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交流,师生情深【可编辑版】

对联交流,师生情深【可编辑版】
对联交流,师生情深【可编辑版】

对联交流,师生情深

对联交流,师生情深

当高三班主任,要经常跟学生谈心,但是,这种交流很需要时间和技巧,高三阶段一寸光阴一寸金,而且学生未必愿意敞开心扉。怎么办?我采用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对联交流。每天早上,值日生拟写一联于黑板,学生随时可添上自己的对子。晚自习前,我给联语以评价与修改。每次只占三五分钟,学生受益颇多。

一、写联自勉,砥励心志蒲松龄曾撰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把此联写在黑板上,学生十分喜爱。我告诉大家,这是自勉联,用以励志,我们也可以学写自勉联。于是便开始了每日一联活动。学生们有写立志成才的,如刘剑:大鹏振扶摇之威,立马飞山越海;学子立青云之志,待时立地顶天。刘百洋:人生百载,光阴似箭穿堂去,朝夕必挽;高中三年,蓝图如画入梦来,胜券稳操。彭向能:胜不骄,败戒馁,志在创新;谦受益,满招损,意欲夺魁。吴楚湘:奋力拼搏,定能捉鳖碧海;苦心修炼,自会揽月青霄。朱重永:天高地阔,鸿鹄思展凌云志;檐低树小,燕雀恋唱媚俗歌。有写读书进取的,如刘大海:诗书育人成正果,不望搏取万世名;时代催我奔前程,定会报得一春晖。如信海平:勤奋刻苦,积极进取,学子前程铺锦绣;踏实谦谨,埋头苦干,书生业迹创辉煌。也有责怪自己不努力的,如唐华杰:慕古人,苦读圣贤,奋发有为,后学敬佩不已;察己身,虚度光阴,散漫无聊,晚辈惭愧至极。李娟娟:恨昔日,蹉跎时光,得过且过,逝者如斯悔无益;惜今朝,苦练本领,

急起直追,后来居上喜有望。对这些联语,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并且一边评说,一边修改,同时提议大家将其作为座右铭。

二、拟联抒怀,畅游学海人到高

三,成才心切,为了前程,甘愿吃苦。有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深明其道。在每日一联活动中,他们拟出了不少勤勉苦读的生活写真联。有的写惜时,如覃小田:冬去矣,山明水秀,留恋往昔难留恋;春来也,鸟语花香,珍惜今朝倍珍惜。如刘爱云:数门功课消永日,一窗晨昏伴英才。如陈玉:忆往昔,浪费分分秒秒生遗憾;思如今,抓紧点点滴滴铸辉煌。如刘朝军:早上、中午、夜晚,时无空隙;教室、寝室、食堂,马不停蹄。有的写勤学,如蒋勋军:窗前晨读,书声荡漾诵新篇;灯下夜练,笔意纵横涌春潮。如李贞秀:段考已去,回首看,悔太多,罢罢罢,知今是而昨非;升学在即,抬眼望,梦犹新,学学学,悟苦尽必甘来。

三、题联生活,笔凝情致每日一联中,学生拟的联,多是来自生活,或对人生的思考,或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独特的情趣。如付万来:满山竹笋破冻土,遍地鲜花迎风开。夏岩:春风春雨翻新绿,瑞雪瑞气兆丰年。很有点农家乐趣。蒋明珠:时时索源源流远,日日求知知慧深。蒋红飞:引来盈盈智慧水,浇开灼灼学问花。多少有点书卷气。毛文娟:迎春探春惜春春光在,求学好学会学学问深。阳琼路:旭日东升,前程辉煌红胜火;夕晖西照,晚霞灿烂美如画。留下点斯文味儿。罗艳美:花木兰远征沙场,横刀立马,盛名万代;武则天巧取唐祚,治国安邦,美誉千秋。体现了个人志趣。陈杨锟:高考在即,来去匆匆,时间处于投掷间;分别将临,情意浓浓,友谊融入忙碌中。记下了生活写真。有学生将班名室名嵌进对联,听202

房室友妙语连珠真臭美,看188班同窗深情厚谊多温馨。调侃十足。蒋凯明将八个作家的名字嵌进一联恨水雁冰焉得碧野柳青;立波杨沫更知鹏程路遥。别有一番意味。也有学生拟联真紧张,还要辛苦二百天;好乐观,将会幸福六十年。体现着乐观精神。2016年底,印度洋地震引发大海啸,杨岸拟联:大海长啸有声,张牙舞爪,遗留满岸白骨;苍天欲哭无泪,捶胸顿足,垂怜遍野哀鸿。可谓关心时事,心忧天下。这些联语体现了学生们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思索,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理解。

四、以联会友,雪舞才情201X年12尾页

附送:

对议论文教学内容的几点反思

对议论文教学内容的几点反思

近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一线教师对高中议论文教学做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尝试。在实际的议论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教给学生怎样审题,怎样搭建框架,怎样做素材积累,怎样借鉴高分例文的成功方法……大部分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方法写一篇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没什么大问题,但如何组织素材使其逻辑严密,如何分析材料使其体现深度等问题,则依然是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在落实应试技巧之外,我们也应当思考,老师舍此还能教给学生些什么,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尝试来看,我认为以下这三个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水平。第一,基础逻辑学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合理组织材料,并进行充分论证。逻辑学是

通过研究概念、命题等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懂得一些基本而又系统的逻辑学常识,尤其是逻辑学中对严密论证的要求,将有助于学生合理组织语言,体现完整、充分、明晰的论证思路。学生在论证某一观点时,往往会陈述一则200字左右的事例,然后就匆忙得出结论,这使得论证过程既不完整又不充分,更谈不上令人心服口服。此前,我曾建议学生读过一些比较浅显的逻辑学著作(如北京大学陈波的《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十五讲》等普及型著作),发现对此有过研究的同学在议论文论证方面有十分显著的先天优势。这让我看到了逻辑学常识在议论文写作中所具有的潜在而又实际的成效,一直将逻辑学常识的介绍纳入日常的教学环节。第

二,从很长时间的教学探索来看,社会心理学在学生分析事例的角度方面非常实用。若干年前引发社会广泛思考的“小悦悦事件”,也同样引发我对学生议论水平的思考。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引用这则事例时都具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用很犀利的文字批评“社会冷漠”,路人“道德败坏”,因而要“呼唤爱心”……看多了这样千篇一律的话语颇为腻烦,何不设想一下:“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能保障自己不是那些被你唾弃的路人甲、路人乙吗?”除了从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角度分析类似事件之外,我们就没有其他视角了吗,“批判冷漠”,“呼唤爱心”是不是仅仅就用几句看似有力的字眼振臂一呼呢?学生引用的事例多是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既然是社会现象,就会有很多分析社会现象的维度。这让我想起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分析“小悦悦”、“扶不扶”等社会现象时非常理性,它呼唤社会责任,却因为“责任分担效应”或“从众”心理对这些冷漠的路人给予了适当的“了解之同情”,并没有太过地苛责他们,那

么如何突破这种“责任分担效应”或“从众”来“利他”,里面也有非常明确的建议。假如学生借助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来行文,必然会远远超越只从道德优越感写作的同学。第

三,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哲学著作(如柏拉图《理想国》,笛卡尔《谈谈方法》、罗素《西方哲学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等),这不仅仅是政治学科的任务,更是语文学科在议论文教学中所需承担起的开启智慧、启迪思维的责任。林经纬谈到翻译《哲学的邀请》的心得时说:“哲学是一种仅仅属于每个思考者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它不是给予我们拿起和放下的东西,而是给予我们拿起和放下的勇气,和拿起什么、放下什么的判断力。它解决不了‘生命之重’,但可以帮助我们承受‘生命之轻’。”这段诗意的表达,也正向我们呈现了哲学之于人的重要性。哲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没有哲学的功夫做底子,议论文很难会有超乎寻常的识见。我在发现,那些哲学功底好的学生,其文章仿佛若有光,有遮也遮不住的睿智和才情,夸张一点地说,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好”,令读过的人若干年后依然清晰记得当年感动。总之,古人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讲授逻辑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阅读哲学类著作,看似有点“迂回”,好像与实际的高考应试技巧并不相关,不过,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角度等根本性的问题解决了,就会“本立而道生”。只是,思维能力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并不能凭空而生,是经过严格、长期的训练而得来的,这需要一线教师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跳出单纯的应试圈子,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果无法安排课时,也可重点向学生推介一些这

样的书),唤起学生对逻辑学、社会心理学、浅显哲学问题的关注,从而用真正能提升思维水平的学问来解决学生在议论文中出现的思维问题,相信,正本清源则能事半功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