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兰溪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发生在地表和地下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减少灾害风险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
其中最常见的是地震灾害。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从而导致地表的震动。
这种震动可以危及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建筑物倒塌,甚至引发火灾和洪水。
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陡峭的山坡地区。
当降雨量过大时,山坡上的土壤会因为润湿而变得松软,易于滑动。
滑坡的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摧毁建筑物和道路,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地震仪、地质雷达和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人们采取避险措施。
其次,应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
对于地震来说,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使用抗震设计和材料,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时,对于山区地区,应建立有效的防止泥石流和滑坡的措施。
例如,加强山坡的支护结构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松动和滑动,降低泥石流和滑坡的危险性。
此外,公众教育和灾后恢复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公众应加强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知识,了解各种灾害的特点及应对方法,提高自救能力和逃生意识。
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应迅速展开灾后恢复工作,包括清理废墟、恢复道路交通、重建住房等,以恢复生产和居住秩序。
总之,地质灾害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密不可分,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加强山区防护和加强公众教育等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在防治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和自然力作用等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
地质因素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地质岩性和地下水等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
例如,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而山体滑坡则与地质岩性、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雨水的渗透等有关。
气候因素包括降雨、气温、风力等,这些因素会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人为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例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采地下水、违法违规建设等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 预防措施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
首先,我们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此外,加强地质勘测,深入了解地质条件,尽量避免在潜在灾害点进行建设。
另外,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严格限制危险地带的开发。
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也是预防工作的一部分。
2. 防治措施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对于山体滑坡等灾害,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人工爆破排除滑坡岩体威胁,加装护坡网等。
此外,加强抗震设计和建筑材料的研发,确保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3. 救灾措施当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时,我们需要及时展开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
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协调救援资源,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同时,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也是救灾措施的一部分。
总结:地质灾害的成因复杂多样,是地球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浅析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析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等方面迅猛增长,例如在公路建设、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修建水库等,这些人类的重大工程对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通过对近几年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分析得知,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地面裂缝以及地面沉降等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另外研究发现,由于地质灾害呈现着涉及范围、危害程度较大以及具有突发性等特点,为地质灾害的补救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关键字: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常态化趋势下,资源开采与工程建设活动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稳定的地质环境系统造成了破坏,从而变成现在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已经成了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迫切希望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降低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的类型具有多样化特征,而且在成因和防治措施上也各有差异,这就给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自然原因地质灾害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地质灾害的发生以自然因素、经济活动和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是由于一些地区经常出现下雨天气,这样就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问题,或是发生洪涝灾害产生的水土流失情况,或是地震造成地貌改变而产生的地质灾害。
2.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也可造成地质灾害的产生,现代化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生产和发展,人们的生产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土地开发的活动也不断地的增多,由于人们的开采力度过大而造成地质灾害问题也在不断地的出现。
人们对土地的利用需求越来越高,无休止的乱开发、乱生产使得土地的质量逐渐下降,地质灾害问题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生产,而生产需求已经大于土地自身的保护能力,而且地质灾害治理的手段并不是特别高,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然后解决的水平却没有跟上来。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地表或地下气候和地质条件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地质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其成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剧烈震动。
地壳断裂和构造运动释放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滑坡是由于土壤和岩石的剪切力超过了其抗剪强度,导致坡面松动和滑动。
而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雨过程中,在山坡上积蓄的大量泥土和石块被水冲刷形成的,流动性非常强。
地面塌陷则是由于地下水或其他因素使得地下的岩石或土壤失去支撑力而崩塌。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于地震,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活动以及研究地壳断裂带的性质,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例如建设抗震建筑和加固现有建筑物。
此外,人们还可以加强公众的地震教育,提高民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对于滑坡和泥石流,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加固山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以及建设防护工程等。
加固山坡可以采取措施如植被覆盖、建设固定深层排水设备、强化岩石表面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避免在高危地区建设住宅或大型基础设施。
同时,可以建设防护工程如挡土墙、沟渠和护坡,以减少滑坡和泥石流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至于地面塌陷,防范措施主要包括限制地下水开采、控制地下排水以及提高地下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限制地下水开采可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所引起的岩石和土壤失去支撑力的风险。
控制地下排水可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对地面的影响。
在设计和施工地下建筑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地下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以确保地下建筑物的稳定性。
此外,公众的教育和意识也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进行论述。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
它是地球发生地壳结构失衡时放出的能量,造成震源地周围地表振动的一种现象。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发生断裂、岩层滑动或板块运动迅速切换的地区。
2. 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由于斜坡上部的岩土体失去稳定性而向下运动,造成横向滑动的现象。
降雨、地震、地下水位变化、人类开发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山体滑坡的发生。
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丰富的泥沙和雨水混合物构成的流体体积较大的流动现象。
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上,降雨过程中,水与泥沙混合成泥石流,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和毁灭性。
二、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1. 地震的预防措施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开展地震预测和预警、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
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及时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和变化,提供数据支持;地震预测和预警可以提前通知人们地震的发生,从而进行安全疏散;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 山体滑坡的预防措施山体滑坡的预防主要包括改善山地环境、监测滑坡灾害、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等。
改善山地环境包括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施加支撑力和排水措施等;监测滑坡灾害可以及时发现滑坡的迹象,预警可能的滑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减少人口和财产的暴露在滑坡危险区。
3.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泥石流的预防主要包括治理泥石流源区、建设泥石流防护工程等。
治理源区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包括植被的恢复、防护林带的建设、减少土石材料的堆积等;建设泥石流防护工程可以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主要包括隔离堤、坝和沟渠的建设等。
总结: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应对。
地震的预防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升;山体滑坡的预防要改善山地环境、监测滑坡灾害和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泥石流的预防要治理源区和建设防护工程等。
清末时期兰溪火灾事故原因
清末时期兰溪火灾事故原因一、城市规划不合理兰溪火灾的首要原因之一是城市规划不合理。
当时的兰溪城市布局繁杂,道路狭窄,建筑密集,且大部分建筑都采用木结构。
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市区内的建筑与道路之间的空隙不足,而且很多建筑之间的距离也很近,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很容易蔓延。
而且,当时的兰溪还缺乏大面积的防火绿地或护城河等自然屏障,这就更加助长了火势的蔓延。
这种城市规划不合理,让火灾得以迅速蔓延,并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二、建筑材料选择不当兰溪火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材料选择不当。
在当时,兰溪的建筑大部分都采用了木结构,这种建筑材料具有极高的易燃性。
一旦发生火灾,木结构建筑就很容易被火势蔓延,并造成更大的破坏。
除了木结构建筑外,当时的兰溪还有许多的茅草屋和竹楼,这些建筑材料同样也具有很高的易燃性。
因此,建筑材料选择不当也直接导致了兰溪火灾的扩大和严重。
三、消防设施不完善兰溪火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消防设施不完善。
在当时,兰溪并没有健全的消防设施,缺乏现代化的消防设备和高效的队伍。
据了解,在兰溪火灾发生后,人们只能依靠手推车、水桶等简陋的工具进行扑救,而无法得到及时的消防援助。
所以,消防设施不完善也是导致兰溪火灾严重的原因之一。
四、缺乏消防宣传和救援队伍兰溪火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缺乏消防宣传和救援队伍。
在当时,许多市民并不了解防火知识,对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也缺乏必要的认识。
此外,由于缺乏消防救援队伍,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援。
这也是导致兰溪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最后,兰溪火灾的原因还与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有关。
在当时,兰溪的商业繁荣,吸引了众多的商人和居民前来定居,导致了城市的人口增长和建筑的扩张。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建筑的增加,城市的火灾风险也在不断提高。
而当时的城市规划和消防设施无法满足这种快速增长的需求,也让兰溪火灾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果。
综上所述,清末时期兰溪火灾的事故原因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不合理、建筑材料选择不当、消防设施不完善、缺乏消防宣传和救援队伍以及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
浅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与防治措施
豫塑i悠凰,浅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与防治措施刘云山刘敏段元清(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河南郑州450016)喃要1本文分析了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重.点介铝了治理地质灾害的经验。
房.罐词她质灾害;自然因素;A.CsI萄素;防治经验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加快、损失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有400多个地质灾害重灾县(市),占全国县(市)的20%。
每年地质灾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2慨一25%,年平均死亡近千人,伤近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2002年的“69”洪灾,使陕西省宁陕县四亩地镇遭受到了毁灭性特大水泥石流侵袭,造成整个集镇被毁。
今年“87”特大泥石流灾害使甘肃省舟曲县水毁房屋307户、5508间,进水房屋4189户、20945问,机关单位办公楼水毁21栋:损坏车辆38辆,遇难1500多人,经济损失重大,场面触目惊心,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救灾工作,牵动着全国人民的,沁因此,对地质灾害的研究、预防、治理已到了刘不容缓的地步。
地质灾害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相遭遇的结果。
致灾地质作用都是在—定动力诱发下发生的,下面简要分析致灾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并介绍政府治理地质灾害的主要防治经验。
1地质灾害产生自然因素1.1地形地貌因素高原、山地、丘陵通常地面切割破碎,地形陡峭,多发育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T-J原地区则会由人为活动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12地层岩性+岩系的发育情况也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之一。
岩浆岩在断裂密集带及强风化带常有地质灾害发生。
沉积岩中的碳酸盐岩类地层溶隙、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比较发育,由于这类岩层组成的边坡一般比较高陡,崩塌比较发育;在砂岩分布区,以崩塌发育为主,泥页岩分布区则滑坡、泥石流多见。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知识分享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由于人们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以及我国给地质灾害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本文重点阐述了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仅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5)-4-342-10前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局地暴雨次数的增多和沿海地带台风的频繁袭击,我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如何科学有效治理这些地质灾害问题并达到环境治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必须从根本做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群测群防”的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
1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特点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如泥石流、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等。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危害性强等特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会给我国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
地质灾害隐蔽性强,可能有未能排查发现的漏网隐患点的潜在危险。
因此,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任重道远。
2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因素地质灾害一般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或破坏的状况下进而产生的,因而诱发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自然因素引起的动力,二是来自人为因素产生的动力。
因此,地质灾害按动力成因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种类。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造成人类和物质损失的危害性事件。
在中国,由于地质工程资料的缺乏和基础建设的紧迫性,地质灾害经常给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本文将讨论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质构造问题。
岩层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问题导致的。
例如,断层的活跃性以及矿区、地热区的压力变化都会导致构造不稳定性,从而引发气、水、土体等多种地质灾害。
2. 土壤问题。
土壤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土壤质量的问题,导致土体不稳定从而引起的地质灾害。
例如,土壤的压缩性使得土体变形等等。
3.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也是导致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降雨数量和强度的增加等等。
二、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措施1.地质环境建设。
在建设地质环境时,要注重对灾害风险的评估,判断地区是否有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例如,评估地图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和灾害风险,以便在建设时妥善处理。
2. 暴雨预测和监测。
暴雨是导致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通过及时有效的暴雨预测和监测,可以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例如,采用遥感技术、数字模拟等方式对暴雨进行监测和预测。
3. 落石、滑坡等预警系统。
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往往是突然的,如果预防措施不到位,非常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损失和产业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高速公路施工前,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如全息雷达、卫星遥感和激光遥感。
4. 避免环境的破坏。
由于环境的破坏往往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大家应该努力避免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例如,国家应该采用各种措施降低环境的污染等等。
总之,地质灾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甚至生存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为了减少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必须严格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
地质灾害引发机理与治理对策
地质灾害引发机理与治理对策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对人类活动造成的一种威胁,尤其在山区、河岸等地区。
地质灾害包括土壤侵蚀、滑坡、泥石流等,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岩性特征、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壳的运动和构造异常,容易引发地震、地裂缝等灾害。
比如,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跃度高,经常发生地震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而且,一些地质构造的特点,如地下溶洞、断层等,也容易导致滑坡和地面塌陷等灾害。
因此,了解地质构造特征,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岩性特征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另一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性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比如,某些软弱的岩土层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给山区居民和农田带来威胁。
而一些脆弱的岩石容易发生岩石崩塌,给公路和铁路运输线路带来隐患。
因此,对不同岩性的地质调查和评估,有助于科学制定预防和治理措施,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如强降雨、干旱等频繁发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降雨过程中短时强降雨导致的山洪和泥石流袭击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加剧了滑坡和海岸侵蚀等灾害。
因此,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需要采取综合的、科学的措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干预。
首先是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的建设。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警示可能的灾害风险,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
其次是加强环境管理,保护生态系统,防止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进一步破坏。
例如,在山区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治理,禁止滥伐山林,保护植被覆盖,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再次,注重基础设施的抗震和抗灾能力。
在工程建设中,要采取设计先进、抗震稳定的建筑结构、桥梁和道路,以提高其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承受能力。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以及形成原因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以及形成原因店铺寄语: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1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成因1.1现状特征截止2008年7月,龙游县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57处。
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种,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达102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5%,次为崩塌25处,占16%,泥石流24处,占15%,地面塌陷6处,占4%。
从规模来看以小型为主,共15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7.5%,中型4处占2.5%/。
从地域分布来看,以龙游南部山区为主,达12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2.05%,且规模较大的,危害性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也基本分布于这;龙北地区占10.25%,龙中地区占7.7%。
稳定性为好的灾害点41处,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27处,稳定性差的灾害点89处。
危害程度一般级有133处,占84.7%,较大级24处,占15.3%。
根据上述统计可知,龙游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规模小、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龙南山区)、稳定性差、危害程度小等特点。
1.2成因据调查,龙游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受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外(如岩性、构造、坡度、坡向、植被等),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环境条件的恶化,在遇到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时,引发了地质灾害。
据统计,龙游县157处地质灾害中,有85%以上的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表现为:2人类工程活动2.1不合理地开挖斜坡:由于修路、建房和石材开采等原因,开挖边坡破坏了斜坡自然平衡状态,常使一些本身尚属稳定的斜坡成为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失去坡下岩土体的支撑作用,使边坡失稳滑动,如枫林村岩山滑坡。
据统计,切坡建房发生滑坡100处,公路削坡发生滑坡16处,矿山开发10处。
2.2坡后加载:主要发生在切坡建房后,又在坡后近距离建房,形成坡后加载产生滑坡,据统计有6处。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和地质材料等,而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所致。
首先,自然因素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特别是地震、地面塌陷和火山喷发等。
例如,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当地壳板块发生断裂和滑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不仅会导致房屋的倒塌,还会引发土地滑坡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此外,地形地貌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例如,陡峭的山体更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而河流流经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洪水和泥石流。
其次,气候是地质灾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高强度的降水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此外,气候变暖还可能导致冰川融化和冰山崩塌,进而引发洪水和海啸等灾害。
此外,地质材料也是地质灾害的成因之一。
地层中的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的性质和性质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黏土质地的土壤更容易发生滑坡,而砂质土壤则更容易发生流失和沉积。
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成因。
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往往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
例如,过度的土地开垦和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下降。
此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可能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河道旁边建设大型建筑物可能导致洪水的扩散和泥石流的形成。
针对地质灾害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布置和数据的收集,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兆,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浅析.
文章编号:1004— 5716(200202-124— 02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B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浅析殷和平(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安徽铜陵244000摘要:分析了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气候、地质、地形地貌、植被因素及人口、农林开发、工业生产、城镇规划建设等因素,介绍了地质灾害治理的几点主要经验。
关键词:地质灾害;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防治地质灾害是埋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它随时可能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和难以估计的损失,据统计,每年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以千计,直接经济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一以上。
我国重庆市的武隆县2001年5月1日发生的山体滑坡,造成整套楼房被吞没,几十人死亡;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县煤矿发生突水事件,造成几座矿山被淹,八十多人死亡,场面触目惊心,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对地质灾害的研究、预防、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
它的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相遭遇的结果。
致灾地质作用都是在一定动力诱发下发生的,本文简要分析致灾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介绍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经验。
1地质灾害产生自然因素1.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气温、降水、风暴等,其中降水与地质灾害形成关系最为密切,降水量大小、强度、时间长短等均影响地质灾害的形成。
尤其是短期内大强度的降水或长时期连阴雨均易诱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安徽省铜陵市小街地区近几年的岩溶塌陷几次大规模暴发都有与暴雨诱发有关,泥石流的发生与降水关系更加密切。
1.2地形地貌因素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与地形地貌有一定关系,高山陡坡沟谷发育,在降水和地表径流作用下,地面土层被冲刷、剥蚀、侵蚀,易形成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另外,在工业生产及市政建设过程中,如果对原始地形地貌进行过份的改造,如切坡修房、修路、堆放工业品或充填冲沟等形成人工地貌,都不利于斜坡的自然稳定,易诱发地质灾害。
南安兰溪火灾事故原因是什么
南安兰溪火灾事故原因是什么南安兰溪火灾事故是一起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鉴于此次事故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影响,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对类似事故进行预防和控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南安兰溪火灾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自然环境原因首先,南安兰溪火灾事故发生在当地气候多雨的季节,降雨对于火灾的扩散和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由于当地火灾防控设施和机制未能及时跟进,加之大风、高温和湿度较低的情况下,火灾容易蔓延和失控。
南安兰溪地处山区,民居和商铺密集,消防水源和水压不足,防火通道不畅,这些都成为了此次事故原因的一部分。
其次,南安兰溪火灾事故发生在当地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
地形坡陡,地势险峻,造成了南安兰溪地区的土地不易开发,人员流动性强,人口聚集多。
所以环境原因也是导致了南安兰溪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人为原因南安兰溪火灾事故的发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为失误和疏忽。
首先是人为施工和管理不当造成的。
当地工地、建筑工程和房屋工程管理严重不规范,施工整体安全意识不足,管理不科学,未按照国家法定标准对施工管理,过程监督不到位,导致兰溪火灾事故发生。
其次是居民和商户对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强,对于火灾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不够重视,很多人对于火灾的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知识了解不足,一旦发生火灾,无法有效的自救或救助他人。
再者,南安兰溪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给消防人员救援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消防通道不畅,令消防车辆和救援人员无法迅速到达现场。
三、监管和管理不力南安兰溪火灾事故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不力。
南安兰溪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建筑工地和商家的监管不到位,对于消防安全措施的规范和落实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查,给了施工单位和商家一些机会,而他们漏洞百出。
四、应急救援不及时这次南安兰溪火灾事故的原因之一也是应急救援不及时。
一方面是相关救援力量准备不足,另一方面是当地灭火装备和力量不够,造成了南安兰溪火灾事故的扩散和伤亡。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测研究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测研究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地表和地下水环境变化等因素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不断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测方法。
地质灾害的成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等。
首先,地壳运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板块的运动会产生地震,进而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灾害。
其次,地表水和地下水状况的变化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表水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水库蓄水和排水井的建设也会改变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导致地下水位的升降,从而诱发地震。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地质灾害成因之一。
气候的异常变化会导致土地的湿润程度变化,进而导致土壤松动,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地质灾害的预测是为了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目前,地质灾害的预测主要依靠地质勘探、地震监测、遥感技术等手段。
地质勘探通过地质钻探、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了解地下地质构造和地下水位的情况,从而提前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震监测通过地震仪等设备,监测地震的活动情况,以及预测震级和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而为人们提供预警信息。
遥感技术则通过卫星等设备对地表进行观测,获取地表变化的信息,进而预测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域。
然而,地质灾害的预测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预测难度较大。
其次,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虽然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进行研究,但地震的具体发生时间和地点仍然很难准确预测。
此外,目前的预测手段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一些较小规模的地质灾害进行准确预测。
为了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首先,应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变化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机制的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地水关系,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各类灾害。
它们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及时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发生和影响,还能够为区域规划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断裂带附近,地震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容易发生,而在山地地区,滑坡和泥石流则较为常见。
其次,地质背景和地形地貌也是地质灾害分布的重要因素。
在地质背景较为复杂的地区,例如地质构造复杂、岩性不均匀的带状地区,地质灾害频发。
而在地形地貌较为陡峭的地区,由于重力和水力作用,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易发。
第三,气候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气候因素主要包括降雨量、温度变化和冰雪活动等。
例如,降雨量过大会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而温度变化则可能导致冻融作用对岩石造成破坏。
另外,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滥伐森林和盲目开发河流等,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外,人类也可能通过修建水库、建设堤坝等工程措施来改变地质环境,从而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
了解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合理规划,减少灾害风险。
例如,在规划城市新区时,应适当考虑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避免建设在潜在的高风险区域。
其次,可以为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可以在发生灾害之前及时预警,并制定相应的救援计划。
最后,可以为灾后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通过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规律,可以在灾后的恢复重建中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
然而,在进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地质灾害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浅析地质灾害产生因素及防治措施
浅析地质灾害产生因素及防治措施【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地理、水文、地质、气候环境复杂,由于复原辽阔,海拔绝对差大,气温跨度明显,东西、南北差异极大。
从而形成分布广、危害大、种类多的地质灾害特点。
由于各种因素,近几年我国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地质灾害的防范措地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悲剧的酿成。
本文主要论述了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类型以及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地及技术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产生因素;类型;防治措施0.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地质灾害对我们的影响必将在较长的时期内蔓延。
1.对地质灾害的研究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地理、水文、地质、气候环境复杂,由于复原辽阔,海拔绝对差大,气温跨度明显,东西、南北差异极大。
从而形成分布广、危害大、种类多的地质灾害特点。
由于各种因素,近几年我国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人们还没有从唐山大地震的悲痛中完全走出来的时候,5.12地震发生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打的我们措手不及。
国内外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的历史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研究的趋势由原始低级的定性化、粗劣化逐步演变成定量化、数字化。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起步较晚,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
识别技术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完善地灾理论体系建设工作,灾害预测信息搜集缺乏,各部门联动综合协调处理灾害能力较差等。
在1970年以后,随着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上升,迫使人们不得不把减灾防灾工作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与预防对策
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与预防对策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或地下发生的,由于地质过程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对人类和其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构造地质灾害:地球的岩石层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可能会发生断裂和变形,进而导致地震、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灾害。
例如,活动断层带的断裂导致地壳塌缩和地震活动,这就是构造地质灾害的典型例子。
2. 水文地质灾害: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可能造成岩溶塌陷、溶洞塌陷等灾害。
此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可能引起地表沉降和地面塌陷。
3. 水文地质灾害:降雨是引起洪水、泥石流等水文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降雨过大、过强将导致地表径流增大,土壤流失加剧,从而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4. 地表地质灾害:地表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这类灾害主要由于降雨、坡面开挖等因素引起,使得山体失去稳定平衡而发生滑动。
5. 岩溶地质灾害:岩溶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石灰岩、石膏岩等溶蚀性岩石地带,由于地下水溶蚀使得岩层发生塌陷或溶洞形成,从而导致地面塌陷、洞室坍塌等灾害。
为了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在了解其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预防对策: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居民,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撤离行动。
2. 强化规划与建设管理:在土地使用和城市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合理规划和设计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以减少对地质灾害的敏感度和脆弱性。
3. 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宣传:地质灾害的预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减少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浅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防灾对策
浅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防灾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其灾害特点提出了防灾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造成原因,防灾对策1、地质灾害造成原因分析1.1泥石流调查区内发育泥石流沟5条,直接汇入龙江,均沿龙江左岸分布,为沟谷型泥石流沟,1条小型,1条中型,3条大型,N1为衰退期,N2、N3、N4、N5壮年期,N1为中等易发,N2、N3、N4、N5为高易发。
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划分,区内泥石流主要为稀性泥石流。
区内沟谷的横断面均呈“V”字型,两侧岸坡坡度25°~40°左右,流域内植被以灌木、森林为主,覆盖率在40%左右。
物源主要为坡面侵蚀、沟床堆积物、沟岸崩滑及滑坡堆积体。
泥石流堆积扇多数已达龙江,组成物质以块石、漂石、碎石及砂土、粘性土,堆积扇保留不完整,大部分被江水携带走。
N1泥石流流域内为N1地层,岩性为半胶结砾岩、粘土岩,岩体易于风化,一般风化成残坡积粉质粘土、碎石,为散体结构,由于冲沟的下切及侵蚀作用,沟岸两侧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坍塌及H13、H14滑坡,坍塌及滑坡均为小型,这些滑塌物质均直接进入泥石流沟,构成松散固体物质物源,加之冲沟源头及坡面侵蚀汇聚的固体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暴发准备了部分的物质条件,在暴雨集中的雨季有诱发泥石流暴发的可能。
此泥石流沟左侧洪积扇上,已开垦为农田,说明此泥石流沟的活动减弱,处于衰退期。
N2泥石流沟物质来源主要因为主沟两侧坡体陡峻,一般25°~40°的陡坡,坡体一般为粉质粘土、碎石、砂,呈散体结构,由于人口增长,主沟两侧现开垦为水田、旱地,破坏了植被的生长,并形成人工陡坡,导致坍滑的产生及坡面侵蚀的增强,松散物源汇聚于冲沟,诱发了泥石流沟的形成。
N3、N4、N5泥石流沟为大型泥石流沟,其形成机制近似,以N4泥石流沟为例阐述其形成机制,N4泥石流流域面积48km2,直至次级分水岭,由多条南北向树枝状冲沟水流汇聚形成,主沟后缘的补给区地层为(∈)混合片麻岩,风化强烈,且冲沟陡峻,坡度35~70°在冲沟侵蚀作用下虽植被发育,也形成了一部份坡面侵蚀及坍塌体,沿冲沟汇聚于主沟,为泥石流的形成准备了部份物源,但树枝状水系的汇聚,主要是集涨水的流量,增加了其势能,物源区的形成主要在主沟两侧的岸坡,此处地层N半成岩的砾岩、粘土岩、砂岩,由于其成岩程度低,风化强烈,风化厚度一般2~20m,岩性为粉质粘土、碎石、砂,内聚力极低,呈松散结构,再加上坡体陡峻,主沟两侧现大多为耕地,降雨在失去植被保护作用下径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的运动加剧了坡体的不稳定性,诱发了滑坡及坍塌体的产生,此泥石流补给区发育H19、H20滑坡皆由此形成,且坡面侵蚀严重,为泥石流沟的形成准备了丰富的物源,在强降雨作用下,地表汇水沿树枝状水系各支沟汇聚于主沟,集聚了大量水能,带动主沟丰富的松散体,诱发了泥石流沟形成,泥石流两侧均为水田,泥石流冲毁农田,淤埋河床,压迫河流向右岸偏移。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一、崩塌形成原因1、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1)岩土体类型。
通常坚硬的岩石和结构密实的黄土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软弱的岩石及松散土层,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
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尤其产生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裂隙,越易产生崩塌。
(3)地形地貌。
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悬崖、危岩均为崩塌所形成的有利地形。
2、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地震、雷震、融雪、降雨、河流冲刷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修路、建房开挖坡脚、堆渣填土等都会引起崩塌。
二、滑坡形成原因1、形成滑坡的内在条件(1)岩土类型。
结构松散、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体,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黏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
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最易发生滑坡。
因为岩体只有被各种裂隙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而且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3)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2、诱发滑坡的外界因素诱发滑坡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融雪、河流冲刷和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矿山开采等。
三、泥石流形成原因1、沟谷泥石流沟谷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洪流。
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沟谷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沟谷上游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沟谷中游地形多为峡谷,沟底纵向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向下游快速流动;沟谷下游出山口的地方地形开阔平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兰溪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摘要】兰溪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该规律性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因素有关,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
1 前言
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行政区划属金华市管辖,总面积约1312.52km2。
截至2013年末,兰溪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8处,其类型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类,其中滑坡45处、崩塌35处、泥石流18处,按规模划分中型1处、小型97处。
近年来,兰溪市虽然通过工程治理、避让搬迁等防治手段,消除了不少地质灾害隐患,但全市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3处,其中滑坡25处、崩塌22处、泥石流16处,按险情等级划分,特大级1处、重大级2处、较大级23处、一般级37处,总计威胁人口3266人,威胁财产5066.26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兰溪市目前已发生的现状地质灾害共有71处(滑坡40处,崩塌28处,泥石流3处)。
通过对现状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2 形成条件
兰溪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三个方面。
2.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兰溪市黄店镇北部、大溪流域及梅溪支流的源头一带多为低山-丘陵地貌,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从地质灾害点各地貌类型分布的统计结果看(图1),剥蚀低丘区最为发育,共有现状地质灾害点40处,占总数的56.3%。
该区为中等坡度的地形,坡角一般小于30°,以剥蚀、堆积作用为主,多缓坡坳沟,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层发育,剥蚀低丘区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建房和交通建设等的切坡极易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图1 地质灾害与地貌关系直方图
其次为丘陵区,共有地质灾害27处,占总数38.0%。
该区地形一般为中-陡
坡,坡角28°-42°,兼具侵蚀剥蚀与堆积作用,斜坡大多为凸形风化基岩或残坡积覆盖层较厚,坡脚亦往往有建房、修路切坡等现象;微地貌常具上部陡-中间较缓-下部陡的折线型山坡或上陡下缓的特征,或山坡上部具有马蹄形-环状的地形,具有一定的汇水面积,地表水易于渗入地下,增加岩土体含水量和重量,改变和降低岩体强度,促使岩土体失稳而发生蠕动变形,从而诱发滑坡的发生。
2.2 地层岩性
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岩土体的性质、成份和结构特性,物化性质,岩体风化程度等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因。
兰溪市地层较齐全,岩性以各类细碎屑岩为主,次为碳酸盐岩、粗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等,还有少量的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不同地层单元和岩性组合引发地质灾害的概率相差悬殊(图2)。
图2 地质灾害与岩组关系直方图
软质层状红色细碎屑岩组(SRf),由白垩系上统金华组,下统横山组、劳村组组成,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等,岩石抗风化能力弱,易风化破碎,常构成剥蚀低丘地貌,缓坡坳沟地段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层较发育,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该区分布地质灾害点32处,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占全部现状地质灾害点的45.0%,该岩组地质灾害点密度为0.05处/km2(32处/617.92km2),如不考虑金华组分布的红层垅岗丘陵区,该岩组地质灾害点密度为0.09处/km2(32处/363.11km2)。
软质层状细碎屑岩岩组(Sf),由白垩系下统寿昌组,侏罗系中统渔山尖组、马涧组,二叠系下统梁山组,石炭系下统叶家塘组、中统藕塘底组,奥陶系上统长坞组等组成,主要岩性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细粒碎屑岩。
岩石易风化破碎,常构成构造侵蚀剥蚀丘陵、剥蚀低丘地貌,缓坡坳沟地段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层较发育,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该区分布地质灾害点25处,以滑坡为主,次为崩塌,占全部现状地质灾害点的35.2%。
该岩组的现状地质灾害点密度为0.1处/km2(25处/248.46km2)。
坚硬块状中性侵入岩岩组(Qd)分布现状地质灾害点7处,点密度为0.178处/km2。
该岩组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玢岩,地质灾害分布地段浅部风化较强烈,岩石风化破碎。
2.3 地质构造
境内地质构造中等复杂,构造条件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因素之一,其中以断裂的作用较为明显。
断裂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断层带及其附近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岩体中的节理裂隙面,属软弱结构面,在外因诱发下易发生岩质滑坡和崩塌。
残坡积层与基岩接触带往往成为软弱结构面,诱发土质滑坡。
层状岩类层面也往往是不利结构面,易发生顺层岩质滑坡。
3 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1 自然因素(降雨)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有密切的关系(图3)。
5-6月份为梅雨季节,共发生地质灾害55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7.5%;7-8月份为台风季节,共发生地质灾害7处,占8.2%。
从年份上看,1998~2013年16年里,2002年降雨量最为丰沛(年均降雨量2083.48mm),也是地质灾害发生最多的一年(24处,占现状地质灾害总数33.8%),次为2005年(13处)、2010年(10处)和2008年(9处),共占现状地质灾害总数的78.9%,该几年也是兰溪市年际降雨量较大的年份。
3.2 人为因素
人类工程活动为本市地质灾害的最主要诱发因素,71处现状地质灾害点中因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点63处,占全部地质灾害点的88.7%;自然因素的地质灾害点8处,仅占全部地质灾害点的11.3%(图4)。
图4 地质灾害引发因素统计直方图
1)开挖边坡:修建道路、扩地造房、建材开采和水库建设工程,都需要开挖边坡。
不合理的开挖边坡,使稳定的自然斜坡形成高陡边坡,破坏了山体的自然应力平衡,在自身重力作用和外力诱发下,产生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本市切坡建房、修路、水利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点分别为36处、17处、4处,分别占总灾害点的50.7%、23.9%、5.6%,可见开挖边坡是诱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坡地开垦:山区农村房前屋后及周边的斜坡,在大于25°的陡坡上,开垦种植毛竹、果树极为普遍。
这种开垦种植活动,破坏了表层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同时有利雨水渗入地下,加速岩体的风化破碎和不稳定结构面的形成与发展,是形成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兰溪市境内有5处地质灾害点是陡坡开垦种植诱发的,占现状地质灾害点的7.0%。
3)废弃岩土堆积:人为的随意废弃碎石和碎石土堆积也是造成潜在地质灾害的根源,如灵洞乡白坑泥石流就是因矿山开采弃碴无序堆放引发。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地质灾害多发于地质环境条件脆弱、人工工程活动强烈
的区域。
针对兰溪市地质灾害现状,兰溪市通过以下一系列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1)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会同气象部门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等,并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值班等制度。
(2)加强地质灾害知识宣传,提高了群众避灾防灾意识。
(3)规范人类工程活动,保护地质环境。
(4)大力推进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兰溪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2009.
[2]兰溪市2013年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总结报告,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