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 (1)(1)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1.1.1 细节:以奥运会百米赛跑为例,讨论选手的速度和成绩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速度的好奇心。
1.1.2 细节说明: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到速度是一个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指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 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1.1 细节:通过公式 v = s/t,解释速度的计算方法,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位移,t 表示时间。
2.1.2 细节说明: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位移、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2.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动画和图示,直观地展示速度的定义和计算过程。
三、教学内容3.1 速度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并解释其他常用单位如千米每小时(km/h)。
3.1.1 细节:让学生通过实际例题,将不同单位的速度进行换算,加深对速度单位的理解。
3.1.2 细节说明:提供换算表格和计算器,帮助学生完成单位换算的练习。
3.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速度单位换算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单位换算。
4.1.1 细节: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1.2 细节说明: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1.3 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5.1.1 细节: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本篇教案是针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快慢》的教学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
3. 熟练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了解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难点1. 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归纳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有关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运动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描述运动状态?引入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介绍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2. 概念讲解(1) 位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所移动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又称为路程,用$v$表示,单位是米/秒($m/s$)。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用$a$表示,单位是米/秒$^2$。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不等,速度变化。
3. 计算方法讲解(1) 速度的计算公式:$v=\dfrac{s}{t}$。
(2)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dfrac{v_2-v_1}{t}$。
(3) 位移的计算公式:$s=s_2-s_1$。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如,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计算出其加速度;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同一高度下落的时间,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初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3.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4.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场景,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介绍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秒(m/s),还有千米/小时(km/h)等。
4. 讲解速度单位的换算:1m/s = 3.6km/h。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如自行车、汽车、火车等。
2. 分析这些物体速度的计算方法,如自行车速度约为5m/s,汽车速度约为100km/h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物体的速度。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速度在交通运输、体育比赛等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车辆是否超速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提问:如何提高物体的速度?如何减小运动过程中的阻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速度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必修1 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设计方向相同v3=-8m/s 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v1<v2<v3注意:矢量的正负号仅表示方向,比较大小取绝对值,绝对值大的速度大。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1)定义:物体运动的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2)定义式:(3)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了物体运动快慢程度和方向;平均速度大,物体运动快,反之慢。
(4)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由位移的方向决定,它的大小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注意:①平均速度必须指明那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②平均速度不考虑运动过程的细节问题,只考虑初末位置及整个过程的运动时间问题。
③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大小一般不等于平均速率。
针对练习(2019.湖南学业考试)某校教师举行50m往返跑接力比赛,胡老师一次往返用时20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平均速率_____m/s提示:物体往返一次位移为x=0,所以平均速度为0。
物体往返一次路程为100m,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学生记忆并理解平均速度及其物理意义,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大小一般不等于平均速率。
学生练习掌握基础知识才能灵活运用。
巩固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区别③取下纸带,从能够看得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共有n个点,那么n个点的间隔数为n-1个,则纸带的运动时间Δt=(n-1) ×0.02 s④用刻度尺测量出从开始计数的点到最后一个计数点间的距离Δx .⑤利用公式v=Δx/Δt计算出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数据处理①在图中选取纸带上一点为起始点0,后面每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用数字1,2,3,…标出这些计数点;②测量各计数点到起始点0 的距离x,记录在表 1 中;③计算两相邻计数点间的位移Δx,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Δt;④根据Δx 和Δt 计算纸带在相邻计数点间的平均速度v。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体验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够用语言、图形等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使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意义,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能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快慢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3. 匀速直线运动【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描述方法。
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1. 速度的理解和计算。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如:汽车、自行车、跑步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用路程和时间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且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4.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练习。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自己走路的速度。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一些有关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互相讨论,分析解答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实验观察、问题驱动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4. 应用:设计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交通工具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体运动的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新课: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介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记录数据。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以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需在课后进行针对性辅导。
3. 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实地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 [名校原创]
路程 时间 速度/ /cm /s (cm/s) 10 20 30
40
2
50
将上表中的数据转成图 像的形式
二、匀速 什么情况是匀速直线
理解平均速度公
直线运动 运动? 平均速度表示什么?
式 并适当进行练习
三、讨论 使学生理解速度和距 交流:汽 离在物理意义上的区 车的速度 别
1、下列哪个运动可以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
A.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汽车停站前的一段路程上的运动
C.跳伞运动员下降过程中接近地面前的一段路程上的运动
D.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2、看到雨滴打在窗户玻璃上缓缓流下。小强突然想:水滴是匀速运动的吗?
他
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了一个水滴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如表: 课
堂
距离/m
0
0.2
0.4
0.6
0.8 1.0
练
时间/s
(1)水滴是匀速运动吗?
。
(2)水滴在整个测量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3、图象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是哪一段( )
A.AB 段和 EF 段
B.AB 段和 DE 段
C.BC 段和 EF 段
D.BC 段和 DE 段
课后自我评价和练习册在课堂同步完成
板书设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计
一、实验探究:气泡的运动
二、匀速直线运动
三、讨论交流:平均速度
教学反 本节中完整的探究和图像法等使用都是新鲜内容,学生掌握需要时间
思
重 难点:图像法的理解和使用
难
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实验 1.安装好实验装置, 探究:气 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 泡的速度 或倾斜放置,观察气
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过程与方法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距离和时间来描述。
2、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物体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1、会使用秒表测量走路的速度。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秒表、卷尺、计算器、活动记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2、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教师讲述:同学们各抒己见,意见不统一。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学生说方法。
教师:也就是指定一段距离是吧?(板书:距离)教师:那么,你们还有其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吗?(学生思考,小声议论)教师讲述:同学们说出了不少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试试吧!二、探究新授:1、讲解“相同距离,比较时间的多少”。
(5分钟)(1) 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比赛的录像。
(播放刘翔比赛录像)(2) 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
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
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时间的多少)(3) 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4) 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
(板书:运动速度)2、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6分钟)(1)引入:(接上文)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2物体的运动《速度》教案(图片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52物体的运动《速度》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二节《速度》2. 详细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4)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二、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掌握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奥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速度表现,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其应用。
(3) 讲解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有关速度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4.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某个物体的速度。
(2) 分析某个实际情境,运用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问题。
(3) 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判断。
2. 答案:(1) 速度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时间(2) 实际问题解答:根据给定的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或者根据给定的速度和时间,计算路程。
(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分:平均速度是某段时间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某个时刻的速度。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能够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3. 掌握物体的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
4. 理解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5.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进行观察和测量。
二、教学重点:1. 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物体的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
3.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三、教学难点:1. 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概念理解。
2.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能力。
3. 对于曲线运动的理解和观察技能。
四、教学准备:1. 平滑的桌面、地板或走廊作为观察和测量的场地。
2. 尺子或自制标尺、计时器。
3. 一些小物件,如小球、玩具车等。
4. 制作好的教学示意图、课件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可以制作一份简单的教学示意图,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关于物体运动的简单问题,如:你见过什么物体在运动吗?物体在运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讲解与示范(20分钟)1. 静止与运动的区分。
通过将一些小物体放在桌面上,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哪些是静止的,哪些是在运动的,帮助他们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2.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老师可以用一条笔直的线和一条弯曲的线带来的纸带进行示范。
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间的区别。
3.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老师可以用一个计时器和一条直线跑道进行示范。
让学生观察老师在同样时间内跑的距离不同,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与探究(30分钟)1. 观察物体的运动。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些小物件,如小球或玩具车,并放在桌面上。
他们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记录下来。
2. 测量速度。
学生用尺子或自制的标尺来测量物体在几秒内的位移,并用计时器测量时间。
然后他们计算速度,即位移除以时间,并填写实验表格。
(新)教科版物理八上《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公开课(教案)推荐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明确通常所说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3.利用平均速度v=s/t及其变形公式进行有关复杂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计算.4.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根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教学难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2022年6月3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记录.生:路程、时间.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进行新课】一、运动的分类1.复习提问:什么叫机械运动,运动可分为哪几种?〔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②变速直线运动:a.匀加速直线运动;b.匀减速直线运动;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较复杂〕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的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教师提问: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答复:速度大小相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学生答复:速度大小不相等.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小结: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公式:v=s/t.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例题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解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此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答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刚刚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第1秒3.7米;第2秒6.3米;第3秒7.7米;第4秒8.0米;第5秒8.1米;第6秒8.2米.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大概的快慢程度.实际上是用匀速直线运动概念,去观察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我们算出了汽车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的公式:v=s/t.v——平均速度,单位:米/秒.s——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说明: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例题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假设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2.测平均速度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因此在表格中t=t1-t0,t=t2-t0′.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例题3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的平安区?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局部.【教师结束语】我们先知道了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的大小不变,经历的路径是直线的一种运动.实际中的运动是变速的,在粗略地研究中,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大小,即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它的运动快慢.接着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根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方式,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2.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注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求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了解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3.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决定因素,能利用声音的波形图来区别不同的声音.4.知道噪声的定义和噪声的危害,掌握控制噪声的方法.5.知道共鸣、回声这些声现象的原因,了解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音色、响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3.运用转化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扩大实验现象.【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题1如下列图,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解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上的小纸片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时纸盆在振动,间接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应选项A正确.答案:A例题2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m.答案:反射425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例题3如以下列图,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解析: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振动波形越密集说明其振动频率越大,所以此题应选B.答案:B例题4〔南京中考〕关于声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解析:音色即声音的品质,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音调指声音的上下,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和响度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它们之间没有联系.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小,低于20HZ,不在可听声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故B错.演员引吭高歌,发出的声音大,即响度大,故D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正确.答案:C声音与现代科技例题5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以下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D.潜水艇上的声呐系统解析:声音的频率范围很宽,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 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000Hz的称为超声波,人们虽然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但因它们具有特殊性质,因而有特殊用途.超声波方向性好,经常用来回声测距,另外超声波还可以做“B超〞、清洗、碎石等.答案:D例题6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大象的“声音〞交流B.蝙蝠的“回声〞定位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解析:大象发出的声音有局部是我们可听见的声音,有局部是我们听不见的次声波,但大象不能发出超声波;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震碎,从而排出体外;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即回声与原声间隔不到0.1s,回声与原声混合,使原声加强.答案:B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例题7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_______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_______过程中减弱噪声.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关闭窗户,阻断了蝉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振动传播例题8贵阳市政府为创立全国文明城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为改善环境,增大了城市绿化面积;为减少交通事故,开展“文明过马路〞活动;为_________,禁止汽车在城区内鸣笛.解析:禁止鸣笛是阻止声音的产生,以减小声音对居民的干扰,减弱噪声.答案:减少噪声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
1.4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课题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授课人素养目标1.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教学重点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建议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探究中收集数据并归纳出结论的能力.学生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还不知道如何收集数据,记录什么,所以学会如何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速度的定义,那我们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呢?回顾旧知识引入,承上启下新课教学教师板书课题并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原理:v=st(物理学上的实验原理基本上来自定义式公式)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秒表、小车、金属片【教师提问】1.安装实验装置时,斜面的坡度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2.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1.斜面坡度较小的目的是延长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便于测量,减小误差.2.使用金属片的目的是便于准确测量时间.【分组进行实验】1.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全程s 和半程s 1.2.将金属片放在半程处,从顶端释放小车,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前半程时间t 1. 3.将金属片放在末端处,从顶端释放小车,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全程时间t . 4.利用公式算出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 1和全程的平均速度v .5.求得后半程路程s 2=s -s 1和后半程时间t 2=t -t 1,算出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 2=s -s 1t -t 1记录数据: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1)s = t = v = s 1= t 1= v 1= s 2=t 2=v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1)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后半程平均速度大于全程平均速度,全程平均速度大于前半程平均速度,即v 2>v >v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2)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快.【交流与评估】(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和不完善之处?(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教师总结】(1)安装实验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过大就会使小车运动得过快,计时不准确.(2)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3)对刻度尺和秒表进行读数时要规范.及时回顾、应用,落实知识课堂小结见PPT课件课堂检测见PPT课件课后作业板书设计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秒表、小车、金属片记录数据:实验结论:(1)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后半程平均速度大于全程平均速度,全程平均速度大于前半程平均速度,即v2>v>v1.(2)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快.交流与评估:(1)安装实验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过大就会使小车运动得过快,计时不准确(2)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3)对刻度尺和秒表进行读数时要规范教学反思实践设计一个研学旅行方案【主题1】祖国蓝色边疆——西沙群岛西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
八年级物理上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设计
3.课堂活动设计:
-开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速度的变化。
-设计课堂小游戏,如“谁是速度王”,通过趣味性活动,提高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师引导: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2.教学过程:教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PPT和板书,详细讲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通过实际案例,解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展示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物体运动快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速度概念。
-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使学生在不同难度层次上逐步掌握速度的计算和应用。
5.家庭作业:
-家长协助孩子观察并记录家中物体运动快慢的例子,共同探讨物理学原理。
-家长鼓励孩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2.实践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要注重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通过比较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新课讲解:(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引导学生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在路程相同时,比较时间的长短。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和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同学跑步的速度,判断哪种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等。
4.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体育、交通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课堂教学实录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师: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生: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 1表示tl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1对应的点x2表示时刻t2物体的位置,则△x=x2一xl,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师: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物体的运动快慢与运动的时间有关.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哪些概念(物理量)?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板书)§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课教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讨论与交流]以百米赛跑为例,你参加赛跑的跑道是笔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生:坐标用来表示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比如,我在起点的位置、我在终点的位置或我在全程中点的位置(50 m处)等,都可以在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上的点来表示,而在我从起点跑到终点的这段过程中,我的位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间的坐标变化量来表示.课件投影图1—3—l,让学生观察,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思考与讨论]1.图1—3—l中汽车(质点)在向哪个方向运动?2.如果汽车沿。
高中物理1.4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 1.4、物体运动的速度( 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能力目标在讨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的过程中,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
瞬时速度的推导。
主要教法讨论法、引导法、类比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 平均速度1、初中物理:①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②速度定义的方法:(培养同学们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路程越大时间相同运动越快速度越大路程相同时间越长运动越快速度越大路程越大时间越短运动越快速度越大路程小时间也短快慢??路程长时间也长快慢??路程和时间都不同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越大,运动越快,速度越大③缺陷:路程不能确切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和运动方向,因而初中定义的速度不能准确反映物体运动中位置变化的快慢。
2、高中物理:①速度定义的方法:(培养同学们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位移越大时间相同运动越快速度越大位移相同时间越长运动越快速度越大位移越大时间越短运动越快速度越大位移小时间也短快慢??位移长时间也长快慢??290030500D 、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1250 30 500 C 、火车沿平直公路行驶 100 10 0 B 、公共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100 20 0 A 、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末位置/m 经过时间/S初位置/m位移和时间都不同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越大,运动越快,速度越大② 速度的定义:物体发生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③ 公式:V=S/t讨论与交流:比较下列物体运动的快慢?④ 矢量性: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⑤ 单位:国际制(SI 制)单位是:m/s ,读做米每秒。
⑥ 意义: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速度的关注。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交通工具速度的视频,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些交通工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速度?”“速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速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强调作业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作业中的思考和分析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定期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计算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6.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7.课后巩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8.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同时,关注学生的成长,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对速度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3.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4.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情意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二个概念及二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质点、参考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等概念,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不能,因为物体的位移与运动的时间有关)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内容
1.平均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
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 时间里跑完100m ,那么他1s 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 呢?
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 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 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
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① 定义:表达式t
s
v =-
中所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③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方向相同。
④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取不同的时间段或位移段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例1: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相距60km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它以60km/h 平均速度通过前一半路程,接下来用时45min 通过后一半路程。
那么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
解:设全程的路程为2S ,则
482=+=
-
t v
s S
v km/h 例2:一辆汽车沿直线运动,先以15m/s 的速度行驶了全程的
4
3
,余下的路程以20m/s 的速度行驶,则汽车从开始到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多少?
解:设全程的路程为2S ,则
s m V S V S S /16414322
1=+
(2) 瞬时速度
①定义: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②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如果时间t 非常小时,就可以认为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的瞬时速度。
③瞬时速度精确地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快慢。
④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就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测量仪器:速度计(速度计所指的数值就是某时刻汽车的瞬时速率,随着行驶的快慢而定)。
本节课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例题2:下边是京九铁路北京西至深圳某一车次运行的时刻表,设火车在表中路段做直线运动,且在每一个车站都准点开出,准点到达.
a.火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霸州车站,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b.火车由霸州车站开出直至到达衡水车站,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c.在零时10分这一时刻,火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
课堂小测验:(1~3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的位移相等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等
c.任意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d.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跟所需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恒量,则此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下面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b.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等于零
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3.一辆汽车,开始以5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20m,后又以10m/s的速度行驶了20m,那么
汽车在行驶40m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s
m
v/
5.7
2/)
10
5(=
+
=是否正确?
课外作业:(4~7题)
4.高速公路上的速度限制牌限制的速度为120 km/h,它指的是什么速度?
5.短跑运动员在100 m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是9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 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a.9 m/s b.9.6 m/s c.10 m/s d.10.2 m/s
6.一辆汽车以速度v行驶了2/3的路程,接着以20 km/h的速度减速,后以36 km/h的速度返回原点,则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24 km/h
b.0
c.36 km/h
d.48 km/h
7.物体沿一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初速度为3m/s,则在这1s内物体一走3m
b.物体在某一秒内平均速度为3m/s,则在这1s内物体一定走3m
c.物体在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为3m/s,则在这段时间内的任意1s内的位移都为3m d.物体在t1时刻的速度为2m/s,在t2时刻的速度为4m/s,则在t1至t2的平均速度可能为零
[选做题]
1.物体沿直线运动,前半段位移的平均速度是20m/s,后半段位移的平均速度是30m/s,
则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多大?
2.物体沿直线运动,前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20m/s,后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30m/s,
则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