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和能力测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知识和能力测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1. 法律对社会发展能否起进步作用,决定于( c )。
A. 是否适应一切经济基础的需要
B. 是否能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 法律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D. 是否适应国家的需要
1. C
2. C
3. C
4. B
5. C
2.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 c )。
A. 社会主义法的基础
B. 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C. 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基本原则
D. 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3. 人民法院是( c )。
A. 国家权力机关
B. 国家行政机关
C. 国家审判机关
D. 公安机关
4.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 b )。
A. 民族区域自治
B. 单一制
C. 联邦制
D. 邦联制
5.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是( c )。
A. 集体负责制
B. 双重从属制
C. 主席负责制
D. 合议制
6. 凡属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 b )进行解释。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最高人民法院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 各级人民法院
6. B
7. D
8. D
9. A 10.B
7. 行政行为法具有的两种属性之一是( d )。
A. 分散性
B. 统一性
C. 多样性
D. 程序性
8.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通常由( d )的行政主体管辖。
A. 违法行为人住所地
B. 违法行为人经常居住地
C. 违法行为损害发生地
D. 违法行为发生地
9. 行政裁决的对象是( a )。
A. 特定的民事纠纷
B. 特定的行政纠纷
C. 特定的经济纠纷
D. 特定的刑事纠纷
10. 若发现已生效的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不当,则( b )。
A. 原行政机关无权废止
B. 原行政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撤销
C. 只有权力机关有权撤销
D. 相对一方当事人有权变更
11. 公安机关在紧急的情况下,对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是(b)。
A. 拘役
B. 拘留
C. 拘传
D. 逮捕
11.B 12.A 13.B 14.C 15.B
12. 代理人应为( a )的利益而行使代理权。
A. 被代理人
B. 自己
C. 代理人所在机构
D. 被告
13. 经营权是经营者对其经营的财产的一种( b )。
A. 占有、利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B. 占有、利用和收益的权利
C. 使用权利
D. 不能占有,只能使用和获得收益的权利
14. 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公文是( c )。
A. 指示
B. 请示
C. 批复
D. 命令
15. 下列公文中,不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 b )。
A. 规定
B. 命令
C. 条例
D. 办法
16. 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关联合行文时,必须做好( d )工作。
A. 审核
B. 签发
C. 会商
D. 会签
16.D 17.B 18.D 19.B 20.B
17. 下列关于公文处理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管理公文包括对公文运转过程的组织与监控
B. 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公文
C. 机关对信息的广泛依赖性主要和直接表现为对公文约广泛依赖性
D. 公文处理活动中,行政机关要全面接受党组织的领导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 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
B. 人类全部社会历史
C. 自然界及其发展史
D. 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19.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就是( b )。
A. 一切从理论出发
B.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C. 使主观意志得到发现
D. 调和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
20. 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 b )。
A. 形而上学观点唯心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法观点
21.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 )。
A.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它的存在和发生不要任何条件
C. 它不能被人所认识和利用
D. 它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觉
21.A 22.D 23.B 24.D 25.D
22.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 d )发展水平。
A. 政治
B. 科学
C. 文化
D. 生产力
23. 矛盾是指( b )。
A.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
B.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
C. 事物之间的差异
D. 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
24. 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前进性是事物矛盾运动的( d )。
A. 根源
B. 本质
C. 动力和源泉
D. 表现形式
25. 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为了( d )。
A. 获得客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