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刻本叶氏医案》看叶天士对胃病的治疗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探讨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特点,以期指导与改进当前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从《未刻本叶氏医案》中遴选出所有治疗胃痛的病案,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有临床指导价值的规律。结果叶氏治疗胃脘痛的特点:①土病关乎木,治胃勿忘肝;②胃痛夹瘀,瘀去痛止;③冷物伤中,应和胃温中,阳浮气动,宜摄阴和阳。结论叶氏在治疗胃痛上确有独到之处,其治疗方法对当前的中医治疗胃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胃痛;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案》

叶桂(清),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生于1667年,卒于1745年。以卓越的医疗技术,博得二百多年来人民的称誉。但由于叶氏毕生忙于诊务,故虽为清代医学大家,却没有亲手写过一本书。所传《温热论治》、《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以下简称《未刻本》)、《叶案存真》、《幼科要略》等,均是由其弟子或后学所辑。从来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他的处方往往为人们收集珍藏,以冀在这些处方的基础上揣摩、学习大师的宝贵经验、领悟大师独到的学术思想。经程门雪认定,《未刻本》确是叶氏未经雕琢过的原案,最能反映叶氏的诊病思路,是叶氏弟子周仲升“日侍左右,每见方案,无不汇而集之,积成卷帙”[1]而成,由程门雪先生于1963年整理出版。内容未经修饰,浑朴可珍,处方精细,运用古法,变化尤妙,程氏认为“真可靠之叶氏原案也”。虽不如《临证指南医案》详尽,但亦无《临证指南医案》“真伪参半”及“未必尽(叶)桂本意也”的弊端。但其美中不足之处是书中各医案是按叶氏逐日门诊所集,未分门别类,查找不易,难以卒读,不利于学习研究。为此,李遇春先生将《未刻本》原书打乱,重新编排,把治疗相同病证的条文归纳到一起,并加以注释及按语,缉成《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案》[2]一书。此书已于2008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人现在对《未刻本》中关于胃痛辨证治疗特点进行探讨。

叶氏在治疗胃痛的21个医案中,共用药53种。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为和胃药、活血药、理气药。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列的前15种药依次为:茯苓(包括茯神)、延胡索、柏子仁、麦芽、姜(包括生姜与干姜)、川楝子、橘红(包括橘白、广陈皮)、新绛、当归、桃仁、吴茱萸、青皮、半夏、厚朴、香附等。从以上用药情况看完全符合胃痛的基本病机,即胃失和降、气血郁滞、不通则痛。对本病的预后叶氏特别指出“恐延关格”,应“早为图之”,确为灼见。能在300多年前就已预见到,胃脘痛可能发展成现代所谓的胃癌等恶性病变,实属不易。叶氏治疗胃脘痛有以下特点。

1 土病关乎木,治胃勿忘肝

古人认为上工治病必当审因,必须有整体观。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叶氏认为胃痛之因多与肝有关,如“肝气不疏”(第1045条)、“动怒肝逆”(第24条、213条)、“木火内郁”(第422条)、“肝积攻逆”(第333条)等。因肝气郁结,常横逆犯胃,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在治疗时应肝胃同治,凡醒胃必先治肝。在具体治法上叶氏则分虚实两端。若肝实犯胃,肝阴胃阴未亏,肝火亢逆犯胃,先生立法、用药则远柔用刚,当用苦辛泄降法。从用药规律看,凡肝气上逆,脉弦,脘痛,或伴呕逆者,叶氏必用川楝子、青皮、香附等以疏肝理气止痛,痛甚者常伍以延胡索以理血之滞,有寒者酌用高良姜或吴茱萸以温之,有热者常配川黄连以清之。若“木火郁于中焦,脘痛嘈杂”,则用越鞠丸(苍术、香附、神曲、川芎、栀子)条达肝木而解诸郁,气机畅则胃痛止(第422条)。肝虚所致胃痛是所谓“肝阴胃汁已虚,木火炽盛,风阳扰胃”,此时用药当忌刚用柔,如第488条案“右关沉涩,左脉弦劲,此木火内亢,阳明络涩,脘痛嘈杂,头旋”,方用“桑叶,桃仁,黑芝麻,柏子仁,红花,大淡菜”。方中桑叶平木火之内亢;黑芝麻、大淡菜养阴润燥,是治本之举;津亏则血燥,血燥则络涩,络涩则瘀,故用红花、桃仁活血通络,是胃痛治肝之法。又如第1059条案“阳浮气动,嘈杂,中

脘刺痛,耳鸣,且摄阴以和阳。”方用“熟地,苁蓉,茯神,山萸肉,川石斛,枸杞,巴戟,牛膝”。方中一派濡润之品,滋养肝肾之阴,绝不用香燥耗气伤阴之药,此等用法,后世学识功力不到之人真是难以想象。此二例是胃病治肝,肝病治肾,所谓“隔二隔三之治”,是所谓“上工”之治也。

2 胃痛夹瘀,瘀去痛止

叶氏对胃痛日久者,常注意有无瘀血证候。形成瘀血的原因首先是久病入络。中医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即初病气滞者多,气为血帅,气行滞涩则会导致血行瘀阻,血瘀则络脉不通,不通则痛。如《未刻本》第1081条指出“胃痛年久”,第1051条指出“胃痛数载”,均是病久入络的案例。导致胃痛夹瘀的原因还与“喜饮热酒,胃络积热血瘀”(第143条)、“营枯气槁,脉络不疏”(第931条)有关。这二个病案是指因醇酒性热,易耗营血,营阴亏耗,则血行不畅而致瘀,或因纯属气血亏虚,血不充脉,致脉中血行不畅致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叶氏独具慧眼,认为胃痛的瘀血证候与月经病有关,这在文献中少有记载。《未刻本》第1051条指出“胃痛数载”又兼“经事先期”及第1086条胃痛又见“经事淋漓”等均属血瘀型胃痛。其理与热入血室的机理相类,兹不赘述。案中瘀血型胃痛的脉象多为涩脉。

对瘀血型胃痛的治疗,叶氏对旋覆花汤情有独钟。瘀血型胃痛的8个医案中有6个医案采用旋覆花汤加减(原方出自《金匮要略》,用于治肝着病。方中有旋覆花、新绛、青葱管),叶氏常于旋覆花汤方中加入桃仁、当归须、延胡索等药,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又多加入茯苓(或茯神)、橘红等以理气和胃。特别是柏子仁,几乎是方中必加之药,这在古今各家治胃脘痛的方剂中是不多见的。柏子仁古今医家多用之治疗失眠、盗汗、便秘等,鲜有用来治疗胃脘痛者。用柏子仁治疗胃脘痛,是所谓“辛以润之”之法。胃脘痛病的瘀血多是因为营枯所致,因胃痛日久,血液生化乏源,营枯则脉络不疏,是因虚致瘀,故不可过于攻伐,必须用润药通之。《本草纲目》记载柏子仁有“养心气,益脾胃”之功,叶氏独具匠心,选用辛润的柏子仁伍于活血药中,切中病机,使全方化瘀血而不伤心营,益脾胃而生新血。特别是胃痛又兼有便秘者更宜用之。因脾胃虚弱又兼便秘是本虚标实,不能用大黄之类刚猛药物攻伐,只能用柏子仁之类润肠通便。此叶氏之心法,学者宜于此处究心焉。

3 冷物伤中,应和胃温中;阳浮气动,宜摄阴和阳

胃主纳谷,恣食冷物,必使“胃阳受戕,失宣降之司,所谓痛则不通是也”。轻者仅见胃脘痛,叶氏多在和胃的基础上加少许温胃之品,如188条“食物失宜,冷着于中,胃痛复作”,方用半夏、茯苓、麦芽、橘红、紫苏梗理气和胃,加煨姜以温之。冷物伤中之甚者,除脘痛外,可伴有呕恶,如第1019条及第114条叶氏则干姜、吴茱萸、附子并用,胃、肝、肾三脏同温,寒甚者更益以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的川椒。虚者伍以有补中益气之人参,呕恶用丁香、半夏、茯苓温中散寒,降逆和胃。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胃痛案中凡伴有嘈杂一症者,叶氏认为或属阴虚或为郁火,治疗之时或清郁热或滋养阴液,少用或不用燥药热药,以防伤阴劫液。如第422条、第488条、第1059条之证,已在上文治疗肝虚致胃痛中叙述,兹不复赘。

以上是作者仅就《未刻本》中的21个治疗胃脘痛的医案进行的探讨,可能不够全面。重视胃阴是叶氏在学术上的一大特点,《未刻本》书中未收集到这方面的案例,是一大缺憾。要想全面地了解叶氏对胃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可参考《临证指南医案》、《叶案存真》等有关叶氏的箸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