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共14张PPT)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共14张PPT)

女童的身高平均值为 124.0 cm。请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调整
的合理性。
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可以
代表6岁儿童的平均身高,
从上面抽样调查的数据分
析,1.265 m 和 1.240 m
这两个平均值都小于并接
近 1.3 m,所以免票线从
1.2 m 调整到 1.3 m 是
合理的。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A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按照这个平均分排名, 你觉得合理吗?
交流汇报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96 ① 95 ② 90 ③
96 ② 97 ① 89 ③
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有的评委打分太高或太低 对平均数的影响大,去掉 后再求平均更有代表性。
探究新知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B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像这样在一组数据 中与其它数据相比 差距特别大的数,
叫做极端数据。
探究新知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96 ①
95 ②
90 ③
同学们,请看,4号评委给2号选手打了84分, 太低。给1号选手打了96分,2号和1号因为 他一个人就拉开了12分。这样对平均数的 影响特别的大。一共5个评委,平均数相当 于差了2分还多,不合理。
(63 + 45)÷(8 + 1)
=108÷9
平均数很敏感,易受极端
=12(岁)
数据的影响。
答: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是12岁。
课堂小结
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再次认识平均数,了解了平均数表示事件的合理性和代表性, 只要我们灵活运用,它就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5.课堂总结的重要性: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说明课堂总结对于巩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重视课堂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举例:通过计算小组同学身高的平均数,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一种代表性指标。
(2)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举例: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举例:在面对复杂数据时,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例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1.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仍存在一些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活动的设置: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逻辑推理: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8章第3节《平均数的再认识》。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场景的深入理解。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集合中的代表性。

4. 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 计算平均数时,如何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

3. 将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进行比较和区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数据和计算过程。

2.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自我检测。

3. 学生分组活动材料,如数据卡片、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分享他们的计算方法。

3. 讲解: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步骤,并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 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技能。

5. 应用: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平均数来解决,如计算班级平均分、家庭月均开支等。

6.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平均数的局限性,如异常值对平均数的影响,以及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区别。

7.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定义:平均数的概念及公式- 计算步骤: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实例:具体计算例子- 应用: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注意事项:平均数的局限性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1. 基础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87,88页《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1课时)【教材简析】平均数是数据统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

本课时是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基础上进行教学,是深入研究平均数的代表性、区域性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而变化,即平均数的灵敏性,是为高段进一步分析数据、作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做出预测的统计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简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统计表,统计图(条形和折线)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能通过图表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时应基于学生的实际,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应充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理解知识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统计观念的核心发展。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4.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5.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法建议】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实际,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教:1. 教学课件PPT,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平板ipad2.学习单【教学流程图】【评价方案设计】课前检测【主要内容】1.阅读“招聘启事”故事2.自己回顾一下,下面3个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主题为“平均数的再认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回顾并深化对平均数定义的理解,即平均数是所有数值加总后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平均数的性质:探讨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平均数在数据集中的位置。

3. 计算平均数: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平均数: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统计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并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性质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与原始数据的关系,以及平均数在数据集中的位置。

2. 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平均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需要准备以下教具和学具: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平均数计算示例。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数据集素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强化学生的理解。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我详细规划了这节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主题是“平均数的再认识”,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二节《平均数的再认识》。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是难点,因此,我将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纸张、铅笔、直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2,4,6,8,10。

2. 小明的成绩在班上排第4名,他的成绩是班上平均成绩的多少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拓展延伸,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就是我设计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八章第三节内容,主要是深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我们将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它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2.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讲解;3.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随堂练习和反馈。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小明的成绩在班级中是第10名,他想要知道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他应该怎么做?”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讲解平均数的求法: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求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进行解答,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和练习的内容,设计一些板书,帮助学生们巩固和记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6.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课后巩固和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2. 小明的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引入大家好,我是XX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的一节课——《平均数的再认识》。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数这个概念,比如一个班级的平均身高、一个小组的平均分数等等。

那么,平均数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吧。

二、概念解释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总和与数据个数相除所得到的数值。

举个例子,假设班级里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2米、1.3米、1.4米、1.5米、1.6米、1.7米、1.8米、1.9米、2米、2.1米,那么这1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呢?我们可以先把这些数值相加,得到16.5米,再把16.5米除以10,就得到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65米。

三、应用实例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下面我将列举几个例子:1. 家庭支出假设一家三口的月支出为5000元、6000元、8000元,求这个家庭的月平均支出。

首先,我们需要把这三个数值相加,得到19000元,然后再把19000元除以3,就得到这个家庭的平均月支出是6333.33元。

2. 体育运动员的成绩某体育运动员在10次训练中的跑步成绩(单位:秒)分别是12.1秒、12.5秒、12.3秒、12.2秒、12.4秒、12.3秒、12.0秒、12.6秒、12.2秒、12.4秒,求这个运动员的平均成绩。

我们可以先把这些成绩相加,得到122.0秒,再把122.0秒除以10,就得到这个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12.2秒。

3. 地区人均收入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某地区全年GDP为100亿元,全年居民人口为50万人,求这个地区居民的平均年收入。

我们可以把这个地区的GDP除以居民人口,得到这个地区居民的平均年收入是2万元。

四、思维拓展上面的例子都是比较简单的平均数应用,但实际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复杂情况,比如存在异常值、不同数据权重等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复杂情况呢?这就需要我们拓展思维,学习更高级的统计学知识,比如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等等。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PPT课件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PPT课件

避免了平均数受数据太大或太小的影响,而 最终影响结果。
新知讲解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委1 92 97 90
评委2 98 99 98
评委3 94 100 87
评委4 96 84 85
评委5 100 95 90
平均分
96 97 89
请你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 后排名。
巩固训练
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 7岁 7岁 8岁 8岁 8岁 9岁 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2)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他的年龄是45岁, 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说一说你对平均 数的认识。
课堂小结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结束
第一名:选手1 第二名:选手2 第三名:选手3
新知讲解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选手1 选手2 选手3
评委1 92 97 90
评委2 98 99 98
评委3 94 100 87
评委4 96 84 85
评委5 100 95 90
平均分
96 95 90
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评委2 98 99 98
评委3 94 100 87
评委4 96 84 85
评委5 100 95 90
平均分
96 95 90
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92+98+94+96+100)÷5=96(分) (97+99+100+84+95)÷5=95(分)
(90+98+87+85+90)÷5=90(分)
(98+94+96)÷3=96(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40cm、15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图片和数据,如:一批苹果,其中有10个每斤重150克,5个每斤重160克,2个每斤重140克。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批苹果的平均重量。

五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教课方案:《均匀数的再认识》一、说教材1、教课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均匀数的再认识》2、教材剖析:跟着科学技术和数学自己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平时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重申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课的它包括两部分即算术均匀数和加权均匀数(较复杂的均匀数问题)3、教课重、难点:求均匀数讲课稿均匀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点数它能反应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宽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均匀数的意义掌握求均匀数的计算方法是教课的要点而本课的“均匀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均匀数”的方法不一样弄清“所有数据的总和”与“所有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课的难点4、教课目的在学生计算出均匀数的基础上应充足指引学生理解“均匀数”观点所包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均匀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质意义与宽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质问题进而获取必需的发展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匀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均匀数的方法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依据需要采集实用的信息培育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感情目标: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质量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促使学生个性和睦发展二、说教法:“求均匀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课内容离开生活实质会使学生感觉无聊无聊所以要踊跃创建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要旨”采纳多媒体教课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议论法向学生供给充足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踊跃性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饰演好组织者、指引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努力创造同等、民主、和睦、安全的教课气氛充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经过察看、操作、比较、剖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踊跃参加依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想方式主动研究去发现、建立数学知识经过小组合作中的相互议论沟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伙伴的成功解说自己的想法聆听他人的建议获取踊跃的感情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省自主评论以提升解决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四、说教课过程:五年级下册数学均匀数的再认识教课方案教课内容均匀数的再认识教课目的1、联合生活实质再进一步理解均匀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2、能运用均匀数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领会均匀数在实质生活中的应用3、在研究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课要点难点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领会均匀数在实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教课课时: 1 课时教课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依据相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小孩推行免票搭车即一名成年人能够携带一名身高不足 1.2 米的小孩搭车 1.2 米这个数据是怎样获取的呢2、学生怀疑说一说你的见解二、新授1、解决迷惑学龄前小孩即 06 岁的小孩而这就意味着 06 岁的小孩身高广泛不会超出 1.2 米那么我们第一就要检查一下 06 岁小孩的身高数据可是我们没法确立一个正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均匀数来解决问题出示均匀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向的一项指标拥有代表性2、求均匀数的方法出示:“新芽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评委 1评委 2评委 3评委 4评委 5均匀分选手选手 297991008495选手 39098878590(1)把统计表填写完好并排有名次(2)在实质竞赛中往常采纳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而后再计算均匀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此中的道理(3)依据上述的记分方法从头计算 3 位选手的最后成绩而后排有名次3、教授解题策略题中数据众多没法直接比较能够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均匀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简单排有名次求均匀数的方法:总数目÷总份数=均匀数选手 1:( 92+98+94+96+100)÷ 5=96(分)选手 2:( 97+99+100+84+95)÷ 5=95(分)选手 3:( 90+98+87+85+90)÷ 5=96(分)4、计算完成请增补统计表并排出最后名次板书设计均匀数的再认识均匀数的意义求均匀数的方法:总数目÷总份数 =均匀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8.3节,主要内容是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解方法,以及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用于引发学生们的兴趣,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图片,比如一些水果和玩具,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些水果的平均重量或者玩具的平均价格,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3. 练习:在讲解完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进行板书,将重要的概念和公式写下来,方便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3+6+8+10+12) ÷ 5 = 82. 小明的成绩在班级中的平均分是85分,如果小明在期末考试中得了90分,那么他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是高于还是低于班级平均分?答案:小明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是低于班级平均分的。

因为他的平均分是85分,而他在期末考试中得了90分,所以他的成绩是高于平均分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是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

2.准备计算器、纸张等学习用品。

3.设计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值。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计算平均值。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如是否存在偏大或偏小的情况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课时,即平均数的再认识。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教学重点是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7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根据教材的内容,详细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性质:1. 所有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等于平均数。

2.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求平均数的方法:1. 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

2.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8个苹果,小华有10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一组数据如下:6, 7, 8, 9, 10。

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答案:1. 小明和小华一共有18个苹果。

2.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8。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再认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陈俊杉“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实用价值,体会到它是一个灵敏的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渗透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呢?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中,我是借助教材中的主情境,通过几个问題来进行的。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政策,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 这个1.2米是怎么得来的?2. 要调查多少名6岁儿责的身高呢?3. (出示北京市6岁儿责身高數据后〉现在你觉得把免票线定在1.2米合适吗?4. 这个1.2米是不是能让所有6岁以下儿童都免费乘车呢?5. 这个1.2米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借助学龄前儿童免栗乘车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并不是仅仅出现在课本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平均数具有代表性,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却不代表其中某一个具体的数。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的手均水平,但当数据中有极大或者极小数出现时,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代表性就不明了了。

如何让学生体会极端值对数据的影响呢?下面是我在上课时的一个片段。

师:我们学校四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比赛,下表是四年级同学麥加课本剧比赛的成绩统计表,请你计算出每个班的平均得分,并为他们排名。

师:谁来汇报他们的平均分?生:1班的平均分是87.2分,2班的平均分是87.8分,3班的平均分是84.2分。

师:排名情况如何?生:第一名是2班,第二名是1班,第三名是3班。

师:但实际的排名情况明好相反。

得分最低的3班是第一名,得分最高的2班反而成了第三名。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小声议论起来)生:可能是在计算平均分的时候去掉了最高分和最低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教师点拨:
4.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1Leabharlann 08495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四、课末评价
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作业设计
个人微调
8.3平均数的再认识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值影响。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5.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
单元共3课时 第3课时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完成预习稿、搜集相关数据
一、导入(温故知新)
二、探索交流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3.解决疑惑。
教师引导: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三、检测反馈、拓展延伸(独学,对学,群学后汇报展示.)
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数学课本P88中的1、2题,小组讨论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