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生物信息学分析
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21db41f7ec4afe04a1dff6.png)
T C GA ATA C G T 3 ( No t I 酶切位 点) 。
1 . 3 病 毒 RN A 的提 取
取狂犬病病 毒 C V S株 致 死 的 小 鼠 1只 , 无 菌 解 剖 取 脑 组织少许 , 加 适 量 含 抗 生 素 的溶 液 研 磨 , 用P B S制 成 1 : 5的 悬液, 反 复 冻 融 。然 后 以 7 5 0 0 r /mi n于 4℃ 离 心 1 0 mi n , 取 上 清液 用 于 提 取 R NA。其 它 步 骤 按 R NA 提 取 试 剂 盒 说 明 书 进行 。获 得 的 R NA 于 一 2 O℃ 保 存 或 直 接 本 研 究对 狂 犬病 病 毒 ( r a b i e s v i r u s ,R V) C VS株 核 蛋 白基 因进 行 了克 隆 与 测 序 , 推 导 出相 应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然 后 采 用 Ga mi e r — Ro b s o n方 法 和 Ch o u — Fa s ma n方 法 预 测 了蛋 白 的 二 级 结 构 , 用 Ky t e - Do o l i t t l e方 法 对 蛋 白 的 亲
水 性 进 行 了 分析 , 用 E mi n i 方 法预 测 了蛋 白的 表 面 可 能 性 , 以J a me s o n — Wo l f 方 法 预 测 了蛋 白的 抗 原 指 数 。 然 后 综 合
分 析 预 测蛋 白 的 B 细胞 抗 原 表 位 。结 果表 明 , 核 蛋 白序 列 的 1 4 3 —1 5 2 、 1 6 6 —1 7 2 、 2 6 3 —2 7 3 、 4 1 1 —4 2 7区域 或 其 附近 最有 可 能是 B 细胞 抗 原 表 位 的优 势 区 域 。 本 结 果 为 狂 犬 病 反 向疫 苗 学 的研 究提 供 了 一 定 的理 论依 据 。 关 键 词 :狂 犬病 毒 ; 核 蛋 白; 二 级 结构 ;B细胞 表住
狂犬病病毒检测历史及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检测历史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615da6325c52cc58bd6be76.png)
狂犬 病病毒检测历史及研究 进展
卢彦 欣h , 。 王 雷。扈 荣 良 ,
中 图 分 类 号 :8 4 4 文 献 标 识 码 : ¥5 . A
狂 犬 病 ( a i ) 由 狂 犬 病 病 毒 ( be iu) 染 温 R be 是 s Raisvrs 感 血 动 物 和人 的 中枢 神 经 系 统 后 引 发 急 性 致 死 性 脑 脊 髓 炎 的 一Biblioteka 为六边形蜂房状结构“ 。
2 组 织 病 理 学 检 测
种 人 兽 共 患 传 染 病 。狂 犬 病 是 迄 今 为 止 人 类 病 死 率 最 高
本 方 法 是 在 现 代 诊 断 方 法 建 立 以前 的 通 用 检 测 方 法 。
的急 性 传 染 病 之 一 ,无 特 效 的 治 疗 药 物 , 旦 发 病 , 亡 率 一 死
引起狂犬病的病原是一 种原虫 , 最后将 狂犬 病命 名为“ 并 神
经 元 中 。 内 基 小 体 呈 嗜 酸 性 染 色 , 用 姬 姆 萨等 染 色 法 区分 可
内基 小 体 , 内基 小 体 呈 品 红 色 , 内有 小 的 深 蓝 或 淡 紫 色 嗜 碱
颗粒 。在人工感染 的病例 中, 的脑 组织 含有 内基小 体, 有 有 的则没有 。临床 病例 的组 织学 检查 中 , 现 5 发 O%样 品含 有
内基 小 体 , 以 内 基 小 体 的 检 测 仅 作 为 狂 犬 病 的辅 助 诊 断 所
方法 。
经细胞恐水病” 。尽 管 如 此 , 年 后 , 种 Ner 小 体 ( 伊 数 这 gi 嗜
红 包 含 体 ) 为 狂 犬 病 的一 种 重 要 的 诊 断 特 征盛 行 起 来 。 作 12 9 6年 超 速 离 心 技 术 、 9 8年 超 滤 技 术 的 出 现 以 及 12 13 9 0年 电 子显 微 镜技 术 的 引 人 进 一 步 促 进 了人 类 对 病 毒 及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2601cc4cc17552706220865.png)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摘要: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
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
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 RT-PCR,基因芯片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
RV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死亡,表现为高度嗜神经性。
脑组织感染RV后遭到破坏,使得狂犬病感染的病死率几乎 100%。
据WHO数据显示狂犬病在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狂犬病病例。
尽管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全世界每年仍有超过 5.5 万人死于该病,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1]。
中国狂犬病疫情较严重,居世界第2位[2~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现回升的趋势[4]。
检测狂犬病抗原抗体、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并建立高效、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
下面主要针对RV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及主要的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1、狂犬病病毒形态特征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血清/基因 1 型,单股负链RNA病毒。
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长160~24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整体呈子弹状[5]。
病毒有双层脂质外膜,其外面镶嵌有1072-1900个8-10nm长的纤突(spike),为糖蛋白,每个糖蛋白呈同源三聚体形式,电镜还显示了糖蛋白具有“头”和“茎”结构。
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baec61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0.png)
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蔡翼虎;王玉芳;严雪仙
【期刊名称】《浙江畜牧兽医》
【年(卷),期】2009(34)2
【摘要】狂犬病病毒(RV)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呈杆状,一端扁平,另一端钝圆,长180~250nm,宽75nm,基因组为12kb的单股负链RNA,从3’端至5’端依次为N、Ns、M、G、L五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五种结构蛋白,即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转录酶蛋白(L)。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
枢神经系统,动物表现极度兴奋,狂燥不安和意识障碍,最后麻痹死亡,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为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蔡翼虎;王玉芳;严雪仙
【作者单位】桐乡市畜牧兽医局,浙江桐乡,314500;衢州市衢江区畜牧兽医局;衢州
市衢江区畜牧兽医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3
【相关文献】
1.猪伪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于新友;李天芝;高鹏;王金良
2.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顾凡;黄山;刘鹏娟;黄剑波;卓秀萍;朱玲
3.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杨妍梅;冯若飞;马忠仁
4.猪伪狂犬病病毒强毒株鉴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李娇;谢金文;李峰;沈志强
5.伪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万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数据分析的狂犬病病毒抗体检测
![基于数据分析的狂犬病病毒抗体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78d6b61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e.png)
基于数据分析的狂犬病病毒抗体检测2哈尔滨市第四医院急诊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26;3哈尔滨市第四医院护理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26;4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肾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26;5哈尔滨市第四医院急诊医学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26;摘要:为了解决图像分析能力不足导致准确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狂犬病毒抗体检测方法。
增强所收集的狂犬病毒抗体图像以减少干扰的影响或补偿降低图像质量的因素。
相同组织块匹配提取,特征信息提取,数据分类合成,特征向量生成融合,基于数据分析标记图像特征点区域。
识别抗体的特征区域,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狂犬病毒抗体检测模型。
通过反向求导修改参数,使模型达到训练精度。
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能够准确识别抗体边界和位置,具有良好的图像分析能力,提高了检测精度。
关键词:数据分析;狂犬病病毒;抗体检测;图像增强;抗体特性;检测模型;0简介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死亡率几乎100%。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如狗、猫、蝙蝠、狐狸等的抓伤或咬伤传播。
,其中99%的人间病例是通过毒狗传播的[1]。
初级预防包括犬类疫苗接种运动,以减少病毒感染率。
一旦发生暴露,及时进行暴露后预防可防止其成为临床疾病,并应及时进行伤口护理、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接种疫苗。
我国流行的狂犬病毒属于基因型I,即狂犬病毒RABV。
整个病毒体由一个外壳和一个内核组成。
囊膜由双层脂蛋白组成,其中嵌入大量纤维。
这些纤维的成分是糖蛋白,与病毒的嗜神经性有关[2]。
包膜的内侧是病毒膜蛋白,也称为基质蛋白,是病毒最小的结构蛋白。
为了实现到2030年将狗传播的人狂犬病病例减少到零的世卫组织目标,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消除人狂犬病,包括政府支持、提高疾病意识、为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和控制犬狂犬病[3]。
病毒感染和增殖周期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各种病毒蛋白之间的协同作用。
最重要的是,病毒可以在不引起宿主产生免疫反应的情况下入侵,并在特定时间内保持被感染细胞或神经网络的完整性[4]。
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7a1ed1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6.png)
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第一篇: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狂犬病作为一种几乎100%致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已经存在了4000多年,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可行的控制策略只有暴露前免疫和暴露后预防。
其中暴露前免疫主要是针对动物而言,因为人的狂犬病来源于动物,只要动物的狂犬病免疫预防有效,可完全控制人狂犬病的发生;而暴露后预防主要用于人,因为人一旦被带毒动物咬伤,必须及时进行全程的暴露后预防才能防止感染狂犬病病毒。
不论是暴露前免疫,还是暴露后预防,都离不开安全、有效、廉价的疫苗。
人和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发展,都依赖于病毒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微载体、发酵技术和无血清培养基的广泛应用,把狂犬病病毒的增殖滴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使高质量的细胞纯化疫苗逐渐占领市场。
无论是传统的体内培养技术,还是现在的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新型的细胞发酵和生物反应器,目前都广泛应用于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研究或疫苗生产。
本文主要就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体内培养技术体内培养技术利用了狂犬病病毒的嗜神经特性,具有敏感性好的优点,可以提高病毒检测的阳性率,而且易于操作,适用于不具备组织培养条件的实验室。
其中,小鼠脑内接种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狂犬病诊断和病毒培养技术之一,其他动物如大鼠、羊、兔等,过去主要用于狂犬病神经组织疫苗的生产。
禽胚胎培养技术主要是利用鸭胚和鸡胚进行狂犬病病毒培养,如鸡胚传代致弱的Flury-HEP、Flury-LEP和Kelev毒株。
1.1 脑内培养技术小鼠脑内接种是最常用的狂犬病病毒脑内培养技术,最早用于狂犬病野毒株的分离培养是在1925年[5]。
1955年,该技术开始用于疫苗生产,Fuenjalida和Palacios用新生鼠脑制备出人用组织疫苗(SMBV),该疫苗曾在南美洲使用了40多年,最终因使用后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综合症而被迫停产[1],但是小鼠脑内接种技术却一直延用至今。
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
![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0b56c50276c66137ee0619b7.png)
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
狂犬病(Rabies)
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 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呈世界性流行,死亡 率几乎为100%。 每年造成超过55,000人死亡,其中99%在亚 洲,印度具首位,中国第二位。 临床特征是前期神经兴奋,后期意识障碍 ,局部和全身麻痹而死。 因采取疫苗接种及综合防治措施,目前已 有日、韩、马来、澳等36个国家消灭了狂 犬病。
逆轴突运输机制
(Cited from Dietzschold et al., 2005)
小结
狂犬病病毒RV是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 )狂犬病 病毒属 (Lyssavirus )的模式病毒种。 RV 呈子弹状,长约为 180 nm (60-400 nm) ,直径约 为75 nm (60-85 nm) 。 具有囊膜包被,基因组为12 kbp大小的单股负链 RNA (-ssRNA)。 高度嗜神经性,且逆轴突传播。 含有5个结构基因,从3’到5’依次为N、P、M、G和L。 病 毒 粒 子 大 小 : 5×105—8×105 kDa , 沉 降 系 数 为 600S。
病毒-ssRNA或+ssRNA的提供: 提取病毒基因组 反转录得到cDNA 插入 合适的载体 转入细胞,在外源提供RNA 聚合酶的情况下转录出全长的-ssRNA或 +ssRNA。 病毒三种蛋白的提供: 提取病毒基因组 分别克隆相应的基因 插入合适的载体 转入细胞,表达出相应 的蛋白。
狂犬病毒生物信息学分析
![狂犬病毒生物信息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e560069b89680202d82558.png)
课程论文题目:狂犬病毒ABLV编码核蛋白(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课程名称:生物信息学姓名:秦鸽鸽学号:Y132140504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基础兽医学狂犬病毒ABLV编码核蛋白(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摘要: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基因组是由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组成。
基因组编码病毒的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依赖RNA 的RNA 多聚酶(L)5 个主要结构蛋白。
N蛋白是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核蛋白,是诱导狂犬病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常用于狂犬病病毒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
本文就核蛋白(N)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系统进化关系等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核蛋白的一级结构稳定,为亲水性蛋白,有两个跨膜区,ABLV病毒与其它6个基因型的病毒亲缘关系较其他病毒近,但之间又有明显的距离。
关键字狂犬病毒;核蛋白;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预测;系统进化分析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
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
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1],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之一。
该病流行于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狂犬病发病率占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印度[2]。
狂犬病病毒基因组是由11 928 或11 932 个核苷酸组成的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分子量约4.6×106。
基因组从3′端至5′端的排列依次为N、NS、M、G、L 5 个结构基因,各基因的序列长度分别为1 421、991/804/805、1 675/2 059、2 069、6 429/6 384 个核苷酸,分别编码病毒的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依赖RNA 的RNA 多聚酶(L)5 个主要结构蛋白[3]。
狂犬病毒ppt课件
![狂犬病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547d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5.png)
核心包含单股负链RNA基因组,衣壳
由核蛋白包裹,包膜上镶嵌有糖蛋白
和基质蛋白。
2024/1/27
8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2024/1/27
基因组结构
狂犬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长度约12kb,编码5种结 构蛋白和1种非结构蛋白。
功能
基因组编码的蛋白包括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 白(M)、糖蛋白(G)和聚合酶蛋白(L),分别参与病毒 粒子构成、转录、复制和组装等过程。
17
新兴检测技术展望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和信号转 换元件,实现对狂犬病毒的快速
、灵敏检测。
2024/1/27
等温扩增技术
在恒温条件下实现核酸的快速扩增 ,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纳米技术
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 质,开发新型狂犬病毒检测方法和 技术。
18
05
狂犬病毒治疗策略
与药物研究进展
2024/1/27
12
预防措施与疫苗接种
预防措施
避免与野生动物、流浪狗、猫等接触;给家养宠物接种疫苗并定期加强免疫;从事动物相关工作时做 好个人防护。
疫苗接种
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措施,疫苗可产生免疫力,保护人体不受病毒感染。疫苗种类包 括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动物用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和时间根据疫苗种类和当地疫情而定。
宠物传播风险
宠物犬、猫等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源,疫情爆发 时可能导致大量宠物被遗弃或扑杀,对宠物产业 造成冲击。
国际贸易限制
3
为防止狂犬病传播,一些国家可能对来自疫情地 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进口限制,影响国际贸 易。
2024/1/27
25
中国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中国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8b7f62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7.png)
研究发现,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 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给其他动物,包括犬、猫和人 。
病毒基因变异
在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中发现了基因变异现象, 这些变异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性。
对公共卫生的启示与建议
加强监测和防控
对蝙蝠栖息地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控 制狂犬病毒的传播。
提高公众认识
04
CATALOGUE
讨论与展望
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生态学意义
蝙蝠是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 ,对病毒的传播和扩散起着重要
作用。
蝙蝠携带狂犬病毒与其生态习性 有关,如夜行性、群居性等,这 些习性使得蝙蝠容易与病毒接触
并传播。
深入了解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生 态学意义有助于揭示病毒传播的
机制,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分布情况
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主要分布在中国 的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湖南、 湖北等省份。此外,在北方部分地区 也有零星分布。
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变异分析
基因组结构
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基因组结构与犬 类、鼠类等携带的狂犬病毒相似,包 含单链RNA病毒基因组和囊膜蛋白等 基因。
变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种类的蝙蝠携带的 狂犬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和比对,发现 病毒在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异现 象,但总体上变异程度较低。
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全球现状
蝙蝠是全球狂犬病毒的主要携 带者之一,许多国家的蝙蝠种
群中都发现了狂犬病毒。
在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 美洲,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 已经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
了威胁。
全球范围内,蝙蝠携带的狂犬 病毒在种群中的分布和传播情
况尚不完全清楚。
中国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分布与传播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之一,也是狂犬病疫情较为严 重的国家之一。
2024年度《狂犬病病毒》PPT课件
![2024年度《狂犬病病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0d40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2.png)
2024/2/2
20
免疫应答机制剖析
免疫应答过程
疫苗接种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体液免疫 主要产生中和抗体,阻止病毒在细胞间的传 播;细胞免疫则通过杀伤感染细胞来清除病 毒。
免疫记忆形成
疫苗接种后,机体会形成长期免疫记忆,当 再次接触病毒时,能够迅速启动免疫应答, 有效防止病毒感染。
2024/2/2
25
未来挑战及应对策略
未来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狂犬病防 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疫苗接种覆盖率不均、疫 情监测难度加大、跨区域传播风险增加等。
应对策略
为应对未来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 政策引导和投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质量;二是 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三 是加强区域合作和联防联控,共同应对狂犬病的跨区 域传播风险;四是推广先进技术和方法,提高狂犬病 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狂犬病病 毒的RNA,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2024/2/2
16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
免疫层析试纸条
将特异性抗体固定在试纸条上,通过毛细作用使样本中的病毒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可 见的线条,从而判断结果。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利用胶体金标记技术,将特异性抗体与胶体金颗粒结合,形成可见的红色或紫色斑点, 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2024/2/2
26
07 总结与展望
2024/2/2
27
课件内容回顾
狂犬病病毒的基本特性
病毒形态、基因组结构、复制策略等。
狂犬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
动物咬伤、病毒进入神经系统等。
狂犬病病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00b7e10722192e4536f6db.png)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c),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人和温血动物以后引起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因其病死率极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
现将宜宾市自2004年以来发生的、资料较完整的32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数据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病例信息来源于各区县上报的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和狂犬病病例死亡个案调查表。
1.2 分析方法用Excel将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2.1 流行特征2.1.1 地区分布全市十个区县都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其中宜宾县(8例)、江安县(5例)和筠连县(5例)报告病例较多,其他区县报告病例相对较少。
全部病例都发生于农村地区,城镇无病例报告。
2.1.2 人群分布报告病例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男女性别比为2.2:1。
病例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62岁,其中15-60岁年龄组病例最多,为21人,0-14岁年龄组10人,60岁以上1人。
职业分布集中于农民(23例,占71.88%)、学生(7例,占21.88%)和散居儿童(2例,占6.25%)。
2.1.3 时间分布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4-9月为多(23例,占71.88%)。
2.2 病例致伤及处置情况2.2.1 致伤动物致伤动物全部为犬,其中6头为有主或自养犬(只有 1头接种过兽用狂犬病疫苗),其余26头为无主流浪犬,接种史不详。
攻击原因4例为人为嘻逗导致,其余28例为主动攻击。
伤人后,致伤犬10头被捕杀抛弃,10头下落不详,9头被捕杀深埋,3头被捕杀烹食。
2.2.2 病例受伤情况受伤程度按照WHO犬伤暴露分级标准[2],Ⅱ级暴露3例,其余为Ⅲ级暴露。
以单处伤为主,23例,占71.88%,其中上肢12例,下肢7例,头面部位4例。
多部位受伤9例,占28.13%。
河南省8株狂犬病毒磷蛋白基质蛋白基因分析
![河南省8株狂犬病毒磷蛋白基质蛋白基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91d341cf84b9d528ea7a96.png)
Ana y i n t e P a d M e e u n e o i htr b e l ss o h n g ne s q e c f e g a is
v r s io a e n H e n pr v n e i u s l t s i na o i c X ON h n — n , HAO Z o gjn W E i o g J L— n Z I G C e gl g S o h n — , I — n ,U i u Jd we , HOU Le —iJANG Qi ind,I — wu
( p rme t f i e oo y,S h o f Pu l a t De a t n Ep d milg o c o l bi He lh,Fu a iest S a g ai2 0 3 C n ) o c d nUn v ri y. h n h 0 0 2. hia
AB T S RAC To a a y e t e g n t h r c e it s o a is v r s io a e r m n n p o i c ,i r e o i v s !e e T: n l z h e e i c a a t rs i f8 r be i s l ts fo He a r vn e n o d r t n e t t c c u g t er r lt d e s wi n wn r b e iu s lt sa d RV a cn ta n a .C h i ea e n s t k o a isv r s i a e n h o v c i es r i G TN , PV ,E RA.e c t ei t h mmu o 1o e c n ea — n f r s e c s u
河 南省 8株 狂犬 病 毒磷 蛋 白基 质 蛋 白基 因分 析
关于狂犬病的实验报告
![关于狂犬病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c740a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6.png)
关于狂犬病的实验报告狂犬病(Rabies)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常通过受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传播给人类。
狂犬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轻度恶心、喉咙痛以及神经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和死亡。
为了研究狂犬病的传播和病毒感染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小鼠被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实验组中,我们注射了一定量的狂犬病病毒进入小鼠体内,而对照组则注射了无病毒的生理盐水。
随后,我们观察了小鼠的症状和临床表现,以确定病毒感染的发展过程。
实验的第一天,我们注意到实验组的小鼠开始出现不寻常的行为和神经功能异常。
它们表现出不正常的活动性,如不停地盘旋、站立或着迷地追逐无形的物体。
与此同时,对照组的小鼠没有显示出任何症状。
过了几天,实验组的小鼠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它们出现抽搐、口水增多和消化问题。
此外,它们变得极其警觉,在被触摸或者噪音刺激时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然而,对照组的小鼠仍然保持正常的行为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注意到实验组的小鼠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的损伤症状。
它们的运动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并出现瘫痪。
最终,在实验组的小鼠中,我们观察到死亡的发生。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我们确认了狂犬病病毒对小鼠的感染能力以及感染后的严重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不仅揭示了狂犬病的传播和感染机制,也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结而言,我们的实验结果展示了狂犬病病毒对小鼠的致命效应,从而说明该病毒的危害性和传播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狂犬病的发展过程,为疫苗研发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河南省9株狂犬病毒的N基因序列分析
![河南省9株狂犬病毒的N基因序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54096458fafab069dc0251.png)
【 键 词 】 狂犬 病 毒 ; N 基 因 ; 遗 传 特 征 ; 河南 省 关
【 图分 类 号 】 R 3 3 9 中 7 . 【 献 标 志 码 】 A 文
An l s s o g n e u nc f9 r bis v r s a y e n N e e s q e e o a e i u
g n e u n e f9 r be iu e e ie r m e a rvn ewe ea l id b e es q e c so a isvr s sd rv dfo H n n p o c r mpi e yRT- e td PCR,a d t e i f n se - n h n
(Ke a oa o yo Pu lcHe l a ey,Mi ity o Ed c t n De a t n f Ep d milg yL b r tr f bi a t S f t h n sr f u ai — p rme to i e oo y,S h o f o col o
(复旦 大学 公 共 卫 生 学 院 流 行 病学 教研 室 一 共 卫 生 安 全 教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公
【 要 】 目的 摘
分 析 河 南 省 9株 狂 犬 病 毒 的核 蛋 白基 因序 列 , 讨 狂 犬 病 毒 流 行 株 毒 力 与 致 病 性 的 可 能 变 异 。 探 9株 狂 犬 病 毒 核 蛋 白在 核 苷 酸 及
基 酸 同源 性 范 围 分 别 为 8 . ~ 8 . 和 9 . % ~9 . % ; 已知 的基 因 1 狂 犬 病 毒 比较 , 病 毒 核 蛋 白 44 79 42 73 与 型 9株
氨 基 酸 序 列 发 生 了若 干 位 点 的取 代 。 结论 9株 河 南 省 狂 犬 病 毒 流 行 株 均 属 基 因 1型 , 核 蛋 白 在 基 因 的核 苷 其 酸 及 推 导 的 氨基 酸水 平上 均有 变异 , 些 变 异 可 能 影 响 疫 苗 对 流 行 株 所 致 狂 犬 病 的保 护 效 果 。 这
重庆狂犬抗体检测_狂犬病病原学
![重庆狂犬抗体检测_狂犬病病原学](https://img.taocdn.com/s3/m/bfe75d4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4.png)
狂犬病病原学泓域健康(MacroAreas Health)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抗体检测咨询预约、血清采样、标本检验等疫苗效果评价服务,开发运营基于“医疗机构+检测实验室+互联网”的医疗垂直领域管理平台,精准服务特定人群。
一、狂犬病病原学狂犬病病毒(RABV)属于单负病毒目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
狂犬病病毒颗粒呈子弹状,长100-300nm,直径约75nm。
病毒基因组长约12kb,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从3’到5’端依次编码5种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蛋白、磷蛋白、基质蛋白、糖蛋白和依赖RNA的RNA 多聚酶。
病毒颗粒由囊膜和核衣壳两部分组成,基因组RNA及外层紧密盘绕的N、P、L蛋白共同构成具有转录、翻译功能的核衣壳;颗粒外层脂质膜表面镶嵌着G蛋白以三聚体构成的纤突,为病毒中和抗原及与宿主受体结合的部位,M蛋白位于外壳内侧和核衣壳之间,连接内外两部分。
狂犬病病毒不耐高温,悬液中的病毒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感染力。
脑组织内的狂犬病病毒在常温、自溶条件下,可保持活力7-10天,4℃可保存2-3周。
狂犬病病毒在pH7.2-8.0较为稳定,超过pH8易被灭活。
狂犬病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乙醇、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碘制剂以及季铵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敏感。
1:500稀释的季胺类消毒剂、45%-70%乙醇、1%肥皂水以及5%-7%碘溶液均可在1分钟内灭活病毒,但不易被来苏水溶液灭活。
不同型别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不同:在犬、猫等哺乳动物中传播,也称街毒的狂犬病病毒毒力很强,感染后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100%,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而在蝙蝠中传播的狂犬病病毒毒力相对较弱。
直到20世纪50年代,RABV一直被认为是狂犬病的唯一病原。
通过对来自尼日利亚的与RABV有血清学相关性的病毒即LBV和MOKV的鉴定,以及对1970年分离自南非被蝙蝠咬伤病人的DUVV病毒的分析,发现了狂犬病病毒群的复杂性,由此出现了狂犬病相关病毒和狂犬病血清型的术语,目前分别将RABV、LBV、MOKV、DUVV确定为四种血清型。
狂犬病毒MHC限制性CTL与Th表位的预测与鉴定
![狂犬病毒MHC限制性CTL与Th表位的预测与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922d4de781c758f5f71f6700.png)
C T L表位及 T h表位进行预测并 合成 相关抗原表位 。B A L B / c小 鼠经 狂犬疫苗 免疫后 , 通过淋 巴细胞增 殖实验对 预测 的多肽
进行初 步筛选 。初步筛选 的多肽再利用 E L I S P O T和流式细胞 法进行进 一步筛选 , 检测 指标 主要 包括细胞 因子 I F N - 和 I L _ 4
的分 泌水 平 以及 多 肽对 C D 3 C D 4 /C D 3 C D 8 T细 胞 亚 群 的 影 响情 况 。结 果 : 经 软 件 预 测 获 得 8条 可 能 的 C T L与 T h表 位 ,
多肽合成后经分析各条多肽 纯度 大于 9 0 %。实验验证后证 明 2条多肽 G 表位 , G 。 作为 C T L表位 。结论 : G 及G [ 关键词 ] 狂犬病毒 ; 细胞 表位 ; MH C限制性
p r e d i c t e d e p i t o p e s we r e i n i t i a l l y i d e n t i f i e d b y t h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l y mp h o c y t e s i n B AL B / c mi c e i mmu n i z e d w i t h r a b i e s v i r u s v a c c i n e s .
不同亚型狂犬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分析
![不同亚型狂犬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beab2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1.png)
不同亚型狂犬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分析狂犬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性疾病。
目前已知狂犬病毒有两种亚型,即传统亚型和蝙蝠亚型。
两种亚型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和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些非结构蛋白的基因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狂犬病毒的病理机制,为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传统亚型狂犬病毒的非结构蛋白主要包括L、P和N蛋白。
其中,L蛋白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酶,具有RNA聚合酶活性和RNA开花酶活性。
P蛋白是L蛋白的助手,能够与L蛋白形成复合物,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N蛋白则参与了病毒颗粒的形成和包装过程,并能够诱导宿主免疫应答。
相比传统亚型狂犬病毒,蝙蝠亚型狂犬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多样性更加复杂。
蝙蝠亚型狂犬病毒的L蛋白与传统亚型狂犬病毒的L蛋白在基因序列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造成了两者之间在RNA聚合酶和RNA开花酶活性上的差异。
此外,蝙蝠亚型狂犬病毒的P蛋白和N蛋白也与传统亚型狂犬病毒的相应蛋白存在差异。
蝙蝠亚型狂犬病毒的P蛋白中还存在着一个新颖的功能结构域,称为重要的RNA聚合酶互作(P-MBM)结构域,该结构域可以与L蛋白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协同调节RNA聚合酶复合物的形成和功能。
总的来说,非结构蛋白在狂犬病毒的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亚型狂犬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狂犬病毒的复制过程和致病机制,为狂犬病病毒的防治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论基础。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全面深入地掌握狂犬病毒的基础生物学特征,为制定针对狂犬病的有效措施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分析报告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0ac8cb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8.png)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狂⽝病病毒的分析报告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狂⽝病病毒的分析报告
作者:何芝菲
作者机构:重庆市潼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重庆潼南402660
来源:⼤科技
年:2019
卷:000
期:003
页码:272-273
页数:2
中图分类:S852.65
正⽂语种:chi
关键词:狂⽝病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摘要:狂⽝病是⼀种由狂⽝病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本试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例疑似⼈感染狂⽝病病毒的病例分7个时段采集其尿液及唾液标本进⾏实验室检测.结果显⽰,7个唾液样本狂⽝病病毒均为阳性,7个尿液样本中5个样本为阳性,2个样本为阴性,唾液样本Ct值明显优于尿液样本.本试验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应⽤到临床检测狂⽝病病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题目:狂犬病毒ABLV编码核蛋白(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课程名称:生物信息学姓名:秦鸽鸽学号: Y4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基础兽医学狂犬病毒ABLV编码核蛋白(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摘要: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基因组是由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组成。
基因组编码病毒的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依赖RNA 的RNA 多聚酶(L)5 个主要结构蛋白。
N蛋白是组成的主要,是诱导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常用于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
本文就核蛋白(N)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系统进化关系等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核蛋白的一级结构稳定,为亲水性蛋白,有两个跨膜区,ABLV病毒与其它6个基因型的病毒亲缘关系较其他病毒近,但之间又有明显的距离。
关键字狂犬病毒;核蛋白;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预测;系统进化分析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
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
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1],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之一。
该病流行于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狂犬病发病率占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印度[2]。
狂犬病病毒基因组是由11 928 或11 932 个核苷酸组成的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分子量约4.6×106。
基因组从3′端至5′端的排列依次为N、NS、M、G、L 5 个结构基因,各基因的序列长度分别为1 421、991/804/805、1 675/2 059、2 069、6 429/6 384 个核苷酸,分别编码病毒的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依赖RNA 的RNA 多聚酶(L)5 个主要结构蛋白[3]。
N蛋白是组成的主要,是诱导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常用于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
1993 年 Bourhy [4]等人根据狂犬病毒属N基因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相似的百分率,将狂犬病毒属分为6种基因型:基因型l(CVS原型株)、基因型2(Lagos -bat病毒原型株)、基因型3(Mokola 病毒原型株)、基因型4(Duvenhage 病毒原型株)、基因型5(EBL1欧洲蝙蝠狂犬病毒)、基因型6(EBL2)。
1996 年7 月,澳大利亚首次报道了发现于果蝠体内的Lyssavirus,被定为基因7 型,即ABLV[5]。
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小鼠耳蝠(Myotis blythi)中分离到Aravan 病毒,对其N基因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它与已知的7 个基因型的病毒均有明显区别,MAbs 检测其抗原特性与其他类型的病毒也有区别,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基因型[4]。
因而本文章对狂犬病毒的7个基因型的毒株做些简单的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研究,进而推断出其间的联系。
1 材料和方法1.1 基因序列的获得从Gene Bank上检索狂犬病病毒基因型l(CVS原型株)、基因型2(Lagos-bat 病毒原型株)、基因型3(Mokola 病毒原型株)、基因型4(Duvenhage病毒原型株)、基因型5(EBL1欧洲蝙蝠狂犬病毒)、基因型6(EBL2)、基因型7(ABLV)、印第安娜州的水泡性口炎病毒、麻疹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Rio Mamore病毒、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人类冠状病毒229E、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编码核蛋白的基因序列和其氨基酸序列。
1.2 ABLV核蛋白的理化性质、跨膜区、结构域及结构预测对Gene Bank上下载狂犬病毒的不同基因型分离毒株核蛋白基因序列及其核蛋白氨基酸序列。
采用在线软件Protparam和Protscal ( http: / /www. expasy. ch /tools /protscale.html) 对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疏水性进行分析。
核蛋白跨膜区分析用工具TMpred;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采用CFSSP工具分析(.org/tool);结构域采用InterPro工具分析;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采用SWISS-MODEL/Phyre。
1. 3 ABLV与其它基因型的狂犬病毒系统进化分析比较对已经提交Gene Bank的狂犬病毒7个不同基因型的病毒ABLV、cvs、Duvenhage、EBL1、EBL2、Lagos-bat、Mokola的核蛋白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通过CLUSTALX 对序列进行比对,然后采用MEGA 5.10 软件基于NJ( neighbor-joining) 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自举分析通过1000次循环实现。
2 结果2.1 ABLV核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2.1.1 ABLV核蛋白理化性质核蛋白包含1353个核苷酸,编码450个氨基酸,氨基酸组成见图1,分子量为50.6763kDa,理论等电点为6.04,氨基酸组成为Ala (A) 33、Arg (R) 23、Asn (N) 20、Asp (D) 26、Cys (C) 6、Gln (Q) 11、Glu (E) 30、Gly (G) 29、His (H) 11、Ile (I) 29、Leu (L) 33、Lys (K) 26、Met (M) 12、Phe (F) 26、Pro (P) 16、Ser (S) 38、Thr (T) 29、Trp (W) 3、Tyr (Y) 21、Val (V) 26,蓝色区为可能的起始密码子,即为ATG,红色为终止密码子即为ATT,含强酸性氨基酸(Asp,Glu)56个,强碱性氨基酸(Arg,Lys)49个,消光系数在体外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的半衰期为30小时,在酵母中的半衰期大于20分钟,在细菌中的半衰期大于10小时。
蛋白质的不稳定指数为35.51,表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稳定。
脂肪指数为77.82。
总平均亲水性值为-0.297,核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核蛋白含有较多的亲水性区域,分布较为均匀,其中25-50,150-175,260-280,350-400区段亲水性较高,表明这几个区域作为抗原表位的可能性较大。
结果见图2。
图1 ABLV核蛋白基因序列及对应的氨基酸序列Fig.1 Animo acid sequence and gene sequence of the N of ABLV图2 ABLV核蛋白的疏水性分析Fig.2 The hydrophobicity analysis of the N of AB LV2.1.2 跨膜区分析利用TMpred工具,得出的结果,如图3,可以分析到ABLV基因型的狂犬病毒核蛋白的氨基酸从343-365之间可能有跨膜螺旋。
图4,表明其跨膜区可能在350-400之间。
而利用TMHMM 工具,如图5,可能存在的跨膜区为200-250和300-350。
图3 ABLV核蛋白中可能存在的跨膜区分析Fig.3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membrane of ABLV nucleoprotein图4ABLV核蛋白中可能存在的跨膜区分析Fig.4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membrane of ABLV nucleoprotein图5 ABLV核蛋白可能存在的跨膜区分析Fig.5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membrane of ABLV nucleoprotein2.1.2 结构域分析所有的单股负链RNA病毒都包含完全由核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
核蛋白和单链RNA的复合体结构包括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和狂犬病病毒(RABV)两种弹状病毒家族成员。
N-端的结构域为45-230,N-端结构域的羟基末端存在一个RNA结合域,即N-端延伸到C-端的环状结构是RNA结合域。
C-端的结构域为233-447,具体作用还不清楚。
图6 ABLV核蛋白的结构域分析Fig.6 the analysis of the the structural domain of ABLV nucleoprotein2.1.3 ABLV核蛋白的二级及三级结构预测二级结构在线预测结果表明,核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62.4%、β-折叠占37.6%、无规则卷曲占12.2%,见图7。
利用SWISS-MODEL进行三维结构预测,但是没有与其相似的三级结构。
利用Phyre对氨基酸序列进行三级结构预测,能选出相近的三级结构,如图8和9。
图8中蓝色箭头表示β-折叠;绿色螺旋表示α-螺旋;其他氨基酸序列都为无规则卷曲。
图9中枚红色为α-螺旋;黄色箭头为β-折叠;其他区域为无规则卷曲。
图7 VP1二级结构预测Fig. 7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forecast图8 ABLV核蛋白与已知类似序列的比对Fig.8 the alignment of ABLV nucleoprotein with known similar sequence图9 ABLV核蛋白三级结构预测Fig.9 the terti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of ABLV nucleoprotein2.2 多序列比对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对狂犬病毒ABLV的核蛋白氨基酸序列和其他从Gene Bank下载的病毒的核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多个序列比对。
利用MEGA 5.10软件构建NJ进化树(图10)。
图上的英文名对应中文名依次为7个基因型的狂犬病毒、印第安娜州的水泡性口炎病毒、麻疹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Rio Mamore病毒、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人类冠状病毒229E、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从图上可以看出7个基因型的狂犬病毒的亲缘关系比其它病毒的关系近;7个基因型的狂犬病毒、印第安娜州的水泡性口炎病毒、麻疹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与Rio Mamore病毒、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人类冠状病毒229E、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为两大类病毒,即亲缘关系较远,其中印第安娜州的水泡性口炎病毒与7个基因型的狂犬病毒的亲缘关系最近;麻疹病毒与小反刍兽疫病毒和人类冠状病毒229E、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亲缘关系比7个基因型的狂犬病毒之间的近,其他的之间较远。
图10 病毒核蛋白系统进化树(节点处数字表示重复1000次的Bootstrap值)Fig.10 Phylogenetic tree of the virus nucleoprotein3 分析讨论近年来, 在我国不同地区出现了狂犬病发病潜伏期变短等新的流行特征, 这可能意味着我国流行的街毒的毒力与致病性有增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