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五章群落5.5群落的演替教案1浙科版必修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过程和意义。

2. 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和驱动因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图像和案例。

2. 准备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准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片废弃的农田,引导学生思考这片农田上的生物群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 讲解概念: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使学生明确生物群落演替是指在长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3. 分析类型: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判断演替类型。

4. 探讨意义:探讨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如生态系统恢复、物种多样性维持等。

5. 讲解过程:详细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包括侵入、竞争、稳定等阶段。

6. 分析规律: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如能量递减、物种多样性递增等。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如森林火灾后的演替、城市绿化带的演替等。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案例,总结演替过程和规律。

9.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的掌握程度。

10.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11.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生物群落演替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如城市化、森林砍伐等。

2. 分析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碳循环、氮循环等。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第一章: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1.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定义原初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群落演替的过程与特点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群落演替?图片展示:原初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实例小组活动:对比分析原初演替与次生演替的特点第二章:群落演替的原因与机制2.1 教学目标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与机制2.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外部原因: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生物间的相互作用2.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小组讨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群落演替第三章:群落演替的过程与模式3.1 教学目标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与模式3.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群落演替的模式:连续模式、阶段模式3.3 教学活动流程图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小组活动:分析群落演替的不同模式第四章: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4.1 教学目标了解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4.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野外调查与实验研究群落演替的模型构建与数值模拟4.3 教学活动视频展示:群落演替的野外调查方法小组活动:构建简单的群落演替模型第五章:群落演替的意义与价值5.1 教学目标理解群落演替的意义与价值5.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群落演替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5.3 教学活动讨论: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案例分析: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第六章:原生演替实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能够识别和分析原生演替的过程。

6.2 教学内容分析原生演替的典型实例,如裸岩、沙丘上的演替。

探讨原生演替中的关键物种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6.3 教学活动观看原生演替过程的视频资料。

学生报告关于原生演替的研究案例。

第七章:次生演替实例分析7.1 教学目标能够识别和分析次生演替的过程。

7.2 教学内容分析次生演替的典型实例,如火灾后的森林、弃耕农田的演替。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群落 5.5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1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群落 5.5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1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群落 5.5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1浙科版必修35、5群落的演替一、目标导航基本要求1、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发展要求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

说明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一、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群落演替过程是怎样的?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群落演替过程是外界环境与群落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2、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3、演替的类型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提示: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其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又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本来有没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坏后土壤条件是否保留。

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环境一般比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坏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等。

4、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什么?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提示:(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序、渐变、可逆、受环境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实例和过程。

3. 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森林、草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变化和演替现象。

2. 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阐述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

3. 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讲解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探讨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有序性、渐变性、可逆性和受环境影响的特点。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作用。

6. 总结与布置作业: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介绍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中的应用。

2. 讨论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七、案例分析1. 分析森林火灾后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2.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生物群落演替的变化。

八、实践操作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物群落调查,观察和记录不同群落的特征。

2. 让学生动手制作生物群落演替模型,直观展示演替过程。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强调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十、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生物群落演替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中生物 第五章 群落同步名师精选教案 浙科版必修3

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中生物 第五章 群落同步名师精选教案 浙科版必修3

第五章群落一、课标内容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的演替。

二、教学要求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选学)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选学)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五节群落演替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2.教法建议(1)“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

将本节与下一节通盘考虑,设计成一个教学方案,合用1课时。

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加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

(2)“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

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以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对本节教学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3)“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的教学重点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不同生物群落特点的比较。

用不同群落的图片、视频结合教科书内容,列表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

(4)“第五节群落演替”的教学重点是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的概念;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通过弃耕农田演变成森林和湖泊演变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起点、基质、环境条件、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几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可适当补充一些实例,简要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人工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果林)、过度放牧、生物入侵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借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1)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木还草”的政策方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

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

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

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

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问题探讨]教材P78相关内容。

(二)演替的概念和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投影教材P79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讲解归纳:1、裸岩阶段2、地衣阶段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

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3、苔藓阶段: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

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 5.5 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浙科)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 5.5 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浙科)

《群落演替》庄浪县第二中学 王永生本部分内容为浙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群落》的第五节《群落演替》,教材从宏观的角度讲述了群落演替的原因,演替的类型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本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延续,旨在让学生理解群落的动态发展过程,本节还设有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可见我国政府积极改善生态的决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1.明群落的演替过程及类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分析,培养自学、交流能力和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增强生态意识。

【教学重点】演替过程及类型。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件及、模型及挂图2、学生准备:教材。

【导入新课】教师:回顾复习,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形成的原因?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类型有?群落中各物种的生态位分几种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群落的主要类型有那些?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学习的相关生态概念常识。

教师:现有的群落类型,一开始是这样的吗?随时间的推移会不会变化?【讲授新课】一、群落演替的概念教师:请同学们再思考火山喷发后,地面上的植物发生怎么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回答。

教师:修正并让学生明白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教师:课件展示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演替。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区别。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说课稿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说课稿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说课稿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授课前要悉心研读,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理解的。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演替的概念、演替的类型、顶极群落。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群落的主要类型,通过一些实例,初步感受了各群落的特点,所以本堂课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而学好本课,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对教材非常熟悉,还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

下面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但是学生在理解演替类型这一知识点时需要借助一些实例,并进行全面的比较,因此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快速掌握知识点。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列举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及所面对的学生特点,我把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下面将重点说明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学生经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能够得出森林群落的特点。

进而我再向学生追问森林群落是如何演变过来,遭到破坏后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出新课——《群落演替》。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群落教学案浙科版必修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群落教学案浙科版必修

群落1. 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集合体)。

2 •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 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

4 •群落演替是指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直到达到顶极群落才会终止。

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在裸岩、沙丘和湖底上发生的演替)和次生演替(洪水、火灾、人为破坏以及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原生演替时间比较长,次生演替时间比较短。

5 •顶极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多为顶极群落。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採究貳学习| 层级比设计| 新O-T-T命对应学生用书P54群落与群落结构教材_______________以沖r为基胡.突出铀主嗥习”1 •群落概述(1) 群落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_____(2) 群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2.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0 m-3加0 m的弼拔哥度内,三牛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勒的分亦狀况(1) A处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关键语句乔木层一B淞木层一:针叶林阔叶林(2) B处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⑶C处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光照的不同。

因此,在海平面一200 m〜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同时动物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______________ 3•群落的时间结构(1) 概念: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⑵表现:①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是明显的。

②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

抽问题________________M ix 質为葡垫,宪出”售作丈常1.下列对生物群落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1) 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 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3) 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4) 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5) 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可以构成群落提示:⑵(4)正确。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5.5《群落演替》教案1.doc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5.5《群落演替》教案1.doc

第5节群落演替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

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

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

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3. 运用图表讲解法,直观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实例。

2. 准备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准备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相关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片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讲授新课:(1) 介绍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2) 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 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

(4) 讲解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群落演替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

2.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如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等。

3. 介绍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如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物群落观察,记录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群落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群落演替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演替过程。

高中生物 第五节群落演替辅导教案 浙科版

高中生物 第五节群落演替辅导教案 浙科版

辅导教案导学诱思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森林〔1〕北方针叶林优势种:①植物:红松、云杉和冷杉。

②动物: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和榛鸡等。

〔2〕温带落叶阔叶林优势种:①植物:槭、山毛榉、栎、椴和柳等。

②动物:田鼠、金花鼠、林猫、红狐、山雀、旋木雀和啄木鸟。

〔3〕热带雨林优势种:①植物:10 km2中有1 500种开花植物和750种树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②动物:90%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和大猩猩,鹦鹉科鸟类等。

2.草原优势种:①植物: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

②动物:野驴、黄羊、黄鼠和鼠兔、鸵鸟。

3.荒漠〔又称沙漠〕优势种:①植物:蒿属植物、藜属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

②动物:在干旱季节不是进入夏眠就是进入冬眠。

4.苔原〔又称冻原或冻土带〕优势种:①植物:羊胡子草、苔草、矮石楠、矮柳、苔藓和地衣等。

②动物:旅鼠、雪兔、驯鹿、北极狐、狼和白熊,鸟类有雪巫鸟、贼鸥和各种水鸟等。

二、群落演替1.群落的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叫做演替。

2.类型〔1〕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叫原生演替。

湖泊演替的过程: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顶级〕。

〔2〕次生演替: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

3.顶级群落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不会无休止进行;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

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是顶级群落。

4.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有三类第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

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

第三类是人类活动。

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第五节群落演替》教学设计

《第五节群落演替》教学设计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通过弃耕农田演变成森林和湖泊演变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引导学生从起点、基质. 环境条件、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几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五、课前准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照片(包括火灾发生时和2006年同一地点照片)、 群落演、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概念「原生演替
I演替的类型J
群落演替II次级演替
I顶级群落
(2)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内容是浙科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 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引导学生从多方而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 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引导学生思考:黄石公园的恢复需要哪些条件,能不能 在短时间完成?
火灾、洪水、火山爆发、地谡等自然灾害可以改变一 个群落,即使没有这些自然灾害,群落也会发生变化。
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 过程,就叫群落演替。
展示:群落演替的图片模型。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弃 耕农田的演替过程。
教师小结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3.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
4.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能力目标
1•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情感目标
1.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形成环保意识。
四、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
二、学情分析: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群落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五章 群落 Word版含答案

1.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集合体)。

2.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

4.群落演替是指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直到达到顶极群落才会终止。

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在裸岩、沙丘和湖底上发生的演替)和次生演替(洪水、火灾、人为破坏以及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原生演替时间比较长,次生演替时间比较短。

5.顶极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多为顶极群落。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对应学生用书P541.群落概述(1)群落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群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2.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A处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2)B 处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3)C 处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光照的不同。

因此,在海平面-200 m ~3 800 m 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同时动物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群落的时间结构(1)概念: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表现:①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是明显的。

②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

1.下列对生物群落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1)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4)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5)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可以构成群落 提示:(2)(4)正确。

2.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吗? 提示:不是。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原因。

2. 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森林、草原、湿地等生物群落的演替实例。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于直观展示生物群落演替过程。

3.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引导学生分析演替过程和原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群落演替的关键知识点,强调其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序、缓慢、可逆、受环境影响。

3.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生态因子变化、物种相互作用、自然干扰。

七、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物种多样性、生态恢复。

2. 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应用:植被恢复、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3.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开发、污染、保护措施。

八、教学内容1. 观察生物群落演替的方法:野外调查、实验研究、遥感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第五节群落演替”的教学重点是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的概念;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通过弃耕农田演变成森林和湖泊演变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起点、基质、环境条件、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几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可适当补充一些实例,简要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人工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果林)、过度放牧、生物入侵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借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 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例,图解的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完成“思考与讨论” 。

〖提示〗1.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
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 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 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 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 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 X 107
2 hm,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 年1 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

1999 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 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 x 106 hm2,荒山造林3.25 x 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

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 x 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 x 107 hm2。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
面积8.67 x 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 x 108 hm2。

这是50 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 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
镇”的方针。

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一一鄱阳湖面积由 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 2。


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 倍。

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

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 1 400多knt增加蓄洪容积1.3 x 1010 m3。

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
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

从2003 年起,用5 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
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 6.67 x 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

“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3 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
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

力争 5 年内,使工程区内退
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七、板书设计
第5 节群落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
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