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直肠间质瘤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 与CT相似,MRI对肿块的坏死、囊变、出血,邻近结 构的侵犯范围,肝脏等脏器的转移显示要明显优于 CT。
女 67岁 发现肿瘤指标(CA199)高半年,胃占 位性病变1月余
良性与恶性表现
项目 大小 密度
性质
境界 邻近器官
良多大于5cm
均匀,偶可见小点状钙 多不均匀,可出现坏死、
肿瘤大小(cm)
≤2.0 2.1-5.0 2.1-5.0 2.1-5.0 5.1-10
任何 >10 任何 >5 2.1-5 5.1-10
核分裂数 (50HPF)
≤5 ≤5 >5 6-10 ≤5 任何 任何 >10 >5 >5 ≤5
肿瘤原发部位
任何 任何
胃 任何
胃 肿瘤破裂
任何 任何 任何 非胃原发 非胃原发
目录
•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 胞,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 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富含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一类独立的肿瘤。
• 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 无明显性别差异。 • 好发部位:GIST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
• 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 • 部位: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胃,以胃体部大弯侧最多,
其次胃窦部;小部分发生在小肠。 • 影像学表现:软组织肿块,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和
信号不均,增强呈中等或明显强化。 • KIT蛋白(CD117)阳性表达是其确诊的指标。
男 69岁 反复下腹部疼痛半月
CT值:39HU、70HU、95HU
(小肠肿物)胃肠道间质瘤 (GIST),伴出血、坏死及囊 性变。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型; 单个;肿瘤大小: 6.5*5.0*5.0cm;中-重度异型 (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像 计数:5个/5mm2(21HPF); 具体位置:粘膜下层及肌层。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 (-);肿瘤性坏死(+)。 淋巴结:肠周LN(0/2)未见 肿瘤累及。IHC: CD117(+),DOG1(+),KI67(+, 5%),CD34(+),desmin(),SMA(+),SDHB(+),PDGFRA( +),S100(-)。

《2024年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范文

《2024年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范文

《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篇一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一、引言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c-kit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其中,c-kit基因的9号和11号外显子突变是GISTs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快速发展,CT影像组学在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CT影像组学分析,初步探讨鉴别GISTs中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可能性。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经病理确诊的GISTs患者,收集其CT影像资料及相应的基因检测结果。

2. CT影像采集与处理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腹部扫描,获取GISTs的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影像。

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噪声抑制、对比度增强等。

3.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通过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预处理后的CT影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特征提取,包括形态学特征、纹理特征、边缘特征等。

4. 统计分析将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与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状态进行关联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评估各特征与突变状态的关联性。

三、结果1. 影像组学特征与c-kit基因突变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某些CT影像组学特征与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存在显著关联。

例如,肿瘤的形状、边缘清晰度、内部密度等特征在突变组与非突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2. 鉴别诊断效果基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GISTs c-kit基因突变鉴别模型。

该模型在独立测试集上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CT影像组学分析在鉴别GISTs 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超声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间质瘤大小与浸润深度的评估

超声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间质瘤大小与浸润深度的评估

超声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间质瘤大小与浸润深度的评估结直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

通过准确评估结直肠间质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超声结肠镜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可以高清地观察结直肠病变,并对结直肠间质瘤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超声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间质瘤大小与浸润深度的评估方法与意义。

超声结肠镜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在结直肠病变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结直肠黏膜下肿块。

在结直肠间质瘤的评估中,超声结肠镜还能够提供关于病变的定位、形态特征和血液供应等信息,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首先,在超声结肠镜诊断过程中,对结直肠间质瘤的大小进行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常,结直肠间质瘤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病变的最大径线来评估。

超声结肠镜提供了高清晰度的图像,可以对病变的大小进行准确的测量。

这一信息对于评估GIST的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根据临床经验,结直肠间质瘤的大小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

较小的肿瘤常常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而较大的肿瘤往往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

其次,超声结肠镜还可以帮助评估结直肠间质瘤的浸润深度。

通过准确评估病变在结直肠壁内的位置以及黏膜下、肌层和浆膜层的侵犯情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分期,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例如,对于GIST的早期病变,如果只侵犯黏膜下层而未侵犯肌层,则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

而对于更深浸润的病变,则可能需要辅助化疗或靶向治疗。

此外,通过超声结肠镜还可以观察结直肠间质瘤的形态特征。

不同形态的病变可能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

一些病例研究表明,具有突起性生长模式、规则边缘、完整肠壁层的病变通常预后较好。

而那些具有凹陷性生长模式、不规则边缘、侵犯肠壁多层的病变往往预后较差。

超声结肠镜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病变的性质。

最后,超声结肠镜也可以提供有关病变的血液供应信息。

直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

直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

o o ial .Al t mo swe e l c t d i h o r t — h r so h e t m n a g d fo 3 c t m n da t r n lgcl y l u r r o a e t e l we WO t i ft e r c u a d r n e r m m o 9 c i ime e ,a d n d
(. 1 上海 市 闵行 区 中 心 医 院放 射 科
【 摘
要】 目的 : 讨 直肠 间 质瘤 的 C 表 现 特 征 。 方 法 : 顾 性 分 析 经 手 术 和 病 理 证 实 的 1 探 T 回 O例 直 肠 间 质 瘤 的 临 床 及
C 检查 资料 。结 果 :0例 直 肠 间 质 瘤 中 恶 性 7例 . 界 性 3例 。肿 瘤 均 位 于 直 肠 中 下 段 , 块 最 大 径 3 9m. 均 T 1 交 肿 ~ c 平
t e me n d a t ro u r s 5 8 c h a ime e ft mo s wa . m. CT x mi a i n d mo s r t d RS wa l s l e a e t e t m l,a d e a n t e n ta e T s co ey r l t d wih r c u wa l n o t e lc in wa o n n 8 c s s ta p a e sa we l e i e o n ro o d ma swh c x a sv l r we n o u — h o k sg sf u d i a e .I p e r d a l d f d r u d o v i s ih e p n ie y g o d e d l mi n n l n x l mi al .Th o i ta u r l te u t n a e t n i — e i e r i s f u d i a e .Th o i al a d e ou n l y y e l w n r t mo a a t n a i r a wi a l d f d ma g n wa o n n 6 c s s o h l n es l d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 R yME Whts eL K tregB . im n -iecro ot g 5 o , i i A, aebr J Da od l abncai s ed k n e hn esrthrs tn eo er gsr csfr s itatr- n ac ca ei ac f ai uf e o ei j n r o c s b n a u no h pat:hr u s a sotefr o [】.JBo e t rRe B ls y ad sbt t up r m sf J re o t im dMa s e A p im tr2 0 , 9 (): 2 - 3 . p l o ae, 0 9 8 2 5 7 5 5 B
【 关键词】 胃 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R 3 ;R 1 . 7 5 8 44 2 文献标识码 :A di 03 64.s. 7 - 6 92 1 .1 0 5 o:1 . 9 i n1 4- 5 . 2 . 0 9 s 6 4 0 0 0
CT n RIDi g o i fGa t on e t a t o a m o a dM a n s o s r i t s n l r m lTu r s i S
髌 骨严重粉碎性骨折 [ . J 临床研究, 0 6 1 2 : 0— 0 . 】 20 , ) 1 5 1 1( 6
8 g usnR T yo CGe odf t ed r gma p linu dr au i t 生物胶应用 于治疗 骨折 目前尚未得到推 广 。鉴于不 同生物 【] Man se A, alrD .lni rc r u n niua o n e
作者简介 :李金华 (9 2 ,男 ,河南省信 阳市人 ,主治医师 ,本科 17 一) 学历 ,主要从事 C T及 MR 诊断工作 ,研究方 向:腹部影像诊断 。 I

磁共振直肠扫描流程

磁共振直肠扫描流程

磁共振直肠扫描流程⼀、患者准备及摆位1. 检查前请充分采集患者信息,确保患者没有磁共振检查禁忌症。

2. 检查前让病⼈排尿以避免膀胱搏动伪影。

有条件进⾏肠道准备的情况下,可选择以下⼏种肠道准备⽅式:灌肠清除肠内容物;禁⾷;解禁剂;直肠凝胶(注意⽤量)。

3. 如果没有条件让患者进⾏肠道准备;但⾄少让患者检查前排便排尿。

4. 摆位时,患者平躺与检查床,左右居中,腹部body线圈覆盖于盆腔,中⼼线位于耻⾻联合5. 定位时激光定位⼗字线位于线圈中⼼。

6. 请配戴⽿塞及⽿机,保护听⼒。

⼆、扫描序列推荐直肠常规扫描序列三、直肠扫描定位⽅法1. ⽮状位(图1)定位为正中⽮状位,扫描范围左右包括直肠两侧壁,上端覆盖⼄状结肠,下端包括肛门,在临床应⽤中可根据需要进⾏适当调整。

2. 横轴位(图2)在⽮状位图像上定位,定位为垂直于肿瘤区的直肠壁,扫描范围(层数)应包括肿瘤上下边界。

3. 冠状位(图3)定位应与肿瘤区的直肠管腔长轴平⾏,扫描范围(层数)涵盖整个直肠范围。

但低位直肠癌时,扫描定位线需要与肛管平⾏⽽⾮肠壁,因为只有平⾏于肛管才能看到肿瘤与肛管复合体肌⾁之间的关系。

4. 轴位全盆(图4)定位应与⼈体长轴垂直,范围包全整个盆腔。

四、直肠常规扫描图像参数特点及注意事项1. t2_tse_sag图像参数特点及注意事项t2_tse_sag序列是直肠成像最重要的序列之⼀,主要⽤于明确肿瘤位置及范围,判断肿瘤是低位/中位还是⾼位直肠癌(图5)。

注意相位编码⽅向的选择,以降低呼吸、肠道蠕动、膀胱搏动等⽣理运动伪影对直肠的影响。

⾼分辨扫描的情况下对运动伪影较敏感,可增加平均激励次数减轻运动伪影,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2. t2_tse_tra图像参数特点及注意事项t2_tse_tra序列主要⽤于直肠肿瘤的T、N分期,观察肿瘤⼤⼩及周围⽣长情况,以及直肠环周切缘等情况,因此⾮常重要(图6)。

轴位扫描推荐的相位编码⽅向为左右⽅向,以降低呼吸运动伪影对直肠的⼲扰。

直肠癌MRI与临床PPT讲解课件

直肠癌MRI与临床PPT讲解课件
Th这e d里ec讨isio论n w的he问th题er a是pa:tie直nt w肠ith癌re病cta人l ca,nc是er 只is a能ca选ndi择datTeMforE? TM还E是on采ly用or 新neo辅ad助juv治ant疗the而rap随y f后oll再ow行edTbyMTEM?E,通is 过maMdeRonI的the fin表di现ngs作on出M决RI定(7)。.
Denonviller‘s Fascia(DVF,邓氏筋膜)
• 向两侧方与直肠系膜相延续 • 向上与腹膜返折处的腹膜相延续 • 向下经盆膈连于会阴中心腱 • 前方附于前列腺、精囊与阴道后壁 • 后方以一层薄的疏松结缔组织与直肠固有筋膜相连
其实,该区域还有另一个解剖 结构,但MRI却不能分辨了!
直肠癌:MR分期
Introduction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NM-stage
MR protocol DWI
Location of the tumor Low rectal cancer
T-stage T1 and T2 T3 T3 with MRF involvement T4a - Invasion peritoneal reflection T4b - Invasion surrounding organs 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 (EMVI)
作者通过仔细地解剖盆脏筋膜,认为直肠和“直肠系膜”一起被完整地包 裹在含胶原纤维的袖套样盆脏筋膜中,因此,沿直肠盆脏筋膜外解剖,可 以将直肠系膜完整地切除,并且切除后腹下神经和盆丛仍完整地保留在盆 腔侧壁上,未受损害。本研究用MRI检测直肠系膜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来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年第23卷第4期

医学影像学课件:胃肠道疾病影像诊断-各论

医学影像学课件:胃肠道疾病影像诊断-各论

溃疡型 食管癌
腔内龛影 粘膜中断 管壁僵硬 偏心性管腔狭窄
食管癌的CT、MR检查
钡餐造影检查是发现食管癌的最简便、安全的方法
CT、MR对早期食管癌检出率低 CT平扫 + 增强(肿瘤强化) 评价内容: 病变本身 - - - 管壁增厚、腔内肿块
病变周围 - - - 周围脂肪间隙、淋巴结及脏器受侵 远隔器官及淋巴结转移 判定与周围邻近结构的关系、侵犯、转移,CT、MR有较大 优势,利于食管癌的分期
窄可段见以上蠕食动道收明缩显波扩张,可见蠕动收缩波。
食 管 贲 门 弛 缓 症
胃、十二指肠疾病X线诊断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ulcer)
病理改变: 胃、十二指肠表面局限性缺损,逐渐向深层侵犯,可深达肌层,
溃疡周围炎症水肿,底部为纤维组织或疤痕组织,平坦或高低不平。
临床表现:腹痛 --- 胃溃疡:餐后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饥饿痛
中晚期食管癌钡餐造影表现
髓质型 癌侵及食管全层,使管壁增厚、僵硬并向腔外扩展 腔内充盈缺损伴管腔狭窄,壁僵硬,粘膜破坏
蕈伞型 肿块呈磨菇状突起,多侵及肌层伴表面溃疡形成 管腔内较低平的充盈缺损,管腔偏心性狭窄。
溃疡型 肿块形成局限性大而深的溃疡,可深达肌层 大小和形态不同的腔内龛影,出现“半月综合征”、瘘管
缩窄型 癌累及食管全周,造成环形狭窄: 对称性、节段性管腔环状、漏斗状狭窄,管壁僵硬
蕈伞型食管癌
腔内椭圆形充盈缺损 粘膜皱襞破坏、中断、 消失 管腔偏心性狭窄 管壁僵硬、形态固定
蕈伞型食管癌:
不规则充盈缺损 粘膜破坏、中断 管腔狭窄 形态固定
蕈伞型 食管癌
食管上段管腔内椭圆 形充盈缺损
粘膜皱襞中断消失 管腔偏心性狭窄 形态固定

CT诊断四例胃肠道间质瘤及总结

CT诊断四例胃肠道间质瘤及总结
检 查 发 现 肝脏 内见 多 个 大小 不 等 结 界 、肿 块 ,大者 居 肝 Ⅷ 段 , 7×6 58m 小 。胃体部 后 方 不 规则 形 肿 块 , 胃 约 . .c大 5× 与
底部 胃壁分界模糊 , 周围见多个结节及条状影( 3。 图 ) 诊断 : 胃问质瘤可能 , 肝脏多发转移 , 围淋 巴结肿大 。胃镜深度 周
GS IT在钡餐检查 时常不能发现病变 ,可见粘膜展平 ,
钡剂铺挂不佳, 突入 胃腔 内的肿块显示盈缺损 , 可见 腔内
龛影 。G S IT的 C T表现主要是 胃腔外 的肿块及 胃壁的显著 增厚 , 肿块 的大小不定 , 大者直径可达到 1 c 肿块的形态 0m。
4×3 3m 图 1 T术病理 : . c 。( ) - 5× 梭形细胞肿瘤 , 免疫组织化 学 :波形蛋 白、 一平滑肌肌 动蛋 白、 10 白 C 3 S0 蛋 D 4均为 阳性 , 诊断 : 胃肠道间质瘤 例 2女 6 岁 以腹部肿块及腹痛就诊 , C 5 行 T平扫检查
因 圈 圜
下为笔者经 C T诊断并 经病理证实的四例发生于 胃的 G S IT
的C T表现并 总结其特征, 提高对它 的认识 。
例1 6 男 0岁 以腹痛及血便 就诊 ,行钡餐检查提示 胃
外压性病变 , 超声提示腹腔 占位 , 胃镜检查未见异常 , 最后
行C T平扫检查 , 胃小弯内侧腔外生长 的肿块 , 胃壁广 示 与 基底连续 , 胃壁显著增厚 , 密度均匀 , 界清楚 ,其 大小 约 边 ,
中国中医药咨讯

21 00年 5月 下 第 2 卷 第 1 期 O
Ma v 2 1 00
96 ・
J u n l f iaTrdt n l ie eMe iieIfr t n o ra n a ii a n s dcn nomai o Ch o Ch o

医学影像学试题与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题与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题与答案1、有助于诊断结节性硬化的CT表现是A、脑室扩大伴钙化B、脑表浅部钙化C、豆状核钙化D、脑底钙化E、室管膜下结节样钙化答案:E2、下列哪项不是肾上腺腺瘤的CT表现A、密度均匀的类圆形实性肿块B、边缘光滑、清楚,与肾上腺相连C、可见条状或斑片状钙化D、常因含有脂类物质而呈低密度E、动态增强扫描快速强化且廓清迅速答案:C3、关于高血压性脑血肿的演变过程,哪项不正确A、分急性期、吸收期、囊变期B、各期时间长短与血肿大小有关C、急性期血肿边界清楚,密度高D、吸收期血肿周围模糊E、囊变期为血肿吸收后形成囊腔,仍具有占位效应答案:E4、肺血减少常见于下列哪项A、高血压性心脏病B、房间隔缺损C、法洛四联症D、室间隔缺损E、动脉导管未闭答案:C5、关于听神经瘤描述错误的是A、脑外肿瘤B、常伴内听道口扩大C、常无强化D、可坏死、囊变E、一般不影响第四脑室6、下列关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论述错误的是A、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破裂,血液常积聚前纵裂池、鞍上池B、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血液常积聚同侧外侧裂池C、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破裂,血液常积聚前纵裂池、侧裂池D、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血液常积聚鞍上池E、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血液常积聚桥前池、鞍上池答案:C7、按脑囊虫病病变部位分型,下列哪项不正确A、蛛网膜下腔型B、脑室型C、脑实质型D、脑膜型E、混合型答案:A8、急性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A、心悸、气短B、肢体血压与脉搏不对称C、突发剧烈胸、背部疼痛D、脑血管意外或瘫痪E、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答案:C9、脊椎骨折分为次要损伤和重要损伤,以下不属于重要损伤的是A、椎弓峡部骨折B、椎体压缩性骨折C、椎体爆裂骨折D、安全带型损伤E、骨折-脱位答案:A10、关于X线造影检查描述错误的是A、低密度造影剂较常用B、胃肠道造影属于直接引入法造影检查C、肾盂造影检查属于分泌性排泄造影D、高密度造影剂主要有钡剂与碘剂E、非离子型对比剂较离子型对比剂毒副作用少11、垂体瘤的CT表现不正确的是A、蝶鞍扩大B、鞍底下陷C、瘤周水肿D、肿瘤有强化E、垂体柄移位答案:C12、肠套叠典型临床、X线及CT表现包括A、临床主要装现为降发性腹痛、呕吐、红色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B、CT图像断面与套入肠管垂直时,呈靶环样表现图像断面与套入肠管平行时,呈套鞘或腊肠样改变C、X线表现为小肠梗阻征象,可见阶梯状气液平D、空气灌肠气体到套入部位时,可见肠内类圆形或马铃薯样软组织包块影,当大量气体进入小肠时呈沸腾状或礼花状,表明肠套叠已经复位E、以上均正确答案:E13、患者,女性,30岁,阵发性高血压,伴出汗、头痛和心悸,MRI检查在腹主动脉旁层可见一直径约3cm的肿块,包膜完整,T1WI呈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注射Gd-DTPA后属不均匀显著强化,应首先考虑A、淋巴瘤B、神经纤维瘤C、异位嗜铬细胞瘤D、脂肪肉瘤E、淋巴瘤答案:C14、食管静脉曲张的异常X线表现主要是A、轮廉异常B、管腔大小C、黏膜皱襞D、蠕动异常E、张力异常答案:C15、关于朗格汉斯(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描述,以下错误的是A、可分嗜酸性肉芽肿、韩-薛-柯病Hand-Schiler-Christian病及勒-薛病Letterer-Siwe disease,LS三个亚型B、以往曾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C、以朗格汉斯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D、电镜下,病变组织细胞的胞质中有特异性Bibeck颗粒,也称X小体E、以上均不对答案:E16、关于Peutz-Jeghers综合征下列哪项论述不正确A、由Peutz与Jeghers分别在1921年与1949年报道B、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以胃和结肠息肉为主,息肉主要为腺瘤性息肉C、常伴有特定部位的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如口唇周围、手、足等D、为家族性遗传性疾病E、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便血、贫血等,息肉也可诱发肠套叠答案:C17、节育器多种多样,它的首选检查方式是下列何项A、站立腹透B、卧位盆腔摄片C、超声检查D、MRIE、CT检查答案:C18、下列关于腹膜后纤维化疾病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与自身免疫有关B、可产生输尿管梗阻C、与某些感染有关D、增强后病变显著强化E、病变范围较广,包绕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答案:D19、胃正常X线解剖概念中,错误的是A、胃分为胃底、胃体、胃实三部分B、胃左缘为胃大弯,右缘为胃小弯C、胃底含气时又称胃泡D、胃下极可达骼峰下水平E、胃角可达髂嵴下水平答案:E20、关于胆道梗阻病因的鉴别诊断,下列哪项征象最重要A、胆管扩张的形态B、胆管扩张的程度C、梗阻的部位D、梗阻末端的胆管形态E、有无伴发肝内胆管、胰管扩张答案:D21、右心室增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后前位,左心缘腰部消失,相反搏动点上移B、右前斜位,右室前缘弧形前凸C、右前斜位心前间隙缩小,下部闭塞D、左前斜位右室膈段增长,室间沟上移E、后前位,左心尖显示较圆钝答案:A22、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X线表现A、右心室、右心房增大,肺充血,有肺门舞蹈,主动脉缩小B、右心室、右心房增大,肺充血,有肺门舞蹈,主动脉增大C、右心室、左心室增大,肺充血,有肺门舞蹈,主动脉缩小D、右心室、左心室增大,肺充血,有肺门舞蹈,主动脉增大E、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血少,无肺门舞蹈,主动脉结正常答案:A23、佝偻病后遗症期的典型表现为A、囟门闭合延迟B、乳牙萌出迟缓C、方颅及腕部手镯样改变D、X形或O形腿E、串珠肋答案:D24、有关输尿管走行的错误描述是A、在腹膜后沿脊椎旁向前下行B、入盆腔后,在骶髂关节外侧走行C、过骶骨水平后弯向外D、最后斜行进入膀胱E、走行柔和,可有折曲答案:B25、有关肾上腺增生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表现为双侧肾上腺弥漫性增大B、侧支厚度大于10mm和(或)面积大于150mm2C、增大的肾上腺的密度和形态保持正常D、有时,增生肾上腺边缘可有一些小结节影E、以上都正确答案:D26、肝血管瘤描述不正确的是A、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匀低密度灶B、早期周边结节样强化C、延时期强化向心进展改变D、包膜完整E、MRI图像T2WI信号很高答案:D27、以下脑肿瘤中最常见的是哪种A、脑膜瘤B、弥漫型星形细胞瘤C、生殖细胞瘤D、垂体瘤E、颅咽管瘤答案:B28、关于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A、肿块或充盈缺损是其主要影像学表现特点B、肿块可腔外生长C、胃肠道口服对比剂可进入肿块内D、恶性间质瘤易致肠梗阻E、恶性间质瘤多有囊变、坏死答案:D29、脑颜面血管瘤病主要临床及CT特点是A、面部血管瘤,癫痫,脑萎缩B、面部血管瘤,癫痫,基底节钙化C、面部血管瘤,头痛,大脑表浅部曲线样钙化D、面部血管瘤,癫痫,大脑表浅部曲线样钙化,脑皮质萎缩E、面部血管瘤,癫痫,大脑深部钙化答案:D30、泌尿系肿瘤与囊肿,以下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肾细胞癌CT平扫都表现为低密度,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B、CT诊断肾盂肿瘤,需与肾盂结石、血凝块等鉴别C、多囊肾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可伴发多囊肝,常在成年时发病D、肾脏错构瘤大多含脂肪成分,也可仅含少量或无脂肪成分E、肾囊肿可呈高密度答案:A31、子宫输卵管造影对于下列何项是不适用的A、观察子宫输卵管是否通畅B、子宫有无畸形C、内生殖器官的急性炎症D、各种绝育措施后再造影E、以上各项都不适用答案:C32、关于小肠肿瘤以下哪项表述错误A、小肠在整个胃肠道中占极大部分,故原发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B、小肠肿瘤原发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少于恶性肿瘤C、小肠良性肿瘤其发病率高低依次为腺瘤、间质瘤、血管瘤与脂肪瘤D、小肠恶性肿瘤以腺癌、类癌、恶性间质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最为多见E、小肠腺癌CT表现为局部肠壁增厚或有肿块,增强中等程度及以上的强化答案:A33、胃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A、胃壁显著增厚B、黏膜皱聚异常改变C、可伴有溃疡D、胃壁僵硬,蠕动消失E、病变范围较广答案:D34、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表现错误的是A、常见于鼻腔顶、筛板、上鼻甲和鼻中隔的上部B、临床主要表现是鼻阻塞和鼻出血,其次是嗅觉缺失、头痛等C、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瘤常呈轻度强化D、肿瘤MRI检查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信号较均质E、肿瘤中心一般位于筛窦伴有骨质破坏35、有机水溶性碘对比剂不用于A、CT血管成像B、CT灌注成像C、X线造影D、MRIE、DSA答案:D36、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A、年轻男性B、年轻女性C、老年男性D、老年女性E、儿童答案:B37、CT增强扫描常呈环形增强(环形征)的脑内病变有A、垂体瘤B、脑膜瘤C、弥漫型星形细胞瘤D、脑梗死E、脑脓肿答案:E38、关于Borrmann胃癌I~IV分型描述错误的是A、I型也称肿块型B、Ⅱ型也称溃疡型C、Ⅲ型也称浸润溃疡型D、IV型也称浸润型E、适用于早期胃癌的分型答案:E39、胰腺癌与胰岛细胞瘤的主要鉴别点为A、病灶数目B、病灶大小C、病灶部位D、病灶强化方式E、平扫密度40、关于颅脑C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颅骨及含气空腔,最好用脑组织窗B、CT平扫脑实质密度改变以白质密度为参照标准C、脑深部神经核团密度类似于皮层灰质D、正常脑组织在对比剂增强检查后,密度与平扫密度相同E、CT增强扫描,病灶是否强化仅与病灶有无血供相关答案:C41、CT值数值有误的是A、脂肪的CT值大致在-70~90HUB、软组织的CT值大致在20~60HUC、体内水的CT值近似于OHUD、体内空气的CT值接近-500HUE、体内骨皮质的CT值接近1000HU答案:D42、否定性诊断是A、可能性诊断结果的一种特殊形式B、影像诊断结果的常见形式C、通过影像检查排除了某些疾病D、说明影像检查方法选择不当E、肯定性诊断结果的一种特殊形式答案:C43、肾癌的CT表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平扫肾实质肿块密度呈低、等或略高于肾实质B、肿块内有脂肪密度和软组织密度C、CT增强后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周围肾实质D、CT增强不强化E、CT增强后的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肾实质答案:A44、传统X线图像特点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直接线报灰度图像B、图像具有放大和失真C、是影像重叠图像D、图像不可以调节E、数学化模拟处度图像45、关于CT分辨力,下列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CT分辨力可分为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B、CT的最大优点是密度分辨力高C、像素越小,数目越多,空间分辨力越高D、噪声越小和显示物越大,则密度分辨力越差E、CT图像空间分辨力不及传统X线图像答案:D46、下列哪一项描述符合食管闭锁与食管气管痿IV型的表现A、食管上下段均为盲端,中间无连接或以纤维组织条索连接,无食管气管痿B、食管上段有瘘管与气管相通,下段呈盲端C、食管上段呈盲端,下段有瘘管与气管相通D、食管上下段均与气管相连并有痿管形成E、食管畅通但有与气管形成的瘘管答案:D47、关于纵隔淋巴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结节病常呈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轻中度强化B、淋巴结结核常呈一侧性淋巴结肿大,环状强化C、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多为一侧性,与原发病灶相对应D、纵隔淋巴瘤以前纵隔和支气管旁组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轻度强化E、以上均对答案:E48、关于肺结核,下列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继发型肺结核Ⅲ型好发于两上肺尖后段及下叶背段B、干酪性肺炎为继发型肺结核的特殊类型C、结核球是干酪性病变被纤维组织包绕而成D、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常表现为约2mm大小粟粒状病灶,分布、大小、密度均匀E、典型的原发综合征可形成哑铃征答案:D49、鼻腔的原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组织类型为A、鳞癌B、腺癌C、未分化癌D、淋巴上皮癌答案:A50、十二指肠、空回肠识餐X线造影时,下列哪项功能性表现是错误的A、全肠编动活跃,回肠蠕动不活跃B、空回肠没有逆蠕动C、十二指肠可有逆蠕动D、黏膜皱装显示的形态与功能状态无关E、服钡后7~9小时小肠内钡剂排空答案:D51、与脑转移瘤CT表现不符的是A、多发散在的环形等密度影B、多发的结节影C、灶旁水肿明显D、位置较表浅E、无强化答案:E52、膀胱造影时,显示充盈缺损,则下列哪种疾病可排除A、前列腺增大B、膀胱肿瘤C、膀胱内血块D、膀胱憩室E、以上各项均不能排除答案:D5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表现为较大软组织密度肿块,中心有不规则坏死、囊变,并呈不均匀强化A、正确B、错误答案:A54、肝细胞癌主要由门静脉供血,90% 的病例血供丰富。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影像诊断可编辑全文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影像诊断可编辑全文
(3)溃疡型 癌瘤常深达肌层,形成较大的盘状溃疡, 其边缘有一圈堤状隆起,称环堤征,溃疡型胃癌又称恶性 溃疡。
2.胃癌的X线表现
(1)充盈缺损:在充钡的胃腔内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充 盈缺损,多见蕈伞形胃癌 。
(2)胃腔狭窄,胃壁僵硬:主要为浸润型胃癌引起, 也见于蕈伞形胃癌,病变区胃壁僵硬,没有蠕动。
2.蠕动的改变 蠕动包括蠕动波的多少,波幅的深浅,运动速度的 快慢及方向的改变。蠕动增强表现蠕动波增多,波幅增深,运动加速。 反之则运动减慢。与正常运动方向相反称逆蠕动。
3.运动力的改变 胃肠道输送食物的能力称为运动力。具体表 现为钡剂到达及离开某地的时间,如服钡后4小时胃尚未排空为胃 运动力减低;服钡后2小时达回盲部为小肠运动力增强等等。
2.憩室 胃肠道管壁薄弱区向外突出形成的袋状空腔,或 是管壁外邻近病变的粘连牵拉向外形成的袋状膨出称为 憩室,憩室内及附近粘膜正常,与溃疡龛影不同。
3.充盈缺损 肿物向腔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肿物区不 能被钡剂充填,就造成局部充盈缺损。
食 管 异 物
枣 核

(二)粘膜及粘膜皱襞的改变
2.扩张 超过正常限度的持久性管腔增大为扩 张。胃肠道扩张的原因常由远侧梗阻引起,梗阻近 端扩张,管腔内常有气体和液体积聚,形成气液平面。
(四)位置及移动性的改变
胃肠道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活动度, 当胃肠道周围有病变时可压迫和推移而改 变它的位置和正常移动度,胃肠道周围的 病变压迫常使胃或肠管出现弧形压迹。粘 连与牵拉除造成位置改变外,常引起移动性 受限,主要见于粘连性病变。
(1)十二指肠球部见钡斑影——龛影,周围有透亮带, 形似“月晕”。慢性溃疡可出现粘膜向龛影聚集现象。
(2)十二指肠溃疡的间接征象
A:球部变形,球部由于痉挛.斑痕收缩.周围粘连 而发生变形,呈现为三叶形.山字形等形状,

腹部常见病变CT-胃肠泌尿生殖

腹部常见病变CT-胃肠泌尿生殖

确诊手段
GIST的最终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具有特征 的免疫组化检查。 • CD117 95% • CD34 70% • SMA 20-30% • S100 10% • Desmin rare
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据 统计,在一般医院中占急腹症首位,占外科住 院病人的10-15%。
正常阑尾外径标准
正常阑尾壁厚度
平均厚度为(1.8±0.4) mm,多为1 mm~2 mm,范围为1 mm~3 mm,2 mm~3 mm为可疑增厚,>3 mm为异常增厚 。
阑尾肿大
阑尾外径增大(>6 mm) :急性阑尾炎时,阑尾外 径>6 mm约占90%-96%,>10 mm约占82%,范围在6 mm-22 mm之间。阑尾外径大小是确定阑尾炎是否存在的 主要依据之一,通常把阑尾外径>6 mm作为急性阑尾炎 CT诊断的主要标准之一;外径越大,阑尾炎的可能性越大 ,坏疽、穿孔的可能性也越大。由于正常阑尾外径变动范 围很大(2 mm-11 mm),约51%-54%的正常阑尾外径 >6 mm,所以不能仅仅依据阑尾外径>6 mm,即做出急 性阑尾炎的诊断。阑尾外径≤6 mm的阑尾炎较少见,见于 阑尾发育细小者和早期患者。当阑尾外径在6 mm-10 mm 之间,如伴有阑尾周围炎,可确定诊断;如无阑尾周围炎 时,可为正常阑尾也可为异常阑尾。
萎缩
无萎缩
无萎缩
临床表现
库欣综合症
conn综合症 多无症状
肾上腺转移瘤
• 较常见,仅次于肺、肝脏和骨转移 • 原发肿瘤以肺癌、乳腺癌和肾癌最常见 • 临床极少造成肾上腺功能改变(破坏90%出现) • 双侧者占30-50% • 肺癌患者:肾上腺结节及肿块,约1/3为良性肿瘤
肾上腺转移瘤 CT

太珍贵了!26种腹部消化系统重要影像征

太珍贵了!26种腹部消化系统重要影像征

太珍贵了!26种腹部消化系统重要影像征1、靶征(肠套叠)是肠套叠最常见的特征性CT征像,为肠套叠长轴与CT扫描层面垂直时的表现,反映了套叠的各层肠壁、肠腔及肠系膜间的关系。

典型排列为自外向内分别代表鞘部外层肠壁、鞘部肠腔内造影剂、鞘部内层肠壁、偏心性套入部肠系膜、套入部肠壁、套入部肠腔内造影剂。

肠套叠指:一段肠管及与其相连的肠系膜(套入部)被套如其相连的一段长管内(鞘部),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阻碍。

婴儿由于大肠与小肠管径之比例相差大,故小肠易陷入大肠而被套牢。

少数肠套叠可能来自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美凯尔憩室、肠息肉、异位胰腺小结、血管瘤、异物、复制肠管、淋巴增生、肿瘤、寄生虫等,其中以美克尔憩室最多,过敏性紫斑也常会合并肠套叠,大于2岁的小孩发生肠套叠,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病变,大于5岁的病例中,则以淋巴瘤为最多;成人肠套叠小肠多见,常伴发良性病变;结肠型肠套叠则更多由恶性病变继发。

良性病变有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腺瘤样息肉、美克尔憩室、术后粘连以及动力性病变等;恶性病变有转移瘤、腺癌、类癌、淋巴瘤及平滑肌肉瘤等。

由于肠套叠长轴与CT扫描层面的角度不同,表现各异。

如扫描层面和迂曲的肠道相平行时,表现为彗星尾征或肾形征:即套叠近端肠系膜血管牵拉聚拢的征象。

一般情况下,慧星尾征均与肾型肿块相伴出现。

该肾形肿块为套鞘部游离缘与套入部近端肠管及肠系膜的CT斜切面图像,其中游离的套鞘呈弧形围绕套入部,形状若肾轮廓外形,而套入部近端肠管、肠系膜形状若肾蒂。

此时,所谓慧星尾征的组成还应包括套入近端肠管。

如果套叠的肠管与CT扫描垂直,则呈靶形征,即肿块影表现为圆形或类似环形。

通常在肿块内可分辨出层样结构,推测可能是继发于套入部和鞘部间的液体或是肠壁水肿造成密度对比,类似同心圆形;当套入部肠壁显著水肿坏死或套入部肿瘤周围浸润累及肠系膜,肠系膜血管及脂肪、套叠时间较长,套入部系膜血管受挤压时,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套入部肠壁充血水肿、变硬,形成不完全性肠梗阻,套叠以上肠管蠕动增强,可引起代偿性肠管扩张肥厚,并可见肠系膜连同其血管纠集、扭曲,形成“漩涡征”。

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临床病理特点

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临床病理特点

度、 度 、 低 中度 、 度 侵 袭危 险性 肿 瘤 。 高
通 讯 作 者 聂聪 科 【 键 词 】 胃肠 道 间质 肿 瘤 ; 断显 像 ; 理 学 , 床 关 诊 病 临 [ bt c A s a t P r oe T r v h i n si lv l f I T a dE I T a d b — r ] u p s oi o et e a o t e o S n G S n ef mp d g ce G a
_
me e t r ( ) so c - p e n l a n ( ) a t ro - b o n l s n e y 6 , t ma h s le i me t 1 , n e ira d mia wa l(1 i 1 g l ) n 0 EGI T.Th ime e so S a d EGI T r n e r m . m o 2 c a d 8 c t S e d a t r fGI T n S a g d f o 1 5 e t 5 m n m o

中 国医 学 影像 学 杂 志 C iee o ra 0n Mei 1maig hn s un l f dc gn J 著 aI

。9 ‘
医学 影 像 工 程
Mei lmaigE gneig dc gn n ier aI n


D i1 . 9 9 j is . 0 55 8 . 0 1 0e 0 o : 0 3 6 /.sn 1 0 — 1 5 2 1 . 1 0 3 .
CO r pO dig Auh res n n tor
g s( ) t ma h ( ), u d n m ( ) r n v r e c l n( ) n s e dn oo ( ) u 1 ,s o c 9 d o e u 1 ,t a s e s oo 1 ,a d a c n i g c l n 1

5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5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2 结 果
11 临床资料 : . 收集我院 20 O9年 1月 ~2 1 o 0年 1 2月期间的 GS s IT 患者 5 3例 , 有 患者 均 经后 病理 检 查确 诊 。其 中女 性 2 所 8例 , 性 2 例 , 男 5 发病年龄 2 8—8 0岁, 平均 5 . 99岁。原发肿瘤部位包括 胃( 贲门) 7例 , 2 小肠 1 2例、 大肠 2例 、 食管 1 、 例 肠系膜 3例。腹膜 3例 , 阑尾 1例、 转移
【 关键词 】 血糖 ; ; 尿糖 糖尿病 ; 惠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年轻化 【 中圈分类号】 46 R4
1 调 查 对 象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纲号】0 6 1 9 2 1 ) 8 0 0 — 1 10 — 9 (0 1 0 — 36 0 5
4 讨 论
河 池 市 2 1 4月 一2 1 0 0年 0 1年 5期 间 20 00名 市 直 机 关 、 业 单 位 企 职员。 1 I A组 :00例 , 6 8 , 32人 , 龄 在 2 加 岁 。 . 10 男 0 人 女 9 年 0一 12 B组 :00例 , 5 6人 , 44人 。 龄在 4 6 . 10 男 7 女 2 年 1~ o岁 。
C 17 C 3 、 D 1 、 D 4 S一10 S A 回顾 性分 析本 院 2 O 0 、M O9年 3月 一 1 0 2 1年 1月 5 3例 GS s IT 病例 的 临床 特征及 病 理 形 态改 变。蛄果 : 本组 5 3例 GS s中潜在 恶 IT 性1 6例 ,4例 低度 恶性 , 3例 高度 恶性 。 潜在 恶性 组肿 瘤 直径 小 于 3m, 胞无 异型 性 。 分 裂 少见 , 明显 出血、 死。 恶性 肿 瘤 组可 见 出血 坏 死 . 1 2 c 细 棱 无 坏 细胞 丰 富 , 型性 明 显 。 分裂 多见 。 免疫 组化 表型 : 氨酸 激酶 受 体 C 17阳性 4 例 , 髓干 细胞 抗原 C 3 异 核 酪 D1 8 骨 D 4阳性 3 9例 , 可溶 性酸 性蛋 白 S一 0 10阳 性 l 例 , 滑肌肌 动 蛋 白 S 阳性 l 。蛄 论 : IT 主要 发 生在 胃和 小肠 。C 1 1 平 MA 8倒 G Ss D17和 C 3 D 4阳性标 记 是确诊 GS s 有价 值 的免疫 标记 物 。GS s IT 最 I T 的恶 性程 度 与肿 瘤 大 小、 细胞 异 型性 、 分 裂数 密切 相 关 。 核 细胞 增殖 活性 一6 7指 数增 高 。 瘤 的恶 性程 度 亦增 高。 肿 【 键词 】 关 胃肠 闽质 瘤 ; 临床 病理 ; 疫组 化 免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放射学部参考答案--第六章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放射学部参考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消化道病例6-1【临床病史】患者,男,64岁,主因“进食哽噎3月余”来我院就诊,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CEA(癌胚抗原)8.52ng/ml。

【描述】食管中段管腔不均匀狭窄,表面粘膜皱襞破坏、中段,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管腔轮廓不清,局部管壁僵硬。

【诊断】食管癌。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食管肌瘤、慢性炎症相鉴别。

食管癌肿块常呈偏心性增厚突向管腔,食管壁僵硬,周围组织侵润,结合胃镜活检可协助诊断。

病例6-2【临床病史】患者,男,78岁,主因“腹胀、腹痛3天”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4.91×109/L,中性粒细胞 3.71×109/L。

CEA(癌胚抗原)20.56ng/ml,CA125 7.25U/ml,CA199 11.98U/ml。

【描述】乙状结肠局部肿块,肠腔狭窄,病变以上肠管扩张积液,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

【诊断】乙状结肠癌并癌性肠梗阻。

【鉴别诊断】1.肠息肉:多呈突向肠腔的结节,引起梗阻少见,肠壁浆膜面光整,一般不累及。

2.克罗恩病:病变多发,呈跳跃性,一般不形成肿块,肠镜可协助诊断。

病例6-3【临床病史】患者,男,61岁,主因“发现右下腹包块伴腹痛1周”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生化常规:总蛋白58.5g/L,白蛋白38.5g/L,CEA(癌胚抗原)6.18ng/ml,CA125 16.94U/ml,CA199 25.31U/ml。

【描述】右下腹见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病变与小肠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强化。

【诊断】回肠间质瘤。

【鉴别诊断】1.淋巴瘤:肠壁多呈环形增厚,一般不形成肿块,引起梗阻少见,增强扫描病变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常包绕血管生。

2.肠癌:多呈突向肠腔的结节或肿块影,肠壁增厚呈偏心性增厚,可起梗阻。

病例6-4【临床病史】患者,男,63岁,主因“上腹疼痛不适6月余”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

肠道恶性间质瘤的CT诊断

肠道恶性间质瘤的CT诊断

肠道恶性间质瘤的CT诊断
杨祖文;张仲义;刘敏;解桂花;尤玲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06(000)0S1
【摘要】目的:探讨肠道恶性间质瘤的CT表现。

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肠道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十二指肠2例,小肠4例,累及多节段肠管1例。

结果:显示为起源于肠道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或不规则,平扫密度不均匀者5例,内部见不规则低密度灶,CT值23~42HU,均匀者2例。

增强扫描5例肿块呈不均匀增强,CT值27~56HU。

肿块内有钙化1例,肝转移2例。

结论:肠道恶性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表现为起源于肠道的软组织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可有钙化及远隔转移。

【总页数】3页(P)
【作者】杨祖文;张仲义;刘敏;解桂花;尤玲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山东青岛;山东青岛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
【相关文献】
1.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CT诊断 [J], 单嫣娜;陈文辉
2.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J], 何仲恒;吕发金;曹兆飞;钱明霞
3.多层螺旋CT诊断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研究 [J], 刘德樟
4.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 [J], 毛贤才
5.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 [J], 张世科; 关天明; 张刚; 张静; 成官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症状
n发病隐匿、患者早期无特殊症状 n直肠GIST临床症状可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
秘、腹泻)、便血、腹胀、腹痛、肛周不适、部分 病人出现排尿困难 n部分病人可无症状,偶然发现肿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直肠GIST生长特点
n病程长 n大小不等,5cm以下的肿瘤表面关整,与周围 组织无明显粘连;5cm以上肿瘤表面凹凸不平, 多有分叶,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界限难辨, 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 n外向性生长
n 边界清晰,圆形、椭圆形或分叶 状
n 肿块内部密度/信号均匀或不均 匀,较大肿块内易液化、坏死、 囊变
n 部分肿块可见“Torri-celliBernoulli”征,表现为直径大于 5cm肿块,内见坏死,可与空腔 脏器相通,气体进入肿瘤内
n 多为富血供,不均匀强化, 可见点条状供血血管
n 良性者周围脏器多为受压推 移改变
n其症状出现相对较晚 n好发于直肠中下段
病理
n 原发于胃肠道的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 瘤
n 梭形、上皮样和多形性细胞混合组成 n 病理免疫组化:CD117(+),CD34(+),SMA(-) n GIST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CD117和
C-Kit蛋白是特异性的标志物。
2001年NIH制定了基于GIST肿瘤大小和核分裂像 的间质瘤生物学行为诊断标准:
n 恶性可伴有周围组织侵犯或 远处转移,伴有网膜、系膜 和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少 见
n 跨壁生长或腔内型瘤体破溃 可形成深大溃疡
恶性征象
鉴别诊断
1.直肠癌:肿块主要发生于黏膜并向腔内生长,或沿 黏膜及黏膜下浸润生长;常伴盆腔淋巴结转移
2.直肠淋巴瘤:病变范围广,液化坏死较少,强化相 对均匀,常有多区域淋巴结肿大
直肠间质瘤影像诊断
n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 源肿瘤 n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 n每年发病率1-2/10万 n75%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 n潜在恶性肿瘤
分布
n胃60%-70% n小肠20%-30% n结直肠5% n胃肠道其他部位(食管、网膜和肠系膜)<5% n发生于直肠GIST的十分少见,只占结直肠恶性 肿瘤的0.1%
n直径<2cm,<5个/50HPF,提示危险程度很低 n直径2-5cm,<5个/50HPF,提示低危险性 n直径<5cm,6-10个/50HPF,为中度危险性 n只要直径>10cm或10个/50HPF即为高危
直肠间质瘤大部分为中高危险性,侵袭性高于其他部位 的间质瘤,预后差
影像表现和分型
n粘膜下型:基底与胃肠管壁相连,向腔内生长 n肌壁间型: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 n浆膜下型:肿瘤自浆膜下向壁外生长,即外生型 n胃肠道外型:腹腔内孤立的软组织肿块
病例随访
熊美连 2014-08-26
MR0210777
(前列腺穿刺组织左1-6、右1-6)穿刺组织12条,镜下均为梭 形细胞呈束状、编织状等排列,未见前列腺组织。结合免疫 组化,符合胃肠道间质瘤(核分裂7个/50HPF),请结合临床。
IHC:CD34(+),CD117(+),DOG1(+),CD99(+),PR(部分+); BCL-2(-),CK(-),EMA(-),SMA(-),DESMIN(-),S100(-);KI67(+,10%)。
3.盆腔其他肿瘤(如前列腺肿瘤,神经源性肿瘤,阴 道肿瘤,阔韧带平滑肌瘤,转移瘤等),鉴别困难
直肠间质瘤生长部位与直肠有密切关系,对鉴别诊断有 一定的帮助
直肠癌
直肠淋巴瘤
前列腺肉瘤
前列腺癌
盆腔胃肠间质 瘤(恶性、高
危诊,断侵?及?前列
腺、膀胱、直 肠)
小结
n 直肠间质瘤少见 n 界清,圆形或分叶状 n 外生性倾向,对周围脏器以推移为主 n 密度不均,可有坏死、囊变、出血 n 血供丰富 n 淋巴结转移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