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324 153 345 2460 986 756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3×4=12 3×5=15 3×6=183×7=21 3×8=24 3×9=273×10=30……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12→21 15→51 18→81 24→42 27→72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210 54 216 129 9231 9876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板书)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北师大版学校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熟悉》教案几何学问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本课又是同学初次较深化讨论立体几何图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学校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熟悉》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学校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熟悉》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详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情景,经受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精确的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力量。

3、使同学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培育学习数学的良好爱好。

重点难点:同学能够娴熟的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预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老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同学观看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老师:提问同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老师提问同学回答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老师让同学观看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外形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老师提问同学: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形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老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同学观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同学同桌之间沟通争论。

老师提问同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同学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同学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学问?(提问同学回答)板书设计:长方体的熟悉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学校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熟悉》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教会同学熟悉长方体。

2、教会同学用纸壳动手做长方体。

3、使同学熟悉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综合应用粉刷墙壁一、教学目标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步骤1.明确设计方案需要做的工作。

2.收集数据。

3.整理数据、分析与比较信息。

4.书面呈现粉刷围墙方案。

三、教学建议1.因本实践活动会涉及实地的测量与调查,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2.室内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应该如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数学信息。

3.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哪组的方案更合理、更有实际效益,激发学生之间的互评,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4.活动结束之后,也可鼓励学生将自已设计的方案投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一、数与代数(一)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法知识点。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3、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在计算过程中,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4、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所有的分数实行通分,再实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实行部分通分。

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2、分数乘、除法知识点。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

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计算时,能够先约分在计算。

○4理解打折的含义。

例如:九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原价=现价÷折扣折扣=现价÷原价○5、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能约分的能够先约分。

计算结果要求是最简分数。

○6、比较分数相乘的积与每一个乘数的大小。

真分数相乘积小于任何一个乘数;真分数与假分数相乘积大于真分数小于假分数。

○7、倒数的意义。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并不是孤立存有的。

○8、求倒数的方法。

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注:1的倒数仍是1;0没有倒数。

0没有倒数,是因为在分数中,0不能做分母。

○9、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10、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
来询问结果时,看到他的助手一筹莫展,
爱迪生转身从他的实验室中拿出了一个 量杯,很快就测量出了这个(zhè ge)灯泡的体积,你想知道他是怎样 做的吗?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第二页,共十五页。
返回
有趣的测量
探究新知
如下图,要测量石块(shí kuài)的体积,你有什么方 法?与同伴交流。
第四页,共十五页。
返回
有趣的测量
原来如此(yuán lái rú : cǐ)
玻璃缸中的水可以近似的看成是 一个长方体。
它的体积=15×10×10
而在这个玻璃缸15×10×12表示
的是原来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 所以它们相差的体积就是石头 的体积。
石头的体积=15×10×12-15×10×10 =15×10×(12-10)=水面上升的体积
不能直接用公式, 怎么办呢?
第三页,共十五页。
返回
有趣的测量
淘气是这样(zhèyàng)测量的,你看懂了吗?与 同伴说一说。(单位:cm)
1.准备一个能装下石头的长方体容器,在里
面注入一半的水,并记录水面的长宽高。
2.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并记录现在水面 的长宽高。
水面升高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你能解释吗?
V = abh
= 2×1.5×0.2
= 0.6(dm³)
答:这个土豆的体积是0.6dm³。
第十页,共十五页。
返回
有趣的测量
3.将2个西红柿放入盛有250mL水的量杯后,水位 (shuǐwèi)上升至600mL,平均每个西红柿的体积是多 少立方厘米?
600–250 =350(mL)
350÷2=175(mL)
把石头放入注满水的容器中, 我们只需要测量水的体积就知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优秀10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一一、学生情况分析本有学生25人。

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不过尖子生和后进生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所以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拉近差距。

二、教学目标1、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加与减”。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通过摆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2――5的乘法口诀”。

在这两个单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第二单元“购物”。

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人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认识元、角、分,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

2、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

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第六单元“测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讲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讲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讲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比较、约分(最简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3. 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 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5.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此外,还有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等知识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教材或教辅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2体积单位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2体积单位
注意:牛奶的容积不能是质量单位。
我们学习了哪些体积单位?举例说一说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学以致用
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L)、毫升(mL)作单位。看一看,认一认。
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的容积是1L;
棱长为1cm的正方体的容积是1mL。
学以致用
看一看。
学以致用
填上适当的容积单位。
矿泉水
食用油
桶装矿泉水
cm3
dm3
L
cm3
mL
L
学以致用
实践活动。 调查一些物体的体积或容积,记录下来,并与同伴交流。
学以致用
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分别记作1cm3,1dm3,1m3。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毫升,分别记作L,mL。
课堂小结
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立方米复习导入 Nhomakorabea说一说,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分米3(dm3);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米3(m3)。
探索新知
做一做,看一看。
探索新知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1dm3,1m3?
五年级 数学 下册
北师大版
2 体积单位
学习目标
1.认识体积、体积单位,能估测身边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2.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长度单位
厘米
分米

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数学
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课题:体积与容积
授课教师:徐倩
工作单位:河北区育婴里小学
授课地点:河西区中心小学
授课时间:2008年4月2日
【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教材第41~42页《体积与容积》【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技能目标:使学生在操作、交流中,理解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土豆和姜,量杯,杯子,盒子等。

【学具准备】每小组12块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小实验:鸡蛋占有杯子里的空间,取出鸡蛋后,杯子中的水位下降。

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使学生初步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此导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而且暗示了“体积”与“容积”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体积与容积》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到处都可以发现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二、实验探究、理解新知
(一)直观感知体积的实际意义。

在我们的周围很多物体所占空间都是有大有小的。

引导学生观察土豆与姜
哪一个所占空间比较大?(学生猜想)
当学生很难用眼力分辨出谁大谁小时,根据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实验研究。

设计意图:根据这一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学生根据本组材料进行实验后发现杯中水位的变化,汇报各自的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土豆和姜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即所有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学生再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深刻感知体积的实际含义。

(二)自主探究容积的实际意义
借助开始上课时用过的杯子,使学生理解“容器”,然后引导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利用教具,出示两个空杯子,请学生猜想哪一个杯子装水多?
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报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做实验(杯子中倒满水)。

从而揭示杯子中所有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哪一个容器盛的东西多,我们就说哪个容器的容积大。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容器的容积,初步建立“容积”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方案,激活思维,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通过杯子装水的实验过程,从而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使学生发现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加深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杯子所装的水,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入理解杯子容纳的物体的最大体积才是这个杯子的容
积。

三、再度体验,加深认识
(出示两个体积相同,容积不同的盒子)引导学生猜想,这两个盒子哪一个
容积大些?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概念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明确虽然这两个盒子的体积一样,但它们的容积却有大、有小;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的体积相同,但其容积不一定相同,从而体会到物体的体积是从外围量,而容积是从容器的里面量。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体积大小相同的盒子,由于盒子的壁厚不同,它们的容积也不同。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感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互选答题: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2.全员判断题:体积与容积概念的辨析。

3.比一比:哪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
(借助数或计算每个长方体中,所含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得个数来确定它们
的体积大小。


4.做一做:用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按要求拼搭。

(初步渗透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5.想一想: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3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两种杯子如果每种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较小杯子的
3杯的容量就可能等于较大杯子的2杯的容量;学生只要能理解淘气的杯子容积
小,而笑笑的杯子容积大即可)。

五、课后小结,交流收获
小结学习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

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体积与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建立有关体积与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上课伊始,我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体积的意义。

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鸡蛋占有了杯中的一些空间,鸡蛋取出后,杯子中的水位下降;第二层次,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土豆和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更能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说一
说、比一比、猜一猜、做一做”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发现、去理解体积、容积的实际含义,然后深化活动内容,使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从而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与容积的问题,把他们作为教学的基础。

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开始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列举生活实例来感受物体是有大有小的。

在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又通过两个实验并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感悟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同时在大量生活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展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

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体积与容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此我注重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同时借助实验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我前后设计了两次实验:第一个实验,“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变得可观察、可感受;这样使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揭示体积的概念。

第二个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足以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的基础上,揭示容积的概念。

整个教学都是在师生共同实验的过程中,边观
察、边思考、边总结,逐步建立起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发展了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