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
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
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
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2、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治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流水作业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D.瓷器质量提高3、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科学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突破4、16~18世纪中国的金银比价发生了如下变化:16世纪30年代金银比约为1:6,17世纪30年代后升至1:10—13左右,18世纪末达到1:15的水平。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走私现象日益猖獗B.海禁政策造成外贸萎缩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下降为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上升为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6、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 土地私有制为主导D. 男耕女织的家庭经营模式2、在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中,哪种行业最能体现技术的传承和发展?A. 丝织业B. 制陶业C. 冶铁业D. 造纸业3、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最为普遍的土地制度是 ______ 。
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自耕农土地制度4、题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形式是 ______ 。
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手工业作坊5、下面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应用。
B、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C、唐宋时期出现了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在农业领域。
6、下列哪个朝代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商业和手工业的税收?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7、唐代初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异是:A、北方以农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B、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渔业生产为主C、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商贸业为主D、北方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渔业和商贸业为主8、在宋代,以下哪项商业制度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A、旧市区制度B、夜市垄断制度C、塌坊制度D、生财铺制度9、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主要特点?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重视粮食生产,忽视手工业发展D、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10、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A、市井繁荣,商业活动频繁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D、海外贸易活跃,海外市场广阔1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18.《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B.牛耕C.耧车D.机耕
19.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隋唐时期,“天下之盛,扬为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元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主题是(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B.江浙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长江三角洲城市快速发展D.江浙人民的美好生活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C.男耕女织D.牧业为主
14.以下是根据相关著作整理清代江南地区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物价变化
康熙雍正时期
乾隆嘉庆时期
土地价格(每亩)
4到5两
50两
稻米价格(每升)
6到7文
30到40文
布匹价格(每丈)
30到40文
100到200文
这表明清代这一时期
A.物价的变化受世界市场影响颇多B.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业已难以为继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进一步完善D.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物价波动
15.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菊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2.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3.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A.夏朝B.西汉C.宋朝D.清朝4.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
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5.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此组织管理模式()A.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B.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C.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D.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6.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7.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
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
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
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B.晋商财力雄厚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高二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
以上数字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B.中原人口南迁,带走了北方的文化C.南方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D.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对汉族的文化歧视2.如果某一地主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炫耀的财富不可能有( )A.精美的青铜酒樽 B.色泽鲜艳的彩瓷C.削铁如泥的钢刀D.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3.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丝纺织业 B.棉纺织业C.麻纺织业 D.毛纺织业5.“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仅次于官窑,排在第二位。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哥窑属于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当时水平最高C.宋代手工工场生产发达 D.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6.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8.“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耜耕—火耕D.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器锄耕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A.手工业经济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C.妇女地位提高D.商品经济发达3.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青铜农业4.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采用牛耕技术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D.隋唐时期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庄园经济D.个体经济6.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A.新石器时代B.夏朝C.商周时代D.春秋战国7.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主要得益于东汉时()A.灌钢法的发明B.鎏金技术的发明C.水排的发明D.镶嵌技术的发明8.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形成青白两大系统是在()A.战国B.西汉C.东汉D.唐朝9.中国古代下列瓷器品种,最早出现的是()A.白瓷B.青瓷C.青花瓷D.五彩瓷10.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年代不早于()A明代 B.隋唐 C.宋元 D.清代11.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有()A.苏州、杭州B.松江C.宁波D.南京12.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是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清13.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是在()A.春秋战国B. 两汉时期C.唐朝D.宋代14.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繁华的商业城市除扬州外,还有()A.松江 B益州 C苏州 D.泉州15.鸦片战争前夕,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A.自然经济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C.资本主义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6.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A.明太祖B.明成祖C.清雍正帝D.清康熙帝17.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附答案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全部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 农业经济的发展B. 统治者的正确决议C. 生产工具的改革D. 社会矛盾的和缓2、察看以下一组相关春秋战国期间的历史图片,所能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包含春秋期间的铁锤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铁口犁战国期间的铁制农具(图略)A. 铁制农具出现并宽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明显提升C.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3、牛耕技术在中国出现和渐渐普及全国分别是在A. 春秋战国、汉朝B.秦代、汉朝C.春秋战国、唐朝D.秦汉期间、宋朝4、《史记·货殖传记》记录“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b5E2RGbCAP①人烟稀罕②耕种技术落伍③商品互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A. 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5、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根源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侵占良田C. 政府采纳不抑吞并的政策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别6、土地吞并的主要危害是①威迫政府财政收入A. ②③④B.②激化了阶级矛盾①②③ C. ①②④③阻挡了生产力发展④致使地方盘据D.①③④7、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应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应了宗教矛盾。
小王以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色,这主假如指p1EanqFDPw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盘剥B.小田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8、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知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联合④带有开放性A. ①③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自足”即产品富裕B. 带有封建性和落伍性C. 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D.生产的目的第一是知足自我花费10、某学生收集和研究古代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同修建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遇到人们的建庙崇敬,则他们父子修建的工程是DXDiTa9E3dA. 郑国渠B.都江堰C. 六辅渠D.灵渠11、战国期间,关中地域农民创建了一种沟渠,到现在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域流行,该渠名为A. 郑国渠B.井渠C.灵渠D.白渠12、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以下哪一项不切合当时相关青铜器的历史状况A. 已宽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B. 青铜器生产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C. 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 生产规模相当大13、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向来当先于世界,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停改革,出现以水利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开始于 RTCrpUDGiTA. 春秋战国B. 汉武帝时代C. 东汉初年D. 唐朝14、唐诗名句“夺得千锋翠色来”描述的是A. 我国古代精深的青铜器锻造技术B.唐朝越窑青瓷的漂亮色彩C. 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有名的唐三彩15、 .最早规定商品买卖一定明码标价可追忆到哪一朝代的法律文件A. 秦代法律B. 汉朝法律C. 隋唐法律D.明朝法律16、“凡市,以日敲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练习带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卷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 铁器使用B. 牛耕的使用C. 筒车的使用D. 水排的使用3.《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 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C. 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封建土地私有制D. 贵族地主的压迫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 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6.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
”这反映了()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被誉为“中国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这些信息反映出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放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
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诗中反映出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5.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A.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B.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C.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D.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8.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封建剥削相对沉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褥”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植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且在农闲之余,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瓦解了社会中的自然经济 B.说明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视C.推动了乡村市场开始兴起 D.使小农经济独立性增强2.明成祖建都北京以后,为了解决粮食的运输问题,整修运河,通过水运不仅保证了粮食的运输,其他商品的运输也畅通了。
明宣宗时期,为了保证货物的流通,沿长江、运河及布政使司所在地建立了三十三个征收船税的税关。
明代的这些举措A.保障了明代商业的稳定繁荣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3.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4.据史料记载,明代江西省的农民往往“外如石工、缝工、木工”,“非习之不熟者,亦皆以力穑之家,兼营其业”。
这折射出明代A.政府对经商政策放宽 B.社会各阶层变动频繁C.传统经济政策被动摇 D.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5.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汉、唐两代经济政策不同,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
但唐代每丁给田80亩,每家100亩,给予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如欲富裕,则亦不加限制,听任人民各自……发财。
”这一变化说明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封建大一统政权强化C.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6.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碟”,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即可买卖。
历史必修二单元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 (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2、北魏至唐代前期持续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最终失败。
中唐以后统治阶级没有再进行类似的土地制度调整。
这种现象说明( )A中后唐土地兼并现象已明显减少 B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须因时而变C封建社会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3、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4、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
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
这反映了A.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B.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动D.小农经济的发展瓶颈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6、“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
”材料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7、“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材料中提到唐代白瓷烧制过程中的某项具体方法,即利用磁石的吸附功能,去除白瓷的黑斑,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在世界的地位,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白瓷的烧制过程,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超手工业的发展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
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
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
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
“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
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最终遭到失败的原因。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深;农民反抗强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A、土地私有制B、土地公有制C、土地均分制D、土地租佃制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人民在上面进行耕种使用。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式?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工商业3、题干:以下哪种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男耕女织”?A. 水稻种植B. 玉米种植C. 耕牛犁地D. 棉花种植4、题干:以下哪项政策推出后,使中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出现了一次高潮?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唐太宗实行科举制C. 隋唐时期开放海上丝绸之路D. 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省制度5、下列哪一项不是汉代农业发展的表现?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B. 牛耕技术的普及C.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D. 租佃关系的消失6、关于宋代经济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如推广了稻麦轮作制C.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产品质量显著提升D. 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A. 铁犁牛耕B. 耧车C. 火药D. 钱币8、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A. 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管理B. 商业活动地域范围扩大C.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 商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9、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主要体现了哪个方面的控制?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矿业 10、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由政府统一铸币的朝代最早的是哪一个?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A.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B.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C. 发展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D. 生产资料主要依靠农民自给自足12、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唐代商业活动进入城市,出现了专业市场和夜市B. 宋代商业发展进入高峰,出现了“草市”C. 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达到鼎盛D. 所有古城镇都准许商人在城内自由经商13、明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A. 推广双季稻种植B. 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赋税改革C. 大力发展海外贸易D. 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4、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B. 宋代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发达D. 宋代的货币制度较为落后15、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项不是其基本特点?A.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B.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C. 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D.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男耕女织”的模式16、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A. 钱币的流通B. 长期存在地方割据现象C.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D. 商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
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
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
”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2.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3.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A.“市”突破时空限制 B.“市”有庙会集市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 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4.《吕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注:家产多之意),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这主要体现了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5.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视商业 D.重义轻利6.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 D.中国古代土地资源缺乏7.有人说“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
贩运这些物品的主要是A.基督徒B.佛教徒C.遣唐使D.粟特人8.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生产经验丰富的表现。
精耕细作①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②是科技进步的体现③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④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⑤关注水热资源利用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9.《齐民要术》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频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清雍正帝)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4.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5.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6.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7.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耜耕—火耕
D.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器锄耕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
A.手工业经济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C.妇女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发达
3.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铁犁牛耕
D.青铜农业
4.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采用牛耕技术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小农经济
B.集体经济
C.庄园经济
D.个体经济
6.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夏朝
C.商周时代
D.春秋战国
7.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主要得益于东汉时()
A.灌钢法的发明
B.鎏金技术的发明
C.水排的发明
D.镶嵌技术的发明
8.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形成青白两大系统是在()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9.中国古代下列瓷器品种,最早出现的是()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五彩瓷
10.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年代不早于()
A明代 B.隋唐 C.宋元 D.清代
11.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有()
A.苏州、杭州
B.松江
C.宁波
D.南京
12.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是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清
13.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是在()
A.春秋战国
B. 两汉时期
C.唐朝
D.宋代
14.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繁华的商业城市除扬州外,还有()
A.松江 B益州 C苏州 D.泉州
15.鸦片战争前夕,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自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6.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雍正帝
D.清康熙帝
17.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C.清朝前期小机户兼并大机户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8.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没有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对商品征收重税
B.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C.实行“海禁”
D.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19. 重农抑商的首倡者是()
A.商鞅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20.元朝时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是()
A.广州
B.泉州
C.天津
D.连云港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填写A,错误的填写B)
21.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22.东汉时期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
23.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
24.我国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完全打破。
()
25.清代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三、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历史必修2》
材料二 (一)限制通商口岸。
……(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
……(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基本内容和目的如何?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四、问答题
27.回答下列有关古代商业发展的问题:
(1)列举西汉时期著名的商业中心
(2)北宋时商业较唐朝时更为繁荣,说出北宋开封城在城市布局和经营时间上与唐朝中期时的长安城相比有何不同?
(3)明清时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指的是什
一、选择题
1.A
2.B
3.C
4.A
5.A
6.C
7.C
8.D
9.B 10.A 11.A 12.C 13.D 14.B 15.A 16.A
17.D 18.B 19.A 20.B
二、判断题
21.A 22.B 23.A 24.A 25.A
三、材料题
26.(1)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开始实行。
内容是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闭关锁国政策。
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主要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反
清斗争。
(3)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
于世界潮流。
四、问答题
27.(1)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2)城市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3)明清时期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实力最大的徽商和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