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的古医书--岳美中
岳美中医案集原文
岳美中医案集原文武则天时代,有一位名叫岳美的中医。
岳美是一位医术高明,深受百姓爱戴的中医师。
他治病以天地之道,以阳阴之理,以五行之气,以经络之术,而得之天人合一之道。
他所治病无论是内伤、外伤、寒热、虚实,无一不精通。
岳美医术精湛,为人厚道,深得百姓爱戴。
有一天,一位年长的村民前来求医。
这位老者姓郭,有六十多岁了,平日身体一直都很好,可是最近几天却感到身体虚弱,头晕目眩,还伴有心悸的症状。
村民们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很着急,便想起了岳美。
岳美见到郭老汉,先让他坐下慢慢说病情。
郭老说,最近几天头晕目眩,还伴有心悸的症状,实在是受不了了,所以来找你求医。
岳美听了以后,细心地给郭老人把脉,然后仔细询问病情。
通过仔细地询问和细致把脉,岳美断定这是一种内伤的病症。
岳美给郭老人开了一副中药方子,叮嘱他按时吃药并注意休息。
另外还嘱咐他调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熬夜。
岳美还给郭老开了一些适合他的调理身体的膳食,叮嘱他要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热水,并教他一些身体调理的保健术。
郭老人听了岳美的嘱咐,信心十足地回家了。
经过两个月的调理,郭老人感到自己的身体快要好转了,头晕目眩和心悸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他非常感激岳美医师的救治之恩,因此打算捐献一些钱财给岳美,岳美却谢绝了郭老人的好意,说:“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不必谢我。
”又过了几年,郭老人又因年事已高造访岳美医师。
郭老人的身体出现了新的毛病,这一次他感到常常腰酸背痛,而且还伴有腹泻的症状。
岳美见到郭老人后,立即给他把脉,细心询问,断定郭老人的这一次的病症是脾胃虚寒所致。
岳美给郭老人开了一副新的中药方子,让他煎煮后按时服用。
另外还叮嘱他要注意膳食的调理,少吃生冷食物,多吃温热食物,不要熬夜,适当多睡觉。
岳美还给郭老人一些适合他的中医按摩方法,帮他改善病情。
郭老人坚持按照岳美医师的嘱咐来进行治疗,同时加上适当的锻炼和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郭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黄煌经方医话》“不可思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作者/黄煌今天孙老来我办公室复诊,他告诉我,自从服用汤药以后,体温一直正常,3个月来,从未出现那恼人的高热。
孙老今年已经年近90高龄,虽然有糖尿病、帕金森、房颤、前列腺肥大等病,但脑子不糊涂,身板还硬朗。
但是,去年春天开始,竟然不明原因发高热,发作时寒战,继而汗出而退,几乎每月一发,连续住院多次。
医院先前查不出原因,后来血培养诊断是菌血症,使用了不少抗生素,有效,但好好坏坏,医院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建议请中医调理。
去年冬天他来诊时,手抖、腿颤,舌苔厚干,舌质暗淡,下肢浮肿,脉缓,时有歇止。
确实是元气大伤。
我用的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生黄芪60克、桂枝10克、肉桂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葛根60克、干姜10克、红枣20克。
水煎,每剂服用2-3天。
老人服药很认真,坚持服药近三月。
望着老人欢快的神情,我也很高兴。
当我为他诊脉时,老人又告诉我,他本来非常严重的灰指甲也没有了。
他骄傲地伸出那十个指头,指甲居然红润完好。
效果真是不可思议!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我经常用此方治疗身体臃肿龙钟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其身体特征是面色黄暗或暗红,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
此方服用后大多患者气力增进,浮肿消退。
所以,我将黄芪桂枝五物汤看做是一种调体方。
孙老恼人的发热,应该与其年老体质下降有关,黄芪桂枝五物汤不是退热方,也不识血中的细菌为何物,也不知灰指甲是真菌作祟,但此方能够增强体质,是治本方。
难怪孙老服用此方以后,许多症状消失了。
他还告诉我,现在每天能写字半小时,手抖也大大好转了。
治病必求其本,这是古训。
本在哪?对慢性病来说,本在体质。
半夏天麻白术汤
对岳美中教授所谈专病专方的体验(节选)作者/房定亚著名中医岳美中教授在抱病住院期间,几位研究生和我,一边学习岳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边给他老人家治病。
三年多的时间,他将毕生学术精粹源源不断地口传心授,让我们受益不少。
现就岳老所提倡的专病专方的思想,略谈学习后的体验。
半夏天麻白术汤治眩晕案戈某,男,68岁,1981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体胖,平素咳嗽气喘,吐白痰,易外感,偶因饮食不适而晕厥。
近日头昏眩晕,卧则安,起则头眩,动则天倾地旋,身不支而行走艰难,故邀余到家诊视。
诊见:语音不扬,气短喘嘘,头倾不欲睁眼,脉虚大而数,舌体胖,苔白。
血压80/40毫米汞柱。
诊为眩晕,证属气虚挟痰。
治宜补气健脾化痰,拟予岳老治低血压眩晕方,即半夏天麻白术汤:半夏10克,天麻10克,苍、白术各10克,炒麦芽10克,神曲12克,党参10克,黄芪1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黄柏10克,干姜5克。
6剂,水煎服。
11月10日复诊,头晕消失,精神转佳,饮食增进,吐痰明显减少,咳嗽气喘也有所减,乘车外出工作也不觉眩晕。
因年近七旬,肾气虚衰,针对年高肾虚体质给以肾气丸,活血通脉片常服,以温阳益肾、补气活血巩固疗效。
随访8个月眩晕未见复发。
按:岳老传授半夏天麻白术汤(东垣方)既能治高血压眩晕,又能治低血压眩晕,为双向调治方剂。
本病例几经数医给镇静、调节神经中枢、扩血管药治疗,收效甚缓,而用岳老治低血压眩晕专方确收捷效。
岳老在住院期间,有时血压突然升高至200/90mmHg,出现头晕目眩,闭目不敢睁,怕见光亮,恶闻噪声,稍有转侧,则呕吐食物,甚或绿水,身出大汗。
两脉弦缓,舌质暗红,苔薄白。
遂予半夏天麻白术汤原方,服药2剂,诸症皆平。
岳老自身非一次验证,住院三年多,屡发屡用,每获效如桴鼓之应。
可见该方治低血压或高血压眩晕,都是经得起重复验证的。
芡实合剂治肾病型蛋白尿案郭某,男,45岁,1980年5月11日初诊。
患肾病已三年,经常浮肿,腰酸腿软。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篇1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
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
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
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
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
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
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
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
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
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
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
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一至十一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辑收录13种名著:1.《中医临证备要》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第二辑收录14种名著1.《中医入门》2.《章太炎医论》3.《冉雪峰医案》4.《菊人医话》5.《赵炳南临床经验集》6.《刘奉五妇科经验》7.《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8.《女科证治》9.《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10.《读古医书随笔》11.《金寿山医论选集》 12.《刘寿山正骨经验》13.《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14.《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第三辑收录20种名著《内经类证》《金子久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杨志一医论医案集》《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辩证论治》《赵绍琴临证400法》《潘澄濂医论集》《叶熙春专辑》《范文甫专辑》《临证一得录》《妇科知要》《中医儿科临床浅解》《伤寒挈要》《金匮要略简释》《金匮要略浅述》《温病纵横》《临证会要》《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第四辑收录6种名著《辩证论治研究七讲》《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温病条辨讲解》《医学三字经浅说》《医学承启集》第五辑收录19种名著《现代医案选》《泊庐医案》《上海名医医案选粹》《治验回忆录》《内科纲要》《六因条辨》《马培之外科医案》《中医外科证治经验》《金厚如儿科临床经验集》《小儿诊法要义》《沈绍九医话》《著园医话》《医学特见记》《验方类编》《应用验方》《中国针灸学》《金针秘传》第六辑收录11种名著《温病浅谈》《杂病原旨》《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东垣学说论文集》《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潜厂医话》《中医膏方经验选》《医中百误歌浅说》《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赵文魁医案选》《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第七辑收录15种名著《伤寒论今释》《伤寒论类方汇参》《金匮要略今释》《杂病论方证捷咏》《金匮篇解》《中医实践经验录》《罗元恺论医集》《中药的配伍运用》《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针灸歌赋选解》《清代宫廷医话》《清宫代茶饮精华》《常见病验方选编》《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新编经验方》第八辑收录11种名著1.《龚志贤临床经验集》龚志贤2.《读书教学与临症》3.《陆银华治伤经验》沈敦道4.《常见眼病针刺疗法》曹仁方5.《经外奇穴纂要》常德新6.《风火痰瘀论》7.《现代针灸医案选》 8.《小儿推拿学概要》9.《正骨经验汇萃》 10.《儿科针灸疗法》11.《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单玉堂第九辑收录11种名著《祝谌予经验集》《疑难病证思辨录》《女科方萃》《名老中医带教录》《细辛与临床》(附疑难重奇案七十三例)《清宫药引精华》《干祖望医话》《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疑难病证治》《清宫外治医方精华》《书种室歌诀二种》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左右出版,11种(通过当当网考证)。
熟读王叔和 还要临帖多
岳美中还说,温病学方面,叶、薛、吴、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为最好,用于临床多效验。……药物学方面:先学《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之后可看《本草备要》等。类书方面,《医宗金鉴》甚好,各科齐备,辨证详而方药精。其它,如《六科准绳》、《张氏医通》、《东垣十书》也是好类书,宜一并披阅。学杂病以《医宗金鉴》为好,看妇科以《济阴纲目》、《傅青主妇科》为优,特别傅青主的书最好。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值得借鉴。
博览群书固然好,但不可蜻蜓点水漫无边际式地泛读,应有所选择。岳美中生前对初学者就曾开出了一些颇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巢氏《诸病源候论》是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头,时时取观。各家学说中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刘河间六书》为好。金元四大家,各有所长,只是张子和太偏,不善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门。历代医家在繁忙的诊务之余,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这些文献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亦是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术、根基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精研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好学术素质和提高临床技能的必由之路。
不仅古代医家如此,现代名医亦然。如已故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日理临床夜读书”,任应秋先生“十三经都已背诵如流”……总之,凡有造诣的古今医家,莫不以读书为第一要紧之事。只有多读书,多读中医古书,才能加深对中医的认识,领会其内涵,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的妙用时,深有体会地说过:“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于得心应手。”历史已经证明,认真继承中医经典名著与临床诊疗经验,是每位医家成功的门径。不读书,就谈不上扎实的继承;无继承,学术的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从奢谈创新和进步。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王某,男性,患心动悸症,脉小弱无力,两腿酸软,予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桂枝9克,生姜9克,麦门冬18克,酸枣仁9克,人参6克,阿胶6克,生地黄48克,大枣10枚(擘)。
以水4盅,酒3盅,先煮8味,取2盅,去渣,纳阿胶化开,分2次温服—《伤寒论》方]。
4剂而两腿觉有力,再4剂而心动悸基本消失。
忆及在1945年时,曾治愈一心动悸脉结代之患者。
当时同学王继述在侧,曾讨论过用此方治此病之究竟,他有整理笔记,现节录在下面:刘某,男性,患脉结代心动悸症。
初就诊于某医,服药3剂未效,来师处求治。
师索观某医之方。
则是仲景炙甘草汤。
诊其脉,结代,问其自觉症,心动悸,的确是炙甘草汤证,因何不效?见师凝视细审前方,递给于我说:“你来看,此方证既对,因何不效?”我看了许久,不知所对,请示于师。
师曰:“此所用方虽完全取于仲景,但还有一间未达,关键在于用量上。
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随处可以体会得到,而此方尤显。
”今先究其脉结代心动悸之病机。
炙甘草汤在仲景《伤寒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脉何以结代?血气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续行阻滞,同时心脏又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而前,所以现结代之脉。
心何以动悸?悸则心动,即虚里部位跳动不安,营血既亏,心无所养,真气以馁,则心惊,脏神不宁,所以现心动悸之证。
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所以谓前医投方无误。
兹再论炙甘草汤之方义及用量。
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乃后世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竟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韵伯,精如尤在泾,也只认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囵言之,漫不经意。
不知甘草具“通经脉,利血气”之功能,载在陶弘景《名医别录》,而各注家只依从甘草和中之说法,抛弃古说不讲。
顾甘草命方,冠诸篇首,日人丹波元坚还知注意。
若方中大枣,无论中外医家,则多忽而不谈。
不知此方用大枣至30枚之多,绝非偶然,在《伤寒》、《金匮》诸方中,大枣用量居多者,惟此方为最。
中医药学习资料合集18
||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pdf
|| ├──────────伤寒名案选新注.pdf
|| ├──────────祝谌予临床经验辑要.rar
|| ├──────────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_11160699(全).rar
|| ├──────────笔花医镜.pdf
|| ├──────────经方临证录.pdf
||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0225081江尔逊_0.rar
|| ├──────────止园医话.pdf
|| ├──────────汤头歌决.htm
|| ├──────────汤头歌诀白话解.pdf
|| ├──────────17、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pdf
|| ├──────────18、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孟英医学全书.).[].pdf
|| ├──────────20、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吴昆医学全书.).[].pdf
|| ├──────────医坛一千零一夜_0.rar
|| ├──────────医宗已任编.pdf
|| ├──────────医道灵源:李仲愚先生医道理法精要_0.rar
|| ├──────────卫生易简方.pdf
|| ├──────────近代中医珍本集 妇科分册_0.ra金匮分册_0.rar
|| ├──────────近代中医珍本集 验方分册_0.rar
|| ├──────────重订万病验方大全_0.rar
|| ├──────────28、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周学海医学全书.).[.pdf
岳美中(内科,擅长老年医学)
岳美中个人简介岳美中(1900~1982),名岳锺秀,号锄云。
河北省滦县人。
早年攻读文史,二十五岁时因肺病吐血,发愤自学中医。
曾行医于冀东、鲁西一带。
解放后曾任唐山市中医公会主任、唐山市卫生局顾问,后调中医研究院工作。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垒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主任、中医教授。
从事中医工作数十年,有较深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肾病、热性病、老年病等有深入的研究和较好的疗效,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名望。
学术思想岳美中于50年代后期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了中医治疗水平的提高。
他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将内科杂病分为两大类:一为气化病,即一般所称之功能性疾患;一为实质病,即一般所称之器质性疾患。
就治法言,气化病多取泛通治法,实质病则取特殊治法。
在特殊治法中,再照顾机体的内外情况,辅以其他治法。
换言之,即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法。
他认为,临床应着重解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
所谓主要矛盾,即某一疾病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每一疾病,在其自身发展的全过程中,会经历几个不同阶段,各阶段决定于它所包含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着和标志着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区分疾病发展中的阶段,必须以其主要矛盾为依据,这样,临床治疗才能得心应手、药到病除。
学术成就1.于50年代后期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了中医治疗水平的提高岳美中为人民共和国施展医学才华的年代,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30年间。
特别是50年代后期,由于政府的提倡,中医学术刚刚振兴,中西医结合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中医医生对于经过确诊而又缺乏治疗手段的疾病,不知如何采用中医方法处理。
临证畏首畏尾,不敢进?影响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和学术进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如何理解和运用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呢?岳美中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特点和精华所在。
岳美中治血痹医案
岳美中治血痹医案郭某某,女性,33岁,北京某厂干部。
于1973年6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1800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6个小时,血始止住。
极端贫血,血色素3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400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
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擘),生姜18克。
水煎温服。
7月2日二诊:上方服3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
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擘)。
水煎温服。
7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
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
处方:生黄芪18克,川续断6克,大独活6克,大秦艽6克,防风6克,辽细辛3克,川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9克,酒炒自芍9克,桂枝9克,云茯苓9克,杜仲炭9克,川牛膝9克,台党参9克,炙甘草6克。
水煎温服。
7月26日四诊:服上方10剂,周身觉有力,食指痛愈。
唯左脉仍弱,血虚宜补,予人参养荣丸。
8月1日五诊: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小指与无名指作痛。
按小指内侧,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无名指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从经脉寻求,很明显是心经虚弱,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投予生脉散作汤用,以养心气。
处方:党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
水煎服。
9月3日六诊:上方服2周,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唯脉仍现虚象,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
(据《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按语:难产大出血后发生周身麻痹不遂,又见脉象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等血虚之象,故岳老以此断为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得良效,后以补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
中医古今名医之清代名医--邹润安
中医古今名医之清代名医--邹润安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是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古今名医之清代名医--邹润安清代医学家邹润安先生(1790-1845),江苏武进人。
其去世至今已164年了,然而他却认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医学著作——《本经疏证》。
清代医学家邹润安先生(1790-1845),江苏武进人。
其去世至今已164年了,然而他却认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医学著作——《本经疏证》。
这是一部发掘《神农本草经》药物精蕴和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力作。
它融《内经》、《伤寒杂病论》诸书之精义于一炉,在阐述《神农本草经》药物及其功效方面,见解独特而又精辟,可谓颇具卓识。
应当说,邹氏尽管没有像孟河学派的四大医家马培之、费伯雄、巢崇山和丁甘仁等人那样有名,也没有留下多少临床医案。
但他在中医理论研究的造诣和贡献上决不在这四位医家之下。
杨照藜在《重庆堂随笔》总评中说:“本草以《本经疏证》为第一善本,其援引浩繁,穿穴精透,可谓空前绝后。
”笔者以为,在对仲景学术的各类研究性著作中,邹氏之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邹润安先生生卒年月约早于丁甘仁氏七、八十年。
同里周仪颢在《邹润安先生传》中说他:“家故贫,艰于就傅,勤苦自励,于书无所不窥、虽冱寒盛暑,披览不缀。
小柴胡汤医案
小柴胡汤医案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
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
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
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
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
所谓“往来”也有特殊意义。
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
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
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
“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
“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治的病位。
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
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
“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
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
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
此证当与百合病作鉴别。
浅论朱丹溪提壶揭盖法
浅论朱丹溪提壶揭盖法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出四大家之后,综其前辈之长,论治杂病唯有独到之处,在《丹溪翁传》中记载其继攻邪派张从正之吐法宣肺以治愈小便不通之病案,开后世“提壶揭盖”之先河,在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指导下,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治相关疾病。
标签:朱丹溪提壶揭盖上焦下焦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贵为滋阴派之掌门,且在论治杂病上亦有其独到之处。
有谚云:伤寒用仲景,热病用河间,内伤用东垣,杂病用丹溪。
朱丹溪在论治杂病中,从痰着手是其特色,与“百病皆由痰作祟”甚合默契,并提出了“痰瘀互结”,“治痰总方用二陈”等可贵的经验,成为现代治疗很多痰瘀互结类疾病的理论渊源。
朱丹溪因其出于四大家之后,对四大家之思想理论也是兼容并收,滋阴降火实乃补河间派治疗实火之不足,理气健脾以治痰是对东垣补土派的发挥,张从正的吐法,丹溪也深得其精髓,并融会贯通痰证辩证,治疗临床疑难怪证。
在《丹溪翁传》中就有一生动病例。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治以利藥,益甚。
翁診之,右寸頗弦滑,曰:“此積痰病也,積痰在肺。
肺爲上焦,而膀胱爲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辟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
”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
①此病即是从痰着手,运用张从正之吐法,下病上治,以升为降的一典型病例。
按照常规治疗小便不利,理应塞者通之,实际情况,病情反而加重。
据此推论,当责之上焦不通而下焦闭塞,此乃朱氏技高一筹之处。
再与舌脉相参,肺有积痰。
肺为气之主,上焦闭塞,气机不能升;因此下焦也闭塞,气机不能降,最终导致了小便不通。
虽然经云:小大不利治其标②。
诸医皆以利药下之,而不思本求源,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岂能有效?唯有丹溪抓住关键之处仍在一个“气”字,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要通畅顺达,一窍不通,则周身不适。
正如案中所述:“上焦閉則下焦塞,辟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
”中医学整体观念在这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可见祖国医学,取象比类,效法自然,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岳美中医案精读之五——半夏泻心汤治疗肝炎腹胀
岳美中医案精读之五——半夏泻心汤治疗肝炎腹胀腹胀是消化系统十分常见的症状,曾经肝炎在中国大地流行,西医学认为肝胆属于消化器官,中医也认为肝胆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胆内贮存的胆汁直接参与饮食物的消化,而胆汁是肝之余气所化,肝之疏泄功能又能调节胆汁的排泄,因而肝炎患者常出现消化系统症状。
本案患者患慢性肝炎后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后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大便溏,日2-4次,多至5次,无腹痛,精神疲惫,睡眠不佳,肝区时痛。
然而这些症状西药治疗8月仍未获效。
西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一些消化系统症状改善有时确实不理想,而中医却有较大优势,这得益于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在认识这些症状时,是从脾胃、肝胆等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着手,以整体和联系的观点来分析,试图从根本上调整、恢复人体的消化功能,这比西医从局部、对症治疗的角度要高明。
患者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岳老辨为寒热夹杂的半夏泻心汤证,服药4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
我们来看岳老的处方:党参9g,清半夏9g,干姜4.5g,炙甘草4.5g,黄芩9g,黄连3g,大枣4枚(擘)。
以水500ml煎至300ml,去滓再煎取200ml,早晚分服,日1剂。
从组成来看,岳老使用的是原方,没有一味加减,只是药物分量有所调整。
干姜、甘草减半,而半夏没有用较大量。
虽然我们学习经方时强调要注意药物剂量的比例,但也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才能丝丝入扣,取得好疗效。
半夏泻心汤中干姜辛温,其用量要根据寒之轻重而变化,芩、连苦寒,用量要依据热之轻重而增减。
这个寒热错杂,究竟怎么理解呢?曾经一个老师告诉我,这是脾寒胃热,可谓提纲挈领,大家可以参考。
治疗腹胀,现在我们常加用枳壳、厚朴、陈皮、木香之类以行气消胀,但此案并不用这类药物,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行气消胀类药物有加用的必要吗?如果不用就能达到治疗效果,加用岂不是画蛇添足,徒增患者费用?如今中医开方,少则十几味,多则几十味,大方趋势明显,实不可取。
【内科名医方系列(24)岳美中内科方14首】
【内科名医方系列(24)岳美中内科方14首】岳美中,1900年出生,河北滦县人。
自幼研读文史经典,25岁学医,28岁悬壶应诊,长期从事老年病研究并卓有成效,长于治疗热性病,对肝脏病、脾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治疗经验也很丰富。
晚年倾心于中医教育,1978年创办了全国高级中医研究生班。
一生著有《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等十余部著作,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晚年被选为全国五届人大常委委员,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任中国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中医研究生班主任、中医教授等职,逝于1982年。
1.治停饮胁痛方【处方】清半夏9克,毛橘红4.5克,云苓片9克,炙草4.5克,川枳壳3克,玉桔梗3克,【用法】水煎服。
【主治】停饮胁痛【加减】若表面有肿痛者,可加白芥子3克(病重者,可重用白芥子至12克)。
2.便血方【处方】木耳炭30克,柿饼炭30克,内金炭30克,陈皮炭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克,白开水送下,早晚各服1次。
服过1料有效时,再继续配服。
【主治】男妇老幼大便下血,日久不愈,无腹痛者。
3.治胃痛方【处方】甘松60克,香附90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
【主治】胃神经痉挛作痛,因忿怒易发者。
4.治伤寒感冒方【处方】粉甘草6克,冰片3克。
【用法】共为末,在6日内以少许点目内眦角,6日外点两眦角(男左女右)。
【主治】伤寒感冒5.治发际疮方(俗名气不分)【处方】川羌活9克,防风9克,自芷9克,菊花9克,连翘9克,银花9克,川芎6克,花粉9克,蜈蚣1条,红花6克,赤芍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重者用蜈蚣3条,再加全蝎1.5克,乳香15克。
【主治】发际疮【注意】若疮已破溃及脓血过多者,不可再投本方,恐其复开走泄之路,重伤津液。
6.治妇人乳痈方【处方】黄芩6克,黄柏6克,干姜6克.甘草6克,椿白皮l 克【用法】共为细末,用黄米醋调好,箍于患处。
【正气】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关键字】正气第一部分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土虚木必摇--〔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清代名医——邹润安
龙源期刊网
清代名医——邹润安
作者: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39期
清代医学家邹润安先生(1790~1845),江苏武进人,著有医学著作《本经疏证》。
这是一部发掘《神农本草经》药物精蕴和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力作。
它融《内经》、《伤寒杂病论》诸书之精义于一炉,在阐述《神农本草经》药物及其功效方面,见解独特而又精辟,可谓颇具卓识。
杨照藜在《重庆堂随笔》总评中说:“本草以《本经疏证》为第一善本,其援引浩繁,穿穴精透,可谓空前绝后。
”
汤用中在《本经序疏要》跋中说:“君为人治病,必先单家而后巨室。
非盛寒暑,未尝乘舆”。
可见邹氏不仅是一位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平民医生。
所以,其品行和学问皆获得众友人的尊敬。
清代王孟英在《温热经纬》卷五之方论中,曾有不少地方的注释引用了《本经疏证》的论述,可见其对邹氏的推崇。
岳美中在为中医研究生班草拟的“当读的古医书”中,亦推荐了《本经疏证》。
《岳美中医话集》评介
《岳美中医话集》评介
仲圭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1982(0)8
【摘要】《岳美中医话集》系岳氏门人整理、中医古笈出版社出版。
本书卷帙不丰,但内容广博,经验宏富,并有独特见解。
读后可增知识,拓思路,有金针度人之妙用。
怎样学习中医岳老主张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用专方专药,则愈病速,见效大。
又
谓:“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清淡。
”他主张“治重大病症要用
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李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
在《当读的古医书》篇中说:“
【总页数】1页(P47-47)
【关键词】岳美中;医话;专方专药
【作者】仲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荟萃经验展现成果--《王其飞医集》评介 [J], 洪文旭;洪泠
2.岳美中老中医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运用——读《岳美中医话集》 [J], 薄会英
3.《冷庐医话》集诸家时间医学之要点 [J], 张年顺
4.岳美中临证心语感言——读岳美中医案医话有感 [J], 张桂睿
5.《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男子前阴病辨治特色 [J], 何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读的古医书
岳美中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
谈中医书大体上说来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理法方药能精则辨证论治无误,而活人有术。
因而学习中医可从理法方药4个部分去加以研究。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源有流,各个时代都出现了著名的医家。
他们代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
因之,顺着时代,从源溯流地研读著名医家的代表著作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中医著作甚多,有难有易,旧时学医往往先读浅显易懂便于应用的医书,等到有了点功底,再逐步钻研高深的典籍。
这种先易后难的读书可收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然而,也有从难到易者,清·张志聪即主张先从《内》、《难》研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即充,活水不乏,医术大可精进。
不过,学习中医,我意当从方剂入手。
方剂之祖为仲景,因而读书还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为好。
仲景最讲求的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六经标题,首揭“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鲜明地昭示后人。
论中更有“随证治之”、“依法治之”等语。
在具体治疗中则某病以某方“主之”,某病“可与”或“宜”某方则是点明专病专方与辨证之下随宜治之的方治精神。
《金匮要略》则论述三因,以专病专证成篇,题目亦揭出“辨病脉证治”,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基础上行使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总之,仲景之书分论各治,既昭示人辨证论治的原理原则,又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
其规律之谨严,对临床实践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实是中医书籍的精髓,最宜反复钻研。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注疏《伤寒论》的已有四百多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该毫无依傍地直接阅读原文,从白文下功夫,反复研读,才能辨出《伤寒论》的真味道来,这样才算是善读《伤寒论》。
读《伤寒》如此,读其他经典医籍也应如此,当然,为了开拓思路,帮助理解原著,适当地参看一些注家也是可以的。
《伤寒论》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最佳,语无泛淡,不可不熟阅之。
《金匮要略》可看尤在泾《金匮心典》,尤氏著作,颇多发挥,最能启人心思,历来为医林所重。
另外,近人陆渊雷《伤寒今释》、《金匮今释》二书脱胎于日人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但较汤书易读是其优点,可惜的是未注明出处。
《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二部,主要讲中医生理、病理,要读。
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生理、病理,就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
读《内经》,其中的生字、难句首先得懂,才能读。
这就牵涉到文史哲的修养,古汉语文化的功夫。
这些知识,也是学习中医的人必须具备的。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首时时取观。
各家学说中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刘河间
六书》为好。
金元四大家各有长处,他们的书都可以看。
只是张子和太偏,不善学者,反而有害。
温病学方面,叶、薛、吴、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为最好。
比较细致,用于临床较多效验。
《温热经纬》和《王氏医案》都需要细读精研。
其次,何廉臣的著作对温病也多发挥。
何是温病学后起之秀,特别是继承了王孟英的学术思想。
他的《重订广温热论》和《重订感证宝阀》为少见的好书。
诊断确切,于舌诊尤其精到,用药熨贴,分析入微,文字清晰,是书说出了温病真象。
药物学方面,初起先看《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
这类书朗朗上口,便于习诵。
之后可看《本草备要》。
再深一点,可看《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至于《神农本草经》文字古奥,不大适合初学。
但为本草之源,义蕴精深,且简明易诵,是其长处,与《内经》、《伤寒》、《金匮》合称四大经典。
凡欲精研中医亦为必读书之一。
类书方面,清·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甚好。
此书比较实用,各科齐备,辨证详而方药精。
书中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编次订正,也下了很大功夫,有其意义。
前清时,太医院考试就以此为标范,至今北方医生中,学《金鉴》名世者不乏其人,于此也可见该书影响之大,价值之高。
其他如《六科准绳》、《张氏医通》、《东垣十书》也是好的类书,亦宜一并披阅。
学杂病以《医宗金鉴》为好,看妇科以《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为优。
特别傅青主的书最好,其用药自成一家,该重时用量特重,动辄以两计,该轻时用量特轻,轻到几分。
例如,他的完带汤临床上用治白带多效。
方中山药、白术各一两,峻补脾阳脾阴,在大队静药中加入些许陈皮,推动阴药,使脾脏功能健动,则运化有权,湿热可除,故妇女带症可愈。
方名完带,当之不虚。
近年,山西发现《傅青主秘方》,用药一如《女科》,为医书中珍籍,值得加以研究。
我最喜欢仲景和东垣的书。
凡与之有关的书,从源到流也都一一加以系统地学习。
例如,学药则先读张洁古《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继看《兰室秘藏》《用药法则》,再念张山雷《脏腑用药式补正》,再诵何廉臣《新编药物学》等。
学方则读《伤寒论》、《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研经言》、《经方例释》;看《金匮要略方论》、《金匮心典》、《王旭高医书六种》等,一脉相袭而来。
这种从一、二家系统学习的方法是否恰当,仅供参考。
除了上述的书以外,医案、医话也应当有所泛览,汲取别人经验,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
医案以《王孟英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为好,医话以《冷庐医话》、《芷园医话》为佳。
总之,凡学医者应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读一家之言,志趣每易为其所夺,落其窠臼之中而不自觉。
为医切忌拘古、趋新。
医药重乎实际,一理之出,一药之投,如弈棋然,必激起对方,彼此牵动得当才可战而胜之,设不得当则为对方所胜。
因此,若不广采众长,以精益其术,囿于方隅,临床之际不偾事误人者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