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明湖居听书》练习2(无答案) 冀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明湖居听书》课件1 冀教版
通感设喻 赋形于声
侧 面 描 写
描写说唱技艺的语段
《口技》:
“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
“伸颈、侧目、微笑、 默叹”、“无 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琵 琶 行白
居 易
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刘 鹗
刘 鹗(铁云)
刘鹗 49岁(1905)于北京
刘鹗(公元1857——1909年),字铁云,原名孟 鹏,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祖籍江苏丹徒, 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 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他出身道台公子, 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做过小官,又长时期 担任洋务买办,生活豪侈,手面阔绰,从不曾想到 要写小说。既非一个寒儒,科举落第泄胸中积愤于 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寄居荒村寒舍, 多年孜孜苦写,追怀昔日的过眼烟云。他写《老残 游记》,十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写了即 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而成佳作。 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 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音乐欣赏
忙碌紧张的现代生活,使人们逐 渐失去了欣赏和体味的心情,当人们 习惯了不去深思的时候,生活就只剩 下了物质的奔走征逐,没有了性灵光 辉。能使自己一方面在现实中求生存, 一方面在精神上另有境界,才是成功 的人生。
第六次课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讲读文言文专项练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一、第21课《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缘.溪行______________ 芳草鲜美..若有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佛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具.答之______________ 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 咸.来问讯______________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 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寻.病终______________ 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初中语文《明湖居听书》说课稿 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说课稿一、说学情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说教材1、说教材地位《明湖居听书》是语文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技艺超群”。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
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
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与林嗣环的《口技》前后呼应,正好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说学习目标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1)知识目标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
“能说说听到《岳飞传》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身临其境”等话语来描述。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6《明湖居听书》教案冀教版
批注:学生在预习时对作者及作品有初步的 了解,能有的放矢的学习
(二)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羯( )鼓 铮铮( )琮琮( ) 遽( ) 周匝( )霍( )然 花坞( ) 偌( )大 看( )座 作( )揖
[
⑵琴师弹奏
初奏:
轮指:
外貌:
⑶黑妞演唱
外貌:
演 唱:
观众评价:
——人物烘托、评价烘托(作用)
⑷白妞说书
外貌:
出场:
眼神:
动作:
批注: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心 得,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过程:见下表——
过程
观众感觉
描写角度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批注:学生讨论完成,感受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6《明湖居听书》教案冀教版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方法情感目标
1、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2、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法。
难点
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教法
小组合作讨论研习法
批 注: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课上指定学生读,学生齐读。巩固字词。
二、合作探究
1 文章中出现了那些人物?本文主人公是谁?
2 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白妞说书
批注:批注:整体感悟,把握文章内容
3、请认真读课文,据提示从文中提炼信息,用原文关键词句体现。⑴戏园盛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故乡》练习2(含解析)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1 故乡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夜晚〔7分〕⑴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⑵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⑶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
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即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局部。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⑷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
我就是在30 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
看月亮透过树阴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
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⑸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
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哗啦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退近。
我是躺在一个晾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飘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时之境的入口,正在承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明湖居听书同步练习 冀教版
河北省藁城市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6明湖居听书同步练习冀教版一、选择题(36分每题4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A.缭乱(liāo)羯鼓(jié)偌大(ruò)恍若(huǎnɡ)B.皓齿(hào)千仞(rěn)周匝(zā)丑陋(lòu)C.疙瘩(ɡē)铮铮(znènɡ)花坞(wù)遽发(jù)D.陡然(dǒu)人参(shēn)熨斗( yùn ) 伏贴(tiē)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顶()A.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B.屏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C.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D.秀而不媚:素雅现不寒酸,形容仪表秀雅。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A.老残听书的过程及白妞的演唱。
B.老残听黑妞、白妞演唱的过程。
C.戏园盛况——琴师弹奏——黑妞演唱——白妞的演唱。
D.戏园盛况——黑妞演唱——听众反映——白妞的演唱。
4.不是比喻的一项是()A. 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
B. 抑扬顿挫,入耳动听,恍若有十几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C. 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D.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5. 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顶()A.写戏园子的盛况时,写了戏园里的人拥挤。
B.写戏园子的盛况时,写了戏园里嘈杂的场面。
C.写戏园子的盛况时,写了戏台的简陋。
D.写戏园子的盛况时,写了看戏人不同衣着、不同的身份。
6 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顶()A.写琴师的弹奏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B.写黑妞的演唱重点写她说书的技艺。
C.写白妞的出场时重点写眼睛。
D.写白妞的演唱用了通感的手法。
7. 选出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顶()A.写戏园的盛况是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戏院盛况B.写戏园的盛况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13.明湖居听书 练习
明湖居听书【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鹗.()偌.()铮.纵()羯.()啭.()坞.()看.坐()2.解释下列词语。
①屏气凝神:②轰然雷动:③回环转折: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3.《明湖居听书》节选自《》第二回,作者是,字铁云,笔名,清末小说家。
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
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
4.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②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③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迁移与拓展】(一)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采,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玩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槌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叫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看,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节选自《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5.指出下面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那双眼晴,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 )(2)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 6.找出文段中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来源:学&科&网]7.仿照“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的句子特点,完成下面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故乡》练习2(含解析) 冀教版
1 故乡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夜晚(7分)⑴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⑵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⑶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
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即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⑷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
我就是在30 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
看月亮透过树阴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
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⑸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
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哗啦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退近。
我是躺在一个晾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飘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时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河北大学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5 明湖居听书 (2)
回忆课文,思考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文章主要讲了主人公的什么事情?
复习旧学
准确读出下列加横线生字的读音
ruò
xián
jì
hè jié
偌大 和弦 抓髻 应和 羯鼓
jù
hào yùn
chěng qǐng
遽发 皓齿 熨斗 驰骋 顷刻
zā bǐng
wù kēng qiāng pì
通感 —— 定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
又叫“移觉”,属嗅 如觉 我修等 们辞往 说往 :手可“法以光打亮当通”中或,交也的通说一。“譬响种。
它指文学艺术创作和亮鉴”,赏把中形容各光种辉的感“觉亮”器转官移
间的互相沟通。
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 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
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
周匝 屏气 花坞 铿锵 透辟
复习旧学
本文出自我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老残》游。记 作者 __刘___鹗___ ,字铁云,____清_ 朝 _____小_ 家说。
复习旧学
说出下列名句的出处和意思
三月不知肉味
出自《论语》。形容音乐极端美好,有长 时间使人忘记一切的魅力。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出自《列子》。形容歌声高亢悦耳,使人 经久不忘。
侧面描写 —— 作用
从侧面描写了人物(或事物),衬 托(或突出)了主要人物(或事物) 的……特点。
练习
请结合所学知识,勾划出叶君健在 《看戏》中对梅兰芳表演的侧面描写部 分,并体会这些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 作用是什么?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除了借助侧面描写来表现白妞的表演技 艺高超,文章当中还有许多文字是对白妞表 演的正面描写。请自读这些文字,并与《口 技》的选段进行比较,体会作者在描写白妞 演唱时,使用了什么方法?
第6课《明湖居听书》课件
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 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 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 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 物,时有可观”。
写作背景
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 美人绝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小说借一个不愿做 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 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 治态度。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使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精读感悟
作者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大比喻,以人们的感觉、视觉形象, 赋予声,细致描写,多处用此。
人参果:舒畅 熨斗熨:伏贴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 登泰山:险 、奇、不断升高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 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理解词语
读准字音
作揖( zuò yī ) 抓髻( jì ) 遽( jù )发
疙瘩(gē dɑ ) 皓( hào )齿 嘁嘁 (qī qī )喳喳
积累字词
理解词语
铮铮: 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而发出响亮的声音。 鸦雀无声: 形容非常静。 屏气凝神: 暂时抑制住呼吸,有意闭住气,集中注意力。 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盘旋。 戚戚: 忧愁,悲哀。
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
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 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 术的魅力。
走进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 江苏镇江)人,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 、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 ,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 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 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 ,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最新版河大版河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6《明湖居听书》同步练习
河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6《明湖居听书》同步练习一、填空1.《明湖居听书》节选自《____________》第二回,作者是____________,笔名____________,清末小说家。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手法,通过次要人物琴师和____________以及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____________,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____________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复句关系分析:A、研究文学也是如此,|( ) 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 ) 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B、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 |( )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3.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A、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阅读《明湖居听书》中的几个段落,完成练习。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肺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迥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予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迥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光十色,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予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熨( )斗人参( )果相和( )相合花坞( )春晓2.解释下列词语。(1)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秀而不媚,清而不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周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屏气凝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的二、三两段是对王小玉说书情景的描写,试概述王小玉演唱过程中各个阶段展现的说书技艺。(1)“声音初不甚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唱了十数句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于那极高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陡然一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此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两三分钟之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这一出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的作者在表现王小玉的说书艺术时,运用了多种比喻将听觉艺术转化为读者能感知的各种形象,使我们“如闻其声”,获得美的享受。根据作者选用的多种喻体,摘出相应的语句。(1)看得见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历过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体验过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想象得出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时也运用了精彩的比喻。阅读下列诗句,比较《琵琶行》中的比喻与本文中的比喻的异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填空1.老残游记、刘鹗、洪都百炼生、烘云托月、黑妞、议论、鲁迅、“叙有状物,时有可观”2.A、承接、假设 B、因果、因果3.A、比喻其作用是活画出了白妞双眸神采照人,富于青春B、夸张其作用是渲染出白妞说唱的巨大艺术魅力。
第6课《明湖居听书》说课稿(冀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6课《明湖居听书》说课稿(冀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同意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我选择了«明湖居听书»,期望能够贴近二期课改的要求。
一、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情愿同意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明湖居听书»尽管选自晚清四大声讨小讲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要紧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
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衬托,把王小玉讲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是关心学生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明白得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1〕知识目标依照〝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专门比喻句的作用确实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表达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讲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揣摩文中专门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讲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形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纳诵读法、讨论法、观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讲教学过程1、创设情形,导入新课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音乐。
〝能讲讲听到音乐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等话语来描述,因此我就做如下引导: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 6 明湖居听书同步测控优化训 冀教版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二单元6 明湖居听书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明湖居听书》一文节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笔名____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答案:《老残游记》刘鹗铁云洪都百炼生清末2.清朝四大谴责小说分别是:《老残游记》——刘鹗;_______——李宝嘉;_______——吴沃尧;_______——曾朴。
答案:《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3.(1)和()面和()牌和((2)落()脚落()下答案:(1)huóhúh(2)luòlà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周匝.B.歌喉遽.C.以为观止..D.于我心有戚戚..焉:惊惧的样子。
提示:答案:D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篮子橘子铮铮B.褂子屏气C.错辞花坞悬崖D.熨斗伏贴偌大提示:C答案:C2.(1)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形容健谈而动听。
((2)抑制呼吸,聚精会神。
((3)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
形容寂静无声。
((4)打着节拍赞赏,常形容对别人品质、诗文或艺术的赞赏。
()答案:(1(2(3(4)击节叹赏3.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③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A.③⑥①⑤④②B.C.③⑤①④⑥②D.①③⑤⑥④②提示:答案:A4.文章开头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什么?答案:①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②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③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5.文中形容白妞的眼睛连用了四个比喻,找出并试作分析。
答案:(1(2(3(4)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形容眼睛圆溜灵动,流盼生姿。
快乐时光清代学者纪晓岚给一篇文章的批语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
文章的作者一看,以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可别人的看法却与作者相反。
2023年明湖居听书课文解析优秀(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明湖居听书课文解析篇一一、导入新课师: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
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
70年代中期,欧洲乐团深入中非一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上世纪末,当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因此“触摸到了俄罗期民族的灵魂”。
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吧。
(放录音。
学生很快便沉浸到音乐之中,这正是选择该乐曲作为导入音乐的缘由。
这段音乐情感极其浓烈,听者极易受到感动。
)师:此后不久,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刘鹗的奇人也被一段音乐陶醉了,请看《明湖居听书》。
(板书课题)二、把握课文框架师:请同学们游览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学生迅速浏览,并在书中圈点勾画。
已经进行预习,所以很快便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师的弹琴,一位名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的表演。
重点是写白妞。
师:那琴师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么作用?生:烘托陪衬白姐。
师:请具体解释一下。
生①:琴师弹奏技巧纯熟,“入耳动心”,如此高明的琴师必有高超的歌手才会相称,他为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铺垫。
生②:(补充)琴师弹琴时,“人也不甚留神去听”,这节文字后文王小玉出场时“满园子里便雅雀无声”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那么写黑妞的作用呢?生③:黑妞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令人听了“以为观止”,但这样精彩的表演仍然“比白妞差多远”,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炉火纯青。
师:除了用人来衬托王小玉说书,文中还用了哪些内容陪衬?(加重语气,暗示可从另一角度考虑。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冀教版
6.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1.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
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
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
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习题(含答案)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一、基础题。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不辍.(chuò)勉强.(qiánɡ)B.外甥.(shēnɡ)祖籍.(jì)C.规律.(lù)溺.死(nì)D.劳碌.(lù)慰.勉(wèi)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耐何的事情啊!B.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慕。
C.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
D.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缀劳作,尤喜纺棉。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叫卖着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B.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C.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实巧夺天工....。
D.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一篇,也是,作者是,选自,作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B.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面对各种突发交通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
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二、阅读理解题。
(一)回忆我的母亲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
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
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Word版
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4、识记小说文体⑴概念: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合作探究】一、文章结构(共四部分)第一部分(1-2):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2、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3-5):1、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琴师的弹琴————2、作者写黑妞从和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3、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4、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5、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描写和描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明湖居听书》说课稿 冀教版
王小玉说书是美的,更美的是刘鹗的生花妙笔,它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留其风韵至今日今时,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通过刚才的实践,我们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只笔,那么,你能用这只笔去继续书写生活么?
6、布置作业
(1)短短的40分钟帮助学生感知到了文学的魅力,但印象初浅,美文的陶冶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反复诵读并至能背诵第5段,进一步感知文章的美。
(3)“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熟悉,也是审美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在散读、品读后,我要求大家齐读第5段,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这次的诵读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人文的互动。
4、同形训练,拓展思维
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变”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知识的再建构。依据学生习得心理,我再次播放了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并故意在音乐结束后留下半分钟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品味,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下自己对音乐的印象。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为中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动得如醉如痴!一千一百多年前,当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闻琵琶语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我们也被音乐打动着,感染着,激扬着。但,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这过耳的美丽留住呢
教学难点: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明湖居听书》同步测试(无答案)冀教版
《明湖居听书》同步测试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明湖居听书》选自__________第____回,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笔名_________,清末小说家。
和该书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别是李伯元的《__________》、吴趼人《_______》、曾朴《________ 》。
2.给加点字注音抓髻.()羯.鼓()偌.大()恍.若()坞.()皓.齿()遽.()千仞.()周匝.()3.释词⑴秀而不媚,清而不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余音绕梁,三日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课文第一段描写明湖居里的环境气氛,最关键的是哪两句?目的是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4分)⑴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幅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⑵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
()二、阅读训练:阅读《明湖居听书》中的几个段落,完成练习。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
1.作者介绍。
《明湖居听书》一文节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笔名____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2.清朝四大谴责小说分别是:《老残游记》——刘鹗;_______——李宝嘉;_______——吴沃尧;_______——曾朴。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周匝数遍:环绕一周。
B.歌喉遽发:急速,骤然。
C.以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可以停止了,意思是好到极点,表示极度赞美。
D.于我心有戚戚焉:惊惧的样子。
4.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词语。
(1)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形容健谈而动听。
()
(2)抑制呼吸,聚精会神。
()
(3)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
形容寂静无声。
()
(4)打着节拍赞赏,常形容对别人品质、诗文或艺术的赞赏。
()
5.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②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③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④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⑤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⑥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A.③⑥①⑤④②
B.①⑥③⑤④②
C.③⑤①④⑥②
D.①③⑤⑥④②
6.文章开头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什么?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1.对小玉开始说唱时给听众的感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不出来的妙境。
B.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C.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D.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2.对“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本体与喻体的相通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尖细
B.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C.高亢
D.刚强有力
3.对文中用“攀登泰山的景象”来描写王小玉说唱的艺术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更好地表现自然美与艺术美。
B.作者巧妙地以视觉形象来烘托听觉感受,乃“通感”之效。
C.表现出王小玉的演唱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特点。
D.起到声情并茂之效,突出王小玉说唱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鹗.()偌.()铮.纵()羯.()啭.()坞.()看.坐()2.解释下列词语。
①屏气凝神:
②轰然雷动:
③回环转折:
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明湖居听书》节选自《》第二回,作者是,字铁云,笔名,清末小说家。
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
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
4.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②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③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迁移与拓展】
(一)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采,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玩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槌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叫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看,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②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予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④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③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
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
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5.指出下面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那双眼晴,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 )
(2)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 ) 6.找出文段中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7.作者在描写王小玉说书时,运用了大量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①句用人们的感觉来设喻。
B、画线②句用人们的视觉来设喻。
C、画线③句用人们生活中的声音来设喻。
D、画线④句用人们放烟火的感觉来设喻。
8.选文的比喻用得非常精彩、贴切,下面是对本文比喻用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把小玉初唱时的妙境比成“吃了人参果”,“用熨斗熨过”,是因为小玉初唱时那种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美、舒畅。
B、作者把小玉越唱越高的声音比作“一线纲丝抛入天际”,形象地描绘出了小玉声音的尖细,刚劲有力。
C、用'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的飞蛇作比,描绘出小玉那种宛转、悠扬,穿插回旋,急促多变的声音。
D、作者用“放东洋烟火”来比喻小玉歌声的高亢。
8.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三月不知肉味:
9.王小玉出场时的外貌描写留给你什么印象?
10.王小玉“向台下一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这说明了什么?
11.描述王小玉的唱书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