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章现代化进程知识点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1章现代化进程知识点本文档将总结高二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1章现代化进程的知识点。
国家现代化的标志- 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统一- 生产力的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文化和科技的大繁荣和进步- 国土的巨大扩展和领土的巩固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外来文化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引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科技。
- 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中国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 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步,包括鸦片战争后的改革和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科技为核心,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维新运动与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变革。
- 戊戌变法是维新运动的一次重要尝试,但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最终失败。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推翻了封建,建立了共和政体。
-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推动了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包括农民起义、劳工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
- 这些变革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国家逐渐实现政权的巩固和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土的扩展和领土的巩固。
以上为本文档对高二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1章现代化进程知识点的总结。
【K12学习】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的政治状况:雅典的地理环境:①阿提卡;比雷埃夫斯;②农业;工商业;航海业城邦制国家初步形成:①纷争不断;②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中央议事会;行政机构设立;贵族—平民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Bc—6Bc①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实际权力;②放高利贷;土地兼并;六一汉;债务奴隶;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①B632;武装暴动;被镇压;②成文法;贵族既得利益;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铁制农具;远航大船;工商业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三、首席执政官梭伦:萨拉米斯岛问题:萨拉米斯岛;公民的爱国精神;梭伦改革的内容颁布“解负令”等法令:、措施:——————:含义:“负”指的就是债务,“解负令”就是废除债务的法令。
雅典债的:分两种,即因契约而产生的债和因损害而产生的债,亚里士多德在《尼柯马赫伦理学》中称前者为自由之债,后者为不自由之债。
梭伦改革前,雅典农民的境况极其艰苦,借了财主的债若还不起,财主就在借债者的土地上竖起债务碑石,借债者就会沦为“六一汉”,他们为财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给财主,自己只留六分之一。
如果收成不够缴纳利息,财主便有权在一年后把欠债的农民及其妻、子变卖为奴。
措施:废除所有债务;释放和赎回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目的: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内容: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目的: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内容: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安抚贵族:目的: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稳定社会秩序;措施: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使贵族得以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特点: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改革的策略性和政策的灵活性。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
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1一、“百家争鸣”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人物主张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时期人物主张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的政治状况:雅典的地理环境:①阿提卡;比雷埃夫斯;②农业;工商业;航海业城邦制国家初步形成:①纷争不断;②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中央议事会;行政机构设立;贵族—平民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Bc—6Bc①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实际权力;②放高利贷;土地兼并;六一汉;债务奴隶;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①B632;武装暴动;被镇压;②成文法;贵族既得利益;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铁制农具;远航大船;工商业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三、首席执政官梭伦:萨拉米斯岛问题:萨拉米斯岛;公民的爱国精神;梭伦改革的内容颁布“解负令”等法令:、措施:——————:含义:“负”指的就是债务,“解负令”就是废除债务的法令。
雅典债的:分两种,即因契约而产生的债和因损害而产生的债,亚里士多德在《尼柯马赫伦理学》中称前者为自由之债,后者为不自由之债。
梭伦改革前,雅典农民的境况极其艰苦,借了财主的债若还不起,财主就在借债者的土地上竖起债务碑石,借债者就会沦为“六一汉”,他们为财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给财主,自己只留六分之一。
如果收成不够缴纳利息,财主便有权在一年后把欠债的农民及其妻、子变卖为奴。
措施:废除所有债务;释放和赎回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目的: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内容: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目的: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内容: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安抚贵族:目的: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稳定社会秩序;措施: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使贵族得以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特点: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改革的策略性和政策的灵活性。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秦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统治1. 秦国的崛起秦国的崛起始于战国时期,其由荆襄、巴蜀地区的农民出身的秦武王所开创。
在秦国的统治下,秦国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并在战国末年消灭了其他六国,最终统一了中国。
2. 国家统一政策在秦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一。
这些政策包括:•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再细分为县,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交流和贸易;•修建连通北方和南方的灵渠和长城,加强了国家的边防体系;•统一文字和法律制度,消除了地方特殊的习俗和法律,使全国法律统一。
3. 秦始皇的统治秦始皇是秦国的第一位皇帝,他实行严酷的统治,以加强自己的权力。
他采取了以下措施:•长平之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统一了全国的文字,法律和货币等;•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以消除其他思想的影响,并加强自己的统治;•建造了兵马俑,以保护自己在来世的安全。
二、法治和人治1. 法治的特点法治是指政府和社会活动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进行,以法律保障国家和个人的权益。
法治的特点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必须公正、公平,用于保护人民的权益,并解决纠纷和冲突;•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不能凭个人的意志或权力随意执行。
2. 人治的特点人治是指国家或社会的政治权力主要由一人或少数人掌握,并基于这些人的意志行使。
人治的特点包括:•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成为最终权威,可以超越法律和其他权力机构;•政策和决策主要依赖于这些人的个人意志和判断;•容易产生权力滥用、腐败和不稳定的问题。
三、秦汉政治制度和官制1. 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政治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制方面,秦始皇将郡县制推行到各地,设置了郡守、县令等官职,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
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框架,但也有一些改革和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一、知识体系:儒学的创立、发展历程及影响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发展(战国孟子、荀子)→重创(秦朝,“焚书坑儒”)→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复兴(唐宋时期)→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中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与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必背知识点1、孔子(思想:仁、礼、德治;教育:有教无类、私学;典籍:六经)2、孟子(道德规范;仁政:民贵君轻)3、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4、道家(朴素辩证法、无为)法家(《法经》、韩非、最受统治者欢迎)墨家(小生产者利益,兼爱、非攻)5、“焚书坑儒”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6、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科举制的影响7、儒学的困境(佛道的冲击)、复兴(唐代中后期:韩愈道统思想、李敖“性命之源”;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8、北宋五子开创理学(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9、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四书五经。
10、陆王心学(陆九渊是开创者:心即理也。
王阳明集大成:致良知、知行合一)11、明朝李贽:反正统、理存于百姓中、童心说、破除对孔子的迷信12、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经世致用、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唯物)13、清朝唐甄“凡为帝王者皆贼”三、思考与背诵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具体: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崩溃;士阶层地位提高;私学兴起。
意义:(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形成传统文化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的是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儒家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仁政、重民;性善说;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道家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近年来,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备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关注。
其中,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作为高二历史学科的必修教材,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为题,详细介绍其中的要点。
第一章:人与自然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涉及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等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不同时期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介绍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制约与推动作用。
举例说明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重点讲述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逐渐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身需求。
如早期人类建立的农耕系统、水利工程的发展等。
第二章:古代希腊本章主要介绍古希腊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希腊城邦的特点与发展:介绍了希腊城邦的形成原因、政治制度以及在商业、农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2. 希腊民主政治:重点介绍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民主的起源、民主制度的结构和影响。
第三章:古代罗马本章主要介绍古罗马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与帝国的建立:介绍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结构和军事制度,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2. 罗马帝国的治理与文化:重点讲述了罗马帝国的治理制度,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文化传统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古代印度本章主要介绍古印度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印度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介绍了印度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古代印度社会的阶级制度和种姓制度。
2. 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重点讲述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背景、教义和影响,以及佛教在印度以外地区的传播。
第五章:古代非洲本章主要介绍古非洲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古埃及与尼罗河流域文明:介绍了古埃及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以及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概括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势出现的原因经济原因:XXX的出现,促使XXX崩溃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分封制破坏阶级原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原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形成诸子百家2.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XXX墨家:墨子儒家:XXX、XXX和XXX法家:XXX和XXX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4.XXX的核心思想A.XXX.爱人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礼a.克己复礼XXX的政治思想:爱惜民力取信于民XXX的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有教无类(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XXX的观念:伦理观人性论(性相近人本性相同)*“仁政”不是XXX的思想观念5.XXX.仁政(XXX)b.XXX轻c.性本善天性善良6.XXX.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人之性恶(人的个性是恶)7.儒家学派发展成为蔚然大宗、同时是民间学派(地位)8.老子(年龄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主张:A.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B.小国寡民哲学思想:天下万物和人类总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老子》又称《道德经》9.XXX: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齐物论)B.精神上自由10.法家:XXX(战国末期)—集大成者11.XXX:XXX: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墨家思想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第二课免除百家独尊儒术1.XXX(儒家代表)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提出:A.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XXX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仁义礼智信)2.特点:制度化神化3.儒学成为正统A.汉朝起用儒学家参政B.XXX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教育为儒学家所垄断C.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突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的地位D.建立中央教育体系4.结果: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逐步成为中观传统文化的主流第三课宋明理学1.隋朝:“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尊道礼佛XXX2.XXX@北宋XXX“二程”(不是XXX理学创始人)B.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C.格物致知@南宋朱熹—集大成者A.XXX在天理天理是三纲五常B.存天理灭人欲C.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百家争鸣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百家争鸣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百家包括儒、道、法、墨、兵、杂、名、纵横、阴阳、小说等。
东周的百家争鸣和社会大变革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体制上转变为中央集权大一统。
经济方面的,铁器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使得国内生产力大幅提高。
农业的发达代表生产力的发达。
也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同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社会变革使思想界变革,儒家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之一。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
1。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原则:————————
3、方法:公民每年的总收入折合成农产品计算财产,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希腊Trannia的意译,一作“暴君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阿哥斯、麦加拉、西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化方面,均有所建树。科林斯僭主柏利安被列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迄公元前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中古时期,在意大利的某些城市也曾实行过僭主政治。
(3)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 B—6B
①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实际权力;②放高利贷;土地兼并;六一汉;债务奴隶;
(4)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
①B632;武装暴动;被镇压;②成法;贵族既得利益;
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远航大船;工商业奴隶主;
(2)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2、僭主政治的建立:
(1)背景:雅典政局动荡,三派纷争。
①平原派:企图恢复旧秩序
②地派:要求进一步改革
③海岸派:拥护梭伦政策,但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秩序。
(2)建立:公元前60年庇西特拉图
1改革背景
(1)内忧: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建立了最早的封建国家制度。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主,国王统治全国,下设诸侯,实行分封制。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但在商朝时期,封建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世袭制,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经济发展。
夏朝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产业,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商朝时期,农业继续是经济的主要产业,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繁荣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周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最后,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
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萌芽。
商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朝时期的青铜器和礼乐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总的来说,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重点整理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重点整理
进入到高中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
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重点为大家总结了高一年级各版本及各单元的素有知识点内容,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重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 归纳总结

历史必修③课本知识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出现原因:(1)社会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因而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观点;(2)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周王室衰微,国家分裂和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3)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4)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天文学、数学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百家争鸣影响[意义]:首先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其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是儒、法、道、墨四家。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儒家有孔子、孟子、荀子;法家是韩非子;墨家是墨子;道家有老子和庄子。
儒家代表春秋时期有[创始人]“至圣”孔子;战国时期有“亚圣”孟子和荀子;西汉时期有董仲舒;北宋时期有“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时期有朱熹;明朝中期有王阳明。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和抑制暴政的作用;他还主张包含民本思想的“礼”“信”等。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都有借鉴意义。
5、在“仁”上: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则提出“王道”“以德服人”“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在民本思想方面:孔子思想中包含有民本思想;孟子则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在人性论方面: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朱熹的“心性论”和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是基于人“性本善”之上的。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没有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人出生前谈不上善恶,后天环境和教育才是造成人性善恶的根源。
]7、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1]首创“私学”;[2]授徒弟子3000余,贤者72;[3]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课本[-----后人称之为“六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人
第11(1(2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
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
1、
2
(1
(2
“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
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
(2
2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
(5
(6
1
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
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
1
2
(1
(2
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1
2
3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
2
(1
(2
3
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
(1
(2
4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
2
1
(1
(2
(3
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着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