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谨守与癫狂—郭初阳课堂实录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谨守与癫狂—郭初阳课堂实录体会
教师读谨守与癫狂—郭初阳课堂实录体会
武侠小说里,有一类人,身手不凡却不被名门正派所认可,因为他们不尊祖法,不从师命,不循常规,常剑走偏锋,故被正派人士看作是歪门邪道,以为不足道也,我却偏爱他们洒脱的性格、不羁的言行。名门正派出身的高手,根柢深厚,一招一式都渊源有自,自是难得,运用得好,可所向无敌。《天龙八部》中,在聚贤庄,乔峰用一套常见的“太祖长拳”大战群雄,不落下风。但他们靠的是浑厚的功力,而招式往往在我预想之中,没有意料之外的东西;剑走偏锋者却往往从你意料不到的角度斜斜地刺出一剑,让被刺者魂飞魄散,让观者击掌叫绝。
在我看来,语文教育界也是个武林,有很多门派,各大门派各有独门绝技。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前辈,是少林、武当的高手名宿,深孚众望。而后起之秀的郭初阳则是令狐冲,是杨过,名满天下,谤亦随之。我尊敬前者,亲近后者。
初识得郭初阳,是多年前在网上看他教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的课堂录像,一个瘦瘦的中年男人,戴眼镜,江南口音的普通话不高不低,不疾不徐,给人温柔敦厚之感。刚开始我不以为意,听完后,惊呼意外,我们通常把文末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当成文章的主题,而郭初阳则敏锐地意识到“笼子”的重要性,他认为:“《珍珠鸟》中作者的沾沾自喜与津津乐道,实有‘欣赏囚禁’的嫌疑。”“视囚禁事实不见,反而美化这种生存状态,以为有了吊兰与些微阳光的笼子,就不再是笼子。”他的结论我记住了,他,我也记住了。
郭初阳极具颠覆性的课堂教学在吸引了不少拥趸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众人的炮轰,在掌声和隆隆炮声中郭初阳成名了。
后来买得他的课堂实录,细细阅读,受益匪浅。第一本《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走得很远,也许是因为他太希望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桎梏,以致矫枉过正;第二本《谨守与癫狂》如书名所言,郭初阳有所回归,尽力在谨守与癫狂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本书除了收录郭初阳的课堂实录外,还附有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相关评论,或赞或批,往往鞭辟入里,思想火花时现,给人启发。
我认为在《谨守与癫狂》中,除了注重思想冲击力之外,他的课有以下五个特点:尊重原文,容量大,选取的角度巧妙,以简驭繁,注重同学们的参与。
尊重原文。郭初阳说自己是个偏执的原文主义者。教材编者出于种种考量,会对入选教材的文章做删节或修改。郭初阳对擅改原文深恶痛绝,他认为篇幅所限,删节或有道理,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擅做修改,要尊重作者的原始文本。在教授《套中人》和《鸟的天堂》时,郭初阳都对原文和修改后的文本做了比较剖析,尤其是《套中人》,郭初阳更是借此提炼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权力与阉割,与小说内容相互生发,让人拍案叫绝。教《鸟的天堂》,郭初阳让学生比较课文与原文的语言,给出了四组词语,让学生仔细揣摩品味,到底哪一个更好。这种咬文嚼字让同学们更深切地体味到好的语言的魅力。
容量大。郭初阳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相关素材。有人认为应该摒弃课外材料的辅助,以文解文,只做文本细读,我当然认同,事实上,包括我在内,大家也都是遵此行事。但从文本出发,不等于止于文本,我觉得有能力的话,给学生提供大量素材,让各种材料相互激荡、补充、纠缠、生发,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和固有观念,亦未尝不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高手那里,摘花飞叶,皆可伤人。选择什么素材,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是对教师的考验。选择好的素材,
意味着教师阅读面广,判断能力和品鉴能力强。这些材料郭初阳有的是提前印发给同学,有的是课上读给同学,有的是课堂教学中的灵光一闪,没有一定之规,全看教学之需。郭初阳阅读量极大,他总能找到合适的材料,比如教安徒生的《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他提供了选自《新民晚报》、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安徒生的《我的一生》、房龙的《天才的故事》、《新约》的七则材料,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了合理的使用。
选取的角度巧妙。比如教《套中人》,他提供给学生《套中人》被删节的段落,拒绝阉割文本,从文本内容与文本被阉割的现实的诡异微妙的矛盾中,读出了很多意味深长的东西。再比如教顾城的《远与近》,一个教学环节是:通过一个恰当的几何图形,明确诗中三个意象之间的关系,这一设计让人觉得真是巧妙。
以简驭繁。郭初阳的课堂容量极大,但教学环节很简洁。郭初阳教顾城的诗《远和近》,印发的诗歌没有给出标题。其教学过程只有三个环节:第一,朗读并背诵本诗;第二,选择一个图形,明确诗歌中三个意象之间的关系;第三,给诗歌拟标题。三个环节,简洁明快,环环相扣。教里尔克的诗《沉重的时刻》,郭初阳让学生们读、背了13遍,然后让学生提出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弟子规·入则孝》,除了诵读外,郭初阳希望同学思考以下问题: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孩子记住的六个字是(),因为()。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为孩子删去的六个字是(),因为()。或者我愿意自己动手修改一下,把这六个字改成()。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恰合古人“大巧若拙”之语,郭初阳不追求那些花拳绣腿的形式上的东西,那些东西有观赏性,也让一些人喜欢,但没有力量,郭初阳选择直击要害,毕竟废铜百万,不如寸铁杀人。
注重同学们的参与。郭初阳教授顾城的《远与近》,三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进来,不是老师唱独角戏。这种互动不是做样子,是真正的互动,因为学生必须真正地思考,讨论,发言。郭初阳照顾到每一个同学,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而不是只让几个活跃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当听众。再有,教授《雷雨》选段时,郭初阳让大家演出,后来同学回忆说:“短短半幕的《雷雨》节选,整整一周的课时,其间却没有在教室里上过半节课语文课,同学们无不在紧锣密鼓地串词、走台、讨论、排练。这当真可被称为‘全民运动’,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其中最难的,莫过于对剧本的把握和人物的分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又基本都是初登舞台,因而任何一句台词的语气、感情都能引起演员们的争论。人物究竟何时上下,又何时举手投足,是柔弱还是坚强,每个人都在用心体会着。”我想,这样的课学生们该是终身难忘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郭初阳的课堂完美无缺。在书中,对郭初阳上的《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他的朋友范美忠尖锐地批评道:“理性分析太多而心灵的直观感受不足;往往只进行概念解析而对丰富的细节关注不够;对文本内容层面关注过多而对技术层面关注不够;教师的诠释过多而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理解不够;问答式交流太多而对话式交流不够。”对郭初阳上的《弟子规·入则孝》,张良朋也坦率地表达了四点不同意见。
以上内容浮光掠影,拉杂写来,挂一漏万。总之,江湖上,名门正派占主流,热热闹闹,赫赫扬扬,这理所应当,但缺了杨过、令狐冲,总让人觉得有些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