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必读)针灸治痛的三则与十法
针灸治痛十法
针灸治痛十法高树中教授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认识分析疾病,主张针药并用,内外合治。
认为疼痛原因是失和,即气血失和、脏腑失和、上下失和、内外失和。
临床上积累了丰富而系统的治疗经验,疗效显著,值得推荐。
[摘要]疼痛是机体所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常并见于临床各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高树中教授认为疼痛原因是失和,即气血失和、脏腑失和、上下失和、内外失和。
疼痛是失和、不和的症状和信号,其中实而不和即不通则痛,虚而不和即不荣则痛,治疗疼痛主要有通、荣(调)两个大法,具体分为以痛为腧法、左痛治肝胆法、通经止痛法、刺络止痛法、缪刺止痛法、全息止痛法、合治内腑法、阴阳互引法、通关止痛法和流注止痛法。
疼痛是一种感觉,又是对这种感觉的一种情感反应。
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疼痛是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
高树中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外治学学科带头人,为首批山东省医药卫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
高老师临床三十余载,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认识分析疾病,主张针药并用,内外合治。
现将高老师针灸治疗疼痛经验结合典型医案报道如下。
1.以痛为腧法以痛为腧法又称局部治疗法、见患治患法,即选取疼痛所在的部位进行针灸治疗,是治疗疼痛最常用的方法。
《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该法尤适于经筋病的治疗如三叉神经痛、膝骨关节炎等。
2.左痛治肝胆法左痛治肝胆法即疼痛明显出现在左侧时可从肝胆论治。
高老师在临床中发现,如果疼痛出现在左侧,呈弥漫性胀痛,无固定痛点,在活动或拍打后减轻,伴心烦,脉弦或脉左关独大,可从肝胆论治。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高老师常言“脉独者病”,临床出现脉弦或脉左关独大时,则病在肝。
《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针刺消痛方
针刺消痛方
经验方
一、三针消痛方取穴:后溪透中渚,列缺、阳陵泉。
功效:疏筋利节,通经活血止痛。
用法:后溪穴透刺中渚,列缺穴与阳陵泉针尖逆经刺入,针刺深浅视患者体形而定。
针刺得气后,嘱患者活动针之部位及疼痛处,活动范围以患者舒适或能忍受为度,这也叫作患者自我行针候气。
最好是自觉针感达患处效果更佳。
留针15~35分钟,1日1次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适应证:颈、肩、背部之病症及疼痛等。
二、葛根饮药物:葛根、山楂各等份,打粉,13克1包。
功效:解肌升阳,活血化瘀,消食健胃。
用法:沸水浸泡,待温热或稍凉后频饮之,可代茶,可常饮,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保健之功。
适应证:高血脂症、降压和改善脑循环及外周循环。
三、太庭方取穴:太冲透涌泉,内庭。
功效:滋阴潜阳,壮水制火,上病下治。
用法:采用2寸毫针,太冲穴透刺向涌泉方向,内庭穴针刺斜向脚掌,针刺深浅视患者得气速迟而定。
针刺得气后,嘱患者作足趾之屈伸活动,其活动幅度以患者舒适为度。
这称之为自我行针法,一般针刺留针15分钟左右,或留至患者自觉症状改善和消失后取针。
1日1次或隔日1次,11次为1疗程。
适应证:高血压、内耳性眩晕、麻痹性斜视、头痛等。
针灸止痛的治则与技巧
针灸止痛的治则与技巧痛就是一种自觉反应,这种痛在生活体会与疾病过程中经常可以碰到。
针灸止痛简便、快捷、有效,有无毒副作用。
因此,可以预言它在人类征服疼痛的斗争中,必将成为一种利器。
无论就是急性痛,还就是慢性痛;就是功能性痛,还就是器质性痛;就是躯壳痛,还就是内脏痛,针灸都能起到良性的止痛作用。
针灸止痛一般通过神经反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作用,使机体原来造成失调的病理生理生化功能得到重新调整,达到新的平衡。
现代医学实验表明,针灸后人体释放不啡或腺苷样物质,证实针灸止痛就是有物质基础的。
疼痛就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疼痛与疾病就是密切相关的。
但作为疼痛的本身,不外乎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种。
本着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选取有效的穴位与手法,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加以巧妙运用,一般疼痛就是可以被征服的。
针灸止痛取穴包括定位取穴与定性取穴两个方面。
一、定位取穴——即确定疼痛的部位后,就在与它相关的脏腑经络上取穴。
这种“循经取穴”就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广义可延伸为本经取穴、同名经取穴与表里经取穴三种。
定位取穴必须掌握一下几个要点。
1、疼痛部位有表里之分。
痛在表,指痛在躯壳(包括皮、脉、肉、筋、骨等);痛在里,指痛在脏腑(包括五脏六腑)。
一般手足三阳经穴主治躯壳痛与六腑痛;手足三阴经穴主治五脏痛。
2、严格选取远道穴、近道穴与阿就是穴。
凡急性痛症取远道穴为主,宜少针、少穴,有时一针一穴足够,用泻法,可不留针。
慢性痛症取近道穴或阿就是穴为主,宜多针、多穴,有时一穴用多针(包括旁针刺、齐刺、扬刺等)为佳,用平补平泻法,可留针。
亦可以加灸(包括针上加灸、隔姜灸、隔蒜灸、麦粒灸等),加电针,加拔罐。
必要时,还可以用梅花针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拔罐。
3、远道穴多取肘、膝以下的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与八脉交会穴。
必要时,可结合按神经干或分支的走向与分布取穴。
近道穴多取背、腹部的特定穴,如俞穴(包括华佗夹脊穴)、募穴。
针灸秘传十八绝招
针灸秘传十八绝招一、身柱妙用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
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针法:用1.5寸28号针(长4.5cm,直径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
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20分钟至30分钟。
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作用:(一)增加强壮1.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2.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3.多次针灸不效者。
(二)预防感冒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2.感冒流行发生季节;3.同室的人有感冒时;4.经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烧1.感冒高烧至39℃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
2.常发低烧者。
(四)小儿疾患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
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1次。
连续3—7天。
病例举要:1、高烧1984年,光明函授大学召开筹备会议时,夜间一代表突发高烧,为针身柱穴。
半小时后,周身大汗而烧退。
2、感冒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位教师,经常感冒。
每人针身柱3次,从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
二、针刺后遗痛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
问其原因由于针灸后所发生。
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做治疗失误,但患者确实疼痛。
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
例如内关痛针外关,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
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
病例举要:王XX,女,50岁,家庭妇女主诉:左手腕内侧有——小块疼痛,由于怔忡失眠,医生曾作针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扰日常生活。
曾去询问原治疗医生,无法解决。
针处既无红肿,医生也无责任,但其疼不止,服药无效。
止痛三针,又名傻瓜三针
止痛三针,又名傻瓜三针
止痛三针各针具体扎法如下:止痛三针各针扎法:
1.飞龙在天的扎法: 拇指背正中线,掌指交点下向上捏皮进针。
2.鱼际穴扎法: 大鱼际赤白肉际处第一掌骨中点贴骨进针,可适当强刺激。
3.大叉穴通天彻地扎法: 虎口处约中点处进针,循着那部分手掌肌肉厚度的中间层进去,抵达第一第二掌骨交接点,针刺十几下,然后后退二三分,留针。
一般可以分男左女右,这里的男女以性格分,不以性别分。
双掌心在一起十指自然交叉,男性左手大拇指在上的是女性性格,可以取右手,右手拇指在上的是男性性格,可以取左手。
两手交叉。
左大姆手指压在右手上。
左手大拇手指在上面是个男性,应该扎他的右手!
女性左手大拇指压在右手上,扎她的左手。
大家别记错了啊!余老师说,这样交叉,定该扎哪个手。
两手交叉,扎拇指在下的那只手,无论男女。
优势是: 只要会扎这三针,所有疼痛几乎都可以取效!记住这个止痛三针,面向所有疼痛,其中以关节类疼痛为特长。
可以活动患部,相当于动针法。
也可以由别人代劳拍打等刺激患部,一样效果。
会针灸的还可以在局部扎牵引针。
疏通任脉,大叉靠近大拇指的地方进针效果最好。
大鱼际的深度,基本以鱼际的宽度为宜,具体没有苛求。
针灸的十种刺法(干货)
针灸的十种刺法(干货)中医医学培训平台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
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
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
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航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针灸止痛的治则与技巧
针灸止痛的治则与技巧针灸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其中,针灸止痛是针灸应用的常见临床用途之一、下面将介绍针灸止痛的治则与技巧。
一、治则1.辩证论治:针灸治疗止痛需根据不同的病症辨证论治,可以按照寒热、虚实、表里病机等辨证论治原则进行针灸操作。
2.针法选择:根据病症选择适合的针刺方法,常用的有散针法、留针法、埋线法、电针、温针等。
如寒痛宜用温针、散针法;有局部瘀血宜用留针法;肌肉痉挛宜用电针。
3.穴位选择:根据疼痛的部位与症状选择适宜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止痛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太溪”、“曲池”等。
4.穴位组合:可以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选取多个穴位组合刺激,以增强疗效。
例如,针灸治疗头痛可选用“风池”与“阳白”穴;治疗腰痛可选用“腰阳关”与“足三里”穴。
二、技巧1.刺激技巧:刺激时应用压针、扭针、提针等技法配合针刺,以增加刺激效果。
在刺激时应用适量的力度,同时通过调整针柄的角度、深浅、进针速度等细节掌握好刺激的强度。
2.刺激时间:刺激时间应根据病症轻重而定,一般为10-30分钟。
治疗慢性疼痛时,可以适当延长刺激时间,一般最长不超过60分钟。
3.针位选择:根据疼痛的部位选择穴位进行针刺。
如头痛可选择“风池”穴、腰酸痛可选择“腰阳关”穴。
4.针刺深浅:根据病症和个人情况选择针刺的深度。
一般来说,对于浅表疼痛,针刺深度较浅,而对于深部组织相关的疼痛,针刺应深入到相应的深层穴位。
5.强弱度:根据患者体质、病症轻重以及针刺的深浅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
对于敏感的患者,刺激力度较小;而对于较为耐受的患者,刺激力度可以适当加大。
6.针灸配合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以将针灸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如草药配合、推拿按摩等。
以上是针灸止痛的治则与技巧,通过合理而有效的针刺操作可以达到较好的止痛效果。
但是,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还需要遵循医学伦理,确保安全、卫生、严格掌握适宜的穴位、针刺方法和针刺深度,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效果。
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
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总结了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简单易行的补泻手法12种,兹分述于下。
1进针候气法针刺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针刺有无得气,是决定补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这就明确指出了一定要得气,才能生效。
《针灸大成》说:“用针之法,候气为先”。
《标幽赋》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而不治”。
由此可见,“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必要前提。
笔者在临床上也观察到,得气快的病人,疗效比较好;得气慢或不得气的,往往收效慢或效不著。
因此,在临床上如遇有针刺不得气的病人,可采取如下的措施来促使得气。
一、留针候气法《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获。
”说明留针待气,要全神贯注观察针下感觉,慎守勿失。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大约留针10~20分钟左右,有时不必动针,经气可自来。
二、循摄法《金针赋》说:“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
”杨继洲在阐发《金针赋》中以手“循摄”的方法时说:“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血气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
这种循摄催气的方法,笔者在临床应用较多。
三、捻转捣动法陈会在《神应经》中指出:“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这种方法是摇针、提插、捻转相结合的催气法。
笔者也经常采用,以达到针下气至的目的,然后即须抓紧时机施行补泻手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标幽赋》指出:“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这样才能达到针刺补泻的目的,而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2控制针感方向法在远处取穴进行针剌补泻手法时,如能使针感到达病所,疗效一般较好。
《针灸大成》中记载:“转针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
针灸技巧分享法
针灸技巧分享法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高效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学领域。
它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分享一些常用的针灸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疗法。
1. 隔毛针法隔毛针法是一种常用的针灸技巧,适用于针灸治疗敏感区域,如头部和面部。
在进行针灸前,可以使用细毛刷将患者的毛发部分分开,然后进行针刺。
这种技巧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受和不适,提高治疗效果。
2. 动静针法动静针法是一种针灸技巧,适用于治疗肌肉紧张和肌肉痉挛等情况。
在进行针灸时,医师可以在针头插入穴位后轻轻扭动和晃动针头,以刺激局部肌肉。
这种技巧可以改变刺激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治疗效果。
3. 立针法立针法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针灸技巧,适用于经络拥塞和气血不通的情况。
在进行针灸时,医师将针头迅速插入穴位,然后立即拔出,重复多次。
这种技巧可以加强对穴位的刺激,促进局部气血的流通。
4. 灸法灸法是一种通过燃烧中草药直接作用于穴位的针灸技巧。
在进行针灸时,医师可以在穴位上点燃艾条或灸炷,让热烟熏烤穴位。
这种技巧可以通过热力的刺激促进穴位的活血和气血循环,起到温通经络,调理身体的作用。
5. 震针法震针法是一种用手指振动针柄的针灸技巧。
在进行针灸时,医师可以使用手指迅速振动针柄,以增强针刺产生的刺激效果。
这种技巧可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效果,适用于治疗疼痛、肿胀等症状。
6. 滑刺法滑刺法是一种将针头在穴位上来回滑动的针灸技巧。
在进行针灸时,医师可以使用手指轻轻推动针头,让其在穴位上滑动。
这种技巧可以增加针头与穴位的接触面积,提高刺激效果。
7. 急救穴位急救穴位是一些常用的针灸穴位,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刺激,起到快速缓解症状的作用。
例如,在突发心绞痛时可以刺激合谷穴,可以通过刺激涌泉穴缓解呕吐和晕厥等症状。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些常用的针灸技巧,包括隔毛针法、动静针法、立针法、灸法、震针法、滑刺法和急救穴位等。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民国·赵缉庵著赵玉青、赵寿毛整理内容简介:本书是近代山西名医赵缉庵先生遗著,以《针灸要诀》,《按摩十法》,《针灸经学图表》,《针灸验案》四卷合编而成。
其中主要介绍了作者多年临证治疗的经验,例如针灸补泻手诀,注痛诀,摸,推,剁,敲,拿,广,抖,伸,活,意按摩十法,十四经穴名,别名,出入交会,针刺深浅,艾灸壮数,部位取法,疾病主治,以及各类验案等,并附针灸手法和经穴图多幅。
书中对于理论的阐述和理论的总结都有独到之处,是学习和研究针灸,按摩的参考书。
自序余自幼钻研中医学术,攻读《内经》、《难经》、《甲乙经》、《伤寒》、《金匮》等医籍,兼学本草、方药,以及历代各医家学说,积数十年医治经验,进一步得解针灸真诀,曾于民国十三年癸亥著述《针灸传真》书八卷,与孙、王二君共同研究合作出版,在我县石印局排印,已为各省医界所共赏,然排印成套亦只数百,未半载即售尽,且出版仓卒,内多未尽之义,久欲再为补著,却无暇顾及。
庚午秋又本数十年心得经验,著成《针灸要诀》一卷、《按摩十法》一卷、《针灸图表》一卷、针灸验案》一卷,合成四卷。
书内所列进针诀、退针诀、行针诀、补泻诀、注痛诀等种种手法,均经自己亲身实践后,行之有效,才敢标题立论,详为说法,只求一目了然,为文不厌浅俗,且又于各经图表外,另绘着色总分各图,务求详明,俾学者易于识别,期望济世活人之针灸学术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是否可观,愿就正于针灸学术者再为之斧正焉。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山西雁门缉庵赵熙序于并垣客次凡例一、是书所列针式,除外科所用各针外,粗细长短,分为十一种。
每种针式下必注明针形若何,何病使用,从《内经》九针样式变通而出,只求使用便利,不必拘泥古式。
一、是书所言进针诀、退针诀、行针诀、补泻二十三诀、注痛十一诀、预防折针诀、速救折针诀、挽救晕针诀,以及出血减痛诀、燃艾灸治诀等种种手法,皆从《内经》及历代名医针灸书内揭出,并标题立论,为他书所未有。
针灸治痛的三大原则与十种方法
针灸治痛的三大原则与十种方法针灸治痛的三个原则,简称“三则”1、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古人从病机方面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疼痛可止。
这就提出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气血不通?是哪个脏腑、哪条经络气血不通?这对治痛是很重要的。
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穴位来治疗。
也就是说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这很重要的。
古人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指教,如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也就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时,可取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穴、交位、会穴来治疗。
这是由于经络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疗原则。
3、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脏腑气血不调时,用带门字(如期门、章门)或海字(如气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来治疗,通过这些穴位来调和脏腑气血,达到治疗因脏腑病而引起的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常影响到人的精神,病人烦躁、坐卧不安、失眠等。
这就是疼痛影响到人的神明,影响到心。
也有一些疮疡疼痛,兼有红肿,而又烦躁,是疼痛影响到血脉,而心主血脉、主神明,也同时影响到心的表现,因此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依据此理,在治痛时不论因脏腑还是是经络,只要病人出现坐卧不安,精神烦躁,脉数尿黄,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间使、心俞。
药如: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连翘、黄连),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针灸治痛十个立法,简称“十法”1、疏风止痛法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风邪、调和荣卫。
穴用风池、风府、风市。
风池可袪风解表,风府袪风清神,风市袪风通络。
此法以治外风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不是固定一点疼痛为特点。
有汗、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风者都可以应用。
2、散寒止痛法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络,行气止痛。
针灸秘传十绝招举例(转)
针灸秘传十绝招举例(转)针灸秘传十绝招举例一、身柱妙用身柱 shen zhu 督脉第十二号穴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
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针法:用 1.5 寸 28 号针(长 4.5cm,直径 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
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 20 分钟至30 分钟。
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作用:(一)增加强壮1. 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2. 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3. 多次针灸不效者。
(二)预防感冒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2.感冒流行发生季节;3.同室的人有感冒时;4.经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烧1. 感冒高烧至 39C 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
2. 常发低烧者。
(四)小儿疾患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
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1 次。
连续3—7 天。
病例举要:1. 高烧1984 年,光明函授大学召开筹备会议时,夜间一代表突发高烧,为针身柱穴。
半小时后,周身大汗而烧退。
2. 感冒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 位教师,经常感冒。
每人针身柱3 次,从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
二、针刺后遗痛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
问其原因由于针灸后所发生。
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做治疗失误,但患者确实疼痛。
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
例如内关痛针外关,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
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
病例举要:王 XX 女 50 岁家庭妇女主诉:左手腕内侧有——小块疼痛,由于怔忡失眠,医生曾作针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扰日常生活。
针灸治痛的针刺方法
针灸治痛的针刺方法针灸治痛的针刺方法说针刺法我们首先想到的《内经》九刺法。
根据《素问-刺要论》理论“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的刺法原则,列举出许多针刺方法。
如浅刺法有:毛刺法、半刺法、浮刺法、扬刺法;刺血法有:络刺法、豹纹刺;深刺法有:合谷刺、分刺法;刺骨法有:短刺法、输刺法;痛点刺有:傍刺法、扬刺、齐刺法等许许多多。
今天我们说一下疼痛的针刺方法,可以说每种刺法在疼痛治疗中都会用到,现总结本人最常用的刺法。
一.刺皮法刺皮法分为刺皮肤与刺皮下。
针刺时只浅刺皮部,通过十二皮部治疗达到治疗作用,临床上运用治疗四肢麻木,关节扭挫伤,筋脉拘急,广泛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末梢神经炎,面瘫等。
现代依此法发展为皮内针、头针、眼针、腕踝针、浮针等新针疗法。
二.刺血法刺血法分为刺血络、刺反应点、刺穴位,通过针刺放血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上运用治疗红肿热痛、痈肿诸症,头痛,咽喉痛,急性腰扭伤等。
现代依此法发展为三棱针、七星针、梅花针、血糖针等多种针法。
三.刺肉法刺肉法为针刺皮下肌肉的方法,通过刺激肌肉来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临床上运用治疗各种肌肉软组织损伤,如肩周炎、网球肘、肱骨外踝炎等各种肌肉病变,应用较广。
现代常用的毫针与圆利针疗法都是刺肉疗法。
四.刺筋法刺筋法为针刺筋、肌腱、筋膜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肌腱韧带、经筋、滑膜等关节软组织病变治疗疾病,临床上运用腱鞘炎、肌腱炎、滑膜炎等。
现代常用毫针或圆利针直刺、关刺、恢刺以上部位而治疗疾病。
五.刺骨法刺骨法为针刺深度直达至骨的针刺方法。
通过刺激骨膜、骨组织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运用治疗骨痹,如骨质增生、骨关节炎、跟骨刺,现代针法常用的短刺法与输刺法为典型的刺骨方法。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它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方法主要有经络穴位针刺和常用疗法两种。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的实践操作对于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是必考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帮助中医师承进行正确的实践操作。
1. 头痛:头痛是人们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中医常用的针灸方法是太阳穴针灸。
太阳穴位位于眉毛和耳垂之间凹陷处,通过针刺太阳穴位可以改善头痛。
此外,还可以使用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向外侧数4横指的位置。
按压或针刺足三里穴位可以缓解头痛。
2. 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常用的针灸方法是攒竹穴灸。
攒竹穴位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
可用灸法或针刺来治疗咳嗽。
此外,也可以使用合谷穴位,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凹陷处。
通过按压或针刺合谷穴位可以缓解咳嗽。
3. 腹痛: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用的针灸方法是足三里穴灸。
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前侧,向外侧数4横指的位置。
通过灸法或针刺足三里穴位可以缓解腹痛。
此外,也可以使用曲池穴按摩,曲池位于手臂外侧,肘部下方凹陷处。
通过按摩曲池穴位可以缓解腹痛。
4. 发热:发热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常见反应,中医常用的针灸方法是百会穴灸。
百会穴位位于头部,枕骨点连线的中点位置。
用灸法或针刺百会穴位可以缓解发热。
此外,也可以使用太冲穴按摩,太冲位于脚背,大脚趾与第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
通过按摩太冲穴位可以缓解发热。
5. 肩颈痛:肩颈痛常常是由于长时间的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引起的,中医常用的针灸方法是天宗穴灸。
天宗穴位位于手臂外侧上臂中部,二、三头肌附着处凹陷处。
通过灸法或针刺天宗穴位可以缓解肩颈痛。
此外,也可以使用风池穴按摩,风池位于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上方凹陷处。
通过按摩风池穴位可以缓解肩颈痛。
以上是一些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中医师承在实践操作中需要确切掌握这些方法,以便为患者提供准确和有效的治疗。
针灸治痛“十法”
针灸治痛“十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凭借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广泛应用,成为缓解各类疼痛的重要手段。
本期刊将介绍针灸治痛的十种方法,包括疏风止痛、散寒止痛、祛湿止痛等,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这些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提升生活质量。
一、疏风止痛法疏风止痛法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流动,缓解风邪引起的疼痛。
针灸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神经性疼痛。
在治疗过程中,针灸师会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并采用不同的手法如插入、转动等来达到舒筋活络、散寒除湿的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头颈部、肩背部以及四肢关节等多种类型的风寒湿邪引起的疼痛。
二、散寒止痛法针灸通过温通经络、散寒驱寒的作用来缓解寒邪引起的各类疼痛。
针刺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动,改善组织供氧情况,从而减轻因体内寒邪所致的不适感。
此外,针灸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和抗菌能力,提高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
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激手法,散寒止痛法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冷性腹泻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祛湿止痛法是通过调理气血运行来排除体内湿邪,减轻湿气引发的关节、筋骨等部位的不适和疼痛。
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局部循环,加速湿邪的排出。
此外,针灸还能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对湿邪的耐受性。
四、行气止痛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畅通,舒缓气滞引起的疼痛。
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因气滞引起的各类疼痛。
此方法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头颈等区域的不适感以及相关的肌肉酸痛、胀闷等问题。
五、活血止痛法活血止痛法是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和废物排出,从而减轻因淤血引起的各类疼痛。
针灸对红细胞、白细胞等血液成分的影响有助于改善局部供氧情况,并增强免疫功能。
六、温中止痛法温中止痛法是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理脾胃功能,达到温通脾胃的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因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类疼痛,如消化不良、胃痛、腹痛等。
针灸是如何止痛的
针灸是如何"止"痛的针灸在一些急性方面的疼痛,比如落枕、急性的腰扭伤,这种情况下用针灸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而且相比于中药而言,针灸会更加的高效,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那么,针灸是如何"止"痛的?可以治疗哪些方面的疼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针灸是如何"止"痛的?针灸疗法的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
按照中医古籍的说法,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联系的网络。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经络就好比是一棵树的枝干,而针灸的穴位就分布在这棵树的各条枝干上。
我国针灸术的发明对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系统的针灸理疗,用针刺“俞”即可止痛,而且四总穴歌也延传至今:“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意思是说只要选对了合谷穴,列缺穴,委中穴,足三里穴等穴位,相应部位的疼痛即可针到病除。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指把毫针按一定的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和提插等针刺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用燃烧的艾绒、艾条、艾粒等,按一定的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和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两种都是通过穴位、经络,调节人体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我们的皮肤、肌肉、筋膜等组织中,存在着很多神经系统末端的感受器与效应器。
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特定的感受器与效应器被激活,使穴位处于“敏化”状态,此时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感受器便会激活局部的神经纤维,从而发出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在接收到信号之后,便会发挥全身性调节功能,从而治愈疾病。
2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疼痛?2.1腰痛针灸治疗腰疼效果也较为显著。
腰痛的针灸治疗以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为主,可采用远近相配取穴。
如局部取阿是穴,腰为肾之腑;远端取足太阳经的穴位,如肾俞、大肠俞、委中穴,治疗效果显著。
如果患者腰痛较为剧烈,可远端取平衡针的穴位,如悬钟穴、后溪穴,同时腰部可进行功能锻炼,配合针灸的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急症针灸的治法
一、偏头痛1、治法:疏调经脉,通络止痛。
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选穴。
前额痛:阳明经,侧头痛:少阳经,后枕痛:太阳经,巅顶痛:厥阴经。
阳明经: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少阳阳经: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太阳经:天柱、后溪、申脉、阿是穴、后顶厥阴经:百会、四神聪、太冲、内关、阿是穴全头痛:风池、百会、头维、率谷、太阳、合谷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风门、列缺风热头痛:曲池、大椎风湿头痛:偏历、阴陵泉内伤头痛:阳亢:太冲侠溪三阴交肾虚:肾俞太溪三阴交气血虚:气海、足三里痰浊:中脘、丰隆瘀血:血海膈俞2、操作: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瘀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腧行点刺出血并加拔火罐。
头痛急性发作时可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时间宜长。
二、落枕的治法、主穴、叙述并演示其毫针操作1、治法:调气活血、舒筋通络。
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太阳经穴为主。
2、主穴:落枕穴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配穴:风寒袭络者+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内关、局部阿是穴肩痛者+肩髎、外关背痛者+天宗3、操作:毫针泻法。
先刺远端穴落枕穴、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
在针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
三、中风(1)中经络1、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3、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风池;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4、操作:(2)中脏腑1、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针灸治痛的三则与十法
针灸治痛的三则与十法一、为什么会出现疼痛?(1)不通则痛。
中医认为疼痛是各种原因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造成的,其核心是气血运行不畅。
人身经脉流通、气血运行上下内外,若病邪相加,气行不畅,血运不调,气血不通,则出现疼痛。
可概括为“不同则痛”。
(2)不荣则痛。
人体气血阴阳充足,滋润温养脏腑经脉,脏腑经脉得荣则能维持正常功能;气血阴阳不足,脏腑经脉失于温养濡润,则产生疼痛。
可概括为“不荣则痛”。
(3)外感邪气。
瘀邪阻滞,气血失和,机体功能紊乱时,易致六淫邪气外袭,其中尤以风寒湿为多见,六淫侵袭、使经络闭阻,营卫凝滞,气血不通,而致关节疼痛。
此外,关节、肌肉的不对称、不协调状态称为失衡状态,筋移位和骨错缝等均可引起疼痛。
二、针灸是如何治痛的?针灸治疗疼痛主要是通过疏通脏腑经络,调理经脉气血运行来进行。
针灸可以有效改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并且针灸具有消炎的作用。
多数的疼痛是有炎性物质刺激所致,针灸可以激发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
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针灸能够引起脑内内啡肽等致痛物质分泌从而能够抑制疼痛,减轻疼痛感。
三、针灸治痛有哪三则?1.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意思是说人体局部的疼痛,是由于机体局部的气血经脉不流通、不通畅引起的,如果气血经脉流通,则不会疼痛。
中医理论很重视人体的气血,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人体局部受寒,或者急慢性的损伤,或者气血的减少、衰弱,均可以引起气血经脉不通畅而出现疼痛的症状。
因此可通过针灸的方式使局部气血经脉流通,来缓解疼痛症状。
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的穴位来治疗。
也就是说熟悉掌握经脉循行分布对治疗疼痛是至关重要的。
《标幽赋》中进一步提到:“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刺无不效。
针灸治疗歌诀
针灸治疗歌诀以下是针灸治疗头痛、落枕、漏肩风和腰痛的穴位和方法。
1.外感头痛当遇到北风太烈时,可以使用以下配穴:XXX、风池、太阳、列缺。
对于阳明型头痛,可以使用庭堂、内庭、印堂、合谷、攒竹等穴位。
对于少阳型头痛,可以使用率谷、足临泣、外关等穴位。
对于太阳型头痛,可以使用申脉、后溪、天柱等穴位。
对于厥阴型头痛,可以使用内关、太冲、四神聪等穴位。
对于风寒型头痛,可以使用风市穴位。
对于风热型头痛,可以使用大椎、曲池等穴位。
对于风湿型头痛,可以使用阴陵泉穴位。
2.内伤头痛当遇到北风微时,可以使用以下配穴:XXX、风池、头维。
对于肝阳型头痛,可以使用太冲、太溪、侠溪等穴位。
对于痰浊型头痛,可以使用阴陵泉、太阳、丰隆等穴位。
对于血瘀型头痛,可以使用内关、膈俞、血海等穴位。
对于血虚型头痛,可以使用肝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位。
对于肾虚型头痛,可以使用肾俞、太溪、悬钟等穴位。
3.落枕当出现警钟外公或后妻症状时,可以使用肩井、悬钟、外劳宫、后溪等穴位。
对于风寒型落枕,可以使用合谷、风池等穴位。
对于气血瘀型落枕,可以使用内关穴位。
对于肩痛型落枕,可以使用外关、肩髃等穴位。
对于背痛型落枕,可以使用肩外俞、天宗等穴位。
4.漏肩风当出现阵前聊语症状时,可以使用肩贞、肩前、肩髎、肩髃等穴位。
对于肩前部的漏肩风,可以使用手阳明的合谷穴位。
对于肩后部的漏肩风,可以使用手太阳的后溪穴位。
对于肩外侧的漏肩风,可以使用手少阳的外关穴位。
对于外邪型漏肩风,可以使用合谷、风池等穴位。
对于气血瘀型漏肩风,可以使用内关、膈俞等穴位。
对于气血虚型漏肩风,可以使用足三里、气海等穴位。
5.腰痛对于腰痛,可以使用以下穴位:大椎、肾俞、腰阳关、筋缩穴、膀胱俞等。
通过针灸这些穴位,可以缓解腰痛的症状。
1.阿是大肠畏重,其穴位为委中、大肠俞和阿是穴。
对于寒湿证,应刺激腰阳关;对于瘀血证,应刺激膈俞;对于肾虚证,应刺激肾命志,包括肾俞、命门和志室;对于足太阳证,应刺激申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著名针灸学家高立山主任几十年的针灸治痛临床经验总结,现与大家分享。
一、针灸治痛三个原则:简称“三则”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古人从病机方面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疼痛可止。
这就提出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气血不通?是哪个脏腑、哪条经络气血不通?这对治疗疼痛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总结针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的穴位来治疗。
也就是说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这是很重要的。
古人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指教,如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也就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时,可取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六、交穴、会穴来治疗。
这是由于经络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疗原则。
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脏腑气血不调时,用带门字(如期门、章门)或海字(如气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来治疗,通过这些穴位来调和脏腑气血,达到治疗因脏腑病而引起的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影响到人的精神,病人烦躁、坐卧不安、失眠等。
这就是疼痛影响到人的神明,影响到心。
也有一些疮疡疼痛,兼有红肿,而又烦躁,是疼痛影响到血脉,而心主血脉、主神明,也同时影响到心的表现,因此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依据此理,在治痛时不论因脏腑还是因经络,只要病人出现坐卧不安,精神烦躁,脉数尿黄,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间使、心俞。
药如: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连翘、黄连),均能取得满意止痛效果。
二、针灸治痛十个立法:简称“十法”
1.疏风止痛法
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风邪,调和荣卫。
穴用风池、风府、风市。
风池可祛风解表,风府祛风清神,风市祛风通络。
此法以治外风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不是固定一点疼痛为特点。
有汗、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风者都可应用。
2. 散寒止痛法
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络,行气止痛。
穴用:大椎、后溪、昆仑。
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能助阳以散寒。
后溪是八脉交会穴,能通督脉。
昆仑经足太阳膀晩经由上向下夹脊循背,寒邪伤人,首犯太阳。
三穴共奏宣散寒邪,行气止痛之效。
3. 祛湿止痛法
湿邪粘腻,易阻气机,滞在上常见头晕,滞在躯干常胸闷、腹胀。
湿流四肢则胀痛,治疗均应祛湿消肿止痛。
穴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中脘、三阴交可祛湿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浊,消肿祛湿。
三穴共奏健脾、行气、祛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4. 行气止痛法
气滞则痛,古有形伤肿,气伤痛之说,此处气滞,一指肝气郁结,二指思则气结,治当疏肝行气止痛。
穴用:肝俞、期门、阳陵泉。
肝俞、期门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气止痛。
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可舒肝利胆。
以上配合可治胸胁疼痛、胃气痛、四肢走注疼痛。
5. 活血止痛法
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发为疼痛,多为刺痛,其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穴用:尺泽、委中、膈俞。
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为血之会穴。
三穴能活血化瘀,何处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
6. 温中止痛法
寒邪直中,或从内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如胃脘痛、腹痛、痛经因寒者,均可使用。
穴用:中脘、气海、脾俞。
灸中脘、气海,可温中下二焦,散寒行气;脾俞针灸并用,温运脾阳,散寒行气止痛。
7. 消导止痛法
食滞中焦,或停肠胃,常致便秘、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故须消导食积,通肠导滞,腑气通畅,胀痛可止。
穴用:中脘、天枢、足三里。
中脘调胃,天枢通肠,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胃腑以下行,增胃肠之蠕动,饮食积滞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8. 养血止痛法
外伤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过多,常致筋脉失养而疼痛,有时疼痛游走无定处,治要养血荣筋止痛。
穴用:肝俞、脾俞、阳陵泉。
肝藏血,脾统血。
肝俞调肝血以养筋,脾俞益脾而增饮食生气血。
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利节止痛。
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选穴。
9. 清热止痛法
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火邪热盛,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易疼痛,诸如炎症的红、肿、热、痛。
穴用:十宣、大陵、丰隆。
十宣放血泻脏腑热,丰隆从阳明以泻六腑热。
热去肿消,经通痛止。
10. 补肾止痛法
肾主骨,肝主筋。
肝肾亏损,则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则疼痛加重。
治应补肝肾,强筋骨,肾气充实则筋骨不痛。
穴用:肝俞、肾俞、太溪、大杼。
肝藏血,肾藏精。
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常致腰膝疼痛。
若兼见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脉沉细弦,则可应用此法。
以上“三则”、“十法”,仅是个人经验之总结,不是针灸治痛之全部,选穴亦为自己常用穴为例。
读者不必拘泥,也可依法再立穴位。
如因风寒而致腰腿痛,可用大椎、后溪、风池、秩边,取相贯之经的原穴京骨。
如痛的精神不安者,再配大陵、间使。
举例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