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青藏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海洋性系统主要土类的分布在水分充足的前提下形成了 最复杂的土壤垂直带谱
图16-6 喜马拉雅山的植被垂直带(据张经纬等,1975)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三、高原自然地带
从区划角度考虑,郑度等(1979年)共划分出9个自然 地带 青
果 洛 那 曲 高 寒 灌 丛 草 甸 地 带
二、高寒低温的特点显著
1、年平均温度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青藏区是全国年平均温度和各级界限温度最低的地区。年均温 0℃线在青藏区形成一小一大两个闭合圈;年均温-4℃线的分布。青 藏区气温年较差小,平均年较差只有18-20℃,而东部纬度相近的 据研究发现:由于气候的 长沙年较差高达25℃、南京达26℃,但气温日较差很大。 波动变化和近几十年来的显著 变暖,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冰川 2、高原温度具有“偏向极地”的特点 末端虽然出现过两次退缩速率 ≥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青藏区普遍低于2000℃,青南、藏 减缓或相对稳定甚至小的前进 北及边缘山系高山带甚至只有0~500℃,持续期0~50天。至于平均 阶段,但总的变化过程仍然呈 日最低温≤0℃、≤-10℃和≤-20℃的日数,高原内部分别为300天, 明显的退缩趋势,并且退缩速 200天和100天,但≤-30℃和≤-40℃的日数极少。表明青藏区虽然 率在逐渐加剧。研究还发现, 冬季漫长或说长冬无夏,但其寒冷程度尚不及东北北部地区。 受到高原区域气候差异的影响, 高原中部冰川的退缩幅度明显 小于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冰川退 3、高原气温变化趋势 缩幅度,以高原东部和东南部 的冰川退缩最强烈。
三、湖泊
青藏区是我国著名的湖区。如果把位于现代冰川末端的冰碛湖和分 布于多年冻土区的小热融湖等包括在内,湖泊数以千计,面积≥1km2的 湖泊有800个左右,其中青海266个,西藏600余个。全区湖泊总面积约 为36 610km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5.8%。 图2 青藏区湖泊的特点: (1)成因类型以构造湖占绝对优势; (2)湖面海拔普遍在4 000~5 000 m之间; (3)依湖泊水文地理特征分类,以内陆湖居多; (4)依据湖水矿化度分类,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 (5)湖水化学类型复杂,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兼备; (6)湖泊普遍处于退缩状态,内陆湖尤甚。
四、地貌外动力及地貌类型
1.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主要分布于发育现 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的 高山带。第四纪冰川规 模远比现代冰川大,冰 川形态类型除常见的冰 斗冰川、山谷冰川等外, 还有面积达150 km2的 小冰帽、数十平方千米 图16-3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与现代冰川分布(据李吉均等, 的平顶冰川,以及少量 1995) 山麓冰川。类型复杂的冰蚀地貌和冰川—冰 水—冰湖堆积物,在现代地貌发育过程中仍 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返回目录
第二节 高寒干旱气候
一、辐射量大,光照充足
1、太阳总辐射量高
青藏区地势高峻,空气洁净,尖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好, 当阳光透过大气层时,太阳能损失少,使青藏区成为我国年太阳总 辐射量最高的地区。绝大部分在6000 mJ/m2以上,阿里地区和藏南 谷地高达8000~9200 mJ/m2。与我国东部为5000mJ/ m2左右,川西 甚至只有3500 mJ/ m2相比较,其差值之悬殊不言而喻。
4.其他外动力作用
包括湖水作用、岩溶作用、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在 青藏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五、主要地貌单元
(1)青海北部山地盆地:由阿尔金—祁连山地、柴达
木盆地和昆仑山地(东段)组成。
(2)青南山原:包括长江源山原和黄河源山原。
(3)唐古拉山地与藏北高原:唐古拉山是长江与怒江
和藏北内陆区间的分水岭,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海拔6 621 m。 藏北高原海拔4 500~5 000 m,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 倾,西 部为大片内陆区,多湖盆,东部地形切割较强,渐显山高谷 深特点。
风光图1:青藏区的河流
返回
风光图2:青藏区的湖泊
本节完!
返回目录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 地带
一、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
青藏区的植物区系虽统属泛北极区,但高原大 部分与南部边缘山地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高原植被 大部分以耐寒耐旱的、随着高原隆起而特化的种类占 优势,其中不乏古地中海成分与亚洲中部成分。东南 部边缘山地以印度—马来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 为主,是高原隆起的阶段性和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 造成多种植物区系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结果,为青藏高 原植物种类最丰富、最年轻的地区。
二、河流
青藏区的主要外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长江、黄河等。除长江、黄河外,其 余都是国际河流。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大河 干流多沿主要构造线走向发育,但水系格式比较多样化。径流的年内 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与降水季节分配一致。并且,内流河多以冰雪融水 和地下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年径流分配与温度状况密切相关。图1
(4)藏南山地与谷地:包括冈底斯山、藏南谷地和喜马拉
雅山地。冈底斯山是西藏南部内外流域的界山。其南侧的藏南 谷地由象泉河及雅鲁藏布江谷地组成。 这是一条巨大的构造 纵谷,喜马拉雅山由多列平行山脉组成,长度接近2 500 km, 宽200~300 km,平均海拔6 000 m,是全球最高大雄伟的山 系。
2、年照时数多
除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至察隅一带仅约1600h外,高原大部分地 区年日照时数均在2600 h以上,藏南谷地和阿里地区达3000~3 200h,而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冷湖则以3553.9h高居全国榜首。素有 “日照城”之称的拉萨,年日照总时数为3005小时,而同纬度东部 地区的成都只有1239小时,岳阳1849小时,九江1938小时。
青 南 高 寒 草 甸 草 原 地 带 昆 仑 高 寒 荒 漠 地 带 羌 塘 高 寒 草 原 地 带 山 地 针 叶 林 地 带 高 原 温 带 下 属 的 川 西 藏 东 藏 南 山 地 灌 丛 草 原 地 带 阿 里 山 地 荒 漠 半 荒 漠 地 带 柴 达 木 山 地 荒 漠 地 带 东 祁 连 山 地 草 原 地 带
2.冰缘作用和冻土地貌
青藏区冰缘作用的范围远远超过冰川作用区。各大山系 雪线以下附近一定高度内,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西部,以地 表冻融作用强烈为特征的冰缘过程占绝对优势。
3.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在青藏区的不同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貌。强大 的侵蚀作用使边缘山脉形成具有多级谷肩,俗称谷中谷的深 切峡谷,包括世界之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90
二、高原的隆升与高度
青藏高原面从上新世晚期的海拔1 000 m上 升到目前的平均4 500~ 5 000 m,累计上升量 共有3 500~4 000 m,这表明在第四纪期间平 均每年上升2 mm。而晚更新世以来的10余万年, 每年上升10 mm以上。重复水准测量还表明, 青藏高原东南部目前依然保持着年平均3.2~ 12.7 mm的上升量。
三、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
1、降水少,地区分布不均匀
由于喜马拉雅山阻挡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北进青藏区降 相对多雨区由于冬春降水量相应增 水量的空间分布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单位距离内的 加,雨季(5~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 递减率大。 %~70%。降水量少的地区雨季降水量 比例却高得惊人,例如,拉萨为97%, 从东南向西北降水分布表 藏北各地为90%,青海茫崖为93%,茶 干湿度 面积比例(%) 降水量(mm) 方向 卡89%,巴颜喀拉山以北地区80%。少 数地区仅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42%~ 30 东南 湿润 400以上 46%。这种情况在青藏区外就十分罕见。 37 200~400 半干旱 冬季降水量一般很少,但那曲和青南高 西北 33 干旱 200以下 原东南部在个别年份因降雪过多而造成 “白灾”的现象不可忽视。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 地带
植被类型




山地荒漠: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阿里地区,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半 灌木为主。 高寒荒漠:分布于羌塘北部及可可西里一带,以垫状驼绒藜为主, 一些地方几 乎不生长植物。 高寒草原:分布于长江源、黄河源及羌塘高原,由耐寒耐旱多年生 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组成,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沙 生针茅、羊茅、青藏苔草、西藏嵩草为主。 高寒灌丛草甸:分布于果洛、玉树、那曲一带,以中生多年生草本 植物矮嵩草、小嵩草、线叶嵩草、短轴嵩草等多种嵩草 为主,灌木则有变色锦鸡儿、藏北锦鸡儿、矮生金露梅、 匍匐水柏枝等。 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山地以热带、亚热带森林为基带,形成完备的植 被垂直带。
回总目录
请欣赏:
E:\gengrui\hejianzuoye\青 藏高原.swf
第十六章 青 藏 区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 高寒干旱气候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第五节 畜牧业与种植业
第六节 工业与交通
青 藏
Biblioteka Baidu



青藏区在地理区划上,包括西藏自治区 与青海省。青藏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北 与新疆、甘肃相连,南与印度、尼泊尔、锡 金、不丹、缅甸等国为邻,西与克什米尔地 区接壤,东与四川、云南毗连。该区占有青 藏高原的绝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 南距孟加拉湾虽仅有510多千米,但有喜马 拉雅山阻隔。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青藏 区面积达192.12×104 km2,占全国面积的 约20%,人口786万(2001年),仅占全国人 口的6%。青藏区自然条件相对严酷,经济比 较落后。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概述
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 80 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藏北)及江河上源一带曾处于隆起状 70 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特提斯 60 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留下一条 50 东部 山脉。山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为标志,地 40 西部 貌景观则是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中新世的喜马拉雅 北部 30 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 20 不高。 10 0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 第一季度 第三季度 在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孢粉组合特征表 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图16-1 青藏高原隆起的理想模式(据李吉均,1983)
三、青藏高原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其势总体自西北向东 南倾斜。高原边被巨大的山系环绕,内部耸立着数十 列北西向和东西向的山脉。地球上所有超过8 000 m 的山峰无一例外地分布于高原南部和西部边缘。 在高 原与其南 邻的恒河、 印度河平 原之间, 就成了全 球陆地上 相对高差 最大的地 区。 图16-2 青藏高原的山系(据徐近之,1961)
2、降水的季节分配高度集中
返回目录
本节完!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青藏区是亚洲主要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湖泊最多的民族地 理区。从西藏最西端的班公错与森格藏布(印度河)之间的分水岭, 经过昂龙岗日—亚龙赛龙日、冈底斯山、青藏公路西侧、布尔汗布 达山、日月山至冷龙岭一线为南西—北东向的内外流区分界线。 界线东南面是外流区,界线西北面是内流区。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 带
一、高原地带与同纬度低海拔水平地带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 背景,高原地带的热量特征总是偏向极地。海拔愈高,偏向极地特征愈显著。 二、高原自然地带是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面而 扩展后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这种扩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本来间断的垂直带由 此获得了空间连续性,从而不仅在海拔高度上,而更主要的是在水平方向上 发生更替。 三、青藏高原多级夷平面海拔高度不同是形成不同高原地带类型的根本原因。在 干旱背景下海拔最高的夷平面北羌塘形成高寒荒漠或草原地带。相对较低的 柴达木则形成山地荒漠地带。在湿润半湿润下,海拔较高的夷平面形成草甸 地带,较低的则形成山地森林地带。 四、高原地带是高原内部山地自然景观再次发生垂直分异的基带。例如,东昆仑 山南翼,唐古拉山北翼,都以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为基带。 五、高原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受多种因素制约,既不沿纬线方向延伸,更 不可能沿经线方向延伸,因此不宜以纬度地带或所谓“经度”地带硬套高原 地带。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植被垂直带分布状况
图16-5 海洋性系统各主要土类的相互关系及发育趋势(箭头方向表示强度增加方向)(据张荣祖等, 1982
第四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二、青藏区的土 青藏高原土壤发育形成了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 甸 土和海洋性森林土两大系统。 高寒干旱相结合,形成了羌塘的高寒荒漠植被和高山漠 土,干旱程度不亚于羌塘,但热量条件略好的柴达木则形成 山地荒模植被和灰棕漠土。自羌塘高原向东南依次分布高山 草原土和高山草甸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