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州战氏家谱初稿
莒州战氏家谱初稿
莒州战氏族谱初稿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酷夏至初冬莒州战氏十六世孙祥雷敬述谨书第一部分:重修谱牒序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
国无史则一国之治乱兴衰后世难考,家无谱则一家之支派繁众奕世莫明,故修谱与修史并重也!吾祖历尽万苦千辛,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得万人之躯;以一寸之土,遍而广之,成八方之地。
有见面不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
大宗小族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
本姓自古,已历数十世,上而溯之,竟非同出一源,此明晰之本义也。
幼时对族谱敬畏有加,但未有机缘参阅,家族来历吾一无所知,壬辰年初秋,吾查遍典籍文档,有关本族姓氏记载几近空白,录得些许,公之于众,怎料得众本家关注密切,由是萌发寻觅姓氏渊源、修订编纂族谱一念。
莱阳老家长辈世典取得联系于我,并与长辈新政不辞辛劳,亲往莒州考证,且敦促本人整理相关资料,早日续得大谱。
怎奈自工作后,颇为忙碌,无暇顾及于此,又因一硕尚幼,更不得空闲,遂硬挤闲暇空隙,方能了却心愿。
有生之年,定当竭尽所能,奔赴各地拜祭本家祖先,搜集相关资料,为此伟业尽绵薄之力。
戊寅仲春,本支修谱,迄今又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
序世次、辨昭穆、分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此势已迫在眉睫。
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
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传为家乘。
参阅莱阳老家战氏族谱:始祖讳浩、凯,二世祖讳雄、惠,三世祖讳宗海、升、昱等,四世祖讳文进、文通、文达、文胜、文魁、文宠、文道、温、斌、权、彪、松、钦、豹等。
再考莒州族谱,知文通祖为莱邑西乡马格庄以西之先祖,文胜、文魁祖为莱邑东乡赵疃以东之先祖,文达祖为龙河头诸战氏之先祖,莒州战氏一族,为文魁祖之后裔。
日照市洛河镇“老兵之家”荣获省级金牌
日照市洛河镇“老兵之家”荣获省级金牌
作者:张守军孔庆乐赵国山
来源:《雷锋》2019年第10期
镇“老兵之家”外景
镇党委书记李卫国(右一)看望老退役军人
9月11日,从山东省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日照市莒县洛河镇党委书记李卫国从省委书记刘家义手中接过“山东省退役军人工作先进集体”这一光荣金牌,以表彰该镇“老兵之家”。
李卫国作为这次会议的基层代表首先登台作了《传承老兵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发言。
莒县洛河镇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现辖46个村4.3万人,其中有970名退役军人,涌现出邓小平同志的保健医生单公玉,张爱萍、杨得志将军的警卫员单宗胜,抗美援朝趴冰卧雪三天三夜、冻残双腿的残疾军人单支兰等一大批热血男儿。
近年来,洛河镇全面落实上级关于“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工作部署,大力打造“老兵之家”,尊崇关爱老兵,传承“老兵精神”,搭建起退役军人最温暖的港湾。
在“家”里,“红色记忆”“红色传承”“红色力量”“红色管理”“军人风采”五大板块,再现老兵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烽火岁月;“老兵讲堂”“老兵画室”“志愿先锋”“兵创空间”4大阵地,用“红书籍”“红电影”“红音樂”“红党课”“红论坛”这一“红色氧吧”,为老兵充电加油。
周边区县2600余名青少年、老兵和党校学员也纷纷走进“老兵之家”,接受“老兵精神”洗礼。
如今,“老兵之家”实现了“党建红+国防绿”有机融合,成为洛河镇一张亮丽的党建名片。
全镇970名退役军人中党员占一半以上,72人担任镇村干部,117名退役军人通过“兵创空间”走向新的就业岗位。
镇里对退役军人困难家庭及时帮救,26名建档立卡老兵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了关怀激励“不留一处空白”。
日照战家沟冯氏家谱
配官庄王氏子二
长展伟次刚女一适张栏汤
启坤
配季氏女二长北廓阚家城子高次未
配王氏生一女未
启田
配本村肖氏生女未
十七世
展文
配李氏子立杰
展军
展伟
配本村赵氏子一未
刚
配李氏女一未
十八世
立杰
十五世
志太
配红河张氏子二
长启彬次波
女一适本村郑
志相
配龙泉官庄王氏子正女一未
志莪
配本村肖氏子俊辉女一未
十六世
启彬
配姜疃吴氏子涛
志友
配云南百氏子真
十六世
晔
真
十四世
秋吉
配本村姜氏子志俭女二长适茂山张次高庄高
存吉
配徐氏继潘氏子志田女二长本村肖次中石墩李
十四世
流吉
配李氏继张氏子二长志相次志莪女五长适小松干胡次孙家庄姚三官庄王四西石墩李五东石墩徐
十五世
志芳
配蔡庄张氏子三
长启山次启兰三启
坤女二长适四亩地王次适本村张
十六世
启山
配西石墩丁氏子二长展文次展军女二长适陈疃许次西石墩李
志芹止
志岳
军人高干
配王氏继配辽宁
盖平丁氏子二长侃次克女三长尧适博山王次华适济南马三林适博山孙
十六世
侃
大学文化
配柳氏子展鹏
克
中专文化
配李氏生女若郡
十七世
展鹏
十五世
志芍
中专文化
配沈疃张氏子三
长琪次伟三章
女一适南鲍疃潘
十六世
琪
大学文化
配西石墩李氏子展辉
伟
大学文化
配本村肖氏一女清
章
中专文化
配南鲍疃马氏子晓泉
山东日照张姓辈分表莒县安岭
山东日照张姓辈分表莒县安岭济南市天桥区(原齐河县)桑梓店镇张王堂村张氏族谱:清朝中期自枣强迁至齐河以东25里张家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岁次乙卯孟春续刊,自十二世起依次为:逢曰其景学树德传家永瑞光照宗明洪输继海清国宪保文华中兴养吉庆,望后世以此辈分续之。
枣庄市台儿庄区郑庄村张楼村张姓辈分:方(音)宜(音)纯(音)兆裕言体均成心(音)。
龙口(黄县)张氏族谱(清)张允选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龙口市乡城乡东村藏。
字行辈分是:基业可久名望常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
济宁微山县留庄镇北湖村张氏字辈:相景永兴宝,开贵玉希贤(晨兴张氏)。
日照莒县棋山镇张家管庄村、茅埠村、埠南头村字辈:维洪司韶世,文广奎宝纪,正宗永培远,学成凤友际。
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敬成会海,中宪荣光,端根清源,安受乾坤之鸿福。
齐河县梯门村张氏字辈: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支祖:张子岩。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大张庄村部分字辈:兴毓(玉)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泰安市肥城张氏部分字辈:同学敬道美嘉修明平正光华。
老城镇百尺弹子山张氏字辈(20辈):锡淑相炳堂钦衍业照培金泰东熙增钧衡保焕基。
东平县单楼、稻屯、张庄、下套、曹营张氏部分字辈:镜淑型格灿,铨法增懋秋。
省郓城县黄岗村张姓张氏部分字辈:起士文朋有养廷逢志广登永金继元心进瑞善修鸿玉云兆龙守海景中效清德庆如安(或耀诚思国际安)。
大坞镇大坞张氏部分字辈:学尚广崇肇(兆)裕(玉)光明贻(宜)本礼念永保庆成。
平阴县洪范池镇南张村:方祥瑞可化,九文明子书,玉全广金贵,修德多鸿福,学正传万世,凌云逄新笃,守成敬宗宪,履一信作树。
平阴县李沟大荆山村张氏部分字辈:天立志现召传尚元乃齐邦正。
邹城市巩庄村张氏字辈:(原本)川元宪成业,(后续)得祥理智信。
临沭县西后涝枝村张氏字辈:顺、永、兴、成、计、春、洪、军、茂、光。
临朐县张远德(江西吉安府丰县人)明弘治到临朐,三支:临朐孔家庄、沂水胡庄、临朐大山。
烟台有人姓战斗的“战”,莱阳这个村都是战姓族人
烟台有人姓战斗的“战”,莱阳这个村都是战姓族人
在姓氏当中,战斗的“战”可谓比较有特点的姓氏,战姓主要分布于山东,传说起源于东周时的滕国大夫毕战,目前,烟台莱阳、威海荣成、日照莒县、东港以及枣庄滕州是战姓族人较多的地区。
其中,烟台莱阳在战姓族人中的地位颇高,根据族谱记载,日照莒县招贤镇附近的战姓族人,先祖就来自莱阳。
在莱阳北部,有一个村子叫作“战家沟”,村民都姓战。
战家沟村属于莱阳沐浴店镇,与栖霞的蛇窝泊镇相连,从蛇窝泊到战家沟,要走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这是从山上俯瞰战家沟的视角。
战家沟有个邻村叫作东下河,这个孩子就来自东下河村,他跟随父母上果园浇地,热情的给我们指路。
走进战家沟村,遇到两位刚套袋回家的农民夫妇,他们说,村里有棵大槐树,附近乘凉的老人对家族历史了解比较多。
根据村民的提示,我们找到了那棵大槐树,这棵树看着虽然不算很粗,但据说90多岁的老人也不知道树是什么时候种下的。
图中居左的这位老大爷,对战姓历史比较了解,他说战家沟村曾在几年前重修过族谱,该村的战姓与吕格庄的马格庄同宗同族,祖先最早都源于莱阳城北的亭山村,亭山战姓大概从第4世子孙开始向外迁徙,包括莒县的战姓就是从当时迁出。
除了莱阳之外,栖霞、蓬莱、莱州都有名叫战家的村子,他们与莱阳的关系暂无考证,待有心人提供线索。
丁氏宗源
日照家谱文化日出之光先照,原始步入文明。
殷纣伤天害理,姜尚扶周王道:圣人布礼,曾子仕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金、元、明三状元,足见日照地灵:父子叔侄五翰林,也知日照人杰。
天下浮来第一枝,世界日照巨字崖:丁氏有子名肇中,物理之学登高峰:海上石碑千古咏,飞浪击空古刹情:四千年最早的文字,五千年酿洒的文化.....夜半悄然,万簌俱寂,掩卷深思,身为一乡之院学,倍感身之重任,奋吾俗儒,悔人不倦,以传技授业为已任,传承文明,发扬德礼,倾力以图之,以我之儒,授人之德,以吾之技,授人之钵,以吾之书,授人之智。
庶竭驽钝,鞠躬尽瘁!近日,我们将根据馆藏与联际馆藏隆重推出日照姓氏家谱文化展系列活动,各氏族家谱将陆续上传中,敬请强烈关注.(因家谱来源撰写人角度等不同,并此贴在于研究探讨非定性之稿,可能各家家谱有不尽人意之处,敬请指正.欢迎上贴讨论研究)第一篇日照丁氏探源与寻踪一、丁氏族人初迁日照及其发展相传周代姜太公的长子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氏,从此开始有丁姓。
“丁世系自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氏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
然而丁氏家族有史可据的,则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
他在元末天下纷乱时,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黑丁”。
其后,他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
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顺以避乱从海州迁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
其时,族人由海州迁来山东者,尚有去诸城、寿光、潍县、莱阳、黄县、东平和沾化等县定居者。
其它尚有迁往河南永城、鹿邑和南京江浦者。
据最近了解,在东明县宋庄村的碑记记载,此处丁氏系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府日照县迁来。
可能是顺之弟丁昂的后裔。
当时,明朝廷令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丁顺以勇敢中选,遂以军籍隶青州伍。
之后,子孙均事农业,勤劳耕作,家道小康。
其后传四世无文,名讳均失记无考。
五莲的前生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莒、楚、鲁、齐所辖;秦汉属京东东路密州;明代分属山东布政青州府的诸城县和莒州及所辖的日照县;清代分属沂州府和青州府的诸城县。
五莲地区疆域原分属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
据旧志记载:莒县,周为莒国,秦始置县,汉袭秦代建制。
汉文帝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以莒为都,称城阳国。
金置城阳州于此,后改为莒州。
明撤县入州。
民国改州为县。
日照县,周属莒国,秦属莒县。
西汉置海曲县,之后又置昆山县;东汉废昆山县,改海曲县为西海县,晋撤西海县,并入莒县。
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金始置日照县。
诸城县,周先属莒国,后分属鲁国、齐国,秦始置县,其名不详。
汉置东武县、莒县,隋改名为诸城县。
上述记载表明,莒县、日照、诸城三县具有悠久的历史。
五十年代发现的丹土村和东城仙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五莲地区早期属龙山文化。
横亘县境北部的战国时期齐长城遗址,建于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
现据莒、日、诸三县旧志及有关资料,将五莲地区的历史沿革简述如下:五莲地区古属青州。
周朝为莒国的封地。
民国《重修莒志》载:“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今胶县西南城子崖村附近),后迁莒。
”战国时期仍属莒国。
至楚简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灭首,又为楚地,继而分别为鲁国和齐国所辖。
据《竹书纪年》载:齐国筑长城,以此为界,北为齐国,南为鲁国。
之后,楚考烈王再次北伐灭鲁,又分别为楚国与齐国所辖。
秦朝时,属琅琊郡莒县(今五莲县境北部原属诸城县部分,秦时已置县领辖,县名已不可考)。
西汉时,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据民国《重修莒志》记载,莒县是时曾属兖州郡城阳国,待考),今五莲县境分辖于首、海曲、昆山、东武、诸、折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折泉县”条注云:“汉侯国,后汉省。
故城在今诸城县西南七十里”)六县。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郡为国,属徐州刺吏部琅琊国。
时昆山县废,改海曲县为西海县,境内分辖于首、西海、东武、诸四县。
战姓起源-战姓的由来 -
战姓起源|战姓的由来-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
注:该谱修谱小引:文明日起记载以详国有国史家有家乘阅世阅人谱亦重矣以似以续事非轻哉维我战氏隶籍芝城九里店中卜居村东艮隅八世相传爰处邑西夕阳幸衍诗书之泽祖若父殚其经营莫辞增修之劳子与孙勿谓细故勤勤恳恳诏兹来许生生世世尚其念。
山东威海战氏宗谱(民国)战兆麟纂修,民国年间铅印本。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威海市田村镇东涝台村。
注:该谱序引:盖吾始祖乃山东黄县九里战家,清雍正时,因年岁饥馑,流落于威海,赘于田村镇东涝台于姓之家。
民国年间,同族举人、同盟会会员战兆麟先生聚合族修谱。
登州府永成战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建平县战氏第十五代新字辈子孙战智慧处。
山东莒州、莱阳战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
据莒州战氏族谱记载:莒州战氏一世祖是战完,原为莱阳县庠生,未做官。
故后葬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五子迁莒,故清乾隆年间修《战氏族谱》以战完为一世始祖。
战完生有五子:长子战懋易、次子战懋书、三子战懋诗、四子战懋麟、五子战懋孔。
战懋书生四子:长子战国儒、次子战国士、三子战国彦、四子战国策。
战国儒生三子:长子战维藩,次子战维宁、三子战维杨。
战维宁生三子:长子战和中、次子战启中、三子战钦中。
战和中生一子:战凯。
战凯生一子:战锡侯。
战钦中生五子:长子战捷、次子战奏、三子战靖、四子战烈、五子战略。
战捷生五子:长子战锡卿、次子战锡伯、三子战锡铤、四子战锡黻、五子战锡缨。
战烈生一子:战锡九。
战锡侯生四子:长子战旭、次子战晟、三子战普、四子战旸。
战锡伯生二子:长子战睿、次子战智。
战锡廷生五子:长子战霈、次子战云、三子战霯、四子战雷、五子战淮。
战锡九生五子:长子战龙韬,次子战龙池,三子战龙标,四子战龙章,五子战龙光。
战云生二子:长子战岱森,次子战嵩森。
战氏迁莒之前,有一定家学渊源。
据《战氏族谱》记载:战氏一世祖战完,其父战文魁,曾授涿州儒学正堂。
山东崔姓字辈大全
兖州,一部分去了县城(平邑),还有一部分到了 莱芜,现在这些人的辈分基本上能续起来,座山雕的原名叫崔明远,他的 堂孙叫崔传林,我目前只记得我上面的辈依次是运、如、振,再上面我就 不清楚了。 13969117514,ccjswj@
7 崔万年 祖籍山东莱州府掖县崔家庄马社二甲,现在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 老君村。 顺治 8 年祖先崔良才、崔良德哥俩从山东莱州府掖县崔家庄马社二甲来到 这里。到我这辈已第 9 辈。辈分为良、有、凤、永、霖(落底)、魁、廷、 成、万、世(士)、东、方。。。。。。有知道山东老家过去、现在情况的请告 之!
8 崔国锋 祖籍莱洲府维县下三甲叶字社三里庄 家谱记载:一代:崔夏,许氏。二代:祥生、长生、秋生。三代:禄德、 禄河、禄智、禄发,禄声、 。四代:有其、仁、义、礼、智、公、常。五代:云,崔景云,庆,通, 天,长,风,六代:成字,崔成有、发富花科荣玉太升贵永财喜、七代: 文字:文章,文辉,文亮,文秀。八代:凤字:凤祥,凤江。 崔凤江 是我爷爷,我父辈殿
19 崔成敏 潍坊高密市 全村几乎都是姓崔的。我们的祖宗叫崔从,辈分有红、凤、志、万、成、敬。 联系 yunfeiyang008@
20 崔 潍坊青州市(益都县)高柳崔家 辈分{我知道的):九、登、洪(学)、天(景,传)、毓(建)、继、彦 我 是毓字辈。
21 崔华 潍坊安丘市崔家官庄 最近几代分别是:西、洪、林、同、风。 崔氏大约上千人。始祖在山西 洪洞县
山东崔姓字辈大全
东部地区: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 营;+东三省和内蒙 中部地区:济南、淄博、泰安、莱芜 鲁西北地区:聊城、德州、滨州 鲁南地区:菏泽、济宁、枣庄、临沂
日照刘氏支派
日照刘氏支派1、日照五莲管帅刘谱载元末明初始祖刘才胜自海东郭家村迁莒州东北乡管帅西邱家沟,始祖兄弟3人,一迁安丘安泰,一迁沂州府府南界首,本祖迁潍水以北珠山西(谱中记载,族人相传家族来自东海郭家村或来自马司刘,恰好乾隆八年修谱时根据马司刘一位刘姓族人叙说,说马司刘也是从东海郭家村而来,因此家族确定是从东海迁民而来),相传东海王刘强之后,字辈派语:…九、治、光、玉、加、升、振、守、泰…(根据“一迁安丘安泰,一迁沂州府府南界首”的记载,其迁徙分播路线和日照城壕刘有相似之处,特别是从迁沂州府府南界首村的记载来看,其应和莒南洙边刘同宗)。
2、日照草涧刘民国初年,刘铭籍抄录明万历四十八年五世祖存仁所修族谱序言,记载先人莒县小沂水庄人,莒城阳王刘章之后,元末迁安徽砀山大刘村,红巾乱起,逃居东海荡芦村(当路村),洪武三年迁日照黄墩喜鹊窝,后该村失火,谱牒失却,成化年间刘思源兄弟五人往外分迁,刘思源迁黄墩草涧村,生子八人,后八人再次往外分迁,其中长子刘福因避匪携子桓迁诸城逄戈庄,形成诸城刘氏--刘墉家族。
目前该家族广泛分布于日照(东港、岚山、莒县)、潍坊(诸城、高密、安丘景芝)、连云港赣榆、临沂(沂水、沂南、莒南)、安徽(五河县、无为县)等,字辈派语:….玉铭汉相为在钦源树烈基振清荣焕报金法植勋樨3、日照城壕刘,道光谱载,洪武初年从东海(海州)大村刘家井迁海曲五里村(现日照街道五里村),始祖刘清,二世刘振兄弟四人,后散居日照五里、七里、河山城壕、秦楼乔家墩、后滩西、石臼刘家村、奎山季家村等,“刘氏原籍东海大村刘家井人,因避红巾,兄弟三人涉及照邑,二公居安太,三公居沂水,惟我祖居照邑,生子振、政、鸾、凤四人......。
”字辈派语:…太一兆(照)立加乃运祥次要传永增(瑞)…。
4、日照海曲刘(丝山杨家庄老谱失传,有族人曾亲眼所见,谱中有自安徽砀山迁宿迁、东海、三河等字样)民国合修谱记,原籍宿迁人,洪武十七年,为防寇,始祖刘九原弟兄三人跟随信国公汤和从东海北上日照,筹建驻扎安东卫、石臼所,分别担任指挥使、千户等重要军职,三人分三大支,现各分布丝山东南的杨家庄、石臼、岚山\涛雒等,字辈派语:长支(杨家庄):…克敦庆谱诏序馨铭;二支(石臼):…立士克曾书(光乃宗淑)谱昭穆统铭;三支(岚山,1933年海曲刘合谱前的东湖老谱只记载,始祖明初从东海移民,从事捕鱼等):…思重远(振)克昌从谱肇和宗铭。
山东宁津陈氏族谱字辈大全
山东宁津陈氏族谱字辈大全
•山东东海陈氏字行: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
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
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
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山东潍坊诸城山东诸城市马庄镇鞠家庄子村(本村二百多年无鞠姓),现叫诸城市贾悦镇鞠家庄子村。
本次续谱人是陈明忠、字后斋和我村陈会堂的爷爷(清末武生)共同走访山东各地续谱,有潍坊大花岭陈姓名人支持,陈明忠于1958年去世,终年83岁左右无后人,和本人明字辈爷爷是叔伯兄弟,目前我是仁字辈男性老大,族谱于建国后破四旧时全部焚毁。
字辈:世玉德廷景,文明会家安; 仁海永昌泰,忠元光济远。
日照姓氏源流
日照姓氏源流日照姓氏源流概览(一)一、安氏。
原籍东海,明朝洪武初年(相传系洪武二年)始祖母张氏携二世祖文诗、文礼公,由东海迁至日照湖水村,即以后之安家村。
时始祖母携子迁居日照之由,固无史籍可考。
二世祖文诗公,居日照未久,复迁往莒州,继由莒州转迁淄川。
现淄川安姓,或为文诗公后裔。
二世祖文礼公,随侍始祖母留居日照,娶贾氏生二子:长子福忠,次子福祥。
福忠公和福祥公,即三世祖。
两位三世祖,各娶妻生子,自此人口日繁,家道小康,乃教子孙读诗书,传至六世、七世,到明朝的万历年间,安氏读书之人日多,算得上是诗书门第,成为日照的大族。
日照安氏十五世以上,无统一之行辈,且命名多用单字。
清道光十一年五修族谱时,议定合族行辈统一用字。
自十六世始为「曰」字辈,其顺序为:「曰为茂郁丰,伯仲久长增,金祺华丽象,荣耀景加兴」二十字。
光绪十五年六修族谱时,发现每世限用一字,同辈同名者甚多,乃于「曰」、「为」而下,亦即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一字,命名时可任意选用。
其顺序为「曰为贤可宝,传述利以贞,慎修昭正式,衍泽庆有功」。
民国十九年七修族谱时,安氏丁口已逾数万。
每世只限二字,仍感不敷应用,遂议定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为四字。
例如「贤才培茂」,同为18世,「郁乃可宏」,同为十九世,其余类推。
下列之四字句共十八句,末句为「兴起功成」,即安氏之行辈: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良,传在百从,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名,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式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二、赵氏南湖赵氏,原籍江南。
明朝洪武二年由海州东海之十八村北徒日照南湖镇定居,距今已有六百余年。
后分居四处:一莒州、一诸城、一淄博。
首次修谱于清咸丰九年。
共记载了八篇《族谱序》,修谱八卷。
卷一:南湖。
卷二:沈马庄、彭家河、官庄、花峡峪。
卷三:马陵前、三庄。
卷四:陈家沟、贺庄、湖水岭、徐家沟、陈家村。
卷五:莫家庄、梁家坪、郭村。
日照刘氏支派
日照刘氏支派1、日照五莲管帅刘谱载元末明初始祖刘才胜自海东郭家村迁莒州东北乡管帅西邱家沟,始祖兄弟3人,一迁安丘安泰,一迁沂州府府南界首,本祖迁潍水以北珠山西(谱中记载,族人相传家族来自东海郭家村或来自马司刘,恰好乾隆八年修谱时根据马司刘一位刘姓族人叙说,说马司刘也是从东海郭家村而来,因此家族确定是从东海迁民而来),相传东海王刘强之后,字辈派语:…九、治、光、玉、加、升、振、守、泰…(根据“一迁安丘安泰,一迁沂州府府南界首”的记载,其迁徙分播路线和日照城壕刘有相似之处,特别是从迁沂州府府南界首村的记载来看,其应和莒南洙边刘同宗)。
2、日照草涧刘民国初年,刘铭籍抄录明万历四十八年五世祖存仁所修族谱序言,记载先人莒县小沂水庄人,莒城阳王刘章之后,元末迁安徽砀山大刘村,红巾乱起,逃居东海荡芦村(当路村),洪武三年迁日照黄墩喜鹊窝,后该村失火,谱牒失却,成化年间刘思源兄弟五人往外分迁,刘思源迁黄墩草涧村,生子八人,后八人再次往外分迁,其中长子刘福因避匪携子桓迁诸城逄戈庄,形成诸城刘氏--刘墉家族。
目前该家族广泛分布于日照(东港、岚山、莒县)、潍坊(诸城、高密、安丘景芝)、连云港赣榆、临沂(沂水、沂南、莒南)、安徽(五河县、无为县)等,字辈派语:….玉铭汉相为在钦源树烈基振清荣焕报金法植勋樨3、日照城壕刘,道光谱载,洪武初年从东海(海州)大村刘家井迁海曲五里村(现日照街道五里村),始祖刘清,二世刘振兄弟四人,后散居日照五里、七里、河山城壕、秦楼乔家墩、后滩西、石臼刘家村、奎山季家村等,“刘氏原籍东海大村刘家井人,因避红巾,兄弟三人涉及照邑,二公居安太,三公居沂水,惟我祖居照邑,生子振、政、鸾、凤四人......。
”字辈派语:…太一兆(照)立加乃运祥次要传永增(瑞)…。
4、日照海曲刘(丝山杨家庄老谱失传,有族人曾亲眼所见,谱中有自安徽砀山迁宿迁、东海、三河等字样)民国合修谱记,原籍宿迁人,洪武十七年,为防寇,始祖刘九原弟兄三人跟随信国公汤和从东海北上日照,筹建驻扎安东卫、石臼所,分别担任指挥使、千户等重要军职,三人分三大支,现各分布丝山东南的杨家庄、石臼、岚山\涛雒等,字辈派语:长支(杨家庄):…克敦庆谱诏序馨铭;二支(石臼):…立士克曾书(光乃宗淑)谱昭穆统铭;三支(岚山,1933年海曲刘合谱前的东湖老谱只记载,始祖明初从东海移民,从事捕鱼等):…思重远(振)克昌从谱肇和宗铭。
[转载]关于山东日照王氏族谱问题之网络资讯(二)
[转载]关于山东日照王氏族谱问题之网络资讯(二)X(山东“日照绿”茶)七老岭(七袄岭)王氏探源世事纷更几变迁,提航自此离家园。
支分海角谁无地?派到浔阳各有天。
七老岭前云漠漠,百年冢上草绵绵。
何为一雁顶风渡,再设裳衣拜祖先。
一首七老岭诗赞,描绘了明洪武2年(1369年)王氏兄弟七人自江左海州云台山下当路村(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当路村)为避倭寇侵扰外迁,至七老岭分手,从此天各一方、生离死别的悲壮情景。
有七老岭(七袄岭)传说的王氏,分布在鲁东南和苏北地区,主要有日照海曲王氏、五莲王氏、莒州王氏、胶南王氏、巴山王氏、前坡王氏及赣榆王氏等,人口逾20余万。
一、贵於秦七老岭分支王氏曾有“贵於秦”之说,是因为战功卓著而族显的王翦及其子孙。
王翦,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东乡人,其七世祖错是太子晋的八世孙,魏将军,六世祖坟为中大夫;五世祖渝官上将军;高祖息为司寇;曾祖恢封伊阳君;祖父亢、父视颐,均被召为中大夫,皆不就。
王翦少时即喜兵战事,成年后为秦将军,曾于始皇十年(前236年)、十八年、十九年率军伐赵,迫赵王迁投降,始皇二十年收复燕国。
同时,翦之子王贲率大军攻楚,取胜后回师攻魏,迫魏王投降。
翦年迈时仍奉命率六十万大军南下攻楚,三番五次向始皇要田宅,即为后人所传“王翦之意不在田”的典故;其养精蓄锐、待机出击之法,成为兵法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的典范。
翦共生六子:贲、戊、勇、刚、毅、乙。
贲为秦将军、通武侯;贲子离,西汉时封武成侯;离二子;元、威,元官中议大夫,避秦乱迁琅琊,为琅琊王氏始祖。
二、隆于汉“七老岭”分支王氏祖谱中有“隆于汉”的记载,是因为西汉时出了个右丞相安国侯王陵,陵公是有七老岭传说王氏之先祖。
王陵是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生于战国末年,卒于西汉高宗后7年(前181年)。
他是王翦叔父王蠋的后代。
燕乐毅伐齐,将封以万户,蠋以“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而力辞,并自缢而死(墓在临淄愚公山)。
日照张氏族谱
日照太平桥张氏族谱辈分张氏莒州望族。
张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阳,二世宗愈始迁日照占籍太平桥。
即:海曲太平桥张氏。
三世衮;四世莘卿,五世长暐、次晔;暐子:行简、行信。
莘卿、暐、晔、行简、行信五人号曰五贤。
晔子:行敏、行正、行义,避元兵,迁海东清河村;七世复回日照太平桥。
自一世至六世在金俱有封赠,载金史。
明天启间有数支自日照迁莒张家庄(今名张家围子)。
始迁祖失讳,无从查考,传系云字辈,即日照谱之十二世。
始迁祖以下分三支,长支孟廌居张家庄,次、三失讳无考。
居张家庄的又分二支,据1933年日照县太平桥张氏七修族谱载,长支传至三十世。
据1993年张家围子谱序载,已续至廿六世。
(将太平桥谱中的十二世云字辈为始迁祖,列为一世,可将现谱所列世代减去十一,即是迁莒后的世代)。
明清以来,张氏单传到五世祖后才兄弟二人,六世后共五人,祖孙父子一门四进士,两登相位,参知政事。
《沂州府志》载:张莘卿,字商老,天德三年中进士,仕至朝散大夫熏骑都尉,镇西军节度副使。
张暐,字明仲,张莘卿长子,正隆五年进士,调陈留主簿,淄州酒税副使。
张行信,字信甫,暐次子,泰定中进士。
张行,简字敬甫,大定十九年进士。
太平桥张氏行辈排列次序(二十三世以下)世长支行辈二支行辈世长支行辈二支行辈二十四承隆四十四信(方)二十五继吉四十五义(正)二十六传善四十六存(尔)二十七守嘉四十七思二十八永锡四十八汝二十九念良四十九名三十先有五十克三十一德道五十一立三十二孝五十二善三十三乃五十三自三十四为五十四得三十五本五十五师三十六敬五十六繁三十七以五十七延三十八作五十八家三十九则五十九庆四十中(光) 六十百四十一和(明) 六十一世四十二在(允) 六十二宗四十三志(贵) 六十三之因族众日繁二十四至三十一世长次两支按两种行辈,三十一世以后次支人有按长支行辈.行辈中双字着用任何一字都可.。
山东省莒县剪纸艺术“过门笺”的田野调查——以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为调查对象
摘 要:山东省莒县自古就有春节贴过门笺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历史十分久远。
莒县过门笺,属剪纸艺术的一种,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形状像缩小的门帘,实际上就是过年时用来贴在门楣上的装饰剪纸,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
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莒县过门笺”为主要调研内容,以“莒县过门笺”代表性传承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实录等田野调查手段,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吸取前辈学着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本着调查材料更全面,调查分析更精细,调查角度更新颖的方向,进行了分析与梳理,旨在凸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莒县过门笺”艺术之特色、工艺之精湛、受众之广泛及创新之发展和历史之悠久,为莒县过门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山东莒县过门笺的艺术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鼓励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莒县过门笺的艺术特色及价值的研究中来。
关键词:莒县过门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融合创新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4-067-18张同健1 吴苏荣贵2 于 红3莒县,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在中国的历史上,莒县的名称和归属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化。
“夏称为莒部落,商代为姑幕国,周为莒子国,秦始为县,西汉初曾为郡。
文帝二年曾在此地设城阳国,隋又为州,后为郡为州为县数度升降,1913年改州称县至今,虽时代更迭,版图数变,然三千年来莒名始终未易。
”[1](3)远溯至东周,莒氏部落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莒国曾是东方夷族中的一支强大势力,历经商、周、汉三个朝代的建立和衰亡。
在春秋时期,莒国和齐国、鲁国鼎立于齐鲁之间。
县城则是春秋时期莒国的都城所在地,曾经发生过“毋收稿日期:2023-01-26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2020年度课题《“亚洲遗产保护行动”国别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G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的 专栏论文;内蒙古艺术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田野调查’名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 22NYJB10)阶段性研究成果。
百家姓战姓起源_百家姓战姓源流
百家姓战姓起源_百家姓战姓源流战姓在全国姓氏排名360,全国共有约11.7万人,属较稀少姓氏。
毕战、阿史那·土门、安禄山、战龙(单龙)、战虎(单虎)、战青(单青)。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百家姓战姓起源,希望大家喜欢!战姓起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排兵布阵之战争、战役指挥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以官职为姓,古时朝廷有战阵之官,主管行军布阵,其子孙遂以其社会行为为姓氏,称战氏。
其姓源分杂繁复,不可一举。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滕国大夫毕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后被封于毕城,后以毕为氏。
到战国时期,滕国有毕氏族人名毕战,是为滕文公属下掌管井田的大夫,即主管国内农耕井田事宜。
在毕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战氏。
史称战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属臣单公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战氏,原为宋朝年间山东登州府永成县人氏,原为单氏。
时族中有人为官,后遭奸人所害,宋朝皇帝下令满门抄斩。
幸得朝廷内友人之报讯,一部分家人得以及时逃脱。
为避奸人追杀,同时痛记家族人等被杀戮,该单氏族人遂在本姓“单”旁加一“戈”,从此改为战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少子姬臻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战氏,原为单氏,清朝时期家中有人在朝中为武将,后遭奸人所害,全家遭难,唯家中有哥仨逃出。
为避奸人追杀,亦痛记家族人等被怨杀,哥仨将其姓“单”字后加上“戈”字,合而为“战”。
继而哥仨分别改名为战龙,战虎,战青。
战龙,战虎,战青后逃难至山东省登州府永成县,迁逃期间战青失踪,战龙,战虎的后裔子孙生息繁衍至今,有在清朝末期迁播至山东、辽宁等地区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阿克占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以部为氏,满语为Akjan Hala,汉义“雷”,世居哈达、叶赫,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战氏、雷氏等。
范氏家谱——精选推荐
范⽒家谱范姓村民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学家范仲淹的后嵊州市⽯璜镇范油车村的范姓代?前段时间,范油车祠堂的⼏根⽯柱⼦上与范仲淹有关的对联似乎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依据。
范油车⼈对“⾃⼰的祖先来⾃苏州”的说法有了新的注解(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
范油车村⽬前有村民800多⼈,其中90%姓范。
范油车村⽀书邹苗歆告诉记者,对联的发现及考证富有戏剧性。
原来,为配合嵊州市⼩康⽰范村建设,今年年初范油车村拆除了已经摇摇欲坠的祠堂,建⽴公共服务中⼼。
祠堂有近40根粗壮的⽯柱⼦,其中⼀些⽯柱⼦上刻着⼀些字,只是时⽇久远,模糊不清,也没有⼈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
后来,这些⽯柱⼦以5000元的价格被卖到绍兴。
两个⽉后,绍兴传来消息,说这些⽯柱⼦上的对联与范仲淹有关。
原来,买⽅对⼏根⽯柱⼦进⾏了清洗和着⾊,字迹变得清晰起来,对联的内容也⼀⽬了然。
这个消息让范油车村以及⽯璜镇的⼀些⽂化⼈⼤吃⼀惊,⼏经周折他们于今年10⽉份把⽯柱⼦重新买了回来。
⽯柱对联似与范公有关昨⽇上午,在范油车村⼝,记者见到了这些见证历史的⽯柱⼦。
其中⼏根已经被⽤来建造纪念范仲淹的亭⼦。
其中⼀副对联这样写着:“海外传声名相业,⼀朝莫并;族中蒙养济义⽥,千古常留。
”范仲淹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对联讲的是他的为⼈和功绩。
还有⼏幅对联因为字迹模糊,辨认不清。
不过,记者发现其中⼀副对联上有“⽂正”两字,“⽂正”是范仲淹的谥号,这也似乎说明了对联的确与范仲淹有关。
从这些对联刻写的年代来看,都是在范仲淹第⼗⼆世孙以后,这表明祠堂也是在那之后修建的。
家谱对祖先也有记载为进⼀步证明范仲淹是⾃⼰的祖先,邹苗歆建议查询家谱。
后来,⼈们在80多岁范姓⼈⽒唯⼀保留下来的家谱。
这部家谱共四本,修订于的范承法⽼⼈家⾥,找到了范油车村范姓1937年,⾥⾯清清楚楚地写明了范仲淹是范油车⼈的祖先,还说范仲淹的第三个⼉⼦在此定居后,繁衍出了后代。
从家谱看,⽬前范油车村的范姓范姓村民中最远的已经是范仲淹的第四⼗代世孙了。
日照老崔家那些事儿(三)
日照老崔家那些事儿(三)日照城崔氏家谱修订、来源支派情况(征求意见稿)1.日照城崔氏家谱共修七次一修:乾隆17年(1752年),七世震(静子公)主持修订。
二修:乾隆47年(1782年),九世象辰修订,象辰、肖九成分别作谱序。
三修:嘉庆18年(1813年),九世象辰再次修订。
四修:道光18年(1838年),九世缃主持修订,此后光绪9年十二世毓祥书写家谱。
五修:同治初年,十一世君实主持修订,始统一排定十个字辈。
六修:光绪17年(1891年),十三世闓基修订并作序。
七修:民国11年(1922年),十三世拯基、豫基修订;民国34年(1935年)十四世肇维再排定十个字辈。
2.日照城崔氏来源乾隆17年,七世震修订日照崔氏族谱时在谱序中说:“我七世,祖自莒家照开基伊始,故推为始祖。
莒之世系无考,存籍而已,谱亦略而不书。
”在后序中说:“迁照以来,既余凡七世”。
乾隆47年,九世象辰二修时在谱序中说:“吾族在莒。
或云来自东海,或云系出石鼓而分支派于王湖,荒原磨灭,不可复识。
而由峛庄移居杨家店、石门以至于照,详尽于莒谱,而略于吾谱,以修谱之日去始迁之日久绝,往还而失之也。
”嘉庆十八年,九世象辰三修时在谱序中说:“吾族系出于莒……(修谱时)适有莒州峛庄老人(名克顺,系二公昭九世孙)持族谱至,内有鸾凤祖讳,云因贸易迁居日照,原原本本,览之不胜凄然。
但云上一世失讳,在祖茔,与吾谱不合。
吾谱原有始祖失讳,居治东大庄,殁葬邑东南河滨义阡。
鸾凤祖,其二世也,从葬于斯。
”九世象辰记录碑文,碑文记载:“我始祖原籍莒州,明嘉靖间迁日照,居治东大庄,殁葬县治东南义阡。
”综上可知,日照城崔氏应于明朝嘉靖年间由莒州峛庄迁来。
但是在当时就没有理清与峛庄崔氏的世系关系,而且两地记载存有矛盾之处。
表现在:一是震在一修时就说,“我七世,祖自莒家照开基伊始,故推为始祖。
莒之世系无考,存籍而已,谱亦略而不书”,“莒之世系无考,存籍而已”,说明当时就没有厘清世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莒州战氏族谱初稿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酷夏至初冬莒州战氏十六世孙祥雷敬述谨书第一部分:重修谱牒序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
国无史则一国之治乱兴衰后世难考,家无谱则一家之支派繁众奕世莫明,故修谱与修史并重也!吾祖历尽万苦千辛,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得万人之躯;以一寸之土,遍而广之,成八方之地。
有见面不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
大宗小族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
本姓自古,已历数十世,上而溯之,竟非同出一源,此明晰之本义也。
幼时对族谱敬畏有加,但未有机缘参阅,家族来历吾一无所知,壬辰年初秋,吾查遍典籍文档,有关本族姓氏记载几近空白,录得些许,公之于众,怎料得众本家关注密切,由是萌发寻觅姓氏渊源、修订编纂族谱一念。
莱阳老家长辈世典取得联系于我,并与长辈新政不辞辛劳,亲往莒州考证,且敦促本人整理相关资料,早日续得大谱。
怎奈自工作后,颇为忙碌,无暇顾及于此,又因一硕尚幼,更不得空闲,遂硬挤闲暇空隙,方能了却心愿。
有生之年,定当竭尽所能,奔赴各地拜祭本家祖先,搜集相关资料,为此伟业尽绵薄之力。
戊寅仲春,本支修谱,迄今又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
序世次、辨昭穆、分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此势已迫在眉睫。
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
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传为家乘。
参阅莱阳老家战氏族谱:始祖讳浩、凯,二世祖讳雄、惠,三世祖讳宗海、升、昱等,四世祖讳文进、文通、文达、文胜、文魁、文宠、文道、温、斌、权、彪、松、钦、豹等。
再考莒州族谱,知文通祖为莱邑西乡马格庄以西之先祖,文胜、文魁祖为莱邑东乡赵疃以东之先祖,文达祖为龙河头诸战氏之先祖,莒州战氏一族,为文魁祖之后裔。
因贪官污吏横行暴敛,灾荒之年难承税赋,姜氏祖母携五子于明嘉靖年间,自登州府莱阳县望石乡寨头社迁莒,已近五百年矣。
吾支以文魁祖为一世祖。
然二世懋麟、懋孔二祖,自南京赶考,至今仍杳无音信,每虑及此事,不免抱憾。
又因日寇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之大屠杀,恐二祖后人遭此难,惟愿能避过此劫。
偶闻江苏本家曾来莒续谱,然前辈之人并未以礼相待,使其悻悻而归。
吾祖上以恬淡好学、不求仕进、多积阴功、广行善事而名满天下,然吾族怎出得此类礼数尽失之辈,竟不顾名门望族之声誉,做出悖逆伦理之事,以致谱牒无法完善,吾辈当惭愧至极。
前些时日,费尽周折,与日照东港区本家取得联系,然观其家谱序言,竟发现其叙述甚是含糊,前四世祖上名讳竟完全空缺,更无何年何月何地何事迁出之记载,只表明其源自江苏,自东海(此并非连云港市东海县)迁至日照南关,后因火灾讼事,家境败落,散迁至今南湖镇东马陵村、战家村、三庄镇圈村、莒县寨里河乡前后牛家店村、斗园(陡崖)村。
余考证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当路村与山西大槐树同为当年姓氏迁出地,虽不及山西之规模,然定为苏中、苏北、皖东、皖北、鲁东南重要之人口姓氏来源。
吾已然联络,未有结果。
近日,终得与枣庄滕州市(原滕县)本家兴磊取得联系。
因明洪武元年大迁徙,有相关记载,部分战姓后人迁于滕县,有战河《战氏族谱》为证。
但兴磊却言,其族谱之上注明自登州府永城县迁往。
吾未见族谱,故疑之,此尚待考证。
文革十年浩劫,魑魅魍魉置礼义廉耻于不顾,竭尽罪恶之能事。
家之古谱、祖上墓碑、重要资料典籍几近毁损殆尽,加之鼠啮蠹蚀、火焚水溺,可考资料已凤毛麟角。
吾尚未有机会拜谒招贤祖茔,对祖上墓碑文字未亲身查验,对姚家泉、战家岔河等地之族谱资料未亲目参阅,故不得要领。
虽今时家族资料收集便利,使昔日修编家谱者望其项背,然古本家谱多系手抄,且传抄者文化参差不齐;加之历时较久,事件人物多为传说记载,因此错讹难免。
此亟待比对考证,去伪存真,拾遗补缺之因也。
家谱之序言、凡例、综述尚不完整,本姓之远古祖籍、来历、宗派、堂号、祖训、人物、艺文著述、文物典章或以缺失。
吾必将所学古典文献、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之知识灵活运用,广罗本族资料,加以考证、甄别、揣摩、鉴定、整理,穷尽毕生之精力,志于修缮莒州、齐鲁乃至天下战氏家谱大业。
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酷夏至初冬莒州战氏十六世孙祥雷敬述谨书第二部分前辈所作之序一、……(前已不详,藏本遭毁损)锡侯生员娶刘氏。
予今年六十一岁矣,生崇祯己巳年正月三十日,顺治丁亥入学,甲午补廪,康熙辛酉出贡,壬戌廷试,现今候选。
幼娶庄氏生男五,杰、奏、靖、烈、略,生女一适庄习善。
继娶张氏止(只)遗一女,适管足容之男承宁。
捷,丙寅拔贡,娶生员岳秀生之女。
奏娶生员何君表之女。
靖娶生员李克家之女。
烈娶生员王伯玉之女。
略娶沂水县杨巍然之女。
孙男六,孙女五。
长孙锡卿聘生员孙美先之女。
锡伯幼入泮,聘刘璥之女。
锡爵聘生员张美斯之女。
锡黼聘沂水县拔贡相膚(肤)功之女。
俱捷出。
锡鞶聘邴星一之孙女。
靖出。
锡九,烈出。
予绳(承)父志,不敢妄为,庶存忠厚之遗意焉耳。
惟愿后嗣敬佩祖训,世世忠厚相传可也,故录之以示后之子孙,得有所据而考焉。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六月朔一日八世孙钦中篡叙注:考证:此处“八世孙”应为自莱阳始祖浩为一世祖。
如无此,自完祖则钦中祖为五世祖。
二、余甫离襁褓时,先祖即寝食与共教习句读,与诸孙中最钟爱之忆。
先祖于康熙辛酉廷试归,一日濡墨挥毫,余依依于其旁不知所作,先祖示余曰:此家谱也,今吾修之于前,待汝续之于后,宜谨识之,不可忘嗣后。
稍长随任冠县学署,肄业,未几归省父母,旋就外傅,十九岁入泮,二十五岁食气出,而舌耕心织者历四十余年。
族中生齿益繁,且多散居,四方未能备集。
乾隆辛未,余以乡荐待选,恐致沉阁,命长子龙韬会同岔河锡位兄次子士,各处序录,亦既详且尽矣。
吾祖谱叙支分沠别,臚列于后庶,上以继先祖之遗志,下以示后人之世守尔。
乾隆十七年孟春之吉孙锡九时年六十八岁重叙龙韬士合辑注:外傅:(fu去声)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
入泮:科举时代学童入学为生员称为"入泮"。
乡荐: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称“乡荐”。
臚列:(lu阳平)意为罗列列举。
沠:古字同“派”三、余承父命录辑,有不敢遽定者,识之,以便访问。
文魁祖、锡侯伯谱註嘉靖岁贡、胙城教谕,锡侯伯雍正七年正月间至莱阳县归家,谱中註云,离城三里郝家庄通衢之前,祖茔在焉,与前序合,城北过亭子山一河,河北岭坡上土人指谓战家林林东北一沟,林西不数武即野房村,与前序不合。
村中皆为异姓人居。
又註莱邑别支,文魁与文胜为莱阳东乡赵疃以东始祖,文通与文达莱阳西乡马格以西始祖,未尝言及寅、定两支,胶州高密即墨具有自莱阳出者,宗沠不清,阙之以叙。
龙韬识此注:註:同“注”。
胙城:胙城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县城北22公里,清雍正五年(1727年)并入延津县,1955年撤区建乡,建胙城乡。
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宽敞平坦的道路。
土人:古时指当地人。
不数武:不远处,没有多远之意。
(武:量词,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泛指脚步)如:行不数武。
野房村:山西风台县野房村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诸往镇野房村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河洛镇冶房村河洛镇冶房村莱阳市政府北3公里左右,莱阳汽车中心站北约1公里。
村庄重名并非巧合,应为祖上自明初从山西移民后为纪念祖上原先所在村落,而将迁往地沿用的村名。
赵疃:龙韬祖所写赵田仝,查无此地名,应为“疃”之笔误,或是通假。
有赵家疃村,在冶房村东偏北方,紧邻。
西赵疃村,在莱阳市南偏西7公里左右。
东赵疃村,在莱阳市南偏西6公里左右。
后赵疃村,在莱阳市南偏西6公里左右。
马格庄:东马格庄在莱阳市南偏西19公里左右;南马格庄在莱阳市南偏西22公里左右。
四、重修谱序家之有谱与邑乘国史同义,皆所以召来许利后嗣,恐过去之。
祖功宗德久而湮没也,吾家有谱,自吾五世太高祖競子公始,祖不惮跋涉之苦,亲往吾族发祥地趾諮諏,祖茔所在地点、族众所居村落、始祖父母何讳何氏,无不详切明晰,秩然可考。
后,七世太高祖叔辑瑞公与吾七世太高祖禹畴公兄弟二人相为续述,后百二十余年继述者,吾叔伯父荫田公也,又四十余年继志者,则吾叔兄铭斋公也,迄今又五十有余年已,承平日久,子姓日繁,若不乘此继志述事,则年限愈远、族众愈多,不无遗忘失考之虞,因召集各村族人会议,续修族谱之举,爰与族叔兄承佩、惠承,族侄广洲广巽,族孙毓增等商榷,现将附近庄村按名查核记录分任在外各处采访适遇年景饥减,日匪竄扰,盗贼猖獗,飘零离散,朝不保夕,述事遂寝。
迟至一九五三年岁癸巳年,稍丰亦太平再为查核,岔河庄讨论与吾分续因而远处未获采访查核,仅将附近庄村补续,知者载之,不知者阙之。
自春徂秋,抄写若干本,分与各村族众珎藏。
俟后,年景丰收,荒乱少定,往各处采访查核再为补续。
庶无遗误,爰续类末,以招来者。
峕一九五三年岁癸巳秋十三世孙承恕谨誌此注:諮諏(zizou阴平):意为征询商量。
爰:(yuan阳平)缘。
述事遂寝:本意为封禅之事因故搁置,此处意为续家谱一事因社会动荡、食不果腹而搁置。
徂:(cu 阳平)往。
珎:同“珍”。
俟:(si去声)等到,等待。
少定:即稍定。
峕:(shi阳平)同“时”。
五、凡例凡修谱之式不一,吾族谱每列五世为五世图,取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义也。
族谱中某名某字配某氏,亦所备载族谱,吾太高祖所作,尊所自出也。
谱凡妾不书,有子则书,母因子贵也。
谱中凡有义支不归宗者,当另著一页,注明义支系几世某名扶养子,挨次续下,以备参考。
凡三十年为一世,则谱一修,修谱之常例也,余谓吾族人多散居,修者每苦于查核,嗣后从三十年一修例,各将本支名讳随时注于各本余简,则后日查核较易,则吾谱不至有迟延不修之患已。
凡谱之修所以避犯讳乱宗也,余谱之作已而犯讳者,仍复不少,以人多散居任意训名,虽犯而不知其犯也,今与族人约就十字,自十三世始终,遽相训名,人虽散居,不谋而同,庶可避犯讳之患已。
十字承广毓祥立士庭继守存十三世孙承恕敬述谨书六、莱阳是吾战氏故乡。
明朝中叶,贪官污吏,横行暴敛,人民无法生存,一世祖讳完卒后,祖母姜氏为避催科,于是携幼子来莒县,来招贤镇安居,招贤北建祖地十四亩。
五世盛(一作“圣”)中(大公支)宓(一作“密”)中(二公支)迁居西双庙,卒后,葬招贤家后祖茔。
六世祖实、京、玉,葬于西南林,坟墓位置在林北面,由东向西三冢相连。
七世祖永宁又在村东南角开建新茔,永宁祖墓在八世唐祖墓上。
八世祖讳时葬东南林,先人立有碑。
七世祖永圣、永勤、永贞、永康、永平、永新葬西南林,至十世各立支茔。
吾祖来莒数百年,祖传十余世,族繁人众,散居各处,需有族谱明确世系,于是,先人费尽苦心,修叙了一至五世、六至十世两卷族谱,从十一世迄今百年,人户益(亦)繁,修谱任务显得更主(重)要,族人对修谱要求更迫切,但以日寇侵略,岁月不宁,无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