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四诊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五、望舌
• 舌质:即舌体,舌 的肌肉脉络组织。
• 舌苔:舌面上附着 的苔状物,由胃气 熏蒸而成。
• 望舌注意事项:光 线;自然伸舌;顺 序:舌 尖→舌中→ 舌根→ 两侧; 舌苔 → 舌质。
• 注意辨别染苔。
31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肾 肝胆
舌边舌根 舌中舌尖脾 心肺32正常舌象
• 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淡红明润, 胖瘦适中,柔软 灵活;舌苔淡白 均匀,干湿适中, 不粘不腻,揩之 不去。
烦躁多言 • 虚证、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
默懒言 • 新病—声音重浊、嘶哑 • 久病—声音轻清、体弱
52
一、听声音
2.语言
•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 热扰心神
• 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 心气大伤,精神错乱
• 独语—神志不清,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 心气不足,痰气郁结
64
三、问疼痛
(2)疼痛部位
头痛
• 太阳经头痛—痛连项背。 • 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 • 少阳经头痛—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 •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 •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脑齿。 •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
65
三、问疼痛
四肢痛(多见于痹证): • 游走痛—风胜(行痹); • 剧痛喜暖—寒胜(痛痹); • 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 • 红肿热痛—热胜(热痹)
66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和食量 2.口渴和饮水 3.口味
67
五、问睡眠
失眠 实证:邪气内扰,气机失 调,痰热食滞 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
嗜睡
虚证:阳虚阴盛、气血不足 实证:痰湿内盛,困扰心神
中医学——四诊
第十四页,共64页。
痛处固定-----瘀血, 窜痛-----气滞或风盛; 冷痛-----寒凝或阳虚。
灼热疼痛-----邪热。
隐隐作痛-----虚痛,见于气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脾虚泻:可见完谷不化,便稀溏薄。
肾阳虚:黎明腹痛腹泻,泻后即安(五更泻)
大便时干时稀,为肝脾不调;
大便先干后稀,为脾胃虚弱;
第二十五页,共64页。
脓血大便,下利赤白,为痢疾;里急后重为湿热痢
便血暗红或如黑油便为远血, 先血后便,色鲜红为近血;
肛门灼热为大肠湿热; 排便不爽为温热、积滞; 肛门气坠,甚至脱肛为中气下陷。
痛而红肿为邪热偏盛,是热痹;
痛而关节变形,活动不利为尪痹。
足跟痛或腰膝酸痛为肾虚。
周身痛:新病多为实证,以感风寒湿邪邪居多; 久病多虚,以气血亏虚,不荣则痛。
第十八页,共64页。
四、问饮食口味
主要问饮食多少、好坏、偏嗜、冷热、呕吐与否等, 以判断脾胃状况及脏腑的寒热虚实。
1、食欲与食量 食少纳呆——脾胃虚弱、湿邪困脾、内伤食滞。
小便颜色黄赤而短少为热证;尿色白而清长为寒证伴频为 下焦虚寒;多饮伴多尿而消瘦的为消渴;
夜间遗尿或失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老年人小 便不利或癃闭为肾气虚弱,或血瘀湿热所致;重病而 神昏无尿,遗尿为阳气外脱,精气衰败。
尿频而不畅或中短,有沙石为石淋。尿频短尿痛而色 赤,多为膀胱湿热;
第二十三页,共64页。
独语:喃喃自语,逢人则止为心气不足的虚证,
或痰气郁结,清窍敝阻。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为痰火扰心。
2中医学(四诊八纲)
•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舌 诊
舌 诊
• (1)望苔色 • 舌苔之颜色。其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四类。 • 白苔:主表证、寒证 • 黄苔:主热证,里证 • 灰苔与黑苔同类。浅黑苔即称为“灰苔”;深灰苔即称为
“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 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舌苔灰黑而干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极,热炽津 伤所致。 舌苔灰黑而润 ─主里寒之重证─ 多因阳虚寒极,痰饮寒 湿内阻所致。
• 望诊的重点又在于观察目光、表情和动态
望神
• (一)得神:又称有神
表现:目光灵活,明亮有神; 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神志清楚,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意义:精气充盛,无病。 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
望神
(二)失神:又称无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 表现:两目晦暗,目光无彩;
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精神萎靡,意识朦胧; 肌肉消瘦,体态异常。 意义:精气虚衰,病情重。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二节 四诊八纲
一、四诊
• 概述 •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 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 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辨识为完整证名 的诊断思维过程
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舌苔 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苔面水分过多伸舌欲 下滴,称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
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 内盛,亦见于胃中有宿食
舌 诊
(二)闻诊
中医四诊合参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四诊是中医学的基础,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这四个方法进行全面的病情诊断和辨证论治。
四诊合参是指将这四个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准确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四诊合参的具体内容。
望诊: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眼底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在望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眼神、舌苔的颜色和形态等,以获取有关身体状况的线索。
另外,眼底的观察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语气等来判断病情。
在闻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音、咳嗽声,及时判断是否存在哮鸣音、湿罗音等异常。
此外,闻诊还包括对患者的语气、声音的观察,通过患者的表达来了解其心情和精神状态。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详细了解其病情、病史和病情变化等信息。
在问诊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有耐心地向患者询问病情,包括起病时间、症状的发展过程、疼痛的性质等。
同时,还需要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排便情况、睡眠质量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得出初步的诊断和判断。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腹部、肌肉等来判断病情。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脉搏的强弱、速度、节律等。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腹部、肌肉等来判断其有无肿块、压痛等。
四诊合参:四诊相互独立,但也相互联系、相互印证。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将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相互印证,以确定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苍白、舌苔发黄、脉象偏缓等,可以初步判断为气虚血瘀型疾病。
然后通过闻诊听到患者有气喘、咳嗽等症状,进一步确认气虚血瘀的证型。
再通过问诊得知患者常感疲乏、思虑过度等,最终确定为气虚血瘀型。
最后通过切诊触摸到患者的脉搏细弱无力,进一步印证了气虚血瘀的证型。
总结:中医四诊合参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这四个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五章四诊
四 诊 定 义
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反映于人体体 表的疾病体征资料,以推测人体疾病的病势、病程、 病位的一种中医学诊断方法。
诊法的基本原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外详察
人体的皮、肉、脉、筋、 四诊合参
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 关,以脏腑为中心,通 Nhomakorabea 病症结合
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
病邪的性质,
病位的浅深,
病情的进退,
以及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 后。
舌诊有一定局限性。
〔二〕.舌的部位、正常舌象
1.舌的部位: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舌根〔肾、 膀胱〕;舌边〔肝胆〕
2.正常舌象:舌体柔软,运动灵 活自如,颜色淡红,胖瘦老 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 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 地铺于舌面,干湿适中。正 常舌象一般称为
暖,可以缓解者。
热--实热和虚热。
实热:机体受外邪侵袭,体温升高者。
虚热:患者阴阳、气血缺乏引起发热,兼
见其他虚证症。
1、恶寒发热、
寒
2、但寒不热 3、壮热
热
4、但热不寒
表
5、潮热:阴虚潮热
现
湿温潮热 阳明潮热
6、寒热往来
二、问汗
[有汗、无汗] 表证无汗—表寒证 ,表证有汗—表热征 里证大汗—里热实证 [出汗时间] 1.自汗—气虚证、阳虚证 2.盗汗—阴虚证 [局部辨汗] 1.头汗—上焦湿热或中焦湿热郁滞所致。 2.半身汗—风痰或风湿阻络,而营卫不调,气血不和所 致。 3.手足心汗—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故手 足心汗出。
脉诊取寸关尺位,以指腹切脉体。 切脉须举、寻、按。 注意观察脉象的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寸关尺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四诊”,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况。
首先是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眼神等,可以判断其正气的盛衰。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反应灵敏、目光明亮、表情自然,说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若神志不清、精神萎靡、目光呆滞、表情淡漠,则提示正气亏虚,病情较重。
其次是望色。
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面部色泽的变化能够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
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如果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或阳虚;面色潮红,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血瘀或寒证;面色发黄,多为脾虚或湿邪内阻。
望形态也很重要。
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以及动静姿态,可以推测其体质和病情。
身体强壮、肌肉丰满者,多为正气充足;身体瘦弱、肌肉松弛者,多为正气不足。
肢体活动自如,多无大碍;若肢体震颤、抽搐,可能是风证;若四肢蜷缩、不愿活动,多为寒证或虚证。
此外,望舌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
舌头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所以舌头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病变。
正常的舌头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而均匀。
舌头的颜色、形状、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方面的变化,都有特定的诊断意义。
比如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舌体胖大有齿痕多为脾虚湿盛。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者,多为正气充足;语言低微、声音微弱者,多为正气虚衰。
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属实证、热证;呼吸缓慢、声低气微,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包括患者身体、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气味。
比如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气酸臭多为食积胃肠;排泄物有恶臭,多为热证;排泄物有腥味,多为寒证。
中医四诊知识
序察看,先看舌质,后看舌苔。 (4)刮舌:必要时采用压舌板或棉签去除
舌表面的附着物质。
1.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 注意事项: • (1)勿过分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舌质
色泽。 • (2)晚间或在灯光下不宜望舌。 • (3)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上颜色,称为染苔。应结
合问诊和按诊来综合判断,加以鉴别。 • (4)饮水、进食或某些生活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舌质和舌
苔的变化。 • (5)注意其他因素对舌的影响,如牙齿残缺、张口呼吸等
。
2.望舌的意义
• (1)判断正气盛衰 • (2)辨别病位的深浅 • (3)区别病邪的性质 • (4)推断病情的进退
3.望舌质
• (1)望舌神:主要指舌的荣枯。“荣”为荣 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活动灵敏自如, 谓之有神,虽病也有善侯;“枯”为干枯死 板,黯滞,运动失灵,谓之无神,乃是恶侯 。
• 1.望目 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 于目,故目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肝及其他脏 腑的病变。目眦红赤,多为心火炽盛;白睛 红赤,多为肺经风热;目赤肿痛,多为肝经 风热;眼睑浮肿如卧蚕,多为水肿;目眦淡 白,为血虚;目眦赤烂,多属湿热;目窝下 陷,多为津液亏好;白睛黄染,多属黄疸; 目睛斜视、直视或上视,多为肝火内动;眼 睑下垂,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 6.望咽喉 咽喉主要反映肺胃的情况。应注 意观察咽喉的色泽和形态的变化。咽喉红肿 而痛,为肺胃有热,如兼有黄白脓点或溃烂 ,为肺胃热盛;咽喉嫩红,肿痛不甚,多属 肾水不足,阴虚火旺;咽喉腐点成片,色呈 灰白,不易拭去,重剥出血者为白喉。
• (六)望皮肤
《中医学》四诊
意义
正气无 损伤
少神 神疲懒言 少神或啼 短气 面色少华 动作缓慢 少食 正气轻
哭无泪
肌肉松软 反应迟钝
度受损
失神 神衰语乱 晦暗
气微 面色无华 动作反应 不能 五脏精
喘促 形体羸瘦 失于常态 食
气衰败
假神 突然神清 突然浮光
语多
外露
两颧泛红 如妆
突然 食欲 亢进
精气衰 竭阴阳 离决
全身望诊——望色
全身望诊——望色
• 五色主病及临床意义: • 青色:主痛、寒、瘀血、惊风 • 赤色:主热 • 黄色:主湿、虚、黄疸 • 白色:主虚、寒、失血 •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青紫 附:三色主病及临床意寒义、痛:、惊恐郁怒
绀: 紫黑、 紫黑或青黑 灰黑 黧黑
气机失常,血行阻滞, 病情加重 气不养血,血色不荣
第一节 望诊
四诊之首: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局部表现 、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 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扁鹊擅长望诊。
第一节 望诊
• 一、全身望诊:
•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 整体表现,从而对疾病的寒热虚实、 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形成一个初步 的、总体的认识。
全身望诊——望神
舌淡苔白有齿印
舌诊
舌诊的内容——望舌色
(2)红、绛舌 舌象:舌色呈鲜红色(红舌), 或深红色(绛舌)。 主病:实热证——舌红绛苔黄 阴虚证——舌红绛少苔 或无苔
舌红苔黄 舌红无苔
舌诊
舌诊的内容——望舌色
(3)青、紫舌 舌象:舌色呈青色或紫色。
• (一)、望神
• 神: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神志、意识和思维 活动。
• 广义之神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 外在体现。
中医四诊八纲
(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 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 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 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 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 如并发败血症 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 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 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 甚至可能增剧。
六、望 舌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看图) 二、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染苔) 三、舌诊的内容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
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
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
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 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 虚
三、望形态 望形态 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
9中医基础理论--四诊【105页】
五、望舌
病舌及主病
1. 舌质
• 舌色: 淡白、红、绛、紫
• 舌形: 老嫩、胖瘦、裂纹、齿痕
医学
五、望舌
(1) 舌色
• 淡白:主虚证、寒证。
舌色淡白(气血不足证) 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 淡白而胖嫩(虚寒医学证)
五、望舌
红舌:主热证
• 舌红苔黄(实热证) 医学 舌红少苔(虚热证)
五、望舌
绛舌: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 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
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医学
五、望舌 青紫舌:主气血不畅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
医学
五、望舌
(2) 舌形 • 老舌:实证、热证 • 嫩舌:虚证、寒证
医学
七、问小儿及妇女
⒈ 问小儿 2.问妇女
⑴ 月经 ⑵ 带下
医学
第四节 切诊
医学
• 用手和指端触觉对 病人体表某些部位 进行触摸按压的检 查方法。
• 切脉(桡动脉)
• 按诊
医学
(一)影响脉象的外源性因素
•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 • 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颧红赤(虚热证)
医学
一、全身望诊
(3)黄:主脾虚、湿
• 萎黄:脾胃气虚 • 黄肿: 脾虚湿盛
阳黄:湿热证
医学
阴黄:寒湿证
一、全身望诊
(4)白色:主虚、寒
• 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虚 • 面色晃白: 属阳虚 • 面色苍白: 亡 阳、脱血夺气或 阴寒内盛。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
问睡眠
1 2
睡眠情况
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难易、睡眠时间 、睡眠质量等。
失眠症状
询问患者是否有失眠症状,如入睡困难、易醒多 梦等。
3
伴随症状
了解患者失眠时伴随的症状,如心悸、烦躁、胸 闷等。
问二便
排便情况
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包括大便次数、性状、颜色等。
排尿情况
了解患者的排尿情况,包括小便次数、量、颜色等。
质。
汗气
闻患者汗出的气味,有助于了 解病情轻重和病邪性质。
痰涕之气
嗅患者痰涕的气味,可判断病 证的寒热虚实。
二便之气
通过嗅患者大小便的气味,了 解脏腑功能状况和病邪性质。
04
问诊
问寒热
寒热的性质
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观察寒热的轻重程度,如恶寒重
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等。
寒热的时间
了解寒热症状出现的时间,如恶寒 发热同时出现、先恶寒后发热等。
寒热的部位
询问患者寒热症状出现的部位,如 全身性寒热、局部性寒热等。
问汗
汗出的性质
了解患者出汗的情况,如自汗、 盗汗、战汗、黄汗等。
汗出的时间
询问患者出汗的时间,如夜间盗 汗、白天自汗等。
汗出的部位
了解患者出汗的部位,如头汗、 半身汗、手足心汗等。
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
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胀痛、刺痛、冷痛、热 痛等。
辨证施护方法
包括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生活起居护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病情 及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护理。
案例分析:四诊在辨证施护中应用
案例一
患者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经四诊合参诊断为脾胃虚弱证。护理措施包括调整 饮食,以易消化、健脾胃食物为主,同时配合针灸治疗调理脾胃功能。
(完整版)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一、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1。
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
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
望神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智错乱2。
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忘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常色包括主色、客色。
(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病色即是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
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
(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加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衰,多预后不佳。
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
(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3。
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姿态.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形态包括:形体和姿态。
(1)望形体: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体质的差别。
(2)望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状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姿态时主要观察病人的行、坐、卧、立时的动作与体态,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辩证。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
表现:
目光:两目灵活,明亮有神。 面
色:荣润含蓄
表情:丰富自然。
意识:
神识清楚。 体态:动作自如,
反映灵敏。 言语:清晰
呼吸:平稳。
肌
肉:不削。
得神例图→
少神(神气不足)
表现:精神萎靡,健忘困倦,懒言声 低,倦怠乏力,动作迟缓。
意义:多由气血虚弱,心脾两虚,肺 肾不足。
从得神→少神→失神,常提示 疾病由轻到重,脏腑精气日见衰减。
②裂纹: 干而有裂纹—热盛伤阴,阴虚液涸 ③点刺——火热炽盛
裂纹舌例图
(热盛伤津型)
2、颜色 淡白舌(色浅淡):主虚证、寒证 舌淡舌体萎缩—气血大亏 红舌(舌色红):主热证 舌红少苔或局部无苔—阴虚火旺 绛舌(舌色深红):主热盛 外感热病见舌绛—热入营血 内伤杂病见绛舌—阴虚火旺
• 黄腻—湿热
• 白腻—寒湿
• ④花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
• —气阴不足。
• ⑤无苔—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厚苔
薄苔
润苔
滑苔
燥苔
糙苔
腻苔 腐苔
2、苔色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 苔薄白—风寒表证 苔白滑—寒湿、痰饮 ②黄苔:主热证(色越深,热越重) 苔薄微黄—外感风热 苔黄厚干燥—热盛伤津 ③灰黑苔(浅黑为灰,较灰色深为黑): 主里热证、里寒证 黑而滑润,舌淡—阳气虚衰,水饮内停 苔黑而干,舌鲜红—热盛阴伤
假神例图→
神乱(神志错乱失常)
烦躁:烦乃胸中烦闷不安,躁 乃手足扰动不宁。烦与躁常并称, 但有虚实寒热的不同。实火、虚火、 痰火扰心及虚阳扰动(虚寒证)均
可导致。
恍惚:神思不定,迷乱无主之 证。意识模糊不清 ;精神不能集中, 无法思考。因七情内伤,心气不足,
中医基础理论之四诊
( 1 )胖大舌:舌淡白而胖—脾肾阳虚、痰湿内盛。 胖大舌舌体边缘常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多属 脾虚湿盛;舌体胖大而深红——心脾热盛。 ( 2 )瘦薄舌:多为阴血不足,舌体不充之象。若瘦 薄色淡——气血两虚;瘦薄色红绛而干燥者——阴虚 火旺,津液耗伤。 ( 3 )老嫩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不论 苔色如何——实证。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 嫩,——虚证。
脉 诊
脉 诊
3. 正常脉象 正常脉基本脉象是:三部有脉,不浮不 沉,一息四至,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 常脉随年龄、性别、体重、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有
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秋季脉 稍浮,冬季脉稍沉;小儿脉象较数,老年人脉多弱;瘦人 脉多浮,胖人脉多沉;妇女脉象较男子濡软而略数;妇女 妊娠多见滑脉。当喝酒、运动、劳动以及情绪波动时,也 能引起脉象的变化,但其变化是暂时的,亦属正常脉象。
(二)望舌苔
1.望苔色:
主要观察苔色和苔质的异常变化, 可以判断病邪的浅深,疾病的轻重等变化。
(1)白苔:主表证、寒证。
(2)黄苔:主里证、热证。 (3)灰苔:主里热证、寒湿证。 (4)黑苔:主热极、主寒盛。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 段。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
2.望苔质:
(病情较轻;厚苔— —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饮食痰饮积滞。由 薄增厚——病进;由厚变薄——病退;舌苔由无渐 有——胃气恢复;舌苔突然消失——胃气已伤。
按诊包括按肌肤、手足、脘腹、腧穴等。
★ 重点内容:
脉 诊
1.部位
掌后桡动脉浅表部位。寸口诊法。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 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 (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分候的脏腑是: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命门)
什么是中医四诊
什么是中医四诊“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诊法至今依旧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
“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的灵活呆滞的表现。
这就是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
扁鹊很重视也很善于望诊,把它列为四诊之首。
所谓“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
所谓"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
扁鹊在总结前人诊法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了“切诊法〞。
《史记》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司马迁为名医立传,扁鹊居首,可见司马迁对扁鹊的尊敬和对切诊法的重视。
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
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
触诊,就是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
2.中医"四诊"是什么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
古称“诊法〞。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推断。
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特别重点,这就必必需“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
《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
早在《内经》就明确了提出了切勿强调切诊的观点,《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治篇
什么是四诊?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四诊在观察疾病作出
诊断的过程中,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有人说中医看病,只是看看舌苔摸摸脉,这种说法很不全面,因为它把中医的四诊割裂开了。
中医为什么要切脉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
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证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中医为什么要看舌象
舌诊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根据中医理论,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心、肝、脾、肾等许多脏腑产生密切的关系,脏腑病变可从舌象变化中反映出来。
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脏腑病变的寒热虚实,测知病情的深浅轻重,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
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病邪凶吉进退。
所以中医特别重视望舌,看病时都要看看舌头,称为舌诊。
望舌,主要观察的是舌质和舌苔。
正常人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也就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
中医诊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