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流程图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PPT课件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9b8700aaea998fcc220e6c.png)
+
+
+
+
+
(1)Ⅰ类环境Ⅲ级手术室布点方法
Ⅰ类环境Ⅲ级手术室共布 7个点。 其中:手 术区3个点(单对角线布点),周边区4个点(每 边内1点)。
+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Ⅰ类环境采样方法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为9cm)放在 室内手术区和周边区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离 地面≤0.8米,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 平皿旁,暴露30 分钟,盖好,于37℃培养24 小时,分别计数手术区和周边区的平均菌落数。
四、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布点及采样方法: ( 1 )Ⅰ类环境布点、采样方法:依据《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 技术规范》(GB50333-2002)10.3.13、
手术区:需要特别保护的手术台及其周围区域。 Ⅰ级手术室的手术区是指手术台两侧边至少各外推 0.9m 、两 端至少各外推0.4m后(包括手术台)的区域; Ⅱ级手术室的手术区是指手术台两侧边至少各外推 0.6m 、两 端至少各外推0.4m后(包括手术台)的区域; Ⅲ级手术室的手术区是指手术台四边至少各外推 0.4m 后(包 括手术台)的区域。 Ⅳ级手术室不分手术区和周边区。 周边区:洁净手术室内除去手术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2)Ⅱ、Ⅲ类环境布点、采样方法
依 据 《 消 毒 技 术 规 范 》( 卫 生 部 2002 年 版 ) 3.17.8 。室内面积≤ 30M2 ,设内、中、外对角线 3 点, 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 M2,设 4角及中央5点(双对角线),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 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 样点 处 ,采 样 高度 距 地面 1.5 米( GB15982-1995 : 0.8 ~ 1.5 米),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 旁,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于37℃培养48小时, 计数平板菌落数,并计算出空气细菌菌落总数。
内镜清洗消毒手工操作流程图
![内镜清洗消毒手工操作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4a313fee14791711cd79171e.png)
内镜清洗消毒手工操作流程图一、床侧清洗内镜使用后湿酶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送气、送水至少10分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二、侧漏取下各类按钮与阀门连接测漏仪将内镜完全侵入水中确认充气后弯曲部膨胀如有起泡逸出,请立即将内镜拿出及时送检条件不允许,应每日诊疗结束后对当日使用内镜侧漏1次三、清洗内镜放入清洗液槽内软布彻底冲洗镜身、操作部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送气送水按按钮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安装全管道灌流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反复冲洗、充气擦干内镜,清洗刷高水平消毒四、漂洗清洗后的内镜移入漂洗槽内用动力泵或压力水枪彻底冲洗各管道流动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按钮、阀门安装全管道灌流器擦干镜身、按钮、阀门五、消毒将内镜置于万金(戊二醛)消毒柜槽内浸泡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万金(戊二醛)消毒原液浸泡时间为15分钟结核杆菌、其他分支杆菌等特殊感染者,浸泡不少于40分钟需要灭菌的胃肠浸泡10小时当日不在继续使用的胃肠镜,无需延长时间六、终洗更换手套向管腔注入空气排尽消毒液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置入终洗槽清洗内镜外表面彻底冲洗内镜各管道取下清洗时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七、干燥内镜置于专用干燥台用乙醇灌注各管道使用压力枪充气至少30秒至完全干燥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安装按钮、阀门内镜感染管理制度1、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及流程。
2、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科室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清洗、消毒或灭菌操作流程,并认真落实。
3、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及相关规章制度。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分开。
5、内镜中心应配备与医院规模相适应的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医院消毒和灭菌效果监测ppt课件
![医院消毒和灭菌效果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9b8d254028915f814dc28d.png)
烧试管口
涂擦采样
烧试管口
棉拭子插入后烧试管口
计算公式
细菌总数〔cfu/cm2〕=平板菌落数× 稀 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结果断定
•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 a)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10cfu/cm2。 • b)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5cfu/cm2。
被采外表<100cm2 取全部外表 被采外表≥100cm2 , 取100cm2
对于门把手、玻璃等不规那么的小物体直接在物 体外表按一定顺序涂抹
用 5cm × 5cm的灭 菌规范规格板,放 在被检物体外表
烧试管口
用棉签蘸取中和剂
在规格板内横竖 往返均匀涂擦各5
次
烧试管口
剪除手接触部分
烧试管口
有关时应立刻采样,并进展致病菌检测。 • 采样方法:印压法、棉拭子法 • 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展诊疗活动前采样。但在
进展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集操作中的手有意义。
采样方法
• 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 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 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并随之转动 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 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立刻送检。
如何保证医院内环境的清洁
• 为保证医院环境清洁、没有灰尘,必需常 规清洁
• 90%的微生物存在于“肉眼可见的灰尘〞 中,常规清洁旨在去除灰尘。清洁主要依 托机械作用
• 制定清洁的频率和清洁剂,用于清洁墙壁、 地面、窗、床、帘子、屏幕、安装器具、 家具、浴室、卫生间和反复运用的医疗器 械
对于能够发生的污染,应采取适宜的方法进展相应 程度的消毒。可将医院分为四个区域。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PPT课件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fe562af705cc1754270901.png)
2.紫外线照度计必须在计量部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3.紫外线照度仪至少1年标定1次。
CHENLI
49
紫外线灯强度结果判断标准
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 新灯管的辐照度值应≥90uW/cm2为合格; 使用中(旧)紫外线灯辐照度值≥70uW/cm2为合格 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度值≥180uW/cm2为合格
CHENLI
45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影响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因素
1.消毒对象: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其抗力 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真菌孢子>细菌芽胞>细菌繁殖 体;生物数量越多,需要产生相同致死作用的紫外线照 射剂量也越大。
2.环境:微生物附着在悬浮的灰尘粒子中比在气溶胶 中对紫外线有更大的抗力。
.
CHENLI
50
化学指示物监测
紫外线化学指示卡主要用于检测紫外线灯的照射强度 ,以检验紫外线灯是否符合要求。此指示卡是根据紫 外线光敏涂料可随照射强度呈相应色变的原理研制而 成。
CHENLI
51
化学指示物监测方法
(1)开启紫外线灯5分钟后,将化学指示卡置紫外线 灯下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有图案一面朝上。
或消毒后立即采样
• 采样频率:一般院感重点部门每月一次,发现院感
流行趋势时,随时(及时监测)
环境要求:人员流动少 室内洁净区域
CHENLI
13
烧试管口
CHENLI
14
涂擦采样
医院感染相关流程图
![医院感染相关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82d8438e0b1c59eef9c7b4e6.png)
院感相关流程
1、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监测流程
2、医院感染漏报病例监测流程
3、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和感染率监测流程
4、抗菌药物使用监测流程
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监测流程
6、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流程
7、门(急)诊预检分诊服务流程
8、血液透析水喝透析液菌量检测流程
9、内镜消毒效果监测流程
10、医疗器械分类、清洗质控流程
11、呼吸机及附件清洗与消毒流程
12、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13、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流程
14、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流程
15、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防控流程
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和感染率监测流程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监测流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流程
门(急)诊预检分诊服务流程
血液透析水和透析液染菌量监测流程
内镜消毒效果监测流程
采样: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
缓冲液,采内镜的内腔面
注:采样时必须注意无菌操作及手卫生。
医疗器械分类、清洗质控流程
呼吸机及附件清洗与消毒流程
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流程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流程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防控流程。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最新PPT课件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最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030b993968011ca30091d8.png)
编辑版ppt
30
要求:
每次灭菌都应进行灭菌过程监测。 检测所用化学和微生物指示物必
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编辑版ppt
31
四、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㈠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
1、紫外线辐照计测定法:
②熟悉消毒设备和药剂性能; ③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 ④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消毒后、
使用前); ⑤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编辑版ppt
3
二、热力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1、化学监测法:
⑴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
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
续时间
化学指示管(卡)放入大包和难以消毒 部位的物品包中央
(旧版消毒技术规范是放入每一待灭 菌的物品包中央)
编辑版ppt
4
⑵化学指示胶带监测法:
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 一待灭菌物品包外
编辑版ppt
5
B-D试验
⑶对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 每日进行一次B-D试验。
设计原理
a. 使实验包成为灭菌器内残留空气 的聚焦点,它相对较大的面积和可透气 布料易吸附、“捕捉”残留空气。
B——D实验条件
⒈实验规定在134℃蒸汽条件下, 使用3.5分钟观察结果,最长不超4 分钟。
⒉测试图必须夹放于布包的中 央层位置。
⒊实验包放在灭菌器底层,靠 近柜门与排气口处。
⒋实验在每天第一次灭菌前空
锅进行。
编辑版ppt
11
结果判断
结果判断
合格:测试图变黑且均匀,即中央部 分和边缘部分颜色一致,表示灭菌 器抽真空系统良好。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PPT演示课件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93abe20b1c59eef9c7b445.png)
什么情况下应进行生物监测?
3、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也应进行 生物监测。
4、新安装的设备和大修后设备应该进行生物监测。 5、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
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 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 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和管腔类化学PCD
何谓生物监测?
通过标准化的菌株和合乎要求的抗力来考 核整个负荷,是否达到无菌保证水平。
生物指示剂? 用来监测灭菌效果的裁定性指示剂,一定
数量的,抵抗力强、含有特定芽孢的细菌 芽孢,经过灭菌处理后,再检验芽孢存活 情况以判断灭菌效果。
生物指示物
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 -----压力蒸汽灭菌器
20
生物监测为阳性时应采取那些措施?
将所有灭菌物品收回重新处理。 检查灭菌过程的各个环节如灭菌器的性能、待灭菌
物品装载情况和包装质量等,以找出灭菌失败的可 能原因。 生物监测再次测试灭菌器,如仍为阳性结果,立即 停用该灭菌器。 联系有关部门检修灭菌器。
急诊手术怎么办?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 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
属于大修的范围?
每周生物监测方法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将嗜热脂肪肝 菌芽胞菌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或使用 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 生物监测。标准生物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的上 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并 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如果一天内进行多次生物 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 对照即可。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 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 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登记制度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登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98120c2f5335a8103d22057.png)
【实用】医院制度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登记制度
1、内镜室要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病人姓名、使用内镜型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清洗人等事项。
2、消毒剂尝试必须每天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保证消毒效果。
3、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记录。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
4、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2)菌落计数:方法略。
(3)致病菌检测:方法略。
药海无涯学无止境专注医学领域。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a0c4a62c1c708a1294a441a.png)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每日定时对消毒剂浓度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二、每月对灭菌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每季度对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三、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结果判定: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四、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
监测时间每季度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沉降法1.布点: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
2.采样: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为9c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结果判定非洁净手术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平皿)。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平皿)。
五、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监测时间每月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采样方法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技术PPT课件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e104fc195f312b3069a52d.png)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 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 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 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 应≤5cfu/cm2 。
采样方法
倾注法 检测方法
注 意 事 项
检测依据
GB15982-2012
中和剂选用0.1%硫代硫酸 钠生理盐水。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 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 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 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 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 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 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 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与注射用药物等,对于小型灭菌医用器具、敷料、针灸针、肠 线、缝合线等供试品使用直接接种法为宜。
2015版药典无菌检查法的增 、修订内容
1、方法应用范围增加“生物制品
”。
2、实验环境的修订。 3、培养基体系的修订。 4、检查方法的整合修订。 5、参照USP 对表2、表3的整合修
2010版《中国药典》→ ←2015版《中国药典》
表1 环境类别 准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菌落总数卫生标 a
空气平均菌落数 CFU/皿 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 CFU/cm2 CFU/m3 ≤5.0
I类环境 洁净手术部
符合GB 50333 要求 ≤150 ≤4. 0(30 min)b ≤4. 0(15 min)
其他洁净场所 Ⅱ类环境
--
≤5.0
Ⅲ类环境
Ⅳ类环境
≤4. 0(5 min)
≤4.0(5 min)
---
≤10.0
≤10.0
a CFU/皿为平板暴露法,CFU/m3为空气采样器法。 b 平板暴露法检测时的平板暴露时间。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与医院环境有关时,
应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ppt课件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6b26c82af90242a995e54e.png)
ppt精选版
26
•
ppt精选版
27
记录(检验申请单)
• 科室 • 房间 、何种物体表面、何种消毒剂 • 采样人 • 采样时间 • 采样结束后送至实验室
ppt精选版
28
合格标准
、Ⅱ类区域: 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 Ⅲ 类区域: 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ppt精选版
9
未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 平板暴露法采
• 室内面积 ≤30m2
•
设内、外、中对角线3点
•
内、外点距离墙壁1m处
• 室内面积>30m2
•
设四角及中央共5点
•
四角距离墙壁1m处
ppt精选版
10
室内面积 ≤30m2
● ● ●
室内面积>30m2
●
●
●
●
●
ppt精选版
11
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
ppt精选版
3
医院感染的定义
•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 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 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 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 医院感染。
ppt精选版
4
医院感染的分类
1、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 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 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2、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 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环境感染 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他物品造成的感染。 如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 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