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湖滨带现状与生态修复(叶春,李春华等著)思维导图
太湖水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策略探讨
太湖水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策略探讨作者:刘金根朱文婷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08期摘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太湖水环境治理研究与实践成果,对太湖水环境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政策管理措施和治理技术方法2个维度提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建议,为提高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及当地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太湖;水环境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8-0070-03Discussion on Strategies for Aquatic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mediation in Tai LakeLIU Jingen,ZHU Wenting(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Suzhou,Jiangsu 215008)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combined with the Tai Lake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Tai Lake was analyzed,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Tai Lake were put forward from 2 dimensions of policy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technical method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effect of Tai Lake’s water enviro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Key wordsTai Lake;Aquatic environment problem;Strategy基金项目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NG2017059);太湖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第七期)技术示范类科研项目(JSZC-G2013-191)。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修复课件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
2020/2/12
修复
10
昆明滇池的外海(300km2) 年年蓝藻爆发
1999年后蓝藻爆发面积一般超过20km2
蓝藻年年爆发原因
外源大量入湖,富营养化严重
如2007年滇池水质,TN 3.0mg/L、TP 0.14
mg/L,入湖N P分别超过环境容量的3.5倍、3.6 倍
蓝藻爆发一般指以蓝藻为主藻类爆发
太湖以蓝藻中的微囊藻为优势
巢湖和滇池以微囊藻有时也以鱼腥藻、束 丝藻为优势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
2020/2/12
修复
4
三、“水华”和蓝藻爆 发
“水华”是淡水中较早就有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如太湖巢湖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存在
以往太湖流域称“湖靛”,福建称“铜锈水”。打捞后可作为肥料
蓝藻有很强生命力,适 应极端环境,爆发后极 易形成绝对竞争优势
蓝藻细胞模式图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
2020/2/12
修复
3
二、蓝藻爆发
蓝藻爆发(俗称“水华”爆发)是水 体富营养化后蓝藻快速增殖,高密度 地上浮于较大范围水面,并一般使水 体呈现蓝绿色及发生异味的现象。 蓝藻
爆发并在风作用下富集后的密度更大
0.062mg/L(Ⅳ类),削减40%
治理太湖五类工程技术措施的技术集成为治理湖泊
蓝藻爆发创造出一条新路子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
2020/2/12
修复
24
5、梅梁湖 (太湖北部湖湾124 km2 ) 治理后蓝藻爆发程度大为减轻
梅梁湖是太湖中蓝藻爆发和水污染最严重水域
太湖湖滨带藻密度与水质_风作用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09ZX07101 - 009 , 2012ZX07101 - 009 ) 作者简介: 李春华( 1977 - ) , 女, 山东潍坊人, 助理研究员, 博士, 主要 从事环境 微 生 物、 湖 泊 富 营 养 化 控 制 及 生 态 修 复 研 究, lich@ craes. org. cn. * 责任作者, 叶春( 1970 - ) , 男, 江西九江人, 研究员, 博士, 主要研究 yechbj@ 163. com 方向为水污染控制与水体生态修复,
湖滨带是湖泊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 间的过渡带, 是湖泊水体的保护屏障和健全的湖泊生
[1 ] 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 对维持湖泊生 [1-2 ] .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 态系统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之间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通过逐步回归法确定主要影 响因子; 后者则通过固定因变量与其中一个自变量以 外的其他变量对它们的影响后, 研究这 2 个变量之间 [18 ] 的相关关系, 它反映了事物间的本质联系 . 多元 线性逐步回归法虽然具有预测模型的优势 , 但是建立 在对同一时段大量多次调查基础上 , 为了达到整体模 型的拟合度, 有可能舍弃与因变量密切相关的影响因 . 子 根据采样频度的特点, 该文采用偏相关分析法对 风作用对藻密度分布的影响进 太湖湖滨带水质因子、 行了研究, 以期为探究影响太湖湖滨带藻密度分布的 关键作用因子提供技术支持.
063.滆湖湖滨带的水质现状与修复措施初探
图 3 滆湖湖滨带 2013.4-2014.6 各点位年均值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2 滆湖湖滨带水质富营养化原因
研究发现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退化直接导致其蓄藏和拦截 过滤功能的丧失[2]。湖滨带退化的实质是交错带结构、生态过程受到干扰、破坏和生态功能下降, 而外在表现则是对自然或人为干扰的较低抗性、较弱的缓冲能力以及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9]。 湖滨带是一种生态系统,导致其退化的两大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10]。滆湖湖滨带受 人类干扰较大,如修建农田、大面积的池塘养殖、沿湖建房等,致使湖滨带自然群落的生态结构 破坏,减弱湖滨带较强的缓冲能力,将不能较好地过滤地表漫流、径流或潜流,截留大量的陆源 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对湖泊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影响很大,加剧了滆湖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 根据 2010 年调查资料显示,在入湖河道、区间径流、水产养殖、大气干湿沉降、底泥释放等 污染源中,入湖河流对滆湖污染物的贡献率最大,是滆湖主要的污染源。2010 年度通过入湖河流 进入北部湖区的总氮为 4114.808t,总磷为 297.452t,较 16 年前全湖(1994 年)的 3461.86t(总 氮) 和 290.09t (总磷) 的入湖量分别增加了 652.948 和 7.36t, 分别占氮、 磷增加量的 19%和 2.5%。 滆湖西部湖滨带陆域部分存在大量养殖池塘,水产养殖成为湖滨带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重要 来源,因为养殖业中大量使用颗粒饲料,造成水体中有机物大量沉积,对环境造成隐患。此外对
式中:叶绿素 a(Chla)单位为 mg/m3,透明度(SD)单位为 m;其他指标单位均为 mg/L。
-4-
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1.2 滆湖湖滨带水质年均富营养化评价 从滆湖湖滨带 2013.4-2014.6 各点位年均值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图 3)可以看出,滆湖湖滨带 各处都为中度富营养化,但富营养化程度在空间存在一定差异。高速公路以北的综合营养状态指 数最低为 60.709,大洪港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最高,其值为 69.796,该处水质接近重度富营养化。 在滆湖左侧的浅水区,上游到下游的富营养化程度逐渐降低。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 副本
太湖流域综合管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独特的平原感潮河网特征,迫切需要流域各省(直辖市)加强合作,将水管理纳入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框架内,推行流域综合管理。
一、流域综合管理体制与机制太湖流域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太湖流域管理协调机制,完善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协商机制;划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事权;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协商与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全面建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入太湖河道断面、流域重要江河湖泊控制断面、行政跨界断面水质目标浓度考核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考核。
完善水利良性发展机制,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依法行政(一)流域水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域综合性法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防汛抗旱、规划与建设、水文、水土保持、执法监督管理等七类水法规体系。
流域层面开展制定的主要水法规详见表8-1。
表8-1太湖流域主要水法规表(二)加强水行政执法完善机制,落实措施,提高水事纠纷预防调处能力,建立健全归口管理、分工明确、措施到位、密切配合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的各项措施。
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许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流域内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取水许可、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批等行政许可工作。
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以太湖、望虞河、太浦河等重要流域性河湖为重点,发挥太湖流域水行政执法联合巡查制度等流域与区域执法合作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和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使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加强法制宣传,促进各项水法规实施到位。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一)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研究制定各省(直辖市)用水总量、省际断面和重要河湖控制断面的流量和水量控制指标,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水量分配与调度,编制重要河湖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方案、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取水计划;加强重要河湖控制断面、口门及省际断面的水量水质监测,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监管考核体系;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退水监管,全面实施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水资源论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
环太湖规划情况介绍PPT
梅梁湖景区
太湖新城
太湖风景名胜区
✓ 马山景区 ✓ 梅梁湖景区 ✓ 蠡湖景区
重点功能组团
✓ 太湖新城 ✓ 蠡湖新城RBD ✓ 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岛
马山景区
南泉
无锡建设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的规划介绍与思考 5
(一)太湖风景名胜区
蠡湖景区
马山景区
梅梁湖景区
规划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总体布局进行定性、定位,明确5年近期规 划的保护和建设重点项目,明确景区范围等强制性内容,明确保护规则、建设指导原则和规 划实施措施,
1.35 3.58 2.57 5.82 3.01 8.44 1.01 4.02 2.27 4.16 3.69 11.18 0.80 2.64 1.53 8.44 1.03 3.62
10 南方泉
滨湖区 4.01 12.08
礼社
玉祁老街
黄土塘
严家桥
南方泉
周新老 街
葛埭
西仓
甘露
大坊桥
无锡建设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的规划介绍与思考 29
总体规划 景观规划
空间布局 本次规划确定36 处景观节点,形 成沿湖漫游36景。
本次规划确定36处景 观节点,形成沿湖漫 游36景。其中花园渔 港区5个,湖畔新城区 4个,香径寄畅区4个, 幸福港湾区3个,诗情 怀古区3个,鼋渚新韵 区5个,湖光山色区4 个,灵岛悟禅区8个。
27
环太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19
蠡湖景区分区
十二景区
1 2
12
管社山庄
渤公岛
分区 序号
分区名称
分区
面积 (km2)
分区 序号
1
管社山庄
0.58
7
河湖基底修复要点解析
河湖基底修复要点解析湖滨带是水生和陆地系统间的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具有四维结构特征,即纵向(上游~下游)、横向(河床~泛滥平原)、垂直方向(河川径流~地下水)和时间变化(如湖滨带形态变化及湖滨带生物群落演替)4个方向的结构。
湖滨带生态系统不仅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物流、能流、生物流及信息流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消浪护岸、调节微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1-4]。
目前我国许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围湖养殖、不合理水利设施建设、旅游业的过度发展等的影响较大,造成了湖滨带水位变幅增大、生境恶化、局部水域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5]。
因此,湖滨带湿地恢复成为改善湖滨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
适宜的湖滨带基底条件是湖滨带湿地恢复的前提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物理基底的适当修复是湖滨湿地修复的关键。
由于湖滨带建设中对基地的处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工程量及投资大而生态恢复效果不佳。
笔者在湖滨湿地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注重基底的多样性和人工的适当干预,从吹填造滩技术、生态护岸技术以及生态清淤技术3个方面开展适宜的基底修复相关技术研究,旨在为湖滨带基底修复工程提供技术依据。
1吹填造滩技术目前应用于湖滨带湿地基底改造技术主要有吹填造滩技术、将鱼塘等改造为生物塘技术以及简单的人工作业处理陡坎地形技术,该文主要探讨吹填造滩技术。
由于我国许多湖泊的湖滨带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水利设施建设,使得湖滨带形成水桶式的跌坎地形,湖泊沿岸原有的天然滩地大量消失,水深增大及消浪作用下降,湖滨带生境条件急剧恶化。
采取底泥吹填技术进行人工造滩,使在湖滨带湿地基底修复区形成缓坡浅滩,改善湖泊沿岸的自然条件,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条件。
该研究采取的吹填造滩技术工艺步骤主要包括基底修复工程区的确定、底泥源的确定、底泥疏浚工程量和疏挖范围的确定、档泥围埝建设、底泥疏浚及吹填等过程[6-7],见图1。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湖泊污染
思维导图:湖泊污染【思维导图】[考点精析]作为“生命体”,湖泊也会“生病”。
湖泊“生病”不仅会影响湖泊本身,同时还会对湖中的生物(如鱼类)造成危害,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也会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
湖泊“生病”的表现往往是湖泊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湖泊面积萎缩或者湖泊水量减少等。
一般来说,使湖泊“生病”的“罪魁祸首”往往是人类。
例如,人类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湖泊,导致湖泊的水质恶化,严重者甚至会使湖水变成黑色,并产生恶臭等,湖中的鱼类等生物也会死亡;由于过量地使用化肥,部分化肥被雨水淋溶到湖内,增加湖水中氮、磷等营养盐过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人类过渡使用和开发湖泊会使得湖泊面积萎缩、水量减少,如洞庭湖就是由于围湖造田,面积从原来的6000多k㎡萎缩到2600 k㎡,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和生态安全。
湖泊污染有哪些湖泊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富营养化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富营养化污染是我国大多数湖泊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湖泊内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过多时,藻类会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氧,导致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同时水面上的藻类遮蔽阳光,使水底植物因光合作用受阻死亡,腐败后放出氮、磷等营养物质,供藻类利用。
这样日积月累,湖体内不断进行着恶性循环,最终藻类繁殖成灾,水质恶化腥臭,湖泊生态平衡被破坏。
相比于富营养化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虽然不易被察觉,但由于这两类污染具有难降解、高毒性、可在生物体内蓄积等特征,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高于富营养化污染。
湖泊的污染物源自何方?湖泊污染物的来源分为外源和内源,外源又包括点源和面源。
点源污染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工业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由排放口集中汇入江河湖泊。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性和颗粒性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
XX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2010-2020)(发稿时间:2011-10-27 阅读次数:106)目录第一章总论11.1 规划背景11.2 编制依据31.2.1法律法规31.2.2部门规章、规划和文件31.2.3标准、规X 41.2.4地方文件与规划51.3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1.3.1指导思想61.3.2基本原则61.4 规划期限和X围81.4.1规划期限81.4.2规划X围81.5 规划目的和目标91.5.1规划目的91.5.2规划目标9第二章基本概况112.1 流域概况112.1.1自然环境112.1.2社会经济112.1.3水系及水环境122.2 湿地现状和存在问题 132.2.1湿地现状132.2.2存在问题152.3 已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经验总结 182.3.1已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情况182.3.2已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经验总结 182.4 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202.4.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202.4.2是加强太湖生态修复,促进太湖水环境逐步改善的紧迫需求212.4.3有利于恢复自然风貌,是治理太湖水污染的关键之策 212.4.4是开展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为全省乃至全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经验示X的需要22第三章功能分区与总体布局233.1 功能分区233.2 保护与恢复总体方案 233.2.1湿地保护区域总体方案233.2.2湿地恢复区域总体方案243.3 总体布局243.3.1一环 253.3.2一带 253.3.3三片区四组团25第四章重点工程及建设内容284.1 湿地保护工程284.1.1工程目的284.1.2建设内容284.1.3工程目标294.2 湿地恢复工程294.2.1工程目的294.2.2建设内容294.2.3建设目标314.3 净化水质型人工湿地建设工程31 4.3.1工程目的314.3.2建设内容324.3.3建设目标324.4 保障机制建设工程324.4.1加快湿地保护立法324.4.2制定湿地保护与恢复相关标准、规X 334.4.3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及长效管理工作334.4.4推进湿地保护队伍能力建设334.5 科研、监测与宣教能力建设工程34第五章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365.1 投资估算365.1.1估算依据365.1.2投资估算365.1.3资金筹措375.2 效益分析385.2.1环境效益评价385.2.2生态效益评价385.2.3社会经济效益评价395.2.4综合效益评价39第六章保障措施406.1 制定湿地保护条例,把湿地保护与利用纳入法治轨道 40 6.2 完善湿地保护与恢复组织机构406.3 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湿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0 6.4 强化工程管理,严格项目建设及管理程序416.5 加强科技保障工作,全面提高工程质量416.6 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426.7 加强宣教培训,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42附表:附表一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功能分区表附表二2010-2020年太湖流域湿地保护项目表附表三2010-2020年太湖流域湿地恢复项目表附表四2010-2020年太湖流域人工湿地建设项目表附表五2010-2020年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机制建设附表六2010-2020年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科研监测能力建设附件:1、《XX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专家评审意见及专家表(2010年11月14日,XX省林业局组织)2、《XX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专家评审意见及专家表(2011年3月17日,XX省发改委组织)附图:附图1规划区位图附图2规划X围图附图3太湖流域湿地现状图附图4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现状示意图附图5太湖流域湿地公园现状示意图附图6太湖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示意图附图7太湖流域湿地保护类工程规划示意图附图8太湖流域湿地恢复类工程规划示意图附图9太湖流域人工湿地规划示意图第一章总论1.1 规划背景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多种社会经济价值。
生态学湖泊生态系统修复PPT
将渠道化和裁弯取直的河流向自然状态 转变的理念以改变受损河流其周边生境。
为减少大坝给鱼类带来的影响,罗纳河 流域在建设大坝时为鱼类专门修建阶梯 式通道,创建人工孵化区域和回游鱼类 可通过的栅栏。
罗纳河治理成果显著,在修复措施实施
• 加强流域内河流间的连通以给河流自 由流淌的空间。
• 供给贫营养的水源稀释被污染的河水 以减轻水质的富营养化。
投加菌种 投加营养物 人工曝气 提高生物课利用性 人工投放动物 增加水生植物
国外案例 法国罗纳河的生态修复
• 在法国罗纳河500多公里的河段,建造了20多座水电站,水利设施的兴建引 起了河流物理特征和生态特征重大变化的负面影响, 改变了自然水文规律、 河流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平衡状态, 引起了地貌特征变化, 破坏了河流生态 系统结构和功能, 对生态构成了胁迫效应。自19世纪中期起,罗纳河一直 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工业和生活排污导致水质恶化; 河床渠道化促使沼泽地向阔叶林地转化;开设旁侧河道使水的流量变小, 水体中的优势物种被静水生物所取代,河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 河岸边增加林带面积。
国内案例 九湖(滇池)的生态修复
•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加速,云南九大高原湖
泊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 九湖的污染治理成果:
• 监测数据显示,九湖湖体水质监测断面达 标率70.15%,5个湖泊达到水体功能要求、 达标率55.60%。35条主要入湖河道经过治 理,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河道水质明显 提升。消失多年的一些水生植物、鱼类、 鸟类在滇池重新出现;
外源性营养盐控制
截污 污水改道 污水除磷 禁用或限用含磷洗涤
用品等
内源性营养盐控制
物理法: 底质疏浚法、循环抑制 法、稀释冲刷法、调节 湖水氮磷法、人工捞藻 法及底部沉积物覆盖等
巢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
巢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作者:郑西强张浏宗梅常凯匡武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35期摘要以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湖滨带为例,探讨滨湖生态修复方案。
在分析区内湖滨带生态现状、物理基质、水文及生物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湖滨带的不同类型,提出了利用基质-水文-生物一体化自组织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的建议,探讨了滨湖新区湖滨带具体的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措施。
在巢湖易崩岸的湖滨组织施工一年后初见成效,数年后恢复后的挺水植被群落形成,并向陆向和水向蔓延生长,具备了一定的抵御风浪的能力,形成了抗干扰能力较强的岸线植被护岸体系。
关键词湖滨带;生态修复;滨湖新区中图分类号 S1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35-367-03Abstract With bank lakeside zone of Chaohu Lake in Hefei City as an example, the biological remediation scheme wa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lakefront ecological status, physical medium, hydr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riparian zone,matrical, hydrologic, and biologic integration selforganization ecological remediation was recommended,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lake district. The initial success after one year was obtained in lakeside zone of Chaohu Lake, vegetation community restored after several years and spread to land and water, which has the ability to resist wind and waves, and form a vegetation protection system with strong antidrought ability.Key words Lakeside zo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ake district人们逐步认识到,滨湖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栽花种草或放虫养鱼,健康的湖滨生态系统不仅包括食物链的各级生物群落,还必须提供其适于生存的基质、水文、温度、光照等外部物理环境。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 (1)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干扰而严重退化, 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是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综述生态恢复和重建目标、内容及技术方法, 提出了要在研究尺度的确定、加强定量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及湖滨带生态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上对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湖滨带; 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1 湖滨带生境特点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湖泊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带, 是湿地的组成部分之一, 含有边界和梯度两个特点。
其范围通常是指景观和性质受水体和陆地两方面影响的地带。
典型湖滨带包括三个区域:陆向辐射区或陆向湖岸带、水位变幅区、水向辐射区或近岸浅水带。
其独特的环境特征, 使该区域内的生态因子兼有相邻系统的部分特征而又不同于其相邻系统, 成为与两者密切相关的独立的生态系统。
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植被、土壤、地形地貌和水文特性。
通过物质、能量和物种的交换同相邻的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因而湖滨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湖泊水环境与陆地环境之间的景观廊道, 具有缓冲、净化带的作用,可保护湖岸免受风浪的直接冲刷和侵蚀, 提高湖岸的稳定性, 保持生物多样性并提供野生动植栖息地, 同时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美学价值。
此外它也是湖滨生态修复的瓶颈和节点, 作为对人类和环境提供益处的重要工具, 其在水陆生态系统中伴有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加剧, 很多地区存在湖泊富营养化、湿地退化、物种急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引起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造成湖滨带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 湖滨带生态功能严重削弱,直接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因此与湖泊生态修复、湿地恢复密切相关的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当今恢复生态学和流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太湖湖滨带植物恢复方案研究
太湖湖滨带植物恢复方案研究李春华,叶春,陈小刚,金相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关键词]植物恢复;生态修复;湖滨带;太湖[摘要]太湖湖滨带植物的分布受堤岸及风浪的影响严重,植物恢复工程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太湖湖滨带的特点,确定了植物恢复物种选择的原则: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性、优先选择本地植物种、参照原有的土著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植物配置、满足湖滨带功能需求、易管理及低维护。
按照太湖湖滨带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的不同以及露滩情况,将太湖湖滨带共分为6种类型,即长期露滩-大堤型、间歇露滩-大堤型、无滩地-大堤型、有滩地-山坡型、无滩地-山坡型、河口型,并针对这6种类型湖滨带的退化特征,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植物恢复模式。
[中图分类号]X171.4;X5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0941(2012)07-0035-04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逐渐恶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演变趋势与太湖湖滨带的破坏有密切关系。
湖滨带是湖泊流域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带,是湖泊的一道保护屏障[1]。
天然湖滨带由陆向辐射带(岸上带)、水位变幅带(受湖浪影响的区域)和水向辐射带(近岸带)组成,由水域到陆域依次生长着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2]。
然而,由于近几十年的入湖河流污染、湖泊水质的恶化,尤其是直立堤岸的修建,所以我国许多湖泊的湖滨带已经遭受严重的破坏,具体表现为水生植物面积大幅度缩小、生境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等,严重影响了湖滨带的景观、渔业、农业以及工业,经济损失巨大[2-3]。
因此,湖滨带生态修复已经成为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湖滨带植物具有涵养水源、提供栖息地、净化水质、调节微环境气候因子、减弱风浪对堤岸侵蚀、美化环境等多重作用,所以植物恢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湖冲山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
太湖冲山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李婧慧;沈振华;吴荣华;张海建【摘要】对比研究太湖冲山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前后湖滨带水域水质理化指标,分析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修复区、对照区水质理化指标变化情况,探讨生态修复工程对冲山湖滨带富营养化水体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复后修复区水域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42.7%,65.2%,59.7%,56.1%,浊度平均下降70.6%;同时,修复区水域TP,TN,NH3-N等水质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区,并在水生植物修复区达到最低;修复区水体溶解氧(DO)升高,平均值为8.67 mg/L,基本维持在饱和状态(>7.5 mg/L);修复后水体pH 略高于修复前.生态修复工程总体上达到了降低并稳定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效果.【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27)002【总页数】7页(P86-92)【关键词】太湖;冲山湖滨带;生态工程;生态修复【作者】李婧慧;沈振华;吴荣华;张海建【作者单位】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1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104;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南京 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90 引言湖泊及其流域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其周边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湖泊资源正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1-2],这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外科学家开展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3],而我国则相对较晚,且主要集中在富营养化状态的消除方面.研究发现,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排入湖泊和控制内源氮磷的释放,从而使得水体中的藻类生长在正常范围之内是消除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所在[4].然而,控制面源污染、引水稀释、机械清淤等常规治理技术因投入成本过高、工程量较大、易使湖泊出现二次污染等,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近年来,经过相关学者的不断探索,以恢复及重建水生植物群落为主要手段的生态修复方法成为恢复湖泊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5-7].湖滨带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最敏感的部分,做好湖滨带修复工作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太湖是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湖滨带岸线总长405 km[8].由于太湖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太湖水质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湖滨带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9].本研究以太湖冲山受损的湖滨带为研究对象,以湖滨带生态恢复和水质净化为目标,建立了滨水—浅水—深水3层次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对比修复工程实施前后修复区及修复工程实施后修复区、对照区的水质状况,研究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为该区域今后湖滨带生态修复工作积累经验和资料,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湖滨带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借鉴.1 材料与方法1.1 生态修复工程概况根据研究区域水质状况,本试验研究按照滨水—浅水—深水的梯度构建整个水域生态修复工程,如图1所示.1.1.1 滨水区修复太湖冲山湖滨带滨水区为滨湖湿地修复区域,以湖岸整治改造为主.2012年初开始对部分湖岸湿地进行堆砌、平整、水系疏通等工程改造,修建湖堤驳岸1.5 km,并对堤岸环境进行整治,沿湖岸种植草坪6 hm2,栽植杨树500棵、广玉兰300棵.图1 太湖冲山湖滨带生态工程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ecological remediation project in the lakeside zone of Chongshan, Taihu Lake1.1.2 浅水区修复浅水区为水生植被生态修复区,构建成片芦苇荡和挺水、浮水、沉水等植物群落有机组合的太湖原生态景观,主要在离岸30~500 m的范围内.2012年分期对规划移栽挺水植物芦苇种植区进行底泥加高,形成人工小岛.按照自然湖泊的植被配置要求,结合湖区原本的自然生态景观,统一布局,在原有水生植被的基础上栽种了6.7 hm2芦苇、0.67 hm2菱、100株睡莲等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同时栽种沉水植物8 hm2,移栽了莲藕以及本地物种马来眼子菜、苦草和轮叶黑藻,形成抵御外来物种干扰的能力,体现本地化的优势.1.1.3 深水区恢复深水区是结合原生态太湖水环境,以养护和恢复原生态水生动物群落为基本原则的水生动物多样性区域.根据水生植物资源能够持续利用的要求,通过分层次、按一定顺序合理放养、捕捞水生动物等手段,促使自然手段调控与人工手段调控更好结合,有效地丰富水域渔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使水体中的水生生物种群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稳定,建立起水—草—鱼动态平衡,更好地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维持水域生态平衡.2012年至2013年年初,以腹足类软体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滤食性鱼类、刮食性鱼类、凶猛鱼类等水生动物相结合的放流结构为指导,分批在深水区放流螺蛳、贝类、鲢鱼、鳙鱼、细鳞斜颌鲴、翘嘴红鲌等水生动物,使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得以延长,从而进一步提高生物手段净化水质的效果.1.1.4 其他工程实施在生态工程区外围设置拦截网,形成相对封闭的湖区.1.2 水环境状况监测根据太湖冲山湖滨带生态工程中水生植物种植分布,为了解水体生态修复效果,在太湖冲山生态修复区内外设置8个监测站位,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后的水环境状况监测.1.2.1 监测站位在浅水区和深水区共设置8个监测站位,分别为C1,C2,C3,C4,C5,C6,C7和C8站位,如图2所示.其中,C1和C3站位设在深水区,C2站位设在出水口,C4和C5站位设在水生植物修复区,C6站位设在进水口,C1~C6站位均在修复区,C7和C8站位作为对照.图2 太湖冲山湖滨带监测站位分布Fig.2 Monitoring stations distribution of the lakeside of Chongshan, Taihu Lake1.2.2 监测时间及频率以2012年5月试验区域水体水质状况作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水质本底值.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2013年4月至2013年9月每月进行一次水质监测.根据相关调查,试验区域在2012—2013年间排污情况较为稳定,未发生明显变化.1.2.3 监测指标及方法水质理化监测指标包括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氧(DO)、浊度、pH.水质化学指标测定方法:TP质量浓度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 11893—1989)测定;TN质量浓度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 11894—1989)测定;NH3-N质量浓度用纳氏试剂比色法(GB 7479—1987)测定;CODMn用高锰酸钾法(GB 11914—1989)测定.水质物理指标测定方法:DO用荧光法便携式溶解氧分析仪(美国HACH公司,HQ30型)测定;浊度用便携式浊度计(美国HACH公司,1900C型)测定;pH用便携式pH计(意大利METTLER-TOLEDO公司,SG2型)测定.1.3 水质评价方法与标准1.3.1 单因子评价法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的修复区水质进行评价[10].Pi=Ci/Si.式中:Pi为第i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为第i项污染物的实测值,mg/L;Si为第i项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mg/L.1.3.2 综合污染指数法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生态修复工程区水质进行分析评价,根据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表1)确定污染程度[11-12].式中:P为综合污染指数;Pi为i污染物的污染指数;n为污染物的种类数;Ci为i污染物实测质量浓度平均值,mg/L;Si为i污染物评价标准值,mg/L.其中,溶解氧(DO)污染指数表1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Table 1 Grading criteria for water quality by the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P水质状况分级依据≤0.20好多数项目未检出,个别项目检出但在标准内0.21~0.40较好检出值在标准内,个别项目接近或超标0.41~0.70轻度污染个别项目检出且超标0.71~1.00中度污染有2项检出值超标1.01~2.00重污染相当部分检出值超标>2.00严重污染相当部分检出值超标数倍或数十倍2 结果与分析2.1 修复区生态工程实施前后水质的变化本研究以修复工程实施后(2013年4—9月)各监测站位监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修复后的水质指标,与修复前的本底值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根据单因子评价方法对修复区修复前水质进行评价,参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可见修复区修复前水质为Ⅳ类或Ⅴ类,主要污染物为TN和NH3-N.表2 各监测站位水质及综合污染指数Table 2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of each monitoring station站位修复前水质及综合污染指数修复后水质及综合污染指数ρ(TP)/(mg·L-1)ρ(TN)/(mg·L-1)ρ(NH3-N)/(mg·L-1)ρ(CODMn)/(mg·L-1)ρ(DO)/(mg·L-1)综合污染指数ρ(TP)/(mg·L-1)ρ(TN)/(mg·L-1)ρ(NH3-N)/(mg·L-1)ρ(CODMn)/(mg·L-1)ρ(DO)/(mg·L-1)综合污染指数C10.0732.051.248.184.121.420.0450.770.513.708.010.56C20.0772.111.158.0 15.201.370.0460.810.513.587.350.60C30.0751.980.927.635.801.240.0420.68 0.503.449.050.52C40.0782.010.857.256.201.200.0380.630.373.199.860.46C5 0.0811.881.287.745.141.360.0390.670.423.679.600.50C60.0862.531.718.866. 631.560.0580.800.563.348.140.62通过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生态工程实施前后修复区水质状况进行对比可见,修复前各监测站位综合污染指数在1.20~1.56之间,为重污染等级;修复后修复区各监测站位综合污染指数在0.46~0.62之间,属于轻度污染,其中水生植物修复区(C4,C5站位)综合污染指数最低,污染程度明显下降.由表2可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修复区水体中TP,TN,NH3-N,CODMn质量浓度均低于修复前.各监测站位TP平均去除率为42.7%,C4站位TP质量浓度达到最低值0.038 mg/L,去除率为51.3%.修复区TN,NH3-N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73 mg/L和0.48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5.2%和59.7%,TN去除率最高出现在C4站位,为68.5%;而NH3-N在C5站位去除效果最明显,去除率为67.2%.各监测站位CODMn质量浓度控制在3.19~3.70 mg/L之间,平均去除率为56.1%,在C6站位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62.3%.修复区水体中DO质量浓度高于修复前,各监测站位DO质量浓度平均值为8.67 mg/L,基本维持在饱和状态(>7.5 mg/L).修复区水体浊度低于修复前,各监测站位浊度平均值为7.09 NTU,浊度最低值出现在C4站位,为4.21 NTU.水体pH略高于修复前,在pH 7.89~8.70范围之间变化,其中最大值出现在C4站位.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生态修复工程对太湖冲山湖滨带水环境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修复区水质中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修复前本底值.其中水生植物大量分布的区域内,水质改善效果尤为突出,除CODMn外其他理化指标污染物去除率最高的区域均出现在水生植物区(C4和C5站位);DO质量浓度最大值也为水生植物区.主要原因是水生植物具有吸收富集营养盐、与微生物协调降解营养盐、抑制藻类生长等多种功能,通过吸收作用、微生物协同作用以及其他物理化学作用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盐(氮磷);利用其吸附悬浮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对CODMn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13];通过水流的阻尼作用,还可沉降悬浮物,降低水体浊度[14].本研究重建了修复区水生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能力,使得水体中TP,TN,NH3-N,CODMn等的质量浓度以及浊度下降,从而使得修复区水质得以明显改善.由此可见,水生植物的恢复或重建必然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15].本研究种植的水生植物中以沉水植物最多,而沉水植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对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6].黄文成[17]研究表明,沉水植物根部可吸收底泥中的氮磷,而茎叶则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在沉水植物分布的水域,总磷、氨氮、COD等指标的质量浓度均低于无沉水植物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修复区水体溶氧量升高,是因为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向水体释放氧气,同时也易使水体形成弱碱环境[18].沉水植物在昼间光照条件下,因其强烈的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CO2,从而使水体pH增加,这也是本工程实施后,水体pH高于本底值的主要原因.2.2 生态工程实施后修复区与对照区水质情况将修复工程实施后6个月(2013年4—9月)修复区、对照区所有监测站位测得的监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可见,修复区水体中TP,TN,NH3-N的质量浓度及浊度明显低于对照区(图3~图5),其中在水生植物修复区达到最低,CODMn质量浓度变化不及其他指标明显,但总体也低于对照区(图6);修复区各监测站位TP,TN,NH3-N,CODMn质量浓度及浊度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水生植物修复区水体中TN,NH3-N,CODMn质量浓度及浊度(图7)最低值均出现在7,8月份,TP则出现在6月份.修复区和对照区水体中DO质量浓度均基本维持在饱和状态(>7.5 mg/L),两区域差异不大,水生植物修复区DO质量浓度最高,均值达到9.73 mg/L;修复区水体中DO质量浓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图8).修复区水体pH总体略低于对照区,相差甚微.图3 生态工程实施后各站位TP的变化Fig.3 Change of TP of each monitoring station after th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project图4 生态工程实施后各站位TN的变化Fig.4 Change of TN of each monitoring station after th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project图5 生态工程实施后各站位NH3-N的变化Fig.5 Change of NH3-N of each monitoring station after th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project图6 生态工程实施后各站位CODMn的变化Fig.6 Change of CODMn of each monitoring station after th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project图7 生态工程实施后各站位浊度的变化Fig.7 Change of turbidity of each monitoring station after th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project图8 生态工程实施后各站位DO的变化Fig.8 Change of DO of each monitoring station after th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project上述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修复区与对照区相比,各项理化指标较好.除CODMn外,TP,TN,NH3-N及浊度均优于对照区,一是因为放养的水生动物扰动底质增加了水体有机质,使得修复区部分区域CODMn质量浓度略高[19];二是苦草、马来眼子菜、黑藻等对水体中CODMn的净化率与其他指标净化率相比较低[20],因此水生植物修复区CODMn较对照区指标的降低程度低于其他指标.本研究所栽种的马来眼子菜、苦草、菱等均为暖季植物,一般在春天萌发,夏季则大量生长且生物量达到最大,秋季则衰亡,因此在夏季其净化水质的效果应为最佳[21].这合理解释了本研究中多项水质理化指标污染物的去除率在7,8月份达到最高的现象.3 讨论关于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总体目标是使受损的湖滨带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得到恢复,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具体的修复要求因不同区域不同的生态功能而有所不同.对于位于风景区的湖滨带应着重发挥其生态美学功能,同时兼顾防洪、护岸等功能[22],太湖冲山湖滨带位于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此相较于以往生态修复工程主要以水生植物修复为主的情况,本研究专门进行了滨湖区域的修复工作.针对滨湖区进行了湖岸的整治改造,修葺堤岸辅以种植绿植、美化环境的同时,堤岸也起到了消浪、防洪的作用.另外,区别于以往单一的修复方式,本研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有层次的生态修复模式,运用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共同作用,对水体进行净化和修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共生环境,对于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及其他污染物具有吸收和分解作用,能促进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提高和形成良性循环;且通过对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不同种类及数量进行组合,可以对水质的净化能力进行调节[23].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手段对浅水型富营养湖泊进行调控、治理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湖泊生态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且这一修复方法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4-25],但利用水生植物修复的具体方案也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本研究建立的水生植物修复方案是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相结合的组合型方式,除了考虑到美观效果之外,不同类型植物相互配合还可以提高植物对水体氮磷的综合净化率[26].此外,在水生植物品种的选择上,优先选择了本地物种,因为引入外来种尤其是繁殖性较强的物种可能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其次,选择了一些较为通用、经过验证修复效果较好且不存在外来入侵危害的修复植物[13].进入秋冬季节后,水生植物逐渐凋零,本项目组也在试验区域进行了收割打捞,通过收割可以将植物体内富集的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移出水体,降低了修复区水体中各营养盐含量[27];同时10月部分捕捞了放养的水生动物,也可移出部分营养物质.但受到条件限制,没有对修复区域进行持续的水质监测,收割植物及捕捞动物后对于水体环境的影响无法进一步追踪.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在运用生态工程手段修复、恢复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28-31].本研究通过对太湖冲山湖滨带生态修复后水体水质的调查监测分析,可以看出实施生态修复后,冲山湖滨带水体TP,TN,NH3-N,CODMn等污染物的去除及水体的稳定效果都较为理想.由于生态修复过程中,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是一个长时间且缓慢的过程,具有时滞效应[32],修复工程实施结束后,起初一段时间水域生物组成的分布会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变异特征,因此本试验中部分监测站位水质指标的反弹、波动并不能否定湖滨带生态修复的效果.待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到较高水平,生态系统也逐步趋向稳定平衡的状态,湖滨带的水质和水生生物状况也会逐渐达到一个健康稳定的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太湖冲山湖滨带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此外,对于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机理方面的研究,藻类爆发及控制的机理研究,如何重建一个较为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仍然是各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待于今后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黎明,刘德启,沈颂东,等.国内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374-376.[2] 俞琳洁.无锡太湖水危机事件引发的一些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S0):85-87.[3] 李世杰,窦鸿身,舒金华,等.我国湖泊水环境问题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探讨[J].中国水利,2006(13):14-17.[4] 陈开宁,包先明,史龙新,等.太湖五里湖生态重建示范工程——大型围隔试验[J].湖泊科学,2006,18(2):139-149.[5] 柴夏,刘从玉,谢超,等.生态系统修复和构建过程中的水生植物品种的选择——以惠州西湖生态系统修复和构建工程为例[J].污染防治技术,2008,21(2):18-20.[6] 张振华,高岩,郭俊尧,等.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滇池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实践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29-135.[7] CAMARGO J A, ALONSO A, PUENTE M D. Eutrophication downstream from small reservoirs in mountain rivers of Central Spain[J]. Water Research, 2005, 39(14): 3376-3384.[8] 孙顺才,黄漪平.太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9] 李春华,叶春,赵晓峰,等.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2,32(12):3806-3815.[10] 朱灵峰,王燕,王阳阳,等.基于单因子指数法的海浪河水质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326-327.[11] 蒋火华,朱建平,梁德华,等.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与水质类别判定的关系[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6):46-48.[12] 范瑜.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在地面水污染分级中的应用[J].江苏环境科技,1999,12(3):28-29.[13] 黄亚,傅以钢,赵建夫.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S1):379-383.[14] 夏晓方,钟成华,刘洁,等.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水体的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4):398-400.[15] 王彧.滆湖水质富营养化调查与评价[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3):88-91.[16] VANDONK E, VANDEBUND W J. Impact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including charophytes on phyto-and zooplankton communities: allelopathy versus other mechanisms[J]. Aquatic Botany, 2002, 72(3/4): 261-274.[17] 黄文成.沉水植物在治理滇池草海污染中的作用[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4,3(4):29-33.[18] 胡莲,万成炎,沈建忠,等.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生态恢复中的作用及其前景[J].水利渔业,2006,26(5):69-71.[19] 孔优佳,徐东炯,刘其根,等.滆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初步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7,38(2):17-24.[20] 孙作登,宋祥甫,付子轼,等.不同沉水植物对水质净化效能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2):30-35.[21] 吴晓东,潘继征,李文朝,等.滆湖东岸生态修复试验区的水质净化效果[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3):284-289.[22] 尹澄清.内陆水—陆地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与开发前景[J].生态学报,1995,15(3):331-335.[23] 吕志江,稻森隆平,稻森悠平,等.大型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共生下水质净化机能解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2(6):723-725.[24] 王海珍,陈德辉,王全喜,等.水生植被对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的作用[J].自然杂志,2002,24(1):33-36.[25] 魏薇,曹文平,汪银梅.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环境机理及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160-163.[26] 高吉喜,叶春,杜鹃,等.水生植物控制湖泊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果与机理[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6):673-676.[27] GUMBRICHT T. Nutrient removal processes in freshwater submersed macrophyte systems[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3, 2(1): 1-30.[28] JANSE J H, DONK E V, ALDENBERG T. A model sutdy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macrophyte-dominated state as affected by biological factors[J]. Water Research, 1998, 32(9): 2696-2706.[29] 王国祥,濮培民,张圣照,等.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10-414.[30] 王国祥,濮培民,黄宜凯,等.太湖人工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细菌分布[J].湖泊科学,1999,11(2):160-164.[31] 高伟,陆健健.长江口潮滩湿地鸟类适栖地营造实验及短期效应[J].生态学报,2008,28(5):2080-2089.[32] HUGHES F M R, COLSTON A, MOUNTFORD J O. Restoring riparian ecosystems: the challenge of accommodating variability and designing restoration trajectorie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05, 10(1): 10-12.。
湖泊富营养化生态修复PPT课件
刘 革.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中国水 产.2009,10:68 ~69.
程丽巍,许海, 陈铭达.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 展.环境保护科学. 2007, 33 (1):18 ~21.
贺丽君 ,龚洁, 赖承程.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工业 安全与环保. 2008, 34 ( 9 ) :23 ~24.
第19页/共43页
首先, 水中的有机氮被异养微生物(氨化细菌) 转化为氨氮, 而后硝化细菌在好氧环境下 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最后通过 反硝化微生物的脱氧作用以及植物根系的 吸收作用将无机氮从水中去除滇池建立的人工湿地系统用 以处理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根据 14 个月 运行监测,该湿地系统对 TN 平均去除率为35. 5%~ 60%左右, 对 TP 平均去除率为24. 4%~ 47. 8%
第18页/共43页
➢除氮 人工湿地系统中氮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的
分解转化作用和植物的吸收同化作用完成 的。进入湿地系统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和 氨氮的形式存在。在人工湿地系统内, 植 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将氧通过植株-根系向湿 地床输送, 使得系统内部存在许多好氧、 缺氧和厌氧微环境,为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 化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31页/共43页
香根草
第32页/共43页
香根草生态浮床
第33页/共43页
应用2:宋祥甫等采用水域浮床无土种植方法, 以人工模拟池为试验场所, 在池内的富营养 化水体 (KN和TP含量分别为2108和0125mgP L) 表面种植水稻, 通过水稻吸收和吸附作用, 去除水体中N、P 元素, 以实现变废为宝净化 水质, 并使水体产生良性循环。研究表明, 在水深 114m左右, 水面浮床覆盖率分别为 20%、40%、60%条件下, 水稻分蘖至成熟84天, 对全池水体中TN 净去除率分别为 29.10%、 49.18%和 58.17%, TP 净去除率分别为 32.11%、42.10%和49.11%, 且水稻正常生育 并收获。
太湖水域生态修复
• 通过从自然环境中挑选出具有快速降解水环境污 染物的高效有益菌种并进展复配,利用微生物的 共基质代谢,通过微生物种群的特性和群落的构 造与功能来改变水体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和数量,从而引起与之相关联的其它生物种群的 变化,并通过生存竞争的方式来抑制病原生物的 繁殖,对养殖生物机体内的微生态和养殖生物生 存的水体生态系统进展全方位的生物修复,以到 达安康养殖、消费绿色无公害水产品的最终目的 。
太湖底泥的蓄积量和分布
据我局最近对太湖底泥的调查,以>O.1 m厚 度的底泥面积计,全潮底泥分布面积为1 633 km2。为全湖的70% ,底泥总蓄积量为19.15亿 m (如图)。底泥是湖体各类营养物质的载体,底 泥中TN含量为0 022%-0.450%,平均0.094% ;TP含量0.039%-0.237% ;均值0.058% ;底泥中有机质含量为0.31%~9.04% ,平均 为1.70% 。从不同测点营养盐垂直分布变化看 。有几种较为典型的类型,但从总体上看。表层0 ~30 cm营养盐含量较高。表聚性明显。
如何修复太湖水质?
太湖水域生态修复
--底泥生态疏浚
湖泊底泥是太潮水生态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湖泊营养物质循环的 中心环节.也是水土界面物质(物理的 、化学的、生物的)积极交换带。太湖 底泥中富含的营养物是湖体的内污染 源,是造成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 爆发的营养盐来源之一。据太湖水污 染防治规划资料.底泥释放TN占总污 染量的18.5%,TP占29.4%,即使 将外部入湖污染全部控制.仅潮内底 泥释放和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溶出 也将引起藻类的发生。
太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建立渔业生态工程,控制过度养殖,适度利用水体
概述:
生态渔业系统是生态农业中的子系统,它研 究在渔业有关的生态和经济系统内,如何 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渔业资源,以获得最 正确产量、最正确经济效益的生态系统的 良性循环。
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与对策
128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溪流或水塘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连接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枢纽"“1。
完整的水岸生态系统有利于实现水陆连通,促进水陆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交流,保证水、陆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
因此,陆地与水生态系统的连通与修复是湖滨带生态恢复与莺建的重要方法之一。
(4)生物生态廊道的构建太湖围家度假区是都市中的一块“绿洲”,但由于城市建筑物、公路等的切隔,同时也是漂浮在城市化区域中的“孤岛”。
生境片断化严重缩小了有效牛-境面积,扩大了斑块之间的距图1水岸生态系统模式图8‘。
“。
‘“n。
“8nofnP8。
‘8“。
3Y8‘。
“离,导致了小斑块中生境质量恶化,边缘长度对斑块Fig・1The面积的比例增JJⅡ,没有受十扰的“内部”生境减少,陆生动物被迫迁徙。
在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应着力构建湿地与周围陆地的生物生态廊道,保证水陆的沟通、连接以及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运动。
2.2湖滨带生态恢复的基本模式根据苏州太湖度假区湖滨带现状、生态恢复目标和功能区划,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筛选H{适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带生态恢复的7个基本模式。
各模式的适用范围、技术特征和技术指标见表1。
表l苏州太湖度假区湖滨带生态恢复模式Table1ModesofecologicalrestorationofriparianzonesatTaihuLakeofNationalRecreationDistrictinSuzhouCity3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与恢复对策3.1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与目标根据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湖滨带生态恢复目标、各功能区的生态现状以及基本恢复模式的技术经济指标,通过一系列的湿地保护与恢复T程的实施(表2),对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段湖滨带进行植被修复、水岸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生态廊道修复,以及多生态岛屿、水上森林、生态演替系列展示区、水生植物品种展示区及“萤火海”生态柄息岛等生态设施的构建.恢复湖滨湿地近自然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满足生态科普,生产、休闲游憩以及优化自然环境与旅游环境的生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