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刻本叶氏医案》看叶天士对胃病的治疗特点
叶天士治疗胃病特色浅谈
![叶天士治疗胃病特色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0659b40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e.png)
叶天士治疗胃病特色浅谈
唐学游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15)001
【摘要】作者通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探讨了叶氏治疗胃病的特色,认为该书中主要体现出其注重疏肝理气、安胃止痛;化痰涤浊、活血祛淤、斡旋气机。
苦辛泄降;温中补阳、通补为用以上四法治疗胃病。
【总页数】3页(P6-7,3)
【作者】唐学游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856.3
【相关文献】
1.叶天士在脾胃病病机浅谈 [J], 黄定良
2.叶天士治疗胁痛特色浅谈 [J], 唐学游
3.叶天士治疗情志病变特色浅谈 [J], 唐学游
4.叶天士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浅析 [J], 张效科;丁纪茹;周强;张欢;杨芳艳
5.基于中医大数据挖掘探讨叶天士治疗木乘土脾胃病的组方规律 [J], 高萌;徐思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天士治疗胃痛用药规律探讨
![叶天士治疗胃痛用药规律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731c80c02020740be1e9b24.png)
S t ud y i ng o n Ye Ti a ns hi  ̄ s Me di c a t i on Tr e a t i n g o n S t o ma c h Pa i n
LI l o n g — l i a n g , QI N Z u— j i e ,T ANG Zh e n— y u
活血 化瘀 通 络 。深 入 探 讨 叶 天 士 治 疗 胃痛 的 用 药规 律 , 对 于现 代 临床 脾 胃疾病 的 防 治 有 一 定 的借 鉴 意 义 。
关键 词 : 叶 天士 ; 胃痛 ; 用 药规 律
中图号 : R 2 5 6 . 3 3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0 4 8 2 ( 2 0 1 3 ) 0 5 —0 4 0 5— 0 3
李 永 亮 , 秦祖 杰 , 唐 振 宇 ( 广西中医 药大 学基础医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1 )
摘要 : 叶 天 士是 我 国 清 代 著 名 医 家 , 在 胃痛 治 疗 方 面 重 视 通 阳 化 浊 , 注重调理 气机 , 强 调 脾 胃分 治 , 同 时 对 于 久 痛 入 络 者 重 视
滑, 通胸 中之 阳 , 开涤浊 涎结 聚 。古人谓 通则 不痛 。 ” 用 药 以薤 白、 瓜蒌、 半夏、 茯苓 、 桂枝 、 生 姜 为 主 。本 方 由小 陷胸 汤去 黄 连加 薤 白 、 桂枝 、 生姜 化 裁 而 来 。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https://img.taocdn.com/s3/m/dae8ba9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9.png)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吴门医派代表人物清代名医叶天士创立温病学说,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不仅是一位温病大家,也是一位杂病治疗大家,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木乘土”“肿胀”“积聚”“呕吐”“胃脘痛”“胁痛”等篇章的研究发现,叶天士对于胃病的治疗,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在“脾胃论”基础上,采用脾胃分论使胃病从脾胃病的范畴中分化出来,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叶天士治疗脾胃病可概括为养胃阴、宣胃阳、和胃气、通胃络四个方面。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张元素精于脏腑议病,对于脾胃虚实病证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
他强调:•土实泻之,方法有泻子、吐、下;•土虚补之,方法有补母、补气、补血;•胃实泻之,主要是泻湿热饮食;•胃虚补之是补胃气以胜湿热、寒湿。
这充分体现了张元素对“脾喜温运,胃喜通降”生理特性的准确把握。
在张元素脏腑议病的启示下,李东垣经过对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形成了脾胃学说,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等汤剂诚补前人之未备,极大地丰富了脾胃病临床治疗。
养阴学派代表朱丹溪对人体阴阳平衡的基本观点是“阳有余阴不足”,其善用养阴之法治疗内科杂病。
尽得其传的后世两位医家王履与戴思恭,悬壶于吴门,济世传道,成为吴门医派形成的先驱,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李东垣《脾胃论》时至明代,吴门名医薛己继承李东垣《脾胃论》之学,针对当时部分医生用药偏于苦寒的时弊,提出“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的观点。
善用甘温,力避苦寒,总结出了对脾胃病治疗的四证、四方,即:•饮食不适用【枳实丸】;•脾胃虚弱用【四君子】;•脾胃虚寒者【四君子】加炮姜;•命门火衰者用【八味丸】。
进一步拓展了李东垣之法。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作者明代名医缪希雍,其医学成就之一,便是首倡脾阴之说,擅长治疗脾胃病,其遣方用药独具匠心,不盲用甘温,亦反对滥用苦寒,开甘润清灵一路,对后世脾胃病的治疗影响深远。
叶天士运用通络法治疗胃脘痛的学术特点
![叶天士运用通络法治疗胃脘痛的学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adfe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1.png)
叶天士运用通络法治疗胃脘痛的学术特点吴宗元【摘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病>选载医案44则,其中运用通络法6则,其论述精辟,内蕴丰富,堪称圭臬.兹不揣浅陋,略抒管见.rn1 注重病因病理,诊病条分缕析rn脾胃位居中州,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气宜升,胃气宜降,息息下行为顺."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其作痛之因甚多.盖胃者夤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1(020)006【总页数】1页(P932-932)【关键词】叶天士;胃脘痛;通络法【作者】吴宗元【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401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病》选载医案44则,其中运用通络法6则,其论述精辟,内蕴丰富,堪称圭臬。
兹不揣浅陋,略抒管见。
1 注重病因病理,诊病条分缕析脾胃位居中州,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息息下行为顺。
“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其作痛之因甚多。
盖胃者夤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
脾胃与肝胆、冲脉关系密切。
肝属木,肝气亢逆易乘脾土,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转输失职,痹痛遂起。
如朱案,“肝厥胃痛,兼有痰饮”;张案,“老年郁勃,肝阳直犯胃络,为心下痛”;又如王氏,“气逆填胸阻咽,脘痹而痛,病由肝脏厥气,乘胃入膈,致阳明经脉失和”;还如某案,“胁痛入脘,呕吐黄浊水液。
因惊动肝,肝风震起犯胃”。
冲脉有冲要之意,冲脉隶属阳明,有“十二经之海”与“冲为血海”之说。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又“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难经·二十八难、二十九难》)。
冲脉气逆则出现脘腹急痛,如张案,“冲气上攻成形,痛呕,痛后则散”;陈案,“宿病冲气胃痛”。
另外,饮食不节,饥饱无度,酒肉过量,努力过劳,外受寒邪、湿邪,内蕴痰浊、郁火皆可致胃脘痛;又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皆可在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
从_临证指南医案_看叶天士论治脾胃病的思想_吕明安
![从_临证指南医案_看叶天士论治脾胃病的思想_吕明安](https://img.taocdn.com/s3/m/99145d22647d27284b7351ac.png)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多种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崭新的学术观点,《临证指南医案》是其临床实践的记载。
现在就该书诊治脾胃病的思想谈谈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
1 首倡脾胃分治 力主甘润养胃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金代医家李东垣创建了脾胃学说,此后脾胃疾病长期混治,疗效好坏不一。
然则脾为脏,性属阴;胃为腑,性属阳;“脏宜藏,腑宜通”,“纳食主胃,运化主脾”,“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所以治疗应当分开,例如疳积的治法是“胃滞当消,脾弱宜补”。
由于脾胃联系密切,难分难离,因此治疗又不能截然割裂,如“脾胃”篇张案,患者“食加便溏”,叶氏认为是“胃醒脾不运也”,“食加”,表明胃纳功能改善,是为“胃醒”;“便溏”,提示脾气亏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大肠,大肠传导失司所致也,是为“脾不运”。
治疗“当以太阴、阳明之调”,方药用异功散(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加甘松、益智仁,其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陈皮、甘松行气和胃,益智仁温脾止泻。
诸药合用,脾胃分治,消补并举,标本兼顾,主次分明。
叶天士在继承李东垣甘温升阳、益气补脾思想的基础上,常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乌梅、生白芍等药和麦门冬汤等方以及白粳米、青甘蔗浆、甜水梨汁等物甘润养胃,此法无辛热耗气伤阴、苦寒败胃伤阳、温燥助热损津、滋腻滞气碍胃之弊,药食并用,作用平和,疗效确切。
叶氏倡导甘平、甘凉清养胃阴,并非脱离具体病情而一成不变地将此法施用于所有脾胃病证,临证时如遇胃气亏虚、寒湿滞胃、胃阳不足等证,他也会辨证地使用甘温(如人参、白术)、辛温(如草果、厚朴)、辛热(如附子、干姜)等药物予以治疗。
这样,既辨证论治,又突出特色,可谓善治者也。
2 重视中焦气机 通降抑木治胃脾胃居于中焦,是全身气机的枢纽,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脾阳不主运化,胃腑不能宣达”,为患众矣。
胃为六腑之一,六腑者,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气滞逆则致胃脘、腹部痞闷胀满、疼痛不适、食少或厌食、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大便秘结等。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一:大师手笔,甘温升阳,用古方而不泥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一:大师手笔,甘温升阳,用古方而不泥](https://img.taocdn.com/s3/m/2530f15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4c.png)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一:大师手笔,甘温升阳,用古方而不泥孙文斌气机运动形式多样,以升降出入为概括。
诸病其实质无非是人体气机的异常变化,胃病亦然。
中医之胃病,牵涉颇广,但总以纳差、不饥不化、呕吐、胃脘部胀痛不适等为主症,除胃自身的气机异常外,其病机又多涉及脾、肝等脏腑,治疗用方多有不同。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除了在温病学上的高度成就外,其对于内伤杂病的诊治,理法方药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笔者平日精研叶氏医案,临床于此得益颇多,常叹服其临证善用调气机法以取佳效。
1、甘温轻清,升举脾阳脾胃皆为中土,太阴阳明互为表里,《素问·厥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病常需治脾。
脾主升清,以升为健。
升举脾之清阳是李东垣最为擅长的,叶氏则发扬之。
叶氏继承李氏之处,是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等甘温之品以补益中气,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等风药轻清以升举脾气,而其发扬之处则是治脾不忘肝胃,用药简而至精。
另外,除脾气虚清阳陷可致胃病外,湿、食皆可阻碍脾之清气的升举,而致胃失和降,故而叶氏也重视以枳壳、厚朴、神曲、麦芽等,祛除中土湿食之滞使气机流通而升降自复。
案例:王,五十,素有痰饮,阳气已微,再加悒郁伤脾,脾胃运纳之阳愈惫,致食下不化,食已欲泻。
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当升降法中求之。
人参,白术,羌活,防风,生益智,广皮,炙草,木瓜。
按:此案患者,素疾加悒郁,脾胃俱伤,胃主受纳,胃病故食下不化;清升浊降功能失调故食已欲泻。
•用药以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和中益气,皆味甘入脾经;•羌活辛温升散,善行直上而升阳,防风辛散而入肝脾,可散肝郁,可升脾清;•陈皮辛温略升,苦降居多,善消滞气,以助升降;•益智仁温脾散寒开胃,辛升摄纳止泻;•木瓜温可理脾和胃化湿,酸可入肝畅络敛津,故可舒肝而助脾升胃降,又可防辛燥伤及胃阴。
此案诊治思路大体不脱李氏范畴,故而案中直言推崇东垣。
参照东垣补气升阳常用之药,•本案不用黄芪,是因有肝郁之故;•不用柴胡、升麻,只用羌活、防风,因为患者痰湿阳虚之体,相对于柴、升之微寒,羌、防性温更有助于除湿助阳;•欲泻故不用当归之滑润,而改木瓜养营除湿兼备,与防风相伍一散一敛,一升一降,肝脾气机可畅。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浅探二甘凉滋濡,润降胃气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浅探二甘凉滋濡,润降胃气](https://img.taocdn.com/s3/m/9203fcf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0.png)
叶天士调气机法治胃病浅探二甘凉滋濡,润降胃气
孙文斌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
以药调之,使异常之气机变化复常,是叶氏治胃病的常用之法。
在叶氏医案中,取药之性味以调气愈病的经义得以充分发挥,兹引其治胃病医案以浅探之。
甘凉滋濡,润降胃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但凡甘凉养阴之品,性多下行。
叶氏认为胃腑以通为顺,阳土喜阴,沙参、麦冬、玉竹等甘凉滋濡皆能润胃而降,用之于阴伤之证,则胃气通降可复其常。
案例:
王,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
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麦冬一钱,火麻仁一钱半炒,水炙黑小甘草五分,生白芍二钱,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
【按】:此案患者久病,后天之本已伤,不饥不纳为受纳之腑失常;九窍虽各有所属,然《素问·五藏别论》曰,“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故胃病则脏腑气机都会被影响而九窍不和,其症状大概可见便秘、目耳口咽不适等。
叶氏重视脾胃分治,认为脾阴胃阳,脾喜燥胃喜润,常以甘凉濡润之品以通降胃腑,反对脾胃不分而混治。
此案中,
•麦冬甘能生津,微苦微寒则其气下行,入阳明而滋阴降逆,可利咽通便,用为主药;
•火麻仁甘润滑利,下行而善除肠燥,大肠传输通畅则胃气可降;
•白芍苦而微寒性降,其炒用可治下利,生用则反可利肠,与甘草相伍则收甲己化土、酸甘化阴之功;
•甘蔗汁甘而性寒,生津下气。
叶天士治疗胃脘痛探析
![叶天士治疗胃脘痛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4d284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9.png)
叶天士治疗胃脘痛探析
廖家智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
【年(卷),期】2006(30)4
【摘要】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其所著《临证指南医案》(《指南》)中,治疗胃脘痛医案甚多,除《胃脘痛》本门所辑44案外,尚见于《脾胃》、《木乘土》等篇章中,计有67案之多。
其辩证论治,多有独创,立法处方,条理井然,实补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现就其治疗特点探析如下。
【总页数】2页(P382-383)
【作者】廖家智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九支中心医院,646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3
【相关文献】
1.叶天士治疗胃脘痛学术思想探析 [J], 康宜兵
2.叶天士通补胃阳法治疗胃脘痛思想浅析 [J], 彭飞;商丹;黄福斌
3.叶天士气味配伍治疗胃脘痛浅析 [J], 赵娜;李俊;陈建钿;戴琦
4.论治肝对胃痛治疗的影响——读《叶天士指南医案·胃脘痛》有感 [J], 杜斌
5.论治肝对胃痛治疗的影响——读《叶天士指南医案·胃脘痛》有感 [J], 杜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天士从肝论治胃病心法
![叶天士从肝论治胃病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9f2080d280eb6294dd886c31.png)
叶天士从肝论治胃病心法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6期关键词叶天士从肝论治胃病临证指南医案从肝论治是叶天士治疗胃病的特色,《临证指南医案》中属于胃病的病案有130多例,相关的症状有胃脘痛、嘈、不食、呕吐、噫嗳、噎膈、反胃、痞等。
叶氏对这些病症的诸多治法中,从肝论治的方法十居其七,值得后学者继承和探索。
1突出肝乘胃的机理肝主疏泄,能协调脾胃气机的升降、水谷的运化,能调节胆汁的分泌。
脾气上升,清气才得以上升;胃气下降,则浊气也降,如此水谷精微才能如常输布。
因此,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
若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之机,则胃气失降,而出现嗳气、呕恶、胃脘胀痛;脾气不升则可致腹胀腹泻。
叶天士认为:“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以下仅出篇名)。
他在治疗胃病的病案中,有“病由肝脏厥气,乘胃人膈,致阳明经脉失和”,“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老年郁勃,肝阳直犯胃络,为心下痛”,“乃郁勃嗔怒,肝胆内寄之相火风木,内震不息,犯胃则呕逆吞酸”等等描述,十分形象明了。
这就是叶氏从肝论治胃病的理论依据。
2重视肝气、肝阳、肝火、肝风的辨证肝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肝气、肝火、肝阳、肝风四种类型,肝失疏泄则肝气郁滞,郁久则化火,火灼阴液,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肝风激荡等等,皆会干扰胃气,造成胃气失降,在临床上出现肝胃失和的症状。
2.1肝气乘胃,其气冲逆:症见呕恶吞酸、嗳气少食、胃脘痞痛、大便秘结或忽闭忽溏。
舌苔薄白,脉左强右弱或关强。
如“此情志不遂,肝木之气,逆行犯胃,呕吐膈胀”(木乘土)。
2.2肝阳犯胃,两阳相搏:症见胸脘灼热、嘈杂、呕恶、身痛、大便不爽或便秘。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如“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木乘土)。
2.3肝风煽动,上扰于胃:症见胃脘痛、饥嘈、泛吐涎沫或干呕频发、口干欲饮、口耳牵引、眩晕头痛、手足麻木、下部胫冷。
张仲景与叶天士治胃病理法方药异同初探
![张仲景与叶天士治胃病理法方药异同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c59de17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6.png)
张仲景与叶天士治胃病理法方药异同初探黄琼;霍铁文;黄政德;吴若霞;谢雪姣【摘要】中医治疗胃病素有特色和显著疗效.本文总结了张仲景和叶天士两大医家在治疗胃病上的异同,相同点有理论皆以《内经》为基础、均提倡脾胃分治和重视胃的生理作用;不同点体现在病机认识、治则治法、用药规律及防治理论,以期完善胃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0【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张仲景;叶天士;胃病;学术思想【作者】黄琼;霍铁文;黄政德;吴若霞;谢雪姣【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医治疗胃病有独特而全面的理论体系。
脾胃同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运行的枢纽,可以调节全身气机;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为其它脏腑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是人体后天之本,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决定全身脏腑机能。
因此,脾胃病是脏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可见历代医家对脾胃病的重视[1]。
张仲景与叶天士两位医家,不仅善于临证治疗外感与内伤杂病,同时都创新发展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推动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长足发展。
本文全面收集张仲景和叶天士两大医家治疗胃病的理论、方剂及临证医案,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探讨两大医家在治疗胃病上的异同,以期找到胃病治疗的规律和针对性更强的方法和手段,为胃病的临床诊疗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1 张仲景与叶天士治胃病的共同点1.1 理论皆源自《黄帝内经》脾胃理论可以追溯至《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的观点,到张仲景《伤寒论》其雏形形成,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则使该理论体系进一步完整,经由清代温病学派叶天士的补充发挥,才形成了完备的中医胃病学说理论体系。
叶天士肝胃病特色证治体系论要
![叶天士肝胃病特色证治体系论要](https://img.taocdn.com/s3/m/eb5a8af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b.png)
叶天士肝胃病特色证治体系论要
郭静怡;罗俊杰;练泳慷;王钊;张富雄;蔡宇涵;史运泽;李富震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24(41)3
【摘要】不同于传统以辨证分型为主体研究肝胃疾病,叶天士从病机规律化传变角度出发,结合经典体用、性味理论,对肝胃病机从初起至传变作出详尽总结,其论肝用太过损及于胃可由郁而传为逆、积、火三端,肝胃体伤亦有阴伤、血虚、脉络不充之别。
治法上,叶天士旁参张仲景、朱丹溪、缪希雍等多名医家理论经验,创立出降气和络、辛香缓消积滞等多种肝胃病特色治法,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肝胃病证治体系。
文章从肝胃病机传变规律与药物性味理论两条主线出发,总结、提炼、剖析散见于叶天士医案中的肝胃病诸多治法,并构建还原其肝胃病特色证治体系,希冀为现代肝胃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5页(P313-317)
【作者】郭静怡;罗俊杰;练泳慷;王钊;张富雄;蔡宇涵;史运泽;李富震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叶天士胃病治肝初探
2.叶天士医案男科杂病证治特色述要
3.叶天士脾胃病证治浅探
4.叶天士辨治脾阴虚证特色初探
5.叶天士脾阴证治处方用药特色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家医案~清肺热,养胃阴,健脾胃
![名家医案~清肺热,养胃阴,健脾胃](https://img.taocdn.com/s3/m/6a50862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6.png)
名家医案~清肺热,养胃阴,健脾胃医出东⽅临床专业版2020-01-17名家医案--叶天⼠名医简介:叶天⼠(1666年-1745年),清代著名医家,名桂,号⾹岩,别号南阳先⽣,江苏苏州⼈。
叶⽒为世医出⾝,少承家学,其祖⽗与⽗亲均为医术精湛之医家,他最擅长治疗时疫与痧痘,在温病的病因病机⽅⾯造诣颇深,是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之⼀,除此之外,还精通⼉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是中国医学史上有卓越贡献的医学⼤师。
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医案》、《叶案存真》等。
医案摘录某,外受风温郁遏,内因肝胆阳升莫制,斯皆肺失清肃,咳痰不解,经⽉来犹觉⽓壅不降,进⾷颇少,⼤便不爽。
津液久已乏上供,腑中之⽓亦不宣畅。
议养胃阴以杜阳逆,不得泛泛治咳。
麦冬,沙参,⽟⽵,⽣⽩芍,扁⾖,茯苓。
治疗:麦冬,沙参,⽟⽵,⽣⽩芍,扁⾖,茯苓。
---摘录⾃《临证指南医案》按语此医案为风温之邪侵袭于肺,⽽使肺热郁遏不出,热⽽⽣痰,过热⽽伤阴;胃阴不⾜,饥不欲⾷,致使津液不⾜,腑中之⽓宣泄不畅;脾胃不⾜,运化失常⽽⽣痰,故治疗咳痰要固本。
综上,治则为清肺热,养胃阴,健脾胃。
所得所思沙参麦冬汤便出⾃此医案中。
本则医案中邪⽓尚未⼊⾎叶天⼠医学造诣深邃,精通古⽅,名⽅沙参麦冬汤分,故以⾟凉轻剂,清解表邪为主,泻卫⽽透营。
麦冬擅治⽕逆,清泄肺热;⽣⽩芍敛阴⽌汗,平抑肝阳;沙参除寒热,补中⽓,滋补胃阴,清肺化痰;⽟⽵可清燥润肺,⽌咳化痰,滋养胃阴;扁⾖性温和⽢淡,健脾养胃;茯苓利⽔渗湿,健脾。
所选之药中沙参、⽟⽵、扁⾖补中⽓,滋养胃阴,健脾养胃,清肺润燥,⽌咳化痰,以达标本兼治之功效,⾜以见叶天⼠医家重视养脾胃的学术观点。
编辑:张馨⼼校稿:车艳娇审稿:于睿智盛野。
《临证指南医案》从“胃阳”调治脾胃病特色
![《临证指南医案》从“胃阳”调治脾胃病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b0d1c1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6.png)
2016年1月第40卷第1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对脾胃病的辨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继承仲景、东垣等人脾胃学术观点上,补前人“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之不足,提出:“脾胃当分论分治”。
叶氏首创“胃阴”学说,更认为“世人胃阳衰者居多”,首次对“胃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裨益于脾胃病证治。
在辨证论治脾胃病过程中,叶氏对胃阳虚、脾阳虚、脾胃阳虚之鉴别非常明确,其中从“胃阳”方面立法处方,条理井然,现就其脾胃病之“胃阳”诊治特点浅析如下。
1阳虚冷闭,温阳散寒降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叶氏认为:“胃阳不旺,浊阴内生”。
胃阳虚衰,阴寒内生,凝聚中焦,浊阴阻于胃脘,可致胃脘疼痛,症见胃痛、吐痰泄气稍缓等。
胃宜降,治宜采用温阳降浊法,温中阳,能增强胃肠“传化物而不实”的生理功能,亦使降浊发挥更好的作用。
如“胃脘痛·朱”案患者阳虚痰凝闭阻胃痛,叶氏药用人参、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姜汁、茯苓化饮降浊,半夏味辛性温,辛则能行能散,温则通阳散寒,有燥湿化痰、降逆之功,可通阳明之滞[1]。
若平素郁怒,阳气窒痹,浊饮凝泣,则应先用桂枝、干姜、半夏通阳化饮,使阳气宣通,则浊阴不聚,胃气自和。
如此临证配伍,使阳气得通,寒浊得降,治疗阳虚冷闭引起的胃脘痛尤其适宜。
2阳微饮阻,辛热通阳开浊胃阳不振,寒饮内停,更伤中阳。
中气寒而浊气上泛,因而产生呕吐痰涎、食少纳差、肢冷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
治宜辛热宣通,此法以通为补,叶氏谓其“阳明辛热宣通”[2],这与《黄帝内经》:“六腑以通为用”其意相通,根据病位有偏上偏下,治法各异,若中焦阳微,症见噫嗳,治用干姜、半夏、附子、旋覆花之类温通降逆,中下阳微,泄利衰脱,治取人参、附子、炮干姜、赤石脂之类通阳固脱[3]。
临证叶氏强调:“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
如“噎嗝反胃·顾氏”案患者胃中无阳,浊阴腐壅,叶氏采用吴茱萸、半夏、荜菝、干姜辛热通阳、散结开浊,加茯苓乃取“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
叶天士医案赏析——益气健脾法
![叶天士医案赏析——益气健脾法](https://img.taocdn.com/s3/m/0199b86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f.png)
叶天士医案赏析——益气健脾法近读清朝名医叶天士,便痴迷上了叶天士的医案,古今对叶案评价很高,我个人也是如此,叶案每看一遍便有收获,可以说叶天士是古今中外医之第一人也不为过。
每每重病叶天士总能将寥寥数味药化腐朽为神奇遂想起注叶案,但以我个人的水平不足窥叶案分毫,仅以此抛砖引玉。
医道难,难于辩证,难于用药,从叶案能窥得天士用药一二。
看医案脉涩无神,便溏食少,肛有疮疡,两月未合,以成漏症,延绵竟有痼疚之虑。
近日嗔怒,气扰中焦隐痛,至于耗气劫夺,万难再饵。
议进:东坦益气汤,减黄芪,加木瓜、白芍、煨姜、南枣以制肝木贺超: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个病案,说实话这个病案我学习到了很多,我想如果是我看到这个病人肛有疮疡(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大家可以想象目前的肛瘘,不配图片了大家自行百度,但是吃饭中的人勿百度,因为催吐)如果是我可能我会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就好像现在中医西化大多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见到头疼治疗头疼的药就堆了一堆,见到鼻炎鼻炎的药就堆了一堆,那叫了疮疡一定是清热解毒,准没错,但是这个病如果按照清热解毒治疗,病人估计就没了。
首先看脉,脉涩,涩是血亏的脉,血如果足就不会有涩感,血如果足就应该是润的,而现在的涩提醒了我们这个患者血亏,嗨其实血亏也是正常的,因为叶案说:肛有疮疡,两月未合,以成漏症,所以经常流血也是应该的,现在怀孕的妇女如果难产大出血,她的脉一定就是涩脉。
现在脉提醒血虚,我们在看看还有什么症状,还有便溏食少,涉及到饮食了,这是典型的中气不足,也就是脾胃虚弱,脾气不足以运化食物,于是就会食少,脾气无力运化水液,于是水液就会下流到大肠,于是就会便溏(大便稀)再加上患者生气肝气郁结,这一点叶天士抓的非常稳,其实疮疡非常痛,有的需要清理腐肉,用刀子把腐肉刮了,这种病人他们脾气都是很大的,从另个角度看,肝主怒,肝藏血,肝血不足,就好像树没有水液,无力正常生长,定然怒气生,所以肝血不足的人也容易生气。
从《未刻本叶氏医案》看叶天士治疗胃痛的特点
![从《未刻本叶氏医案》看叶天士治疗胃痛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583160ba6c30c2259019eae.png)
虚致瘀 , 不可 过于攻 伐 , 须用润 药 通之 。《 故 必 本 草纲 目》 记载柏 子仁 有 “ 心气 , 脾 胃” 功 , 养 益 之
叶 氏独 具 匠 心 , 用 辛 润 的柏 子 仁 伍 于 活血 药 中 , 选 使 全 方 化 瘀 血 而 不 伤 心 营 , 脾 胃而 生 新血 , 切 益 正 中病 机 。
并 分 I  ̄ 类 。 今 选 其 中治 疗 胃痛 者 共 2 'J - , lJ 4案 , 讨 探 叶 氏治 疗 胃痛 的 经 验 。 1 辨 证 准 确 , 药 精 当 选
滞 ; 寒者 酌 用 高 良姜 或 吴 茱 萸 以温 之 ; 热 者 常 有 有 配 川 黄 连 以清 之 。
茱 萸 、 皮 、 夏 、 朴 、 附 、 葱 等 。从 以 上 用 青 半 厚 香 青
案采 用旋复花汤加减( 原方 出 自《 金匮要 略》 j方 ,
中有旋覆 花 、 新绛 、 , 肝 着 病 ) 方 中 常 加 入桃 葱 治 , 仁、 当归 须 、 胡 索 等 药 , 延 以加 强 活 血 化 瘀 之 力 , 又
3 病 久入 络 , 当活 血 祛 瘀 叶 氏对 胃痛 E 久 者 , 注 意 有 无 瘀 血 证 候 。 t 常
认 为初 病 在 气 , 病 人 络 。 案 中 对 病 证 的 记 载 虽 久 然 非 常 简 略 , 亦 有 脉 络 可 寻 。 胃痛 案 中 共 有 8 但 例 采 用 了活 血 化 瘀 的 治 疗 方 法 。 脉 象 多 为 涩 脉 。 其 病 成 因除 “ 胃痛 年 久 ” 10 1条 ) “ ( 8 及 胃痛 数 载 ” ( 0 1条 ) , 与 “ 饮 热 酒 , 络 积 热 血 瘀 ” 15 外 还 喜 胃 (4 13条 ) “ 枯 气 槁 , 络 不 流 ”(3 、营 脉 9 1条 ) 亦 与 ,
叶天士养胃阴学术思想
![叶天士养胃阴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33662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a.png)
叶天士养胃阴学术思想《内经》谓:“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胃居中焦,主受纳腐化水谷,胃得火助方能腐化水谷,如薪上之釜,其下为火,其中必须有水,方可蒸化,如釜中无水,火必毁之。
故治疗脾胃之病应时时顾护津液。
养胃阴的学术思想自叶天士而彰而详之,其《临证指南医案》中体现了叶氏养胃阴临床运用,无论何脏何腑病及胃阴,还是六淫五志耗损胃津,时氏皆用甘药益胃。
一旦生化之源不息,水谷精气游溢,则“ 何患乎病之不易医也。
” 故叶氏常用养胃阴法用于治疗温病、咳嗽、肺痿、失音、血证、泄泻、呕吐、虚损、便秘、不食等多种病症。
本文就叶天士养胃阴学术思想的运用,略析如下。
一、甘凉缓益,清养攻下本法包括甘凉养胃、甘缓益胃、清润养胃、攻下存阴等。
甘凉养胃法渊源于《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而成。
主要由性味甘平与甘凉生津药物组成,用于胃阴亏虚的病证,证见不饥不纳,或知饥少纳,或食味不美,音低气馁,不渴,或烦渴思凉饮,口苦便艰,舌嫩少津,脉细略数等,临床表现以胃阴亏虚较甚,燥热未靖为其特点。
治宜甘凉濡润法。
甘凉可以解燥热,濡润可以养胃阴,从而达到清养胃阴的目的。
津液来复,则胃的通降功能得以复常,即所谓“ 胃宜降宜和” 。
常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生甘草、蔗汁等甘凉濡润、养阴生津之品,而使胃阴顺降。
配用粳米、糯米、南枣等甘平益胃,补益脾气之味,以助升运。
脾气升,胃气降,脾胃升降复常,则九窍不和之证,自能通利。
该法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证属胃阴不足者,屡治不爽。
若因湿温、暑温病后期,胃阴胃气不复者,证见脘腹胀闷,恶心呕吐,胃口不开,食欲不振,也不觉饿,口渴、口淡、大便溏薄不爽,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可加用采用扁豆、薏苡仁、沙参、麦冬、粳米、荷梗、厚朴等甘平、芳香、微辛的药配伍,味薄清养胃阴,芳香辛散化湿,悦胃醒脾,为清养悦胃之法。
若同时伴有脾气不足或心血不足的病证,临床多见于久病劳损、失血之后,症见神倦食减,形体日损,音低气短,便溏,脉空大或弱,或寐少心悸者,兼参见其它胃阴虚的症状。
叶天士治疗胃脘痛学术思想探析
![叶天士治疗胃脘痛学术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467c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0.png)
叶天士治疗胃脘痛学术思想探析康宜兵【摘要】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脾属已土,脾宜升则健,脾主运化;胃属戊土,胃宜降则和,胃主纳.脾胃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传输,但各有特点,临证当分而治之.通过反复研读《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篇,可归纳出其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治胃先治肝、治分气血、久病入络、温通胃阳、顾护胃阴、肝风内中等,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2【总页数】2页(P188-189)【关键词】叶天士;脾胃学说;胃脘痛【作者】康宜兵【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科广州510130【正文语种】中文叶天士名桂,号香岩,为清代江南名医,温病四大学家之一。
《临证指南医案》则系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
叶天士天资聪颖,自幼熟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先后拜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十七人为师,并将各家学说融汇贯通,其医案思辨清淅,言简意骇,善抓主证,对症下药。
叶氏认为脾属己土,脏宜藏,脾宜升则健,脾主运化;胃属戊土,腑宜通,胃宜降则和,胃主纳。
脾胃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传输,但各有特点,临证当分而治之。
通过反复研读《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篇,可归纳出其治胃先治肝、治分气血、久病入络、温通胃阳、温补脾阳、顾护胃阴、肝风内动等学术思想,对于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现整理归纳如下。
在生理上,肝脾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在病理上,肝脾互相影响。
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
叶氏认为“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横逆,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治肝不应当取阳明”。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部分,有49个医案,其中治肝的医案有45个。
在临床上肝胆、脾胃相互影响,常表现为以下两型。
其一,若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壅滞,克土犯脾。
故《金匮要略》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叶天士治疗胃病的肝胃同治医案解读(重读《临证指南医案》10)
![叶天士治疗胃病的肝胃同治医案解读(重读《临证指南医案》10)](https://img.taocdn.com/s3/m/ea7b992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6.png)
叶天⼠治疗胃病的肝胃同治医案解读(重读《临证指南医案》10)中医五⾏理论认为,肝胆属⽊,脾胃属⼟,五⾏相⽣相克,此所谓⽊克⼟。
即肝脾、胆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熟腐、运化和输送⾕物精华的⽣理功能。
但如果肝⽊过旺,或者胃⼟衰败,则⽊克⼟太过,成为⽊乘⼟,⽽肝胃同病。
今⽇我们就来看看叶天⼠治疗肝胃同病的⼏例医案。
上案1,⼀天之中,⼦时为阴⽓盛极之时,⼦时清⽔上泛,即⼝泛清⽔。
肝⽓上升,胃⽓下降,现胃阳不⾜,下降之⼒疲乏,致使肝⽓夹挟阴寒上泛。
治当通阳利⽔,疏肝降浊。
吴茱萸、⾼良姜、桂枝⽊温通阳⽓,吴茱萸还可疏肝降浊。
桂枝通阳,茯苓利⽔,此为常⽤的⼀对通阳镇⽔药对。
元胡、川楝⼦舒肝理⽓、活⾎⽌痛。
上案2,情志不舒,肝郁⽓滞,横逆犯胃,⽽致呕吐膈胀。
所以此案治疗重在疏肝理⽓,这和案1完全不同,需明辨之。
乌药、苏梗、⾹附疏肝理⽓,元胡、川楝⼦理⽓⽌痛,红⾖蔻醒脾消⾷、温胃⽌呕。
上案3,⾁瞤肢冷,为阳虚⽔泛之症。
懒⾷吞酸,脘痞腹胀,为胃阳不⾜,胃不通降。
治疗当回阳通腑,下⽓除胀。
⼈参、附⼦回阳,半夏、茯苓下⽓利⽔通腑,粳⽶、⽊⽠酸⽢益胃,反制半夏、附⼦之刚燥,⽊⽠亦可柔肝⽊之坚。
⼈已半百,⽣⽓已衰,⼜因思虑伤脾,再加长夏暑热,胃阴耗⽓,⽽致不思纳⾕。
不烦不渴者,胃不通顺之故。
⼈参、麦冬补⽓益胃,合暑热之季候。
⽊⽠、乌梅酸化阴液,疏肝理胃,麦仁益阴安胃,茯苓渗湿健胃,亦防酸⽢⽔腻碍胃。
上案1,⾆出流涎,此胆热脾寒之症。
胆热者⾆⾃出,脾寒者涎⾃流。
⼈参、⽩术、姜黄温脾运湿,天⿇、桑叶、丹⽪除胆热。
上案2,肝郁⽓滞,脾不健运。
逍遥散疏肝健脾,郁⾦舒肝解郁,砂仁⾏⽓醒脾。
此为肝病⼊胃,病久格拒,寒热错杂之症。
⽓上撞⼼,饥不能⾷,⼝吐涎沫。
叶天⼠⽤苦降⾟通酸收之法治疗。
黄连、川楝⼦苦降,⽣姜、川椒⾟通,⽩芍、乌梅酸收。
久病⼊络,当归活⾎,橘红化⽓。
季候⼊春,万物⽣长,当合天⼈之治。
⼈参、炙⽢草、茯苓、陈⽪健脾,当归、⽩芍养⾎柔肝,桑叶、丹⽪舒肝补⼟。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二:养胃阴法与“叶氏益胃汤”,创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麦冬、甘草、白芍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二:养胃阴法与“叶氏益胃汤”,创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麦冬、甘草、白芍](https://img.taocdn.com/s3/m/62fdafd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e.png)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二:养胃阴法与“叶氏益胃汤”,创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麦冬、甘草、白芍
葛惠男
养胃阴法与“叶氏益胃汤”
中药:麦冬
脾胃之论莫详于李东垣,叶天士对李东垣之《脾胃论》推崇备至,所谓“内伤必取法于东垣”。
然李东垣之脾胃论强调脾胃对元气的重要作用,脾升胃降,必以脾气升发为主,脾胃合论,重在于脾,创【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著名方剂,着重于用甘温益气之品,调补内伤杂病过程中之脾胃虚弱,而非针对脾胃本脏腑之病,以至于后世有用治脾之药治胃病之弊。
叶天士在继承《脾胃论》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脾胃二者应加以区别,认为胃腑为阳土,“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竞是治脾之药,腑宣通即是补”。
因此,脾阳不足,胃有寒湿,则宜温燥升运,宜用李东垣法。
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脾胃分论,且胃阴宜养。
实际上叶天士胃阴学说的核心是针对脾胃自身病变且重点在胃。
中药:玉竹
在胃阴学说观点指导下,叶天士主张用降胃之法,使胃气降则和,
又因胃喜润恶燥,强调不宜用苦降或苦寒下夺之品,而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
若见有阳盛之体,或患燥热之证,或病后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下不爽者,宜用后世所称的“叶天士养胃汤”,药用麦冬、沙参、玉竹、白扁豆、甘草、桑叶或选用生白芍、火麻仁、川石斛、乌梅、天花粉之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