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书

合集下载

中医古文献

中医古文献

中医古文献
中医古文献指的是古代中国医学领域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古代医书、医方、医话、医家论著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文献:
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2.《难经》:记载了医学的病症判断及治疗方法,是中国最早
的外科学专书。

3.《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撰写,是中医临床方面的重要
经典,主要讨论了温病的防治方法和其他病症的辨证论治。

4.《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创作,是中医药方面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大量中草药的功效及用法。

5.《千金方》:是陶弘景所著的中医方剂书,收录了近千种方剂,对临床应用有较大参考价值。

6.《金匮要略》:由张仲景所撰写,记载了大量病症的辨证论
治及方剂应用。

7.《本草纲目》:由李时中创作,是中医药学理论方面的重要
著述,对草药的分类、功效及用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8.《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张仲景所创立的方剂,常用于治疗
中风后遗症等病症。

这些古代中医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也对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参考和指导。

这些文献是研究中医学历史及发展的重要资料,对于理解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医书 褚氏遗书

中国古代医书 褚氏遗书
医术以勤,谨见知没于永明元年,观是书立论精诣,所谓邃于医而慎于术者非耶,褚氏子孙以其
地未分,元气浑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
关上之寸为肺,肺金生水,故自右手之寸,越左手之尺为肾,肾水生木,故左手尺上之关为
肝,肝木生火,故关上之寸为心。女子阴逆自上生下,故极上之地,左手之寸为受命之根
本,既受命矣,万物土上而出,惟脾为先,故左手寸下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下之尺为
右臂、右肩、横过左肩、左臂、左胁、左足外肾、右足、右胁,则又午中矣,阳气所历,充满周
流,阴气上不过脑,下遗指趾,二气之行,昼夜不息,中外必偏,一为痰积壅塞,则痰疾生焉,
疾证医候,统纪浩繁,详其本源。痰积虚耳,或痰聚上,或积恶中,遏气之流,艰于流转,则
上气逆上,下气郁下,脏腑失常,形骸受害。暨乎!气本衰弱,运转艰迟,或有不周,血亦
<篇名>津润
属性:天地定位,而水位乎中,天地通气,而水气蒸达,土润膏滋,云兴雨降,而百物生化。
人肖天地,亦有水焉,在上为痰,伏皮为血,左下为精,从毛窍出为汗,从腹肠出为泻,从
疮口出为水,痰尽死,精竟死,汗枯死,泻极死。水从疮口出不止,干即死,至于血充目则
见明,充耳则听聪,充四肢则举动强,充肌肤则身色白,渍则黑,去则黄,外热则赤,内热则
上蒸喉,或下蒸大肠,为小窍,喉有窍,则咳血,杀人,肠有窍则便血,杀人,便血犹可止,
咳血不易医,喉不停物,毫发必咳,血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则百不一死,服
寒凉则百不一生,血虽阴类,运之者,其和阳乎。
<目录>
<篇名>分体
属性:耳目鼻口阴尻窍也,臂股指趾肢也,双乳卧肾关也,齿发爪甲余也,枝脂旁趾附也,养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

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有哪些近年来,中国的传统医学逐渐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的历史医学名著更是成为了国宝级别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医学名著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学说医书。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系统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治病方面的独特见解等,为后来的医家所引用,被誉为“中医之祖”。

《伤寒论》《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它是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主要阐述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并以湿热、燥热、风热、寒热等分类,系统地论述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成为中医传统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学文章,被誉为“药经之祖”。

它记录了我国药物使用的历史文献,是我国药物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分为三卷,共十八类、三百六十四种中药。

这本书不仅是我国古代药学文献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药物及中草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依据。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全书分为十二卷,包含了药方、疾病、医道等方面的内容。

《千金方》指导了我国古代的临床医学实践,深入阐述了其理论与实践方法,成为了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宝贵资料。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

全书共分两卷,包括了诊断、治疗、方剂、美容等方面的内容。

它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引领着中医学的发展,为我国古代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之,中国历史医学名著涵盖了许多方面,从病症的诊断、治疗、处方到药物学文化,这些书籍承载了中医文化的丰富和传承。

它们的价值既体现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也成为人们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古代医学中有许多关于治疗五脏的医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共分为《上古天真论》、《素问真机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等四个部分。

其中,《素问真机论》和《生气通天论》提出了关于五脏的疾病诊治理论和治疗方法。

2.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详细记录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法等。

书中有关五脏的治疗经验和方药应用也被广泛采用。

3. 《金匮要略》:由东晋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记录了一些外感病和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其中的《千金方》一书涉及了五脏的诊断与治疗。

4.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收录了大量有关疾病的方剂。

其中的《千金要方》对五脏的疾病治疗有详细的论述。

古代医书中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辨证施治为基础,通过观察病症和病因,辨别疾病发生的具体脏腑,然后使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

同时,古代医书也强调调理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的治疗。

中国古代医书 旧德堂医案

中国古代医书 旧德堂医案

[中医古籍]-------------------------------------------------------------------------------- 《旧德堂医案》一卷,清云间李修之先生遣著也。

其书中所记之案,上自公卿,下逮贩贾,所载多怪异之病,所用皆奇特之法,其及门诸子早己付刊,西秦田华臣先生序文亦云已有刻本。

惟乃时家刻书籍印送新友,未易普及。

海上中医杂志按期选载,阅者多以不得急窥全豹为憾。

裘君吉生特将旧藏抄本刊行,以副同道先睹为快之望,亦即中医杂志社选载流传之意也。

《旧德堂医案》序尝闻炎帝之泽,寿世而资生;尧舜之政,仁民而及物。

利济天下,其揆一也。

然爱民者以亲亲为先,寿世者以老老为务。

元晏先生云: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不知医事,此游魂耳。

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念,君父危困,赤子涂地,何以济之。

圣贤所以精思极论,而尽其理耳。

余尝有志于斯,奈周旋皇路,劳瘁簿书,每叹元晏高风,有惭苏仙奇行也。

及承乏云门观风海邑有修之李君者,年富而学博,养邃而识纯。

其决病也,如洞垣之照;其投剂也,若大还之丹。

无论沉疴怪病,卒能返本回真,仁风翔洽遐声称久矣。

余之所不能去于心者,辛丑季秋余将入觐彤廷。

会家君患泄,神疲形瘁,已成痼疾,恐不起。

其如会同大典,己任北山之后,报政长征,曷纾南顾之忧。

自度此身不忠不孝,何自立于天地间也。

幸李君以补天之功,斡旋造化,展指上阳春而沉寒忽散,泼壶中甘露而元气顿光;起家君于万死一生之危,依然堂上;俾不肖于燕山楚水之遥,还瞻膝下。

微李君德泽不及此,余衔恩有素,铭德无涯,聊仿古人式庐下车之敬旌其堂曰:今日东垣以著培杏弘林步武乎易水师弟也。

继而视膳失节,泄泻复作,病人膏盲,痛难身代,虽先子尽其天年,而李君德意之厚与道望之隆,深足追述也。

孰谓和缓才名有逊秦晋两君哉!余故爰载始末附诸简端,以志感云。

若夫活人功用,自有笔舌可纪。

是刻,特其一班耳。

西秦田元恺华臣氏书于云间署中自叙纪古称湔浣肠胃,漱涤脏腑,割皮解肌,抉脉结筋,此炼精药形之术,超伦希世之神,其法不可考矣。

中国古代医书 辨症玉函

中国古代医书 辨症玉函
丹一剂轻二剂全愈不必三剂也凡阳疟不论一日二日无不全愈神方也阴疟方名为益阴辟邪丹无
论一日二日三日四剂全愈倘四日两头发之疟久经岁月者方中药料加一培增入人参五钱亦四剂
全愈但愈后必须多服十全大补汤不致再感而重发也倘人不信吾言动用祛邪之品置阳气阴气于
不问虽心欲去疟适所以坚疟鬼之城也
\x扶阳散邪丹\x
用芍药桂枝盖邪已入里已离太阳之经何必又用桂枝况邪由卫而入于少阳之经倘更用
芍药不特不能平肝而且引邪入肝矣盖肝最恶邪侵于未近邪之时可以未雨绸缪而已近
邪之顷难于及时杜绝余方中所以不敢用之也石膏麻黄青蒿之类纯是入卫祛邪之圣药
单攻一府而邪自难留不得不从外而入者仍从外而出矣况方中又多调济之品有不奏功
陈子游屐所不及至胗视所未及施庶几执是编辨症而区处之不无小补知不徒为纸上陈言也陈子
所辑洞垣秘笈尚富未能一一锓行其以是编为嚆矢也可
\x时
康熙癸酉嘉平之望天都王之策慎庵氏题于古修堂\x
<目录>卷之一\阴症阳症辨
<篇名>伤风伤寒
属性:伤风与伤寒相似阴症与阳症宜知若不辨明杀人多矣虽仲景张公有伤寒专门之
<目录>卷之一\阴症阳症辨
<篇名>泻症
属性:泻症泻有倾肠而出者最可畏之病也倘治之少迟必至气绝而亡但泻中有阴阳之分不可不急
辨之
也如大泻五六十次或百余次或数百次纯是清水完谷不化人以为寒也然其中亦有热症但寒症水
泻心腹不痛大肠不后重作楚若热症之泻也不然必腹痛不可按有后重之苦倘不辨明而用药下喉
然又何以兼用人参不知无阳则阴无以生必须加参为佐使则阴生于阳之中而阳回于阴之内
两相须而两相成也苟或舍三生饮以救阳虚之中风而改用祛风祛痰之药我未见能生者即

中国古代医书

中国古代医书
《绘图针灸易学(图说)》(清代针灸学家 李守先)
7、《针灸传真》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孙秉彝)
《针灸真传》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
明 杨继洲 《针灸大成》
宋 王惟一 《铜仁腧穴针灸图经》
晋 皇甫
3、《黄帝明堂灸经》 (唐?)
4、《灸膏肓俞穴法》 (北宋医学家 庄绰。)
《针灸资生经》 (南宋针灸学家 王执中)
《备急灸法 》 (南宋针灸学家 闻人耆年)
《子午流注针经》 (金代针灸学家 何若愚)
《针经指南》 (金元时期针灸家 窦默)
《针灸四书》 (元代针灸家 窦桂芳)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
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针பைடு நூலகம்学:
1、《黄帝八十一难经》 (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足臂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黄帝针经》 (战国?)
《经络全书》 (明·徐曾)
《针灸问对》 (明·汪 机)
《针灸集成》 (明·作者不详 廖润鸿刊)
6、《针灸逢源》 (清代针灸学家 李学川)
《太乙神针心法》 (清初针灸医家 韩贻丰)

四大医书是语文还是历史的知识点

四大医书是语文还是历史的知识点

四大医书是语文还是历史的知识点四大医书属于历史的知识点,中国古代公认的四大医书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别名《内经》,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其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难经》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
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古代医书 白喉全生集

中国古代医书 白喉全生集
屡试经验者。纂辑白喉全生集。是书以寒热二字为纲领。而寒热中又分轻重虚实。其辨证辨脉。缕晰条分。而用药用
方。通权达变。
简而精。约而备。使人得是书以释疑难。非敢云良方济世。亦足以立起沉 焉。
\x光绪八年壬午冬月衡山李纪方伦青氏叙于龙门山房\x
&lt;目录&gt;
&lt;篇名&gt;凡例
其中有虚有实。不得概从火断。而少阴尤不可概从火断。如酒色过度。真阴中之阴亏损。火无所养。非补水以
配火不可。易所谓水火既济者是也。真阴中之阳亏损。火无所归。非补火以引火不可。易所谓火就燥者是也。
此褚氏遗书所以有上病疗下之说也。曰何死之速也。白喉急证。非死证也。治之不善。则死矣。如热证投以
热药。寒证投以寒药。或表证而攻下。或虚证而表散。如人之无辜受戮。虽欲不死。焉得而不死。且每闻白喉之死。
者也。即或白喉已愈。而杂病未愈。或白喉已愈。而杂病又生。则在医者变而通之。神而明之。古方俱在。不能备述。
&lt;目录&gt;
&lt;篇名&gt;白喉热证尚轻治法
属性:(俗所谓时疫毒证者。即专指此热证也。)
初起白见于外关。或薄或小。淡红微肿。略痛。声音响亮。牙关饮食稍碍。口
干头闷目胀。舌苔与小便微黄。即其候也。此热邪尚在表。治宜人参败毒散。升阳散火汤。连翘饮加减主之。
一是书和盘托出。不隐秘一方。不杜撰一法。医者得之。可以立开其沉痼。病
者玩之。亦不终误于庸医。救人之功。余不敢分。害人之罪。余当独认。
&lt;目录&gt;
&lt;篇名&gt;白喉证论
属性:白喉证古书未载。而时医专目为疫证。谬矣。凡治病必先寻经络。次察寒热。次审虚实。三者既明。虽杂证百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1、《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内外同治”的理论,总结出的十七种伤寒的候选症状,并提出了伤寒的诊断证候、防治原则,标志着国外医学入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内经》:又名《尚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医学典籍。

作者是古代神农氏。

全书以五行八卦为理论基础,将食物、药物、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大药”,提出“以药物救人,以调摄保养”的处方,为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全面的中草药药典,由明代药理学家张仁义編写而成。

全书约50卷,收集了中国古代各地发现的中草药药物资料,如动植物的形态、性状、功用,及用法的经验,及其药性的微观解释。

4、《神农本草经》:系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百科全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所作,收录了1000多种药物,注明了这些药物的药性、禁忌、用法、经络穴位、方剂等,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青囊经》:又名《古今青囊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部典籍,由汉代医学家张景岳编撰而成。

《青囊经》收录了200余种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治病方针、病因判断等,青囊经详细地记录了中医药物资料发展史,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6、《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众多药物之书,由东汉末期治世名臣司马光编撰而成,是今天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权威的古典著作。

书中收录了530余种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时间等方面的详尽记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伤寒论》: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优秀医药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重要结晶。

作者是汉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论述了温病、虚病以及内外兼容治疗原则,是张仲景阐述医学观点的七本主要医学著作之一。

8、《伤寒百草》:也叫《伤寒百草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专著,书中收集了各种植物的性状、颜色、子实、花序等,提出了伤寒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伤寒的草药组合,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医书 脾胃论

中国古代医书 脾胃论

中国古代医书脾胃论.txt31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著,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

[中医古籍] 朝代:金元年份:公元1249年[公元年起] 11249&lt;目录&gt;&lt;篇名&gt;序属性: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x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x&lt;目录&gt;卷上&lt;篇名&gt;脾胃虚实传变论属性:《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中国古代医书 跌打秘方

中国古代医书 跌打秘方

[中医古籍]朝代:年份:<目录><篇名>论治法属性:大凡头上受伤、脑髓出者,难治;骨色青者,亦难治。

若他处骨肉破碎,即将空痛散敷之,内服疏风理气汤五、六剂。

伤口平复,再投补血顺气汤。

若有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之症,急以飞龙夺命汤投之。

若目受伤,将收珠散敷之,用银簪脚以井花水蘸药点血筋上,次以青布或用旧青绢汤洗揉,随用还魂汤二服,待其平复,再服生血明目饮。

若鼻梁骨断,先用接骨散敷之,次用生肌散菜油调搽,再服活血止痛散。

如口唇缺破,先敷代痛散,随将青鹑尾下绒毛护之,以桑枝油线缝合,再敷生肌散,服活血止痛饮。

有含刀在口,割断舌头尚未见落者,用鸡蛋肉软白衣袋其断舌,将血丹用蜜调涂在患处,再以蜜和蜡调匀,敷在鸡蛋衣上,取其微软能通药力。

但药在口中易散,勤勤敷之为妙。

如不得速效,再以金疮药治之。

如被人咬破舌头者,以生蟹杵烂涂之,亦平复。

倘下颏骱骨脱落,先用宽筋散煎汤熏洗,次以绵裹大指入其口,指抵住下边,外用手心托住,缓缓揉上推进骱骨而止,再服补肾和气汤。

有登高跌扑两肩天井骨受伤,不便绑扎,但见伤损肿胀,即先服喘气汤,使骨节相对,次用接骨散敷之,以绵包裹,斜连搭胸背敷之,再服活血汤。

盖肩骱落与膝骱落同,而膝骱送上省力,肩骱送下省力,总属易上。

将一手按住其肩,一手托住其手,缓缓摇动,使其筋舒血畅,再令本人坐于低处,一人抱住其身,医者以两手又捏其肩,两膝夹住其手,齐力一上。

用绵包裹好,外敷接骨,内服生血补髓汤。

遇臂骱触出,上用一手抬住其腕,下用一手按其手,内用足踝抵住,齐力一伸而上,即敷接骨散,以绵包之,内服生血补髓汤。

若手骱跌出,上用一手按其臼,下用一手托住指掌,用力一伸而上,此乃会脉之所宜,即服宽筋活血散,以接骨散敷之,用绵包裹,再用阔板一片,又用二寸长杉树板四片帮贴患处,扎缚七日,可得平复。

手指有三骱臼,惟中节出者有之,然易出易上,用两手抽伸法上之,服宽筋活血汤。

有臂臼出而触在腹内者,当另处人侧卧出肉,用手随内出外,又用手随内上扑住其腰,下手捧住其腕,将膝揭住其上,出左向右扳,往右向左扳,一伸即上。

中国古代医书 明目至宝

中国古代医书 明目至宝
诗曰 东方属木木生风,在脏为肝窍目通,
饥饱不均生热毒,睛疼有翳主侵瞳。
血轮属火,在脏为心,在眼为大小 也。
问曰∶血轮如何得病?答曰∶忧愁思虑,悲喜烦恼,内伤于心,致生赤筋,白
膜遮睛,昏蒙难开,日久不治,遂致失明也。问曰∶如何治?答曰∶按本草对证当
理心,心血之热攻于血轮也,宜服地黄丸。
散专治混睛外障。驱风散能除痒极难任,冲风泪出,清肺散消除暴风客热,两 赤
脉。犀角饮愈除黄膜上冲,清凉散冰翳瑕深而有效,消毒散睑生风粟以无虞。圆翳
内障、坐起生花、黑翳如珠、肝虚雀目,补肝散、补肾丸悉能疗治∶两睑粘睛、胎
风赤烂,风缱 斜、胞肉凝脂,消风散、五退散尽获平安。白薇丸善止漏睛脓出;
其效必矣。目赤淡红,眼睛微涩,乃肝经虚热,须当温凉调顺驱逐,是疾愈焉如故。
气粗口味不揽,是乃脾胃积热,翳障遮睛,或如粟粒,成如梅花。白仁肿痛,肺与
肠积热。不肿而有疮翳者,肺脏传于风涎。赤脉多者,心之虚也。白睛黄者,酒
欲食传脾胃。血灌瞳人,心经壅热。肾经风热,羞明生花,无翳者,宜补。痛如针
血轮受病,察于心;风轮受病,察于肝;水轮受病,察于肾;肉轮受病,察于脾;
气轮受病,察于肺,故乃相生相克理正明源。识五脏之盛衰,知四时之造化,自有
生以来,皆资气血,气滞血虚,目病自生。若气血调和,安有斯患?人登事务,多
贪酒色,大冒风寒暑湿,过食口味,将息失度,以致肝胆受于风邪,因入膀胱而致
于世而人习之。若能诚意通明,乃济世活人之道也。
<目录>卷一
<篇名>通明论
属性:夫眼者,荣身之宝,如天之日月,能观山河之秀丽,能照万物之精华,宜安其
身,调持保护。然不睹光明者,任有千金万玉以荣其富贵,纵有金饰佳人以解其忧

中国古代医书 接骨手法

中国古代医书 接骨手法
无声无碍好之音。
近手骱出也难认,看他高骨方为定,
高骨偏时骱必偏,高骨正时骱必正,
高骨非是诊脉骨,手骱底边高骨起,
医人看处要分明,治法无非用拽直,
且将其骨将上抬,活动频频要仰抑,
将他大拇指来伸,又伸大拇指下骨,
方才筋骨得和平,要好且须半月日。
近骱臂骨悬半寸,此骨若损如折骨,
用药围定用圈箍,总然成疾也无咎。
膝盖骨下中臼骨,此骨生来未易出,
若出之时也可医,用力一伸再一屈,
转侧内外看来由,骨入之时自平直。
脚骱骨出最难医,一出外边便难入,
此骨若出成疾多,十好三四病六七,
若遇此症要医之,医家全在手指力,
频伸脚背揉宽筋,大拇指头向一抵,
抵入之时随缚住,围药膏贴两相宜,
[中医古籍]
接骨一道手中出,须看出臼与折骨,
肩骨跌出最易见,上肩骨子自耸出,
举手不能上至头,疼痛难熬全无力,
若遇此症要医他,手法妙中好顷刻。
令人两手骑跨抱,坐正其身莫偏侧,
一手将来拽下臂,一手推其肩上骨,
两手一时齐拽动,自然入臼陷充溢。
若用此法未见功,肩下须当用竹筒,
六七日后缚若宽,再换围药随力扎。
又有皮破血淋漓,皮开骨露甚恐危,
治法也要轻拽入,生肌散抹膏药随,
夏月须当露伤口,香油时上免生蛆,
或有些小碎骨出,不须惊惧耐心医,
诸般骨节俱堪医,天灵盖破无药医,
天柱之骨在顶内,若还跌出极为危。
下颏脱落如何验,口角流涎齿下齐,
口角若正是双落,口角歪斜单落医,
上身一起骨便见,急将手去KT 须平。
肋骨折时须指按,按其骨节听其声,
按着之时须用绑,绵絮加之急裹身。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中医四大经典一般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之基础《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行神学说”“天人学说”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二、难经--中医学理论之经典《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神医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之经典《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作者为医圣张仲景,该书是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方面的巨著,系统的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四、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

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如后来最为出名的《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有:1、《伤寒杂病论》:由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于公元2世纪初编撰而成。

该书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被认为是临床医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影响巨大。

2、《内经》:又被称为“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相传是黄帝的不传之密,也是经典医学著作,对原始中医体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3、《金匮要略》:由著名医学家张汝京编撰而成,该书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临床医学思想的发展,给中医药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唐宋两朝四大名医传》:由郑思肖所著,该书集中介绍了唐宋两朝四大名医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关于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被誉为“中国古典医学之精华”。

5、《本草纲目》:由李时珍在明代编撰而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药物名录,总结了医学典籍中四千多种中药,是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史上的一部经典巨著,影响深远。

6、《脾胃论》:出自张安贞之手,是古代中国内科学的代表作,其中的脾胃论提出了脾胃营养的重要性,提倡卫生饮食,影响很大,是中医养生学的根本法则。

7、《济源书》:这是房语梓于晋朝编撰而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介绍了中国古代十二经穴位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8、《循环录》: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心脏病著作,主要论述了心脏病的病症、辨证、诊断和治疗等内容,对当时的诊断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丰富了中医心脏病的理论体系。

9、《淮南子·家私论》:这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一部儿科著作,以及儿童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中国古代儿科理论的基石,一直以来非常受重视,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10、《伤寒论》:该书由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编,以病机论治如士以及方药结合为治病基础,这一理论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医药学发展和临床实践作出了极大贡献。

中国古代医书 大小诸证方论

中国古代医书 大小诸证方论

中国古代医书大小诸证方论.txt“我羡慕内些老人羡慕他们手牵手一直走到最后。

━交话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话那么值钱。

[中医古籍]朝代:明末清初年份:公元1607──公元1684年<目录><篇名>大小诸证方论序属性:古之时,庸医杀人。

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则效速;倍则浓,浓则力深。

今日之用药者,大抵杂泛而均停,既见之不明,而又治之不勇,病所以不能愈也。

予友傅青主先生,学问渊博,精实纯萃,而又隐于医。

手着《女科》一卷、《小儿科》一卷之因昔陆宣公晚年居家,尤留心于医,闻有秘方,必手自抄录。

范文正公尝曰∶“吾不能为良相心之考《唐书》许允宗言∶“古之上医,惟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

夫病之与药,有正相情臆假令一药,偶然当病,他药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瘥),谅由于是。

”是集精于方药,理明词简,即令不知医之人读之,亦了如指掌,诚医林不可不有之书。

而先生着书之心,亦犹陆、范二公之心,其意之切于救人者,岂有异欤?是为序。

\x康熙癸丑xxxxxx拜序\x<目录>xx先生秘传xx方论<篇名>〔小儿色〕属性:以鼻之上、眼之间辨之。

色红者,心热也;红筋横、直现于山根〔者〕,皆心热也。

色紫者上行泻。

<目录>xx先生秘传xx方论<篇名>小儿脉属性:大人看脉于寸、关、尺,小儿不然,但看其数不数而已。

数甚则热,不甚则寒也。

数之xx此而<目录>xx先生秘传xx方论<篇名>三关属性:小儿虎口风、气、命三关,紫属热,红属寒,青属惊风,白属疳。

风关为轻,气关为重,若至命关,则难治矣。

<目录>xx先生秘传xx方论<篇名>小儿气色属性: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现者,乃肝热也,方用∶柴胡(三分)白芍(一钱)当归(五分)半夏(三分)白术(五分)茯苓(一钱)山楂(三有青筋横现者,亦肝热也。

问止百科《山海经》是最早的古医书

问止百科《山海经》是最早的古医书

问止百科《山海经》是最早的古医书《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载有G奇悠M之说、荟萃珍奇B物的作者不详的先秦古J。

该书S及了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W术、z教、历史、医药、民俗及民族各个方面的内容。

以古代的四部分类法分类,或视《山海经》为史部地理类的山川地志,或视《山海经》为子部小说类的B物之书。

又由于其记载有各种G异生物性状的G兽,植物。

以及光G陆离的传说,长期被认为是一部志G之书,有人认定本书所记之事,荒诞不经不可轻信,可能是某个先秦妄想性J神分裂h者突然发病的产物。

但也有人肯定其价值,用以考证奇物Y俗,山川形势。

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探勘纪录,其中包括一些远古氏族谱系,祭祀神名,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

但也很少有人提及山海经中记载的医学知识部分,其实《山海经》也是一部类似《本草纲目》的药典,也是中医的源头之一。

据中国科技史专家吕子方先生在著作《读山海经杂记》的统计中表示:《山海经》当中所记载的动物、植物、矿物品名772种,其中137种内容涉及到Y用功能,占《山海经》当中总物品的18%。

在这137种之中,动物药76种(其中兽类19种、鸟类17种、鱼类10种、鱼龟类30种),植物药54种(其中木本24种、草本30种),矿物药及其它的药材7种。

我们这位先秦的无名作者充分的展示了什么叫行者无疆,嘴大吃八方。

他很诚实的表达出了古人第一次见到未知物种的本能反应:这玩意能吃么?好吃么?吃了能补啥?比如开篇《南山一经》中一开始他还在正经的介绍地理,告诉大家这座山叫鹊山,鹊山的首座山叫招摇山。

他紧靠西海,山上长有许多桂树,还有许多金和玉。

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开青色的花,名叫祝余。

之后就笔锋一转告诉你人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地里长出来的压缩饼干。

你可能觉得人看见像韭菜的菜尝一尝也是很正常的。

但接下来作者就碰到了山海经中第一个出场的动物,一种长得像猕猴的白耳朵生物——狌狌,在介绍了狌狌的基本外貌之后,他说,这玩意人吃了能跑的更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医书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
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针灸学:
1、《黄帝八十一难经》(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足臂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黄帝针经》(战国?)
3、《黄帝明堂灸经》(唐?)
4、《灸膏肓俞穴法》(北宋医学家庄绰。


《针灸资生经》(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
《备急灸法》(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
《子午流注针经》(金代针灸学家何若愚)
《针经指南》(金元时期针灸家窦默)
《针灸四书》(元代针灸家窦桂芳)
《针经摘英集》(元代医家杜思敬)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王国瑞)
《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元·忽公泰)
5、《针灸大全》(明代针灸学家徐凤)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
《针灸聚英》(明代针灸医家高武)
《针炙节要聚英》(明·高武)
《经络全书》(明·徐曾)
《针灸问对》(明·汪机)
《针灸集成》(明·作者不详廖润鸿刊)
6、《针灸逢源》(清代针灸学家李学川)《太乙神针心法》(清初针灸医家韩贻丰)
《灸法秘传》(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绘图针灸易学(图说)》(清代针灸学家李守先)
7、《针灸传真》(民国针灸医家赵熙孙秉彝)《针灸真传》(民国针灸医家赵熙)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宋王惟一《铜仁腧穴针灸图经》
晋皇甫
谧《针灸甲乙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