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1新人教版
九.课堂
-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短诗五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春水》的主题和意境、《枫桥夜泊》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长相思》的意义、《夜泊牛渚怀古》的象征手法、《逢入京使》的意义等,以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与同学合作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合作能力。
最后,我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不够充分。虽然我准备了教材、辅助材料和多媒体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资源与教学内容不够贴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短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短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短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短诗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这本书收录了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目标:让学生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短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短诗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短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短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短诗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短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每首短诗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短诗五首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

短诗五首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

短诗五首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诗五首》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步其才能。

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

媒体设计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赵翼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如今,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

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分、景象宏观之感;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

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这节课学习前两首。

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赏析《使至塞上》(一)解题1.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2.以“我知王维有多少”为话题,理解王维。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发言)3.教师小结: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

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

《使至塞上》就是名作一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在课堂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发现,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在诗歌的新课呈现环节,我详细讲解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我还设计了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诗歌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强调诗歌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诗歌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诗歌教学目标和诗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答案:《静夜思》一诗中的意象主要包括夜晚、月光、故乡等。
4.请分析《短诗五首》中的《相思》一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相思》一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请仿照《短诗五首》中的一首诗,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的诗歌。
答案:
例1:《咏雪》
雪花飘飘天地间,
洁白无瑕映日辉。
山川银装添奇观,
5.板书色彩搭配:以清新淡雅的色调为主,突出主题和重点,增加视觉吸引力。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首》,感受《月夜》中独立坚强的形象和《风雨吟》中不畏风雨勇敢年轻的舵手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立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短诗五首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短诗五首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精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五首诗歌;2.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宗旨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诗歌描写的抽象性和包含的深入性;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言语,领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现当代诗歌的兴味,进步审美情趣;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领会诗歌描写的抽象性和包含的深入性。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言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曾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入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量。

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其中的神韵吧。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是新文明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古诗尝试者之一。

次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古代诗人、翻译家。

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

次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祸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19),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其创作的古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古代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古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

次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问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次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次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短诗五首》教案

《短诗五首》教案

《短诗五首》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月夜——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短诗欣赏与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2)展示一些著名的短诗作品,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3、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1)分组研读五首短诗,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身世,领悟短诗的内涵和情感,分析短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4、短诗欣赏与创作(1)教师选择一首短诗进行导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此项作业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课堂所学,为父母或亲朋好友写一封以诗歌形式表达的祝福信,要求内容真挚、富有创意;
-通过此项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和人际沟通能力。
6.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各小组围绕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方面展开分析,形成共识;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要求学生分析一首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并简要阐述其作用;
5.提高朗读、背诵短诗的能力,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短诗五首》: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五首短诗,了解作者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课堂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短诗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现实生活案例引入短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通过讲述诗人创作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引发他们对诗歌的探究欲望。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3 《短诗五首》 教案

3 《短诗五首》 教案

3 《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悟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教学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2.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学生:通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并在课前查阅作者的相关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部数千行的长诗可以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一首几行的小诗可以放着永恒的艺术光彩,文学史的发展不乏这样的事实。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首短诗,感受短诗的魅力。

(板书课题)二、投放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

漫漫..(zhuānɡ shì) 舵.手(duò) 谎.言(huǎnɡ)..(màn màn) 装饰2.解释重点词语。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四、诗歌赏析(一)《月夜》1.了解作者(1)学生介绍自学成果。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

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二、新课学习《月夜》(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3 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诗歌的意象。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关于本课诗句的唯美图片,配音乐播放,边播放,教师边朗诵图片上的诗句。

最后总结:同学们,多么美的诗句,多么美的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诗五首》,来领略现代诗的美。

二、预习检测1.找学生朗读这五首小诗。

2.课件出示作家简介(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找学生回答。

三、讲授新课1.其他同学点评这五位同学的朗读情况。

注意从准确度、声音是否洪亮、断句是否正确、感情把握是否到位等角度进行点评。

2.再读这五首诗歌,小组研讨。

(1)分析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象。

①《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得很深。

②《萧红墓畔口占》这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多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真实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

诗歌第二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增添了一线亮色。

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正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的心境。

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个“却”字,表现了天人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③《断章》诗中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流转,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的普遍性哲学思考,蕴含着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领悟到的哲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精品教案

《短诗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重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听过许多诗歌,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预设:《雨巷》《再别康桥》等。

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设计意图:由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等。

3-《短诗五首》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3-《短诗五首》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诗的国度。

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唐诗宋词,其实在现当代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白话诗篇。

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刊登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沈尹默的《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几首现代诗,体会诗歌丰富的意蕴。

二.出示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三.课堂活动:活动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从韵律及节奏上与之前学过的诗词比较,感受新诗有哪不同,体会形式之新。

学生自由朗读,就自己的发现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结果。

预设:新诗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

各具特色:《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子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偶句押韵,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整齐,其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断章》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风雨吟》“来”“海”押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

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具有整齐和谐之美。

《统一》中“所有……是……”“所有……无非……”等诗句不仅在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这些都与以往学过的律诗有很大区别,形式灵活,新颖。

3.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诗歌学习,学会珍惜生活、关爱他人。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诗歌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音乐等元素,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以一首学生熟悉的短诗作为导入,引导他们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诗歌的魅力在哪里?今天我们将学习五首短诗,让我们共同感受近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九年级下册的《短诗五首》课程内容丰富,包含了近代诗人的经典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本案例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为教学内容,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合作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歌之美,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创设,提升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具体的诗歌学习氛围。这种创新的情景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自然地融入诗歌的世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诗歌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质疑、探讨、解答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升语文素养。

短诗五首教案(多篇

短诗五首教案(多篇

短诗五首教案(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四章《诗歌欣赏》部分,内容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饮湖上初晴后雨》、《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相思》五首短诗。

通过对这些短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把握诗歌的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短诗的朗读与理解,诗歌意境的感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歌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夜晚、白天、山水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进而引入短诗学习。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五首短诗,感受诗歌的韵律,教师适时纠正发音和节奏。

3. 理解: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5.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其他四首短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短诗五首2. 诗歌意境与情感3.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短诗,分析其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答案示例:《静夜思》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明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感悟环节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教学过程中,难点与重点的设定至关重要。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短诗五首》中的每一首诗,并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了解并辨识每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诗的主题时所起的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短诗五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解读文本,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哲理。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诗歌中获得人生启示,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鉴赏短诗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深化对人生、自然、爱情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挖掘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诗五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爱情等的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宽容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024年短诗五首教案(多篇

2024年短诗五首教案(多篇

2024年短诗五首教案(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章“诗歌”部分,内容包括五首短诗:艾青的《鱼化石》,余光中的《乡愁》,郑愁予的《错误》,席慕蓉的《日记》,以及舒婷的《致橡树》。

通过对这些短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现当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短诗,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2. 分析短诗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短诗意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提炼。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诗与远方的短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位诗人及其代表作,引导学生关注短诗的艺术特点。

a. 艾青的《鱼化石》:讲述鱼的化石如何见证历史的变迁,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b. 余光中的《乡愁》:分析乡愁的四种意象,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c. 郑愁予的《错误》:解读诗中的“错误”,探讨人生哲理。

d. 席慕蓉的《日记》: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e. 舒婷的《致橡树》:学习橡树精神,树立崇高理想。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短诗,分析其意象、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外四首短诗,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短诗五首2. 板书内容:a. 诗人:艾青、余光中、郑愁予、席慕蓉、舒婷b. 诗歌主题:鱼化石、乡愁、错误、日记、致橡树c. 诗歌鉴赏方法:意象、情感、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短诗,分析其意象、情感和主题,并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学生作业示例:我最喜欢的短诗是余光中的《乡愁》。

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短诗五首》教案

3《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哲理。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品味含蓄的语言。

3.感受诗人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哲理。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品味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短诗五首》,这是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现代诗在内容上有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在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

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来写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歌去感受诗人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吧。

二、讲授新课(一)《月夜》1.朗读诗歌。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2.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诗人、书法家。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

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发表于 1918年1月,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下,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

封建愚昧、锁闭保守仍旧严重的戕害着我们的民族。

因此,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很重要。

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赏析诗歌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五.《统一》
1.朗读诗歌。(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2.了解作者
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
3.赏析诗歌:
作者在这首诗里,以叶、花、果为喻,指出“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这首诗前三句似乎不合常理引人思考,设置悬念。在这里谎言并非指某人的欺骗之言或无根据的话,而是喻指掩盖了事物本质的纷繁
表象。繁多的表象在迷惑、影响着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像谎言一样。“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在作者笔下,“繁多”与“统一”是对立统一的,“繁多”的是个性,
3.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
四.《风雨吟》
1.朗读诗歌。(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2. 简介作者
芦荻,著名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西樵镇学堂乡人。1949年8月,陈芦荻参加革命队伍,任东江解放区昆仑山独立
教导营学习委员。1950年4月当选为民进中央候补理事,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曾担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这首诗写于1944年11月,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3.赏析诗歌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既写出了诗人的心境,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奠定了全的感情基调。“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头边而不说墓畔, 蕴含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还活着。幻想她只不过
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
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主要作品有爱情诗集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 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 )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1945年获得智 利国家文学奖,并于同年加入了智利共产党,1950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邮差》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同名电影荣获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中文版《邮差》是被翻译的第31种语言。
3.赏析诗歌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描绘了“暴风雨呼啸奔腾,有摧枯拉朽之势,暴雨滂沱,大地一片汪洋的景象,给人强大的冲击力。”卷字写出了动荡不安的风被裹挟着冲过来的动态,充分体现了自然之力;奔字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滂沱之势。这两个词把一场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形象地描绘了出来。风、雨、郊原、房舍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既有信心又有迷惘的复杂心情。 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的
三.《断章》
1.朗读诗歌。(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2. 了解作者
卞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
品读诗歌:
1. 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2.怎样理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句诗?
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人带来愉悦。
讲授新课
一.《月夜》
1.朗读诗歌。(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2.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短诗五首》教案
课题
《短诗五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哲理。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品味含蓄的语言。
3.感受诗人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重点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哲理。
难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品味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构成了全诗的背景。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互为风景,化为映衬。我在寒风中,却并不靠那棵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我”与高树主动拉开距离,果真是表明了某种“遗世独立”的人格,抑或某种情感(譬如爱情)态度?值得玩味却不能完全索解。总之,这些关系所传达的意绪、体验全然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意绪,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时代氛围的召唤。
"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人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房舍里的我面对“大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经验的舵手,不知道方向在哪。“年轻舵手的心”“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忧惧不安的心理。另外一种理解为: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
孤舟,那么房舍中的我就像驾船的舵手,可推知“年轻的舵手的心”一句 含义,即充分体现了我在面对风雨时的勇气和责任。
是暂时安睡的复杂情感。“红山茶”是诗人使用的隐喻,表达出对萧红的赞美与哀悼,也象征她如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最后一句诗“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对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光和热,不能在
文坛创造更多出色作品的惋惜,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在诗人看来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则是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4.诗歌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 很美丽的夜景, 风很大 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 多么诗情画意阿啊。背景很美丽, 我和树并驾齐驱。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 “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消息的确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意涵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霜风呼啸,明月高照,两个平常的物象营造了一种清冷、幽远的环境氛围,
“统一”的是共性。“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看似不合实际,但换个角度,果实都是树木经历一番风雨后,由花孕育出来,用以繁殖后代的,其生长过程与目的是一样的,由此看来,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既然如此,那么“所有树木”也都有相同的经历,因此“无非一棵”。进而可以联想到,大地上的万物虽然繁多,但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共性,都归于“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