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膜分离技术

合集下载

液膜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液膜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液膜分离的原理和方法液膜分离是一种利用液体膜将混合物分离的技术。

它的原理是在两个不相容的相之间形成一层液体膜,通过液膜的选择性渗透作用,将混合物中所需分离的成分从其他成分中分离出来。

液膜分离广泛应用于物质提纯、废水处理、溶剂回收等领域。

液膜分离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较常见的包括溶剂萃取、膜萃取和悬浮液膜分离。

首先是溶剂萃取法。

在液膜分离中,通常需要一种适用的溶剂作为液膜的载体。

溶剂萃取法主要通过液膜中溶剂与混合物中目标成分之间的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达到选择性地分离目标成分的目的。

溶剂一般选择一种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相容性的有机物,例如水和石油醚、正庚烷等。

液膜中的溶剂可以通过高速旋转等方式形成一层薄膜,将目标成分从混合物中迁移至另一相中。

其次是膜萃取法。

膜萃取是利用特殊的膜材料,通过透过膜和保留膜两种作用,实现目标成分从混合物中分离的方法。

膜萃取既可以是液态膜,也可以是固态膜。

液态膜的膜材料可以是胶体粒子、微胶囊、液滴等,它们在溶剂中形成一个连续的相,从而实现液膜分离。

固态膜则是指通过多个过滤层、溶剂渗透层等构成的一种薄膜结构,具有选择性地渗透目标成分,实现分离。

膜萃取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在化工、食品、制药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最后是悬浮液膜分离法。

悬浮液膜分离法是一种通过在两个不相容的相之间形成一层悬浮液膜,利用离心离子、电渗现象或受力作用引起的悬浮液层的流动,实现目标组分的分离。

该方法适用于固液、液液、气液等分离过程。

悬浮液膜分离法不需要添加溶剂,因此避免了溶剂萃取法中溶剂的回收问题,更符合环保要求。

总结起来,液膜分离是一种通过液体膜实现混合物分离的技术。

根据液体膜的不同形式,液膜分离的方法主要有溶剂萃取、膜萃取和悬浮液膜分离。

这些方法在应用中各有优缺点,但都具有高效、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等特点,因此在化工、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
• 5.3. 多数膜分离过程的工作温度在室温附 近,特别适用于对热过敏物质的处理
膜分离在食品加工、医药工业、生物技术等领 域有其独特的适用性。 例如,在抗生素的生产中,一般用减压蒸馏法除 水,很难完全避免设备的局部过热现象,在局部过热地 区抗生素受热后被破坏, 产生有毒物质,它是引起抗 生素针剂副作用的重要原因。用膜分离去水, 可以在 室温甚至更低的温度下进行,确保不发生局部过热现 象,大大提高了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5.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 5.1. 膜分离通常领域,以重力为 基础的分离技术最小极限是微米(μm),而膜分 离却可以做到将相对分子质量为几千甚至几 百的物质进行分离(相应的颗粒大小为纳米, nm)。
5.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 5.2. 膜分离过程的能耗(功耗)通常比 较低
3. 液膜分离流程
液膜分离装置根据液膜类型的不同而分为: 支撑液膜设备和乳液膜设备两类。
乳液膜分离的操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制备液膜、液膜萃取、澄清分离、破乳。
4. 液膜分离技术应用:
• 液膜分离技术由于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和定向性,分离效率很高,而且能达到浓 缩、净化和分离的目的,因此广泛用于 化工、食品、制药、环保、湿法冶金 和生物制品等行业中。
1. 液膜分离技术的简介
• 液膜分离法(液膜萃取法)——它 是一种以具有选择透过性的液态膜 为分离介质,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 液体混合物的膜分离操作。
2. 液膜的组成与类型
2.1 组成:
• 稳定剂 :稳定剂可以提高膜相液的粘度,促 进液膜的稳定性。 • 膜溶剂 :膜溶剂是形成液膜的基体物质。 •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分子中含有亲水 基和疏水基两个部分的化合物,在液体中可 以定向排列,显著改变液体表面张力或相互 间界面张力。 • 流动载体:流动载体的作用使指定的溶质或 离子进行选择性迁移,其作用相当于萃取剂。

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液膜分离技术的分类、传质机理、影响液膜稳定性因素、相关应用等,并对液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液膜分离技术;乳化液膜;支撑液膜液膜分离技术(Liquid membrane permeation ,LMP)液膜分离技术(Liquid membrane permeation ,LMP)是以液膜为分离介质、以浓差为推动力的液-液萃取与反萃过程结合为一体的分离过程。

起分离作用的液膜通常为添加了表面活性剂的溶剂相,液膜两边的被萃相和反萃相通常都是可互溶相。

它是1968年由美国埃克森公司的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提出的。

液膜是一层很薄的液体,它阻隔在两个可互溶但组成不同的液相之间,一个液相中的待分离组分通过液膜的选择性渗透作用传递到另一个液相中,从而使物质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液膜分离技术比固体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快速、选择性强和节能等优越性;比液液萃取具有萃取与反萃取同时进行,分离和浓缩因数高,萃取剂用量少和溶剂流失量少等特点。

该法的研制成功,不仅促进了环境分析、石油化工、医药、卫生等各不同领域分离问题的研究,也使分离科学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1.液膜的分类1.1 根据组成分类按组成可分为:油包水型(膜相为油质而内外相都为水相)和水包油型(膜相为水质而内外相都为油相)两种。

1.2 根据机理分类按机理可分为:膜相中含载体和不含载体两类。

(1)膜相主要由载体和溶剂组成。

载体在膜相中通过萃取反应和反萃取反应,使溶质在液膜两侧不断传递,以达到脱除的效果。

(2)膜相中不含载体,则是利用溶质在膜相中的渗透速率的差别进行物质分离。

1.3 根据液膜构成和操作方式分类按组成和操作方式分为:乳化液膜(Emulsion liquid membrane)和支撑液膜(Supposed liquid membrane)两类。

(1) 乳化液膜(ELM)乳化液膜体系是一个三相系统,其中由两相构成的乳化液分散在另一连续相溶液中,这样形成的体系称为多重乳化液。

乳状液膜分离技术

乳状液膜分离技术
百草枯废水乳状液膜分离回收氰化钠
试验条件:内水相 NaOH 质量分数为 10% ,油内 比为 2∶ 1,乳水比为 1:4,外水相 pH 值为 7。
由试验结果可知,经过 8 次重复套用实验,氰化 物去除率可稳定达 94% 以上,油相损耗率为 1. 2% 以下。回收相为氰化钠溶液,由企业自行回收 利用。
化学破乳法和物理破乳法
三、优缺点
优点:
1、乳状液膜以其相界面接触面积大; 2、分离速度快; 3、分离效率高; 4、选择性强; 6、成本低; 7、适用性强等特点。
缺点:
1.液膜的稳定性不高; 2.乳状液的溶胀; 3.高效连续破乳比较困难。 4.需设置乳化器与破乳器,分离过程相当复 杂
四、应用实例
五、趋势
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技术,乳化液膜技术的主 要研究方向是 改善表面活性剂以解决溶胀问题; 提高液膜稳定性;
流动载体的研制与选择分离;
设备结构设计及工艺条件的优化;
开发经济实用的破乳技术等。
谢谢
1.乳状液膜膜相反应机理
2.乳状液膜滴内反应机理
二、乳状液膜分离过程
乳状液膜分离的典型工艺主要由液膜制备、混合 分离、沉降澄清和破乳等过程组成
1. 乳状液膜的制备 乳化液膜的制备通常采用搅拌、超声波或其他机械 分散等方式,使含有膜溶剂、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 以及膜增强剂的膜相溶液与内相溶液进行混合. 2 .混合分离 混合分离是使乳状液膜与待分离的料液充分混合接 触,形成W/O/W型或O/W/O型多重乳状液分离系. 3. 沉降澄清 4. 破乳
新型膜分离技术
乳状液膜分离技术
关于我们:高松 王全龙 孙离技术
应用 实例
优缺 点
一、 乳状液膜分离的机理
常见的乳状液膜可看成是“水/油/水” (W1/O/W2)或“油/水/油”型(O1/W/O2)的 双重乳状液高分散体系。

液膜分离技术介绍及其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介绍及其应用

常见的乳状液膜可看成是“水/油/水:(W1/O/W2)或
“油/水/油”型(O1/W/O2)的双重乳状液高分散体系。
液膜的传递机理
可分为单纯迁移、反萃相化学反应促进迁移以及膜相 载体输送
①单纯迁移
又称物理渗透,根据料
液中各种溶质在膜相中
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 扩散系数的不同进行萃 取分离。
传递机理
②反萃相化学反应促进迁移
传递机理
③ 膜相载体输送
在膜相中加入 Carrier , 它能选择性地与外相中的待 分离物质结合后透过膜相并
将它送入内水相。
二.乳状液膜分离过程
乳状液膜分离的典型工艺主要由液膜制备、混合分
离、沉降澄清和破乳等过程组成
• 乳化液膜的操作模式图
具体过程介绍
1. 乳状液膜的制备 通常采用搅拌、超声 波或其他机械分散等方式,使含有膜溶剂、 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以及膜增强剂的膜 相溶液与内相溶液进行混合. 2 .混合分离 使乳状液膜与待分离的料液 充分混合接触,形成W/O/W型或O/W/O型 多重乳状液分离系.
流动载体的研制与选择分离;
设备结构设计及工艺条件的优化; 开发经济实用的破乳技术等。
四.乳状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液膜分离萃取氨基酸
应用实例
液膜分离萃取抗生素
谢谢各位!
液膜分离技术介绍及其应用汇报Fra bibliotek容分离机理
分离过程
优点缺点 应用实例
液膜分离法, 是一种以液膜为分离介质、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
膜分离操作
液膜 是悬浮在液体中很薄的一
层乳液微粒。它能把两个组成不 同而又互溶的溶液隔开,并通过 渗透现象起到分离的作用。
液膜通常是由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制成

液膜分离法

液膜分离法

液膜分离法
液膜分离法是一种利用液膜进行物质分离的工艺过程,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组分在液膜中的溶解、扩散和迁移等特性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液膜分离法主要包括乳化液膜、支撑液膜和流动载体等类型。

乳化液膜是一种将液体介质中的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别形成水包油型或油包水型乳液,通过控制乳液的粒径和稳定性,使乳液微滴在流动过程中通过液膜时实现物质的分离。

支撑液膜是将一种可渗透的液膜固定在多孔支撑板上,通过在液膜中添加不同性质的溶液,使不同组分在液膜中溶解、扩散和迁移,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流动载体则是一种将水溶液中的待分离物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可以在有机相中溶解的物质,再通过液膜将其从有机相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液膜分离法的优点包括选择性高、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能耗低等。

它可以用于分离各种不同的物质,如有机物、无机物、金属离子、蛋白质等,尤其适用于分离量大且对热敏感的物质。

然而,液膜分离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稳定性差、容易污染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不断优化液膜分离工艺和材料,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分离效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化学专家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液膜分离技术。

这玩意儿啊,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能把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巧妙地分离开来。

你看啊,平时咱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比如说整理房间,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按照类别分开放,这其实也算是一种简单的“分离”嘛。

而液膜分离技术可比这厉害多啦!它能在各种复杂的混合物中精准地挑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液膜就像是一层薄薄的魔法屏障,只让特定的物质通过。

这多神奇呀!想象一下,在一个大池塘里,有各种各样的鱼儿游来游去,而液膜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渔网,能把我们想要的那种鱼儿捞出来,其他的就留在池塘里。

是不是很有意思?而且啊,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那可广泛了去了。

在化工领域,它能帮助提取纯度更高的物质,让产品质量蹭蹭往上涨。

在环保方面呢,它可以把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分离出来,让水变得干干净净的,就像刚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一样。

这难道不是为我们的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吗?它还能在食品工业中发挥大作用呢!可以把食品中的精华提取出来,让我们吃到更美味、更健康的食品。

这就好比是从一堆普通的水果中选出最甜、最好吃的那几个,让我们大饱口福。

液膜分离技术的优点可不止这些呢!它操作起来相对简单,成本也不会太高。

这就像是我们找东西,有时候不需要太复杂的工具和方法,就能轻松搞定。

但是,可别以为液膜分离技术就没有挑战啦!就像我们做事也会遇到困难一样。

液膜的稳定性就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要是液膜不稳定,那可就没法好好工作啦。

还有啊,怎么让液膜更有针对性地分离物质,也是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呢。

不过,咱可不能因为有点困难就退缩呀!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想办法让液膜分离技术变得更完美。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不断地在这个领域里探索前行。

总之,液膜分离技术真的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技术。

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在科技的天空中绽放着光芒。

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便利。

让我们一起期待液膜分离技术创造更多的奇迹吧!。

液膜分离技术概述

液膜分离技术概述

液膜萃取技术分离氨基酸 液膜萃取技术在提取抗生素中的应用 利用液膜萃取技术提取生物碱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进展


支撑液膜:目前已用于气体分离、废水处 理、湿法冶金中重金属离子的回收浓缩、 生物产品的分离和固定酶等方面。(从含 铜废水中脱除和回收铜、用于 CO2、 NO、 CO、 H2S、 烯烃和氧气等气体分离) 乳状液膜:利用乳状液膜技术处理含锌废 水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研究,用乳状液膜技术 处理含镉废水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


针对支撑液膜稳定性 ,进行了复合支撑液膜 的研究、 膜液改性 (膜载体固定化、 载体 化学接枝及溶剂功能一体化支撑膜 )、新型 SLM 组件的研究。 针对乳化液膜稳定性 ,进行了以下研究:合 成新型表面活性剂、 对乳化液膜流变性能 进行改性、 微乳化液膜 的制备。
液膜分离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述
姓名:张洪勇 专业:生物化工
液膜分离技术概述


液膜分离技术分类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进展 影响液膜分离的因素 液膜分离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分类
液膜技术是 1968 年美国埃克森公司的 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提出的一种新型膜分 离方法。它是利用对混合物各组分渗透性 能的差异来实现分离、提纯或浓缩的分离 技术。 根据液膜构成和操作方式的不同, 可将 液膜分为支撑液膜 (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和乳状液膜(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影响液膜分离的因素
液相容易从支撑体的微孔中流失 膜内存在压差的影响 支撑膜孔被阻塞 剪切力诱导的乳化作用 渗透压的影响
支撑液膜
乳状液膜:它必须由制乳、提取与破乳 3 道 工序所组成, 而制乳与破乳往往是相互矛盾 的操作。由于夹带 (re-entrainment) 和渗 透压差 (osmotic pressure difference)引起 的液膜溶胀, 导致了内相中已浓缩溶质的稀 释、传质推动力的减小以及膜稳定性的下 降。

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液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的新型分离方法。

目前,在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液膜分离技术在湿法冶金,石油化工,环境保护,气体分离,有机物分离,生物制品分离与生物医学分离等领域中,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液膜分离技术的特征液膜是用以分隔其互不相溶的液体的一个介质相,它是被分隔两相液体之间的“传质桥梁”。

与传统的溶剂萃取过程相比,液膜分离技术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传质推动力大,所需分离级数少。

2,试剂消耗量少,流动载体在膜的一侧与溶质结合,在膜的另一侧与将溶质释放,自身再生并可循环使用。

3,溶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迁移”。

液膜分离技术按其构型和操作方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厚体载膜,乳状液膜和支撑液膜。

二:液膜分离机理及促进传递1,液膜分离机理的类型1)选择性渗透。

选择性渗透是指不同的物质依据他们在膜相的溶解度和渗透速率的不同进行分离。

2)渗透伴有化学反应。

渗透伴有化学反应的过程依据发生的反应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滴内反应和膜相反应两种。

3)萃取与吸附。

萃取与吸附机理是指料液中悬浮物为膜相吸附或者有机物为膜相萃取,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工业废水中有机物悬浮液滴或固体微粒的液膜分离属于这类机理。

2,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推动力液膜分离过程实际上是特殊的萃取反萃耦合过程。

支撑液膜体系传质推动力主要来自料液相和反萃相的组成的差异,一般条件下,膜相的性质对传质推动力的影响比较小。

3,两种促进迁移1)促进迁移I。

I型促进迁移是指待分离溶质从料液相溶解于膜相并渗透扩散至膜相与接收相界面,与接收相内的化学试剂发生发硬,生成不溶于膜相的新的物质形态,无法透过膜相作逆向扩散。

2)促进迁移II。

II型迁移是指待分离溶质与膜相中的流动载体反应生成中间化合物,由流动载体负载着完成膜相的迁移。

a:反向迁移。

反向迁移是指载体与待分离溶质反应的络合物与供能溶质迁移方向相反的液膜过程。

b:同向迁移。

同向迁移是指载体与待分离溶质反应的络合物与供能溶质迁移方向相同的液膜过程。

液膜分离的原理及应用

液膜分离的原理及应用

液膜分离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液膜分离是一种常用的物理分离技术,通过利用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膜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本文将介绍液膜分离的原理和广泛的应用。

2. 液膜分离的原理液膜分离的原理是基于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膜的特性。

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存在着一种半保持的吸附作用,使得液体分子有了一定的定向排列和结构。

当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连续的薄膜时,液体分子在薄膜内部呈现有序排列,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结构。

这种液膜的形成与液体分子的表面张力和固体表面的亲疏性有关。

液体薄膜的稳定性来自于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固液界面的协同作用。

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有分子之间的引力和分子之间的排斥力。

在固液界面上,液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层有序排列的分子层,这层分子层对液体的分子有了一定的约束力,使得液体薄膜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液体薄膜的稳定也与固液界面的协同作用有关,固液界面的形态和性质将影响液体薄膜的形成和稳定。

3. 液膜分离的应用液膜分离作为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液膜分离的一些应用举例:• 3.1 污水处理液膜分离在污水处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将污水通过液膜的分离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其中悬浮物、颗粒物和油脂等污染物,使得污水得到净化和回收利用。

液膜分离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适用于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污水。

• 3.2 离子分离液膜分离在离子分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液膜分离技术,可以将溶液中的离子与其他物质有效地分离开,实现溶液的纯化和富集。

液膜分离在电解法、萃取法和膜分离等离子分离技术中起到关键作用。

• 3.3 膜分离液膜分离技术也是膜分离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在固体表面形成一层液膜,可以有效地调控膜分离的选择性和通透性。

液膜分离可以提高膜分离的分离效果和操作稳定性,应用于反渗透、微滤和超滤等膜分离过程。

• 3.4 盐湖资源开发液膜分离在盐湖资源开发中有着特殊的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萃取技术的介绍班级生物技术121学号2012013432姓名倪佳辉液膜萃取技术的介绍摘要本文是对液膜萃取技术的介绍,主要包括液膜萃取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分离机理, 主要应用范围以及液膜的几种构型,介绍液膜分离在工业上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液膜萃取;分离技术;环境保护液膜萃取的历史由于固体膜存在选择性低和通量小的缺点,故人们试图用改变固体高分子膜的状态,使穿过膜的扩散系数增大、膜的厚度变小,从而使透过速度跃增,并再现生物腹的高度选择性迁移。

这样,在60年代中期诞生了一种新的膜分离技术----- 液膜萃取法(Liquid membrane separation), 又称液膜分离法(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这是一种以液膜为分离介质、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操作。

液膜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和节能的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方法。

由于固体膜存在选择性小和通量小的缺点,故人们试图改变固体高分子膜的状态,使穿过膜的扩散系数增大,膜的厚度变小,从而使透过速度跃增,实现生物膜的高度选择性,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一种新的萃取技术,即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由于其特点,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石油化工、冶金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学、海水淡化等领域。

液膜的分类液膜分离涉及三种液体:通常将含有被分离组分的料液作连续相,称为外相;接受被分离组分的液体,称为内相;成膜的液体处于两者之间,称为膜相。

三者组成液膜分离体系。

在液膜分离过程中,被分离组分从外相进入膜相,再转入内相,浓集于内相。

如果工艺过程有特殊要求,也可将料液作为内相,接受液作为外相。

这时被分离组分的传递方向,则从内相进入外相。

当液膜为水溶液时(水型液膜),其两侧的液体为有机溶剂;当液膜由有机溶剂构成时(油型液膜),其两侧的液体为水溶液。

因此,液膜萃取可同时实现萃取和反萃取。

这是液膜萃取法的主要优点之一,对于简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速度、降低设备投资和操作成本是非常有利的。

第九章 液膜分离详解

第九章 液膜分离详解

液膜模拟生物膜的结构,它利用选择 透过性原理,以膜两侧的溶质化学浓度差 为传质动力,将膜分离与溶剂萃取相结合, 使选择性渗透、膜相萃取和膜内相反萃取 三个传质环节同时完成,以使料液中待分 离溶质在膜内相富集浓缩,分离待分离物 质。
液膜分离涉及三种液体:通常将含有被 分离组分的料液作连续相,称为外相;接 受被分离组分的液体,称为内相;成膜的 液体处于两者之间,称为膜相。 在液膜分离过程中,被分离组分从外相 进入膜相,再转入内相,浓集于内相。
2、表面活性剂 它是液膜技术中稳定油水分界面的最重要 的组分,对液膜的稳定性、渗透速度、分离 效率和膜相与内水相分离后的循环使用有直 接关系。 3、流动载体 合适的载体是液膜分离技术的关键之一。 它能对欲提取的物质进行选择性运输,因此 对选择性和膜的通量(或分离速度)起决定 性作用。 起萃取剂作用。
4、膜增强剂 起增加膜的稳定性作用。 在液膜的分离操作时要求膜不过早破裂; 而在破乳工序中液膜层又容易破碎,以利 于膜相与内水相的分离。
三、液膜与生物膜的相似性 生物细胞膜主体是由类脂双分子层、蛋 白质构成的。 类脂分子的极性亲水端向外形成类脂双 分子层,非极性亲油尾端互相聚集。 膜中央近似液体,膜表面则近似晶体。 蛋白质分子以各种方式联结在膜上,这 些蛋白质有“识别”、“输送”物质的功 能,即能选择性地将一个物质分子或离子 从膜的一侧输送到膜的另一侧。
第一节 概述
膜是一种流动相内或两种流动相之间, 有一薄层凝聚相物质,可把流动相分割成 两部分,此一薄层物质即所谓的“薄膜”, 简称膜。 液体膜是膜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新 兴的节能型分离手段。
液体膜(简称液膜)是模仿生物膜的选 择性输送功能的一种人工膜。 液膜是一层很薄的液体,由悬浮在液体 中的一层很薄的乳液微粒构成。它阻隔在 两个可互溶但组成不同的液相之间,一个 液相中的待分离组分通过液膜的渗透作用 传递到另一个液相中,从而实现分离的目 的。

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

相的物质P,使渗透物C在内相中的浓度为零,从而保 持C在液膜内外两相有最大的浓度梯度,以促进C的传 递达到从料液相中分离C组分的目的。这种在滴内发 生化学反应而促进渗透物传递的机理也称为I型促进迁 移。 3)膜相化学反应(Ⅱ型促进迁移) 如图3-1(3)所示,在膜相中加入一种流动载体R1,料 液中的D组分在膜相/连续相的界面上与R1反应,生 成中间产物P1,P1在浓度差的作用下扩散至膜相的另 一侧,在膜相/内相界面上与内相试剂R2发生反应, 生成不溶于液膜的物质P2并使R1重新还原并释放至膜 相中,藉浓度梯度作用扩散返回至膜相/连续相界面 一侧。R1在整个传递过程中没有消耗仅起了载体的作 用。这种含流动载体的液膜在选择性、渗透性和定向 性二方面更类似于生物细胞膜的功能,它使分离和浓 缩两过程合二为一。这种迁移机理即为Ⅱ 型促进迁移, 也称为“离子泵”。
4)萃取和吸附
这种液膜分离过程具有萃取和吸附的性质,如图3-1(4) 所示。料液中的悬浮物为膜相吸附或有机物为膜相萃 取,从而实现分离的目的。

4. 液膜分离的操作过程
乳化液膜的操作过程与支撑液膜相比较为复杂,其流 程示意图如图3-14所示,主要步骤分为:乳化液膜制 备、混合分离、沉降澄清和破乳等工序。 (1)乳化液膜的制备 将含有膜溶剂、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以及其他膜 增强剂的膜相溶液同内相溶液进行混合,制得所需的 水包油(O/W)或油包水(W/O)型乳化液。通常,制得乳 液的稳定性与制乳过程的操作因素相关,主要包括: 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方式、制乳时的加料顺序、制乳搅 拌方式以及乳化器材质的润湿性能等。 (2)混合分离 这一阶段是使乳化液膜与料液进行混合接触,形成油 包水再水包油(O/W/O)型或水包油再油包水(W/O/W) 型多重乳化液,实现传质分离。在间歇式混合设备中,

液膜分离技术介绍及其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介绍及其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介绍及其应用液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液膜技术来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液膜是指由适当的溶剂系统中的两相液体相互分离,通常是液滴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稳定界面。

液膜分离技术通过控制液膜的形成、分离和再生来实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液滴生成是指通过喷雾、溶液分散或液滴生成器等方式将溶液转化为均匀大小的液滴。

液滴的大小和形状可以通过调节喷雾器、液滴生成器的参数来控制。

分离是指将生成的液滴传送到分离区域进行分离。

在分离区域,液滴与另一种液体相互接触,通过质量传递或化学反应将目标组分分离出来。

分离过程中,可以根据目标组分的性质调控分离液的成分、温度、pH值等条件来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

再生是指将分离出的目标组分从液膜中还原出来。

再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改变分离液性质,使目标组分从分离液重新分离出来;另一种是通过添加剂或改变温度等方式改变液膜性质,从而实现目标组分的再生。

1.化学工程领域:液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溶剂的回收和再利用。

例如,在有机合成过程中,可以通过液膜分离技术将溶剂从反应液中分离出来,然后再进行再利用,减少溶剂的使用量,降低成本。

2.环境保护领域:液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处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

通过调节液膜的成分和分离条件,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质从水体中分离出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3.药物制造领域:液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提纯和纯化。

在药物制造过程中,通过液膜分离技术可以将目标药物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去除杂质,提高药物的纯度和质量。

4.能源产业领域:液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脱硫、脱氮等工艺。

通过液膜分离技术,可以将有害气体和杂质从气体中分离出来,提高燃料的纯净度,减少环境污染。

总之,液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液膜分离技术将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液膜分离技术探讨

液膜分离技术探讨

液膜分离技术探讨液膜分离技术(Membrane Liquid Separation Technology)又称为膜法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半透膜原理的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如环保、化工、食品、制药等领域。

其在分离材料、操作方式、分离过程中的能耗以及产物纯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液膜分离技术基于半透膜原理,即通过在分离系统中引入膜,利用膜的孔径大小和特定结构,实现对不同溶质、物质的选择性分离。

这种技术通过在分离系统中引入合适的膜,能够实现对流体、气体、固体等不同形态物质的高效分离和提纯。

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液膜分离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等优势。

液膜分离技术主要有三种操作方式,即扩散、渗透和电动力。

扩散是指通过半透膜间溶质的浓差差异实现分离。

渗透是指通过半透膜的选择性渗透性质实现分离。

电动力是指通过半透膜材料的电性特性实现分离。

这三种操作方式可以根据分离物质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提高分离效果和能量利用率。

液膜分离技术在分离过程中的能耗较低,主要是因为膜的效果提高了分离效果,减少了能耗的损失。

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液膜分离技术可以降低化学反应和物质转移的温度和压力要求,减少了热量和压力的消耗。

此外,由于膜材料的选择性,液膜分离技术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避免了能耗浪费。

液膜分离技术在产物纯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由于膜的选择性,可以实现对不同物质的高效分离和浓缩,从而提高产物的纯度。

此外,液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对微小分子、粒径较小的悬浮物质的有效分离,提高了产物的质量。

虽然液膜分离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膜的选择和设计是关键。

不同的分离物质和要求需要选择不同的膜材料和膜结构,因此需要对膜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

其次,膜的寿命和稳定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膜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损坏和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分离效果下降和寿命缩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
载体与待分离组分的可逆反应,提高了选择性,增大了传 递通量,同时实现了分离和浓缩,与生物膜很类似。 这一分离方法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载体: C与 A的结合 力小,选择性差,促进作用弱;太强则 A的释放慢,也不 利于促进传质。一般选择键能 10~50kJ/mol的氢键、酸碱 作用、螯合作用、π键等。
液膜分离体系
一、组成(1)
膜溶剂 膜相 水(被隔开的两相为有机相)
有机溶剂(被隔开的两相为水相) 表面活性剂(含亲水、亲油基团,含量1%~5%)
液膜分 离体系
流动载体(含量0%~5%) 添加剂 增强剂(含量1%~2%)
内相
外相
二、分类(1,2,4,5,6) 按组成: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
膜内平均载体浓度:
假设
c cC cAC,0
cA, L cAC, L 0
JA D K c cA,0 DA cA,0 AC L L 1 KcA,0
_
可得:
分配系数:
k cA,0 / cA, f
组分A通过液膜的通量:
JA D Kk c cA, f DA k cA, f AC L L 1 KkcA, f
外相 液膜 内相
组分A通过液膜的通量:
A
JA D cA, f cB,pcA, p DA (cA, f cA, p ) AC L L K cA, p cB,p
C BR
C+A CA+R C+BR B+R CA
A
R
(内相试剂)
料液
B
B
(2)双组份促进传递——耦合传递机理
分为同向传递和反向(逆向)传递 同向传递类似单组分传递,载体C与组分A、B在膜相/外 相界面发生可逆化学反应,生成物在浓差作用下迁移至膜 相/内相界面,与内相试剂R作用,A与B转移至内相。 同向传递的载体通常为非离子型的。
外相 液膜 内相
组分A通过液膜的通量:
A
液膜 内相
外相 A B 料液
A+C→AC AC
4、有载体——膜相促进传递(Ⅱ型促进迁移、载体中介输送)
(1)单组分促进传递机理
膜相载体C在膜相/外相界面选择性地与组分 A形成可逆配 合物 AC, AC在浓差作用下扩散至膜相另一侧,在膜相 / 内相界面与内相试剂R作用,A进入内相,载体C再生。 A在膜相中浓度保持为0,即A在膜相与外相间有最大浓度 梯度,促进了 A 的传递,即使内相 A 的浓度大于外相, A 的传质仍可继续,起到富集作用。
按传质机理:有载体输送液膜,无载体输送液膜
液膜分离机理(1\2\4\6)
1、无载体——Fick扩散传递(单纯迁移)
依据待分离组分在液膜内溶解和扩散速率不同实现分离。 组分A通过液膜的通量JA为:
JA DA (CA,0 CA, L ) L
DA:组分A在液膜中扩散系数 L:液膜厚度 CA,0:主体溶液中靠近液膜界面处组分A的浓度 CA,L:靠近内相界面处液膜内组分A的浓度
按形状:
1、支撑液膜(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SLM)
2、液滴状液膜
3、乳化液膜(emulsion liquid membrane,ELM)
4、厚体液膜(bulk liquid membrane,BLM,也称内 耦合液膜,大块液膜)
5 、新型液膜,如包容液膜( HFCLM ),静电式准液膜 (electrostatic pseudo liquid membrane),支撑乳化液膜 (SELM)等。
JA cA, f cB,pcA, p D DA (cA, f cA, p ) AC L L cB,f (1 KcA, pcB,p )
C
料液 B C+A C+B CA+R CB+R CA CB
A
R
(内相试剂)
B
反向传递是组分 A与 B以相反的传递方向穿过膜相。载体 在膜相 /外相界面与 A发生可逆反应后的产物 AC迁移至膜 相/内相界面,与内相组分B反应转化为BC,同时向内相 释放A,BC迁移至膜相/外相界面,与A作用转化为AC, 并向外相释放B,由此循环。 反向传递载体通常为离子型的。
液膜分离是一种模拟生物膜传质功能的技术。
二、发展历史 液膜分离技术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研究,但关于液膜的早期报道可 追溯到20世纪初。
20世纪30年代
Osterbout:发现了“油性桥”的现象, 提出促进传递概念。 促进传质现象被许多研究证实。 Bloch:用支撑液膜(SLM)研究金属提取 黎念之:提出乳化液膜(ELM)概念和原理 新型液膜,工业实践……
使用非流动载体液膜分离时,当液膜两侧物质 A浓度相等, 扩散自动停止,没有富集效应,也不能达到完全分离的目 的。
2、内相化学反应(Ⅰ型促进迁移)
如果内相试剂 B 可以与经液 膜传递过来的组分 A 发生化 学反应,消耗 A ,则液膜两 侧 A 的浓度差可以保持最大 值,利于 A 的传递,同时起 到分离和富集的作用。 A通过液膜传递的通量:
外相 液膜 C
(载体)
内相 A
A
C+A
AC+R AC R(内
相试 剂)
料液
组分A通过液膜的通量:DAC为配合物AC在液膜中的扩散系数
JA D DA (cA , 0 cA, L ) AC (c AC ,0 cAC, L ) L L
配合反应平衡常数:cC为自由载体浓度
K
_
cAC, 0 cA, 0 cC
液膜分-3)
一、液膜分离概念 液膜是液体膜(Liquid Membrane)的简称。液膜 分离技术,即以液体膜为分离介质,将两个互溶 而组成不同的液相分开,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使料液中某些组分透过液膜 进入接收液,从而实现料液组分分离的技术。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
三、与溶剂萃取的区别
液膜分离和溶剂萃取一样,由萃取和反萃取组成, 但溶剂萃取中这两步是分开进行的,液膜分离中 则是同时进行的,即实现了萃取与反萃取的“内 耦合”(溶质从料液中萃取入膜相,扩散到膜相 另一侧,反萃取入接收相)。
“内耦合”过程打破了溶剂萃取时的化学平衡, 因此液膜分离是一种非平衡传质过程。
JA DA cA , 0 L
外相 料 液
液膜
内相
C
A+B→C
B(内
相试剂)
本质还是依靠扩散,膜的选 择性仍决定于溶质在液膜与 临近溶液间分配系数的变化。
3、无载体——膜相不可逆化学反应
膜相组分 C与待分离组分A发生不可逆化学反应,产物扩 散入内相,使膜内 A 浓度与外相保持最大。而一旦 C 被消 耗尽,传递终止,可以通过及时向膜补加反应组分,使传 递得以继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