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意象的含义,说出诗中蕴含的情感或哲理,并总结诗的新奇之处。

【情景任务】第三届“蓓蕾”文学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校园朗读者”(诗歌专场)比赛。

比赛分为诗歌朗诵和作品推荐两个部分。

最终,将评选出“校园十佳诗歌朗读者”,并登上校刊封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通过三大板块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为了激发大家诗歌学习的兴趣,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这不,第三届“蓓蕾”文学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校园朗读者”(诗歌专场)比赛。

比赛分为诗歌朗诵和作品推荐两个部分。

最终,将评选出“校园十佳诗歌朗读者”,并登上校刊封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歌《短诗五首》,继续积累诗歌朗诵技巧,完成作品推荐,为参加比赛做准备。

二、出示目标,齐读。

三、解读新诗之“新”这五首诗,前四首是中国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一种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活动一:探究形式之新1.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这四首诗“新”在何处。

温馨提示:任选一首或几首诗,可以从韵律节奏、句式、修辞等角度加以说明。

分享交流:预设①:这四首诗和古诗相比,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句子长短不一。

比如《月夜》第三句和第四句先长后短,读起来错落变化。

而且,不像绝句、律诗有严格的行数限制。

句式长短不一,建行自由。

预设②:《风雨吟》前两个小节讲究对仗,但是最后一个小节就没有对仗。

新诗的对仗也是相对自由宽泛的。

预设③:《萧红墓畔口占》是二、四句“茶”“话”押韵,不像很多古诗押韵严格。

新诗的押韵相对宽泛。

预设④:《断章》的形式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预设⑤:古诗讲究押韵,而《月夜》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着”,《风雨吟》第一节最后一个字都是“来”,结构韵律统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这一单元共包含了五首诗歌,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颂》和《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的现代诗歌,风格各异,内容丰富。

其中,《沁园春·雪》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这土地》通过土地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乡愁》以乡愁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黄河颂》歌颂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我用残损的手掌》通过手掌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坚持和希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和赏析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诗歌的赏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讲解:分别对五首诗歌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诗歌赏析: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诗歌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诗歌的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说课稿一、说教材《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这篇课文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

《月夜》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萧红墓畔口占》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统一》这首诗,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值得深思。

几首小诗各具特色,蕴含哲理,令人回味。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使得他们对于诗歌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他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现代诗歌相较于古诗词,形式更加自由,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学生在学习《短诗五首》时,可能会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短诗五首》中的诗歌仍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教学九下第三课《短诗五首》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点和学习难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相见欢》、《渔家傲》、《江城子》、《南乡子》、《相见欢·贝尔莱德》。

这些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五首短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节课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对其中一些生僻词语、典故和表达手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关键词语、典故的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难点:对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相关诗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短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蜂》、《鹤》、《荷》、《莲》、《菊》等五首诗。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组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短诗五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作热情,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需要重点讲解的诗句:待定。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等;2.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等;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资料;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查找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短诗欣赏与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2)展示一些著名的短诗作品,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3、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1)分组研读五首短诗,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身世,领悟短诗的内涵和情感,分析短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4、短诗欣赏与创作(1)教师选择一首短诗进行导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此项作业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课堂所学,为父母或亲朋好友写一封以诗歌形式表达的祝福信,要求内容真挚、富有创意;
-通过此项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和人际沟通能力。
6.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各小组围绕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方面展开分析,形成共识;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要求学生分析一首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并简要阐述其作用;
5.提高朗读、背诵短诗的能力,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短诗五首》: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五首短诗,了解作者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课堂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短诗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现实生活案例引入短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通过讲述诗人创作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引发他们对诗歌的探究欲望。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依次呈现这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秀教案

3 短诗五首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3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月夜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预设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促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

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锁保守。

此时,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预设“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 优秀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 优秀教案

3*短诗五首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重点)2.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3.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第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读冰心的小诗——“墙角的花儿,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动的果子,结得愈小。

”这两首小诗,篇幅短小,形式自由,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今天我们再欣赏几首小诗,感受新诗的特点。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中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文体简介新诗,又称新体诗、自由诗。

首先它具有诗的特点,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凝炼而形象性强,并且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其次是“新”,而“新”既是时间概念又是其特质:时间上它兴起于五四时期,与传统的古诗有所区别,完全不受押韵、平仄和对仗之规范,只保留意象精炼的特性,创作方式极其自由。

3.时代背景《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

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阅读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月夜》,感知诗歌内容,概括画面。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

2.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萧红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险境的坚忍,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合作探究】一、欣赏《月夜》。

1.全诗仅四行,却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请找出诗中的意象。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

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二、新课学习《月夜》(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人教部编版(三黔)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三黔)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三黔)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三黔)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五首短诗:《夜泊牛渚怀古》、《逢入京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观赏性。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较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释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这五首短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这五首短诗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这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和古文语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行朗读诗歌,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的美。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精品教案

《短诗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重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听过许多诗歌,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预设:《雨巷》《再别康桥》等。

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设计意图:由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03课 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03课  短诗五首(教案)

3、短诗五首(教案)《短诗五首》中前四首短诗均是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诗,第五首为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一首短诗。

同是白话短诗,五首诗歌在内容和侧重点上还是有区别的,《月夜》借寒冬月夜景象咏叹“人格独立的情怀”,《萧红墓畔口占》借“探望”咏叹被探望者“超然的人生追求”,《断章》借相关的两个画面咏叹“人生的独特感悟”,《风雨吟》借一场风雨咏叹“舵手的情怀”,《统一》借咏叹花与叶说明小事物蕴含大道理。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其意境美。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早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激发对现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重点: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难点:培养语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法:1、背景点拨法。

结合五四运动前期的时代背景,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画面及其意境。

2、意境激发法: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捕捉诗意的画面,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主旨。

学法:品味探究法。

以读为引领,品味语言,探究意象,突显意境,体味主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熟练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揣摩诗歌语言,感知诗人情感。

3、初步体会我国现代诗歌中早期白话诗的写法及其特点。

:1课时1917年2月,新诗首次出现,发表于《新青年》上,共有九首。

沈尹默是新诗运动的前驱者,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月夜沈尹默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短诗五首》中的每一首诗,并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了解并辨识每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诗的主题时所起的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短诗五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解读文本,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哲理。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诗歌中获得人生启示,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鉴赏短诗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深化对人生、自然、爱情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挖掘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诗五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爱情等的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宽容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第2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断章》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学反思可取之处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阅读,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见解,收效不大。

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月夜》作品简介:《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