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叶天士学术思想探析
叶天士“肝—胃”学术思想探析
叶天士“肝—胃”学术思想探析通过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肝-胃”学术思想来源及该理论的具体联系、治疗原则与疗效,认为叶天士提出的“肝-胃”理论来源主要是《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其中《伤寒论》对其影响最大。
叶氏在仲景“土虚木犯”和“肝病安胃”的基础上,补充了“胃汁竭肝风动”和“制肝木益胃土”,完善了“肝-胃”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第一次明确了肝胃两者在脏腑系统间的联系,对中医脏象学说作出了拓展性贡献。
标签: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胃”;胃汁竭肝风动;制肝木益胃土清代是中医学发展鼎盛的年代,其名家辈出,著作浩瀚[1],温病学说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叶天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门人整理的《临证指南医案》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叶氏的学术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医案专著。
笔者在翻阅《临证指南医案》时发现叶氏多处提到“肝-胃”,查相关文献发现,刘世荣[2]、陈国良等[3]已归纳“肝-胃”治法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余洁英[4]等则系统归纳总结叶天士“肝-胃”学术思想,并提出相对完整的理论,认为,“肝-胃”相关模式是肝脾相关的一个特例,丰富了五脏相关学说中肝脾相关的内容。
就脏腑关系来说,多是相表里:如脾胃、肝胆;脏与脏:如肝脾、肝肾、肺脾;腑与腑:如胃肠、胆胃;而“肝-胃”属于脏与腑。
赵凡[5]认为,《指南》所载医案无不体现出叶氏学术上承《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下及历代各家学术,充满着对前人学术的继承与创新。
若读者不熟悉《内经》及后世名家著述,便难以深刻理解叶氏著述的基本精神。
笔者认为目前对叶天士“肝-胃”的研究仍不够完善和系统,目前偏重于对“肝-胃”整体的研究,而轻“肝-胃”具体联系以及其阴阳的研究,如肝阴、肝阳、胃阴、胃阳等。
笔者发现叶氏“肝-胃”理论有其一定来源,具有理论基础,但叶氏师古人而不泥古人,继承并发展了“肝-胃”学说,并在临证中广泛使用。
叶天士精华中医论!!!
叶天士精华中医论叶天士为清代医学家,一生忙于诊务,著作不多。
所著《外感温热论》为温病学建立了辨证论治体系。
而由门人整理的《临证指南医案》,集中反映了叶氏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余自弱冠读至古稀,其至醇至精,回味无穷。
今就其医话数则,析义如下,以冀与同道共飨。
伤寒必究六经,伏气须明三焦见于《痞》病篇。
叶氏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伤寒当以六经辨证,而伏气为温病范畴,不可用六经辨证。
案中有几例伏暑医案,为暑湿内伏,夹食发病,故用三焦辨证,叶氏拟黄芩滑石汤类方施治。
上焦宜降宜通,下焦宜封宜固见于《吐血》篇。
失血属于危症,多由浮阳或痰火盘踞于上,络脉受损所致。
亦有少年阴火直上直降者,上为咳血,下为肛瘘。
案中对失血治法论述颇详,大旨为上焦以降浮火为主,下焦以固封阴精为要。
通降之药如黑栀子、牛膝、苏子、郁金、连翘、牡丹皮、降香等;固封之品如山药、地黄、鳖甲、白芍、黄精、玄参、麦冬等。
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见于《眩晕》篇。
眩晕由痰而致者,并不少见。
案中多处提到“内风夹痰”“痰晕”“痰多作眩”等。
治疗当以健脾化痰为主,佐以平肝熄风,健脾取白术、半夏、橘红、茯苓、陈皮等,熄风取天麻、菊花、钩藤、白蒺藜等。
但叶氏又常佐以滋阴药,如何首乌、枸杞子、桑葚子、黑芝麻、柏子仁等,以冀滋水涵木,木平土安。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见于《木乘土》篇。
肝为风木之脏,性急而动,所生之病,多风多火,或乘脾胃,或上吸肾水,或木火刑金,或木复生火,故其生病,较他脏为多。
但肝病首犯中焦者多,中焦者,枢纽也,病犯于此,脾胃失和,营卫不生,必旁及他脏,故曰“胃为传病之所”。
医圣有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实其脾胃,乃防变之上策。
叶氏所言,与医圣之旨相同。
高粱无厌发痈疽,淡泊不堪生肿胀见于《肿胀》篇。
饮食不节,致病颇多。
若膏粱肥厚,贪得无厌,久而营卫失和,经脉不通,在外发为痈疽,在内发为癥瘕。
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
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刘莉苏云放久病入络学说是叶天士在内伤杂病临床中的贡献之一,现就历代中医有关络病,以及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的论述、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中医络病学说中有关久病入络的历史回顾《内经》中关于久病人络的论述较多,散见于各篇之中。
“病久人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素问·痹论》),最早指出了久病可入深,致营卫功能失调的发展趋势;“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入络之别。
“病在血,调之络”(《素问·调经论》)说明气行血,经气乃络气之源,经气不足或郁滞,可影响血分致络脉瘀阻,因而血病当调之于络。
“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目黑以浊”(《灵枢·血络论》)则描述了久病人深的症状;“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
”(《素问·缪刺论》)则论述了久病人络的原因,说明人体病变可通过络脉而达全身,继生百病。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提出了脉分经、络、孙;“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素问·经络论》)将络脉分为阴络和阳络两大类。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则反映了络脉具有满溢灌注、渗布血气于全身的生理功能。
《灵枢·五变》、《灵枢·水胀》等篇对积聚、肠覃、石瘕等多种因病久瘀血阻络而形成的病证进行了描述。
以及《难经·二十二难》中“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的论述,可谓“久病人络”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
此后,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论述了肝着、黄疸、水肿、痹证、虚劳等与“络脉瘀阻”病机有关的病证,并用辛润通络之旋覆花汤、辛温通络之大黄蔗虫丸、虫类通络之鳖甲煎丸等治疗,从临床上验证并发展了“久病入络”的思想。
叶天士奇经辨证探讨
叶天士奇经辨证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 | 李冠霈叶天士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毕生的学术成就有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学说与奇经辨证。
奇经辨证虽然早在《内经》就已被提出,并经过后世一些医家的补充,却还是没有系统的理法方药。
到了叶天士,他总结了前人对奇经辨证的理论认识,在临床上大量运用奇经辨证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记载在他的医案中。
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总结了现在医家运用叶天士奇经辨证的思维,在临床上提出治疗内外妇科以及一些杂病的理、法、方、药特点,治疗医案,并提出了奇经八脉证候的分型,治则治法,相应的方剂或药物。
第二部分是介绍叶天士生平的简介及其著述。
第三部分是总结了历代对奇经八脉的认识,并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第四部分是研究叶天士对于奇经八脉的理论认识,如“八脉隶属肝肾,冲脉隶属阳明”,讨论了奇经与肝肾及脾胃的关系、提出叶氏对奇经病因病机的认识、奇经病候范围及辨证、奇经病的治则、对奇经病的治法及方药的病案研究等,并提出奇络并治、奇经之法以治妇科疾病以及奇经之法以治肝肾与脾胃为病等。
第五部分是对叶天士奇经辨证的探讨,包括了奇经辨证的广泛性、奇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联系、奇经病证用药特点分析。
第六部分是提出叶天士之后的医家对叶天士奇经辨证的评价、临床上的运用。
第七部分是结论,提出叶天士奇经辨证的历史价值、奇经辨证的现代意义、奇经辨证思维对临床辨治的启示等等。
本课题的研究是期望现在的医家能将奇经辨证成为常规治疗思维,并能灵活地运用在临床上,在久病、虚损病、妇科病等较常以奇经辨证之疾病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希望能广泛运用于其它病症,以提高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吴门医派代表人物清代名医叶天士创立温病学说,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不仅是一位温病大家,也是一位杂病治疗大家,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木乘土”“肿胀”“积聚”“呕吐”“胃脘痛”“胁痛”等篇章的研究发现,叶天士对于胃病的治疗,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在“脾胃论”基础上,采用脾胃分论使胃病从脾胃病的范畴中分化出来,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叶天士治疗脾胃病可概括为养胃阴、宣胃阳、和胃气、通胃络四个方面。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张元素精于脏腑议病,对于脾胃虚实病证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
他强调:•土实泻之,方法有泻子、吐、下;•土虚补之,方法有补母、补气、补血;•胃实泻之,主要是泻湿热饮食;•胃虚补之是补胃气以胜湿热、寒湿。
这充分体现了张元素对“脾喜温运,胃喜通降”生理特性的准确把握。
在张元素脏腑议病的启示下,李东垣经过对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形成了脾胃学说,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等汤剂诚补前人之未备,极大地丰富了脾胃病临床治疗。
养阴学派代表朱丹溪对人体阴阳平衡的基本观点是“阳有余阴不足”,其善用养阴之法治疗内科杂病。
尽得其传的后世两位医家王履与戴思恭,悬壶于吴门,济世传道,成为吴门医派形成的先驱,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李东垣《脾胃论》时至明代,吴门名医薛己继承李东垣《脾胃论》之学,针对当时部分医生用药偏于苦寒的时弊,提出“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的观点。
善用甘温,力避苦寒,总结出了对脾胃病治疗的四证、四方,即:•饮食不适用【枳实丸】;•脾胃虚弱用【四君子】;•脾胃虚寒者【四君子】加炮姜;•命门火衰者用【八味丸】。
进一步拓展了李东垣之法。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作者明代名医缪希雍,其医学成就之一,便是首倡脾阴之说,擅长治疗脾胃病,其遣方用药独具匠心,不盲用甘温,亦反对滥用苦寒,开甘润清灵一路,对后世脾胃病的治疗影响深远。
叶天士“论体”思想探析
心悸 , 养肝 熄风 , 一定至理 。近 日知饥少纳 , 漾漾欲呕 , 胃逆 , 不将故 也 , 当泄木安 胃为 主” “ , 年夏秋病伤 , 是 ,毛 上 是春令 地气 阳升 , 寒热 咳嗽 , 阴弱体质 , 乃 不耐升泄所致 , 徒谓 风伤 , 是不知 阴阳之义” 某 , 白, 。“ 色 脉数 , 体质 阳薄 , 入春汗 泄 , 神
有狭义 “ 平素体质 ” 叶氏之论体思想 思想见解精辟 , 深合经意 , 用方独到 , 遣
药精切 。 现就病案为据 , 作一探讨 , 愚谬之处 , 尚希同道斧正 。
1 广狭论体 , 深谙经义
叶氏认 为 ,凡论病 , “ 先论 体质形 色脉 象 , 以病乃 外加于
此处之体 是指人体体 质之特性 ,如叶案书 中 “ 质 阳 体 薄” “ 、 阴弱体质 ”“ 、木火体质” “ 、虚体 ” 等称谓 。 狭义论体亦 即
今人所称谓的“ 因人制宜 ”是针对病 人所 固有 的具有相对稳 , 定个体特征 的体质特性所 采用 的治疗 方法 ,实个体 治疗之
《 问》 :邪之所凑 , 素 云 “ 其气 必虚 ”“ 气存 内 , 不可 ,正 邪 干” 叶氏在论 “ 过程 中亦明确指 出:只要精气复得一分 , 。 体” “
2 治病 求本 . 1
此处之体是 人体 之正气 , 即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整 体组织结构 和生理功 能的基础 , 可被概括称之为阴精 与阳气 的两部分 。叶 氏总称之为“ 。如“ 体” 体旺病可全好 ” “ ,无暇病 理, 存体为要” 即是 此意。值得 注意的是 , 等 此处叶氏之论体
并 非是单纯 的扶 助正气、 益气养 阴之举 , 而是视五脏六腑及
吴门医家叶天士从脾胃论治血证学术思想探析
吴门医家叶天士从脾胃论治血证学术思想探析彭君伟;周帆;方静;陈江【摘要】The doctor YE Tianshi from Wumen medical school has a rich experience in treating blood disorder syndrome.He think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re the origin of qi and blood,and spleen can controls the blood and keeps it circulating normally within the vessels. Based on this,he comes up with special methods like tonifying spleen and uplifting yang qi,nourishing yin of stomach to cure blood disorder syndrome,has a good effect. Now, tease and summarize the thought and methods in treating blood disorder syndrome in existing ancient books and case records of YE Tianshi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lood disorder syndrome.%吴门医派名医叶天士在治疗血证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特.其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和脾气统摄血脉的角度出发,脾胃分论,提出了从脾胃治疗血证的升阳健脾和滋养胃阴等方法,效验颇多.现梳理并总结叶天士现存古籍医案中从脾胃论治血证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前血证的诊断和治疗.【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8(027)003【总页数】3页(P539-540,544)【关键词】叶天士;脾胃;血证;医案研究【作者】彭君伟;周帆;方静;陈江【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20006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7血证是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虽为临床常见病,但其成因复杂,要属十全,实属不易[1]。
学术谈谈叶天士的“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学术谈谈叶天士的“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临证指南医案》为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搜集叶氏临证医案加以分类整理编撰而成,是一部反映叶氏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关键著作。
“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学说系叶天士基于张仲景治饮组方的立法经验,根据饮邪病理特点,结合脏腑辨证理论而提出的,在痰饮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这一学说,并以此指导痰饮病的诊疗。
理论渊源“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说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言简意赅,在“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前提下,提出了两首治疗饮病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
叶天士从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的方证处着眼,提出“仲景有要言不烦曰,饮邪必用温药和之。
更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不读圣经,焉知此理”,明确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学说,并以此指导饮邪的诊疗,在《临证指南医案》多处均有体现。
吴鞠通师法于叶天士,在《医医病书·用古方必求立方之故论》中言:“痰饮门中,胸中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汤所治之饮,外饮治脾也;肾气丸所治之饮,内饮治肾也。
按肾虚水泛为痰,但嗽不咳,肾气丸主之。
若外饮脾虚,不能代胃行津液,一以强卑监之土为要。
土最恶湿,八味丸中之地、萸,酸甘化阴,愈化愈湿,岂非为贼立帜乎”承奥义以发挥“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后世浙派中医叶熙春,亦遵此论,并认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不仅指出病机与病位的不同,更提示出病情的深浅与轻重,指导临证立法组方。
张仲景首言“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叶天士遵其意,从温脾肾着眼。
脾主运化《内经》早有详论,《金匮要略心典》言:“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
脾运化失常则生饮邪,故病初在脾,治当温运健脾。
《金匮要略》中治疗小便失常,皆以肾气丸补肾复气化治之。
脾为土脏,助肾制水,脾阳虚则水泛无制,又因脾阳赖肾阳温煦,病久脾传及于肾,则肾阳虚,水泛更甚,治当温肾利水。
叶天士学术思想探析
叶天士学术思想探析
叶天士(1899-1967),原名叶定祥,字留言,台湾教育家、学者,中国近代调查式教
育之祖,国立台湾大学第一任校长,曾任台湾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心理学
会创会会长,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是东南亚民族教育界的建构者之一。
叶天士是中国近代教育理论家,其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的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改
革方法上。
一是叶天士提倡以“调查式”为教育基础,他认为教育改革首先要搞清楚教育的客观
现实,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应当充分考虑当时台湾教育的具体状况,并要遵守当时客观社
会环境和有效的发展实践,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效果。
二是叶天士倡导社会变革,他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类向社会变化的发展,教育只有与
政治、文化及将来的工业生产直接的联系才能有好的贡献,教育的各种形式要切实贯彻社
会的义务,以此培养新一代的劳动人民,他还提倡“紧急知识”以及实践教育改革,对教
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改善,从而使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和谐一致、互动发展,从长远来看,有
利于更好地发展人类社会。
三是叶天士认为,教育重视培养智能,应该注重教育和发展智力和实践能力,他提出
了“广义教育”的概念,把教学的重心从书本教学放到实践教学,以及关注实践和发展的
应用教学,重视智力培养和知识延伸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和实践各种问题的
解决方案,这种思想也直接建构了当代教育的实践理论和教育研究常用的调查式教学方法。
以上,就是叶天士学术思想的简要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叶天士追求社会改革和实践教
育改革,以调查式教育为重点,重视智力发展与培养,力求融合教育实践与学习理论的重
要意义。
叶天士医学著作中的体质辨证思想浅析
【 关键词 】 叶天士 ; 体质辨证 ; 研究 体质 , 就是在先天 、后 天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 因为脏腑 、
经络 、气血 、阴阳等 的盛衰偏颇 , 导致 机体形成 的个性素 质
.
l 叶天士辨识体质的指导思想
叶天士辨识 体质 的思想 主要来 源于 《 黄帝 内经 》的四时 五脏 阴阳体系 , 基于 四时 、地域 的影响 , 探 讨脏腑 气血 阴阳
4 3 9.
例数 4 0 4 o
S A S 3 1 . 8 6±5 . 2 1 4 1 . 2 6 4 - 9 . 2 2
< O . O 5
S D S 3 1 . 8 2±l O . 2 5 。 4 1 . 2 8±6 . 2 5
( 0 . 0 5
[ 2 ] 黄峰 , 陈永震 . 股骨粗 隆间骨折治疗 的进展 . 中国骨与关节损 伤杂志 , 2 0 0 9 , 2 4 ( 6 ) : 5 7 0 - 5 7 2 .
与对照组比较0053讨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损伤骨折损伤较大必须手术治疗骨折损伤程度较小可以选择保守治疗而康复治疗是每个想要恢复行走功能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必须经过的阶中国现代药 物应用2 0 1 年8 月第 8 卷第1 5 期
C h i n J Mo d Dr u R A p p l , A u g 2 0 1 4 , Vo 1 . 8 , N o . 1 5
经过 的阶 。 对 于一些股骨粗 隆间骨折长期不愈合 的患者 , 应该 进行 人工股骨 头置换术 , 术后再进行相应 的康 复治疗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 0 4 — 2 5 ]
・
综述 ・
叶天 士 医学著作 中的体质 辨证思 想浅 析
浅谈叶天士扶阳思想及其临床应用
学术探讨浅谈叶天士扶阳思想及其临床应用曹峰祥1杨阳2(1.北京北亚骨科医院,北京102445; 2.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所数据室,北京100700)摘要扶阳即扶助阳气的治法,主要用于机体阳气不足与失调所导致的各种病证。
在学习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氏对于扶阳治法有其独到的见解,具体运用到临床,可概括为温润兼修,阴中求阳法;脾肾双调,动藏求阳法;温益中宫,扶土求阳法三种治法。
所治病证涉及了上中下三焦多个脏腑。
叶氏温扶阳气之法,着意脏腑气化,辨证精准独到,若能认真领会体悟,必将于临床大有裨益。
关键词扶阳叶天士医案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17)02-0013-02扶阳,即扶助阳气,主要用于机体阳气不足与 失调所导致的各种病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了 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卢崇汉教授在其扶阳论坛中 指出:“扶阳……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的 意思,通过扶阳,使人体的阳气得到宣畅,得到强 盛。
,’[1]清代名医叶天士,是中医温病学重要创始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法,奠定了其在温病学领域的地 位,同时,叶氏更是一位影响极大的中医临床大家,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其医案蕴含了叶氏极为丰 富的诊疗经验,笔者在研习叶氏医案的过程中,认 识到了叶氏独特的扶阳治法,此法所涉治病证包含 上中下三焦,且辨证精准,治法灵动,诚为后学典 范。
以笔者管窥,叶氏扶阳治法包括了温润兼修,阴中求阳法;动藏求阳,脾肾双调法;温益中士,后天 求阳法三种,兹探讨如下:1温润兼修,阴中求阳法阳化气,阴成形,机体阴阳互根互化,张景岳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 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 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临床中,对于许多 慢性病患者而言,机体阳气(功能)的消耗必然伴随 有阴精(物质)的减少,故肝肾不足,阴阳两虚并见 者较为常见。
浅谈叶天士
宫斗剧里的中医诊断学。
宫斗剧里的神医打脸,骗不过专业人士呀! 学好中医,宫斗剧里都能活到剧终!
正解!
新生儿黄疸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
、巩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一般发生于婴儿出生后2-3天,10-14天内 消退。中医称为"胎黄"、"胎疸"等,一般 认为与湿热有关。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状,有无精 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 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 及早发现治疗。
主要症状:壮热、汗出、烦躁、渴饮、脉大,或腹满便结、苔黄、 治疗:“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叶桂:学术思想
(3)温邪入营
临床表现:斑疹隐现,心神不安,烦躁难宁, 每易昏厥为痉,舌色红绛。 治疗:以护养阴液为大法
叶桂:学术思想
5.具体治法
(1)甘凉濡润法:主要适宜于燥热或水火升腾,灼烁胃阴的病证。 药如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生地、玉竹、白芍、花粉、甘蔗 汁、梨汁、扁豆、生甘草等。 (2)酸甘济阴法:主要适宜于肝阴虚耗,肝用太过,化热上扰, 胃阴因之受伤的病证。药如乌梅、五味子、木瓜、白芍、石斛、 沙参、麦冬、扁豆、生地、生甘草等。
剧终!谢谢~
代表方剂:常用清营汤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叶桂:学术思想
(4)温邪入血
临床表现:邪热炎灼,逼血妄行,而见耗血动血诸证; 阴液消涸,肝风骤起,可见痉厥谵妄等证; 热邪与瘀伤宿血相搏,变为如狂发狂之证。 治疗:总以凉血散血为主
代表方剂:牛黄丸、至宝丹等。
叶神医的药?我们吃过么?
难道只有板蓝根?
有故事的枇杷膏
清代县令杨孝廉;母亲久病未愈,孝廉遍访名医,均未奏效。 后来,孝廉听闻神医叶天士名声,千里躬求,迎天士回府为母细 心诊治。天士断为积劳成疾,非平常汤药所能奏效,于是授以祖 传秘方,终于治愈杨太夫人久咳痰多之宿疾。及后,杨太夫人以 八十四高龄仙逝,临终前并嘱咐杨孝廉广制蜜炼川贝枇杷膏造福 人世。杨孝廉为纪念母亲及叶天士恩泽,便以“念慈庵”之名制 膏布施,且遵循秘方,用十余种珍贵药材,如:川贝、桔梗、枇 杷及纯正蜂蜜等炼制成川贝枇杷膏。凡患久咳痨疾,内伤吐血者 ,见症施药,屡试屡应,于是名传遐迩,踵门求药者不可数计。 后因杨孝廉后人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维新变法”失败后 遭清政府迫害流亡至日本京都,在京都开作坊炼制川贝琵琶膏, 以符先人济世之旨。后重回中国,分别在北京、广州设厂生产。 抗战爆发后流亡香港,仍叫“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
叶天士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证。
固 定 痛 点 , 是 判 断 的 关 键 所 在 。《 经 》 : 营 气 不 便 内 云 “
在 治 疗 上 仲 景 提 出 以 “ 连粉 主 之 ” 外 治法 。祖 国 黄 的
从 , 于 肉 理 , 生 痈 肿 。《 逆 乃 ” 内经 知 要 》 : 通 则 不 痛 , 日 “ 痛
表 性 人 物之 一 , 对 内伤 杂病 的辩 证论 治 , 其 亦颇 多 建树 , 通 络 治 法及 通 补 奇 开
经 治 法之 先 河 。
主题词 :
中医师 @ 叶 天 士( 苏) 清 温病 / 江 历 史
叶 桂 指 出 , 大 凡 看 法 , 之 后 方 言 气 , 之 后 方 言 “ 卫 营
一
疮 的 预 后 :从 口流 向 四 肢 者 , 治 ; 四 肢 流 入 口 者 , “ 可 从 不 可 治 。他 认 为 先 从 口 部 发 生 , 后 流 散 于 四肢 , 疮 毒 从 ” 然 是 内向 外 透 发 , 预 后 较 好 , 顺 证 ; 先 从 四肢 发 生 , 后 故 为 若 然
叶 天 士 , 桂 (6 7 l 4 ) 号 香 岩 , 代 杰 出 的 医 名 1 6一 7 6 , 清 学 家 。不 仅 为温 病 学 派 的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内 伤 杂 病 对
血 ” 辨 营 卫 气 血 虽 与 伤 寒 同 , 诊 治 法 , 与 伤 寒 大 异 “ 若 则 也” 。他 把 温 病 病 位 的 深 浅 、 情 的 轻 重 概 括 为 卫 、 、 、 病 气 营
滞 , 卫不和 , 络阻塞为痈肿 发生的主要病机 。 营 经
叶天士阴虚论三消论
三消的方药研究
04
叶天士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诊断方法的借鉴
叶天士提出的阴虚理论对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医生可以根据该理论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用药原则的启示
叶天士的用药原则和方法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得医生在选择药物时更加精准、有效。
诊疗思路的拓展
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xx年xx月xx日
《叶天士阴虚论三消论》
con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ts
目录
叶天士生平简介阴虚论三消论叶天士对现代医学的影响总结与展望
01
叶天士生平简介
1
生平事迹
2
3
叶天士生于清代,是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江南十四名医”之一。
他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医学教育,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后独立行医。
叶天士在医学上多有建树,涉猎内、外、妇、儿等多个领域,尤以治疗虚劳和消渴病著称。
枸菊地黄丸
由沙参、麦冬、贝母、甘草组成,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
养阴清肺汤
由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组成,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
沙参麦冬汤
03
三消论
禀赋不足,五脏虚弱
先天体质虚弱,五脏功能不健全,易导致阴虚体质,进而引发三消。
长期饮食不节制,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导致积热内蕴,消耗津液,进一步引发三消。
本书所阐述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在中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来的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阴虚论和三消论的理论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深入研究
本书所阐述的理论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叶天士养胃阴学术思想
叶天士养胃阴学术思想《内经》谓:“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胃居中焦,主受纳腐化水谷,胃得火助方能腐化水谷,如薪上之釜,其下为火,其中必须有水,方可蒸化,如釜中无水,火必毁之。
故治疗脾胃之病应时时顾护津液。
养胃阴的学术思想自叶天士而彰而详之,其《临证指南医案》中体现了叶氏养胃阴临床运用,无论何脏何腑病及胃阴,还是六淫五志耗损胃津,时氏皆用甘药益胃。
一旦生化之源不息,水谷精气游溢,则“ 何患乎病之不易医也。
” 故叶氏常用养胃阴法用于治疗温病、咳嗽、肺痿、失音、血证、泄泻、呕吐、虚损、便秘、不食等多种病症。
本文就叶天士养胃阴学术思想的运用,略析如下。
一、甘凉缓益,清养攻下本法包括甘凉养胃、甘缓益胃、清润养胃、攻下存阴等。
甘凉养胃法渊源于《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而成。
主要由性味甘平与甘凉生津药物组成,用于胃阴亏虚的病证,证见不饥不纳,或知饥少纳,或食味不美,音低气馁,不渴,或烦渴思凉饮,口苦便艰,舌嫩少津,脉细略数等,临床表现以胃阴亏虚较甚,燥热未靖为其特点。
治宜甘凉濡润法。
甘凉可以解燥热,濡润可以养胃阴,从而达到清养胃阴的目的。
津液来复,则胃的通降功能得以复常,即所谓“ 胃宜降宜和” 。
常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生甘草、蔗汁等甘凉濡润、养阴生津之品,而使胃阴顺降。
配用粳米、糯米、南枣等甘平益胃,补益脾气之味,以助升运。
脾气升,胃气降,脾胃升降复常,则九窍不和之证,自能通利。
该法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证属胃阴不足者,屡治不爽。
若因湿温、暑温病后期,胃阴胃气不复者,证见脘腹胀闷,恶心呕吐,胃口不开,食欲不振,也不觉饿,口渴、口淡、大便溏薄不爽,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可加用采用扁豆、薏苡仁、沙参、麦冬、粳米、荷梗、厚朴等甘平、芳香、微辛的药配伍,味薄清养胃阴,芳香辛散化湿,悦胃醒脾,为清养悦胃之法。
若同时伴有脾气不足或心血不足的病证,临床多见于久病劳损、失血之后,症见神倦食减,形体日损,音低气短,便溏,脉空大或弱,或寐少心悸者,兼参见其它胃阴虚的症状。
叶天士阴虚论三消论
三消是指消渴病(糖尿病)的三个阶段,即上消、中消 和下消。
中消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为 主要特征。
上消的病因与症状
病因
上消的主要病因是阴虚燥热,即体内阴液不足,无法滋润口咽等部位,导致口渴、咽干、唇干舌焦等症状。
对诊断的贡献
要点一
诊断阴虚
叶天士提出了一系列诊断阴虚的方法,如望舌、问诊 、闻诊等,为医生提供了判断患者是否阴虚的依据。
要点二
细化三消论
叶天士对三消论进行了细化,将其分为上消、中消和 下消三个阶段,为糖尿病的中医分型提供了参考。
对治疗的贡献
提出养阴法
叶天士提倡养阴法,认为养阴是治疗阴虚的关键,提出 了使用养阴药物如生地、麦冬等进行治疗的方法。
对中医教育和研究的推动作用
促进了中医教育的发展
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成为了中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中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推动了中医研究的发展
叶天士的理论为中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推动了中医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医科学的进步做 出了重要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主要成就
叶天士在医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创立了阴虚论三消论,丰富了中医对消渴症(糖尿 病)的认识和治疗。
叶天士的医学思想影响了后世众多医学家,为中医内科尤其是消渴症的诊治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
02
CATALOGUE
阴虚论
阴虚的概念
1
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不足,导致机体失去正常的滋 润和濡养,从而出现干燥、虚火等症状的病理状 态。
症状
上消的主要症状是口渴、咽干、唇干舌焦、尿多、食多、形体消瘦等。
叶天士治疗慢性咳嗽的学术思想探讨
中 图分 类 号
R2 61 5 .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9 X( 0 0 0 — 0 2 0 6 2 3 7 2 1 )4 0 1 — 2
临证 指南 医案》 中有 2案 : 为“ 一 伏邪 久 咳 , 叶天士是清代名 医 . 学识广博 . 治病 多奇中 ,有汉 清里 热 《 “ 即 内 所 , 唐宋元诸大家之长而无其短 . 实汉唐宋元后一人也 ”。 胃 虚 呕 食 , 《 经 》 谓 胃 咳 之 状 者 ” 予 麻 杏 石 甘 Ⅲ 薏苡 仁治疗 。加 用半 夏意在 燥湿 化痰 , 和 《 临证指南 医案》 记载 了叶天士治疗 慢性 咳嗽 ( 咳 、 汤加 半夏 、 翻 久
予千金苇茎汤去冬 瓜仁 、 桃仁 , 加马勃 、 浙茯苓 、 川斛 、 布 . 留于胸 中” 叶 氏在 医案 中将其 简 要概括 为 “ . 阴盛 通草 治疗 。对于湿热久 咳,叶氏分析其病 因病 机为 : 阳衰 ” 而且 指 出“ . 真元 充足 , 胃强脾健 . 则饮食 不失其 运行不停其 机” 就不会发生痰饮 。 , 寒饮 留于胸 中, “ 乃水 谷气蕴 之湿 , 此 再加 时序之 湿热 , 壅阻 气分 , 咳 度 . 不能 已 . 久成 老年痰火之 咳嗽也 ” 首 当祛其湿 ,热 白 。 “ 上凌 于 肺所 致 的久 咳表 现 为 : 久 咳涎 沫 ” “ 呕” “ ,欲 , 湿 中而出 . 以湿 为本 治 ”“ 当 ,徒清热 不应 ”“ ,湿不 去则 “ 长夏反加寒 热 ” “ .不思 食” . 等 叶氏师法仲景 “ 痰饮 病 热不除也 ” 《 氏医案存 真 ・ (叶 孤邪 十一 法》 , )强调 给邪 者 . 以温药 和之 ”予小青 龙加石膏 汤治疗 。叶氏应 当 . 以出路 . 使湿热 之邪 由里外 达或 由二便 而 出 正 如华 用 小青 龙汤 时多去 麻黄 、 细辛 两味 药 . 以防其 发散太 岫云在 《 临证 指南 医案 ・ 后所 评论 的 “ 观 先生治 过 : 一方面 , 湿》 今 另 小青 龙汤去麻 黄 、 细辛后 的药物组成为 法 . 湿阻上焦 者 . 若 用开肺气 , 作淡渗 , 膀胱 . 即启 桂枝 、 通 是 白芍 、 草 、 夏 、 甘 半 干姜 、 五味 子 , 即桂 枝 汤加干 上 闸 , 支河 . 开 导水 热下行 之理也 ” 。案 中薏 苡 仁 、 通 姜 、 味子 、 五 半夏 , 以看 出叶氏是将小青龙 汤归为桂 可 草、 茯苓 、 芦根等通利 小便而渗 湿于热下 , 为祛除湿 枝汤 的加 减方 , 专 对照 《 伤寒论 》 文也 可 以发 现 , 原 小青 邪 而设 : 马勃清 热利 咽 。 上焦之 湿热 闭塞 诸 药相 龙汤诸多加减 法 中多为去麻 黄 . 开 即如叶氏之化裁
叶天士老年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叶天士老年医学学术思想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其中,叶天士老年医学学术思想作为一种研究方向,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叶天士老年医学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其理论和实践应用,并对老年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叶天士老年医学学术思想的来源和背景叶天士是一位著名的老年医学专家,他凭借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老年医学学术思想。
这一思想主要来源于他对老年人群体的深入观察和对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联性的思考。
通过这些观察和思考,他认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其日常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社交关系密切相关。
二、叶天士老年医学学术思想的核心观点1.个体化护理:叶天士认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因人而异,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这一观点强调了老年人的多样性和护理方法的差异性,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综合性治疗:叶天士主张老年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应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交状态,以达到综合性治疗目标。
他鼓励医学专家从多个维度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手段,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积极应对老年生活变化:叶天士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关系的改变对其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他主张老年人应积极应对生活变化,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交关系,以提升自身的健康状况。
三、叶天士老年医学学术思想的应用实践1.医学教育:叶天士的思想对培养医学专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老年人习惯、心理需求和社交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个体化护理和综合性治疗能力。
2.临床实践:叶天士的思想在老年人的临床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个体化护理和综合性治疗的观点实施到老年医学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社会关怀:叶天士的思想在老年人社会关怀和支持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各界应根据他的思想,为老年人提供积极的心理关怀和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支持,以提升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
叶天士从脾胃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探讨
叶天士从脾胃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探讨【摘要】《临证指南医案》共记载“久咳”、“久嗽”医案32例,从脾胃论治者12例,集中体现了叶氏从脾胃治疗“久咳”、“久嗽”的学术思想,叶氏选方用药强调治本,并善于化裁运用古方,是对经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进一步发扬,对后世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咳嗽;中医药疗法;叶天士清代名医叶天士,学识广博,治病多奇中,后人评价其“有汉唐宋元诸大家之长而无其短,实汉唐宋元后一人也。
”[1],对于咳嗽的治疗,叶氏指出:“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证。
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
”,而在《临证指南医案》[2]中,共记载咳嗽医案145例(不计复诊),从脾胃论治者就有49例,其立法精当,用药独特,于后世临床颇有启发,现总结如下,以读者。
1 肺胃阴虚叶天士在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创造性的提出了胃阴学说[3],在咳嗽的治疗中,滋养胃阴的方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于肺胃阴伤所致的咳嗽,叶氏常予《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减。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麦门冬汤医案有7例,其临床表现为“喉间燥痒,呛咳”,“萎黄食少”,“体瘦咳嗽,两寸促数”,“久嗽食减,形寒畏风冷”,遵循“用药莫偏治寒热,以甘药调之”的原则,虚则补母,调养胃阴,予麦门冬汤原方治疗;若临床表现为:“入夏咳缓,神倦食减,渴饮,筋骨不束,两足酸痛”,此温邪延久,津液受伤,夏令暴暖泄气,胃汁暗亏也,法以甘缓,益胃中之阴,予麦门冬汤去半夏、粳米,加北沙参、生扁豆熬膏治疗;若兼疲乏,胃脘灼热者予麦门冬汤去半夏、人参,加北沙参、黄芪皮;若“脉右数,咽中干,鼻气热,早暮甚,此右降不及,胃津虚,厥阳来扰”,予麦门冬汤去半夏,加北沙参治疗。
以上数案例中叶氏用《金匮》麦门冬汤多去苦温之半夏,而加北沙参养阴生津,加生扁豆甘淡健脾和胃,加黄芪益气健脾以恢复脾土健运之职。
叶氏治疗肺胃阴虚,除了用麦门冬汤加减外,还善于自组新方,其常用的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扁豆、桑叶、甘草、石斛、白芍、粳米、南枣等,其中就包含了我们已经熟知的沙参麦冬汤。
中医-叶天士师承王子接学术思想分析
叶天士师承王子接学术思想分析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清代康熙乾隆间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学术流派,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中医临床经验。
虽流传叶天士“业经十七师”,但经考证,叶天士应主要师承其父叶阳生、师兄朱某(师从叶阳生)、周扬俊、王子接四人。
汪绍达《叶天士家传秘诀·序》曾言“自受学于王子接始能贯通各科”,可见王子接之学对叶天士助益颇大。
叶天士曾在王子接处侍诊学习,后代师出诊,还曾以王子接门人的身份整理《绛雪园古方选注》。
通过对比叶天士医案及王子接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和《得宜本草》,可以发现他不仅师承了王子接治病之法,更继承了其治学之法。
重传承,求发展叶天士的医学思想形成在继承古人的同时又来源于师承,博采张仲景、葛洪、孙思邈、寇宗奭、朱肱、张元素、刘河间、朱丹溪、张景岳、缪希雍、喻嘉言等历代名医的方药论述。
这亦是其师王子接的治学特色。
《绛雪园古方选注》自《内经》十三方到《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凡存世可得之古籍,无不择善而从之,师古不泥古,每能删芜就简,开示来学。
王子接、叶天士均善化裁使用《内经》泽术鹿衔草散治疗酒风之症。
叶天士研究运用张仲景经方时,一从药物气味与脏腑、疾病之间的关系入手,提纲挈领地把握经方所寓之法并运用,如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乌梅丸“酸苦辛甘法”等;二简化经方中复法组方为单方配伍,以避免使用复法组方时药物间相互掣肘,如加减复脉汤。
叶天士的这种研究方法,根源是《内经》脏腑五味苦欲补泻理论,受张元素与其师王子接的影响。
又如叶天士继承前代诸家经验,明确提出了中风病辨证论治的“阳化内风”学说。
“阳化内风”学说是叶天士继承刘河间“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无权、肝阳变动、风阳乘窍”之水不制火说、朱丹溪“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之湿热相火论、张景岳中风非风说、缪希雍“内虚暗风”说等理论的基础上,治法上上溯侯氏黑散、下承王子接,并结合了个人临床经验发展而来,较之前人更为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邪性质 、病位的深浅 、病情轻重等相关信息 。同时 ,验齿查 以附子 、白术 、茯苓等为常用药物 ; 芳香开窍通络法 ,以犀
龈也是温病诊断的重要方法 ,“温热之病 ,亦须验齿 。齿为 角 、麝香 、沉香等为常用药物 ,临证尚有降气通络法 、清肝通
肾之余 ,龈为胃之络 ,热邪不燥胃津 ,必耗肾液 ”。揭示出 络法 、涤痰通络法 、搜邪通络法等 。叶天士首次阐明络病理
在继承叶氏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
络脉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 ,同时络脉亦是留邪场所
3 擅长辨舌验齿之法 丰富诊法内涵
和传病之途径 。关于络脉的论述 ,始于《内经 》,发展于仲
因温热毒邪致病具有起病急 、传变快 、易伤阴液等特殊 景 ,真正将“通络法 ”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当属叶天士 ,集
的病理特点 ,决定了温病的诊法必须更具特色 ,以便快速准 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临证指南医案 》多处提及“初病在
收稿日期 : 2007 - 07 - 09
2 重完善温病理论 奠三焦辨证体系基础
学
项目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资助项目
“三焦 ”,其名首见于《内经 》,本义是说明所属脏腑生
刊
( 2005CB523504 )
理位置及功能 。以三焦作为部位分析疾病病机 ,辨别病证 ,
作者简介 :张玉辉 ( 1979 - ) ,女 ,黑龙江兰西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 始于《太平圣惠方 》。后世刘河间 ,所著《六书 》提出分三焦
Vol. 25 No. 12 Dec. 2 0 0 7
论简而未畅 ,其方杂而不精 。叶天士继承前辈理论 ,阐明了 衰如此 。”叶 天 士 否定 外 风 致 中 风 之 论 断 , 倡 导“阳 化 内
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并以此概括证候 风 ”。中风多为“身中阳气之变动 ”,与肝关系密切 。如肝
有不传血分 ,而邪留三焦 ”,温病“不但分三焦 ,更续明在气 说 ,“阳化内风 ”的认识更接近了中风发病的本质 ,亦是现
在血 。”叶氏的理论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推动了温病学术 代中风辨证分型与治疗的雏型 。
的发展 ,更是启发了清代吴鞠通 ,其所著《温病条辨 》便是 6 阐发络病理论 丰富治络之法
是诊断温病的切要 。辨舌包括辨舌质和辨舌苔两方面 。辨 用 ”的原则下 ,归纳出多种通络方法和常用药物 。如辛香
舌质主要从舌体的色泽 、胖瘦等方面着眼 ; 察舌苔当从色 甘温通络法 ,以人参 、肉桂 、干姜等为常用药物 ;散寒化饮通
泽 、润燥及厚薄等方面入手 ,尽可能细致而完整搜集关于病 络法 ,以生姜 、桂枝 、麻黄等为常用药物 ;温阳宣行通络法 ,
《伤寒论 》,创立六经辨证体系 ,至今仍指导着外感伤寒的 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
辨证论治 。然论治外感热病宗伤寒之旨 ,其效不佳 。随着 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此段精辟论述 ,成为温病的辨证
温病研究的深入 ,诸多医家开始认识到《内经 》、《伤寒论 》 论治纲领 ,确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法在温病辨治体系中的主
Ab s tra c t: YE Tian2shi’s Doctrine is one of the main rep resentatives of Ep idem ic Febrile D iseases in Q ing dynasty, his main contributions to the academ ic: to set up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weifen、qifen、ying - fen、and xuefen system , full p lay at the Trip le Energ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linical diagnosis particularly heavy tongue and tooth identified by the inspector. Yi’s theory cure m iscellaneous diseases of internal damage, there is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such as ad2 vocating divide and conquer treatment of the sp leen and stomach, app lying " sweet - moistenting for benefiting stomach" ; develop ing p revious stroke theory, creating " Yang transform ingW ind" theory; illum inating collaterals in theory, createing a p recedent collaterals’rule. Construction YE Tian2shi’s academ ic thinking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Ep i2 dem ic Febrile D iseases, Ye’s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is the medical history of immortal monument. Ke ywo rd s: YE Tian2shi; Ep idem ic Febrile D iseases, weifen、qifen、ying fen、and xue0)
摘 要 :叶天士是清代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 ,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有 :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发挥三焦 分证之理 ,临证诊断尤重辨舌验齿之法 。叶天士论治内伤杂病亦有颇多建树 ,如倡导脾胃分治 ,善于甘润养胃 ;发 展前人中风学术 ,立“阳化内风 ”之说 ;阐明络脉病理论 ,开创络治法之先河 。叶天士学术思想是构建温病理论体 系的基石 ,叶氏医术是华夏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
方向 :温病理论 。
论治 ,不墨守六经 ,实属中医辨证法中一次重要突破 。然其
2512
第 25卷 第 12期 2 0 0 7年 1 2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 IN ES E ARCH IVES O F TRAD IT IONAL CH IN ES E M ED IC IN E
类型 ,作为辨证施治的根据 。叶天士创造性地把三焦辨证 肾阴亏 、阳亢不潜 ,营阴不足 、血虚生风 ,中土虚衰 、肝胃失
与卫气营血辨证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于温热病辨治中 ,使得 调 ,五志化火 、烦劳扰动等均影响机体阳气 ,导致阳气变动 ,
温病辨治体系的框架大体落成 。如在《温热论 》有 :“气病 发为中风 。这在内风病机认识和辨治方面发展了前人学
中都详细描述了舌与齿的变化 。在《温热论 》中 ,有近 1 /3 病分虚实 ,因邪气痹阻 ,络脉不通 ,如风 、湿 、暑 、瘀血 、痰饮
的篇幅论舌 (舌质和舌苔 ) ,近 1 /10的篇幅论齿 ,详细介绍 等所致当属实 ,因络脉空虚 ,脉道失营而为病当属虚 [2 ] 。
和讨论了温病辨舌验齿之法 [1 ] ,可见验舌得到的相关信息 叶天士宗《内经 》“疏其气血令其条达 ”之旨 ,在“络以通为
温病理论萌芽于《内经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 义 ,并根据温邪致病特点 ,创立以卫气营血为纲来认识温病
有“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之说 ,《素问 ·热论 》中有“先夏至 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据此来概括证候类型及证候之间的相
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之论 。至东汉 ,张仲景著 互传变 ,作为辨证施治的根据 。《温热论 》曰 :“大凡看法 ,
为温病辨证不可缺少的要素 ,经历百年验证 ,至今仍然被广 参考文献
泛应用于中医防治温病的理论和实践中 。 4 强调脾胃分治 创甘润养胃疗法
叶天士在东垣学说影响下 ,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 。 东垣倡导脾气 、脾阳是机体运化的动力 ,临证时多注意健脾
[ 1 ] 孟彦彬. 叶天士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 J ]. 陕西 中医 , 2006, 27 ( 11) : 1446 - 1448
关键词 :叶天士 ;温病 ;卫气营血 ;络病 中图分类号 : R249.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 - 7717 (2007) 12 - 2512 - 02
Exp la in ing YE Tia n - sh i’s Aca dem ic Th inking
ZHANG Yu2hui, DU Song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 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内伤杂病方面 ,师古而不泥古 ,建树颇多 。本文试从以下 6 速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法 ,则与伤寒大异
个方面阐述叶天士的主要学术思想 。
也 ”,叶氏揭示了外感温病的致病特点 ,明辨外感温病在病
1 明辨伤寒与温病之不同 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机与治法上别于伤寒 。叶天士引伸《内经 》中卫气营血之
中 华 中
所述温病乃伏气致病 ,对外感温热致病义蕴未尽 ,宗伤寒之 法论治温病 ,如圆凿方枘 。
导地位 。 叶氏明辨温病与伤寒之不同 ,所创卫气营血辨证法丰富
医 药
明清时期 ,百家开始另辟蹊径论治温病 。若方中行 、喻 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内容。同时 ,叶氏还发展了前人三焦分证
的理论 ,为温病三焦辨治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扬大江南北 ,其主要代表著作有《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 先犯肺 ,逆传心包 ”的温病传变途径和趋势 ,被后世温病学
论 》、《幼科要略 》、《种福堂医案 》、《叶案存真 》等 。他的主 家誉为温病之总纲 ,把温病学说上升到理论高度 。同时指
要学术思想对温病理论的构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并在诊治 出 :“伤寒之 邪 留 恋 在 表 , 然 后 化 热 入 里 , 温 病 则 热 变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