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必修1文言实词知识归纳(完整版)

必修1文言实词知识归纳(完整版)

必修1第二单元文言实词归纳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重要词语的含义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 若不阙.秦(阙:quē侵损,削减)3.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4. 晋军.函陵(军:驻军)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假如)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7.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8.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已经)四.一词多义1.鄙①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庸俗,鄙陋)③孔子鄙其小器(看不起,轻视)2.许①许君焦、暇(答应,允许)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约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表处所)3.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含蓄,深奥)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⑤见微知著(成语)(隐蔽,不显露)4.封①既东封郑(疆界,这里用作动词)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名词)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匣子)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封存,动词)五.《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yuè)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6.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7.卒起不意(“卒”通“猝”)二、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一、名词。

1. 君(jūn)-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

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

君王。

君上。

国君。

君权。

君临。

君侧。

- 古代的封号:商君。

平原君。

信陵君。

长安君。

- 对对方的尊称:张君。

诸君。

2. 臣(chén)-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

臣子。

臣服。

君臣。

-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古人谦称自己。

3. 民(mín)-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

民主。

民国。

民法。

公民。

国民。

- 指人或人群:居民。

民族。

-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

民歌。

民谚。

民俗。

民风。

4. 国(gu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

国土。

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

国号。

国度(指国家)。

国策。

国情。

国法。

国力。

国防。

国威。

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

国格。

国魂。

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 特指中国的:国产。

国货。

国粹。

国乐(yuè)。

国药。

5. 山(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

山崖。

山峦。

山川。

山路。

山头。

山明水秀。

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

亦称“房山”)。

- 形容大声:山响。

山呼万岁。

6. 水(shuǐ)-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水稻。

水滴石穿。

水泄不通。

- 河流:汉水。

湘水。

- 江河湖海的通称。

水库。

水利。

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

水可载舟。

跋山涉水。

依山傍水。

- 液汁:水笔。

墨水。

-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

外水。

肥水。

二、动词。

1. 行(xíng/háng)- 读xíng时:- 走:行走。

步行。

旅行。

行踪。

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一、解题方法点拨(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

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2024年初中升学考试专题12 文言实词用法及例句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

2024年初中升学考试专题12  文言实词用法及例句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

文言实词用法及例句(二)(按音序排列)39.或:①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②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③或许(或异二者之为)40.极:①尽头、穷尽(此乐何极)②尽、到(南极潇湘)③非常、最(初极狭)41.寂:①平静(视端容寂)②寂静(寂寥无人)42.加:①更加(而山不加增)②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③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43.间:①参与(又何间焉)②中间(颓然乎其间者)③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④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⑤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⑥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⑦间或、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44.见:①了解(见往事耳)②同“现”表现(才美不外见)③看见(明灭可见/不见曦月)④拜见(归来见天子/于是入朝见威王) ⑤同“现”,出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45.将:①将领,名词(将以下骑送迎)②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③将要(公将战)④搀扶(出郭相扶将)⑤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46.借:①借(每假借于人)②依靠(愿借子杀之)③即使(借第令毋斩)47居:①居住(面山而居)②经过(居无何,上至)③住宅(居天下之广居.)④停留(不可久居)⑤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8.举:①传扬(死即举大名耳)②发动(举大计亦死)③被选拔、任用(管夷吾举于市)④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49.具:①同“俱”,全、都(具答之)②具有(各具情态)50.绝:①隔绝、隔断(沿溯阻绝)②极点(以为妙绝)③停止,消失(哀转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④极高的(绝山献多生怪柏)51.开:①消散(曰出而林霏开)②放晴(连月不开)③打开(旁开小窗)52.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可计日而待也)53.苦:①苦于(苦秦久矣)②使……苦(苦其心志)③愁(何苦而不平)54.乐:①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②使……快乐(钟鼓乐之)③乐趣(而不知人之乐)④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55.类:①类似(绝类弥勒)②同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56.利:①有利(天时不如地利)②锐利(兵革非不坚利)57.良:①真,实在(良多趣味)②善良(此皆良实)58.临:①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②来到,在(临溪而渔)③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59.令:①命令。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三 文言实词知识点

高三 文言实词知识点

高三文言实词知识点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具体事物名称或表示实际动作的动词,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

它们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文言实词知识点。

一、名词类1. 人物名称:如皇帝、臣子、儿子、朋友等。

它们在文言文中常用来描述不同的人物身份、称谓以及关系。

例句:朋友之间应互相帮助。

(互相:互相之间)2. 地点名称:如山川、宫殿、湖泊、城市等。

这些名词常用于描写故事情节中的环境背景。

例句:湖泊边的柳树摇曳着。

(摇曳:轻轻摆动)3. 物体名称:如书籍、衣物、器具、食物等。

它们常用来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物质文明。

例句:古人用竹制品代替塑料制品。

(代替:替换)二、动词类1. 描写动作:如行走、吃饭、睡觉、工作等。

这些动词常用来描述人们的动作状态和行为方式。

例句:学子们正在认真读书。

(认真:专注、用心)2. 表示变化:如增加、减少、改变、发展等。

这些动词常用来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例句: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不断发展。

(随着:跟随)3. 表示情感:如喜欢、憎恶、感动、羡慕等。

这些动词用于描述人们的情感和态度。

例句:他羡慕着别人的成就。

(羡慕:嫉妒、仰慕)三、其他实词1. 数词:如一、二、三、十等,用于表示数量。

例句:这个项目需要四个人合作完成。

(合作:共同努力)2. 代词:如我、你、他等,用于指代人或物。

例句:我已经完成了作业。

(完成:完毕)3. 副词:如很、非常、快速等,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例句:他很快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解决:处理)总结:文言实词是高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掌握这些实词的常见用法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名词类、动词类以及其他实词,可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任务。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及方法指导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及方法指导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及方法指导考查点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实词、虚词常考精编)①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实词、虚词常考精编)①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常考)①(共五份)1.安: 本义: 安稳、平安、安定、平静。

①怎么。

例句: 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 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安逸。

例句:然后知, 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 就知道忧愁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卑: 本义: 低劣、卑微。

例: 卑鄙①(智力)低下。

例句: 非天质之卑。

翻译: 不是因为天资低下。

②身份卑微。

例句: 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3.备: 本义: 准备①详尽。

例句: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②具备。

例句: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翻译: 同时响起, 各种绝妙的效果都具备了。

4、被: 本义: 被子。

①通假字, 同“披”, 穿。

例句:皆被绮绣。

翻译:都穿着华丽的绸缎。

5.鄙: 本义: 粗俗、浅薄①边境。

例句: 蜀之鄙有二僧。

翻译: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②鄙陋、目光短浅。

例句:肉食者鄙。

翻译:大官们眼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

③出身鄙野。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出身鄙野。

6.毕: 本义: 完成、终结。

例: 毕业①全部。

例句: 群响毕绝。

翻译: 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7、薄: 本义: 厚度小。

①贫瘠。

例: 薄田: 贫瘠的土地。

②轻视。

例句: 不宜妄自菲薄(bo二声)。

翻译: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

8、策: 本义: 计策、计谋①马鞭。

例句: 执策而临之。

翻译: 拿着鞭子面对它。

②鞭打、驱使。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③记录。

例句: 策勋十二传。

翻译: 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

④计谋。

例句:束手无策。

翻译:形容就像捆住了手, 没有一点办法。

9、长:本义:尺寸长, 与短相对。

头领、领导, 如:班长。

①永远。

例句: 死者长已矣。

翻译: 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②zhǎng, 排行最大。

例句:木兰无长兄。

翻译:木兰没有兄长10、称: 本义: 称量。

古文知识点重点实词总结

古文知识点重点实词总结

古文知识点重点实词总结一、形容词1. 久远(jiǔyuǎn):时间久远,历史久远。

2. 深沉(shēnchén):深沉的思想,深沉的史诗。

3. 幽静(yōujìng):幽静的山谷,幽静的夜晚。

4. 崇高(chónggāo):崇高的思想,崇高的艺术作品。

5. 雄伟(xíongwěi):雄伟的山势,雄伟的宫殿。

6. 瑰丽(guīlì):瑰丽的景色,瑰丽的诗句。

二、动词1. 沉思(chén sī):沉思片刻,沉思研究。

2. 敬仰(jìngyǎng):敬仰古人,敬仰伟人。

3. 崇拜(chóngbài):崇拜自然,崇拜圣贤。

4. 崇尚(chóngshàng):崇尚美德,崇尚勇气。

5. 赞美(zànměi):赞美伟大,赞美美好。

6. 启示(qǐshì):启示人心,启示世界。

三、名词1. 道德(dàodé):道德观念,优秀道德。

2. 恩德(ēndé):恩德父母,报答恩德。

3. 战争(zhànzhēng):反战争,和平战争。

4. 祖国(zǔguó):热爱祖国,保卫祖国。

5. 儒家(rújiā):儒家思想,儒家文化。

6. 佛教(fójiào):信仰佛教,佛教文化。

四、副词1. 深刻(shēnkè):深刻影响,深刻体会。

2. 重要(zhòngyào):重要作用,重要地位。

3. 深远(shēnyuǎn):深远影响,深远意义。

4. 明显(míngxiǎn):显著明显,明显区别。

5. 深沉(shēnchén):深沉思考,深沉感悟。

6. 隐约(yǐnyuē):隐约感觉,隐约模糊。

五、连词1. 以及(yǐjí):努力以及智慧,知识以及实践。

2. 而且(érqiě):聪明而且勤奋,沉着而且果断。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归纳总结

1. 安:安定、安逸、安心、安宁2. 颁:颁发、颁布、颁赏3. 备:完备、详备、准备4. 本:根本、基础、本来5. 鄙:边远之地、鄙陋、庸俗6. 毕:完毕、完成、已经7. 病:疾病、生病、弊病8. 察:观察、察看、考察9. 朝:朝见、朝拜、朝庭10. 曾:曾几何时、未曾、曾祖11. 乘:乘车、乘马、乘船12. 从:跟随、随从、从来13. 殆:危险、危殆、殆尽14. 打:击打、敲打、打击15. 道:道路、道义、道德16. 得:获得、取得、心得17. 多:多少、多寡、丰收18. 非:非难、非议、非礼19. 给:给予、供给、给养20. 高:高远、高尚、高明21. 更:更改、更换、半夜三更22. 故:故人、故地、缘故23. 顾:顾念、顾虑、顾盼24. 观:观察、观赏、观看25. 果:果然(副词)、果真(副词)、果实(名词)26. 几:几乎、几案、几乎27. 俱:俱全、一起、俱备28. 假:假借、假托、放假29. 间:时间、空间、间隔30. 见:见面、看见、接见31. 解:解释、解说、缓解32. 就:接近、成就、就学33. 举:举荐、选举、举一反三34. 据:依据、根据、占据35. 居:居住地、隐居地、居然36. 具:具备条件。

工具。

详细。

情况。

37. 决:决定。

解决。

判断。

38. 绝:断绝。

阻绝。

过绝。

极点。

39. 仅:仅有。

将近。

仅仅。

40. 径:小路。

斜路。

比喻小道。

比喻捷径。

比喻邪道。

比喻直接的方法。

比喻简捷。

直接。

独辟蹊径。

比喻为人耿直,不随世俗。

(又)同“竟”表示另作别论。

41. 竟:完毕。

终了。

到底。

全。

整。

从头到尾。

居然。

竞然。

究竟。

平心静气,神情爽快。

竟然。

(与“卒”同)同“竞”,互相竞争,比较本领。

同“卿”,意气相投,相知甚深。

(又)同“镜”。

照,映照,审查,查考。

42. 具:详细,详尽,周详,完备,丰盛,具体,准备,设备,安排,待命(听候命令)。

另见jù)。

其中jù作为工具义有动词,如俱备(准备妥当);名词,如家俱(家具);形容词,如俱全(完备)。

文言实词(知识清单

文言实词(知识清单

一、120个文言实词分组强化训练第一组1.爱⎩⎪⎨⎪⎧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 )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⑤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 )2.安⎩⎪⎨⎪⎧①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②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⑤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 )3.被⎩⎨⎧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 )③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 )④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 )4.倍⎩⎨⎧①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 )5.本⎩⎪⎪⎨⎪⎪⎧①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并序)》) ( )②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 )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 )④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 )⑤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 )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 )6.鄙⎩⎪⎨⎪⎧①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 )②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并序)》)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7.兵⎩⎨⎧①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 )③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 )8.病⎩⎨⎧①病.万变,药亦万变(《吕氏春秋·察今》) ( )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 )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 )9.察⎩⎪⎪⎨⎪⎪⎧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 )②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 )④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 )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 )10.朝⎩⎪⎨⎪⎧①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 )③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 )④先轸朝.,问秦囚(《殽之战》) ( )⑤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 )【自我校对】1.①动词,爱护②动词,爱惜③动词,吝惜④动词,喜欢,爱好⑤通“”,隐藏2.①形容词,安稳②形容词,安逸,舒服③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④疑问副词,怎么⑤使……安定3.①蒙受,遭受②介词,表被动③动词,通“披”,披散④动词,通“披”,穿4.①加倍②动词,通“背”,违背5.①本来,原来②本源③树干④稿本,诗稿⑤根本⑥本着,按照6.①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以……为边邑②名词,边远的地方③轻贱④浅薄,鄙陋7.①军队,士卒②兵器③战争8.①疾病②担心,忧虑③有病,患病④困苦不堪9.①细看,观察②详审,细究③洁净的样子④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⑤看得清10.①名词,朝廷②名词,朝代③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④动词,拜访,拜见⑤动词,上朝,朝见11.曾⎩⎪⎪⎨⎪⎪⎧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 ( )③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 )12.乘⎩⎪⎨⎪⎧①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 )②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 )③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 )⑤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殽之战》) ( )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 )13.诚⎩⎪⎨⎪⎧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 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 )③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 )④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 )14.除⎩⎪⎨⎪⎧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 ( )②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 )③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④手长,为除.不洁者(《左忠毅公逸事》) (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 ( )15.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 )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 )⑥使皇武子辞.焉(《殽之战》) ( )⑦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 )⑧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 )⑨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赤壁之战》) ( )⑩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 ( )16.从⎩⎪⎪⎨⎪⎪⎧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 )③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 )⑤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 )17.殆⎩⎪⎨⎪⎧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 )③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梦溪笔谈》) ( )④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 )18.当⎩⎪⎪⎪⎨⎪⎪⎪⎧①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 )③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 )④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 )⑤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秦论》) ( )⑥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 )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⑧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 )⑨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 (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并序)》) ( )19.道⎩⎪⎪⎪⎨⎪⎪⎪⎧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 ( )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④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 )⑤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 )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⑧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 )⑨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 )20.得⎩⎪⎪⎪⎪⎨⎪⎪⎪⎪⎧①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后汉书·杨秉传》) (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 )③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 )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⑥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记王忠肃公翱事》) ( )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 )⑧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初二实词文言文知识清单

初二实词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文知识清单(4.6)学习本专题之前你必须弄清楚下面四个疑问?考?学?用?扩?(一)考什么?(二)怎么学?(三)怎么用?(四)怎么扩散延伸思维?基础知识过关(一)实词1、什么叫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独立充当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一般可做实词的词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例:言、足、斗、兵、善、2、实词可以考什么?①一词多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意思。

例:寻——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飞来山上千寻塔。

(登飞来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②古今异义,一个词语,字形相同,意义和用法不同。

例:响——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户——月色入户。

(记承天寺夜游)戾——鸢飞戾天者。

(与朱元思书)走——录必,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③词类活用,实词的特殊用法,词性改变,功能改变。

主要活用如下表:例如: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斗、蛇——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为——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亲——亲旧知其如此。

(五柳先生传)穷——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汗——汗牛充栋息——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凄、寒——凄神寒骨(小石潭记)宾客——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④通假字,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者读音相近的一个字来赋予(代替)本字意义。

例如: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见——才美不外见。

(马说)⑤偏义复词,一个词语由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意思相近或者相反,但这个词语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字的意思,另一个字无意思作用,仅构词需要。

例如:远近——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论议——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孙权劝学)。

文言文实词整理笔记

文言文实词整理笔记

文言文实词整理笔记
一、通假字类实词。

1. “说”通“悦”
- 释义:“说”在这里表示“愉快、高兴”的意思。

2. “女”通“汝”
- 释义:“女(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3. “反”通“返”
- 释义:“反(返)”表示返回的意思。

二、一词多义类实词。

1. “绝”
- 断绝。

- 极点。

- 停止,消失。

- 隔绝。

2. “兵”
- 兵器。

- 军队。

- 军事,战争。

三、古今异义类实词。

1. “交通”
- 古义:交错相通。

-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 “妻子”
- 古义:妻子和儿女。

- 今义:男子的配偶。

3. “无论”
-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四、词类活用类实词。

1. 名词作动词。

- “策”
- 释义:“策”本是名词,马鞭,在这里活用为动词,用马鞭驱赶。

- “腰”
- 释义:“腰”本是名词,腰部,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腰佩。

2. 名词作状语。

- “犬”
- 释义:“犬”本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

- “日”
- 释义:“日”本是名词,天,在这里作状语,每天。

3. 形容词作名词。

- “贤”
- 释义:“贤”本是形容词,贤德,在这里活用为名词,贤德的人。

- “善”
- 释义:“善”本是形容词,擅长,在这里活用为名词,擅长的技能(口技)。

知识清单常考重要文言实词60例

知识清单常考重要文言实词60例

知识清单常考重要文言实词60例1.【哀】①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伤心,悲痛,哀叹)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同情,怜悯)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哀伤,为……哀) 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喜欢,喜爱)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吝惜)3.【安】①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安定,安逸,安适)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代词,哪里)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副词,怎么) 4.【拔】①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超越,超过)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攻下)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提拔)5.【拜】①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行叩拜礼)②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授予名位或官职)③谨拜.表以闻(《陈情表》)(拜上,呈上)6.【报】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回答,答复)②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报答,酬谢)③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通“赴”,到……去) 7.【暴】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同“曝”)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并序)》)(暴躁)③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暴露,显露) 8.【倍】①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过秦论》)(加倍)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同“背”,违背) 9.【悲】①悲.夫,故列叙时人(《兰亭集序》)(哀痛,伤心)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叹息,感慨) 10.【背】①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脊背,背面)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鸿门宴》)(背离,背叛)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离开)11.【毕】①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此处为“完结”,指为秦所灭)②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使……结束)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全部)12.【便】①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并序)》)(能说会道)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就)③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孔雀东南飞(并序)》)(合适) 13.【并】①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合并,吞并)②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一起,都,一并) 14.【薄】①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迫近,逼近,靠近)②不薄.今人爱古人(《戏为六绝句》)(轻视,看不起)③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浅薄)15.【操】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拿着)②剑长,操.其室(《荆轲刺秦王》)(握住)③虽贾人,有贤操.(《汉书·张汤传》)(操守,品德)16.【策】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策略,谋略)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竹制的马鞭)③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拄着)17.【属】①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属于)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劝酒)③衡少善属.文(《张衡传》)(写作)18.【陈】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陈列)②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苏武传》)(陈述)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陈旧)19.【诚】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确实,的确)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真心,真诚)③诚.能得樊将军首(《荆轲刺秦王》)(如果,果真)20.【出】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离开)②其出.人也远矣(《师说》)(超出,超过)③予出.官二年(《琵琶行(并序)》)(京官外调)21.【除】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台阶)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除去旧职,授予新职)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消除)22.【辞】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告别)②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并序)》)(推辞,不接受)③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口供,讼词)④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说话) 23.【旦】①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天,日)②其间旦.暮闻何物。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1. 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通常能够指代具体的事物或表示具体的动作、状态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具体的事物、抽象的概念、人、地点等。

常见的名词有人名、地名、物名等。

例句:余闻天下之人皆有义容,而无生行。

- 动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状态或变化的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词性灵活多样,包括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动词、作定语动词、作宾语动词等。

例句:吾闻善歌者其音是无穷也,其色可观也。

- 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绘和补充名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常常放在名词之前修饰名词。

例句:汤此鲫,亦通在鼎;汤此黍,或或加陈。

- 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地点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的词性灵活多样,可以单独作为词汇,也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的补充。

例句:利或狡,万不可亲。

忠或贞,万不可疑。

2. 虚词: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通常起连接、标记、修辞等作用。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 介词:介词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用来连接词和词、短语和短语,并起到修饰或限定作用。

例句:平水北驱洞庭南,分明圣主即击辽。

- 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句子或句子的成分,起到连接或衔接的作用。

例句:新年到,除夕风俗败,比推恶人,宅堵ann纾。

- 助词:助词是用来补充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虚词的语法功能,起到辅助或标记作用。

例句:久病成医,为人所福。

-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者的情感、态度或语气的词,起到表达感情或修辞的作用。

例句:惜乎,人之薨也,无圣人不肴赏,无大人不追思。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了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具体的实词和虚词还有更多的细分和具体用法,需要根据具体文言文的课文和习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

「文言文中常用实词知识汇总」

「文言文中常用实词知识汇总」

文言文中常用实词知识汇总(一)1、爱:①爱护。

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

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例:齐国虽褊小,我何[爱] 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例: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

例: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

例: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⑥隐蔽,躲藏。

例:[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

例:[爱] 其二毛,则如服焉。

(怜惜,同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译文: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2、安:①安全,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 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例:何故置某于[安] 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例:谢庄遂[安] (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例:然后得一夕[安] 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

例: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一、解题方法点拨(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

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

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组词的方法有两种:a.辐射式引申节约节节省b.链条式引申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

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三、知识清单(一)常见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43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44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46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与当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今,少年儿童。

49志气:古,心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气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50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如“少而强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强的人。

51错置:古,相互交错,如“嘉木异石错置”;今,放错了地方。

52牢笼:古,包罗,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今,关住鸟兽的东西。

53同归:古,一样的归宿,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动词,描述。

55风流:古,风韵,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56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

57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58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59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60尴尬:古,容易出麻烦,如“如今正是尴尬去处”;今,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61吹嘘:古,嘴里嘘气,如“那十一个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今,左边和右边。

63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孔明急唤细作问之”;今,小气,吝啬,形容词。

64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如“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今,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形容词。

65理会:古,办法,名词,如“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今,关心,在意,动词。

66约束:古,准备,如“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67萧条:古,空虚,如“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今,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68整顿:古,整理,如“暂往柳监生寓中整顿行装”;今,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69曲意:古,委婉,如“十娘亦曲意抚慰”;今,违反自己的本心。

70同志:古,形容意见相同,如“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今,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共同奋斗的人,或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

71方面:古,独当一面,如“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72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今,野生动物的一种。

73果然:古,饱的样子,如“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今,与事实相符。

74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与秋天。

75羊角:古,旋风,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今,羊的触角。

76虽然:古,虽然这样,如“虽然,犹有未树也”;今,连词。

77无功:古,忘记立功,心无作为,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没有功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