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
电影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它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这种光影原理最早在我国的汉代被用来给人“招魂”,到了宋代已经演变为民间的演出活动,成为中国的民间艺术。最早运用光影原理创作的艺术就是我国古代的“影灯戏”或者叫“皮影戏”。在《墨子》书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某些论断,这“不仅说明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光学的文献”。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文学、喜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以及摄影等多种艺术的成就和经验,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成为综合性很强,而又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一门综合艺术。然而电影又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与其他古老艺术几千年的历史相比,电影的诞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尽管年轻,电影却以其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特点很快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就像列宁讲的那样,在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利用电影作为传媒载体,在对外交流中宣传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失为对外宣传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是一个难得机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抓住这个机遇。
一、近现代中国国情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关于中国电影的历史,《中国电影发展史》是这样划分的:一是1896~1931年,为中国电影的萌芽期,而这个时期的电影发展是“一片混乱”;二是1931~1937年,中国电影表现为,由国民党反动派电影对革命电影的“围剿”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电影进行的“反围剿”的斗争;三是1937~1949年,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四是1949~1962年,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电影。这样划分的依据是根据中国电影发展本身的特点,有“考虑到整个中国革命和中国新文化革命的发展情况”,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和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相伴相随的。而中国电影必然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配合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任务”,肩负着民族独立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光荣职责。电影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十年“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当时中国电影的主题。这时期的中国电影可以用“三•八”来归功。中国电影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被推到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这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点。
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解放了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走向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出现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黄金”时期,到1979~1980年左右,电影的放映网点遍布全国,出现了“乡乡放电影、村村挂银幕”的大好局面;全国的电影放映单位、票房收入以及观众人数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中国电影在抓好国产影片的同时,适当引进外国影片,电影市场的节目比较丰富;二是电影已开始注意经济效益,把票房收入提到适当的位置;三是改革开放前期的十年电影的“饥荒”造成了人们的饥不择食,只要是新片节目,人们照样是争先恐后地观看,以先睹为快。在随后的几年里,电影市场出现平稳的态势,人们不再是一哄而上,而是开始有选择地观看自己所喜爱的影片。中国电影市场走向常态,影片的题材也出现了多样化。有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内容的主旋律影片,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有配合中心工作的专题影片,也有娱乐片和科幻影片,还有商业片等。在中外影片的交流中,中国电影的质量不断提升。
二、中国元素在中国电影定位中的重要性
艺术是一种精神文化,每一种艺术中可以加入不同国家的元素使其成为这个国家独有的艺术而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现如今,美国电影在全世界推广的美式文化已弥漫全球,其影响之大都归功于美国电影市场强大而成熟的运作体系。现在电影在美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一直在引
领着全球的电影技术。可以看出在输出美式文化方面,美国电影不遗余力地将美国元素植入其中,以强大的攻势传播着自己本国的文化价值观、民主制度等。
近些年,我国电影经历了浮躁期,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其他多方面没有过细的考究,在对外交流中出现一味地效仿,导致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粗制烂片,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那么在电影艺术中的中国元素是什么?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元素,就是源于中国本土,由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并传承的,为我们民族所独有而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一种民族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包括:关于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它反映的是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关于中国现阶段生活情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它反映中国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理想;关于中国人待人接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反映出中国辨别真、善、美的道德观以及为人处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特征,都是在凸显出中国元素。这一点做得较好的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于1988年在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高奖——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上第一次获得国际大奖。《红高粱》较好地再现了一个时期里的中国普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真实地展示出中国人平凡而朴素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及人性的本质等。
因此,在文化的对外交流中,我们的电影作品应该在内涵上多下工夫,立足于本土,将本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更精良地诠释和展现,这将对宣扬中华文化,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中国电影应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最高准则谈中国电影的对外交流,首先要对本国电影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基本认识,方可定位。通过上面的分析使我们对中国电影的特殊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中国电影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任,这是必然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电影要突出政治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和产业化也是必需的。对于电影艺术来说,因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电影的定位当然也是不尽相同。美国把电影定位为商品化的产业,所以美国电影业的收入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居第二位;而我国则把电影定位于多功能,首先认为电影是一种精神产品,所以有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和爱国主义影片;其次把电影定位为娱乐形式,寓教于乐,以电影去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再次,就是商业形式,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不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这也是中国电影的特色之一。
在国内市场,我们对电影的定位是正确的,可以延续不变。但在对外的文化交流中,本文认为中国电影应以宣传中国历史、展示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弘扬中华文化为主线,通过加强软实力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应当把中国电影定位于“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为最高准则。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本文对电影的题材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首先,宣传中国历史。我们说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许多关于自然、人类社会的神话传说或记载: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有“三皇”和“五帝”的传说,有“有巢氏”筑巢而居和“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也有“伏羲氏”观天法地而设计“八卦”和“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的记载等。如果将这些神话、传说和记载的东西分别整理拍成电影对外交流,能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在这些美丽的传说中,体现了我们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正如恩格斯讲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这些传说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后来传统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宣传中国古代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像“四大发明”,还有在医学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张仲景、李时珍以及在数学方面贡献卓越的祖冲之等,如若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拍成影片对外交流,可以使外国人在了解中国悠久历史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