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雌性鱼类都没有性别_哪些鱼类会改变性别
鱼类的性别决定
鱼类的性别决定性别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而对于鱼类来说,性别决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生物学问题。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多样且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和生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鱼类性别决定的各种机制,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意义进行分析。
1. 遗传性别决定在大部分鱼类中,性别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这种遗传性别决定主要通过性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来实现。
在一些物种中,雄性和雌性鱼类的染色体组成不同,如在某些鱼类中,XX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而XY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
这类似于人类的性染色体决定方式,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例如,有些鱼类中,XY的个体变成雌性,而XX的个体变成雄性。
除了性染色体外,有些鱼类的性别决定也与其他染色体或基因相关。
例如,一些物种中,存在着多种染色体型,不同染色体型之间的个体性别表现出差异。
此外,还有一些物种中,个体的性别决定与其基因型有关。
这种情况下,同一性染色体组合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别。
2. 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对鱼类性别决定起着重要作用。
某些鱼类的性别决定可以受到温度、光照周期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热带鱼类中,温度对性别决定起着重要作用。
高温会导致个体发展为雌性,而低温则会促使个体发展为雄性。
类似地,光照周期也可以影响某些鱼类的性别决定。
这些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激素水平和发育过程来实现性别决定。
在一些鱼类中,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的性别。
例如,在七星刀鱼中,雌性个体在高温下产卵,而低温则会促使雄性个体发育。
这种性别决定形式的存在使得鱼类的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 性别决定的生殖生物学意义鱼类的性别决定对于其繁殖和适应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不同性别的鱼类在不同的繁殖策略和生殖行为上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鱼类中的雄性个体会进行颜色变化或其他形式的繁殖行为来吸引雌性个体。
此外,一些鱼类还表现出性别的变态现象,即个体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男性特征,而在另一阶段则具有女性特征。
鱼类的性别
二、雌雄差异
1、第一性征——直接与生殖活动本身有 关的特征:
如鳉科鱼类雄鱼的生殖足、鰕虎鱼类雄鱼的 臀突、鳑鮍鱼类雌鱼的产卵管;另外真鲷、鳜鱼 和非洲鲫鱼等可以从生殖孔区别雌雄,雌鱼在肛
门后有生殖孔和泌尿孔共三个孔,而雄鱼只有肛
门、泻殖孔两个孔。
2、第二性征——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 系的性征
•大小差别:如康吉鳗的雌鱼可达90余斤,而雄 鱼最大不超过3斤,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上。
裂尻鱼在体长<25cm时,全部是雄性个体,体色为银白 色;而当体长>30cm时,则转变为雌体,体色呈暗黄色
3、社会或行为因素引起性转变:
Fishelson发现当从 长鳍花鮨雌性群体中移 走一只雄性个体,则会随机地有一条雌鱼发生 性转变,Robertson(1972)及后来的很多学 者都都在不同鱼类中发现了相同现象。
种间杂交
关于罗非鱼的种间杂交产生全雄鱼的机制, Chen(1969)提出罗非鱼中存在ZW♀-ZZ♂和 XX♀-XY♂的性别遗传机制,罗非鱼种间杂交获 得全雄鱼,实际上是性别遗传两大类型之间杂交 的结果。 Dan于1972年也提出同样的理论:如果两种 罗非鱼杂交亲本,雌雄鱼都是同型配子(ZZ♂XX♀)就能产生100%的雄性后代。这种理论所推 测的后代应100%是雄性,但实际上雄性一般只有 95%左右。一种解释认为罗非鱼的性别决定除性 染色体外,也与常染色体有关;另一种解释认为 是引进的罗非鱼不纯而产生的。 种间杂交也可能产生中性不育鱼,尤其是属 间杂交
1、性转变现象的发现
2、性转变的原因
3、性转变的进化
性转变现象的发现
1926年 Essenberg首先发现并描述了剑尾 鱼的性转变。 随后木下好治等(1934~1939)对黄鳍鲷、 扁棘鲷、平鲷等雄性先熟的性转变鱼类进行了 研究。 到目前,约有14个科的一些种类被发现具有 从雌到雄,有8个科的鱼类具有由雄到雌的性转 变现象。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鱼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在其生命早期就需要决定其性别。
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不同,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更加灵活,可能受到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一、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发现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鱼类的性别是由哪些基因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理解非常有限。
直到1972年,日本科学家Yasuo Nagahama和他的团队才首次发现了鲤鱼的性别决定基因。
这个基因被命名为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是一个决定雄性性别的关键基因。
从此以后,人们开始运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不同种类的鱼类中探索其性别决定机制。
通过对不同种类鱼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人们发现鱼类性别决定基因形式多样,包括性染色体、单倍体基因、多倍体基因等。
二、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形式1. 性染色体性别决定许多鱼类的性别决定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类似,是由XY或ZW性染色体控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X或Z染色体是性别决定基因,从而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例如,牛鱼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的性别决定非常类似,都是由XY性染色体控制。
雌鱼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鱼则有一个X和一个Y染色体。
2. 单倍体基因性别决定在一些鱼类中,性别决定基因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类基因被称为性候选基因。
据统计,大多数这种鱼类的性别决定都与单倍体基因有关。
例如,日本鳞甲鲤就是一种由单倍体基因决定性别的鱼类。
日本鳞甲鲤的性别决定基因被命名为dmrt1,它能够控制个体的性别,并且还能控制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3. 多倍体性别决定在鲈鱼等一些鱼类中,其性别决定机制被认为与多倍体基因有关。
这种性别决定形式在鱼类中比较罕见,但是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够解释鱼类性别决定中的一些奇异现象。
例如,鲈鱼的性别决定是由多倍体基因 cyp19a1b 控制的。
“cyp19a1b”基因编码酵素 aromatase,能够将雄性鱼体内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1. 鱼类的性别大多数硬骨鱼类,一生或者只具有精巢,或者只具有卵巢(雌雄异体)。
但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体内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雌雄同体)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且有的种类还能自体受精。
目前发现的雌雄同体鱼类约有400种,根据其生活史中卵巢和精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进展情况,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①雄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androus hermaproditism)在生活史中由雄性转为雌性。
在性腺的发育过程中,早期卵巢的发育受到抑制,而精巢发育较快,低龄鱼表现为雄性,只能排精,不能产卵。
随着年龄增大,精巢逐渐萎缩,卵巢逐渐发育成熟,表现为雌鱼。
鲷科(Sparidae)鱼类中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黄鳍鲷(Sparus latus)、金头鲷(Sparus auratus)等属于这一类型。
②雌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ogynous hermaphroditism)与第一种相反,生活史中由雌性转为雄性。
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卵巢萎缩吸收,精巢发育成熟。
在海水鱼类中有石斑鱼类中的Epinephelus aeneus、巨石斑鱼(Epinephalus tauvina)、灰石斑鱼(Epinephalus guttatus)等;淡水鱼类中有黄鳝(Monopterus albus)等。
这些鱼类第一次性成熟时都是雌鱼,产过卵以后才逐渐变为雄鱼。
有些自然性转换的鱼类,并不同时具有雌雄两性生殖腺,隆头鱼科中的盔鱼(Coris julis)是先表现为雌性功能,然后才转换为雄性功能的雄鱼,但没有观察到它同时有卵巢和精巢。
盔鱼的性转换特点是雌性生殖细胞完全为雄性生殖细胞所代替。
在性转换开始时,先是卵母细胞的萎缩,然后才出现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是由分布在卵巢壁上的原生殖细胞分化出来的。
盔鱼的性细胞转换是在卵巢内部发生。
自然性逆转早期阶段的赤点石斑鱼性腺组织学切片埋植AI后赤点石斑鱼性腺组织结构的变化鱼类同时具有雌雄性腺,但并不同时成熟,不同的年龄表现为不同的性别,即在生活史中性别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性转换,也有人称为“性逆转”、“性位移”或“性邻接”。
初中生物趣味小知识 知识延伸 鱼类的性别素材 新人教版
鱼类的性别生活在各种水域的约24000种鱼类,除了少数种类外,都有雌雄两种性别之分。
雌雄两种生殖细胞结合发育而成的下一代,由于具备了两个亲体的遗传性,因而才具有更大的生活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
雌雄异形鱼类不像有些动物那样,一眼就能辨出雌雄。
但对某些种类,只要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利用某些外部形态特征来辨明其性别的。
1.体长大多数种类的同龄鱼,雌体一般要比雄体大一些。
这种差异,是由于雄鱼成熟较早和寿命稍短的缘故,它可保证种群有较高的繁殖力。
这种差别在有些种类并不十分明显,比如鲤鱼、鲫鱼,雄鱼仅比雌鱼小若干厘米。
而有的种类则相差很大,非常明显。
凤鲚(俗称凤尾鱼)是我国人民非常喜欢吃的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型鱼类,雌鱼一般体长约16cm,雄鱼仅长10cm。
渔民用来张捕的刺网,其网眼的大小是以能捕获雌鱼来确定的。
大口鱼类中的奇棘鱼,雌鱼体长可达27cm,雄鱼只有4cm。
箭鱼素有游泳冠军之称。
在北半球所捕获的箭鱼,60kg以下的几乎全是雄鱼,雌鱼则全在100kg 以上。
康吉鳗两性间的差异更为明显。
雌鱼可达45kg,而雄鱼不足1.5kg。
体重相差30倍。
鱼类中两性间体长差异最大的也许要属角鮟鱇了。
雌鮟鱇体长1.5m左右,而寄生在它身上的雄鮟鱇,体长仅是雌鮟鱇的1/10,甚至1%。
以致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把它们当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鱼类。
与此相反,也有些种类,如黄颡鱼、棒花鱼、鳕鱼、罗非鱼等,却是雄鱼大于雌鱼。
这种现象仅出现于雄性有保护后代任务的种类中。
2.头形有些种类,可从头部的形状及其头部器官的形状和位置,来辨别雌雄。
海洋中以飞鱼为食的鲯鳅,雌鱼头部的形状并没有什么特别,但雄鱼头部背方却突起的很高,从侧面看最前部直上直下,像个方头。
以泥中的有机物和底栖生物为食的甲鲶.雌雄不仅在吻和口的形状上不同,而且生在头部的刚毛的数目和形状也不同。
雄鱼的数目多、粗长而且多肉。
某些比目鱼两性的差异表现在两眼的间距上。
其中的鲆鱼、鳒鱼,雄性两眼间的距离.要比雌性宽得多。
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
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鲅鱼是一种常见的海洋鱼类,它们属于蓝鳍金枪鱼科、鲭鳍亚科,是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
鲅鱼作为典型的洄游鱼类,其繁殖生殖特性备受关注,其中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的相关信息和研究进展。
一、鲅鱼的生殖特性和性别决定机制1. 鲅鱼的生殖特性鲅鱼具有明显的一夏性洄游特征,它们在繁殖季节会集中进行洄游,选择适合的海域进行产卵。
雌性鲅鱼一次可以释放大量的卵子,雄性鱼则会释放大量的精子,通过受精来完成繁殖过程。
2. 鲅鱼的性别决定机制鲅鱼的性别决定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有关鲅鱼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
(1)遗传性别决定:许多现有的证据表明,鲅鱼的性别受到基因的调控。
在鲅鱼的性染色体系统中,存在X和Y性染色体。
雌性鲅鱼具有两个X染色体(XX),而雄性鲅鱼则具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XY)。
这种性染色体系统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系统相似。
(2)环境性别决定:除了遗传性别决定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对鲅鱼的性别产生影响。
温度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鲅鱼的性别比例可能发生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女性的发育,而较低的温度则更有利于雄性的发育。
然而,尚需进一步研究来揭示温度对鲅鱼性别决定的具体机制。
二、鲅鱼的遗传机制1. 性染色体遗传遗传研究表明,鲅鱼的性别遗传与其性染色体有关。
X和Y染色体的存在使得性别遗传呈现X-linked透明遗传方式。
雌性鲅鱼仅通过母系遗传,雄性则通过父母遗传。
这意味着,雌性鲅鱼的后代一定是雌性,而雄性鲅鱼的后代既有雌性又有雄性。
2. 基因调控在鲅鱼的性别决定过程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目前已经鉴定到了一些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
例如,在鲅鱼的X染色体上发现了SRY (Sex-determining Region Y)基因的同源基因SRY-like,它与雄性决定因子的功能相似。
海洋生物的性别与繁殖方式
海洋生物的性别与繁殖方式海洋生物的性别与繁殖方式是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的海洋生物物种在性别的分配和繁殖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性别和繁殖方式两个方面对海洋生物进行探讨。
一、性别分化在海洋生物中,有些物种具有明显的两性分化,即雌性和雄性之间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海洋鱼类常常通过外部形态特征来判断雌性和雄性,如体型大小、色彩和鳞片形态等。
而有些无脊椎动物,如海葵和海藻等,也存在着雌性和雄性个体之间在结构上的差异。
然而,并非所有的海洋生物都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分化。
一些无性生殖的生物,如珊瑚和某些海绵动物,只有一种性别的个体。
这些生物通过无性繁殖,即通过体内或体外的产生孢子、体芽或碎片等方式进行繁殖。
二、繁殖方式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个体通过配子的形式进行繁殖。
在海洋生物中,有性繁殖是最常见的繁殖方式之一。
无论是哺乳动物、鱼类、鸟类还是节肢动物,有性繁殖都是它们繁衍后代的主要方式。
在有性繁殖过程中,雌性和雄性个体通过配子的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的个体。
其优势在于能够增加遗传的多样性,提高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个体通过不需要配子参与的方式进行繁殖。
在海洋生物中,无性繁殖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最常见的是分裂繁殖,即一个个体分裂为两个或更多的个体,并且每个个体都能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例如,一些海洋动物,如水母和海星,就能够通过分裂繁殖来扩大自身的种群数量。
此外,无性繁殖还包括孤雌繁殖和萌芽繁殖等。
孤雌繁殖是指某些物种中没有雄性个体,雌性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受精或异居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
而萌芽繁殖是指某些物种中个体能够通过体外的芽或细胞分离出新的个体。
三、生态意义海洋生物的性别和繁殖方式对于物种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性别分化,个体之间能够进行有性繁殖,增加遗传的多样性,提高物种的适应能力。
而无性繁殖则能够迅速扩大个体数量,适应环境的变化。
有趣的雌雄同体的鱼类
有趣的雌雄同体的鱼类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雌雄异体,目前发现约有300-400种,8目,34科鱼中存在雌雄同体现象。
如鲱鱼、鳕鱼、黄鲷、狭鳕和几种鮨鱼等。
鱼类有三种雌雄同体现象,第一种是精巢、卵巢同步发育,如一些鮨鱼;第二种是雌性先熟,转为雄性,如黄鳝、剑尾鱼;第三种是雄性先熟,转为雌性,如金鲷、黄鳍鲷。
在脊椎动物中,仅在鱼类中有这种罕见的现象。
除了自体受精的海鲈外,雌雄同体鱼类的交配方式,就像蚯蚓那样,受精作用需要两个个体才能完成,现对其进行介绍。
一、鳝鱼鳝鱼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
亦称黄鳝、罗鳝、蛇鱼、长鱼(苏北一带)。
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
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
黄鳝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黄鳝也是鱼,但它的鳃不发达,而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
它既无胸鳍,又无腹鳍,就是背鳍和臀鳍也退化得仅留下一点点皮折,鳞片消失得肉眼都难看见。
在浅水中能竖直身体的前半部分,用口到水面呼吸,把空气储存于口腔及喉部,所以显得喉部肿大。
可是全身能分泌出非常油滑的黏液,一不小心,它就能从你手中溜之大吉。
鳝鱼没有特殊的攻击本领,也无强有力的防御武器,唯一的技能是“三十六计,逃为上计”。
黄鳝的性别常常使人产生疑问。
小黄鳝体内都是卵子,而大黄鳝体内都是鱼白。
在其个体发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转的特性,即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即体长在35厘米以下的个体的生殖腺全为卵巢);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体长在36~48厘米时,部分性逆转,雌雄个体几乎相等;成长至53厘米以上者则多为精巢。
当年幼鱼只能长到20厘米,2冬龄的雌鱼才达成熟期,体长至少为34厘米。
也就是说,黄鳝由雌变成了雄的,而且至死都为雄性,性别上不再发生变化。
生物学上把黄鳝这种由雌变雄的特殊生理现象,称之为性逆转。
黄鳝的性逆转,并非某一个体发生的变异,而是整个种族的发育规律。
海洋趣味科学知识
海洋趣味科学知识雌雄难辨的生物——小丑鱼小丑鱼可以变性别。
刚出生的小丑鱼没有性别,它们性别受环境影响,先从无性别状态到雄性再到雌性。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性别的变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雌性无法转变为雄性,雄性无法转变为无性别。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小丑鱼一生都是无性别的状态,如果族群中的雌雄小丑鱼都已经配对完成,那么剩下的将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步。
不需要脑子的生物——海鞘海鞘一生都在为寻找一块完美的栖息地而费心费力,当它们锁定一块完美的区域后,便会将其作为自己的领地,永久居住在此。
当已经完成寻找栖息地的任务之后,海鞘便会主动将自己的大脑吃掉。
这样大脑所消耗的能量就会大大减少,它们不必勤于捕猎,因为大脑消失之后不必再吸入大量的卡路里了。
真就可可爱爱,没有脑袋。
最特别的雄性生物——雄海马为地球上唯一一种靠雄性孕育生命的物种,雄性海马的腹部长了一个“育儿囊”,在交配过程中,雌性海马会把卵子产到“育儿囊”里,在雄性动物的身体内完成受精,受精卵会在“育儿囊”里经过大概2个月的孵化,最终会从“育儿囊”里生出来。
因为浅海弱肉强食的生存斗争异常激烈,雄海马利用育儿袋,把卵生演进到类似胎生,这样就大概率保证全部的受精卵都能发育成小海马。
真正的美人鱼——儒艮“南海有鲛人,身为鱼形,出没海上,能纺会织,哭时落泪”说的就是儒艮了。
雌性儒艮偶有怀抱幼崽于水面哺乳的的习惯,像极了人类怀抱婴儿哺乳的场景。
有人传说儒艮出海时头上偶尔会披海草,远处看上去就像头披长发的美女。
因为它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
儒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的濒危物种之一。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摘要鱼类的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养殖效益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目前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为此本文综述了鱼类性别的研究现状和性别控制的主要方法,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鱼类;性别;性别控制除病毒外, 几乎所有生物都有性别。
性别这一生命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它与有性生殖同时出现[]1。
鱼类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具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价值。
因为许多鱼类雌雄个体之间的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生长率、个体大小等), 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生长速度会减慢, 自然生殖活动还带来生长的停滞, 体组织可食部分减少。
因而选择具有最佳生长性能的性别进行单性养殖, 有利于提高养殖对象的生产量和经济价值。
另外, 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 对阐明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机制等理论问题, 也是非常有用的[]2。
1鱼类的性别鱼类的性别与其它性状一样,是受基因控制的。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此,研究鱼类的染色体及其核型,有时可以发现控制性别的异形染色体,从而可判出某种鱼类性染色体类型。
但是,在目前所分析的约2000种鱼类染色体核型中,大部分并没有发现性染色体。
就目前所知的某些鱼类的性染色体类型,有的种类为XY 型,有的为ZW型,有的为20型,有的甚至具有多条性染色性。
为什么在现存的鱼类中,有的具有性染色体,有的却没有性染色体呢?有的专家认为,实际上这些鱼都具有性染色体,只是运用现有的生物学技术还不能准确地鉴别出来而已。
现已证实,鱼类除性染色体以外,常染色体上也具有影响性别的基因。
例如,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就不只由一对染色体决定,还与常染色体有关。
日本学者Yamazaki认为,大部分没有性染色体的鱼类,其常染色体所具有的雄性或雌性异配性别基因不仅可以使后代雌雄性别出现1:1的比率,而且还可产生雌雄同体的现象。
另外,还有人利用Sou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证明了胡子鱿和斑马鱼基因组DNA均能与人的SRY(Sex一determin ingregiony)探针结合,表明了这两种鱼都存在SRY基因的同源序列。
鱼类两栖类的性别决定
鱼类两栖类的性别决黄扬光Hyghyg305@动物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基本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全部以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无性生殖不同,雌雄两个体各自产生一个单倍体配子,两者结合成合子,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有性生殖通过等位基因的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以及连锁基因的交换重组等过程为动物带来了巨大的遗传多样性,既提高了亲本生殖成功的机会,又有利于后代的生存。
多数动物都以雌雄两种互朴的性别形式存在,那么,性别是怎样决定的呢?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自20世纪初发现某些生物体细胞内除含有成对的常染色体外,还有一对随性别不同组成也不同的性染色体。
这对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直接相关,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有以下两种形式:1.1 XY型性别决定此类型在动物界很普遍,哺乳动物、双翅目昆虫、某些鱼类和某些两栖类的性别决定属于该类型。
XY型性别决定是指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内含有两条X染色体,所产生的性细胞只有一种,仅含一条X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体细胞内含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产生两种性细胞,一种只含X染色体,一种只含Y染色体。
如人的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一对为性染色体,男女之别在于女性性染色体是XX,男性性染色体为XY,婚后生男育女的概率各为1/2。
生男育女完全决定于受精的精于所含的性染色体是X还是Y。
XY型性别决定有一种特殊形式即XO型性别决定。
McClong在1902年就发现蝗虫的性别决定属XO型。
雌蝗虫是同配性别,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子。
雄蝗虫为异配性别,只含一条X染色体而无Y染色体,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只含一条X染色体,一种不含性染色体,两者各占一半。
受精卵有XX型(雌性)和XO(雄性)两种,雌雄比约为1:1。
1.2 ZW型性别决定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鱼类、某些两栖类及某些爬行类属于该类型。
此类型的雄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内有两个相同的Z染色体,仅产生一种含Z染色体的精子。
鱼类性别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
鱼类性别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鱼类的性别分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分子机制,包括性别决定基因、性别逆转、雌雄激素等多个方面。
这些分子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掌控着鱼类性别的发育和分化。
1. 性别决定基因性别决定基因是指在不同的物种中,控制性别发育的基因。
在哺乳动物中,这个基因是SRY基因,而在鱼类中,则不止一个性别决定基因。
例如,虹鳟鱼和斑马鱼中的性别决定基因是dmrt1和gdf6,而草鱼和鲫鱼中则是amh和CYP19a1a。
这些性别决定基因的作用是通过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来控制性别分化。
在虹鳟鱼和斑马鱼中,dmrt1和gdf6基因分别调节睾丸和卵巢的发育。
而在草鱼和鲫鱼中,amh和CYP19a1a基因则分别调节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
2. 性别逆转性别逆转是指在性别分化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一个本来应该是雌性的个体变为雄性或一个本来应该是雄性的个体变为雌性的现象。
在鱼类中,这个现象比较常见,例如泥鳅、鲤鱼和草鱼等品种都会出现性别逆转的情况。
性别逆转的原因是因为鱼类的性别分化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例如水温、光照、水质和饲料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到鱼类的性腺发育和激素水平,从而导致性别逆转。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与性别逆转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参与调节鱼类的性别发育过程,从而影响到性别逆转的发生。
3. 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是影响鱼类性别分化的两种重要因素。
在鱼类中,雄性激素主要包括睾酮和11-酮雄酮,而雌性激素则主要包括雌二醇和17-酮雌酮。
这些激素可以通过直接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来影响到鱼类的性别分化,从而控制睾丸和卵巢的发育。
例如,在梭子蟹鱼和东方草鱼中,睾酮和11-酮雄酮可以抑制卵巢的发育,从而促进雄性的发育。
而在鲤鱼中,雌激素则可以促进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从而使得鱼体变成雌性。
总之,鱼类性别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生物技术操控
2、染色体和基因表达
除了基因,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也是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重要因素。例如, 在某些鱼类中,性染色体数量异常可能导致性别决定异常。此外,环境因子如水 温、水质等也可以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
1、基因沉默和基因激活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鱼类性别决定进行 操控。例如,通过CRISPR-Cas9技术,可以对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进行敲除或 激活。这种技术在珍稀保护鱼类和渔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这种 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不可预测的副作用。
2、基因突变
通过基因突变技术,可以人为制造基因突变,进而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例 如,在研究斑马鱼的性别决定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化学诱变剂处理受精卵,成 功诱导了“ gsdf”基因的突变。然而,这种技术同样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可能 对生物体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结论
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生物技术操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保护濒危鱼类、提高渔业生产效益以及为人类提供新的 生物技术手段。然而,这些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优化。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实现对鱼类性别决定 更为精确和安全地操控。
除了性染色体,基因表达也在鱼类性别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某 些基因在雄性或雌性鱼体内表达水平较高,提示它们在性别分化过程中具有关键 作用。了解这些基因及其功能有助于揭示鱼类性别决定的机制。
性别控制技术
1、温度控制
一些研究表明,水温可能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在某些鱼类中,较高或较低 的水温可能导致雄性或雌性的优势增加。通过调节养殖水域的温度,养殖者可以 尝试控制鱼类的性别比例。然而,温度控性别的方法存在争议,尚需要更多研 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鱼类生殖和繁殖行为的生物学原理
鱼类生殖和繁殖行为的生物学原理鱼类是一类具有高度多样性和适应能力的动物,其繁殖和生殖行为同样也丰富复杂。
在它们的进化过程中,生殖成功的策略和反遗传学遗传规律的支配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鱼类生殖和繁殖行为的生物学原理。
1. 性别决定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鱼类在性别决定和个体性别的维持方面存在较大的多样性。
鳀科鱼类和环境响应鱼类可以根据环境条件改变其性别表达,称为环境性别(EG)鱼,如白鲢鱼。
生殖器官未定鱼则一边生长一边发展其生殖系统,根据口-肛长度比(KAR)判断其为什么性别,如水蛇鳝。
而某些鱼类则采用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如雌雄同体鱼和雌性化雄鱼。
2. 繁殖季节和场所对于多数的鱼类而言,适合进行繁殖的季节和场所通常由其环境所决定。
而对于淡水消费性鱼类而言,其繁殖季节和水温密切相关,典型的例子如鲑鱼和鲤鱼。
在它们成熟后,在特定的季节和水温情况下,它们会飞跃或往上游游,选择繁殖场所,产卵和受精。
而实验表明,加热或降温水温都可以显著延长或缩短其繁殖季节。
3. 繁殖方式大多数的鱼类利用外部受精方式。
在繁殖期间,雄鱼会把精子涌入水中,雌鱼则在其静止时感知到精子,并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进行受精作用。
但是,某些鱼类则利用内部受精方式,如鲨鱼和蛇鳝。
这些鱼类将精子和卵子存储在内部,等待成熟后通过内部受精进行受精作用。
4. 产卵和孵化方式对于产卵和孵化方式的特异性和差异性,也与鱼类的物种和环境有关。
在河流和湖泊中,产卵和孵化可以出现大规模的同步现象,如大鲤鱼。
卵的孵化过程通常与鱼类的环境和生活史密切相关。
在海洋环境中,孵化时需要更多的氧气,需要在更高的水流量下进行,且需要食物的供应和随后的幼鱼成长。
5. 繁殖后的幼鱼对于大多数的鱼类而言,幼鱼在孵化后会在水中自由地生长和发展。
然而,部分鱼类的幼鱼却需要与母鱼在一起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母鱼的身体内成长和取食。
这种表现形式称为卵胎生和胎生,大多数的例子如底鲶和鲨鱼。
小丑鱼性别转换的科学原理
小丑鱼性别转换的科学原理
小丑鱼性别转换的科学原理主要涉及到雌雄性别的决定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性别表达的影响。
1. 雌雄性别的决定机制:小丑鱼的性别由遗传因素决定。
小丑鱼属于雌雄同体动物,即具有雌性和雄性性腺,可以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根据需要转变性别。
小丑鱼的性别是由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因子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一对染色体上的性别基因控制。
在小丑鱼中,雌性为ZW,雄性为ZZ;与人类的性别决定机制不同,小丑鱼是由雌性基因决定机制。
2. 环境因素对性别表达的影响:小丑鱼性别的表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雌性个体死亡或缺少雄性个体时,群体中处于次级雄性阶段的个体,即卵丁的一雄性将被诱导转变为雄性来取代雌性的角色。
这种性别转变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性别转变,也受到雄性激素的调节。
环境因素,如食物资源的充足性、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竞争等也可能影响小丑鱼性别的转变。
总结来说,小丑鱼性别转换的科学原理是由染色体上的性别基因控制的,同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动物的雌雄之变
民防苑一般而言,脊椎动物出生之后,雌雄性别已成定局。
然而,有的动物一生中发生性别转变,易如反掌。
鱼类的性变之谜鱼类中除少数种类为雌雄同体外,绝大多数均为雌雄异体,而且终生执行其各自所承担的任务。
在鱼类家族中能施展“性变术”者,有淡水鱼,也有海洋性鱼。
淡水鱼中最典型的是黄鳝,黄鳝的性别变化之奇,令人惊讶。
幼苗时期,所有的黄鳝都是“女儿身”。
当性成熟并将卵全部排出后其卵巢逐渐萎缩并逆转变为精巢,第二年就变为能产精子的雄鳝了。
一般情况下,体长在500m m以下的全为雌鳝,500m m 以上的全为雄鳝。
其实,这种以体长决定性别的鱼,还有生活在我国黄海中的黄鲷鱼。
黄鲷鱼是随着身体的增长而不断转变其性别的。
有趣的是,当黄鲷鱼长到110m m时,几乎全部是雌性;身体长到210mm时,有一半变成了雄性;一旦长到280m m时,就会变成青一色的雄性黄鲷鱼。
其中奥妙已经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更有意思的是,生活在澳大利亚堡礁的“清洁鱼”,鱼群中除最大个的是雄性外,其余全为雌鱼。
如果有一条雄鱼外出未归,鱼群中就会有一条体魄较大的雌性鱼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变为雄性,并开始向雌鱼求爱。
其奥妙何在?竟成了不解之谜。
爬行类的性变之谜众所周知,体内缺乏“内燃机”的爬行动物,其生理特性受外界环境影响极大,如在气温很低时,它们的新陈代谢极为迟缓。
不仅如此,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初生幼子的性别,竟然随其卵孵化时温度的高低而变化。
例如,鳄、龟、蜥蜴等爬行动物的性别,就决定于孵化时的温度。
最明显的是,鳄类中的美洲鳄在30℃以下孵化出的幼子,全为雌性;在34℃以上孵化出的,则全为雄性;在32℃左右时,孵化出的幼子则雌雄两性各占一半。
此种现象在蜥蜴类中也有发现。
例如,壁虎在26℃以下孵化的幼子为雌性,29℃以上孵化的幼子则成了雄性。
与此相反,科学家发现龟类,无论海龟、陆龟还是沼泽龟,一般在30~32℃以上孵化的幼子则都为雌性,在28~30℃以下孵化的幼子都是雄性。
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
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黄鳝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物,其养殖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在黄鳝的养殖过程中,雌雄转换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黄鳝的生殖特征黄鳝属于半滑舌鳝科,是一种性别可逆的鱼类。
在黄鳝的生殖过程中,雌雄鱼的生殖器官并不明显,甚至很难用肉眼分辨。
而且,黄鳝的性别在生长过程中是可以转换的,即雄性鱼可以转变成雌性鱼,反之亦然。
在黄鳝的生长过程中,性别的转换主要取决于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具体来说,当黄鳝的体内雄激素水平较高时,其会表现出雄性特征;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则会表现出雌性特征。
因此,通过控制黄鳝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实现黄鳝的雌雄转换。
二、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1. 激素水平的变化黄鳝的雌雄转换主要取决于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而这一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环境因素:黄鳝的生长环境对其体内激素水平有重要影响。
比如,水温、光照、水质等因素都会影响黄鳝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2)饲养管理:黄鳝的饲养管理对其体内激素水平同样有影响。
比如,饲料的种类和质量、饲养密度等都会影响黄鳝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3)遗传因素:黄鳝的性别转换也与其遗传因素有关。
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引起黄鳝性别的变化。
2. 激素的作用黄鳝的雌雄转换主要是通过体内激素的作用实现的。
具体来说,雄性鱼体内主要分泌睾酮等雄激素,而雌性鱼体内则主要分泌雌激素。
当雄性鱼体内睾酮水平较高时,其会表现出雄性特征;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则会表现出雌性特征。
雌雄转换时,需要控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一般来说,将雌性黄鳝暴露在高浓度的雄激素环境下,可以促进其体内睾酮的分泌,从而实现雌性黄鳝向雄性黄鳝的转换。
反之,将雄性黄鳝暴露在高浓度的雌激素环境下,则可以促进其体内雌激素的分泌,从而实现雄性黄鳝向雌性黄鳝的转换。
三、黄鳝雌雄转换的应用黄鳝雌雄转换技术在黄鳝的养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它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控制黄鳝的性别,可以实现黄鳝的优质种苗生产和规模化养殖。
养殖技术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
养殖技术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鱼类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养殖鱼类已经成为全球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雌性和雄性之间的比例分布往往对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养殖效益,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鱼类性别控制方法。
一、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最常见和最古老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之一。
它主要基于对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例如,在某些鱼类的尾鳍或体色上有明显差异,科学家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来判断鱼的性别。
另外,一些鱼类在性成熟时会产生一定的性征,如雄性在头部或身体上可能会长出明显的鳍或鳞片,科学家通过观察这些性征来确定鱼类的性别。
二、激素注射法激素注射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
它主要基于激素对鱼类性腺发育的促进作用。
在激素注射法中,科学家们会根据鱼类的性别分别注射不同的激素。
通常来说,雄性鱼类会注射雌性激素,而雌性鱼类则会注射雄性激素。
这些激素能够促使鱼类性腺的发育,并改变其性别。
不过,激素注射法需要专业技术,并且较为费时费力。
三、遗传选择法遗传选择法是一种通过人工选择鱼类来实现性别控制的方法。
科学家们通过遗传学的研究,找到了一些与性别相关的遗传因子。
通过选择具有特定遗传因子的鱼类繁殖,可以实现对性别的控制。
这种方法不需要额外投入,只需要对繁殖鱼进行精细的筛选和管理,但由于遗传因子的复杂性,这种方法在实践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四、温度控制法温度控制法是一种通过对鱼类的环境温度进行控制来实现性别控制的方法。
由于鱼类的性别发育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科学家们通过调整鱼类孵化和生长的温度,来达到控制鱼类性别的目的。
例如,在某些温带鱼类中,较高的温度会促使鱼类发育为雌性,而较低的温度则会促使鱼类发育为雄性。
温度控制法简单易行,但需要对温度进行精确的控制和监测。
综上所述,鱼类性别控制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和限制。
鱼类养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被开发出来,为养殖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养鱼时要注意鱼类的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
养鱼时要注意鱼类的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养鱼是一项受到很多人喜爱和追捧的养殖爱好,鱼类作为一种小型宠物和观赏生物,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乐趣。
但是,很多人在养鱼时并没有注意到鱼类的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的重要性。
事实上,正确的性别比例和合理的群体结构对于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正确的性别比例对于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至关重要。
在鱼类中,通常雌性比雄性更具有繁殖能力。
如果我们在养鱼时只选取一种性别的鱼进行繁殖,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繁殖的困难甚至无法进行繁殖。
因此,在选择鱼类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雄性和雌性的一定比例,以确保繁殖的顺利进行。
另外,一些鱼类如鲈鱼、斑马鱼等,存在着社会性別(体型上既没有明显的外形差异,又无法通过内部观察判断性别),这些物种的雌雄比例也需非常注意。
其次,合理的群体结构对于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也非常重要。
在自然环境中,鱼类通常是以群体的形式生活的,因为群体的存在可以提供种种优势,比如更好的资源获取、更强的适应力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养鱼时应该尽量模拟鱼类的自然群体结构。
群体结构的合理性取决于鱼的种类和群体大小,但是总体上来说,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可以提高鱼类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当群体内的鱼类数量过多时,鱼类之间的竞争会加剧,可能会导致食物短缺、疾病传播等问题。
因此,我们在养鱼时,应该根据鱼类的种类和其生活习性来确定适宜的群体大小,以确保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最后,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还与鱼类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很多鱼类在群体中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律。
比如,雌性鱼在繁殖期会形成一定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些等级制度对于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至关重要。
同时,群体中的鱼类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这些关系对于鱼类的行为和生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正确的性别比例和合理的群体结构对于鱼类的行为调控和生活习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养鱼时要注意鱼类的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鱼类的性别决定
花鳅,X1X1X2X2/X1X2Y型
斑马鱼,常染色体
GSD
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 1.SRY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具有决定生物雄性性别的基因,胡子鲶、斑马 鱼、泥鳅中存在。 2.DMY基因:是除了SRY基因之外发现的第二个性别决定基因,是在青鳉鱼 中首次发现的。 3.Sox9基因:在雄性体内保持活性,与foxlx2基因互相抑制。 4.dmrt1基因:DMRT家族成员,雄性性别决定基因,在睾丸发育中起作用。 5.Amh基因:TGF-β超家族,在雄性生殖细胞分化发挥重要作用。 6.Wnt4a:Wnt-β 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雄性性别分化途径。
GSD
其他途径
Oscar Ortega-Recalde,The 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of Sex Change in Fish,2020
ESD
激素
温度
ESD
氧浓度
种群密度和食物
其他因素
ESD-激素
ESD-激素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categorized by application and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as capable to induce a sex-biased ratio on zebrafish (Danio rerio).Aquatic Toxicology 191 (2017) 141–163
ESD/GSD共同作用
Oscar Ortega-Recalde,The 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of Sex Change in Fish,2020
ESD/GSD共同作用
谢谢大家Hale Waihona Puke 鱼类的性别决定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雌性鱼类都没有性别_哪些鱼类会改变性别
在脊椎动物中无性繁殖的物种很少,使得亚马逊(Poecilia formosa)成为最大的例外。
原产于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边境地区的小型鱼类不会产生任何雄性后代。
雌性通过雌核发育无性繁殖,使它们的女儿成为自己的克隆。
这种类型的繁殖也意味着他们需要精子来触发克隆过程。
所以亚马逊鼹鼠与密切相关的莫莉鱼配对以获得这种精子。
精子细胞甚至可以穿透卵细胞;然而,没有雄性的DNA被掺入莫莉的蛋中。
相反,鸡蛋完全破坏了雄性基因。
根据已有的理论,这个物种不应再存在。
它应该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灭绝,Manfred Schartl 解释说。
该生物化学家在维尔茨堡大学生物中心担任生理化学主席。
Schartl与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探讨了亚马逊莫利如何成功地生存下去。
为此,研究人员对鱼类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将其与相关物种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上。
与既定理论相矛盾
有两个主要原因反对无性繁殖长期存活的物种:在任何基因组中都会发生有害的变化。
在后代是纯克隆的生物中,这些缺陷会在几代人之间累积,直到没有更健康的个体,Schartl 解释道。
在卵子和精子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减少一半时,可以很容易地消除这种缺陷,这些卵子和精子细胞在受精期间分别从母体染色体和父体染色体的一半进行重组。
另一个论点反对一个物种的长期存活,其后代是其母亲的克隆:这些物种通常不能像其性生殖对象那样迅速适应环境变化,Schartl说。
因此,在几代人之间,他们应该处于进化的失败一方,这需要适者生存。
独特的遗传变异
为了回答为什么这个理论不适用于亚马逊molly的问题,科学家研究了他们的基因组以及两种相关的鱼类物种的性别。
主要见解是:我们发现亚马逊地区几乎没有遗传变异的证据,而是一种独特的遗传变异和正在进行的进化过程的明显迹象,Manfred Schartl说,并且他继续解释特别是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在P. formosa的基因组中表现出高水平的遗传变异性。
从这一点来看,该研究的作者得出结论,这种可变性与广泛的免疫反应相结合,这实际上促成了这样一个事实:亚马逊鼹鼠并不分享许多其他无性繁殖的物种的命运,即成为病原体的受害者。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比较相关鱼种P. formosa,P。
latipinna和P. mexicana的基因组表明差异很小。
所有这三个都携带25,220个蛋白质编码的基因。
令人惊讶的是,P. formosa的基因组还包含雌性鱼不需要的基因,例如精子发生的基因,雄性的发育或卵子和精子细胞的减数分裂。
没有主要的遗传损害不能通过P. formosa仅在几代之前发展的事实来解释。
从基因组内部看,这个物种可能在大约10万年前进化。
随着新一代每隔三到四个月出生一次,自从P. formosa 首次存在以来,这已经达到了大约500,000代,这比标准理论预测到灭绝的时间要长得多。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智人可以回顾的几代人。
然而,P。
formosa可能参与进化过程,但是,在天然发生的突变和竞争克隆的选择过程的范围内。
在这方面,无性繁殖甚至证明对亚马逊有益:没有维持两性的费用,鱼群可以更快
地生长并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所有已知的无性繁殖脊椎动物都是杂种- 两种P. latipinna和P. mexicana的标本是亚马逊molly的父母。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混合基因组是这些物种保持健康的驱动力。
然而,这需要杂交基因彼此相容- 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名为稀有形成假说的新理论来解释无性繁殖物种生存的机会,以取代旧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无性物种很少见,不是因为它们不如其他物种,而是因为杂交基因组的条件是如此特异,这对于生存和成功繁殖至关重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