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山水画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1、五代美术山水画是本质上的士人文化,它的创作群体中虽有宫庭画家参与,但受众大都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崇拜自然山水,希望看到画中的山水有一定的真实性,使人在“坐卧向之”,的欣赏中如同在真山真水之中游历一样,这样的审美需求使得山水画创作在五代时期提出了求“真”的要求,要求山水画的创作特别地注重外部自然,力求真实地描绘外部自然,山水画大家荆浩为了在画中真实地表现出深谷之中古松的“翔鳞乘空”之势,竟深居山谷之中,对景写生“数万木”,可见其竭力求真的态度;
2、五代美术山水画是以“生命的律动”为表现的目地,以笔墨为主要的造型手段,用毛笔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来表达生命的情调,并通过这种情调去透入物象的核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与两洋风景画相比的特别不同之处。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五代山水画家
第二首《答大愚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 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水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 展,兼称苦空情."由此可见荆浩的画,全是大山,大树, 属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可见其作画时的气魄,用笔用 墨画树画云的方法. 孙承泽评他的一幅山水画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 形如占篆隶,苍古之甚,非范关所能及也."他的技法对皴, 擦,点,染,都有进一步的建树.他的被钩布置恰当,笔意 森然,无凝滞的痕迹;他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原,百丈危 峰,屹立于青冥之间,至为雄健.他画画很刻苦,画松树要 写数万本.从实践到理论,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都做出伟大 的贡献.宋元画家,均所代背景:
以专画山水而自适的荆浩,自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 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荆浩创作的山水画卷,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有22 题,今存作品仅两幅:《雪山行旅图》,现藏于美国堪萨斯 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匡庐图》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馆. 其中,以《匡庐图》最为著名,显露以文采自然的笔墨抒写 对自然生趣的体验,客观的拒绝中渗透着作者淡泊的主观情 思. 《匡庐图》纵185厘米,横106.8厘米,整个画面笼罩着 一片雄伟壮丽的氛围,同时交织空旷幽寂的意蕴,标志着山 墨山水画的真正成熟.
五代山水画家
荆浩 动漫原创 沈佳慧
荆浩的简介
荆浩(889—923),五代后梁杰出画家.字浩然.河南沁水 (河南济源)人.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未五代中原多战乱, 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 著《山水诀》一卷.尝同别人说:"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 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另外, 他的《笔法记》,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也占有根重要的地位. 又从他的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第一首《邺 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不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 幽湿处,惟借墨不浓."
中国美术史_05隋唐五代_54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_
《关山行旅图》 关仝
144.4×56.8厘米 绢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危峰巨石,高耸入云;秋山寒林,气氛逼真;皴 法严谨,顿挫有力;楼阁洞府,深幽邃远;野店村居, 意境超然。 但是关仝不擅长人物,因此画面上的人物多请他人代 笔。
• 此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山水画 中第一次出现了近、中、远三叠景致的山水楼阁,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 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大小李将军
• 唐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唐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以精美工细的画笔, 绚丽夺目的赋彩,在画坛上形成很大的影响。
李思训
• 李思训(651~718年),唐朝宗室,晚年曾任宗正卿,后任左羽林卫大将军 等职,史称大李将军。唐朝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
• 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 彩为主的表现形式。
• 《历代名画记》言“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 神仙之事。”其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范围,但绘画 则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寓的情怀。
《明皇幸蜀图》宋—元摹本,李昭道(传)
• 绢本设色,55.9cm×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中所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画面安排了
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并巧妙地画出了随行 的庞大队伍。
• 画面构图雄奇,丘壑峭削,意趣微妙。山石以线勾勒,用石青、石绿等色渲 染,色彩明丽,无皴擦,画法古朴。虽为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 绘画的风貌。
五代时期的绘画
富 贵 图
13
黄筌画派
写 生 珍 禽 图
黄筌画派,代表画家黄筌。黄居西蜀画院统治 地位, 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当时花鸟 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北宋郭若虚在 《图画见闻志》中指出黄派之画多写禁中珍禽 瑞鸟 ,奇花怪石,用笔工整,设色堂皇。此派 画法,以细挺的墨线钩出轮廓,然后填彩,即 所谓“钩填法” 。后人评为“钩勒填彩旨趣浓 艳”。
目录
CONTENTS
01
五代十国绘画简史
03
花鸟画及人物代表
02
山水画及人物代表
05
石窟壁画
04
人物画及人物代表
3
01 五代十国的绘画简史
五代十国各个地区之间由于历史地 理及政治上的种种原因,绘画的发展 是不平衡的,但彼此之间互相影响, 画家和作品交流的现象从未间断。 五代绘画艺术最发达的地区是西蜀和 江南。发达的原因是经济的繁荣。 南唐和西蜀为了使文学艺术人才集中, 成立画院,使民间画家的地位得到提 高,便是运用政治力量影响艺术发展 的一例。
周文矩
顾闳中
顾闳中江南人,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 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 为《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 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据 《宣和画谱》卷七记载,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之命, 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 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作品造型准确精微, 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 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 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02 山水画及人物代表
五代山水画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不懈的探求,取得比人物画 更为突出的成就。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 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 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 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 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五代山水画
五代美术一、五代花鸟画“黄家富贵”“徐熙野逸”1、黄筌,西蜀最著名的宫庭画家。
师刁光胤,又吸取山水画家李昇、人物龙水画家孙位之长,“全该六法,远过三师”。
《写生珍禽图》。
擅长花竹翎毛,也能画人物佛道、山水,是一位技艺全能的画家,对宋代宫庭花鸟画风有重大影响。
黄氏承继唐代花鸟画风,所画多为宫庭中的奇禽名花,其画极细的线条勾勒,施以柔丽的色彩,线色相融,几乎不见勾勒的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题材与手法)。
2、徐熙,院外花鸟画大师。
《雪竹图》。
他的画与诸黄注重用色的风格不同,注重“落墨”,徐铉评其落墨为格。
不拘泥于精勾细描,信笔抒写,注重表现,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色晕淡细碎为功”《梦溪笔谈》:“国初……诸黄画花妙在傅色……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题材“寒芦荒草,水鸟野凫,自得天趣。
”二、五代山水画的杰出人物有四人——荆关董巨,则为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五代山水画的成熟与发展,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体验自然,形成了南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两大流派,北方以荆浩与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及巨然为代表。
1.荆浩,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水,有较深的认识与感受。
他所画的山水多是北方的大山大水,构图都取全景式,气势宏阔。
他在《笔法记》中最早对从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拓展,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代表作《匡庐图》。
2.关仝,荆浩的弟子,刻意力学,卒得其法,有出蓝之誉。
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
传世有《关山行旅图》,其山水景物浑融,特别善于表现北方山水峻伟荒寒的景色,被称为“关家山水”3.董源,像王维一样兼长设色和水墨两种风格的山水,尤以后者著称,表达的景致平淡闲远,非常符合文人雅士的思想情趣。
画面抒情自然。
他创造了用披麻皴与密密麻麻的点子皴,来表现江南山水的独特手法。
成功地表现出江南山水的远近层次与湿润的特质,成为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山水画课件: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史
,
华 辇 之 下 歌 舞 升 平 尽 管 笔 法 是 与 李 思 训 多 少 有 关
……
物 粲 然 ” 《 龙 宿 郊 民 图 》 画 的 是 秋 日 江 南 丹 碧 掩
,
” 又 称 “ 其 用 笔 甚 草 草 近 视 之 几 不 类 物 象 远 观 则
,
董 源 善 画 龙 工 秋 岚 远 景 多 写 江 南 真 山 不 为 奇 峭 之
米《
75.5
横匡庐
《 雪
106.8
图
厘景
》
米山
厘米五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荆浩绢本水墨
美水 国图 堪》
萨绢
斯本
城设
纳色
尔 逊
纵
138.3
藏纵
美
185.8
术
馆厘
厘
藏米 横
关仝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 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 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 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 道之精深。 《山溪待渡图》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 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 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 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 旅图”。 《秋山晚翠图》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 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 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 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 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2019-10-29内容摘要:五代时期的⼭⽔画在⼭⽔画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这⼀阶段开始形成南、北两派各具特⾊的⼭⽔,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为五代时期的⼭⽔画做出了巨⼤贡献,将五代时期⼭⽔画⽔平发展到了极致,并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派北派⼭⽔画艺术风格传统⼭⽔画在中晚唐时期已经逐步⾛向独⽴,到五代时期更是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贡献突出,成为⼭⽔画史上不可磨灭的⼀笔。
这⼀时期的⼭⽔画家在继承隋唐画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胆创新,总结出了⾃⼰的⼼得体会,形成了独具艺术特⾊的绘画风格,将⼭⽔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峰。
这些⼭⽔画家中尤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最为有名,成就最为突出,并逐渐开始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貌,其⼭⽔画风格具有诸多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
⼀、不同的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艺术语⾔,⼀⽅⾯,作为描述中国画形成规律的⼀个对⽴范畴,笔墨典型地表达了中国画画理的阴阳辩证观念;另⼀⽅⾯,作为东⽅艺术的主流,笔墨是我们对⾃然万物充满智慧的创作性阐释,是⼀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因此,笔墨在⼭⽔画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体的轮廓、肌理都是不⼀样的,地貌的区别使南北画家在笔墨趣味上产⽣了较⼤差异。
北⽅⼭势地貌具有坚毅稳定的特征,所以北⽅画家的笔墨风格趋向雄强刚劲;⽽南⽅地貌则给⼈以松弛灵动的感觉,南⽅画家的笔墨风格则趋向柔和温润。
这⼀时期的⼭⽔画家⽤⾃⼰的笔墨语⾔阐释了南北⽅⼭⽔风格的差异。
北⽅画家⽤笔苍劲有⼒、⼲枯有道,画⾯线条遒劲挺拔。
以荆浩、关仝为例,荆浩所画的⼭⽔画线条直断中藏曲折,运笔⽅式⼲枯劲道,使线条具有峻厚中见⽣辣的美感。
这种⽤笔⽅式的表现,使画⾯体现出了古拙刚毅的⽓质。
从其作品《匡庐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树⽊、⼭体的⽤笔都⼗分肯定,⼤多是长线条,曲折处以短线相间,长短线条交相呼应,整个画⾯给⼈以苍古有⼒的感觉。
国画资料
名词解释:1.荆关: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关。
他们创造了气势雄伟的全景式山水画。
形成了北方画派。
他们与南方董源和巨然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2.董巨:五代山水画董源、巨然。
他们的作品笔墨秀涧,描绘了平淡天真的江南风景,形成了南方山水画派。
他们与荆浩、关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3:马一角:南宋画院画家马远的山水画多以偏概全,往往只集中强调画的半边或一角景物,打破了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使形象更为突出,画面简洁,当时被称为“马一角”4:夏半边:南宋画家夏圭山水画师李唐而更加简率,他早年山水画中李唐痕迹较多,中年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布局上爱将景物集中于一边或下半边,或左右侧表现迷茫缥缈的空间感,故而人称“夏半边”5浅洚山水: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画法。
浅洚是淡红石色,凡是以这种色彩为主的都称为浅洚山水。
这种画法可加强画面苍茫深秀感,由元代黄公望首创此法。
6:北宋山水三大家:李成、关、和范宽。
他们都属于北方山水一派。
同时又各具有自己的鲜明风格,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家。
宋郭若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他们是“智妙八神,才方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7:水墨画:一种纯用水墨。
不适用颜色的表现形式。
水墨山水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两代有所发展。
是以墨为重要原料加或多或少的清水调成浓、淡、干湿焦等不同层次,而形成的一种“水韵墨章”“如五彩”的艺术效果。
水墨山水产生在青绿山水之后,纯用水墨不着一点,颜色的作画方法与我国的民族文化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有关。
填空:1,按照用笔规则皴法分为三类:线形皴: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卷云皴、折带皴面形皴:大小斧劈皴点形皴:雨点皴、米点皴3.黄之久指元代画家黄公望。
4.斧劈皴创始人是马远和夏圭5.青绿山水代表是李思训和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6.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7.清初画坛“四僧”和四王吴恽共同构成清代山水画的两大部分。
另外还有“金陵八家”8.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9.米芾山水的皴法发源于董源、巨然山水10.传统山水画画水的方法:勾水、染水、空水11.石分三面:阴阳向背12.北宋山水画三大家:李成、关、范宽13.华亭派主要代表人物:董其昌、陈继儒、宋旭、赵左、沈士充14.吴门画派的吴门指苏州15.南北宗论:传统山水画分派的一个重要画学理论,为后者提供”图式“借鉴。
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
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山水四大家NO.1荆浩荆浩:后梁画家,开创了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吸收唐代经验,求真求似,多以全境式描绘北方的崇山峻岭,壮阔雄伟。
《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
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微妙、飘逸尽得其当。
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
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此画确实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
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山水四大家NO.2关仝关仝:后梁到北宋的画家,早年师法荆浩,画风笔简,气壮意长,主要以秦岭,华山的大山巨壑为描绘对象,在北宋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那么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
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其用笔简劲老辣,富有节奏感,所谓以书入画也。
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的是点子皴或短条子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染,故显得凝重硬朗.这与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的圆柔迥然不同。
据载,明代书画家王铎在这幅画背边留下题识:关仝画多淋漓博大,旁假设无人,此帧精严,步骤打量。
《山溪待渡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
先以水墨淡色勾绘圾垅,风阜、峦岭,再细染矗立的主峰,直泻的飞瀑,山下烟林掩映的古刹柴关,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画更加饱满生动。
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堂堂,景意幽深。
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
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
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某某,用墨厚重,染晕次甚多。
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论五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与观察 , 最终 总结 出 了山石纹 理 、 阴 阳向背 、 质感 的表 现 i 手法 。 皴法 的发现及运用是 山水 画发 展的一大 突破 , 笔 墨 U z l - O 意识成为 了画家 的 自觉追求 ,可 以说五代 时期 山水 画已
发展成熟 。
荆浩是 北派 山水 画的开派宗 师 . 尤 为擅长 山水 画 , 其 山水 画 以 自然为师 . 曾在太行 山作过大量 写生 , 故多作北 方 大 山巨壑 、 “ 上 突巍峰 、 下 瞰穷谷 ” 的画 面 , 对后世 山水 画发展起到 重要 的推 动作 用 .在绘 画理论方面也有 突 出 贡献 。 现存 的《 匡庐 图》 水墨绢本 , 石 法方硬 , 皴法兼备 , 气 势雄 伟 。 图 中虽然是 画江南庐 山 , 但其 图中 的山势却 仍然 体现 出北方 山水 特征 。 画面 中整 个山势峻拔 挺峭 , 石 质感 很强 , 气势雄 浑 , 整幅画上 留天 , 下 留地 。 山石 的画法 圆中 带方 ,皴 法和渲染并 用 。荆浩 在艺术手法 上强调笔 墨意 识, 他所谓 的笔有勾线 有皴法 , 他所谓 的墨有阴 阳向背的 画面效果 。 这也 是 山水 画技法完全成 熟的标志 。 从这 幅画 整体来看 , 荆浩 的画充分 体现 出北方 山川的风貌 。 从一定 意义上说 , 标 志着 中国水 墨山水 画的成熟 。荆浩在 《 笔法 记》 一 书 中首次 提出“ 六要” 说, 这“ 六要 ” 即为 : 气、 韵、 景、 思、 笔、 墨 。荆 浩在北方 山水画艺 术和艺术理论 两个方面
二
生动的 北方峻岭 和苍 茫秀丽 的江 南山川 两大山水 画派 , 荆浩 、 关 仝与董 源、 巨 然 分 别 代 表 了 南 北 两 派 不
同的艺术风格 。五代 山水画的笔 墨意识也逐 步丰富起 来 . 笔 墨 意 识 的 自觉 追 求 成 了画 家们 的 目的 . 此 时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THANKS
感谢观看
五代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笔法多样
五代山水画的笔法多样,包括勾、皴、点、 染等多种技法,通过不同的笔法来表现山水 的形态和质感。
墨色变化
五代山水画注重墨色的变化,通过墨色的深浅、浓 淡、干湿等变化来表现山水的层次和气势。
笔墨融合
五代山水画追求笔墨的融合,通过笔法和墨 色的相互配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 。
03
画家们深入自然,观察自然,以画笔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对 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五代宋元山水画的特点与风格
01
五代宋元山水画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注重笔墨运用
和意境营造。
02
技法上,五代宋元山水画以勾勒、皴擦、点染等为主
,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03
风格上,五代宋元山水画既有工笔细致的描绘,也有
写意豪放的表达,展现了山水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印章
在画幅的适当位置加盖作者的名章和闲章,既作为作者身份的标识,也起到点缀画面的 作用。
五代宋元山水画技法比较与
05
传承
五代宋元山水画技法的异同点
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致刻画,强调笔墨的运用和色彩的搭配,画面构图严谨, 层次感强。
宋代
宋代山水画技法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笔墨的挥洒和气韵的生动,画面构图简洁,意境深远。
致。
强调情感表达
宋代山水画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画面的构图和笔墨运用 ,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
融合诗书画印
宋代山水画注重诗书画印的 融合,将文学、书法、绘画 和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 渗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
04
元代山水画技法
元代山水画的构图技法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北派----关仝
关仝(约890-960后)是荆浩弟子,陕西长安人。然关仝在“刻 意力学”的基础上,青出于蓝,后人将他们称为“荆关”。其山 水多画黄河中游地区的巍峰林峦,时而也描绘村居野渡、渔市山 驿等生活场景,别具情趣。皴法严实而劲健,力现山崖与林木的 坚实形质;画树则有枝无干,观后如临绝壁荒林,唯独不见人物, 据说他不擅人物。在北宋水墨山水中也算独特一家。其绘画特点 是“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其代表作为《关山行旅图轴》、 《秋山晚翠图轴 》等。
其作品风格峰峦浑厚,笔墨雄奇。喜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 皴笔画山,皴笔布列山石之正面,山顶多植密林,水边置大石, 屋宇笼染黑色,表现出秦陇间峰峦浑厚峻拔之景象。亦擅画雪景。 评者以为“得山之骨”。与关仝、李成并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 水画的主要流派代表,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 图》等。
《匡庐图》
《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庐山 的自然景色。此作画境宏阔博大,气势雄伟峭拔, 反映出以荆浩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的基本艺术特征。 为了便于吸纳万象,写成“全景山水”,作者采 用立轴构图,以纵向布局为主。
2009年
北派----荆浩《匡庐图》
此图集中体现了荆浩的笔法特点,勾、皴、染三 法并举,既突出了造型的结构、形态的立体感和 厚重感,又显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韵致。在画面 的营造上,作者将“高远”、“平远”二法结合 起来,交替使用,峻峭耸立的巍巍峰峦与开阔平 旷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现在图中,毫无相抵不合之 处;而古松巨石与层叠的峰峦相映相发,更是将 全画幽深缥缈的境界清楚地表现出来。
2009年
王希孟
王希孟,1096年生,北宋画家。徽宗时画院 学生,擅画山水。政和三年(1113)18岁时 画成《千里江山图》,不久死去。在画院得 到众多画师的指导,有大量画迹临摹,加上 本人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是使这位青年画 家创作出这件著名作品的主要原因。
五代南唐山水画家-赵幹《江行初雪图》
五代南唐⼭⽔画家-赵幹《江⾏初雪图》《江⾏初雪图》乾隆画⾸题诗吴头楚尾沧江清,元冥试令飞初霙。
驴背客寒风打笠,江⼼渔乐⾈冲凌。
赵⼲,江宁(今江苏南京)⼈。
后主李煜朝(961—975)为画院学⽣,擅画⼭⽔、林⽊、⼈物,长于构图布局。
所画皆江南风景,多作楼观、⾈楫、⽔村、渔市,点缀花⽵,表现“烟波浩渺、风光明媚”之⼭光⽔⾊尤具独到。
《江⾏初雪图》此卷为⼀件重要的早期⼭⽔⼈物画作,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
天⾊清寒,苇业树林,江岸⼩桥,⼀⽚初⽩,寒风萧瑟,江⽔微波;江天寒雪纷飞,渔家之艰⾟,描述殆尽。
岸上旅客攒⾏长林雪堤,⼈驴⾯⽬各具苦寒难⾏之⾊。
通幅淡墨渍染绢地,天空⽤⽩粉弹作⼩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
寒林枯⽊皆中锋圆笔,⽤笔简劲⽼硬,遒劲有如屈铁。
绘坡⽯及树⽊⼤多皴法与墨染浑融,表现出⼀种清刚利畅的情趣。
树⼲以⼲笔皴染,⼤似后⼈皴⼭,⾃具阴阳向背。
所画芦花,以赭墨裹粉,⼀笔点成,极富创意。
⼩丘及坡脚,亦以淡墨成块涂抹⽽⽆皴纹,皆与后⼈异趣。
全卷⼈物神态⽣动,刻画准确,鱼鳞般的⽔纹⽤尖细流利的线条绘成,⼀丝不苟。
在画⾯构图上,赵⼲独取近景、中景的表现形式,⼀如今⽇摄影中的特写技法。
这种技法的使⽤把⼭⽔画中的⼈物进⾏了放⼤,使众多的⼈物浓缩在⾯前的⼀个近景中,使⼭⽔画中常常作为点缀的⼈物成为画⾯中的主⾓之⼀,这与我们后来传统的⼀河两岸的构图有着明显的不同。
如倪瓒的构图是站在河的⼀边向前望所展现出的河岸、河景;⽽赵⼲的《江⾏初雪图》似乎是取江的中间为视⾓,两岸和江中的场景与⼈物任由作者摄取,由此扩⼤了表现的场景,增加了⼈物与景物的互动性,避免了⼈物画的单调,整个画⾯⼈物情趣和叙事性⼤增。
《江⾏初雪图》绢本⽔墨设⾊,纵25.9cm,横376.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隋唐五代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滥觞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 能的发挥,以之来表现景物的体和面。即便设色,也讲 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以“画中 有诗,诗中有画”为高。
王 维 《 雪 溪 图 》
王维《江干雪霁图》
荆浩《雪景山水图》
《匡庐图》
关仝《山溪待渡图》
《关山行旅图》
《秋山晚翠图》
董 源《寒林重汀图》
董源 《潇湘图》
董源 《龙宿郊民图》
董源 《溪岸图》
董源 《寒林重汀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董源 《夏山图》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巨然《山居图》
《雪图》
《溪山兰若图》
《层岩丛树图》
《秋山问道图》
《萧翼赚兰亭图》
第十讲宋代山水画赏析
▪ 活跃在江南的山水画家还有卫贤和赵干。赵干,江宁 (今南京)人,生卒不详,南后后主时画院学生。今
存《江行初雪图》,绢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 院。
二、全面繁荣的宋代山水画
宋代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出。北宋前期以 李成、关全、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独盛。北宋中 期,郭熙全面总结前人传统,从意境到技巧都有划 时代的提高。北宋后期,全面开花,青绿山水有赵
▪ 关仝,生卒不详,长安人。后梁画家。 师法荆浩,有“出蓝”之誉,故画史 常“荆关”并称。他活动于秦岭、华 山一带,其画笔力雄劲,气势峭拔, 表现出山川奇伟的气质,是得之于对 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多写关陇一带 山川,全景式构图,山峰险峻,石体 坚凝,杂木丰茂,有干无枝,显示出 北方阔叶树特有的粗放,人称“关家 景致”。在北宋初,与李成、范宽并 称山水三大家。今存作品主要有《山 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
董源的水墨技法出类 拔萃,多用披麻皴,辅以 繁密的胡椒点,画树则 “简于枝柯,繁于身影”, 表现出江南山川草木丰茂, 水气蒸腾的特点。设色浅 淡,不作“奇峭之笔”, 具有“平淡天真”的风格。
董源《寒林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
董源(五代)潇湘图(局部)
▪ 巨然,生卒不详,南唐江宁(今 南京)人。开元寺僧。专攻山水, 师法董源。公元975年南唐亡,他 随后主李煜归降北宋,居开封开 元寺。在画史上与董源并称“董 巨”。他擅长江南烟岚和山川高 旷之景。多用长披麻皴,笔墨清 润。山顶多作矾头,以破笔焦墨 点苔,风格苍润雅致。传世作品 主要有:《万壑松风图》、《层 崖丛树图》、《秋山问道图》等。
范宽《雪山萧寺图》
范 宽 《雪景寒林图》
2.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卒不详,约活动于英 宗、神宗、哲宗三朝(1064-1110年)。初为御书院艺学, 后为御画院艺学、待诏直长,在艺术上与关李范三家相媲 美。他主要继承李成传统,又吸收其他名家之长。他强调 山水画要有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不下堂筵而坐穷 泉壑。”发展了积墨法。在工具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用 笔,用墨,笔法都有新的尝试和创造。他的山水取法李成 而自成一格,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画树挺劲,枝 头象鹰爪,画山耸拔盘回,折落有势;格局千态万状,变 化丰富,故被誉为“独步一时”。
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与元四家山水画的比较
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与元四家山水画的比较2023-11-10•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元四家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与元四家山水画的比较分析•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元四家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结论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地理环境和古代文化传统,受到唐代南派山水画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早期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强调对山川、河流、树木、房屋等自然元素的写实表现。
写实风格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以写实风格为主要特点,注重对自然景观的细节描绘和表现,力求再现自然的美景。
壮丽风格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也具有壮丽风格的特点,通过描绘高山大川、崇山峻岭等壮观景象,展现出北方山水的雄浑壮美。
笔墨技法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为丰富,注重笔墨的运用和变化,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等表现自然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010203元四家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元四家山水画起源于元代(1271-1368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蒙古族人建立。
在这个时期,汉族知识分子由于受到异族统治的影响,很多都选择了隐逸生活,其中一部分人则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山水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起源特点强调笔墨:元四家注重笔墨的运用,通过熟练的笔法表现山水的形态和质感。
注重意境:元四家的山水画作品不仅表现自然的美,更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书画印结合:元四家的作品常常配有诗文和印章,诗书画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构图巧妙:元四家的山水画构图多变,画面层次丰富,空间感强。
元四家山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与元四家山水画的比较分析笔法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多用刚劲有力的笔法,注重山石的轮廓和树木的枝干的表现;元四家则更注重用笔的细节和变化,以柔韧的笔法表现山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 北
色 本 设
绢 潇 湘 图
巨然
金陵开元寺僧人,他的山水画笔墨清 秀,较之董源更充满田园自然风致。 于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之间,犹 作卵石、松柏、蔓草之类,相与映发, 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 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 代表作:《层峦丛树图》《万壑松风 图》
萧翼赚兰亭图
绢 59.6 本 墨 笔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纵 144.1 厘 米
物 院 藏 纵 待 渡 156.6 图 局 部 米 》 横 99.6 99.6 绢 本 水 墨 台 北 故 宫 博 厘 溪 山
《
其 它 作
厘 米
董源
字叔达,钟陵(今属江西)人。在南 唐任北苑副使,能作山水、人物、龙水, 但尤以山水画著称。 他生活于山明水秀的南方,“多写江 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 江湖纵横‘千岩万壑、林木清幽,与北 方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带有抒情的 义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 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 造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沈括在 《梦溪笔谈》中评董源的画:“近视之 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灿然,幽情远 思,如睹异境。” 代表作:《潇湘图》《下山图》《夏 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
画上端山峦起伏而多变化,山 麓林木间露出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 富有层次,明代张丑叙及此画:"丙 前 , , 间 萧翼赚兰亭图 ,上有' ' ' ' , , 画 山水林木, 山水墨兼 法, 屋宇 ,笔法 , , "
厘 米 横
厘 米 墨 本 笔 台 北 故
绢
秋山问道图
此图无款,以立幅构图 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 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 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 中 , 清 , 山水, ," 峦 , 间, , , 溪 路, 曲 , 茅舍, , 山间 。"
宫 博 物 院 藏 纵
165.2 厘 米 横 77.2
绢 本 墨
山居图
笔 日 此图无款,亦未见历代著录, 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 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 林清旷,咫尺千里。画群山丛 林溪流桥的竹篱茅舍的山居景 色,笔墨松秀粗放,绘画技法 , , , 笔 , 山 , 。 " 历 " 。 , 。 本 阪 斋 藤 氏 董 藏 纵
寒林重汀图
此图画江南水乡风景, 下方近处以重墨擦染 沙岸,细笔勾出芦荻, 画面中部陂陀上寒林 丛中露出村舍板桥, 远方溪水对岸也绘有 山丘村舍,再远处溪 岸重重,延伸至画外, 以湿墨擦染而出,予 人以一望无际之感, 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 南风景。
绢本设色 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纵 179.9厘米横115.6厘米
厘
185.8 厘
米
绢 横 设 本 色 美 国 堪 萨 斯 城 纳 尔 逊 美 术 馆 藏 纵 138.3
雪景山水图
厘 米
75.5
此图以立幅的图重重 山峦,其间点缀有行 旅人物,山形屈意曲, 设色浓重,画中有"洪 谷子"小字款。传闻此 画 中 , 有的 的 。 有人 幅 山水画的 。
厘
关仝
长安人,是荆浩的弟子,他刻苦认真揣摩 荆浩的艺术,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最后 终于青出于蓝胜于蓝,有“岀盛”之誉,自 成一体,人称“关家山水”。 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他的画势与荆浩 相仿,构图以巍峨、雄奇、深远见长。写景 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 给人以深刻印象。善画秋山、寒林、村居、 野渡等景色,使人看后如身临其境。郭若虚 在《关山行闻志》评他的画:“石体坚凝, 杂木风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 风也。” 代表作:《关山行旅图》
《秋山晚翠图 》
笈 初 编 》 著 录 。 宝 渠 石 纪 等 收 " " " " 、 察 司 。 " " 外 骨 之 王 , 势 悬 生 拔 誉 《 , 宝 园 墨 章 之 秘 " 明 笔 峭 , 礴 为 代 款 气 水 丛 峭 , 并 "" " 磅 明 印 览 藏 御 及 有 隆 印 钤 于 半 上 行 。 深 指 明 有 无 上 , 下 涧 涧 , 山 画 中 画 , 垕 撰 笔 , 上 画 而 树 , 正 气 力 结 " 真 语 幅 , 折 秋 峰 面 绢本淡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纵140.5厘米 横57.3厘米 苍 为 仝 关 题 铎 边 仅 伟 壮 曲 瀑 林 寒 主 的 画
五代山水画
一、五代山水画简介 二、著名山水画家:荆浩、 关仝、董源、巨然 三、其他山水画家
五代的山水画简介
五代时期,中原大部分限于战 乱,唐以来中中原绘画的隆盛局 面遭到破坏,然而某些画家在绘 画领域仍有所贡献。山水画方面, 尤其是水墨山水画进入成熟阶段, 画家体味生活,将所见自然环境 的特色,用不同技法加以再现, 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流派,展示祖 国山河的多姿多彩。在北方,以 荆浩、关仝师徒为代表,素称 “荆关”;在江南,以董源,巨 然师徒为代表,素称“董巨”。 他们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 的北方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
67.5 厘 米 横 40.5 厘 米
其它作品欣赏
层 峦 丛 树 图
五代其他著名山 水画家
赵:南唐画院学生,善画江南景色. 《江行初雪图》 卫贤:南唐画院供奉,善画界画楼阁 舟车.《雪霁江行图》
江行初雪图
米 台 横 北 故 106.8 宫 博 物 米 院 藏 纵
《匡庐图 》
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 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 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要,皴 法用小披麻皴,层次并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 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 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 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 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 为宋高宗笔迹。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 结庐 此。 , 之, 一 庐。庐山 , 山水,而荆浩 要 山水, 此“匡庐图”是 有 此图, 的是 气势 , , 。而 的 是 然有 , ,山 , ,山 以小披麻皴画出, 染以墨色, 而 ,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 画山水,有笔无墨 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 所长,成一家之体”。 《 子 》 《匡庐图》 道“ 一 , ,而高 之右, ,如 一 , 而 。 、 、 , , 、 成 、 家,无一 此 。”道出了荆浩 宋山水 画 的 。
龙宿郊民图
发 展 了 李 派 的 体 貌 局部 然 法 而 是 山 与 顶 李 作 思 砚 训 头 多 少 , 有 山 关 的 青 绿 设 色 , , 掩 映 , 华 辇 之 下 , 的 是 》 图 民 郊 宿 龙 《
" " " "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纵156厘 米,横160厘米
博 物 故 院 宫
荆浩
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是一位博通 经史的士大夫为躲避唐末社会动乱,隐藏于 太行山中,自号洪谷子。 由于他长期接触的是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 特别是太行山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故画山 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其章法布局为 中心全景式布局,即画面主峰置于中轴线上, 用云岫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 安排,山石树木,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古篆 隶,苍古健拔。其画场浩大,气势雄伟,空 间感很强,反映了北方山水的特有风貌。 在其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不但 提出“图真”,“搜妙创真”,还提出了 “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 个要素,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他指出“吴 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 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还力 倡山水形象要“气质俱盛”,达到神形兼备。 代表作:《匡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