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模型的研究进展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 究进展
黎 海 英
(六 枝特 区岩脚镇农业服务中心 553400)
摘 要:随着人 口的增加 ,人们对粮食 的产量 的要 求也在不 断的提高 ,而玉米作 为我国第 二大粮食 作物 ,所 以我们 有必 要对玉 米 栽培技术进行研 究。本文将从培育玉米 的品种 、玉米 的播种、种植密度 、合理的施肥 、灌溉技 术以及化控相关 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对 玉米 高产栽培技术进行 相关的介绍 ,然 后对 玉米高产栽培技 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做简要 的介绍 。对今 后的进一 步提 高玉米 的产量方法 与 途径做简要 阐述 ,明确研究方 向,希望对读者有所 帮助。
段的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的创新 、技术 的实质 以及对玉米 提高产量 的技
术不 断的进行攻关 ,以确 保我 国的玉米产量得 以提高。表 l是我国玉米
高产技术的发 展历程,从表 1中可 以看出 ,玉米 的栽 培技术在不 断的发
展,我们 需要科 学技术 作为基础 ,对玉米的品种加 以改 良,对玉米采取必
增产技术实质 利用
种体冠层营养 改良 群种体冠层营养和土体营
养同步改 良改良
玉米 高产和有 玉米高产和有利用增产 玉米i匪产和有利 用堠产基
玉米增产 因子 利增产基 因的 基因开发启用过程 中玉 因开发启用过程中玉米群
开发与启用 米群体冠层营养改 良 体冠层 营养和土体营养 的 同步
增产技术途径 壮个体 大群体下壮个体 足群体下壮个体 、高积累 3.4 灌溉对玉米产 量的影响
3 农艺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1 品种 对 玉 米产 量 的影 响 玉米 品种 对玉米的产量 的影响极大 ,随着 对玉米研 究的不断 的深
国内外农作物遥感估产的研究进展

引言
引言
遥感光谱技术是一种利用遥感器获取农作物光谱信息,并据此进行农作物估 产的方法。它具有快速、无损、大面积等优点,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 持。本次演示将介绍遥感光谱技术在农作物估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 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
近年来,遥感光谱技术在农作物估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包括激光诱导 击穿光谱技术、成像光谱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等。其中,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 术通过分析农作物的光谱反射和吸收特征,能够准确测定农作物的化学成分,进 而估算其产量。
1.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比
在国内,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机构也在遥感估产方面进行了大量 研究,提出了多种基于遥感的农作物估产方法。例如,利用多光谱遥感影像和作 物生长模型,对北方冬小麦产量进行估算,为区域农业管理和粮食预购提供了有 效手段。
2.影响因素分析
2.影响因素分析
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品种、种植制度等。这些 因素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之间存在差异,会对遥感估产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例 如,在水稻生长季,苗期渍水、生育期高温等气候因素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产 生影响。另外,不同品种和种植制度的水稻对遥感信息的响应也会有所不同,从 而影响估产的准确性。因此,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的影响,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文献综述
统计模型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农作物遥感估产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遥感影像 作为自变量,将农作物产量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然后利用模型对农作物 产量进行预测。统计模型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农作物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化, 但需要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处理。
文献综述
光谱指数法是基于农作物光谱特性的遥感估产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遥感 影像的光谱信息建立农作物估产模型。光谱指数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农作物的生 理和生化变化,但需要选择合适的光谱指数和建立准确的估产模型。
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17条) 1.杨彦忠.玉米蛋白质品质改良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科技,2001,(3):3~5. 2.王振华,亢伟民,张新.高淀粉玉米及其开发利用[J].玉米科学,2002,10(3):90~92. 3.陈绍江.高油玉米发展回顾与展望[J].玉米科学,2001,9(4):80~83. 4.汪黎明,石德权,等.高翰氮酸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作物学报,1994,20(4):446~452. 5.蓝希舞.高蛋白与高翰氮酸玉米杂交后代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遗传及选育[J]].北京农业科学,1999,17(3):7~10. 6.刘仁东,石德权,等.玉米籽粒含油f的配合力、方差成分和遗传力及其AV作用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1992,25(6):52~57. 7.赵元增.玉米品质性状遗传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23(增):42~45. 8.师惠英.玉米品质育种工作探讨[J].甘肃农业科技,1995,(6):5~6. 9.王振华,王永普,等.以蛋白质为主的玉米遗传育种概况[J].种子,1994,(3):33~36. 10.朱丹,郑大浩,等.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性[J].延边大学农学报,2000,22(2):96~101. 11.蒋基建等.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间相关和配合力分析[J].延边农学院学报,1987,(1):1~14. 12.吴显荣,粱鸿秋.玉米氮荃酸的生化分析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1,(1):77~83. 13.宋同明.含油量选择与玉米籽粒的品质改良[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12(3):251~256. 14.祁新,赵颖君,等.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玉米科学,2001,9(1):26~30. 15.祁新,赵颖君,等.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01,26(3):32~35. 16.王振华,王义波.普通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优势相关分析[J].玉米科学,1998,6(3):25~28. 17.李九云.玉米资源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河北农作物研究.1993,(3)18~11.
国内玉米单倍体诱导及籽粒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科学 2020,45(6):28-31,85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Sciences DOI:10.16423/ki.1003-8701.2020.06.008国内玉米单倍体诱导及籽粒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王化冰、刘励蔚\朴莲玉\唐铭\冯咏琪2,修荆昌h(1.吉林省农作物新品种引育中心,长春130000;2.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长春130000)摘要: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具有缩短育种周期、改善远缘杂交不亲和等优势,在玉米育种科研单位和企业中应用十分 广泛,并与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并称为现代玉米育种三大技术。
单倍体育种的核心是利用孤雌生殖 诱导系诱导产生单倍体,进而加倍形成DH系,为配制杂交组合提供材料基础。
中国在该技术应用上起步较晚,但发展 速度较快。
本文就孤雌生殖诱导系的诱导机理、诱导系的选育和单倍体籽粒鉴定方法=个方面,综述了我国在玉米单倍 体育种诱导及鉴别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玉米;单倍体;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877(2020)06-0028-04Research Progress on Maize Haploid Induction and Grain Identification in ChinaWANG Huabing',LIU Liwei1,PIAO Lianyu',TANG Ming1,FENG Yongqi2,XIU Jingchang'*(1.Jilin Province Crop Introduction and,Breeding Center of New Varieties,Changchun 130000; 2.Jilin Provincial Seed Management Station,Changchun 130000, China)Abstract:The technology of maize haploid breeding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ning the breeding cycle and improving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compatil)ility.It is widely used in maize breeding research units and enterprises.Maize haploid breeding technology,transgenic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technology constitute three major technologies of modern maize breeding.The core of haploid breeding is to use parthenogenet-ic induction lines to induce haploids,and then to double to form DH lines,providing a material basis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hybrid combinations.China started lat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l>u t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aize haploid breeding in China in three aspects of selection,the induction mechanism of parthenogenetic induction lines,selection of induction lines,and haploid identification methods,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in this direction.Key words:Maize;Haploid;Research progress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以其能显著缩短育种周期,改善远缘杂交不亲和等优势被育种工作者广泛应用。
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为后续内容提供了铺垫。
在我们详细讨论了我国玉米间作技术现状,玉米与豆类植物、蔬菜、果树以及其他作物的间作技术研究。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玉米间作技术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玉米、间作技术、豆类植物、蔬菜、果树、作物、研究进展、我国、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现状、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广泛栽培于我国各地,但传统的单一种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玉米间作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探讨。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我国玉米间作技术的现状及进展,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的农田间作模式,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研究和应用不同种类作物间作的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土壤病虫害发生的风险,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率,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深入研究玉米与豆类植物、蔬菜、果树及其他作物的间作技术,还可以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优化农田资源配置,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对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2. 正文2.1 我国玉米间作技术现状我国玉米生产的间作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玉米与豆类植物的间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玉米农田生态系统蒸散发模型参数优化

2022年1月灌溉排水学报第41卷第1期Jan.2022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No.1Vol.4133文章编号:1672–3317(2022)01-0033-08玉米农田生态系统蒸散发模型参数优化邱中齐1,周琳琳1,刘红娟1,田强龙1,赵子敬1,张晓梅2,魏国孝1*(1.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2.会宁县太平店镇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白银730799)摘要:【目的】在无法根据实测值得到具体模型参数的地域,对经验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区域蒸散发模型的精度。
【方法】通过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试验水文气象观测数据集中的大满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的数据,研究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蒸散发模型优化问题。
采用差分进化自适应算法,以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为优化目标,引入能量闭合因子对模型参数的优化,核心思想为贝叶斯理论,通过构造多条马尔科夫链来估计参数的后验信息;引入传统评价指标包括决定系数(R 2)、线性回归斜率、均方根误差(RMSE )、一致性指数(IA )、纳什系数(NSE ),对Shuttleworth-Wallace 原模型和优化后模型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模拟性能进行评价。
【结果】模型校准期,优化后模型相对于Shuttleworth-Wallace 原模型在模拟潜热通量时,均方根误差降低52.46%,一致性指数提高17.3%;优化后模型在模拟潜热通量时,纳什系数达到0.82。
在模拟感热通量时,优化后模型相对于Shuttleworth-Wallace 原模型的评价指数提高不明显。
模型验证期,优化后模型相对于Shuttleworth-Wallace 原模型在模拟潜热通量时,均方根误差降低50.51%,一致性指数提高14.46%;优化后模型模拟潜热通量时,纳什系数达到0.80。
在模拟感热通量时,优化后模型相对于Shuttleworth-Wallace 原模型的评价指数提高不明显。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模型模拟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模型模拟研究进展任景全;王连喜;李琪;吴荣军;吴东丽【摘要】概述了我国在未来气候变化下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模型模拟研究的概况,主要包括粮食产量和敏感性、脆弱性研究.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式相结合的模型模拟研究是目前的主流方法.虽然我国的模型模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当前研究所用的作物模型大多是国外的模型,国内的模型模拟水平还有待提高.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气候模式本身、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应用技术的不确定性、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和农业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等方面应进行重点研究,为准确评价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39)004【总页数】4页(P136-139)【关键词】作物模型;气候情景;气候模式;脆弱性【作者】任景全;王连喜;李琪;吴荣军;吴东丽【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1+3气候变化是指大气长时期统计状态的变化,即一段时期内气候要素的统计与另一段时期统计量之间的差别[1]。
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正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
在将来的大气CO2浓度倍增的情况下,运用区域气候模型RegCM2进行模拟,发现年均温度将会增加2.7℃,年降水量会增加25%。
考虑到气溶胶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温度增加将会减少到2.0℃,降水增加将减少到19%[2]。
粮食干燥过程水分迁移变化及模型研究进展

粮食 干燥 最 核心 的就 是水 分迁 移 问题 。谷 物籽
收 稿 日期 :0 01— 1修 回 日期 :0 1O— g 2 1 一02 ; 2 1 一60
基 金 项 目 : 家 “ 一 五 ” 技 支 撑 计 划 项 目子 课 题 : 食 干 燥 品 质 质 量 评 价 方 法 研 究 ( 0 6 AD0 B 6 3 国 十 科 粮 20B 8 0— ) 作 者 简 介 : 军 虎 ( 9 4)男 ,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谷 物 科 学 及 品质 控 制 与 检 测 。 成 1 8一 , 硕 研 通 讯 作 者 : 显 青 ( 9 4)男 , 授 , 士 , 周 1 6一 , 教 博 主要 从 事 谷 物 科 学 及 产 后 加 工 与 利 用 研 究 。
ABSTRACT : an dr ng w a n i p t n oc s r i t r g p o e sn nd t a po t ton. Gr i yi s a m or a tpr e s ofg an s o a e, r c s ig a r ns r a i The pu p e o r i a r os f d yng w s
题 。研究 粮 食干 燥过 程 中水分 迁 移变 化来 改 良现代 干 燥设 备是 解决 问题 的一个关 键 环节 。 1 国 内外 研究 现状
1 1 粮 食 干 燥 过 程 水 分 变化 研 究 .
度 和单 位风 量等 因素 不是 影响 干燥 后玉 米水 分不 均 匀度 的主要 因素 。杨 洲等 [ 针对 南方 双季 稻 区高 湿 2
2№ ,
粮 媳 及 储 一 良 盈 仓
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徐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摘要作物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程把植物生长过程在计算机上表达出来,其可以帮助科学家概化和联系复杂的作物生长现象、理解耕作系统的过程、预测产量、预报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以及优化、利用、管理土地和水资源,是农业研究的强有力工具。
但在实际模拟应用中作物模型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作物模型参数获取与校准难、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模型结构和模型输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等。
该文简要地对作物模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作物模型研究方面的不足,并对作物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今后的模型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模型;模型分类;单一模型;综合模型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4-0026-07作物生长模拟模型(Crop Growth Simulation Model)简称作物模型。
最早定义作物模型的是Edwards D,其在Guide to Mathematical Modeling中提到,作物模型是用数学公式表达作物的生长过程[1];Sinclair TR 认为作物模型是利用计算机对作物动态模拟的一种技术,使其成为教学、研究、管理和政府决策应用中的重要工具[2];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下了定义,戚昌瀚认为作物模型是建立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间的动态关系,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对产量差异进行解释[3]。
不同学者对作物模型的定义尽管不尽相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即如何通过数学方程把植物生长的过程表达出来。
作物模型能很好地解释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强调作物生理生态等功能的表达,为复杂的现象建立联系。
作物模型与环境科学、生态学、水利学、科学、植物科学等紧密联系,并对气候变化进行预测,根据气候变化的影响对作物产量进行预测,为农户生产决策提供依据,为作物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农业高产、优质、平稳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模型的产生,使科研工作者对作物的研究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作物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

0引言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简称作物模型,用以定量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反应。
该模型综合了作物牛理、生态、气象、土壤、水肥、农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和技术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
核心是对整个作物生产系统知识的综合和对生理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量化。
它的建立有利于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综合集成,同时也是作物种植管理决策现代化的基础。
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使得科学研究避免在不同的地方重复相同的试验。
目前的作物模拟模型虽然借助3S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国内外作物模拟模型研究进展1.1 国外作物模拟模型研究进展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作物生理动态机理认识的不断加深,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得到了初步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以荷兰、美国、澳人利亚这3个国家所发展的模型影响为主。
1.1.1荷兰作物模拟模型1965年,de wit对叶冠层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奠定了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基础。
de Wit学派的第一个模型ELCROS(初级作物模拟器)是用于探讨不同条件下的作物潜在生产水平,模型包含了详细的、具有机理性的冠层光合作用部分、描述器官生长速率的部分及有关呼吸作用的最初设想。
在其基础上又发展了BACROS(基本作物模拟器)模型和ARID CROP。
de Wit学派的第一个概要模型SUCROS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具有通用性。
世界粮食研究中心在SUCROS的基础上开发了WO—FOST作物模型,着重强调在定量土地评价、区域产量预报、风险分析和年际间产量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等方面量化中的应用。
MACROS 模型作为SARP计划的一部分是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机理性作物生长模拟模型,该模型可以模拟作物潜在生产力、水分限制和养分限制条件下的作物生长。
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进展

降, 合理 密 植 可 以使 群 体和 个 体 协调 发 展1 合 理 的密 度 是 7 1 。 玉米 利 用 具体 生 态 环境 中光 热 资源 构建 良好群 体 结 构 、 优 化群 体 生理 指标 的基 础 。 因此 , 确定 玉米 最适 密度 历来 是 玉
期变 化 有 关 , 与 品 种无 关 。 但 因此 , 时播 种 是提 高玉米 产 适 量 的 一项 重要栽培 技术 , 有增 产 、 具 增收 的作 用 。
1 . 种 植 密 度 方 面 2
产量 达 1 . t约 占全 国粮食 总产 量的 13 。 我国总 产 的 3亿 , /t 在 ”
玉 米 是单 株 生 产 力较 高 的作 物 , 密度 ( 种群 大 小 ) 玉 是
高 , 我 国玉米 生 产 的现 状 决定 了提 高产 量 只能 依 靠提 高 而
玉米 单产 。 玉米产 量 的高低 是 各项措 施综 合作 用 的结 果 , 提 高玉 米产 量 的主要 途径 是选 育和 推广 优 良杂 交种与 改进 栽 培技 术P 1 世 民等 1 究认 为 , 用玉 米新 品种 是最 简 单 -。 6杨 7 1 研 利
几次突 破 中 , 米 起 到 了很 大 的作 用 。 据专 家 预 测 ,0 0 玉 根 23
年 我 国 粮 食 总 产 需 求 为 73亿 t而 玉 米 总 产 将 占到 粮 食 总 . ,
产的 1 , 1 才能确 保该 目标 的实现 。 3 显
Yu n nVoain l n e h ia C l g o A r u ue Ku migYu n n6 0 3 ) na c t a dT c ncl ol e f gi h r , n n o a e c n a 5 0 1
作物生长模型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作物生长模型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韩健;池宝亮【摘要】随着农业作物学科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至今经历了从定性的概念模型到定量的机理模型、从作物的生理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发展成为综合的作物应用模型的发展历程.在简要介绍国内外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进程、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rops and computer sciences, the study of crop growth model began develop extremely fast from 1960s, covering a series of stages from simple to complex, from empirical description to process anal sis, and 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rop growth model research, applicat; progr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rop models research. Finally, t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s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8【总页数】4页(P900-903)【关键词】作物生长模型;发展现状;生产决策;生态环境【作者】韩健;池宝亮【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1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与现代系统分析理论的日趋成熟为作物生长发育量化分析和生产决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作物生长模型研究及模拟技术的发展[1]。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1. 引言1.1 玉米抗倒伏性研究背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主要用途包括食用、饲料和工业原料。
玉米在生长期间易发生倒伏现象,导致产量损失和农民收益减少。
研究玉米的抗倒伏性成为当前玉米遗传育种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玉米抗倒伏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长期间的植株结构、根系发育情况、生物逆境胁迫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些与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的基因,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式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通过对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分子机制和农艺措施的研究,可以为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对玉米抗倒伏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益的提高。
【字数: 204】1.2 研究意义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玉米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玉米折断倒伏,影响产量和质量。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玉米抗倒伏性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倒伏的玉米植株易受病虫害侵袭,导致产量减少;倒伏的玉米也会增加收获困难,影响收获效率。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可以有效减少农民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提高玉米抗倒伏性也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粮食品质和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
提高玉米抗倒伏性,可以增加玉米单产,提高玉米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对于提高农业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正文2.1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玉米抗倒伏性是指在恶劣环境下玉米植株不易发生倒伏现象的能力,是玉米育种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的发现和功能解析。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转录组学和基因定位分析,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玉米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基因。
我国玉米孤雌生殖研究进展

双亲体细胞 分裂周期 的不 同步 ,导 致某一亲本染 色 体丢失 ,从 而 引发单倍 体或 者纯合 二倍体 的胚 。亲 缘关 系较远 的花粉一 般很难使母本 的卵细胞受精 , 但却能刺激 卵细胞单性 发育 ,由此 可产生单倍体或 经核 内复制 形成双倍体 。朱庆麟等 用失活 花粉 、衰 老而丧失受精 能力的花粉 、无授粉能 力的幼嫩花粉
农 业 科 技
汉中科技 21f 0o 第2
我 国玉 米 孤 雌 生 殖研 究 进 展
张增 川 ,李 勤,尹素芬 ,龙德祥 ,徐 海 军 ,邓根 生
l 汉孤雌生殖的种类 、诱导方法 、鉴定7  ̄、孤雌生殖在 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诱导发生机 5, 3 制和孤雌生殖诱导系六个方面 ,对我 国玉米孤雌生殖研究进行了较全面 的综述 ,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 玉米育种研究提供借鉴 。 关键 词 :玉米 ;孤 雌生殖 ;诱导系 ;研究进展
2 孤雌 生 殖 的 诱 导 方 法 孤雌生殖 。
离体孤雌生殖 是指通过离体培 养未受粉 的子房 或胚珠 ,使未受精 的卵细胞生 成再生植株 的过程 。 黄国 中等在 离体 条 件 下 ,利 用 l 种不 同的玉 米 材 6 料 ,将 未受粉 的雌 穗进 行 整 个直 插或 切 断直 插培 养 ,成功获得结实 ,傅迎 军 以黑龙江省 l种玉米 杂 8 交种为材料 ,研究 了影 响离体孤雌 生殖诱导率的 条 件 ,发现只有用处于成熟胚 囊期 的雌 穗接种 ,才有 可能诱导孤雌生殖结实 。
16 ) S ra(9 4分别 建立 了相 当完善 的标志 系 9 6和 a r16 ) k 统 宋 建成 认为显性 基 因R j P 联 合应用 町有效 n n 和 识别玉米孤雌生 殖单倍体 。著 名1 N vj标记基 因  ̄ aa 3 o R n是 利用较成功 的 。S R -j S 技术 是 目前应用最 多且 最可靠的方法
国外作物模型区域应用研究进展

国外作物模型区域应用研究进展国外作物模型区域应用研究进展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作物产量的稳定性成为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物模型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外作物模型在区域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各个国家在作物模型研究上的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作物模型的定义与发展作物模型是利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作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进行建模的工具。
通过模拟气象、土壤、水肥等环境要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作物模型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孤立到综合的演变过程。
目前,主流的作物模型有APSIM、DSSAT、ALMANAC等。
二、区域应用研究进展1. 模型改进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诸多国家对作物模型进行了改进和发展。
例如,澳大利亚的APSIM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小麦、大豆等作物,不断优化和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
美国的DSSAT模型则致力于完善作物模拟的生物学机制,并加入了种植管理和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 气候变化下的作物适应性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国外学者通过作物模型模拟气候变化对作物的适应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欧洲的作物模型研究发现,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玉米的产量将出现下降,而小麦的产量增加。
3. 区域管理优化作物模型在农业区域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荷兰利用作物模型模拟了不同灌溉和施肥方案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管理建议。
美国的作物模型研究则探索了冬小麦的灌溉管理和种植时期对产量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三、发展趋势展望1. 数据共享与模型集成今后,作物模型的发展将趋向于数据共享与模型集成。
各个国家的作物模型研究需要共享数据,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能力。
同时,需要将不同的作物模型进行集成,实现更全面、准确的作物产量预测。
2. 模型精度与适用性的提升未来的作物模型需要更加精确地模拟作物生长的生物学细节,尤其是受到环境因素和灌溉管理等的影响。
WOFOST模型的研究进展

WOFOST模型的研究进展朱津辉;戴萍;朱凯全;陈雨;范禹辰;李吉;冯冬蕾;曲骅倩【摘要】世界粮食作物研究模型( WOFOST模型)引入我国以来对其的研究与应用日趋成熟,发展方向正从研究阶段向业务应用阶段转变。
简要分析了WOFOST模型及其发展历史,并阐述了国内外WOFOST模型的研究进展,以期推进WOFOST模型在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业务领域中的应用,提升我国农业气象现代化水平。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WOFOST ( World Food Studies) model, the research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 have been grown up day by day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ransformed from the research phase to the application stage.WOFOST model and its development course was analyzed, the research advance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elaborated, so as to promote its application in 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s in China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modernization level.【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28【总页数】4页(P194-196,202)【关键词】WOFOST模型;发展历史;农业气象;业务领域【作者】朱津辉;戴萍;朱凯全;陈雨;范禹辰;李吉;冯冬蕾;曲骅倩【作者单位】辽宁省气象信息中心,辽宁沈阳110166;辽宁省气象信息中心,辽宁沈阳110166;民航东北空管局气象中心,辽宁沈阳110043;辽宁省气象信息中心,辽宁沈阳110166;辽宁省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沈阳110169;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气象局,辽宁本溪117200;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气象局,辽宁本溪117200;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气象局,辽宁本溪117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3%,不到发达国家的25%[1],耕地面积的缩小、人口的增加与资源紧张的矛盾将始终存在。
玉米模型与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1 玉 米 生 长 模 型 的开 发 研 究 进 展
面 积 的 动态 变化 所 引 起 的 光 合 面 积 的 变 化 :7) 育 和 器叶 花 果 贮 2 0世 纪 6 0年 代 中后 期 , 国和 荷 兰 率 先 开 展 了作 物 生 长 模 型 型 , 括 阶 段 发 育 、 态 发 育 和 新 器 官 ( 、 、 、 、 藏 器 官 ) 美 () 包 叶 开发 研 究 。 荷 兰 的 模 型 研 究 注 重 对 生 物 机 理 性 和 作 物 共 性 的 描 述 , 的 形成 ;8 衰 老 模 型 , 括 根 、 等 器 官 的 衰 老 与 死 亡 对 玉 米 生 长 () 田 温 水 肥 对 作 物 的 形 态 发 育 和 阶 段 发 育 上 的 差 异 性 描 述 相 对 薄 弱 。 美 国 的 的 影 响 ;9 田 间管 理 模 型 , 间 管 理 措 施 对 光 、 、 、 的 时 空 分 布与数量改变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 量的影响。 作 物 模 型 开 发 研 究 则 强 调 “ 候 、 壤 、 物 和 管 理 ” 统 的 综 合 性 气 土 作 系 已 开 发 的 玉 米 模 型 可 以分 为 3个 层 次 水 平 : 一 层 次 的模 型 只 第 与模 型 的 实 用性 。 至 今 全 世 界 开 发 出 的各 种 植 物 ( 括 大 田 作 物 、 包 含 有 基 本 生 理 过 程 模 拟 模 块 , 对 温 度 和 辐 射 有 响 应 , 用 于 玉 米 只 可 园艺 作 物 、 木 与 森 林 、 原 牧 草 ) 长 模 型 已 愈 百 个 。 树 草 生 光 温 生 产 潜 力模 拟 , 二 层 次 的 模 型 还 包 含 了 土壤 水分 平衡 模 拟 子 第 现 得 到广 泛 应 用 的 玉 米模 型 是 美 国 的 C R S 2( 物 与 环 境 E E , 作 3 除 还 资源 综 合 系 统 ) 列 模 型 。 另 外 还 开 发 出 了 包 括 E I 和 程 序 , 光 温 效 应 外 , 可 计 算 水 分 有 效 性 对 玉 米 生 长 和 产 量 的 效 系 PC 可 温 水 第 C OSS R P Y T在 内的 多作 物 长 时段 通 用 模 拟 模 型 1 个 。 此 外 , 、 应 , 用 于 玉 米 光 、 、 生 产 潜 力模 拟 ; 三 层 次 的模 型 又 增 加 了 0余 英 土壤 氮 素 平 衡 模 拟 子 程 序 , 含 了 土 壤 氮 素 有 效 性 , 肥 对 玉 米 生 包 氮 澳 、 等 国也 相 继 开 发 出 了一 批 作 物 模 型 。 加 水 用 我国的作物模型开 发研 究开始 于 8 0代 中期 。9 0年 代 以 后 中 长 和 产 量 的效 应 以 及 氮 素 、 分 和 气 候 因 素 的 交 互 作 用 , 于 玉 米 光 、 、 、 生 产 潜 力模 拟 。 温 水 氮 国 农 科 院 农 业 气 象 所 将 C R S一玉 米 模 型 汉 化 , 苏 省 农 科 院 采 EE 江
关联分析及其在玉米中的研究进展

1关联分析现状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群体中分子变异与表型变异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发现基因、定位基因以及对基因进行功能性分析的基本工具。
关联分析最初普遍应用于人类疾病,尤其是在Alzheimer病和膀胱纤维症的研究中。
目前,在鉴定1型和2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哮喘、心肌梗塞、回肠炎、高血压、肿瘤等疾病的致病基因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报道。
在模式动物果蝇中也有与抗菌免疫变异、寿命、体色、翅形等相关的报道。
在植物研究中关联分析则刚刚起步,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对许多植物物种基因组中的LD 结构缺乏了解。
植物关联分析最初以玉米为研究对象。
自1983年Riven等分别应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玉米进行遗传分析以来,加之各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促进了玉米遗传学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效便捷的分子标记————SNPs的出现,以及基因组测序技术日臻成熟和完善,玉米遗传学研究将进入基因组研究时代。
Thornsberry等突破植物群体结构的障碍将其成功引入玉米开花期变异,至今已有大量在植物中进行关联分析的成功报道。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基于LD的关联分析可能是基因功能验证和基因挖掘的一种有效手段。
玉米关联分析中最典型的是玉米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与代谢产物的相关分析,在研究淀粉代谢途径的6个关键酶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及LD程度的基础上,Wilson等选择各基因的几个重要区段进行关联分析,发现6个基因中有4个与籽粒各成分和淀粉糊化特性的一些指标呈显著相关。
Szaima等通过关联分析发现ael启动子区域的2个多态性位点和whpl启动子区域的1个多态性位点与玉米可凝性球蛋白的积累有关。
2004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启动了“遗传多样性挑战计划”、美国科学基金会开始资助“玉米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研究专项”,这充分显示了关联分析在玉米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基因组学在玉米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发掘中应用十分广泛。
其中,基于LD关联分析和SNPs以其诸多优势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关联分析为优异基因和等位基因的发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5-0906(2009)03-0130-04我国玉米模型的研究进展魏俊凯1,2,温暖1,郑国清1,2(1.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郑州450002;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郑州450002)摘要:简要介绍了2003年以来我国对玉米生产模型、玉米管理知识模型、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模型进行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在玉米模型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不足,许多模型在生产与科研上不能得到广泛应用,指出我国在玉米模拟技术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向模型综合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增强模型的实用性,扩大应用范围。
关键词:玉米;作物模型;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Maize Model in ChinaWEI Jun-kai1,2,WEN Nuan1,ZHENG Guo-qing1,2(1.Agronomy Colleg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2.Agricultural Economy&Information Research Center,Henan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Zhengzhou450002,China)Abstract: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maize production model,maize manage-ment knowledge model and maiz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model in China since2003,and put forward the limita-tions of China’s maize model study.With the deficiency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iability,the most models could not be widely used on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This paper also pointed out the study of China's maize model technology which should be developed with integration,network-based and intelligent,to enhance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model,and exp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Key words:M aize;Crop model;Research progress60年代作物模型开始研究并迅速发展起来,最初构建作物模型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其目的是通过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数学解释,更好地认识作物本身的特性。
后来由于研究新视野和新问题的发现,作物模型的解释和预测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许多基于应用目的的作物模型迅速发展起来。
作物生长模拟研究最早起源于荷兰和美国,不仅能模拟作物的生长和生理过程,还能模拟土壤水分平衡与养分平衡过程,可以帮助初步筛选适宜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环境和各种类型土壤的新品种,也可以用于预测产量、管理决策等。
收稿日期:2008-09-23;修回日期:2008-11-24作者简介:魏俊凯(1980-),男,河南偃师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信息技术。
郑国清为本文通讯作者。
我国玉米模型研究起步较晚。
曹永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将美国的CERES-M aize模型引入我国并进行汉化,开始对玉米生长过程进行模拟研究[1]。
在模拟玉米发育各主要生理生态过程的同时,又在管理知识模型和遥感监测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很大成就。
1玉米生长模型1.1玉米生长发育各主要生理生态过程的模拟模型王康等[2]根据气象条件和土壤水分、氮素状况计算夏玉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进而逐日计算干物质增长过程,建立了夏玉米生长和吸氮的耦合作用模型,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夏玉米光合作用、干物质生长和根系吸氮过程。
宋有洪等[3]依据实验确立的器官生物量-形态关系,建立了器官形态构建模型;李海春等[4]采用人工接种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空动态,对其动态数据利用SAS软件构建该病害传播玉米科学2009,17(3):130~133Journal of M aize Sciences动态的逻辑斯蒂高斯模型。
邓天宏等[5]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结合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长规律和1994~2000年冬小麦、夏玉米田实测土壤湿度资料,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水分预报及优化灌溉的计算机模型。
王石立等[6]建立了东北玉米冷害预测模型。
高如泰等[7]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域,建立并验证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壤水、热、氮和作物生长联合模型。
张旭东等[8]通过对连续4年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研究,建立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与积温之间的归一化模型,提出了精确的且惟一确定的归一化方法。
柳云龙等[9]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和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建立了以土壤水分垂直一维流方程为基础的土壤水分平衡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
孔德胤等[10]利用实测资料和Logistic方程,分覆膜和裸地两种情况建立玉米根系和地上部分干物质随地积温变化增长的动态模型。
1.2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模拟研究王育光等[11]在分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与作物干物质累积量及干物质累积量与气候产量等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作物生长动态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四大主栽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及小麦的产量预测。
郑国清等[12]根据“物质-能量转化-能量平衡”理论及作物生理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以田间试验数据和搜集相关区试资料为基础,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数学物理方法等手段,建立了玉米群体光合生产动态模拟模型,模型考虑了群体叶面积动态、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向各器官的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等主要生理过程。
然后以此为基础,研制了玉米产量形成模型。
王纯枝等[13]将NOAA-14AVHRR遥感获取的冠层温度信息引入作物生长模型,利用冠层温差计算作物水分胁迫系数,近似地估计区域作物实际生长速率和产量,进而建立了遥感-作物模拟复合模型PS-X,提出了估算区域作物实际产量的方法。
高永刚等[14]通过对作物长势监测系统在黑龙江省四大作物产量预测中的应用进行改进并检验,解决了用统一参数对复杂气候区域作物生长过程模拟的局限性。
黄振喜等[15]以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果穗叶的光合特征参数来评价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的夏玉米光合生理活性,以Richards 模型拟合子粒灌浆过程,探讨产量15000kg/hm2以上夏玉米子粒灌浆期的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陈振林等[16]利用人工气候箱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玉米植株分别进行低温处理,通过控制试验分析了低温、干旱以及二者合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WOFOST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低温、干旱以及二者合并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郭银巧等[17]依据养分平衡的原理,在综合量化土壤理化特性、品种遗传特性、水分管理水平和产量目标等因子与玉米肥料运筹方案之间的动态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化和广适性的玉米栽培肥料运筹动态知识模型;曹云者等[18]应用PS123模型对冀东平原地区玉米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模拟,基本能反映该区域的实际生产情况。
近年来我国玉米模型在生长发育和产量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与2003年以前的研究相比,这些模型更具机理性和应用性。
2玉米管理知识模型郑国清等[19]依据玉米生长发育机理和生理生态学理论,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了我国自己的玉米生长发育模拟模型。
将玉米模拟技术和玉米栽培专家知识相结合,历时5年研制出玉米栽培管理信息系统(M CMIS)。
郭银巧等[20]在广泛搜集整理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数据和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对玉米生育指标和调控技术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变异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量化表示,构建了基于作物-环境关系的可适用于不同时空环境的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
郭新宇等[21]将知识工程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玉米管理知识表达体系,通过提炼和解析玉米生育及管理指标与品种类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和定量化算法,建立了具有时空规律的适宜品种选择和播期的动态知识模型。
诸叶平等[22]对玉米数字模拟器进行研究。
该研究将模拟模型的模拟结果存于数据库中,建立玉米生长发育可视化组件,然后读取作物生长发育过程数据库的数据,借助3D MAX软件建立作物的基本模型,并在程序中读取模型数据;郭银巧等[23]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分阶段定量灌溉与玉米和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具有系统性和适用性的玉米水分管理动态知识模型;严定春等[24]对小麦-玉米连作协同模型系统进行研究,该研究以小麦、玉米生长模拟模型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协同模型,建立以协同模型为基础的仿真系统,解决作物生产管理中的协同决策问题;赵春江等[25]通过资料收集和田间观测研究,构建了可描述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叶鞘和节间等器官的主要形态结构参数随叶序变化的形态知识模型。
赵传德等[26]运用系统分析原理和数学建模技131魏俊凯等:我国玉米模型的研究进展3期术,根据不同的地力水平,按照不同的原则,应用相对权重法计算土壤理化环境、播种质量和整地质量等多个生态环境因子对出苗率的综合影响,进而确定适宜播种量,从而构建了基于作物-环境关系、可适用于不同时空环境、不同地力水平和产量目标的玉米适宜密度和播种量确定知识模型。
上述的玉米管理知识模型与以往玉米管理知识模型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独立性好,为以后结合GIS技术、输出不同生态点详尽化的作物生产潜力评价结果和气候变化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提供了条件。
3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模型基于遥感的玉米长势监测与产量估测(简称遥感监测),大多是依托植被指数和农学参数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模型。
利用生长模型进行玉米长势监测与产量估测,虽具有机理性好、精度高和区域性好的特点,但在大范围应用时,一些重要参数如LAI、生物量、冠层温度、土壤水分等的获得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成本。
而遥感监测具有信息提取及时和监测范围广的特点,遥感数据正好可为这些参数的获得提供可靠的信息源,但在监测精度上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林忠辉等[27]以玉米多品种多年试验资料,研究了反映区域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的模拟模型,该模型以积温指标表示的生育阶段为自变量,综合不同地理位置、品种、播期、密度等影响,是一个扩展的Logistic叶面积生长模型,经检验可很好地模拟不同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可用于区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和区域作物生长监测及遥感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