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2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2陆永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是南宋末年的重要爱国词人。
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曾在对策中痛斥过宰相贾似道。
一二七六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从此他便隐居,直到逝世。
当时一部分南宋宗室、官员和军队通过海路逃到南方,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刘辰翁内心很向往他们。
这首《柳梢春》正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词的题目叫《春感》。
本来,春天总是叫人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
可是,对于刚刚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有欣赏春天景致的心情的。
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享受,便向南宋大举进攻,疯狂掠夺和压迫南方的各族人民。
元军占领临安后,给杭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座繁华的南宋都城,突然变成了元军逞凶纵欲的乐园。
词人看到此情此景,真是悲愤交集,内心充满了难以忍受的痛苦。
这首词的上片,正是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
“铁马蒙毡”以下三句说:南宋灭亡了,临安已变成蒙古统治者的天下,元军的铁骑到处横冲直撞、为所欲为。
看到的是一片残破的景象,听到的是遍地哭泣之声。
甚至,连那往日为人们照明的花灯,似乎也在流着痛苦的泪水。
阳光明媚的春天并没有能够使人们精神愉快。
春天呵!你不该又进入这座遭到浩劫而布满愁容的城市。
这样的词句简直是作者泪水的结晶,可以看出,词人的痛苦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铁骑”,指元军强大的骑兵。
“蒙毡”,为了保暖,在战马身上披盖着的毡毯。
“银花”,花灯。
“愁城”,指沦陷的临安城。
听惯了本地音乐、看惯了本地戏剧的人,不大习惯欣赏外地的音乐和戏剧,这也是常有的事。
可是,作者厌恶蒙古族的音乐和戏剧却不仅仅是出于不习惯,他是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和对元军的仇恨。
“笛里番腔”三句说:笛子吹奏蒙古族的曲调,街头上演出的蒙古族的杂戏、鼓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哪里象是歌声呢?“番腔”,原指少数民族的腔调。
古代诗歌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
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
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
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6.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过秦论》中“,”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2)《蜀道难》中想象鸟兽难以逾越来映衬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3)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手法。
《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借月烘托离别之情。
15.C “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错。
16.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
“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想感情的总括。
《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
《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
《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
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②风光,
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
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
②辇下:京师。
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
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4分)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参考答案:
9.(1)(4分)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
(1分)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
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2分)。
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1分)。
(2)(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
刘辰翁《柳梢青 春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柳梢青春感》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①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②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③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④【注释】①铁马:指元朝南侵的大军。
蒙毡:冬天在战马身上披一层毡子保暖。
银花:花灯。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这三句指元兵入侵,故国覆亡。
②番腔:少数民族唱的腔调。
戏鼓:指蒙古族的鼓吹杂戏。
不是歌声:唱得不成曲调。
这里鄙夷少数民族音乐戏曲,意即怀旧。
③“想故国”句:用南唐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语意。
④辇(nian,碾)下:京都。
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生活。
海上: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的故事。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刘辰翁《虞美人》:“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译文】蒙古族的铁骑披挂着毡子,元宵节的花灯挥洒着泪滴,春天悄悄来到了弥漫着愁云的荒城里。
笛子里演奏出异族的腔调,街头上传来了杂戏的鼓声,这一切都唱不成曲调。
最使人难堪的是凄然独坐,面对青灯。
不由回想起故国情景:高台上欣赏月色,是那样的皎洁清明。
京都当年的美好风光,山中眼前的隐居生活,我只能效法苏武牧羊北海,矢志不渝。
【赏析】词人隐居山中,阔别旧都。
然每逢佳节,依然感慨万千。
上片凭想象落笔,写元军铁蹄蹂躏下,今日元宵临安城的悲苦愁怨,凄凉冷落。
下片直抒胸臆,突出欲说还休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发布时间:2016-11-2 编辑:互联网手机版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思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作者介绍】刘辰翁生当南宋末叶,和文天祥同时,先文天祥四岁而生,后文天祥十五年而卒。
他于宋亡后,隐居不仕。
他的词,“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词,承继苏辛,多慷慨之音,但更凄怆沉痛。
尤其是宋亡以后的作品。
【答案】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从高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
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
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赏析】这首词,题名春感,实借节序之变迁,而抒发物非、人非之感。
词以对句起,写元人骑兵之装饰,披着铁甲的战马,马身上又披上毡子。
下句却是银花(花灯)在洒泪,何不相称乃耳。
三句点明时间是春来元宵佳节,徒徒陷入愁城。
然而究竟因为是节日,所以又写有笛声,有戏鼓,只是因为南腔北调,听得讨厌,厌极而怒,怒而语,脱口而出,“不是歌声”。
这种散文句法,干脆利落,词语犀利,截铁斩钉,但仍有回味之处,耐人寻思。
上片就是这样两个对句写景,两个单句抒情。
景以引情,情以衬景。
下片大力抒情,“那堪独坐青灯”,极写无啥意绪。
【推荐下载】柳梢青赏析-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柳梢青赏析篇一:《柳梢青。
春感》赏析《柳梢青·春感》赏析柳梢青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
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作者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
目录作品原文注释创作背景作品鉴赏作者简介展开作品原文柳梢青·春感⑴刘辰翁铁马⑵蒙毡,银花洒泪⑶,春入愁城⑷。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⑸,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⑹,高台月明。
辇下⑺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⑻。
注释⑴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⑵铁马:指战马。
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⑶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⑷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
⑸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⑹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 ⑺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⑻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1]创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
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作者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
作品鉴赏上片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开头“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
“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
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
柳梢青春感那堪独坐青灯【宋】刘辰翁
二、 朗读:上片写什么?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
铁马蒙毡, 银花洒泪, 春入悉城。
拟人 对比
元统治下的 临安城愁苦 悲哀的气氛
街头演出的都是异族的 笛里番腔, 鼓吹杂戏。在怀有华夏 街头戏鼓, 民族感情的人们听来, 不是歌声。 简直是刺耳的噪音
下片写什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过渡句:收结上 文,开启下文。
心之所系
辇下风光, 山中岁景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名,题名“春感”,实际上 是元宵节有感而作。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作者亡国之痛和故 国之思的深沉感情,作者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 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
结合注释阅读作品,说说抒发了什么 样的感想。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 宋故国表示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 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柳梢青· 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 泪,春入愁城。笛里番 腔,街头戏鼓,不是歌 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辇 下风光,山中岁月,海 上心情。
刘辰翁
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景定三 年(一二六二)进士,因母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五年,应江万里 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二二六 五),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 母忧去。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后来坚决不肯担任官职。宋亡后, 埋头著书。在南宋遗民里面,他的词反映的爱国思想是比较强烈的。元成 宗大德元年卒。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集》,《宋史· 艺文志》著 录为一百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 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 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300余首。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赏析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⑴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⑵铁马:指战马。
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⑶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⑷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
⑸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⑹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⑺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⑻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1.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2.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
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参考答案:1.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
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
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或:乐景衬哀情。
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
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这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派词人刘过所创作的一首词,是刘过在与卢梅坡分别后所写的一首词。
原文: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柳梢青·春感字词解释:(1)泛菊杯深:化用陶渊明诗,写重阳佳节两人共饮菊花酒。
泛,漂浮。
深,把酒斟满。
(2)吹梅角远:化用李清照诗,写在春天时候他们郊游赏梅。
梅:梅花。
角:号角,这里指笛声。
远:指笛声悠远。
(3)浮萍: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
可入药。
吹梅:吹奏《梅花落》。
柳梢青·春感翻译:回忆当年,你我同在京城,共饮菊花酒,同听悠远的《梅花落》笛曲。
你我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离别之后,让人怎么不伤心动情?梦里也曾几度相会,但是梦醒后,因为见不到友人,又失魂丧魄,六神无主,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后半夜的相思,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友人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友人的舟旁。
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试题:(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4分)答案:(1)“聚散匆匆”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1分)。
结构上,聚散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2分)。
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1分),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1分)。
柳梢青·春感创作背景: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柳梢青·春感赏析: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人们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柳梢青春感赏析
柳梢青春感赏析
《柳梢青春感》是一首旋律轻快、节奏明快的歌曲,讲述了年轻的心灵在激情奋斗中不断成长的故事。
歌曲开头,轻快的吉他伴奏,加上明亮的音乐旋律,给人带来一种鲜活的感觉。
歌手情绪高涨,唱出了一段青春的经历,诉说了年少时候的纠结和执着,无论是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上,都不停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歌曲的歌词也充满了阳光、积极向上的力量。
歌词中“多少荆棘折断了心魂,多少坎坷摧毁了梦想,有多少泪水哭过后,多少微笑满瀑布”的句子,表达了青春岁月中的不易,让人感到希望与勇气。
整首歌曲节奏明快,旋律动听,具有很高的听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节拍跳动,表达了年轻人的奋斗精神和激情。
此外,歌曲的副歌部分更是极具感染力,鼓励年轻人要积极向前,迎接挑战,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柳梢青春感》不仅旋律优美、动听,更传递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信息,勉励年轻人时刻保持对未来的热情和对事业的追求,用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柳梢青原文赏析
柳梢青原文赏析柳梢青原文赏析柳梢青原文赏析1原文柳梢青·茅舍疏篱茅舍疏篱。
半飘残雪,斜卧低枝。
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宁宁伫立移时。
判瘦损、无妨为伊。
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注释宁宁:宁静之意。
移时:谓少顷。
注释①宁宁:宁静之意。
移时:谓少顷。
赏析梅花冰肌玉骨,半霜傲雪,经冬凛冰霜之操,早春魁百花之首,以韵胜,以格高,故为历代人们所喜爱。
文人学者更是植梅、赏梅看作是陶情励操之举。
扬无咎这首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的情操,寄托幽思,刻画了一位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的形象。
扬无咎,南宋时画家、词人,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
高宗时,因不愿依附奸臣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
尤善画梅。
词作上片通过对梅花生长的环境、外在形象的描绘,着力刻画出梅花超凡脱俗的韵致。
“茅舍疏篱”,这是梅花生长之处。
历来文人雅士总喜欢把他们眼中的梅花置放在清幽、远离尘世的地方,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的滴梅花草棘间”(苏轼《梅花二首》之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等等。
杨无咎在这里同样也开宗明义,把他所喜爱的梅花置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无非是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超凡脱俗,高洁自爱。
“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来正面刻画梅花形象。
上句写梅花之洁白晶莹,下句刻绘梅树姿态之飘逸,这句是化用林逋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末三句笔锋一转,紧承首句,再度刻画梅花周围的环境,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富清幽、高雅的意境:白云缭绕、修竹萧萧、皓月高悬、溪流潺潺。
这个画面比林逋诗句的内涵更大,境界更清幽,更有特色。
这些景致和意象是隐士生活不可或缺的,它们都具有隐士的生活和品格高洁的象征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虽写梅,然而根本之点却不在于梅,这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词人笔锋转向刻写自己,一位在梅树前伫足凝思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柳梢青春感想故国高台月明赏析刘辰翁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 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 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 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 (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 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 他曾参加文 天祥所领导的抗元斗争,南宋沦亡后, 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 此词就作于隐居期间。
2. 简要分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两句在词中 的作用。
“想故国”,点明上片所写的都是对沦陷了的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 高台月明”,与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的情景感情相 似,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念。“独坐青灯”,指词人现在所面临的处境: 独处庐陵的山中,面对如豆的青灯,悲凉寂寞。 这两句 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物非、人非 (亡国)之感
结合注释阅读作品,说说 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想。
“春感”,这里是写在元宵节的感想。
1.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铁马蒙毡”,暗指当年“金戈铁马”的抗元之势今已 不在。这四个字中包含着词人的无尽憾恨。 B.“银花洒泪”,景情交融,耐人品味:元宵节火树银花 的景象,更勾起了亡国遗民屈辱、悲凉的感情。 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描写元人以鼓噪 庆祝胜利,意思在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 D.下阕写佳节思故国的愁绪,比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的慨叹更多了几番怨懑与无奈。 2. 简要分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两句在词中的 C项所引的词句,不仅说元人的鼓乐笛声不悠扬、不中听, 作用。 更主要的是反映亡国遗民听到入主异族的音乐,立即引起了亡 国之恨的心情。将其理解为“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 3. “辇下风光”三句分别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 声”是不恰当的。 度?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词】: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
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作者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
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⑤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⑥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
⑦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⑧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⑨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⑩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翻译】: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
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
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赏析】: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柳梢青》原文及注释作品赏析
《柳梢青》原文及注释作品赏析
《柳梢青》原文及注释作品赏析
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
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
而今岂是高怀。
为千里、莼羹计哉。
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作品赏析【注释】
①词作于绍熙五年(1194)秋,时稼轩二度罢仕,朝廷委以虚职,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遂由闽返乡,再过赋闲生涯。
三山:福州的`代称。
词借白鸥之口以自嘲。
当日既与白鸥为盟,何无端违盟?今尘埃华发始归,当为白鸥见笑。
况此归非出高怀,乃再度被劾罢职,今后应日读《移文》以自儆矣。
通篇于诙谐戏谑中见无奈与愤慨。
②“白鸟”六句:白鸟:即白鸥。
稼轩初罢带湖时,曾与白鸥为盟,一心寄情山水。
参阅前《水调歌头》(“带湖吾甚”)。
又,稼轩《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亦云:“朝来白鸟背人飞。
”责其违盟出仕。
闻早:趁早。
③莼羹:用张翰弃官南归事。
见前《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注⑤。
④移文:指孔稚的《北山移文》,见前《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注⑤。
【《柳梢青》原文及注释作品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 春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译文及赏析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①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②铁马:指战马。
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③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④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⑤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⑥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⑦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⑧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译文】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
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
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写作背景】《柳梢青·春感》是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品,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
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了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
【鉴赏】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
“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
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
《柳梢青》古诗译文
《柳梢青》古诗译文
《柳梢青》古诗译文
柳梢青
作者:蔡伸
数声鶗鴂。
可怜又是,春归时节。
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
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注释
①柳梢青:北宋僧仲殊词有“柳袅烟斜”句,因以为调名。
②鶗鴂(tí jué):古有“鸣而草衰”的说法,一说指杜鹃。
词中指杜鹃(子规)的.可能性大。
③绣:指红锦缎。
④休文:即南朝梁诗人沈约,字休文,仕宋及齐,不得大用,郁郁成病,消瘦异常此处是作者自况。
⑤不干:不干涉、与之无关。
⑥风月:清风与明月。
诗词译文
几声杜鹃的悲啼,令人怜惜啊,又是到了春光归去的季节。
满院的东风嬉谑,海棠花铺了一地锦绣,梨花漫空里飘起白雪。
残枝上丁香花缀着哭泣的露水,算来也比不上,我这样寸寸肝肠里的悲愁郁结。
本来就像沈休文多情善感,我的悲愁感伤却不关清风与明月。
柳梢青的精选诗句赏析
柳梢青的精选诗句赏析柳梢青的精选诗句赏析燕语侵愁,花飞撩恨,人在江南[出自]:张履信《柳梢青》雨歇桃繁,风微柳静,日淡湖湾。
寒食清明,虽然过了,未觉春闲。
行云掩映春山。
真水墨、山阴道间。
燕语侵愁,花飞撩恨,人在江南。
[注释]:雨歇桃繁:雨后桃树盛开。
清明:在阴历四月初五或初六,古人在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未觉春闲:春意仍然很浓。
山阴道:在浙江绍兴,从古以景物美而多著称。
《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这里借指山道间春意盎然,如一幅水墨画。
燕语侵愁,花飞撩恨:燕子的鸣叫和飞舞的.花朵勾起自己的满腹愁恨。
[参考译文]:雨后桃花更加璀璨,微风轻轻柳丝不乱,阳光柔和地洒照在湖湾。
寒食、清明两节气虽然已过去,但春意仍然是那么浓郁盎然。
朵朵浮云环绕着青山,层峦叠翠、峰回路转,仿佛是一幅美妙的水墨画,在远处的空中高悬。
燕子呢喃带来了我的愁绪,花朵飞舞更加重了我的心烦。
多么美好的春天,可我的情郎却远在江南,不在我的身边。
[赏析]:此词描绘江南春色,笔触清淡,语言浅显朴素,风光秀美如画。
上片前三句写雨后桃繁,风微柳静,湖湾日淡,尚是一般之景,未见特别动人之处。
但后三句“寒食清明,虽然过了,未觉春闲”,则道人所未道,点出江南春天的一大特点——时间较长,尽管寒食、清明节气已过,但春意犹浓。
下片以水墨画为喻,以山阴道为标志性景区,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景之美。
至末尾三句方出人意料地流露作者赏春时产生的“愁”和“恨”,这是反用韦庄《菩萨蛮》中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之意,表达自己思乡怀人之情。
写春但不颂春——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写春但不颂春——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仲瑞红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刘辰翁以擅写春词和节序词著称,<柳梢青·春感>是其众多咏春词中的一首.词写春但不颂春,而是刻意写春临时节异族入城后出现的怪异景象,以及词人此时独特的情怀.作品充满了深沉的麦秀黍离之悲,荆棘铜驼之恨,是一首别具怀抱的咏春词.词作承载了家国兴亡的重大主题,思想内容更为深刻,情感更为丰厚,具有更高的立意和更阔大的意境.
【总页数】2页(P95-96)
【作者】仲瑞红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常熟农资配送好——2015“放心农资春耕下乡活动”有感/西山品虫茶/忆秦娥·春颂
2.江文也小提琴奏鸣曲《颂春》的情感主题与美学理想
3.三首写春唐诗的比较赏析
4.山中岁月海上情——辛派词人刘辰翁和他的[柳梢青]《春感》
5.她曾用火热的青春写亮了人生记被病魔缠身的优秀护士吴珍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辰翁——《柳梢青》
刘辰翁——《柳梢青》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1],山中岁月[2],海上心情[3]。
作者: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
宋里宗时进士。
宋亡,守节隐居以终。
注释:
[1]:指临安繁盛是热闹繁华的风光。
[2]:指作者在山中度过的寂寞隐居岁月。
[3]:引忠臣苏武牧羊海上不忘故国之典。
作者以之自况。
赏析:
对作者来说,大宋被蒙古灭亡后,故国重游,已物是人非,别是一番愁苦在心头。
“山中岁月”是其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是其心之所系。
;“海上心情”是其志之所向。
作者对故国的忠诚,虽死未悔,令人击节赞叹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
①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②铁马:指战马。
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
③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④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
⑤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
⑥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
⑦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⑧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译文】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
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
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写作背景】
《柳梢青·春感》是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品,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
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了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
【鉴赏】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
“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
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
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
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
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
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
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
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
“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
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
“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
”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
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
“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
“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
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
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
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
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
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
“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
“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
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
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从想家落笔,虚中见真意,正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
词的上片,全是想象故都元宵节的凄凉景象,词中的“铁马”、“银花”、“笛里番腔”、“街头戏鼓”都不是具体细致也可以说并不是真实情状的描绘,而是着重于表露主观感情,如“春入愁城”这样的叙写则更完全是虚空涵盖。
下片则更尽虚涵概括之意,“想故国、高台月明”,只表现出故都临安的宫殿楼台在淡淡月光照射下的暗影,其中蕴含了作者的种种感慨结尾三句作者只是用虚笔轻轻带过,而并细细描写其中的景象和内容,留给读者想象和体味的空间。
这种想象落笔,虚处见意的写法更有欲说还休之意。
全词节奏明快,更加强了作者的苍凉悲郁之情。
【名家点评】
况周颐::“须溪词多真率语,满心而发,不假追琢,有掉臂游行之乐。
其词笔多用中锋,风格遒上,略与稼轩旗鼓相当。
”
吴熊和说:“‘海上心情’,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事。
这个理解非常正确,符合词人思想感情的实际。
”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因母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
景定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
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为临安府教授。
咸淳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
咸淳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
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
后来坚决不肯担任官职。
南宋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埋头著书。
在南宋遗民里面,他的词反映的爱国思想是比较强烈的。
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
《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
存词30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