能力分析及对应的相关职业资格证 书流程 ( 见 图 1 参 )。
相结合 ,确定 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积极 与行业企业合作 ,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 ) 群
双证 ” 。
“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的思路是 : 分 析电子信息专业面 向的职业岗位与职业人才规格 ,
从相关 岗位 的操作程序 中筛选出符合职业 岗位共 同点的主要操作要素 ;以职业岗位职业性特征的 操 作 要 素 为依 托 ,分 别 提 取 出不 同职 业 岗位 所 需
要 的技 能 点 、知 识 点 ,同 时 与 职 业 资 格 考证 内 容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建设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建设双证融通,是现代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模式,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此,从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出发,重点分析与探讨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为培养人才,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科学的建议与对策。
标签: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361引言全球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职业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特别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
很多企业反馈,过去那种仅仅懂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竞争与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对于技能型人才更加青睐。
因此,在新的时代下,只有学历证书的人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技能证书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在办学中加强双证融通,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课题。
现代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将承担着新的任务。
双证融通是指在实际办学中,有效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有效融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结束之后同时拿到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实现了“一教双证”。
关于双证融通,前几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在后面的指导性实施意见中也进一步提到了“进一步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强化培训上岗制度,鼓励城乡劳动力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在整个社会普及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病重的政策”。
关于双证融通的研究,刘晓欢(2006)重点研究了职业教育课程跟职业资格准则的内在必然联系,这也是在日常课程中实现双证融通的前提。
在研究中提出了双证融通课程的具体实现模式,在各种模式中将侧重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职位能力作为主导,同时关注课程的综合性。
巴世光(2007)在研究中提到了在现在双证融通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相脱离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为提升双证融通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双证融通的基本途径与方式。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该模式是
指将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教育证书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将职业能力与学术素养紧密融合,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在实践中,“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在高职院校中较为普遍。
通过教育教学
改革和创新,这些院校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推进学位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高度融合。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PBL(问题驱动学习)等教学方法,将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获取和记忆式教学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以实际问题为核心,自主搜索、探究、解决问题,并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评价方面,高职院校实施“终身学习积分制”等多种评价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
充分展示技能与知识的交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指导学生更好地
发展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认识。
但是,“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教学资源和师
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的非学历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师资力量也存在一定的短缺。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方面,高职院校仍需要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大实践
教学的比例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在
推进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加强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加强与
企业和产业界的合作,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双证融通”模式下我国高校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双证融通”模式下我国高校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在财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
本文从“双证融通”模式出发,分析了其在高校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高校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结合结论总结和展望未来的部分,对我国高校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启示,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培养更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财会人才。
【关键词】“双证融通”模式、高校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案例分析、问题与挑战、对策建议、结论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财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财会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高校财会专业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近年来,“双证融通”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该模式是指高校与国外知名财会机构合作开设双证项目,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基础要求之外,还需通过国际财会考试获得相应证书。
这一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领域,促进我国财会人才的国际化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围绕“双证融通”模式下的高校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通过对该模式的解析和分析,结合具体案例的研究和讨论,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希望能够为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双证融通”模式下我国高校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深入分析该模式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财会专业能力的人才。
通过研究,旨在为我国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我国财会人才的国际化发展,适应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本研究还可进一步加深对“双证融通”模式的理解,为其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体系下课程设计研究
v ct nl d ct n rm u set:h a ig f o be e ict ,h eesy te ur uu rjc el s e oai a e uai o f r pcste nn u l crf a ste csi , ri lm poet s la o of o a me od ti e n th c c aw t h
一
、
高等 职 业教 育 “ 证 融通” 含 义 双
“ 双证融通”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 ( 简称 “ 双证融通” ,它是指 以学历 )
,
r a e
t eu g n u si n n t i a p c . h s a e o r h n i e ye a o a e n t ec n r t t o n e me s r fh g e h r e t e t s s s e t T i p p rc mp e e sv l l b r t so h o ce eme h d a d t a u eo i h r q o o h h
关 键 词 :双 证 融 通 ; 高等 职 业教 育 ;课 程 设 计
中图分类号 :G 号 :17 — 1 5( 0 8) 2 0 7 — 4 6 2 0 0 2 0 0 — 0 4 0
R sac nte u r uu P oet f g e oain l d c t nu d r h ytm f u l C ricts eerho ri lm rjc h r c t a E u ai n e eS se o be et ae hC c o Hi V o o t Do i f
V_ . NO 2 08 1 . J n2 0 u .0 8
高等职业教 育 “ 双证融通”体 系下课程设 计研 究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1. 引言1.1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习安排,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双重证书,即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种模式致力于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获得理论知识,更能够获得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突破学历至上的观念,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这种模式的推广有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更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向产业需求对接的方向发展。
1.2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机会。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则将实践教学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实际工作经验,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和欢迎。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等,这种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创新思维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和适应力。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实用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更具竞争力和适应力的人才,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对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正文2.1 现阶段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目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逐步推进和实施。
基于“双证融通”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无 锡 商 业 职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un l f u i nt ueo o o r a x si t f mme oW I t C we
A g, 0 9 u .2 0 V0 . N . 1 9 o4
基于“ 双证融通’ ’ 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英 语专 业 实 习 , 商务 英 语 专业 综 合 实 训 、 国际 贸易
符合, 以满 足职 业 岗位 ( ) 职业 能力 和职 业素 质 单证 实务 、 语 口语 、 语写作 。 群 对 英 英 这类 课程 与传统 的
其 的要 求 。“ 双证 融通 ” 学历教 育 和职业 培训 并举 、 理论课 有 着很大 的区别 。 开设 目的主要是 让学生 是
“ 双证融 通 ” 即学 历证 书 与职业 资格 证 书之 间
务 、 础会计 等 , 些课 程基本 是 双语授课 的。 基 这
相互 融合 与衔接 , 实质 是职 业院校 相关 专 业 的教 其
学 内容与 国家 职业 ( 行业 、 企业 用人 的 ) 标准 要求 相
2走 出传 统教 学课 堂 , . 进入 模拟 实训 室。 如商务
1削减纯理 论或 语言 类课 程 , . 增设 实务课程 。 在
改 革课程 体 系时 ,保 留 了基本 英语 语 言技 能课 程 ,
如: 基础 英语 、 听力 、 础英语 阅读 。专 业方 向的课 基 程有 : 英语 中级 口译 、 务 英 语 函 电 、 商 国际 贸易 实
I 收稿日期】 0 9 0 — 9 2 0 — 5 2
— —
以无锡 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 专业 为例
陈丹琰
( 锡 商 业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商 务 外 语 系 , 苏 无锡 24 5 ) 无 江 1 13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职业教育更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在人才培养中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二者融通,这是一种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摒弃了原有的学历高于一切的思想,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人才的价值,让整个社会能够人尽其才。
文章在此背景下研究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力求通过考核能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双证融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国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指导我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课程实施。
标签: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考核;教学改革一、引言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实现融通,这是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一大改革和进步,体现了我国人才培养能力与学历并重的理念,为推动我国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这一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发展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才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从社会发展层面上来说,人才质量的提升体现出我国人才培养学历层次与个人能力并重的局面,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基础[2]。
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考核分析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简称为双证融通。
也就是说,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学历证书,以及参加职业培训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二者是相互融通和认证的关系,可以实现文化学历和职业能力并重的教育模式[3]。
1.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学历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的一种认证,而社会的发展在需要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技术和能力做支撑。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理念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传统知识的学习、文化的提升,还要融入实践和个人技能提升理念,让人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融入实践当中,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从而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个人价值。
总之,双证融通是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人才发展的趋势[4]。
2.课程考核实施形式双证融通在人才教育实施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中学历认证超越其他的理念,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大学的教育模式常常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于是,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机构崭露头角。
高职院校以实用性教育为主旨,并以“双证融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完成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之后,学生不仅能够拿到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还可以通过相关考试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具备大学本科生的学历资格,更具备了行业的职业技能认证。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这个模式通过将学校的教育课程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使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了就业能力。
其次,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实践,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全面的能力和素质,更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第三,这个模式使学生更加具有时间和资源效益,学生能够在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同时拿到学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然而,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考试质量不尽相同,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由于学校教育和国家职业资格审定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和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应用的技能不够契合。
第三,深度学习需要更多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学生难以有效地平衡双证融通的学习作业和现实生活。
综上分析,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学习体系,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不过,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模式,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推进实践教学和产学合作,提高“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
浅谈“双证融通”课程考核
浅谈“双证融通”课程考核【摘要】本文从“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及法律依据为切入点,重点针对“双证融通”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考核评价环节的相关内进行剖析,提出了新的过程考核评价与技能鉴定考核相协调的评价策略,为今后在职业教育的考核评价模式的探索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双证融通;课程考核;职业资格;职业技能鉴定1.“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及其法律依据“双证融通”就是要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
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经学校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学历证书。
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经培训的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培训证书。
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
”2004年7月6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在全国百所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的通知:应完善或新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积极帮助试点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试点职业院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核合格,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对认定的试点职业院校主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由此可见,“双证融通”并不是简单的“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而是涵盖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学历教育管理与职业资格管理的融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学生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条件是:“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双证融通”课程考核评价创新思路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训练后应当具备从事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相关的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等工作的能力,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满足所从事的行业职业资格准入条件,是一名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职业教育更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在人才培养中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二者融通,这是一种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摒弃了原有的学历高于一切的思想,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人才的价值,让整个社会能够人尽其才。
文章在此背景下研究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力求通过考核能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双证融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国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指导我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课程实施。
标签: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考核;教学改革一、引言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实现融通,这是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一大改革和进步,体现了我国人才培养能力与学历并重的理念,为推动我国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这一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发展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才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从社会发展层面上来说,人才质量的提升体现出我国人才培养学历层次与个人能力并重的局面,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基础[2]。
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考核分析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简称为双证融通。
也就是说,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学历证书,以及参加职业培训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二者是相互融通和认证的关系,可以实现文化学历和职业能力并重的教育模式[3]。
1.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学历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的一种认证,而社会的发展在需要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技术和能力做支撑。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理念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传统知识的学习、文化的提升,还要融入实践和个人技能提升理念,让人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融入实践当中,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从而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个人价值。
总之,双证融通是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人才发展的趋势[4]。
2.课程考核实施形式双证融通在人才教育实施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中学历认证超越其他的理念,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参与其中,获得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了自身的经验和学识,这对人才培养来说,是一种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成长,使其更快更好地適应社会发展,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个人价值[5]。
3.双证融通教育理念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双证融通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事业的突破性发展,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个人能力提升共同发展,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社会需求是高校开设课程的重要参考标准,而就业则是检验教育能力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也就是说,社会人才需求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动力和导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是一种不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能够重视知识培养和能力提升,让学生能够具有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更强的能力[6]。
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1.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考评分析职业资格标准是对人才的职业能力的一种认定,其制定标准是由行业专家对该职业或者行业所要求的工作能力进行判定、讨论最终认定的,并且划分出相应的等级标准,符合这些标准能力的人才可以具有相关的职业资格。
双证融通的优势在于将学历认证与能力认证统一并融合、共通,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将就业当中所需求的职业能力、技术要求以及相关规范都融合到教育工作中去,以此作为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也是高职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围绕证书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目录和学习计划,将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个人能力。
以数字控制技术专业教学为例,在职业资格评定的标准当中,有高级操作工和中级操作工等多个标准,将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归类,再加以整合,从而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重点是教会学生具有高级工职业标准的相应要求,使他们能够学会并会运用这些知识。
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是将相应等级工职业标准要求之下的相关技能教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技能,达到独立操作或者协作操作,完成工作要求,那么,学校也就实现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两方面标准[7]。
2.基于体制优化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考核双证融通课程评价是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学习,对学校来说,也是学校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重要参考,能够促使学校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更让学生能够将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相衔接,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
课业评价指的是,将多个课业划分为一个任务项目,以此为目标,学生需要逐步学习并完成。
课业评价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具有更加完备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针对新型的双证课程教学,相应的课业评价也需要做出改变,根据新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计划来制订课业评价方法。
主要表现在双证融通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使学生了解课程评价方案,使他们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
相应的课业评价会依据专业进行具体的规划。
双证课程课业评价重视学习过程,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
另外,由于双证课程课业评价针对的是多个课业学习结果的评价,那么,评价主体也就需要打破单一化,主要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单位评价以及社会评价。
3.基于实施要求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分析第一,评价标准要更多更细,围绕学生学习过程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掌握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从细节上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从而让学生获得的证书能够真正有价值。
第二,价值主体要求更多更全面,这是由于高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技术型人才,社会需求才是他们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证课程评价就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考量,主要涉及的主体有学生、社会、学校以及企业等。
第三,评价方式要更加全面。
充分运用社会分析当中的多种分析方法,让最终的课业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且全面,主要的评价调查方法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
双证课程评价要以系统理论为依据,对课程教育评价做到从细节到整体进行全方面的评价,重视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目前所实施的双证试点专业整体评价,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和进步,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人才素质提升和社会发展。
双证课程评价另外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其可实施性,通过在具体的课程评价实践当中,让这些标准能够接受具体实践的检验。
通过综合衡量评价的成本、方法以及量化性等方面,确定评价方案的优劣和实施性。
4.基于课程评价方法分析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课程需要多方面进行评价才能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针对不同课程类型,其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也要相应变化,不能一概而论,确保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客观性。
因此,对于课程评价的方法也应当是多方面的,重点要求的是整体评价。
其中,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是量化评价,其运用各种评价指标以及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分析数据,从而初步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同时,结合其他评价方法,例如:访谈法、调查法等,让最终的评价结果能够整体上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在评价主體上,传统的评价主体是以成绩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获取,而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主体则是多元化的,重视学习成绩,同时又重视个人能力提升和学习过程,是一种更加全面细化的评价方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够全方位提升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方式。
关于实践性课业评价,主要是评价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以及相关等级评价等。
评价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具体可以分为:过程评价、期中评价和期末评价等。
双证融通课程评价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成绩评价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有些不便于量化的相关评价,还要加以模糊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公正、公开的,从而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这也是为了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加强评价的效果。
总之,双证课程课业评价是一种灵活而独特的评价方式,与传统课程评价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个人能力提升的综合性评价方式,能够确保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素养得到提升。
双证课程课业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自身能力,具备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四、总结在我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优化培训体系,明确培训目标,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优化作为重要的实施内容,不断强化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效果,从而起到完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体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1]钱芝网,杜小磊,施毓凤. “双证融通”模式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以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医药物流专业为例[J]. 时代教育,2015(3):30-31.[2]范心忆. 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实践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3]来建良,屠立,杜红文,等.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以机械类专业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4]宋伦斌.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赤子(中旬),2014(2).[5]周惠莉. 中职校开展“双证融通”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 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6).[6]王会莉. 双证融通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施[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7]谢计红.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3):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