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书
中医古文献
中医古文献
中医古文献指的是古代中国医学领域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古代医书、医方、医话、医家论著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文献:
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2.《难经》:记载了医学的病症判断及治疗方法,是中国最早
的外科学专书。
3.《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撰写,是中医临床方面的重要
经典,主要讨论了温病的防治方法和其他病症的辨证论治。
4.《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创作,是中医药方面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大量中草药的功效及用法。
5.《千金方》:是陶弘景所著的中医方剂书,收录了近千种方剂,对临床应用有较大参考价值。
6.《金匮要略》:由张仲景所撰写,记载了大量病症的辨证论
治及方剂应用。
7.《本草纲目》:由李时中创作,是中医药学理论方面的重要
著述,对草药的分类、功效及用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8.《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张仲景所创立的方剂,常用于治疗
中风后遗症等病症。
这些古代中医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也对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参考和指导。
这些文献是研究中医学历史及发展的重要资料,对于理解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古代医学中有许多关于治疗五脏的医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共分为《上古天真论》、《素问真机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等四个部分。
其中,《素问真机论》和《生气通天论》提出了关于五脏的疾病诊治理论和治疗方法。
2.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详细记录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法等。
书中有关五脏的治疗经验和方药应用也被广泛采用。
3. 《金匮要略》:由东晋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记录了一些外感病和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其中的《千金方》一书涉及了五脏的诊断与治疗。
4.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收录了大量有关疾病的方剂。
其中的《千金要方》对五脏的疾病治疗有详细的论述。
古代医书中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辨证施治为基础,通过观察病症和病因,辨别疾病发生的具体脏腑,然后使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
同时,古代医书也强调调理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的治疗。
中国古代医书
中国古代医书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皇帝内经》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宋慈《洗冤集录》回回药方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针灸学:1、《黄帝八十一难经》(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足臂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黄帝针经》(战国?)3、《黄帝明堂灸经》(唐?)4、《灸膏肓俞穴法》(北宋医学家庄绰。
)《针灸资生经》(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备急灸法》(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子午流注针经》(金代针灸学家何若愚)《针经指南》(金元时期针灸家窦默)《针灸四书》(元代针灸家窦桂芳)《针经摘英集》(元代医家杜思敬)《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王国瑞)《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元·忽公泰)5、《针灸大全》(明代针灸学家徐凤)《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针灸聚英》(明代针灸医家高武)《针炙节要聚英》(明·高武)《经络全书》(明·徐曾)《针灸问对》(明·汪机)《针灸集成》(明·作者不详廖润鸿刊)6、《针灸逢源》(清代针灸学家李学川)《太乙神针心法》(清初针灸医家韩贻丰)《灸法秘传》(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绘图针灸易学(图说)》(清代针灸学家李守先)7、《针灸传真》(民国针灸医家赵熙孙秉彝)《针灸真传》(民国针灸医家赵熙)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宋王惟一《铜仁腧穴针灸图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中国古代医书 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
川乌沉香紫稍花蒺藜蛇床子酒浸一两兔丝子各等分
右为末,冷热水如圆,如弹子大,每服一圆,汤三大碗,椒二合,葱二握,用阔口瓶同煎二碗,去却葱根椒,安身于瓶口上薰,如入得手则浴之,冷便止。女人带下赤白者,依此薰之。留取药,得三次温过薰洗,妙。
又方治后生、大人、妇人房事不节,渐至虚损,行步如踏空,夜梦从高坠下,及梦大小诸般水等,并皆治之,常服永无虚病,虽二十岁亦可服。
御方二仙散治肾气
蓬莪术一两茴香二两阿魏三钱,真者
右三味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金锁正阳丹
砒一两,火煅巴豆十两,去油乌头一两,炮木鳖六个雄黄半两
右以上并为末。用黄腊沥青好者各一两半,黄丹一两,朱砂一两半,细研,溶热入前项药末,乘热圆,如鸡头子大。每服一圆,常服,空心盐汤下。小肠气痛,炒茴香、酒冷下,木通煎汤下。滑肠脱肛,干姜、艾同煎,酒温下。心气痛,烧钱淬醋下二圆。气块、啮干,抒子下一圆。妇人红脉不行,及产后诸疾,当归酒下。眼多冷泪,盐椒汤下。
熟地黄生地黄天门麦黄芩枇杷叶山茵陈枳壳金钗石斛甘草已上各三西犀角三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眼。小儿一服分作二服,更斟酌与之。此方得某一晶之家,其间用犀角一味,甚有道理,百发百中。子族中有一仆,牙宣口臭,牙齿渐至颓落。予与二服,立愈。服之
无不效者。《本事方前集》所未载此数方,缘得之不易。今不欲为之已有,不能广利一切,谨附此,与众共之,明医者必叹赏。
人参一两茯苓二两附子七钱重,炮。去皮脐一两牡蛎一两,煅粉草半两草芪一两,盐炙
右为末,每眼三大钱,盐汤点服。忌生冷、油面、粘腻等毒物,无不效者,甚妙。
又方浮椒二两茴香二两粉草一两
右三味每为末,服二钱,热汤点服。忌毒如前。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1、《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内外同治”的理论,总结出的十七种伤寒的候选症状,并提出了伤寒的诊断证候、防治原则,标志着国外医学入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内经》:又名《尚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医学典籍。
作者是古代神农氏。
全书以五行八卦为理论基础,将食物、药物、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大药”,提出“以药物救人,以调摄保养”的处方,为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全面的中草药药典,由明代药理学家张仁义編写而成。
全书约50卷,收集了中国古代各地发现的中草药药物资料,如动植物的形态、性状、功用,及用法的经验,及其药性的微观解释。
4、《神农本草经》:系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百科全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所作,收录了1000多种药物,注明了这些药物的药性、禁忌、用法、经络穴位、方剂等,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青囊经》:又名《古今青囊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部典籍,由汉代医学家张景岳编撰而成。
《青囊经》收录了200余种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治病方针、病因判断等,青囊经详细地记录了中医药物资料发展史,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6、《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众多药物之书,由东汉末期治世名臣司马光编撰而成,是今天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权威的古典著作。
书中收录了530余种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时间等方面的详尽记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伤寒论》: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优秀医药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重要结晶。
作者是汉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论述了温病、虚病以及内外兼容治疗原则,是张仲景阐述医学观点的七本主要医学著作之一。
8、《伤寒百草》:也叫《伤寒百草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专著,书中收集了各种植物的性状、颜色、子实、花序等,提出了伤寒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伤寒的草药组合,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王堆里的古代医学著作
马王堆里的古代医学著作1972年初到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东郊一个名为“马王堆”的小山上对三座汉墓展开发掘工作。
首先被打开的是一号墓,历经两千年不腐的西汉女尸辛追夫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就在人们把目光投向另两座古墓,期待着再现不腐奇迹的时候,另一项足以改写整个医学史的考古大发现,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现了。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书影在1973年底发掘的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和竹木简,都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葬的。
这批帛书共计有20多种,约12万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医药学方面的著作。
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书》,以上共11种,由于《阴阳十一脉灸经》有甲、乙两种版本,文字基本相同,可以算一种,即实际上是10种。
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竹木简200支,包括《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4种,全部为医书。
以上14种著作,都是后世早已失传的古代医书,《汉书·艺文志》也未见著录,它们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医学史上的空白。
这批帛书与竹木简虽然抄写于秦汉年间,但其成书年代却要早得多。
过去中医界公认的可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但马王堆医书的出土,则让我们将目光提前到更早的春秋战国时代,这对研究西汉以前的医学发展情况,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全面地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疾病,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论述经脉的医学文献。
在公认的中医理论源头——《黄帝内经》中,十分重视脏腑经络学说。
在《灵枢·经脉》篇中,详尽论述了人体的十二条经脉。
而将此篇与马王堆出土的两部古脉灸经相对比,我们惊奇的发现,无论是从内容到词句,均颇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很可能有着某种血缘继承关系,即两书为《灵枢·经脉》篇的祖本。
中国古代医书 陆地仙经
中国古代医书陆地仙经.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
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
[中医古籍]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年—1911年<目录><篇名>序属性:仙未必得,但以多寿少病为至验也。
先祖至余四世矣,男女寿百岁以上者十五人,九十者四人,八十者六人,七十者九人,自成人后夭折者希,亦未有多疾而奇疾者也。
余祖任庆阳县,因感山岚气而病,忽路遇仙师鼓掌啸咏曰∶得便宜,落便宜,若非感着山岚气,安得徐徐告疾归。
邀于馆舍,仙师拈药一丸,令以凉水送下,遂腹鸣如雷,泻恶物斗许,疾顿除。
仙师曰∶此疾脏腑不实易中,若精气坚固,焉得而入耶?祖乞其方,书此言授之。
问其姓名,仙师曰∶予姓张,名百字,此法不拘男女皆可行之,能上却百病,肢体强健,益寿延年,当为陆地仙矣。
言讫不见。
至今不轻传,予家男女口授于姻戚亦未必全。
兹因吴老师、陈宗师、冯年兄、刘年弟、裴年弟诸公屡求此书,于是启仙师手笔以付诸公,名为《陆地仙经》。
愿我同调之士谨遵而行之,广而传焉,则仙师仁人之意溥矣。
\x赐进士第加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总理事务二等伯加五级马齐序并注时雍正四年岁次丙午夏六月望日雨后珍书于槐荫堂之石笏轩\x<目录><篇名>总论(共百字二十句五言)属性:\x淡食能多补\x(肥浓能滑人肠,令人生痰。
早饭淡而早,午饭浓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五味之嗜,在负重辛苦之人自不可缺,而修养者当渐减之,则谷气壮而真气长,并无疾之为害。
\x搓涂自助颜\x(面不离手,金浆玉液常涂面,颜色如童永不改)先以唾津傅面,次搓手掌极热,向脸上搓之数遍,或睡时、或醒时、或清晨行之,俱无不可。
城中云∶马家颜色好,恰似正开莲。
\x运睛除眼翳\x闭目转睛,左右各七次,忽然大睁急视,自觉眼内热气出,即是妙境,有金花恍惚者更佳。
转睛时口鼻闭气,睁眼时尽力用口呵出浊气,吸入清气,各七次。
中国古代医书
中国古代医书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皇帝内经》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宋慈《洗冤集录》回回药方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针灸学:1、《黄帝八十一难经》(据说上古神医扁鹊着,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足臂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黄帝针经》(战国?)3、《黄帝明堂灸经》(唐?)4、《灸膏肓俞穴法》(北宋医学家庄绰。
)《针灸资生经》(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备急灸法》(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子午流注针经》(金代针灸学家何若愚)《针经指南》(金元时期针灸家窦默)《针灸四书》(元代针灸家窦桂芳)《针经摘英集》(元代医家杜思敬)《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王国瑞)《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元·忽公泰)5、《针灸大全》(明代针灸学家徐凤)《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针灸聚英》(明代针灸医家高武)《针炙节要聚英》(明·高武)《经络全书》(明·徐曾)《针灸问对》(明·汪机)《针灸集成》(明·作者不详廖润鸿刊)6、《针灸逢源》(清代针灸学家李学川)《太乙神针心法》(清初针灸医家韩贻丰)《灸法秘传》(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绘图针灸易学(图说)》(清代针灸学家李守先)7、《针灸传真》(民国针灸医家赵熙孙秉彝)《针灸真传》(民国针灸医家赵熙)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宋王惟一《铜仁腧穴针灸图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中医四大经典一般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之基础《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行神学说”“天人学说”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二、难经--中医学理论之经典《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神医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之经典《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作者为医圣张仲景,该书是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方面的巨著,系统的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四、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
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如后来最为出名的《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有:1、《伤寒杂病论》:由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于公元2世纪初编撰而成。
该书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被认为是临床医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影响巨大。
2、《内经》:又被称为“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相传是黄帝的不传之密,也是经典医学著作,对原始中医体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3、《金匮要略》:由著名医学家张汝京编撰而成,该书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临床医学思想的发展,给中医药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唐宋两朝四大名医传》:由郑思肖所著,该书集中介绍了唐宋两朝四大名医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关于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被誉为“中国古典医学之精华”。
5、《本草纲目》:由李时珍在明代编撰而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药物名录,总结了医学典籍中四千多种中药,是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史上的一部经典巨著,影响深远。
6、《脾胃论》:出自张安贞之手,是古代中国内科学的代表作,其中的脾胃论提出了脾胃营养的重要性,提倡卫生饮食,影响很大,是中医养生学的根本法则。
7、《济源书》:这是房语梓于晋朝编撰而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介绍了中国古代十二经穴位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8、《循环录》: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心脏病著作,主要论述了心脏病的病症、辨证、诊断和治疗等内容,对当时的诊断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丰富了中医心脏病的理论体系。
9、《淮南子·家私论》:这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一部儿科著作,以及儿童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中国古代儿科理论的基石,一直以来非常受重视,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10、《伤寒论》:该书由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编,以病机论治如士以及方药结合为治病基础,这一理论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医药学发展和临床实践作出了极大贡献。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古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汉代时创作,起源于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最开始是口口相传,到了东汉时期,则被众多医学家整理成药物学专著。
书中记载了365种中药和它们的使用方法,药品的种类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并且根据这些药物的药性分为“天、地、人”三品,这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分类方法,也是一些医学家通过实际的用药经验,对这些药物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书中还蕴含了丰富的药物理论,并根据药物的性质来进行药物配伍。
著名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就是这本书提出来的。
《神农本草经》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后世相应的医书都是根据这本书发展而成的,书中关于药物的“五味”、“四性”、“阴阳”和“七情”等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国古代医书 包氏喉证家宝
中国古代医书包氏喉证家宝中国古代医书包氏喉证家宝.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
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
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
[中医古籍] 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咽喉总论属性:咽喉,气之呼吸,食之出入,乃人身之门户也。
其证虽繁,多归于火,盖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二脉并络于咽喉。
君火势缓,则热结而为疼为肿;相火势急,则热结而为痈为痹。
痹甚不通,而痰塞以死矣。
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痹。
所谓一阴者,肝与心胞也;所谓一阳者,胆与三焦也。
四经皆有相火,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故言火则痰在其中矣,言喉则牙舌亦在其中矣。
火有虚实,实火因过食煎炒,蕴积热毒,烦渴,二便闭塞,风痰上壅,将发喉痹,必先三日,胸膈不利,脉弦数,当去风痰,解热毒。
至于虚火,因饮酒则动脾火,忿怒则动肝火,色欲则动肾火,火炎上攻,咽喉干燥,二便如常,少阴脉数,宜养阴降火。
此治咽喉病之大纲也,今特进言其目。
条目属性:凡一二日肿痛,三四日势定,第三日必发寒热,或头痛不止,用本医士秋字药,病即已。
凡喉证之变,皆疏忽于第三日故也。
喉痹,属热、属痰、属风。
风多者,吹本医士碧玉散,痰多者,吹秋字药。
不速治,则痹郁而兼热毒,致发乳蛾等证。
治法去风痰,解热毒,开郁。
单乳蛾,多因酒色郁结而发。
生于喉旁,或左或右,一日痛,二日红肿,三日有形如细白星,发寒热者凶,四日势定,大约四五日可愈。
用青药五分,黄药一分,后青三黄二同吹。
痰出尽后,再服煎剂微利之,大便去后当愈。
如至三日,看喉内但红肿无细白星,即为痈证。
若三日后红退,但肿两旁左右,即为双乳蛾。
然左属心右属肝,煎剂内左宜加黄连五分,制皂角七分,右宜加赤芍八分,柴胡六分,双蛾兼用。
如大便不通,加枳壳一钱,玄明粉七分。
连珠蛾者,二白星上下相连,又云状如缠袋,用药照前。
双乳蛾较单乳蛾重,连珠则尤重也。
问止百科《山海经》是最早的古医书
问止百科《山海经》是最早的古医书《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载有G奇悠M之说、荟萃珍奇B物的作者不详的先秦古J。
该书S及了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W术、z教、历史、医药、民俗及民族各个方面的内容。
以古代的四部分类法分类,或视《山海经》为史部地理类的山川地志,或视《山海经》为子部小说类的B物之书。
又由于其记载有各种G异生物性状的G兽,植物。
以及光G陆离的传说,长期被认为是一部志G之书,有人认定本书所记之事,荒诞不经不可轻信,可能是某个先秦妄想性J神分裂h者突然发病的产物。
但也有人肯定其价值,用以考证奇物Y俗,山川形势。
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探勘纪录,其中包括一些远古氏族谱系,祭祀神名,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
但也很少有人提及山海经中记载的医学知识部分,其实《山海经》也是一部类似《本草纲目》的药典,也是中医的源头之一。
据中国科技史专家吕子方先生在著作《读山海经杂记》的统计中表示:《山海经》当中所记载的动物、植物、矿物品名772种,其中137种内容涉及到Y用功能,占《山海经》当中总物品的18%。
在这137种之中,动物药76种(其中兽类19种、鸟类17种、鱼类10种、鱼龟类30种),植物药54种(其中木本24种、草本30种),矿物药及其它的药材7种。
我们这位先秦的无名作者充分的展示了什么叫行者无疆,嘴大吃八方。
他很诚实的表达出了古人第一次见到未知物种的本能反应:这玩意能吃么?好吃么?吃了能补啥?比如开篇《南山一经》中一开始他还在正经的介绍地理,告诉大家这座山叫鹊山,鹊山的首座山叫招摇山。
他紧靠西海,山上长有许多桂树,还有许多金和玉。
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开青色的花,名叫祝余。
之后就笔锋一转告诉你人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地里长出来的压缩饼干。
你可能觉得人看见像韭菜的菜尝一尝也是很正常的。
但接下来作者就碰到了山海经中第一个出场的动物,一种长得像猕猴的白耳朵生物——狌狌,在介绍了狌狌的基本外貌之后,他说,这玩意人吃了能跑的更快。
中国古代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卯酉天数未终辰戌未得司正
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寒欲行天而燥复化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足少阴之所流然谷穴也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阴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动气至而出之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过位也
即名布正再治天而不能退位
热欲化而雨复布天
当刺手少阳之所流
手少阳之所流液门穴也在手小指次指间陷者中手少阳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也
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
寅申天数有余卯酉未得司天不迁正则气未通上
燥欲治天热化复治
当刺手太阴之所流
手太阴之所流鱼际穴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文中手太阴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之阳明复
心包络脉之所流劳宫穴也在掌中央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动气至而急出也
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子午天数有余丑未不得中正也
不迁正即气留于上雨欲化而热布于天
当刺足太阴之所流足太阴之所流大都穴也在足大趾本节后陷者中足太阴脉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
出之
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丑未天数有余寅申未得中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
寒化亏热化不令湿化复布行天令当刺足太阴之所入
足太阴之所入太阴陵泉穴也在内侧辅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也
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
至卯酉之年犹尚治天
热行于上火化布天
燥清令亏热化复治布行天令当刺手少阳之所入
手少阳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后肘后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手少阳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动气至而急出
也
当刺足太阴之俞
足太阴之俞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所注也水下三刻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古代医书对治疗五脏的方法详细记载了许多方剂和治疗技术,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其中有《素问·五脏生成篇》对五脏的生成、功能、病变及治疗都有详细的论述。
书中提到了“王冰之术”,即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
2.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巨著,对治疗五脏疾病也有系统的论述。
书中详细记载了许多药方,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等,这些方剂在临床上常用于调理五脏的功能,消除疾病症状。
3. 明代张景岳的《金匮要略》也是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
书中的《五脏别论》详细介绍了五脏的病变和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心火旺盛导致的病症,可以应用泻心汤来清除心中的实火;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疾病,可以使用益气活血汤来舒缓肝脏压力。
4. 另外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是清代吴鞠通的《吴氏理源》,其中有《寿春秘方》一篇,记载了许多治疗五脏疾病的方剂。
例如,对于肝郁引起的头痛,可以用四君子汤来调理肝气;对于肺热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清肺汤来清热解毒。
5. 此外,《本草纲目》也是一部详尽记述中草药的医学巨著。
书中详细介绍了草药的性味、功效及药效等。
例如,熟地、枸
杞子等草药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肾功能,对于肾亏引起的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有效。
总之,古代医书中有关治疗五脏疾病的内容非常丰富。
除了方剂的应用外,还包括了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技术。
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医五脏学说及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大医书是语文还是历史的知识点
四大医书是语文还是历史的知识点四大医书属于历史的知识点,中国古代公认的四大医书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别名《内经》,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其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难经》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
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近年来,中国的传统医学逐渐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的历史医学名著更是成为了国宝级别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医学名著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学说医书。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系统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治病方面的独特见解等,为后来的医家所引用,被誉为“中医之祖”。
《伤寒论》《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它是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主要阐述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并以湿热、燥热、风热、寒热等分类,系统地论述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成为中医传统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学文章,被誉为“药经之祖”。
它记录了我国药物使用的历史文献,是我国药物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分为三卷,共十八类、三百六十四种中药。
这本书不仅是我国古代药学文献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药物及中草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依据。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全书分为十二卷,包含了药方、疾病、医道等方面的内容。
《千金方》指导了我国古代的临床医学实践,深入阐述了其理论与实践方法,成为了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宝贵资料。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
全书共分两卷,包括了诊断、治疗、方剂、美容等方面的内容。
它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引领着中医学的发展,为我国古代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之,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涵盖了许多方面,从病症的诊断、治疗、处方到药物学文化,这些书籍承载了中医文化的丰富和传承。
它们的价值既体现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也成为人们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医书 大小诸证方论
中国古代医书大小诸证方论.txt“我羡慕内些老人羡慕他们手牵手一直走到最后。
━交话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话那么值钱。
[中医古籍]朝代:明末清初年份:公元1607──公元1684年<目录><篇名>大小诸证方论序属性:古之时,庸医杀人。
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则效速;倍则浓,浓则力深。
今日之用药者,大抵杂泛而均停,既见之不明,而又治之不勇,病所以不能愈也。
予友傅青主先生,学问渊博,精实纯萃,而又隐于医。
手着《女科》一卷、《小儿科》一卷之因昔陆宣公晚年居家,尤留心于医,闻有秘方,必手自抄录。
范文正公尝曰∶“吾不能为良相心之考《唐书》许允宗言∶“古之上医,惟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
夫病之与药,有正相情臆假令一药,偶然当病,他药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瘥),谅由于是。
”是集精于方药,理明词简,即令不知医之人读之,亦了如指掌,诚医林不可不有之书。
而先生着书之心,亦犹陆、范二公之心,其意之切于救人者,岂有异欤?是为序。
\x康熙癸丑xxxxxx拜序\x<目录>xx先生秘传xx方论<篇名>〔小儿色〕属性:以鼻之上、眼之间辨之。
色红者,心热也;红筋横、直现于山根〔者〕,皆心热也。
色紫者上行泻。
<目录>xx先生秘传xx方论<篇名>小儿脉属性:大人看脉于寸、关、尺,小儿不然,但看其数不数而已。
数甚则热,不甚则寒也。
数之xx此而<目录>xx先生秘传xx方论<篇名>三关属性:小儿虎口风、气、命三关,紫属热,红属寒,青属惊风,白属疳。
风关为轻,气关为重,若至命关,则难治矣。
<目录>xx先生秘传xx方论<篇名>小儿气色属性: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现者,乃肝热也,方用∶柴胡(三分)白芍(一钱)当归(五分)半夏(三分)白术(五分)茯苓(一钱)山楂(三有青筋横现者,亦肝热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