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问题探究-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
(区域认知)2.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综合思维)3.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
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况(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2)构筑防护体系(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一户人家的村庄“……凌晨5时,魏光财家的那头白毛驴准时嘶叫起来,开始了这个村庄一天的生活”除了他和妻子张菊花,这里平时基本看不到第三个人影。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高二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一、区域整体性 2.区域整体性的形成
山地--地 形 树(草)-生物(植被)
水渠--水文
简述在这些地区 修建法拉吉的原 因。 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 径流少,水资源匮乏。 (哈杰尔)山脉山体高大, 利用地势的倾斜,依靠重 力引水,节约成本;城市 人口数量多,经济较发达,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等。
一、区域整体性 2.区域整体性的形成
贸业发达
松嫩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 性稍强 旱地 商品谷物农业,玉米 ,春小麦,大豆 一年一熟
(放牧)畜牧业 45°N附近,东北的中 部 丰富 重化工业基地
1.我国南北方民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 北方居民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 北方民居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小,房屋高度较矮,房檐较
韩国的河回村位于洛东江一处曲流的凸岸,背倚青山,面向河流。村落 中的房屋没有固定的朝向,主要是因为村民信奉五行,房屋主人按照个 人生辰和周边自然环境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选择房屋的朝向。2012 年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图中可以看到哪些区域要素? (2)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哪些区域要素有关?
区域要素存在明显差异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空间维度(横向)
遵循地理 差异的客 观事实
因地制宜
时间维度(纵向)
因时制宜
不逾越发 展阶段
这两幅图表现的是什么类型的景观?不同之处在哪?
这两幅图表现的是什么类型的景观?不同之处在哪?
水田
旱地
气候差异+土地条件 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 区域发展
地理位置+矿产资源
窄,南方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大,房屋高度较高,房檐较宽。
2024年高二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
2024年高二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①区域认知: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
②综合思维: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的背景、原因及治理措施。
③地理实践力:能结合某区域的背景,说出该区域易发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并能提出符合区域发展的措施。
④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归纳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路径。
教学重点:生态脆弱区的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原因和综合治理。
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知识点01 生态脆弱区1.生态脆弱区03课前准备02知识网图01学习目标(1)生态脆弱区:①概念:指抗干扰能力弱、易于且难以恢复的地区.②分布:交替、交错、交界、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③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
(2)土地退化:①概念:指受因素和的影响,土地出现、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②表现:、、、、土壤肥力下降等。
2.我国生态脆弱区(1)基本特点:、、。
(2)分布地区:、、、青藏高原及东部沿海水路交接地区。
(3)典型地区: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问题突出:自然原因:、、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暴雨引发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贫困。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
知识点0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况(1)位置特征:位于与的过渡地带,也是地区与地区的过渡地带。
(2)范围: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
(3)现象变化: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或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和,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1)根本原因:降水量具有且。
(2)动力条件:。
(3)物质条件:土质疏松,多。
第二章问题研究景德镇还要不要走世界瓷都之路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教师可选用典型的瓷器产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瓷器产业发展与区域地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设想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景德镇走世界瓷都之路的问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引导他们学会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景德镇瓷器文化。
2.树立正确的区域发展观,关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家乡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为区域发展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5.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地理环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景德镇还要不要走世界瓷都之路”的问题展开讨论。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步骤:
a.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明确讨论要求。
b.学生分组讨论,每人发表自己的观点。
c.小组内形成共识,准备汇报。
d.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3.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如政府官员、企业老板、当地居民等)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反思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意图: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为后续讨论和练习打下基础。
3.教学步骤: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教学课件
问题探究
材料一 科尔沁沙地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该地年平均降水量300—500毫 米,降水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地原来是科尔沁 草原的主体,几十年来不当的农牧工矿活动致使土地沙化,形成沙地。从 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固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 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1)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方式是( ) A.排灌结合 B.大水漫灌 C.管道渗灌 D.精准滴灌 思路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使土壤表层盐分减少,蒸发使土壤中的盐分 在表层积聚。
对点训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97年以来已经丧失了800多万公顷耕地。目前中 国37%的土地仍在退化,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 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沙化尤为严重 B.自然原因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石漠化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 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根本原因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主要原因
要点笔记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 主导人为原因不同,其结果都是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导致风蚀、水蚀、 沙漠侵吞,最终使土地退化。
对点训练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 围图。据此完成1~3题。
(2)石漠化 ①定义:在我国的石质山地,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发生 水土流失,最终形成裸岩等难利用土地的现象。 ②成因:山地坡度大,土壤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 刷强烈;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植被破坏,地 表裸露。 ③分布:西南喀斯特地貌区。
高中地理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原地区
无计划、无节制地采挖药材、严重破坏草场 发菜,以增加收入
半干旱的草原 牧区、干旱的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
多地放牧牲畜
沙化的进程
绿洲边缘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 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植被恢复困难,遭受 风蚀而变成流沙地
目录索引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水陆交界
多大风 过度开垦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自然要素 自然资源丰富程度
繁荣期 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地处河南西北部,南临黄河
大力发展旅游业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专题一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地区失严重, 导致基岩裸露, 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 匮乏,乱砍滥伐;坡地 开荒
发展立体农业;解决生活用 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 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 活用煤
地区 生态问题 成因
措施
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 早期预警;采用生物措
气候异常;人口增长过快;不 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
【典例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全境大部分 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200米以下, 约80%的国土被卡拉库姆沙漠覆 盖。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目前土 地荒漠化日趋严重,面积不断扩大。 国内河流、湖泊稀少;大部分地区 以放牧为主,牲畜数量连年增多;只 有在河流附近有绿洲,以种植棉花 为主,并且是土库曼斯坦最著名的 优质棉花产区。下图为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分布图。
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 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 护体系;调节农、林、 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控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对个人居住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考虑居住环境、生活质量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平衡观念。
2.综合思维:综合考量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不同居住区域(市中心与郊区)的优劣势,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决策过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做出合理的居住选择,增强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到不同区域(市中心与郊区)的居住特性,形成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理解和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市中心与郊区居住环境的差异,分析影响居住选择的因素。
•教学难点:综合各因素进行权衡,做出合理的居住选择,并理解这种选择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市中心与郊区居住环境的图片、视频、数据统计等)•问卷调查工具(用于收集学生关于居住选择的初步意向)•城市发展规划案例、居住满意度调查报告等参考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市中心与郊区的基本特点及其居住环境的差异。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居住选择的因素,并进行模拟决策。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居住满意度调查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居住选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居住偏好及其背后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展示一幅城市地图,标注市中心与郊区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机会在城市中选择一个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引出问题:揭示本节课的问题研究主题——“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新课教学•市中心与郊区对比:•展示市中心与郊区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两者在交通、商业、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 你选择住在哪里 课件(共21张PPT)
由此可见,影响城市郊区化具有
如下主要因素:
这些是宏观
• 城市交通向郊区延伸 • 社会经济的发展
方面的因素, 除此之外, 个人意志也
• 政策因素的影响
对居住地选
• 人口的外迁
择起关键作 用
• 制造业与零售业的外移
普通大众即中等收入家庭会考虑设施 是否齐全住房是否方便
一般性需求住房
对于住房有特殊要求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 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1/11/162021/11/162021/11/162021/11/16
• 那么影响人们居住市中心OR郊 区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下面几 个例子将会告诉你答案~~
Eg:美国
• 19世纪,美国郊区“伴随着城市人口激增、不断外迁 而形成”。
• 进入20世纪20世纪,美国郊区快速发展,郊区人口增 长迅速,产生“郊区倾向”。20年代其人口增长率一 跃超过中心城市,郊区发展逐渐形成规模。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郊区化进程大大加快,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1.战后至5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其主 要特征表现为大规模的人口郊迁。2.20世纪60~70年 代是美国战后郊区化的第二阶段,即商业活动大规模 郊区化阶段。3.第三阶段是“边缘城市”阶段。
郊区VS市中心 孰优孰劣?
市中心的好处:交通、购物、入学、看病、就业方便,社会环境基本 良好,而且大型活动较多,可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坏处:噪声污染,由于工业较发达,空气质量差(多含SO2、NO2、 CO等有毒气体),容易导致酸雨形成;容易导致热岛效应。容易引 起赤潮和水化,影响居民用水安全。导致臭氧层空洞,紫外线强烈, 容易导致皮肤疾病;人口、工厂众多,CO2排放也很严重,容易导致 温室效应。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问题研究:藏水该不该入疆教学设计
问题探究“该不该引藏水入疆”教学设计
确定后,需不需要建设水库蓄水以提供足够的水源保证。
引水路线的选择能不能保证河水自流,如果不能自流,我们需要怎么做?沿途地势地质状况如何?能不能保证一年四季引水输入?引水路线的修建还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课堂练习知识迁移部分提到了渤海水入疆。
课后探究提到了藏水入疆引发国际问题,修建俄罗斯入疆输水管道、水库蓄水、时间季节、结冰期、诱发灾害等社会经济政治诸要素等等。
分析新疆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并增加的原因。
论证藏水入新疆沙漠能否变成绿洲。
论证缓解新疆缺水问题的其他可能路线。
.分析建设中俄输水管道的利弊。
除跨流域调水,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缓解新疆缺水的办法等等。
基本思路如图:
特别鸣谢:深圳地理教育研究院刘筱清教授参考资料: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人教版2019)问题探究题答案
⾼中地理新教材必修⼆(⼈教版2019)问题探究题答案必修⼆问题探究第⼀章⼈⼝1、是什么原因导致劳动⼒转移,出现农民⼯现象?促使劳动⼒转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国家政策、⽂化教育、个⼈动机和需要等2、:农民⼯返乡创业潮给个⼈和家庭带来的好处?农民⼯返乡创业避免夫妻长时间两地分居,家中⽼⼈⽆⼈照顾,孩⼦成为留守⼉童⽆⼈教育……3、农民⼯返乡创业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农民⼯返乡创业将创造⼀批新的就业载体,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的就地就近转移。
掌握的信息和技能+家乡的优势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开展4、农民⼯返乡创业还有很多障碍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帮助扶持,协助农民⼯实现回乡发展,成功创业。
(如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民⼯创业意识、降低创业门槛、进⾏资⾦扶持、增加政策扶持⼒度等)5、农民⼯⽣存现状: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收⼊低、⼯作⽣活条件恶劣;⼦⼥⼊学难、精神空虚、健康状况差、住房医疗⽆保障等6、怎么解决农民⼯所⾯临的难题?深化户籍改⾰,让农民⼯及其家⼈有机会进城落户。
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享有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机制,让进城务⼯农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市民权利。
第⼆章乡村和城镇1.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1)⾃然环境:居住区的位置与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距城镇中⼼的远近、交通便捷程度、房价与收⼊的对⽐、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区治安环境、居住者的个⼈偏好等。
2.⼈⼝居住郊区化形成条件(1)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有了较⼤提⾼,同时城镇中⼼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2)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
(3)现代交通通信信息的发展,家庭⼩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具的普及等。
3.⼈⼝居住郊区化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使城镇中⼼密度降低,减少了⼈⼝压⼒,有利于环境的改善;②可以刺激汽车消费,促进汽车⼯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同步教学案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梳理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1)主要表现: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典例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北温带,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1)有些区域的自然条件虽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却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水利工程都江堰。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美国大平原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而出现了“黑风暴”。
[特别提醒]日本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但其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加上其采取开放的政策,该国可从其他区域输入资源,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输出产品,使该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特别提醒]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其矿产资源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资源 环境与区域发展 知识梳理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梳理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梳理】一、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陕西、山西七省区。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原因---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的成因----风力堆积作用二、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
(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⑤植被稀疏⑥自然灾害频繁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无计划地修路、修窑洞等工程活动②破坏植被: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毁林开荒、营造宫殿、战争、森林火灾等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具体措施:五、其他脆弱区的生态问题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
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一)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势起伏大,加剧了地表侵蚀作用降水:降雨集中,多暴雨,暴雨冲刷力强地质: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土层较薄,容易被冲刷人为原因—破坏地表植被陡坡耕种、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无序的工矿建设开发(二)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1、导致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粮食减产2、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加剧地区贫困,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第2课时)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区域发展的比较
区域经济 类型
长江三角洲 水田耕作业、水产养殖业
农 作 经济作物 业 物 粮食作物
油菜、棉花 水稻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大豆、甜菜 玉米、春小麦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工业
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 海门户,交通位置优越,
商业贸易发达
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 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
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 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 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本节要点
● 区域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大类,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区域的 整体性。 ● 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 ● 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 区域的发展方向。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需要关注各自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 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展水平差异 发展速度差异
【思考题】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产生哪些影响?
【开放性试题】 可从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等方面说明。
例如,可以从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因 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 农业大型机械化;松嫩平原地区河阿密度小,耕地多为旱 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农业大型机械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问题研究:藏水该不该入疆
资料1 构想引水路线
资料分析3:可以选择最短的穿越青藏高原的路线吗?
参考答案:不可以。 穿越青藏高原引水入疆虽然路线
短,但是青藏高原冻土广布,高原气候 寒冷。一年中,多数时间气温在零度 以下水会结冰。地质条件复杂,同时该 路线还要经过昆仑山多条等高大山脉, 生态环境脆弱。沿途地势起伏大,工程 难度太大。水不能自流,需要逐级提 水耗能太大,且没有现有河道或运河 可以利用,耗资巨大。
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
新疆缺水
该不该引藏水入疆
?
西藏有水
资金充足
技术先进
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
1.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立论依据。
2.建议:分正方反方两个小组查找资料,学 术文章、图片、视频、新闻报道等等,了解 藏水入疆调入区的、调出区、引水路线的自 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气候、地形、地 貌、地质、水文、生物多样性、冻土、生态 环境(盐碱化)等自然地理特征,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人口城市、产业发展、生活水平、 科学技术、成本投资(自流)、水库蓄水、 时间季节、结冰期、诱发灾害等社会经济诸 要素的的角度分析利弊。
问题背景
新疆缺水
问题背景
新疆缺水
之 风自云然卫星特地征图
问题背景
新疆缺水
新疆缺水 之
人文特征
新疆缺水
问题背景
西北的生态问题,是我国最大的生 态问题。西北干旱缺水的生态环境,导 致我国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严重制约 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彻底解决 西北国土的水资源问题,才能有力保障 我国的发展空间。
资料2 藏水入疆引水工程的潜在问题
藏水入疆引水工程可能会存在一些潜在问题,下面列出的是专家的部分质疑和担忧,有何依据? 此外藏水入疆还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2.1.2玉门之困生态环境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c.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善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布置与玉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内容:
a.分析遥感、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在玉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b.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c.学生应具备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玉门之困生态环境问题探究”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分析玉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撰写一篇分析报告,要求不少于800字。
3.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4.学会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出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运用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玉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解决途径;
b.土地沙化、植被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c.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玉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策略。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
a.分组讨论玉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景德镇还要不要走“世界瓷都”之路
研究导引
1.结合材料,了解景德镇瓷业发展的条件及衰退的原因。(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理解景德镇瓷业再发展面临的挑战。(地理实践力) 3.结合图文材料,总结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条件、衰退的原因及转型策 略。(综合思维)
材料研究
1.依据资料说出景德镇瓷器外运的主要运输通道 景德镇不仅是当时中国外销瓷器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丝绸之路海陆联运 的重要集市。景德镇瓷器外运的路径: (1)主要由昌江及其支流构成,其中昌江下游是瓷器外运的主要通道。还通 过鄱阳港由昌江进入长江水运系统,运往沿海港口,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转 运出洋。 (2)便利的高速公路,譬如杭瑞高速公路贯穿景德镇,还有济广高速公路等。 通过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公路网,有利于瓷器的输出。 (3)便利的铁路运输,景德镇的地方铁路与全国铁路主干线相连接,便于瓷 器的输出。
C.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升陶瓷品质
D.个性化定制生产陶瓷,提高市场竞争力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以当地的高岭土为原料烧制瓷器”可知,原料充足;由材 料“其青白瓷独具特色,闻名天下”可知,制瓷工艺精湛;图中有多条河流,说 明水运便利。②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第2题,瓷业生产需要开采当地丘陵地区的高岭土,会破坏地表植被。该地 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易导致水 土流失,A正确。该地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丘陵地带,不是草地分布区,B 错误。江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表水资源丰富,C错误。江西位 于湿润地区,而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D错误。 第3题,整合中小型的制瓷企业,加强员工培训;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升 陶瓷品质;个性化定制生产陶瓷,提高市场竞争力,都有利于景德镇转型发 展。扩大生产规模,会加剧当地环境问题,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所以B 说法不合理,根据题意,本题选B。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二章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下)
三、南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
石漠化原因
山地坡度大 降水多且集中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
石漠化危害
环境承载力下降 加重自然灾害 影响下游生态安全
加剧贫困 生态环境恶化
石漠化治理措施
恢复自然植被 调整产业结构 控制人口数量 加强环保宣传力度 提高政府监管力度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
高二—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下) 答疑课
▋课堂练习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 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 分布我国9个省级行政区域,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读材料,完成1-2题。
土地利用结构中草地和林地的比重大,林地的比重上升,草地的比重略有下降,耕地的 比重大幅度下降;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二、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问题5.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增 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区域脱贫致富。同时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社会、经济 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统一。
二、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问题3.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 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 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
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问题4.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阅资料,说 明瓷土资源逐 步枯竭对景德 镇发展的影响。
阅读相关资料, 探究景德镇产 业转型选择的 道路。
阅读相关资料,
为景德镇是否 走“世界瓷都” 之路献计献策。
知识拓展
0
1
资料1 因瓷而兴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丘陵地带 。昌江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最终注人鄱阳湖。 境内有优质瓷土矿。
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开始制陶。宋景德 元年( 1004年)因造御瓷而改用皇帝年号,始 名景德镇,成为我国瓷器中心。制出的青白瓷 器独具特色,闻名天下。
资料2 土尽而衰
21世纪初,景德镇踏上转型发展的新路,重点发展高档日用陶瓷和陈设艺术瓷。景德镇如今拥有30 多处陶瓷文化遗址,是我国独有的充满陶瓷文化艺术气息的城市。景德镇有不同级别的陶瓷研究所和陶 瓷工程研究中心,众多工艺大师和从事陶瓷工艺制作、陶瓷科学研究的人员汇聚于此。景德镇还有全国 唯一所陶瓷大学, 每年培养近 千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
20世纪90年代,随着瓷土资源枯竭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景德镇大批陶 瓷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瓷业占全市生产总 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20.4%下降到2000年的2.6%。
资料分析
1.说出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2.推测景德镇瓷业生产可能带来的问题。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景德镇为什么重点发展艺术瓷器? 2.景德镇瓷业再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1.景德镇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国家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和艺术大师聚集。 2.景德镇瓷业再发展面临的挑战: (1)由于产学研分离,科研成果很难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2)人才外流,导致制瓷人员素质偏低; (3)偏重工艺改造,脱离市场需求; (4)陶瓷企业多以中小型和个体作坊为主,资金不足; (5)生产经营行为局限于国内市场。
问题探讨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问题探讨及思路
综合以上分析,开展讨论“景德镇还要不要走世界瓷都之路”。
第一步,收集资料,了解景德镇这座城市在江西省城市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江西省 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并将景德镇陶瓷生产与我国其他陶瓷生产基地作比较,用对 比的方法分析景德镇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步,收集景德镇经济结构和其他产业等资料,从景德镇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现 状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景德镇适宜发展的支柱产业。
资料分析 依据资料说出景德镇瓷器外运的主要运输通道。
参考答案
依据资料说出景德镇瓷器外运的主要运输通道。
古代景德镇瓷器外运以水运为主,经 都阳湖人长江至上海,运往中国和世 界各地;现代社会,景德镇瓷器外运 的方式多种多样,以航空运输和陆路 运输为主。
资料2 土尽而衰
20世纪60- -80年代, 当时不到40万人口的景德镇市就有8万人从事瓷业, 瓷器年产量曾占全国的20%。鼎盛时期,瓷业产值占景德镇市生产总值的60%。
但是,由于产学研的分离,其科研成果很难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陶瓷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少留在景 德镇。景德镇陶瓷企业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在工艺改造上,陶瓷企业多以中小型和个体作坊为主,这些 陶瓷企业资金不足,生产经营行为完全被国内市场左右。
资料分析
1.景德镇为什么重点发展艺术瓷器?
2.景德镇瓷业再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第二章
2019人教版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问题探究 景德镇还要不要走“世界瓷都”之路
设计思路
SHE JI SI LU
本章主要讨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是区域发展 的重要基础,区域发展的关键是人类如何在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自然,实现区域 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了解景德镇地 理环境特点及 发展瓷业的有 利与不利条件。
第三步,收集景德镇其他相关资料,用证据说明景德镇还要不要走“世界瓷都”之路。
1.景德镇瓷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1)瓷土资源枯竭; (2)市场竞争激烈; (3)改革开放步伐极慢; (4)劳动力素质偏低和人才外流; (5)过于看中艺术瓷;(6)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口碑受损;. (7)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 2.景德镇瓷业生产可能带来的问题:
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良田和土地丧失,自然景观受到极大破坏,生态系统 失衡,地面塌陷等。在资源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废弃污染物等。选矿过 程中产生的尾矿,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其内部的重金属等污染物随着雨水的冲刷和渗 透对周边地区的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粗放式的烧制瓷器过程中,烟囱林立,浓烟滚滚,不仅 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还形成了腐蚀性很强的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