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第六章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内容
结核杆菌
艾滋病病毒
微生物(细菌、病菌)
血吸虫
寄生虫
蛔虫
病原体
• 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和寄 生虫的总称。 细菌
– 结核杆菌(肺结核)、霍乱弧菌(霍乱)等
病毒
– 流感病毒(流感)、禽流感病毒(禽流感)、冠 状病毒(非典型肺炎)等
寄生虫
蛔虫(蛔虫病)、线虫(线虫病)等
近 视
结
膜
炎
近视眼和结膜炎都是眼睛的疾 病,二者有何不同?
免 疫 系 免疫细胞 统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 第一道防线作用: 阻挡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 吞噬细胞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作用: 对侵入体内的各种病原体起 杀灭作用。
易感人群 保护_____ 对传染病缺乏抵抗 能力而容易感染的 人群叫易感人群
能够传播病原体的 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问题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SARS病人 洗手 切断传播途径 戴口罩 不与SARS病人接触 消毒 锻炼身体
保护易感人群
分清主语!!
常见的传染病种类
类 型 呼吸道 传染病 消化道 传染病 血液 传染病 体表 传染病 常见的传染病 引发疾病的 主要途径
病原体 微生物:细菌、病毒
寄生虫
传 染 病
有病原体 传染病特点 传染性 流行性 传染源 流行三环节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预防三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能力提升:艾滋病知多少!
1.艾滋病(AIDS) (1)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 (3)病原体存在部位: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 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4)发病机理: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一切 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5)病症:HIV潜伏期2-10年,患者一般两年内死亡。初期 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夜间盗汗, 食欲不振,精神疲乏。之后,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 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 系统麻痹,最终死亡。 (6)传播途径:①性传播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 (7)易感人群: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 (8)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第六章(共14张PPT)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92021/9/19Sunday, September 19,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92021/9/192021/9/199/19/2021 6:36:19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92021/9/192021/9/19Sep-2119-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92021/9/192021/9/19Sunday, September 19, 2021
(3)下列措施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__D_____。
A. 围湖造田
B. 开垦山地
C. 完全禁止采伐林木 D. 有计划、适时地采伐林木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点 点滴滴做起,你有过哪些实际行动?请举一例。
购物时尽量不使用塑料袋;用餐时不用一次性塑料饭盒;垃 圾要分类盛装、分类投放等。
. 森林覆盖率低
B. 外来物种引入
C. 土地沙漠化
D. 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0.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D )
A.水土流失
B.气候改变
C.生物多样性受损
D.以上都可能
11. 从前的黄土高原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而今却成
了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 C )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章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章一、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 眼与视觉。
- 眼球的结构。
-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
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 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结构;虹膜有色素,中央的瞳孔可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脉络膜给视网膜提供营养;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 视觉的形成过程。
-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 耳与听觉。
- 耳的结构。
- 耳包括外耳(耳廓和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鼓室内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可调节鼓室内气压;听小骨能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导到内耳;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 听觉的形成过程。
- 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1. 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 脑又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 - 神经中枢;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背知识点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人的视觉和听觉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记住书P79眼球结构图)角膜:无色透明,可透光巩膜:白色,俗称眼白,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虹膜:有色素,中央是瞳孔,通光,虹膜收缩可调节瞳孔大小眼球壁中膜(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内膜:视网膜,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折射光线。
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瞳孔的大小与光线强弱关系(强小弱大)光线强—瞳孔缩小;光线弱—瞳孔扩大3、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象)→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4、照相机拍照时,镜头、光圈、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它们各相当于人眼球的哪部分结构?答:镜头——调焦(调节物距)一晶状体光圈——调光(调节光线进入)—瞳孔胶卷——感光-—视网膜5、眼的卫生保健:近视:特点: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远视:矫正:戴凸透镜二.人的耳和听觉1.外耳: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中耳:鼓膜(接受刺激,产生震动)、听小骨、鼓室;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相关(如晕车);耳蜗内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听觉感受器;咽鼓管:与咽相通,调节鼓膜两侧压力平衡。
鼻炎患者可通过此结构引起中耳炎。
注意:遇到巨大响声时,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放大)→耳蜗(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知识点mf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知识点被子植物按种子内子叶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平行脉)和双子叶植物(网状脉)。
注意:一般不用种子是否有胚乳来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些双子叶植物(如莲、蓖麻)的种子有胚乳。
单子叶植物代表植物有: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竹。
一、种子的结构:1、说出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①-⑥)①胚轴:发育成根和茎的连接部分。
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③胚根:发育成根。
④子叶: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⑤种皮:保护作用。
⑥胚:新植物的幼体。
2、说出植株的基本结构(A-E)A:茎和叶 B:根和茎的连接部分 C:根 D:子叶 E:种皮。
我们平时吃的豆芽菜主要是由绿豆的胚轴发育而来。
3、菜豆种子包括种皮和胚,其中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将来发育成新植株。
4、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菜豆种子子叶有两片,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里,我们吃的花生油主要来自花生种子的子叶。
5、说出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7-12)7:胚芽 8:胚轴 9:胚根 10:胚乳 11:子叶 12:果皮和种皮6、图二是玉米种子的纵剖面,该剖面是刀片沿着图一所示的a(a或b或c)线剖开的。
在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部分是[10]胚乳,说明该结构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7、玉米种子(果实)包括果皮和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其中子叶一片,营养物质储藏在胚乳里。
我们吃的小麦,营养物质主要来自胚乳。
8、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共同点是都有种皮和胚。
二、种子萌发的条件:1、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光照、土壤不是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来自子叶或胚乳。
把种子种在有光或者无光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同时萌发。
把种子种在贫瘠或者肥沃的土壤中,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同时萌发。
春季早播前松土是为了给种子的萌发提供充足的空气,覆盖地膜是为了给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
初一生物第六章课堂笔记
初一生物第六章课堂笔记1. 人的眼球分为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虹膜、睫状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
虹膜的中央有瞳孔,瞳孔是光线的通道。
角膜无色,可以透过光线;晶状体、玻璃体和房水有折射作用。
巩膜保护眼球;视网膜含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外界光线的刺激;2. 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了物象物象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3. 近视眼:晶状体的圆锥渡过小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象落到视网膜的前方。
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
通过配戴凹透镜予以矫正。
4. 预防近视眼做到三要和四不看,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或看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要在管线暗的地方看书;部躺卧着看书;部走路看书。
5. 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到小鼓)内耳(半规管、前耳蜗)。
6. 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震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细胞将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7. 为了维护感官,除了增加和消解噪音以外,还要特别注意不要用锋利的东西挖耳朵;碰到非常大声响的时候快速张开口,并使咽鼓管张开或发飙、堵耳,以维持鼓膜内外大气压力的均衡;鼻部存有炎症,必须及时化疗,防止引发中耳炎。
不想污水步入外耳道,防止外耳道病毒感染。
8. 人体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
眼睛是视觉器官,耳朵是听觉器官,鼻子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能感受酸甜苦辣的刺激;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痛刺激的功能。
9. 身体各部分协调一致主要依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其次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10. 神经系统由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周围神经系统。
11. 大脑包含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就是大脑皮层,约存有亿个神经细胞,具备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六章第一节 食物链
1.图中有___条食物链?哪几条? 2.图中几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___它 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___ 3.图中植食性的动物是______,鸡的食性 是_____,其中肉食性的动物是______.
尊敬的同学们:
您好!我们是守卫西沙群岛的士兵,岛上生活条件艰 苦,食品单一,为改善生活条件,我们自力更生在岛上养 鸡,经过一段时间,只要到林子里转一圈,就可以拾回一 筐鸡蛋。好景不长,老鼠成灾,1h内20多只雏鸡就被老鼠 咬死。为消灭老鼠,又把猫带到岛上。果然,老鼠被消灭 了。可巡逻时又发现麻枫树下有一堆堆鲣鸟的尸体,经调 查,原来是猫作的孽。为了不让猫为非作歹,又养起了狗。 狗是见猫就咬,猫少了,老鼠又猖獗起来。狗爱打架,到 处汪汪乱叫,搅得小岛整日不得安宁。现在我们实在是无 能为力了,请您帮帮我们吧! 此致
2、食物链的特点: 绿色植物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反馈练习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个完整的食物 链吗?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不是. 树 蝉 螳螂 黄雀
2.在”青草 食草昆虫 蜘蛛 食虫鸟 猫头鹰”这个食物链中,生产者和最高级消
费者分别是( B )
A. 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食草昆虫和青草
敬礼!
驻岛官兵
2013年11月10日
出谋划策
1、假如你是上级领导,从驻岛官兵 生活改善和丰富食品种类的角度考 虑,你该如何决策?
2、假如你是生态学家,从呵护生态 系统的稳定和维持生态系统原有的平 衡出发,你又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分析我们的食谱
植物类
米饭——水稻 植物油——油菜
动物类
鸡蛋——鸡 黑鱼
想一想:
1、在人类食物所涉及 的动物中,它们所吃 的食物又是什么? 2、写出你午餐所涉及 的食物链.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前言在七年级生物的学习中,第六章是非常关键的一章,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第六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正文1. 生物的组成•生物由细胞组成,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细胞可以分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和细胞壁•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保护膜,具有选择性渗透的功能。
•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提供结构支持和保护。
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质是细胞内部的液体和细胞器的集合,包括细胞器、细胞骨架等。
•细胞核是控制细胞活动的中心,包含遗传物质DNA。
细胞器•常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3. 细胞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细胞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合成。
•其中,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生命活动,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进行分裂和增殖。
•有丝分裂是细胞常见的分裂方式,无丝分裂主要发生在原核生物。
细胞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保存在DNA分子中,通过DNA复制和RNA转录来传递和表达。
•遗传信息的传递基本遵循遗传密码,包括DNA的转录、mRNA的翻译等过程。
结尾通过对第六章的学习与总结,我们了解了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的生命活动和遗传信息等重要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这些知识,加强练习,提高自己在生物学习中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希望同学们能够一直保持对生物学的兴趣,不断探索和学习。
前言在七年级生物的学习中,第六章是关于细胞的重要一章,其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第六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正文1. 细胞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起源。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者的结构和功能略有不同。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知识点总结生命是非常神奇的,从单细胞的生命体到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
生物学是对生命的研究,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七年级生物的第六章也是如此。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生物体的构成和功能,包括了细胞、细胞器、组织器官和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一章的知识点。
一、细胞和细胞器1. 细胞的结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含有膜结构的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的外部有细胞膜、细胞壁和黏液层等结构,内部有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2. 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包括了新陈代谢、运输、分泌、感知、储存和复制等方面。
其中,新陈代谢包括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3. 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和更新的重要方式,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
有丝分裂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整个分裂过程包括了有核期、分裂期和间期,最后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
4. 细胞遗传物质细胞遗传物质是DNA分子,它通过脱氧核糖核酸(RNA)分子来传递信息,决定了细胞的遗传特性。
5. 细胞的分化与发育细胞的分化指细胞从一个原始状态到一个成熟的状态的过程,发育指整个个体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过程。
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组织器官1. 组织和器官的构成组织是由同种或同类的细胞组成的,具有相同或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器官是由不同或相同的组织结构组成,有特定的功能。
2. 动植物组织动物组织主要包括了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植物组织主要包括了表皮组织、导管组织、分泌组织和维管组织等。
3. 主要器官动物的主要器官包括了心脏、肺、肝脏、胃、肾等。
植物的主要器官包括了根、茎、叶和花等。
三、生物系统1.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了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2.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包括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知识点总结在七年级生物的学习中,第六章通常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和知识。
以下是对这一章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1、细胞中的物质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其中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在细胞中参与许多化学反应,并且有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较少,但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等。
有机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底物。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具有多种功能,如催化、运输、免疫等。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包括 DNA 和 RNA。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细胞膜的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有些有害物质也可能会进入细胞。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它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则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它能够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DNA 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
2、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说明了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多利的遗传物质来自提供细胞核的母羊,这表明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1、细胞的生长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
细胞生长是指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2、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
第6章知识点梳理
1、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2、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3、食物链的特点:1、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2、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
3、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4、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4、食物链:从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各环节上的生物数量越来越少。
5、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啄木鸟:森林医生;猫头鹰:农田卫士。
6、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映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反映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情况。
能量在流动中越来越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些物质可通过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富集的物质越多(可以是有害物质,也可以是有利物质)。
7、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太阳;食物链中的什么成分可将能量固定?—绿色植物;食物链中能量的起点: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8、能量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9、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很重要,而且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这个食物链中断,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10、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越丰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PPT课件
脊 髓——脑干的延续
脊髓在脊柱的椎管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 部分,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大脑对脊髓活动的控制:脊髓中有许多神经中 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是,脊髓里的 低级反射中枢,控制无意识的反应,一般受大脑控 制。
脑 脊髓
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来自脑部,主要 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 受和运动。 脊神经:31对,来自脊椎,主要 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 感觉和运动。
发病 原因
案例1 脑部肿瘤
案例2 脊髓损伤
案例3 腰部扭伤
发病 部位 和症
状
_脑__颅__内长了肿瘤,压 迫大脑,结果该妇女 _失__明_
下__肢__丧失运动功能, 大小便_失__禁_
腰部脊髓受伤, _右__下__肢__无任何损伤却出 现了_麻__木__和 _疼__痛__等症
状
疑问
眼球结构完好, 为什么却失明?
二、神经元
1.概念: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 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成: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3.功能:能感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随堂训练
1.人的神经系统由什么组成( D )
A.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
B.神经细胞的细胞体和突起
C.脑和脊髓
D.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
2.某人闭目就站立不稳,走路时摇晃,不能完成精
(4)防揪打 耳朵不能揪也不能打。揪耳朵,打嘴巴 都对耳有害。 (5)不挖耳 有些小朋友爱用耳勺或发卡、别针等物 掏耳,这是不好的习惯,应避免。更不能往耳里塞放 豆子、小球等其他物品。 (6)不戴耳环 有些女孩喜欢扎耳朵眼,佩戴耳环、 耳坠等装饰物,这对耳朵也是有害的。耳朵皮肉很稚 嫩,上边挂个金属物,玩时容易将耳朵拉扯坏。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六章复习提纲
生物复习提纲〃第六章一、眼和视觉1. 睫状体:牵拉晶状体做运动。
虹膜:有色素。
(蓝、黑眼珠在于虹膜的色素) 瞳孔:光线的通道。
(瞳孔)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挡在黑眼珠前)晶状体:最重要。
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近—凸,远—扁平 曲状体弯曲 巩膜:白色(白眼珠),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肌肉牵拉眼珠做运动。
2. 视觉形成的过程:产生冲动 冲动 视觉① 眼球的完好 ② 视觉神经的完好 ③ 视觉神经中枢的完好3. 分辨凸透的方法:中间的距离同两旁的距离相比较。
4.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凸透像原理。
镜头—晶状体,光圈(调节光线)—瞳孔,胶卷(感光材料)—视网膜。
5. 视网膜之所以能形成清晰的物像,依靠的是眼的调节作用,其中主要的是晶状体的调节(改变折光度)和瞳孔的调节(保证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光线刺激,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扩大)6. 近视眼是指: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晶状体过度变凸而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得看到的物像模糊不清。
近视眼通过配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7. 为了预防近视眼,应做到“三要”和“四不看”。
二、耳和听觉8. 耳的基本结构耳郭(收集声波)外耳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耳中耳听小骨(传导振动)鼓室半规管(维持身体平衡,与听觉关系不大)内耳前庭耳蜗(将振动转为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入神经中枢)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9.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10.当噪音太大时,可以张嘴、堵耳,减少气压太大,对耳朵造成影响。
11.人类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舌等感觉器官。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12.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具有感觉、运动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它的控制为交叉控制,)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神经系统脑脑干(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控制大脑)一旦损伤,会危及生命)神经系统脊髓(作用:①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进行反射②把对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脑神经(由大脑发出的神经,大都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等处,共有12对)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把外界信息传到大脑)(传播)13.神经分为脊神经和脑神经,神经一般是成对分布,作用是传导神经冲动。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知识点
概述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性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是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知和探索。
在初中生物学习中,第六
章涉及了动物世界的生存状况、物种类别和结构特征等知识点。
一、动物
动物是一类可以活动的、自我调节的多细胞生物,与植物、菌
类和原生生物等构成生命界的四个主要门类。
1. 生存状态
占据各种生态位的动物,体内的调节机制会对外部环境进行适
应性变化,以维持其个体的生命、发展和繁殖等基本现象的正常
进行。
如:肌肉系统的发达,产生了各种运动和行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负责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供应,从而保证平衡状态的
维持。
2. 分类信息
从分类学的角度,动物界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门类。
其中无脊椎动物分为宿主单细胞动物、刺胞动物、腔肠动物、棘
皮动物、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等类型。
脊椎动物则分为鱼类、两
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几类。
二、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体现。
除了将动物各种类型进
行分类外,要了解其种群和群落分布的情况。
1. 生态学角度
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在环境中的分布,是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生态学中,群落指区域内各种物种构成的组织形式,
和物种的协同关系、生态角色以及相互影响等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2. 动物的结构特征
动物的结构特征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生态适应理论解释了不
同动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适应的原理。
涉及范围较广,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更细致的思考和分析,注重实际和理论上的联系,形成科学的认识体系。
七年级上册生物苏教版第六章知识疏离
第一节:知识疏离的定义1.1 知识疏离的概念知识疏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内容、概念和原理有所理解,并能够应用,但在检测和评价中却不能完整准确地重现、表述或应用。
1.2 知识疏离的现象- 学生课后复习与考试时不能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 学生在课堂讲解后没有对知识进行巩固与实践,稍后就会忘却。
- 在知识点相对复杂和抽象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1.3 知识疏离的危害- 阻碍学生知识的长期积累和运用。
- 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科兴趣。
- 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畏难心理和消极情绪。
第二节:知识疏离的成因2.1 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缺乏互动交流。
- 教师讲解的内容混乱,缺乏系统性。
- 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媒体不够生动。
2.2 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问题- 学生对知识的直接接受而没有主动思考。
- 学生课后不够及时复习巩固。
- 学生学习为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深入理解。
2.3 知识本身的特点- 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和深奥。
- 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够清晰。
第三节:改善知识疏离的对策3.1 优化教学组织结构- 优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 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3 提高知识的连接性和整合性- 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联结。
- 强化知识的前后通联和交叉通联。
3.4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创设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和知识应用情况。
第四节:案例分析与对策落实4.1 案例一:生物第六章植物细胞的结构- 案例分析: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但在考试中却不能清晰地描述其主要结构和功能。
- 对策落实:教师在讲解植物细胞结构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针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展开讨论。
4.2 案例二:生物第六章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 案例分析:学生在课上理解了人体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但在做实验和观察时容易混淆。
《七年级上生物第6章 》复习要点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种皮: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大豆种子结构 胚轴:发育为根与茎之间的连接部分 胚根:发育为根子叶:两片,贮存养料1、种子的结构 种皮: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与果皮愈合) (图教材P100、101) 胚乳:贮存养料玉米种子结构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胚轴:发育为根与茎之间的连接部分 胚根:发育为根子叶:一片,从胚乳中吸收营养供胚发育 2、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比较相同点 不同点 大豆种子都有种皮和胚 无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里,子叶两片。
玉米种子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里,子叶一片有生活力的、完整的胚 内部条件 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储备 停止休眠 适量的水分外部条件 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第二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1、 根系的分类:直根系:主根长而粗,侧根短而细。
如:蚕豆、豌豆、芹菜、萝卜等的根系。
须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
如:小麦、玉米、葱、蒜等的根系。
2、 根系的向性生长: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
根冠:保护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伸长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成熟区: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尖的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实现了根的生长。
按位置分:顶芽、侧芽 按发育分:叶芽、花芽、混合芽胚 胚 有机物:淀粉、蛋白质、脂肪 无机物:水分、无机盐 *3、种子萌发的条件 *3、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4、芽的分类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发育为顶芽叶原基:发育成幼叶*5、叶芽的结构 芽原基:发育成侧芽(图教材P104) 幼 叶:发育成叶 芽 轴:发育成茎(节间)叶芽的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实现了茎和叶的生长。
第2节 生殖器官的生长花柄:花托:花萼:由若干萼片组成。
保护作用。
花冠:由若干花瓣组成。
保护及吸引昆虫的作用。
花药:内有花粉 花丝:柱头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花柱 子房:内有胚珠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分为雄花和雌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1课时 眼和视觉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 眼和视觉知识点1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1.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
带有附属结构的感受器称为 感觉器官 ,如 眼 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
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 视觉 。
2.人的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
据图完成填空:眼球{ 眼球壁{外膜{⑧ 角膜 :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①巩膜:白色,坚韧, 保护 眼球的内部结构中膜{ ⑩ 虹膜 :有色素,围成⑨瞳孔,可调节瞳孔大小,从而调节进 入眼内的光量⑥睫状体: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曲度②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内膜——③ 视网膜 :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内容物{ 房水:透明的水样液体⑦ 晶状体 :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⑤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知识点2 视觉的形成过程3.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角膜 、 瞳孔 、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 晶状体 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 视觉神经 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
知识点3近视及其预防4.(1)近视的成因: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
(2)近视的矫正: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5.预防近视,应该做到“三要”“四不要”: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会儿,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要躺卧看书;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要走路看书。
七年级下生物第6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生物第6章知识点生物是学习、探究生命的科学。
而七年级下生物的第6章就是学习生命的进化和多样性。
这一章我们需要认识一些进化的概念,理解多样性的特征,还需要了解多样性对人类的影响,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吧!一、进化的概念1.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在地球形成之后的几亿年中,化学反应不断地发生,小分子化合物慢慢组合成了具有生命力的高分子化合物。
然后,这些化合物形成了细胞,从而开始了生命在地球上的漫长历程。
而生命从最初的原始生命形式,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和分化,逐渐进化成了现在的高级生物。
2. 适应和进化由于环境的差异,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适应的形态和特性是不同的。
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特性的遗传变异被称为“适应性进化”。
3.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基本过程是,环境的选择和个体的角斗,优胜劣汰,使适应于环境的特征有更大的生存率和繁殖能力。
4. 进化的机制遗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动是进化的三个主要机制。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物质基础,基因重组是遗传变异的一种基本形式。
基因流动是由于群体互动引起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的变化。
5. 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生物地理证据、生态证据、形态比较证据、分子证据等。
二、多样性的特征1. 形态结构的多样性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生命的大小、颜色、形状、结构等,是生命进化后的结果。
2. 生态习性的多样性生态习性包括生物栖息地、取食和生存等与生命想关的行为。
3. 遗传多样性随着自然选择的推进,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越来越大,因而形成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多样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5.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三、多样性对人类的影响1. 重要资源来源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源,如食物、衣料、药物等。
2. 生态平衡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重要保持生态平衡,维持着人类的生命和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一、选择题:1、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则患者()A、为近视眼,要配戴凹透镜B为远视眼,要配戴凸透镜C为近视眼,要配戴凸透镜D为远视眼,要配戴凹透镜2、狗边吃食边分泌唾液与熊边吃食边表演节目分别属于何种反射活动…()A.简单反射,复杂反射B.复杂反射,复杂反射C.复杂反射,简单反射D.简单反射,简单反射3、同时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的器官是()A、胰脏B、心脏C、垂体D、甲状腺4. 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位于()A.脊髓B.脑干C.脑神经D.脊神经5、当上呼吸道感染时,必须及时治疗,否则容易引起中耳炎,其原因可能是()A病菌进入血液转移至中耳B病菌经外耳直接进入中耳C、病菌经咽鼓管直接进入中耳D、病菌经鼻腔直接进入中耳6、某人左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检查其膝跳反射的发生情况是()A.右腿不发生膝跳反射B.左腿不发生膝跳反射C.两腿都还能发生膝跳反射D.两腿都没有膝跳反射7、内分泌腺不同于外分泌腺的主要特点是( )①没有导管②具有导管③由腺细胞构成④分泌激素⑤分泌物直接进入毛细血管⑥分泌物由导管排出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④8.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 )A.虹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虹膜 D.巩膜和虹膜9.某视力正常的同学,当他站在候车亭候车时,先是看到一辆汽车停在远处,然后朝他迎面驶来。
能正确反映该同学在注视汽车过程中眼球晶状体曲度变化情况的是()10、某人的眼结构正常,但看物体模糊不清,可能的原因是()A.视神经传导中断B.视网膜脱落C.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损伤D.角膜损伤11.效应器指的是()A、产生反射活动的肌肉或腺体B、传入神经末梢C、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运动神经末梢1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完成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13.一个长期生活在缺碘地区且患“大脖子病”的孕妇,她所生的孩子容易患()A.呆小症B.侏儒症 C. 地方性甲状腺肿D.甲亢14、听觉感受器位于()A.半规管B.前庭C.耳蜗D.咽鼓管15、声波形成到听觉形成需经过()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A.声波→①→②→③→④→⑤B.声波→④→②→①→③→⑤C.声波→④→①→②→③→⑤D.声波→④→③→①→②→⑤16.反复进行下列哪项训练,可以使鸡群听到哨声后“集合”?()A.喂食前先吹哨B.喂食后再吹哨C.只喂食不吹哨D.只吹哨不喂食17、听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其目的是()A防止声响从口腔进入,听不清楚B防止鼓膜内外音响度不同,听不准确C防止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损伤鼓膜D.防止脑震荡18、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脑和脊髓B.脑和脑神经C.脑神经和脊神经D.大脑和小脑19、人喝酒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脑的哪一部分()A大脑B小脑C脑干D大脑皮层。
20、下面对一条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条神经纤维就是一条神经B神经元的凸起叫神经C.神经系统的链状结构叫神经D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21、下面对反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B.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C.反射可以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D.望梅止渴是简单反射22、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将引起()A.肢端肥大症B.巨人症C.呆小症D.侏儒症23、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人,尿液里常含有()A.红细胞B.白细胞C.蛋白质D.葡萄糖24、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A.视觉中枢B语言中枢C.听觉中枢D.躯体感觉中枢25、不小心,脚踩在钉子上,立刻抬脚,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A、先抬脚,后感觉到痛B抬脚和疼痛同时发生C、脚感觉到疼了,而后迅速抬起D、抬脚和感觉到痛都是由我们主观控制的1、下面为眼的结构图,(1)外界的光线依次经过[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最后在[ ]_____ 形成一个_____ ,在这个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_____。
[ ]_____上有______,它们将图像信息通过______传给___________,人就产生了视觉。
(2)放映电影中,当走进电影院后什么也看不见,稍等片刻,可看到周围的人。
这是由于_______会变_________,这种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 发挥作用。
(3)“白眼球”指[ ]_____________,“黑眼球”指[ ]_________________(4)物体在眼睛里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原理相似,其中B图中的a、b、c分别相当于A图中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5)“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说明眼的感觉很灵敏,原因是[ ]___________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6)某人眼球结构完整无损,但是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7)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假性近视,这时眼球中[ ]_________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以后如果仍不注意用眼卫生,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就容易患上真性近视,远处物体成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这种情况下要想看清楚远处的物体,就需要戴________加以矫正。
(8)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或黑眼睛,是因为[ ]_____内含的______不同造成的。
(9)眼球成像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10)在视觉形成的过程中,形成图像部位是________、视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11)由看书转为远眺,瞳孔的变化是_______、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是____________(12)王某一个人在屋内戴着眼镜看书,突然有人开门,王某为了辨认来人摘下了眼镜,他戴的是_______镜。
2、下面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
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_______和[ ]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
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李晨同学首次乘飞机。
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 ]_______向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
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 ]________张开,从而使[ ]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则消失。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损伤。
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_____所指的结构。
听觉形成的部位_______________(填数码)(4)老年人耳聋眼花,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是因为____________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而眼花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明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_____或_____并同时双手_____,前者的原因是使[ ]______张开,使[ ]______内外的______保持______,以免震破[ ]________而失去听觉。
(7)听觉产生的过程:外界的声波经[ ]______传到[ ]_______,其振动通过[ ]_____传到______,刺激了[ ]_______内对声波______________,并将声音信息通过__________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人就产生了听觉。
3.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①取两个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A、B②在A缸中加入500毫升池塘水,B缸中加入500毫升自来水③在A、B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饲料④在A、B中分别加入同时孵化出的蝌蚪各一只⑤在A缸加入少量甲状腺激素制剂,B缸不加⑥保持A、B两缸水温200C---250C⑦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请回答:(1)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两个环节不够严谨,请你指出来,并加以补充完整(1)(2)(2)第⑤步中,为什么在A缸中加入少量甲状腺激素制剂,而B缸中不加呢?(3)如果实验能按照你所修改后的方案进行,预计的结果是怎样的?1. ;2.;3 。
4.根据右图神经结构模式图,回答下面问题:(1)图中,[ 1 ] 作用是(2)若图表示人在睡梦中拍打蚊子的反射活动,则这个反射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途径是(用图中的数字或箭头表示)。
(3)假设图中结构[1]是上肢皮肤,[5]是上肢肌肉,当[2]处受伤被切断后,手指不小心碰到热东西,会出现,(4)若此图表示司机见红灯停车的反射调节示意图,(1) 感觉“红灯”刺激的是眼中的_______。
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A A B C C C D A D C B A C B题号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1、眼结构图(1)1 角膜、3瞳孔、2晶状体、9玻璃体,8视网膜,物像,2晶状体,8视网膜,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2)瞳孔,大,4虹膜(3)6巩膜,4虹膜(4) 3瞳孔,2晶状体,8视网膜(5)1角膜(6)视神经或视觉中枢(7)2晶状体,过度变凸,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前方,凹透镜(8)4虹膜,色素(9)2晶状体(10)视网膜,视觉中枢(11)由小变大,由大变小(12)凸透镜2.(1)5半规管,7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2) 3鼓膜,外,8咽鼓管,3鼓膜(3)2或3, 6, 9(4)鼓膜或听小骨,晶状体凸度过小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5)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鼻咽部的病菌可沿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6张开口,闭嘴,堵耳,8咽鼓管,3鼓膜,大气压力,平衡,3鼓膜(7)2外耳道,3鼓膜,4听小骨,内耳,6耳蜗,敏感的感觉细胞,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3.(1)②在A缸中加入500毫升池塘水,B缸中加入500毫升自来水,应在A、B内同时加入池塘水④在A、B中分别加入同时孵化出的蝌蚪各一只,改为十只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