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对我的影响
自我本我读后感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
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是他最后一篇重要著作,也是被公认为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革命性描述的作品。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的心理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首先强调了人的心理的双重性,即既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
这两种本能构成了人的心理动力,并将人们引向光明与黑暗的极端。
然而,弗洛伊德并没有将这两种本能看作是截然对立的,而是认为它们在人的心理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决策。
接下来,弗洛伊德讨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的关系和作用。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分。
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自我则是人的心理的理性部分,它负责处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同时也受到本我的影响。
超我是人的心理的道德部分,它代表了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进行评判和约束。
在书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强迫重复原那么,即要求重复以前的状态,要求回复到过去。
他认为这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动力,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他还讨论了爱的性本能,认为这种力比多联系才是使集体得以构成和稳固存在的关键因素。
总的来说,《自我与本我》是一本深入探讨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和行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作文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作文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就像住着一个小团队,这个小团队有着不同的角色,它们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想法呢?这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超级有趣,听我给你唠唠。
弗洛伊德说呀,我们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小伙伴组成。
先说说本我吧。
本我就像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任性的小小孩,整天只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啥叫“快乐原则”呢?就是怎么高兴怎么来,根本不考虑现实情况。
比如说,你看到一块超级美味的蛋糕放在桌子上,本我就会立刻跳出来说:“吃!现在就吃!不管这蛋糕是谁的,吃了就会很快乐。
”本我就像一个冲动的小恶魔,只要能满足口腹之欲、生理需求,那是啥都不管不顾的。
然后就是自我啦。
自我是本我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协调者,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就像是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它知道不能像本我那样随心所欲。
还是拿那块蛋糕举例,如果自我当家作主,它就会想:“嗯,这蛋糕看起来很美味,我也很想吃,但是这可能是别人的,要是直接吃了会被骂的。
不过呢,我可以问问主人能不能给我吃一点。
”自我会考虑现实中的规则、道德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它会想办法在满足本我的欲望和遵守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让我们既能得到一些快乐,又不会惹上大麻烦。
最后就是超我啦,超我是一个非常严格的“道德小警察”,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总是站在道德和理想的制高点上审视我们的行为。
要是超我看到那块蛋糕,它会说:“你怎么能想着吃别人的蛋糕呢?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你应该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分享才是美德。
”超我总是要求我们做一个完美的、道德高尚的人,它像一个严厉的老师,时刻监督着我们,一旦我们有什么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想法或者行为,超我就会让我们产生罪恶感。
这三个小伙伴在我们的身体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戏码。
比如说,早上起床的时候,本我就想:“再睡一会儿吧,睡觉多舒服啊。
”自我这时候就会说:“不行啊,要迟到了,迟到会被老板骂的,还是赶紧起来吧。
一年来弗洛伊德主见带给我的思考
一年来,弗洛伊德主义给我带来的思考 1920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超越快乐原则》,在论文中弗洛伊德补充了他的本能理论,提出与性本能相对应的死本能这一概念,他说道,“一切生命的目标就是死亡……无生物在有生物之前存在” (注2)。
在《精神分析辞汇》中则这样描述死本能,“在弗洛伊德最后欲力理论的框架下,用来指陈与生命欲力对立的一个根本范畴的欲力;这些欲力具有将紧张彻底减低的倾向,换言之,将生物带到无生命的状态。
” (注3)在这样的理论下,人类乃至所有生物的死本能与性本能形成一个对立面,前者趋向死亡,后者趋向于保存生命。
由本能发出的兴奋与被束缚的神经过程不相符合,而与努力寻求释放的自由活动的神经过程相符合。
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就演变为生与死冲突的生命史诗式的理论。
而这一自我矛盾而冲突的生命方式形成生命的强迫性重复,由此移情式的反应使我们的生活陷落在一种封闭和局限的生活场景中,而适应功能因此发生困扰。
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由于其根本性,我们是无法抗拒的,而且在外面的潜意识里也从未真正试图改变它。
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有自己临床心理治疗的经验,也有来自自己生命体验的经验,但其思想根源却与重要的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相关。
在叔本华看来,“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因此,也是生命的目标,性本能则是希望生存的化身。
”叔本华的部分思想基础来自东方佛教哲学,虽然叔本华对于佛教哲学研究的精确性在我们这个时代看来,还是值得斟酌的。
但他至少发现佛教对于生命无常的真知灼见。
其后的弗洛伊德先后提出我们处事的几大心理原则,一是“唯乐原则”,即使一时的忍受痛苦也是为了更大的快乐。
其后他又提出“超唯乐原则”认为在“唯乐原则”还有更根本的原则,认为我们最根本的是想回归无机物回归宇宙初萌的宁静状态,他称此为“涅槃原则”。
“无常”,佛教重要概念,佛教经典《清净道论》(注4)定义为“生灭变易或有已还无”,即“世间一切事物,生灭迁流,刹那不住。
”佛陀在《无我经》(注5)中即提出,身心由于来自因缘条件的编织而构成,所以存在无常变化、被逼迫、无法绝对主宰的特点。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揭示了人类心智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心理成分对个体行为和个体间关系的影响。
这三个心理成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则是个体的中介,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三我理论的内涵、相互关系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本我本我是人的内心中最原初、最基本的心理成分,它代表了个体的原始冲动与欲望,并且不受任何外部规范的约束。
本我所追求的是个体的生存需求和满足欲望的愿望,是个体的欲望与冲动的源泉。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主要包括两种力量: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命本能使个体追求满足各种欲望和生理需求,如饥饿、性欲等;而死亡本能则使个体倾向于追求心理上的解脱和放弃,包括自我毁灭的欲望。
本我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成分,它不考虑现实的限制和后果,只为满足个体的欲望和冲动。
二、自我自我是个体内在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
自我主要通过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
现实原则要求个体考虑现实的限制和后果,遵循社会规范和法律;而道德原则则是由超我的规范所决定,要求个体符合道德和伦理准则。
自我不仅要满足个体的本我需求,还要考虑现实情况和道德规范。
自我是受到主观意识控制的心理成分,它通过意识和自我认知来评估和调控个体的行为。
三、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个体受到的社会和文化的规范。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要求个体符合道德、伦理和社会准则。
超我主要是由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家庭教育所内化的个人和集体的道德规范所构建的。
超我的形成主要在个体童年的早期,通过与父母和权威人物的关系建立起来。
超我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成分,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潜在的影响和制约。
三个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本我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但它不能直接满足这些欲望,需要通过自我和超我的调节;自我则是调节和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弗洛伊德本我与自我读后感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修正、补充和发展的重要论著。
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堂上学到的关于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生与死的本能,俄狄浦斯情结,焦虑等,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
由于是译著,不同的人翻译的可能有所不同,找了两本译著进行阅读,一本是林尘、张唤民译,另一本是车文博译,百度一下还是后者比较有名。
本论著包括四部论著:(1)《超越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关于双本能论的代表作。
他提出了人存在这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并把这两种作用相反,同时并存的力量的斗争视为生命运动历程的决定者。
(2)《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
(3)《自我与本我》是深刻阐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著。
(4)《抑制、症状与焦虑》,是对压抑与焦虑及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的主要论著。
(林尘版的《自我与本我》并无该章节)本次读后感主要写第三篇论著引发的一系列所想。
《自我与本我》在这论著中,弗洛伊德主要谈及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关系。
在该论著的第一章节中,我认为,整个章节有一条主线——潜意识进化论。
人们对潜意识的了解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首先弗洛伊德先将心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并提出问题”潜意识是如何出现的呢”供读者思考.。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是通过考察心理动力学(又称精神分析学。
根据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引发的。
)在其中起作用的某些经验中得来的。
观念之所以不能称为意识的原因在于,有一种力量正在与之抗衡,书中并没有明说,他可能认为读过他之前书籍的大家都懂,结合课上所学我认为是自我的力量,它运用自我防御机制把那些自我无法接受的观念压制到潜意识层面。
弗洛伊德在本章节说:“我们把某些观念成为有意识之前的存在状态称之为压抑,产生和保持这种压抑的力量在分析工作中被理解为抵抗。
”我觉得这里指的压抑应该是压抑的外延,泛化为整个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观点以及对近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我的修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观点以及对近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我的修正体育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王正晖摘要:在世界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上。
说到一个人,就算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也会知道。
他,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对于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早期的弗洛伊德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提出了很多的意识领域里面的观点,诸如著名的“三意识”、“三我”理论。
本文就对弗洛伊德与其挚友阿德勒、荣格三个人之间的故事,折射出精神分析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并就其中的一些不足提出我的一些修正。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荣格本文参考文献:《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车文博,1998年5月版)《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荣格,1994年1月版)《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美】韦恩〃瓦伊尼、布雷特〃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第三版)本文纲要:一、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故事二、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内容(三意识与三我理论)三、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错误四、我的观点与改正正文一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故事在介绍三个人的故事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三个人的主要经历和主要贡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在巴黎跟随沙可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
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
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1937年)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的欲望之说读后感
弗洛伊德的欲望之说读后感读弗洛伊德关于欲望的那些理论,就像是在窥探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个神秘大杂烩。
弗洛伊德说啥呢?他老强调潜意识里的欲望对我们的行为有着超级强大的影响。
这就好比我们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小恶魔(欲望),有时候它在暗处悄悄指挥着我们干这干那,我们自己还蒙在鼓里呢。
就拿梦来说吧,他觉得梦是欲望的一种伪装的满足。
这可太有趣了。
我就想啊,那我那些乱七八糟的梦,什么在天上飞着追冰淇淋,难不成是我内心深处对冰淇淋有着不可抑制的渴望?原来我的潜意识在我睡觉的时候还在努力想办法让我“吃到”冰淇淋,只不过是通过这种奇奇怪怪的梦的形式。
这就好像我的大脑在睡觉的时候还开着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这些欲望变成梦的产品。
再说说他的性本能欲望的理论,这可有点让人害羞又觉得恍然大悟。
以前觉得谈性色变,可弗洛伊德却把性本能当作是一种很基础、很强大的动力源泉。
就好像我们对异性的喜欢,或者那种想要和别人亲近的冲动,背后都有着性本能在作祟。
不过这可不是说我们一天到晚满脑子都是那种低俗的想法,而是说这种性本能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融入到我们对美好感情、亲密关系的追求当中了。
比如说青春期的时候,那种懵懵懂懂的对某个异性的好感,可能就是性本能在潜意识里开始冒头,然后促使我们去接近对方,想要了解对方的一切。
但是呢,这理论也有点让人头疼的地方。
要是啥都归结到潜意识的欲望,那我们的自由意志去哪儿了?难道我们就只是一群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的小木偶吗?我觉得也不是这样的。
我们人类还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的。
就像我知道我喜欢吃巧克力,虽然这可能是某种欲望在捣鬼,但是我也能控制自己什么时候吃,吃多少,不会像个失控的机器一样见了巧克力就狂吞。
弗洛伊德的欲望之说,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人类自身的新窗户。
虽然这窗户外面的景色有点复杂,有些地方让人觉得不太好理解,甚至有点争议性,但总体来说,它让我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想法有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下次我再看到别人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儿,我可能就会在心里悄悄琢磨,这家伙是不是被他潜意识里的某个小欲望给推动着呢?哈哈。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创始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他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她的《精神分析导论》这一书中简要的阐明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观点理论1,潜意识理论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约。
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2、人格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海因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之父
海因兹·哈特曼:⾃我⼼理学之⽗安娜·弗洛伊德明确指出,⾃我是⼀个⾮常值得分析的领域,特别是洞察到⾃我的防御机制浇铸了⼀个⼈整体⼈格和⽣存⽅式。
可惜的是,安娜对⾃我的作⽤依然局限于冲突之中。
⽽跟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的海因兹·哈特曼,对⾃我的思考更为彻底,成为⾃我⼼理学之⽗。
⼀、哈特曼与弗洛伊德对于”⾃我“看法的差异(⼀)弗洛伊德对“⾃我”起源的看法海因兹·哈特曼与弗洛伊德⼀样都⾮常赞同达尔⽂的进化论,然⽽,他们吸收的思想不尽相同。
弗洛伊德吸收的是,⼈是从动物进化⽽来,因此⼈的本能和动物⼀样,都是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由此推断,⼈的所有⾏为都受本能的驱使。
这就是为什么弗洛伊德会把本我(性驱⼒、攻击性)视为精神分析核⼼的原因。
⼒⽐多和攻击性是⼀个⼈与⽣俱来的。
幼⼉在满⾜⾃⼰的本能需求时,充满了幻想。
随着慢慢长⼤,他们开始意识到“现实的砖墙”存在,不可能随⼼所欲地想怎样就怎样。
成长是痛苦的、挫败的。
只有在现实中遇到了砖墙,幼⼉才发现仅仅依靠幻想(初级适应)⾏不通,不得不懊恼地与外部世界达成妥协。
在这个过程中,更现实、更成熟的思考⽅式(次级适应)才会出现。
所以,⾃我是伴随着本我在现实中受挫⽽产⽣,⾃我是本我的仆⼈。
⾃我围着本我旋转。
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经典精神分析师不愿意满⾜病⼈的需求或者回答病⼈问题。
他们想通过⾃我功能的悬置(⾃我不满⾜本我要求),从⽽让本我的欲望幻想⾃动跑出来。
⽽这才是精神分析的焦点!所以⼀直以来,本我⼀直占据舞台的中⼼,⽽⾃我从来不是。
(⼆)海因兹·哈特曼对“⾃我”起源的看法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哈特曼从达尔⽂的适者⽣存法则中受到启发——既然⼈⾼度适应环境,那么不仅是⼈的⽣理功能如此,⼼理功能也是如此。
婴⼉不⼤可能是⼀直快乐满⾜地⽣活,然后突然有⼀天⾯对现实、解决问题。
这样的转变实在巨⼤,不⼤可能发⽣。
更合理的情况是,婴⼉刚出⽣就天然具备适应现实的潜能——⾃我。
梦的解析读后感范文5篇
梦的解析读后感范文5篇《梦的解析》被誉为精神分析学第一名著,其中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它从一个其他人没探索过的领域对人们的心理、梦境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
梦的解析读后感每个人在睡梦中都会做梦,只是第二天醒来记得或不记得的问题。
梦的内容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在没有接触到心理学对梦未曾有了解之时,一直都觉得梦是很神秘的境界,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梦到那样的情景,很多关于梦的词语,故事,人物从小就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
学习了心理学,在学到梦的章节之时觉得自己会和神秘的梦慢慢的接近,同时却也发现,拦在梦面前的屏障比我想象的坚固。
梦依然很神秘!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对梦有着很深刻的研究,他貌似能够了解梦的一切。
得知他将他对梦的认识放到了他的著作《梦的解析》里,也许借助这本书我能对神秘的梦多一些了解。
听老师说在弗洛伊德出《梦的解析》的时候,当时却不被人们接受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自己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时通过感性经验进行的总结,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持。
另一方面,当时的心理学家对于弗洛伊德将个别精神病人的案例所得的结论普遍套用在正常人身上的做法表示不能接受。
“性”是人的本能,对于“性”的这个禁区,人们既想闯入,又迫于道德限制,从来没有人像弗洛伊德那样放心大胆的将“性”这个话题如此谈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认为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是对普通欲望的满足(如饥渴、排泄等)的梦外,大多数梦在他的眼里都与对性的渴望脱不了干系。
人们对性的渴望是强烈的但是道德的束缚却使得只有在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愿望,使自身得到满足。
这样的说法太过于绝对,甚至在人们看来弗洛伊德把所有的人都看成了是性欲十足的魔鬼。
这对于整个社会确实是无法理解和被接受的。
这本书,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梦作为实例,对有关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
叙述了作者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
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
本论文归纳介绍三我的由来,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联系;应用一、三我的由来自我、本我、超我的由来跟潜意识有密切关系。
“意识”的本质显然紧紧地包含在这些假设之中;而且,被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潜意识”的东西以及把实施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意识”的东西是很容易的...从功能上讲,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力图强行参与活动,却受到一种实施压抑的力量的检查,从结构上讲,“潜意识”与“自我”是相对立的。
在对心灵的结构性描述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从“潜意识”中区分出来的是“自我”。
而现在开始表现出,自我本身应该部分地被描述为“潜意识”的(弗洛伊德,1923:111)①。
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主题搁置一旁,几乎15年没有去涉及它(112)。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车文博,1988:46-72)的一般方案中曾详细阐述过自我。
他认为,将自我的注意吸引到敌对记忆意象的一个新的迫近的能量贯注,自我才能不断地抑制[量的]通过,利用按需要而得到强化的丰富的旁枝能量贯注,制止从一个记忆意象到不愉快的释放。
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1910年左右。
我最喜欢的西方思想家 弗洛伊德
我最喜欢的西方思想家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也是我最喜欢的西方思想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是影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弗洛伊德出生于捷克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得该校医学博士学位。
此后长期从事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
1939年2月,弗洛伊德因患口腔癌去世。
弗洛伊德提出过许多著名的理论,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
利用五一的假期,我拜读了他的著作《自我与本我》。
《自我与本我》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
在这本书中,他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早期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自我”、“超我”、“本我”组成的人格结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在我们所谓自我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我们是在不知道的、无法控制的力量下‘生活’着……将‘本我’的名字赋予心灵的另一部分①”可见,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是本我的那一部分,即通过直觉——意识的媒介被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那一部分……自我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及其倾向,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不受限制的占主导地位的快乐原则②”可见,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我最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
唯弗洛伊德我最喜欢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因为他是我心理学的启蒙老师。
记得小时候,我晚上常常会做梦,还喜欢把梦记录下来,觉得不同的梦境很神奇。
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梦境的差异会那么大,为什么有时候会梦到完全不相干的罕见事物?于是上网搜索对梦的各种解释,我找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这本书。
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这个概念,第一次看关于梦的系统解释,我对心理学充好了好奇。
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梦的解析》中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我个人对他的一些观点也不赞同,《梦的解析》中有些说法感觉也是无稽之谈,但是我还是最喜欢弗洛伊德,认为他的理论还是有很多的闪光点。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潜意识,他认为潜意识才是思想和行为的真正根源。
我特别赞同这一点。
我认为潜意识里的想法才是最真实的,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潜意识的映射。
然而,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潜意识,因此从潜意识角度来研究心理学,我认为是十分具有实用性和意义的。
弗洛伊德早期的职业是精神病医生,他的学说不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学院背景下形成的,而是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
因此他的研究视角会与前人有所不同。
弗洛伊德敢于创新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的学说给心理学带来了一些“新东西”。
首先,把传统心理学一向忽视的无意识、变态、性欲、梦、过失、错误等问题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其次,他提出并大量运用的自由联想法,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手段。
再次,他的泛性论观点,毕竟冲破了性学研究的禁区,促进了心理学、性医学、性科学的发展。
最后,精神分析学说在扬弃其非理性的、泛性论的、生物本能论的种种不足之处后,可以为许多学科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多方面研究。
由于弗洛伊德的学说往往涉及到性冲动,甚至可以说是以性为主导,人们对此争论不已。
我个人认为其实性科学也是一门与其他科学一样的普通科学,只不过它的研究领域比较特殊,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摘
要: 安娜 ・ 弗 洛 伊 德 是 儿 童 精 神 分 析 的先 驱 和 自我心 理 学形 成 的过 渡 性 人 物 。 在精神分析理论方面 , 她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弗 洛 伊 德
后 期 的 自我 心 理 学 思 想 , 赋 予 自我 合 法 地 位 。 她认 为, 自我 是 了解 伊 底 和超 我 的媒 介 , 对 自我 的分 析 是 解 决 所 有 精 神 分 析 问 题 的 起 点 。此 外 , 安 娜 还 系 统 总 结 和 扩 展 了弗 洛 伊 德 的 自我 防御 机制 研 究 。在 临床 实 践 方 面 , 她将精神分析方法用于儿童心理治疗 , 提 出 了 发 展 线 索 概 念 。然 而 , 安 娜 始 终 在 冲突 的领 域 中讨 论 自我 , 没 有 使 自我 从 伊 底 的束 缚 中彻 底 解 放 出 来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位, 自称 代 表着 精神 分析 运动 的正统 发展 。 自我心 理
学最 初产 生 于欧 洲 , 在第 二次 世 界大 战爆 发前 后 , 转
移到美 国并继 续 发展 。 事 实上 , 弗 洛伊 德 的理论 体 系 中早 已蕴 含有 自我心 理学 的 思想 ,后 经其 女儿 安娜 ( A n n a F r e u d ) 的过 渡 , 使 自我 成 为 精 神 分 析 的 合 法 领域 , 最终 由哈特曼 ( He i n z Ha r t ma n n ) 确 立 了 自我 心理学 体 系 [ 。
在弗 洛伊 德 ( S i g m u n d F r e u d ) 逝 世 以后 , 精 神 分 析 的 自我 心 理 学 在 国 际精 神 分 析 学 界 处 于领 导 地
要 性上 仅次 于 哈特曼 的《 自我 心理 学及其 适应 问题 》 ( 1 9 3 9 ) 。 《 自我 与防御 机制 》 在 1 9 3 6年首 次 以德文 出
弗洛伊德自我的概念
弗洛伊德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就像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个神秘地图。
你想啊,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的大舞台上蹦跶,有时候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有时候又觉得被命运推着走,这背后,说不定就是自我在捣鬼!自我,在弗洛伊德看来,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我”这个字。
它就像是一个在混乱战场中努力维持秩序的小兵。
一边要应对来自本我的冲动,那些原始的欲望,比如对美食的毫无节制的渴望,对偷懒的无限向往;另一边还要应对超我的严厉监督,超我就像个严厉的老师,时刻提醒你要遵守道德规范,要做个好人。
你想想,自我得多累啊!它就像一个夹心饼干的中间层,被两边挤压着。
要是自我的力量不够强大,那我们不就乱套了?就好比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一路横冲直撞,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选择,这时候自我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比如说,你看到一件特别喜欢但又很贵的衣服,本我可能会说:“买!买!买!不管多贵,喜欢就得拥有!”超我却在旁边唠叨:“别买!要节约,不能这么奢侈!”这时候自我就得权衡利弊了,它得考虑你的钱包,考虑买了之后的后果。
再比如说,你在工作中犯了个错误,被老板批评了。
本我可能会让你直接甩脸子走人:“哼,不受这气!”可超我会告诉你:“要忍耐,要反思自己的错误。
”这时候自我又得出来调解,找到一个既能让自己心里舒服,又能在工作中继续前进的办法。
自我还得应对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诱惑。
就像在狂风巨浪中掌舵的船长,稍有不慎,船就可能翻了。
比如说,朋友拉你去参加一个不太好的活动,自我就得判断,这是不是会违背自己的原则,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而且啊,自我的形成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它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点点积累和塑造起来的。
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慢慢搭建。
小时候父母的教育、老师的教导,还有我们自己的经历,都在影响着自我的发展。
要是自我发展得好,那我们就能在生活的海洋里稳稳地航行,遇到风浪也能应对自如。
要是自我发展得不好,那可就惨了,不是被本我的冲动带偏,就是被超我的压力压垮。
弗洛伊德超我本我自我理论的读后感
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Freud's super—meat theory, I've benefited from it. This theory has revealed profoundly theplexities and contradictions within humanity. I represent internalized moral norms and rationality, and have the power to control and monitor individual behaviour, thus creating guilt and anxiety and constraining individual behaviour and decision—making. And I represent human instincts and potential desires with primitive, impulsive and selfish characteristics. And I am between myself and myself, acting as a majorponent of the personality, as an individual adaptation to social realities. Freud's theory provides a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inner world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s on behaviour and decision—making. This theory is important for ou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behaviour and decision—making.在阅读了弗洛伊德的超我本我自我理论之后,我对其理论受益匪浅。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读后感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读后感篇一弗洛伊德论美文选读后感最近读了弗洛伊德的论美文选,哎呀妈呀,那感觉真是一言难尽啊!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进去,我发现自己就像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思想漩涡。
弗洛伊德说的那些关于潜意识和梦境的分析,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一些玄乎的东西,但我觉得吧,说不定还真有那么点道理。
比如说,他说我们的梦境可能是潜意识的一种表达,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做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梦,难道真的是我内心深处隐藏的想法在作祟?我觉得有可能!不过呢,读着读着,我又有点怀疑了。
他说的这些理论是不是有点太绝对了?难道所有的梦都能这么解释?也许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吧。
我就在想,弗洛伊德是不是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还是说我自己太笨,理解不了他的高深思想?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
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那些平时被我忽略的想法和感受。
这一路读下来,我时而困惑,时而惊叹,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你们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到底是真理还是忽悠人的呢?反正我还得再琢磨琢磨。
篇二弗洛伊德论美文选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的那些事儿。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忐忑。
弗洛伊德,这名字听着就感觉高大上,我能读懂吗?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书,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人的心理和情感的分析,简直太犀利了!就好像他能钻进人的脑子里,把那些弯弯绕绕的想法都给揪出来。
比如说,他讲到人的欲望和压抑,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有时候那种想要又不敢要的纠结心情,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压抑?也许是吧。
不过,读着读着,我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不是有点太片面了?难道人的心理就只有他说的那些东西?我觉得可能没那么简单。
有时候我就在想,他是不是把人的内心世界想得太黑暗了?难道就没有一点美好的、积极的东西?但是吧,尽管有这些疑问,我还是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弗洛伊德对自我的定义
弗洛伊德对自我的定义
以弗洛伊德对自我的定义为标题,自我是人类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另外两个是本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它由个体的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所构成。
自我是一个中介者,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自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不断地经历和学习。
自我在个体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个体对外界的认知和评价的基础,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的基础。
自我还是个体行为的调节者,它可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的行为更加合理和适应。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的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个体的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都会对自我的发展产生影响。
自我的发展还受到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个体会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形象。
自我是人类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的基础,是个体行为的调节者,是个体心理生活的核心。
自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不断地经历和学习。
弗洛伊德的
自我理论为我们理解个体心理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对我的影响
自从进入了心理学专业,开始一直都觉得这门课程跟自己想象差距很大、内容倍感枯燥。
然而在这学期的《心理学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从心理学的横向历史进程中,渐渐发现一位位心理学大师的对人类的突出贡献以及鲜明的人格魅力。
而其中一名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的思想,让我为之沉迷。
他就是一代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
他好学的精神影响指引着我。
弗洛伊德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犹太商人和母亲孜孜不倦的教导下,弗洛伊德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而聪明好学﹑勤奋努力的他对于学习的执着,让他仅年仅在17岁的时候就成功进入了当时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也只在8年后他就或得了博士学位,即使在今天,这也算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而他对于自己所专注的事业的认真执着,是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为之学习的。
他敢于追求科学的精神指引着我。
他出生在一个盛行伪善道德观的世界,人们普遍受到性的压抑,而却禁受不住诱惑,而弗洛伊德把性压抑归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主要原因,并在当时发表了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在当时是非常荒唐的,所以这些观点招致了对弗洛伊德的嘲讽,他被看作是一个满脑子充满淫秽念头而邪恶下流的人。
医学机构甚至联合起来抵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本人也成了当时德国科学界最不受欢迎的人。
即使这样,弗洛伊德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去理会周围的冷嘲热讽。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即使发现了某些权威个中观点的不妥,我们也会一次次会屈服权威,而不去努力改变这种情况。
而弗洛伊德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而无意识又包括意识和潜意识。
他对这三种意识作了深刻的分析。
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假如我们把潜意识比作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危险的跑车,而前意识就是高速公路上的检查站,随时检查这辆跑车的行为,督促它,正如我们人一样。
而他在人生晚期,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更加完善了这一学说。
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除此之外,他将人格发展划分为 5 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这5个时期。
口唇期为从出生到1 岁半左右。
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门期为1-3 岁左右。
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器期为3-7 岁左右。
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
潜伏期为7 岁至青春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
生殖期为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他的这些思想揭示了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让我们可以从一个人不同的发展阶段去了解这个人的人格。
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而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应以弗洛伊德为榜样,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