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解析

合集下载

2023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接连出现的爆款文化创新节目,无不证明了艺术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

屡屡对这些节目赞美、惊叹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祈》等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现代技术、精心制作的节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追溯历史,破解传统密码。

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与生俱来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包浆”韵味,这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而如何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别出心裁,表现不俗。

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苦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选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

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都离不开现代元素的融入。

《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如果说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赋予文化创新节目以“内美”,那么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修能”之用。

以《天地之中》的设计为例。

演员们于一片星河陨石中起手舞太极,再加上3D效果下配合磅礴背景音乐出现的张衡浑天仪、从飞船内部向外看到的祖国大好河山等等,无一不给人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天地之间古人头朝东睡眠习惯的自然之道

天地之间古人头朝东睡眠习惯的自然之道

天地之间古人头朝东睡眠习惯的自然之道在天地之间,人类的睡眠习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中,古人头朝东睡眠的习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这种睡眠方式不仅是一种用身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哲学思考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多角度探究古人头朝东睡眠的自然之道。

一、理论解析古人普遍认为天地之间阴阳有别,风水禄位、睡眠方向等都应该以自然界中阳气东升、阳光东升为主导。

在这种理论支配下,古代中国人相信头朝东睡觉能让身体吸收更多的阳气,达到精气神的完美状态。

例如,唐代禅宗大师慧能曾经说过:“枕向华而卧,则感于气,枕向岳而卧,则受其气,枕向水而卧,则寐于空而冷,枕向火而卧,则有谓其晋班而得疾。

”慧能大师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古人头朝东睡眠理论的典型代表。

二、医学实践睡眠对身体健康和情绪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古人头朝东睡眠的传统在医学上也得到了验证。

现代研究表明,头朝东睡觉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

因为头朝东睡觉可以避免太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刺激人体神经,有助于人放松身心,从而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三、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头朝东睡眠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就命令众官员宫内纵横走廊的方向朝向东方。

在清代,皇家陵墓均朝向东方,表示对祖先和宇宙的尊重和回归。

古人头朝东睡眠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千年,并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中,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总之,古人头朝东睡眠的传统是一种用身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之道,它不仅代表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并保持和古人一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朱熹《中庸章句》对“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朱熹《中庸章句》对“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朱熹《中庸章句》对“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

“赞天地之化育”——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赞
天地之化育”,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朱熹的《中庸章句》,也是朱熹论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核心思想。

它肯定了自然的美好,同时也把人与自然关系置于核心位置,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彼此依存,共同创造一种美好的和谐环境。

朱熹认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化育,它是一种智慧和恩典,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身修养,激发人们的智慧,使人们受天地之恩而充分发展。

人们需要以感恩的心态来感激自然,欣赏自然的美,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然的恩泽,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和谐之上。

朱熹还指出,人与自然应当建立和谐的关系,他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平衡,不损害自然的美,不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自然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朱熹的观点来看,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观念,它强调自然的仁慈赐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为主要目标。

它提倡人们以感恩的心态来欣赏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恩
泽,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维护自然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朱熹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教会了人们尊重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恩泽,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谐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人们积极参与自然保护。

希望未来更多的人能够以朱熹所提倡的“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一起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解析

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解析

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解析乾卦是八卦之首,象征着天,代表着刚健、积极、阳刚之气。

乾卦所包含的天与地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一、天的概念解析乾卦的上卦为六爻,代表天。

天象征着无限广阔、高远无垠的概念。

在《易经》中,天是最高、最伟大的存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力量。

天具有无所不容、无所不包的特性。

它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壮丽和博大,鼓舞着我们追求自身的极致和卓越。

同时,天也象征着正义、公正与公平。

在道德观念中,天往往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引导人们追求善良和公义。

二、地的概念解析乾卦的下卦为六爻,代表地。

地象征着稳固、厚实、沉稳的概念。

地是广纳万物的母亲,孕育了一切的存在。

地具有包容性和坚实性的特点。

它给予人们安全感、归属感和安定感。

地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让人们能够建立家园、聚集力量并取得成就。

地也象征着生育之力和生命的滋养,凝聚着人们对于农耕文明和土地神圣性的敬畏之情。

三、天地的相互作用乾卦中的天与地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界的运行和万物生长的规律。

天地之间的互动融合,孕育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

天地的相互作用代表了宇宙间阴阳的运动。

天具有主动、刚健的特性,地则表现出被动、温和的特点。

二者相互结合,形成了生命的平衡和和谐。

天地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也象征着人类自身内外的互动。

人作为天地之间的一员,应当与天地相应,顺应自然的规律并与之协调。

四、运用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乾卦中的天与地概念不仅仅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应用于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和道德准则等方面。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借鉴天的特点,宽宏大量、包容一切,以开阔的胸怀对待他人。

同时,也可以借鉴地的特点,保持稳定、承担责任,为他人提供支持和依靠。

在事业发展中,我们可以借鉴天的积极向上、进取精神,勇于追求目标和突破自我。

同时,也应像地一样,保持稳健、沉稳的态度,扎实地推动工作的进展。

阅尽千帆仍少年 天地之中画大牛——记少林艺僧责诚法师

阅尽千帆仍少年 天地之中画大牛——记少林艺僧责诚法师

文/图 ︳本刊特约记者 张翼飞责诚法师少林寺艺僧院院长,俗名胡道贵,法号释延曌,字责诚。

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 2017.12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有的人把自己标榜得很传奇,但其实很是一般,甚至欺世盗名。

有的人看着一般,却非同凡响,有着真正传奇的经历。

在艺术的世界里更是如此,为了成名成家,各色人等使出浑身解数,千奇百怪,无所不用其极。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真正做艺术的人,是恬淡宁静的,是不争不吵的,是耐得住寂寞的。

机缘巧合,郑报融媒记者最近遇到一位少林寺的艺僧,惊异于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震撼于他胸怀万壑、大气磅礴的绘画作品。

因为低调内敛的性格,和对自己“依然在路上”的艺术高标准,他很少参展参赛、拍卖作品、出席活动,甚至连得意的作品都很少示人,所以知道他的,多是圈内的行家。

一位优秀的画家,应该被及时认识和发现,他同样优秀的作品,更应该被广泛地传播和欣赏。

正如千年古刹少林寺,不仅可以是隐藏在嵩山幽谷中供僧人们清修的禅宗祖庭,也可以是供善男信女、中外宾朋前来膜拜、参观,在天地之中共享的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已经五十有六,并且贯通道家和佛家,游走艺坛和禅堂,但他依然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怡然自乐、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童心,正如目前流行的一句话“愿你阅尽千帆,归来后仍是少年”。

是的,他饱经沧桑,依然少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责诚法师,老家在信阳罗山县,1961年出生于新乡市,1968年随父母调动工作移居郑州。

1973年,在郑铁四小小学毕业。

他从小便是个不安分的孩子,爬树上墙,追鸡打狗,但唯有一件事能让他安静下来,那就是画画。

在河边看水中的游鱼,他能一动不动地看一两个小时,肚子里面打好了腹稿,回到家里画得活灵活现。

1975年,他考入郑铁六中,这所学校的美术教学当时就已经颇具特色。

那时还属于“文革”动乱时期,学校的教学很不正常,经常以工代教。

一次,学校组织学生们挖防空洞,个性鲜明的责诚法师,在老师的评定中属调皮鬼之一,和几个男生一起被禁止参加劳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经典名言全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经典名言全解析

一名言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咱们的感觉而存在,为咱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算了。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动身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此刻: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大体领域③实践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体,而是进程的**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进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五、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括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六、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处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熟悉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顶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式是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方式论前提。

②现代科学研究方式及其功效丰硕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式。

八、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道德经》第05章 多言数穷 原文翻译解读

《道德经》第05章 多言数穷 原文翻译解读

第05章多言数穷【原文】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chú)狗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③?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⑧,不如守中⑤。

【注解】①仁:仁爱、仁慈。

②刍(chú)狗: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用,用后即扔。

刍,野草。

③橐(tuó)龠(yuè):古代的风箱。

④数:通“速”。

⑤中:适中的意思。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导读】老子表达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反对将天地、“道”进行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对世间万物没有特定的感情,只是任其自生自灭、自由发展。

同样,圣人治理天下也应如此,让百姓自劳自息,尊崇自然规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

太多的冗政繁令只会让人们不知所从,造成混乱。

【解析】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

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白相治理,故不仁也。

玄之的意思文言文

玄之的意思文言文

玄之的意思文言文
【导语】
“玄之”一词,在文言文中富含深意,常用来形容事物之神秘、深奥或难以捉摸。

本文旨在解析“玄之”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及其运用,以期让读者对这一古汉语表达有更深入的理解。

【正文】
“玄之”在文言文中,主要由“玄”字衍生出的意境。

“玄”字具有多重含义,其本义为深黑色,由此引申出幽深、神秘、难以理解等意。

1.玄之——神秘莫测
在文言文中,“玄之”常用来形容事物的神秘与难以捉摸。

例如:“天地之大德,玄之又玄。

”此句中的“玄之”即指天地间的道德法则深奥莫测,非人力所能完全理解。

2.玄之——深奥难懂
“玄之”亦可用于描述文辞、理论等的深奥难懂。

如:“夫子之言,玄之极矣。

”此处的“玄之”表示孔子的言论深奥至极,使人难以领会。

3.玄之——微妙难言
在文言文中,“玄之”还可用以表达某些微妙而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如:“此情此景,玄之又玄,令人感慨万千。

”这里的“玄之”描绘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氛围。

4.玄之——变化无常
此外,“玄之”还可以表示事物变化无常、不可预测。

如:“世事如梦,玄
之又玄。

”这里的“玄之”指的就是世事的变幻莫测。

综上所述,“玄之”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既可表达神秘、深奥之意,也可描绘微妙、变化无常之境。

掌握这一词汇的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文之美。

【结语】
通过对“玄之”一词在文言文中含义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的精妙与深邃。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同步训练: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同步训练: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同步训练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如果是鱼就不要迷恋天空;如果是鸟,就不要迷恋海洋。

”这是( )A.唯物主义的世界观B.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C.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D.形而上学的世界观2、“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强求而得到的不一定能使自己更幸福,这是命。

此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3、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类似的是(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子B.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朱熹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D.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4、培根认为,人的认识其实是—种反映活动,这种反映好比照镜子,镜子里面的成像与镜子外面的实物高度相似。

他说“存在的真实与认知的真实是同一的,它们的差别没有比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来得更大。

”由此可见,培根的这一观点( )①没有完全正确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②包含着唯物主义的思想③强调思维与存在都是世界的本原④是对主观唯心主义的诠释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5、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

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②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③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下列选项能够恰当反映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依次排序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②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③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①—④7、如果用下图表示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a可以代表唯物主义,b可以代表唯心主义②a可以代表唯物主义,b可以代表辩证法③c可以代表辩证法,d可以代表形而上学④c可以代表唯心主义,d可以代表辩证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9、中外哲学家在思考世界时往往会有一些相似的观念,下列各组观点属于同一种哲学派别的是( )①管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②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柏拉图: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③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哲学家李滉认为,孟子提出的“四端”(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发于形而上之纯理,而《礼记》中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则直接发于形而下之气,并认为气随理发;同期的奇大升却认为“四端”是“七情”的一部分, “四七”同质、皆发于理。

齐物论经典名句及解析

齐物论经典名句及解析

齐物论经典名句及解析《齐物论》是先秦思想家淮南子的一篇哲学论文,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哲学见解。

以下是几个《齐物论》中的经典名句及解析:1. “天地之大,大无边也;人独厚而不自量也。

”解析:此句表达了自然的无限辽阔和人类自我膨胀的矛盾。

天地之大无限,但人却总是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忽略了自身的渺小。

2. “物无非彼,物兴而彼消;物无非我,物化而我成。

”解析:此句归纳了物与我之间的关系,物体的兴起需要消灭其它事物作为基础。

同时,物体的存在无非在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体现。

3.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曰:何也?”解析:此句探讨了数字和语言的关系,强调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庄子对于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4. “和光同尘”:能审时度势,外圆而内方,同流而不合污,要学会“混兮其若浊”。

解析:此句强调了人的处世之道,要顺应环境,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原则和底线。

同时,“混兮其若浊”也表现了一种低调、不张扬的态度。

5. “韬晦”:一旦脱颖而出,就要保证一击必中。

所以要把锋芒收敛起来,要懂得深藏不露。

解析:此句强调了人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在适当的时候要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争斗。

6. “用其光,复归其明”。

用道的光芒,来了解具体事物中的规律、规则,复归到事物光明的、明智的状态。

解析:此句强调了道的光芒的作用,只有通过道的光芒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复归其明”也表达了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思想。

7. “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解析:这句话表达的是世间万物千差万别,但都归属于道。

这里的“五者”指的是五行,“园”指的是天,“几”指的是地,“方”指的是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行运转就形成了天,天运转就形成了地,天地运转就形成了道。

这句话突出了道对于天地万物的决定性作用。

以上名句都是《齐物论》中的经典内容,它们对于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及道家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专题01 基础知识综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专题01  基础知识综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专题01 基础知识综合1.(2024·河南·中考真题)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共8处11项,其中有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少林寺、久① (符负)盛名的学府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等。

这些历史建筑宛如镶嵌在② (崇祟)山峻岭间的颗颗明珠,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数千年来,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何为“天地之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2.(2024·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行巍巍,滹沱滔滔。

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一处松柏苍郁.的坡岭上,甲(落成/坐落)着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它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

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líng chén)出发,6时到达北平清华园站。

这一路风尘仆.仆,向着新中国走去。

75年过去了,重温“进京赶考”这段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不断乙(激励/激荡)着我们,(bǐng c hí)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前行。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íng chén)②(bǐng chí)(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松柏苍郁.(yú)风尘仆.仆(pú)B.松柏苍郁.(yù)风尘仆.仆(pú)C.松柏苍郁.(yú)风尘仆.仆(pū)D.松柏苍郁.(yù)风尘仆.仆(pū)(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指中国河南省登封市的一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物古迹,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

该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建筑史,是中国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嵩山,被认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中岳。

在海拔1500米的嵩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不远,有8 座占地共40平方公里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座汉代古阙,以及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中岳庙、周公测景台与登封观星台等等。

这些建筑物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它们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还体现了嵩山作为虔诚的宗教中心的力量。

登封历史建筑群是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学、技术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指中国河南省登封市的一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物古迹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的中心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郑州登封,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

中国几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

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这里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其精华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它们都与中国“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发生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中国古代礼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均热衷于在嵩山建立核心基地,这里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创建于东汉时期的少室阙、启母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典范;中岳庙和太室阙,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阳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是已经消失了的书院文化的载体;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和会善寺,是不同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纪念碑,千余年来,它们影响了广大范围内的宗教建筑形制。

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及译文引言《石涧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作品,以描写作者在石涧中感悟人生哲理为主题。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探讨该作品的原文和译文,并深入解析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起而多难以乐足,念而多劳以病神。

守约而不失时者,呜呼哀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而又焉得乎萧乱而不作?忧患者,生乎高山之下,死乎平地之中;喜乐者,长于平地之上,危于高山之间。

心尘垢而封人之外者,斯乃容与尘香相得也。

处众则无忧患之患,独处则无喜乐之乐。

昔人已乘黄鹤之飞,折桂林之战。

可以为孙马者,不可以为石涧之忧。

身有忧患而心忧矣,而又焉得乎?乱离祸患生于世,悲伤困苦滋于寰。

念物之险易曰祸,思虑之多少曰困。

养育之恩大于山川,忠信之态能生血气。

四海欢颜以待人,百川回首而洒泪。

译文天地之间,人类如同逆境的旅者;光阴之中,我们只是百代的过客。

然而,这场虚幻的生活,究竟为了什么?起起落落中的欢乐,究竟值得多少?努力争取,却常常无法满足;思虑纷繁,却常常耗费精神。

能够守时守约,得到什么呢?唉!可悲啊!————————————岁寒的临到,才知道松柏失去了叶子;然而又何时遇到了萧瑟不振?忧愁痛苦,生于高山之下,死于平坦之地;喜乐欢畅,从平坦之地兴起,却处于危险的山间。

心中的垢尘,只有将其封存在心外,才能与尘土的芳香相互结合。

在人群中,没有忧愁的苦恼;独处时,没有喜悦的快乐。

古人乘坐着黄鹤飞行,挥戈取得桂林的战役。

可以为英雄豪杰,却不能为石涧中的痛苦而烦恼。

身上有困扰,心中自然困扰,又何时会平静呢?混乱和灾难,在世间泛滥;悲伤和困苦,在世界不停蔓延。

念及物质的危险就称其为祸患,考虑到思虑的多少就称之为困苦。

养育的恩情大于山川的恩赐,忠信的态度可以培养出新的力量。

四海的人民以欢颜招待他人,大河回头洒下悲泪。

深入解析柳宗元的人生哲理柳宗元在《石涧记》中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观点。

2023年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含解析)

2023年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含解析)

2023年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1. 下面三幅图片均来自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他们共同反映的是()A. 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B.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C. 中原文明历史悠久D. 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2.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的()A. 背景B. 内容C. 性质D. 影响3. 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

“他”撰写的史学著作是()A. 《论语》B. 《史记》C. 《汉书》D. 《资治通鉴》4. 他的思想主张是“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当时战争频发、民不聊生,他代表着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

他代表的学派是()A. 道家B. 儒家C. 法家D. 墨家5. 东晋南朝时,南方地区“火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法已经退居次要地位,日益注意精耕细作与施肥;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南方各地推广种植,果木蔬菜已经是南北兼备,诸品杂陈。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有()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验丰富③北方战乱,人口南迁④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 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虽然没有提到造纸术,但是正是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的四大发明()A. 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B.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创造力C. 加剧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D. 推动了近代世界的进步潮流7.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说:他的出使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解析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解析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解析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探析古人哲学智慧“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句古语出自《庄子·外篇·秋水》,是对古代哲人智慧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

(完整版)天地之中——解析

(完整版)天地之中——解析

天地之中,老历史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天地之中”登封家河南”一语成了河南全省频率最高的对外形象宣传。

什么叫“天地之中”?为什么说大多数中国人的老家在河南?“天地之中”,从方位上说,就是上天和大地的中间。

在人为万物之灵的宇宙间,天地之中的“中”字指的就是人类。

于是“居中为尊”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观念。

古代“天地人乃三才”的说辞,也许就是这样来的。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地域特征。

中字的起源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

据考证,五千年前人文始祖伏羲在河洛一带仰天俯地“演八卦、画太极”,是肇造汉文“中”字之始。

太极图形就是中字的最初写法。

殷商之前的先人们,把圭表这一天文器具叫作“中”。

西周以后依据有飘带的“中”字写法,又创造出了个专指圭尺的“圭”字,而把“中”字赋予了另外更多的含义。

其次,天地之中孕育了中国。

早在三皇五帝的邦国时代,开放富庶的中原是邦国联盟共主的活动中心。

在他们看来,要想统领四夷,就必须“居天下之中”。

于是,他们就以“中”观星量天,求得北极星为“天中”,河南的嵩山阳城为“地中”。

并且神秘地认为,天中与地中相对应的地方,就是王者与上帝通话以达“君权神授”之地。

在此建都立国,就能号令四方诸侯,阜安万民。

这个建都立国的神圣之地,就是嵩山河洛一带的阳城、洛邑。

.由“中”与“国”组成“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洛邑),与“四方”对称。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主要指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

西周时,“中国”主要包括宋、卫、晋、齐等中原诸侯国,此义的“中国”后来在地域上不断向四周拓展。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天地之中就是中国,或者说孕育了中国。

中华五千年的建国立都文明史,在河南境内延续了长达四千余年。

数千年来,华夏子族不但与涌入中原的四夷边民交汇融合,而且又一批批迁徙四方,和当地部族联姻交合,传播“中”字文化。

天地—《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天地—《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天地—《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题解:“天”和“地”在庄子哲学体系中乃是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祖,一高远在上,一浊重在下,故而以“天地”开篇。

本篇的主旨仍在于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跟《在宥》的主旨大体相同,表述的是庄子的政治思想。

全文可以大体分成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无心得而鬼神服”,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基于“道”。

事物是同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自然的,因此治理天下就应当是无为的。

这一部分是全篇的中心所在。

第二部分至“大小,长短,脩远”,通过“夫子”之口,阐明大道深奥玄妙的含义,并借此指出居于统治地位的人要得无为而治就得通晓大道。

第三部分至“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写一寓言小故事,说明无为才能求得大道。

第四部分至“南面之贼也”,通过隐士许由之口,说明聪慧和才智以及一切人为的作法都不足以治天下,并直接指出“治”的危害就是乱的先导。

第五部分至“退已”,说明统治者也要随遇而安,不要留下什么踪迹。

第六部分至“俋俋乎耕而不顾”,对比无为和有为,说明有为而治必然留下祸患。

第七部分至“同乎大顺”,论述宇宙万物的产生,寓指无为而治就是返归本真。

第八部分至“是之谓入于天”,指出治世者必当“忘己”。

第九部分至“欲同乎德而心居矣”,指出从政的要领是纵任民心,促进自我教化,而有为之治不过是螳臂挡车,自处高危。

第十部分至“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jiè种菜老人之口反对机巧之事和机巧之心,拒绝社会的进步,提倡素朴和返归本真。

第十一部分至“此之谓混冥”,分别描述了“圣治”、“德人”和“神人”。

第十二部分至“事而无传”,进一步称誉所谓盛德时代的无为而治。

第十三部分至“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借“忠臣”、“孝子”作譬,哀叹世人的愚昧和迷惑。

余下为第十四部分,指出追逐功名利禄和声色,貌似有所得,其实是为自己设下了绳索,无论“得”和“失”都丧失了人的真性。

原文1:天地虽大,其化均也①;万物虽多,其治一也②;人卒虽众③,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④,故曰,玄古之君天下⑤,无为也,天德而已矣⑥。

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

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

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作者:李依雯来源:《美与时代·上》2022年第06期摘要: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群是汇聚于登封的历史建筑群,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在建筑艺术、饮食小吃、石刻与壁画艺术、少林功夫四个方面来呈现出“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的视觉符号。

联系目前文创产品的开发情况,利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内容,思考如何对文创产品进行设计,对其中的文化资源进行了解归纳,实现对“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元素的文创设计探索。

关键词:“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文创设计;传统文化一、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文创设计调研分析(一)“天地之中”现状概括在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腹地,以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古建筑群,叫作“天地之中”,它经历了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数千年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关于中原地区上下三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中国的几种主流思想文化——土生土长的道教、儒教以及融合本土文化后发扬光大的佛教皆汇集于此,同时,这里也是人们当时去观测天地的重要场所。

这种历史背景,使得大量宝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得以聚集和维持在这里,它们都与中国传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结。

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的寺、塔、阙、台、庙宇、书院,体现了中国历代宗教、礼制、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佛教、道教、儒教三教的发源地和集大成之地,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和模范。

2010年8月,世界历史建筑少林寺、东汉三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入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作为旅游景区,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相反的是其匮乏的文创产品。

时代的发展要求将深厚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中,以现今流行的形式,与“天地之中”旅游园区相辅相成,提高文化软实力,让文化遗产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在人们心中活跃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天地之中,老家河南”一语成了河南全省频率最高的对外形象宣传。

什么叫“天地之中”?为什么说大多数中国人的老家在河南?
“天地之中”,从方位上说,就是上天和大地的中间。

在人为万物之灵的宇宙间,天地之中的“中”字指的就是人类。

于是“居中为尊”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观念。

古代“天地人乃三才”的说辞,也许就是这样来的。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地域特征。

中字的起源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

据考证,五千年前人文始祖伏羲在河洛一带仰天俯地“演八卦、画太极”,是肇造汉文“中”字之始。

太极图形就是中字的最初写法。

殷商之前的先人们,把圭表这一天文器具叫作“中”。

西周以后依据有飘带的“中”字写法,又创造出了个专指圭尺的“圭”字,而把“中”字赋予了另外更多的含义。

其次,天地之中孕育了中国。

早在三皇五帝的邦国时代,开放富庶的中原是邦国联盟共主的活动中心。

在他们看来,要想统领四夷,就必须“居天下之中”。

于是,他们就以“中”观星量天,求得北极星为“天中”,河南的嵩山阳城为“地中”。

并且神秘地认为,天中与地中相对应的地方,就是王者与上帝通话以达“君权神授”之地。

在此建都立国,就能号令四方诸侯,阜安万民。

这个建都立国的神圣之地,就是嵩山河洛一带的阳城、洛邑。

由“中”与“国”组成“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洛邑),与“四方”对称。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主要指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

西周时,“中国”主要包括宋、卫、晋、齐等中原诸侯国,此义的“中国”后来在地域上不断向四周拓展。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天地之中就是中国,或者说孕育了中国。

中华五千年的建国立都文明史,在河南境内延续了长达四千余年。

数千年来,华夏子族不但与涌入中原的四夷边民交汇融合,而且又一批批迁徙四方,和当地部族联姻交合,传播“中”字文化。

由此大中华就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根在河洛,老家河南”的理念。

再次,天地之中是内涵丰富的哲学理念。

受居中为尊的观念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将“中”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理念。

孔子所谓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反映出古人居中为尊的观念,强调为政以德才能像北辰一样居于中心位置。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道学经典,“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冲气以为和”是其第一要义。

在道家看来,“中”即为“度”,要知止知足,行为要有节制限度,治国应该爱惜民财。

《道德经》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甚即贪淫声色,奢即糜烂生活,泰即豪华宫馆。

抛掉此三者,天下就风清政廉,社会自然太平。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首次把“中”与“庸”连为词组,提出了“中庸”的概念,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宋
代理学家程颐给“中庸”下的定义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强调不偏不倚的“中”是永恒不变的定理。

孔子的嫡孙子思作《中庸》,集中论述“中”的哲理,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要大力推广中和之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求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协调发展。

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经过印度龙树祖师的“中观论”和六祖慧能“坛经”的“中”化,融成了完全中国化的大乘禅宗。

它的核心观念是“中道”。

虽然佛学各派对“中道”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把它当作教派的最高真理,与真如、佛性并提。

中原不但是中国道、儒、佛三大教派的祖庭源头,也是三大教派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三者由于学术以“中和”相通,彼此虽有纷争,但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

隋唐以降,三教的学者力推道、儒、佛“合一”。

到了宋代,程颐、程颢二兄弟在嵩阳书院创立新儒学,集三教之大成,进一步突显中和理念,最终实现了三教合一。

“中和”理念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与平衡、复杂多样事物之间的统一与融合,认为由“中”而致“和”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源泉。

要“中和”,关键是“无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把握住度;要“时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要“和而不同”,多元一统。

以人为本是中和理念的根基。

正如《左传》上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孔子曰:“仁者人也。

”中和理念所体现的主旨,
是他人至上,包容诚信、公平正义;追求的目标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数千年来,中和这一主旨和追求,已经沉淀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了思想和言行的主导。

建筑学上的中轴对称,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音乐美学的声韵谐和,为人处世的宽厚包容等,无不闪烁着中和的魅力。

为什么叫“天地之中”
在中国人的早期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之中心则在中国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登封一带,登封的嵩山是天地的中心。

中国早期王朝将这里作为建都之地,以象征皇权神授。

据统计,从周武王开始至清代末年,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巡狩、祭祀、封禅嵩山的帝王就有72位。

以“天地之中”理念为动力,中国古代礼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均热衷于在嵩山建立核心基地,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代表作品汇聚于此并得到了真实保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