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整理重点

合集下载

植物营养学重点

植物营养学重点

授课大纲? 第一章绪论? 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植物营养学、肥料)?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李比希的三个学说)?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研究方法本章复习题:1.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和的规律,以及植物与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 肥料具有、和等作用。

3. 李比希创立的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在实践上,促进了和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根据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今后归还土壤养分的方式应该是。

5. 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该。

6.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和。

第二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内容:1、植物的营养元素(了解/掌握)2、植物根系的营养特性了解3、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掌握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了解/掌握5、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了解6、植物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方法了解/掌握第三章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 主要内容:1、养分的短距离运输了解/掌握* 2、养分的长距离运输了解/掌握* 3、植物体内养分的循环了解/掌握* 4、养分的再利用了解/掌握第四章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第五章矿质营养与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一、矿质养分供应的生长效应曲线二、影响养分效应的因素第二节库源关系与产量一、同化物在韧皮部中的运输及其调节二、库-源关系的转化三、植物激素在库-源关系调节中的作用第三节矿质营养对库——源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第四节矿质营养与品质的关系(一)氮肥与品质的关系(二)磷肥与品质的关系(三)钾肥与品质的关系(四)钙、镁、硫与品质的关系(五)微量元素与品质的关系二、矿质营养与种子活力和品质的关系第六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第七章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学特性与改良第八章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主要内容:1. 植物的氮素营养掌握2.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了解 (结合土壤学掌握转化)3. 氮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掌握4. 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5. 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掌握本章小结:1. 植物的氮素营养 (掌握)2.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3. 氮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 (掌握)4. 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5. 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掌握) 本章复习题:1. 氮素是植物体中、、、等的组成成分。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植物营养肥料学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植物营养学主要任务: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3、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5、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①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农业产量的增加份额中,有40%〜60%归功于化肥的施用。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7、最小养分律(1843年),要点:①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

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8、李比希观点认识的不足与局限性: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吸收、利用和转化营养物质的科学。

它是农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习植物营养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和回顾。

1. 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系列的营养物质,包括无机营养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

其中,无机营养元素主要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锰、铜和钼等,它们在植物体内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有机营养物质则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它们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构成成分。

2.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其中根毛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重要器官。

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氮主要以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形式吸收,磷则以磷酸根的形式吸收。

此外,植物对于微量元素的吸收也十分重要,它们虽然在植物体内所需量较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转化植物通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将吸收到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和生物大分子。

其中,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重要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合成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为自身的生长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4. 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养分的有效性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肥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等。

了解土壤肥力对于合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5. 植物营养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植物的营养吸收和利用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pH值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了解植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优化种植条件,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通过对植物营养学的复习,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吸收利用过程,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

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

绪论植物营养 :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 用以维持其 生命活动。

植物营养学 :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营养元素: 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肥料: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

它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

分类: 直接肥料 间接肥料 (有机肥为二者都有的肥料)生理酸性肥: 某些肥料施入土壤中后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作物吸收的阳 离子大于阴离子, 使土壤中残留的酸性离子增多, 使土壤酸度提高, 这种由作物 吸收后是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

生理碱性肥: 某些肥料进入土壤中后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作物吸收的阴 离子大于阳离子, 使土壤中残留的碱性离子增多, 使土壤的碱度提高, 这种由作 物吸收后使土壤碱度提高的肥料。

施用技术:1. 基肥 作物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

作基肥施用的肥料大多是迟效性的肥料。

厩肥、堆肥、家畜粪等是最常用的基肥。

指下播种同时施下或与种子拌混的肥料(播种或定植时施用的肥料)。

合理施肥内容(原则) :时宜 物宜 地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地制宜)合理施肥应考虑: 土壤 作物 肥料合理施肥意义(目的): 供给植物营养 改善土壤结构目前土壤施固态微肥存在的问题: 有效性降低、施用不均匀、易污染环境。

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目的: 提高作物产德国科学家李比希的三个学说: 矿物质营养学说 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矿物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

厩肥及其他有 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的有机物,而是由于这些有机 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2. 种肥3. 追肥 植物生长期间为调节植物营养而施用的肥料。

肥料学: 研究肥料性能及其机制,施用等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意义:1)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定的基础;2)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

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汇总

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汇总

绪论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肥料: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

它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

分类:直接肥料间接肥料(有机肥为二者都有的肥料)生理酸性肥:某些肥料施入土壤中后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作物吸收的阳离子大于阴离子,使土壤中残留的酸性离子增多,使土壤酸度提高,这种由作物吸收后是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

生理碱性肥:某些肥料进入土壤中后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作物吸收的阴离子大于阳离子,使土壤中残留的碱性离子增多,使土壤的碱度提高,这种由作物吸收后使土壤碱度提高的肥料。

施用技术:1.基肥作物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

作基肥施用的肥料大多是迟效性的肥料。

厩肥、堆肥、家畜粪等是最常用的基肥。

2.种肥指下播种同时施下或与种子拌混的肥料(播种或定植时施用的肥料)。

3.追肥植物生长期间为调节植物营养而施用的肥料。

肥料学:研究肥料性能及其机制,施用等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合理施肥内容(原则):时宜物宜地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地制宜)合理施肥应考虑:土壤作物肥料合理施肥意义(目的):供给植物营养改善土壤结构目前土壤施固态微肥存在的问题:有效性降低、施用不均匀、易污染环境。

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目的:提高作物产德国科学家李比希的三个学说:矿物质营养学说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矿物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

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的有机物,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 1)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定的基础;2)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养分的科学领域,是植物生长学的重要分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的食物,这一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植物的生长与养分的吸收息息相关,因此植物营养学对于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优化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植物吸收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镁、硫、钙、铁、锰、锌、铜、钼和硼等元素。

这些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不同的作用,缺乏某种元素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发生病害。

了解不同养分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吸收规律是植物营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植物养分吸收的途径植物养分主要通过根系吸收,根系是植物体内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

根系分为根尖、根发育区、根毛和根主体等部分,每个区域的特异性结构和功能有利于植物对不同养分的吸收。

除了直接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外,植物还能通过与微生物共生的方式提高养分吸收效率。

植物对不同养分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植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养分需求较大,随着生长阶段的推进,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了解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助于科学施肥,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

施肥原则与技术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特点,科学合理施肥是保证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

合理施肥需要结合土壤养分状况、植物品种特性和生长阶段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施肥均衡、追肥及时、选肥质优的原则,避免过量施肥或养分不足的情况发生。

同时,选择合适的施肥技术,如滴灌、喷施、基肥追肥等方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流失,保护环境。

结语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营养的重要学科,对于了解植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科学施肥提高植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吸收养分的机制、养分吸收的途径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等方面,可以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理论依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植物营养学整理重点

植物营养学整理重点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元素影响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因素:1. 遗传因素 2. 环境条件(生长环境)第二节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一、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及种类(一)标准(定义)1.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2.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

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3.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二)种类和含量目前已确认的有17种铜铁锰硼锌钼镍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大量元素:C、H、O --天然营养元素非矿质元素来自空气和水N、P、K --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Ca、Mg、S --中量元素微量元素:Fe、Mn、Zn、Cu、B、Mo、Cl、(Ni)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各种功能一般通过植物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

而当植物缺乏或过量吸收某一元素时,会出现特定的外部症状,这些症状统称为“植物营养失调症”,包括“营养元素缺乏症”和“元素毒害症”四、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1. 同等重要律--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数量不论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生产上要求:平衡供给养分2. 不可代替律--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生产上要求:全面供给养分第三节植物的有益元素一、有益元素的概念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的,这些类型的元素称为“有益元素”。

(表)本章复习题:1. 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和。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可概括为性、性和性。

3.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种,其中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

4.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和。

5. 植物的有益元素中,硅(Si) 对于水稻、钠(Na) 对于甜菜、钴(Co) 对于豆科作物、铝(Al) 对于茶树均是有益的第三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植物吸收的养分形式:离子或无机分子--为主有机形态的物质--少部分植物吸收养分的部位:矿质养分--根为主,叶也可根部吸收气态养分--叶为主,根也可叶部吸收第一节植物根系的营养特性(一)根的类型从整体上分:1)直根系2)须根系从个体上分:1)定根2)不定根(三)根的构型:指同一根系中不同类型的根(直根系)或不定根(须根系)在生长介质中的空间造型和分布。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重点总结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概念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营养元素、肥料二、回答题1、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何重要作用?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3、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植物的营养成分一、回答题1、判断必需营养元素的依据就是什么?2、目前发现的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按其在植物体内含量多少可划分为哪几类?3、肥料三要素指哪些元素?为什么?4、什么就是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律?对生产有什么指导作用?5、什么就是有益元素与有毒元素?第三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运输一、概念1、自由空间2、生物膜3、截获4、质流5、扩散6、主动吸收7、被动吸收8、根外营养9、根外追肥10、短距离运输11、长距离运输12、养分的再分配与再利用13、养分协助作用14、养分拮抗作用二、填空题1、植物吸收养分的器官有( )、( )。

2、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途径就是( )→( )→( )→( )。

3、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就是( ),吸收养分最多的部位就是( )。

4、根系可吸收利用的养分形态有( )、( )与( )。

5、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 )、( )与( ),其中( )就是长距离内补充养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就是( );( )就是短距离内运输养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就是( )。

6、根系吸收无机养分的方式有( )与( )。

7、根系吸收有机养分的机理有( )、( )与( )。

8、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 )、( )、( )、( )、( )、( )与( )。

9、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有( )与( )。

三、回答问题1、根系主要靠什么部位吸收养分?在生产实践将肥料施在什么位置较好?为什么?2、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就是什么?3、根系吸收养分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与区别就是什么?4、植物茎叶吸收养分的途径有哪些?5、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生产实践中应如何调控环境条件以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6、根系吸收的养分有哪些去向?7、根外营养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它只能作为根部施肥的一种补充?8、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就是什么?9、论述养分在植物体内循环、再分配的意义?10、根据养分在植物体内再分配与再利用能力可将植物营养元素分为哪几类?分别与缺素部位有什么关系?第四章植物营养特性一、概念1、植物营养性状2、基因3、基因型4、表现型5、基因型差异6、植物养分效率7、肥料农艺效率8、肥料生理效率9、相对产量10、施肥增产率11、养分吸收效率12、养分运转效率13、养分利用效率14、植物营养期15、作物营养阶段性16、作物营养连续性17、作物营养临界期1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19、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 20、根际21、菌根22、根长23、根密度24根/冠比25、根际效应26、高效植物与耐性植物27、遗传力28、根系活力二、简答论述1、试述研究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意义。

植物营养学整理

植物营养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①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②阐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分配和转化规律;③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④通过改良植物营养性状,提高植物的营养效率和对营养胁迫的适应性;⑤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

目的: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减轻环境污染。

N:果实大小、色泽,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

P:促进果实和种子的成熟和含磷物质含量。

K:品质元素, 提高蔗糖、淀粉、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改善果蔬色泽、风味,贮藏和加工性能。

③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安全:增加土壤养分、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生物和生化活性、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4、李比希的三大学说:①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

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CO2来实现其营养作用。

因此,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②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质,土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这些矿质养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

因此必须把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

③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制,产量高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提高。

6、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①生物田间试验法;②生物模拟试验法;③化学分析法;④数理统计法;⑤核素技术法;⑥酶学诊断法7、生物田间试验法的优缺点:优点:①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②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不足:①田间自然条件有时很难控制,不适合进行单因素试验。

植物营养学总结

植物营养学总结

绪论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及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肥料分类:按来源分:无机肥料、有机肥料等按元素:氮肥、磷肥、钾肥等按养分多少:单质肥料、复合肥料等按养分有效性:速效肥料、缓效肥料、长效肥料按肥料状态分:固体肥料和液体肥料我国第一个氮肥厂,1934年范旭东、侯德榜等,生产硫酸铵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使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

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作物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

最小养分率: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不足与局限性: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

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生物-田间试验法、生物模拟试验法、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技术法、酶学诊断法海尔蒙特的柳条实验:由于他没有认识到柳树从大气中摄取碳素以及从土壤中获得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所以他得出的柳树增重是来自水而不是大气和土壤的错误结论,但他的重要功绩在于把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植物营养研究领域。

氮(N)土壤中氮的形态:有机氮(>98%):水溶性,速效氮源,<全氮的5%;水解性,缓效氮源 50~70%;非水解性,难利用,30~50%无机氮(1~2%):离子态,土壤溶液中;吸附态,土壤胶体吸附;固定态 2:1型粘土矿物固定有机氮→(矿化作用)无机氮→(固化作用)有机氮氮的生理功能: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氮是核酸的主要成分氮是叶绿素组成成分氮是多种酶组成成分氮是多种维生素和激素的组成成分氮缺乏(1)外观表现整株:植株矮小,瘦弱叶片:细小直立,叶色转为淡绿色、浅黄色、乃至黄色,从下部老叶开始出现症状叶脉、叶柄:有些作物呈紫红色茎:细小,分蘖或分枝少,基部呈黄色或红黄色花:稀少,提前开放种子、果实:少且小,早熟,不充实根:色白而细长,量少,后期呈褐色(2)对品质的影响影响蛋白质含量和质量(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影响糖分、淀粉等的合成氮过量(1) 外观表现营养体徒长,贪青迟熟;叶面积增大,叶色浓绿,叶片下披互相遮荫茎秆软弱,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差根系短而少,早衰(2) 作物例子禾谷类:无效分蘖增加;迟熟秕粒多叶菜类:水分多,不耐贮存和运输;体内硝酸盐含量增加麻类:纤维量减少,纤维拉力下降苹果树:枝条徒长,花芽分化不充足;易发生病虫害;果实不甜,着色不良,晚熟根据含氮基团可以将化学氮肥分为四类:NH4(NH3)—N肥NO3(NH4NO3)—N肥酰胺态氮肥(氰氨态氮肥)缓释氮肥(长效氮肥)※NH4+(NH3)—N肥养分标明量为铵盐(氨)的单质氮肥共同点为:(1)易溶于水。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第一章、植物营养原理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a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溶解和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b通气状况,良好的通气状况,可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c PH,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子,偏碱性有利于吸收阳离子d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养分的溶解和在土壤中偏移,但水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的淋失2、土壤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土壤养分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

(1.浓度高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2.浓度梯度大时,扩散到根表的养分多;(3.水分多时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非必需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

如豆科植物-钴,人参-哂。

4、大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以上,包括C、H、O、N、P、K、Ca、Mg、S等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一下,包括Fe、B、Mn、Cu、Zn、Mo、Cl(Ni)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他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与其在作物中的含量无关。

8、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a构成植物的结构、贮藏和生活物质;b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c其他特殊作用,参与物质的转化与运输、信号传递、渗透调节、生殖、运动等。

9、有害元素:Al、Mn、Fe,重金属。

Al的毒害:抑制根系的生长;抑制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抑制生物固氮10、有益元素:Na、Si、Se、Co等。

植物营养学期末总复习要点

植物营养学期末总复习要点

1.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2.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为营养元素。

3.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4.必需营养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

5.氧自由基(活性氧):由氧转化而来的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的含氧物质,由于它们都含氧,且具有比氧还要活泼的化学特性,所以统称为活性氧。

固氮酶:是豆科作物固氮所必需的,它由两个对氧敏感的非血红蛋白所组成。

一个是含铁和钼的蛋白,也称钼铁蛋白;另一个是铁氧蛋白。

6.有益元素:在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之外还有一些营养元素,它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需,人们称之为“有益元素\(目前主要包括硅、钠、钴、硒、镍、铝等6种。

)7.生物有效养分: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

8.化学有效养分: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化学有效养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养分以及某些气态养分。

)9.截获: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0.质流: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异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称为质流。

11.养分的扩散作用:当根系通过截获和质流作用所获得养分不能满足植物需求时,随着根系不断地吸收,根际有效养分的浓度明显降低,并在根表垂直的方向上出现养分浓度的梯度差,从而引起土体养分顺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这种养分的迁移方式叫养分的扩散作用。

12.根际: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13.根分泌物:指植物生长过程中,根向生长基质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14.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第⼀章、植物营养原理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得外界环境条件a温度,在⼀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有利于⼟壤中养分得溶解与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得吸收b通⽓状况,良好得通⽓状况,可增加⼟壤中有效养分得数量,减少有害物质得积累c PH,⼟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壤养分得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偏碱性有利于吸收阳离⼦d⼟壤⽔分,⼟壤⽔分适宜有利于养分得溶解与在⼟壤中偏移,但⽔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得淋失2、⼟壤养分迁移得主要⽅式及影响因素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壤养分浓度与⼟壤⽔分含量。

(1、浓度⾼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2、浓度梯度⼤时,扩散到根表得养分多;(3、⽔分多时⽔流速度快,浓度⾼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必需元素中⼀些特定得元素,对特定植物得⽣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

如⾖科植物-钴,⼈参-哂。

4、⼤量营养元素:⼲物重得0、1%以上,包括C、H、O、N、P、K、Ca、Mg、S等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物重得0、1%⼀下,包括Fe、B、Mn、Cu、Zn、Mo、Cl(Ni)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得三条标准: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得症状,⽽其她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就是直接参与植物得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得营养作⽤,⽽不就是改善环境得间接作⽤。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长得作⽤就是同等重要得,与其在作物中得含量⽆关。

8、必需营养元素得⼀般营养功能:a构成植物得结构、贮藏与⽣活物质;b调节植物得新陈代谢;c其她特殊作⽤,参与物质得转化与运输、信号传递、渗透调节、⽣殖、运动等。

9、有害元素:Al、Mn、Fe,重⾦属。

Al得毒害:抑制根系得⽣长;抑制⽔分、养分得吸收;抑制地上部分得⽣长;抑制⽣物固氮10、有益元素:Na、Si、Se、Co等。

植物营养学整理

植物营养学整理

植物营养学复习整理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研究的展望(1)加强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只能被人类或动物利用一小部分,大部分则存在于排泄物或废弃物之中。

给土壤返还这些有机物料,加强这一部分营养物质的再利用,并加上适量的外界营养物质投入,则营养物质的匮缺将不会成为问题。

秸杆还田技术,有机肥料研制与应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

(2)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平衡施肥、精确施肥(养分平衡)测土施肥(明确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改善作物生育条件:改变栽培方式、改良土壤、协调水分和养分的供应条件等。

(3)提高植物吸收利用养分的能力创造或利用那些对养分利用效益高的基因型品种是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劳力投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养分利用效益高:吸收效率高,利用效率高。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作物的营养特性进行改造,选育营养高效型的作物品种。

(4)发展保肥增效的新型肥料化学肥料利用率低,就其本身来说,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多为单元肥料,养分不完全;二是容易变化,如氮肥会挥发,发生硝化和反硝化,磷肥容易退化、固定;三是溶解过快(特别是氮肥),容易造成淋失。

生产复合或复混肥,是向肥料中加入各种增效物质,生产缓释或控释肥料。

2、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3、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

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CO2来实现其营养作用。

因此,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这就是著名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4、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质,土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这些矿质养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

因此必须把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

5、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制,产量高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提高。

植物营养复习重点

植物营养复习重点

第三节 影响根系养分吸收的因素
一、介质中养分的浓度 需掌握的主要内容:根据养分吸收的动力学 原理说明K+和Na+曲线的差异。 八、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需掌握的主要内容:离子间的拮抗作用、离 子间的协同(助)作用、维茨效应。 九、作物的阶段营养 需掌握的主要内容: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 期
第四节 地上部器官对养分的吸收
根际的特点
根分泌物
渗出物(被动) 分泌物(主动)
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根分泌物
粘胶质 分解物与脱落物
刺激根际微生物生长
(根际微生物数量是非根际土壤的10-100倍)
化感作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必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有利或不利 的作用。这个定义现已被广泛的接受。 化感物质是生物体内产生的非营养性物质,能影响其他植物生长、健康、行为 或群体关系,化感物质是化感作用的媒介,主要是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 豆—玉米—大豆或大豆—大豆—玉米的迎茬或重茬种植方式 迎茬大豆(即隔年种植)
第一节
氮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
四、硝态氮肥 (一)硝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二)硝酸铵(NH4NO3) (三)硝酸钠(NaNO3) (四)硝酸钙〔Ca(NO3)2〕 五、酰胺态氮肥——尿素〔CO(NH2)2〕★★ 酰胺态氮肥★ 尿素的主要优点★ 尿素的含氮量、性质、和施用★ 尿素在土壤中转化★ 六、长效氮肥 ★缓释氮肥中氮的释放速率延缓,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 ★控释氮肥中氮的释放速率不仅延缓,而且能按植物的需要有 控制地释放。

第四章 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掌握生物有效养分的概念。
第一节
土壤养分化学有效性
一、化学浸提的有效养分 二、养分的强度因素与容量因素★ 掌握养分的强度因素与容量因素 的概念

植物营养重点总结

植物营养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李比希的“三大学说”★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的要点:√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随最少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

指出了营养平衡的作用,表明施肥应有针对性。

第二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的确定在不供给该元素的条件下进行营养液培养,根据植物的反应来确定该元素是否必需。

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1、不可缺少:这种化学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对高等植物来说,即由种子萌发到再结出种子的过程。

2、不可替代:缺乏这种元素后,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其他任何一种化学元素均不能代替其营养作用。

3、直接作用:这种元素必须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化学元素才能称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大量(营养)元素:平均含量占干物重的0.5%以上,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中量(营养)元素:平均含量占于物重在0.1%-0.5%,它们是钙、镁和硫;★微量(营养)元素:平均含量一般占于物重在0.1%以下,有的只含0.lmg.kg-,它们是铜、锌、铁、锰、硼、钼、氯和镍。

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同等重要律:虽然17种植物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差异很大,但是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作物就会出现缺素症状,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不可代替律: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特殊的生理功效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生产上要求:平衡供给养分四、肥料三要素★氮、磷和钾被称为“肥料三要素”或“植物营养三要素”。

五、有益元素(Beneficial element)★除了17种必需营养元素外,还有一些元素:1,不是所有高等植物所必需,但为某些植物必需的;2,能在某些专一性较低的功能上替代其它矿质养分的作用;(钠-钾)3,是食物链中所必需的。

植物营养学复习重点

植物营养学复习重点

植物营养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小结:1.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 肥料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

3. 李比希创立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在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根据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今后归还土壤养分的方式应该是合理使用化肥而不是只需施用有机肥。

5. 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该有针对性、合理施肥。

6.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第二章小结:复习题一:植物根系的类型丛整体上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理论上,根系的数量(总长度)越多,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率也就越大。

3. 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根构型,须根系由于其在土壤表层的根相对较多而更有利于对表层养分的吸收;直根系则相反。

4.水稻根系的颜色较白,表明根系的氧化力较强,亦即根系的活力较强,因此,吸收养分的能力也较强。

5.根系还原力较强的作物在石灰性土壤上生长不易缺铁。

6. 根际是指由于受植物根系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厚度通常只有2mm。

7.植物根系吸收阴离子(a.大于;)阳离子时,根际pH值有所将上升;8. 水稻根际的Eh值一般 (a.大于;)原土体,因此,可保护其根系少受(a.氧化物质;) 的毒害。

复习题二:1. 植物吸收养分的全过程可人为地分为养分向跟表面迁移、养分进入质外体和养分进入共质体等三个阶段。

2. 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通过截流、质流和扩散等三种途径迁移至植物根系表面。

4. 我们学过的主动吸收的机理有载体解说和离子泵假说。

5. 植物吸收有机态养分的意义在于提高养分利用程度和减少能量损耗。

复习题三:1.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土壤PH和养分浓度等。

植物营养学总结11

植物营养学总结11

绪论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李比希: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

把化学运用于农业,使化学融于农业科学之中。

推行新教法,重视实践和人才培养。

他所提出的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不足: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豆科植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

过于强调了矿质养分的作用,对腐殖质的作用认识不够。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阐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

目的: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减轻环境污染。

生物田间试验法:1.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2.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3.所得结果对生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缺点:田间的自然条件有时很难控制,因此此法应与其它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不适合单因素试验等。

生物模拟试验法:运用特殊装置,给予特殊条件。

1.便于调节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

2.多用于进行条件田间条件下难以进行的探索性试验。

缺点:所得的结果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需要进一步在田间试验中验证,然后在用于生产。

种类:土培法,沙培法,溶液培养法等。

化学分析方法:是研究植物、土壤和肥料中营养物质含量、形态、分布与动态变化必要的手段;是进行植物营养诊断所不可少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此法应与其他方法结合运用。

但手续繁多。

工作量大。

近十几年来,有各种自动化测试仪器相继问世,从而克服这一缺点。

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

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

绪论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肥料: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

它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

分类:直接肥料间接肥料(有机肥为二者都有的肥料)生理酸性肥:某些肥料施入土壤中后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作物吸收的阳离子大于阴离子,使土壤中残留的酸性离子增多,使土壤酸度提高,这种由作物吸收后是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

生理碱性肥:某些肥料进入土壤中后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作物吸收的阴离子大于阳离子,使土壤中残留的碱性离子增多,使土壤的碱度提高,这种由作物吸收后使土壤碱度提高的肥料。

施用技术:1.基肥作物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

作基肥施用的肥料大多是迟效性的肥料。

厩肥、堆肥、家畜粪等是最常用的基肥。

2.种肥指下播种同时施下或与种子拌混的肥料(播种或定植时施用的肥料)。

3.追肥植物生长期间为调节植物营养而施用的肥料。

肥料学:研究肥料性能及其机制,施用等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合理施肥内容(原则):时宜物宜地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地制宜)合理施肥应考虑:土壤作物肥料合理施肥意义(目的):供给植物营养改善土壤结构目前土壤施固态微肥存在的问题:有效性降低、施用不均匀、易污染环境。

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目的:提高作物产德国科学家李比希的三个学说:矿物质营养学说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矿物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

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的有机物,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 1)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定的基础;2)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

重要知识点汇编植物营养学

重要知识点汇编植物营养学

重要知识点汇编(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创立植物“生长要素”的探讨(1630-1750)植物营养物质的探寻(1750-1800)植物生理学的创立(1800)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1840)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务植物“生长要素”的探讨(1630-1750)Van Helmont,柳条试验证明水是植物生长必需的。

Glauber,畜粪分析,田间试验证明植物能从一种叫做“硝”的物质中吸收营养物质。

Woodward不同来源水分试验---土壤中有营养物质Tull土壤耕翻实践---土壤颗粒大小的影响植物营养物质的探寻(1750-1800)Home,空气、水、土、各种盐类、油、“固定形态的火”Wallerius,Dundonald,腐殖质学说,认为石灰,碱类和其他含盐物质为间接作用Jan Ingen-Housz,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与浊化,光的重要性Jean Seenebier,1782,解释柳条试验,----“固定态”空气植物生理学的创立(1800)De Saussure植物的关系氧气,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实质植物氧及碳的来源植物灰分及其成分-土壤只能为植物供应很少的一部分养料,但不可缺少。

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1840)化学在及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李比希的主要功绩李比希的主要功绩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

把化学运用于农业,使化学融于农业科学之中。

推行新教法,重视实践和人才培养。

他所提出的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缺点和不足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豆科植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元素影响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因素:1. 遗传因素 2. 环境条件(生长环境)第二节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一、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及种类(一)标准(定义)1.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2.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

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3.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二)种类和含量目前已确认的有17种铜铁锰硼锌钼镍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大量元素:C、H、O --天然营养元素非矿质元素来自空气和水N、P、K --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Ca、Mg、S --中量元素微量元素:Fe、Mn、Zn、Cu、B、Mo、Cl、(Ni)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各种功能一般通过植物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

而当植物缺乏或过量吸收某一元素时,会出现特定的外部症状,这些症状统称为“植物营养失调症”,包括“营养元素缺乏症”和“元素毒害症”四、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1. 同等重要律--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数量不论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生产上要求:平衡供给养分2. 不可代替律--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生产上要求:全面供给养分第三节植物的有益元素一、有益元素的概念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的,这些类型的元素称为“有益元素”。

(表)本章复习题:1. 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和。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可概括为性、性和性。

3.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种,其中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

4.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和。

5. 植物的有益元素中,硅(Si) 对于水稻、钠(Na) 对于甜菜、钴(Co) 对于豆科作物、铝(Al) 对于茶树均是有益的第三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植物吸收的养分形式:离子或无机分子--为主有机形态的物质--少部分植物吸收养分的部位:矿质养分--根为主,叶也可根部吸收气态养分--叶为主,根也可叶部吸收第一节植物根系的营养特性(一)根的类型从整体上分:1)直根系2)须根系从个体上分:1)定根2)不定根(三)根的构型:指同一根系中不同类型的根(直根系)或不定根(须根系)在生长介质中的空间造型和分布。

具体来说,包括立体几何构型和平面几何构型。

从根尖向根茎基部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根毛区)和老熟区五个部分从根的横切面从外向根内可分为表皮、(外)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等几个部分对于一条根:分生区和伸长区:养分吸收的主要区域;根毛区:吸收养分的数量比其它区段更多根的阳离子交换量(CEC) :单位数量根系吸附的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kg一般,双子叶植物的CEC较高,单子叶植物的较低2. 根系CEC与养分吸收的关系: (1) 二价阳离子的CEC越大,被吸收的数量也越多(2) 反映根系利用难溶性养分的能力根际: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根际效应:在根际中,植物根系不仅影响介质土壤中的无机养分的溶解度,也影响土壤生物的活性,从而构成一个“根际效应”。

(二)根际养分1. 根际养分浓度分布根际养分的分布与土体比较可能有以下三种状况:养分富集:养分亏缺:养分持平2. 影响根际养分分布的因素:土壤因素:养分因素:植物因素,农事因素(三)根际土壤环境1. 根际pH环境影响因素:a呼吸作用b根系分泌的有机酸c养分的选择吸收(影响最大) 阴离子>阳离子,pH升高;阳离子>阴离子,ph降低(2) 作用:影响养分的有效性2. 根际Eh环境影响因素:作物种类旱作根际Eh<周围土体;水稻根际Eh>周围土体介质养分状况--指养分的氧化态或还原态(2) 作用: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四)根际生物学环境1. 根系分泌物(1) 根系分泌物的种类:无机物;有机物(2) 根系分泌物的农业意义:①微生物的能源和营养材料②促进养分有效化③间作或混作中有互利作用2.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如下:(1) 矿化有机物(2) 产生和分泌有机酸(3) 固定和转化大气中的养分(4) 产生和释放生理活性物质3. 菌根(mycorrhiza) :菌根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关系所形成的共生体(4) 作用:促进养分的吸收“第一节植物根系的营养特性”小结:1.植物根系的类型丛整体上可分为和。

2.理论上,根系的数量(总长度)越多,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率也就。

3.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根构型,由于其在土壤表层的根相对较多而更有利于对表层养分的吸收;则相反。

4.水稻根系的颜色较白,表明根系的氧化力较强,亦即根系的活力较强,因此,吸收养分的能力也较强。

5.根系还原力较强的作物在石灰性土壤上生长不易缺铁。

6.根际是指由于受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有显著不同的。

厚度通常只有。

7.植物根系吸收阴离子(a.大于; b.等于; c.小于)阳离子时,根际pH值有所将上升;8.水稻根际的Eh值一般(a.大于; b.等于; c.小于)原土体,因此,可保护其根系少受(a.氧化物质; b.还原物质) 的毒害。

第二节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根系对养分吸收的过程包括:1. 养分向根表面的迁移2. 养分进入质外体3. 养分进入共质体一、土壤养分向根表面迁移:(1.截获 2.质流 3.扩散)(一)截获: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二)质流: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三)扩散1. 定义: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植物的大量矿质元素各通过什么途径迁移到根系表面?1. 截获:钙、镁(少部分)2. 质流:氮(硝态氮)、钙、镁、硫3. 扩散:氮、磷、钾二、植物根系对离子态养分的吸收1. 质外体(Apoplast)--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

2. 共质体(Symplast)--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胞间连丝--相邻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是细胞之间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

(二)养分进入质外体由于质外体与外界相通,养分离子能以质流、扩散或静电吸引的方式自由进入质外体也被称作自由空间(也称表观自由空间AFS或外层空间)自由空间--是指根部某些组织或细胞能允许外部溶液通过自由扩散而进入的那些区域,包括细胞间隙、细胞壁到原生质膜之间的空隙.。

习惯上可分为水分自由空间和杜南自由空间(三)养分进入共质体原生质膜的特点:具有选择透性的生物半透膜原生质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1. 被动吸收定义:膜外养分顺浓度梯度(分子) 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不需消耗代谢能量而自发地(即没有选择性地) 进入原生质膜的过程。

形式:(1) 简单扩散(2) 易化扩散:被动吸收的主要形式。

机理如下:a. 通道蛋白:(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b. 运输蛋白:(轮渡)2. 主动吸收定义: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分子) 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内的过程。

机理(1) 载体解说①载体--指生物膜上存在的能携带离子通过膜的大分子。

这些大分子形成载体时需要能量③载体的酶动力学理论(E. Epstein, 1952) (图)载体学说能够比较圆满地从理论上解释关于离子吸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离子的选择性吸收;离子通过质膜以及在膜上的转移;离子吸收与代谢的关系。

(2) 离子泵假说①离子泵(ion’s bump):是位于植物细胞原生质膜上的ATP酶,它能逆电化学势将某种离子“泵入”细胞内,同时将另一种离子“泵出”细胞外。

阳离子的吸收实质上是H+的反向运输;阴离子的吸收实质上是OH-的反向运输目前发现的离子泵主要分为四种类型:H+-ATP酶;Ca2+-ATP酶;H+-焦磷酸酶;ABC型离子泵。

(3) 转运子。

转运子是指植物的细胞膜上具有控制溶质或信息出入膜的蛋白质体系。

3. 主动吸收与被动吸收的判别区别:是否逆电化学梯度;是否消耗代谢能量;是否有选择性(1)温商法(2)电化学势法(电化学驱动法)原理:理论上,当离子在半透膜内外达到物理化学平衡时,服从能斯特(Nernst)方程。

通常情况下对于阳离子大多数是被动吸收;对于阴离子相反即主动吸收。

三、植物根系对有机态养分的吸收(二)吸收机理: 1. 被动吸收--亲脂超滤解说2. 主动吸收--载体解说3. 胞饮作用解说(三)吸收的意义: 1. 提高对养分的利用程度2. 减少能量损耗第二节小结: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1. 植物吸收养分的全过程可人为地分为、和等三个阶段。

2. 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通过、和等三种途径迁移至植物根系表面。

3. 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的区别在于: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代谢能量选择性被动吸收主动吸收4. 我们学过的主动吸收的机理有和。

5. 植物吸收有机态养分的意义在于和。

第三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一、介质中养分浓度1.介质养分浓度对植物吸肥及吸水有什么影响?2.简述温度条件和光照条件如何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3.简述水分与通气条件如何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4.土壤反应对植物吸收阴、阳离子有什么影响?它与植物有效养分含量之间有什么关系?5.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各表现在哪些离子之间?6.简述植物的苗龄和生育阶段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一)影响养分吸收速率的因素1. 中断养分供应的影响(中断某种养分的供应,往往会促进植物对这一养分的吸收。

)2. 长期供应的影响(某一矿质养分的吸收速率与其外界浓度间的关系还取决于养分的持续供应状况。

)(二)养分吸收速率的调控机理植物根系对养分吸收的反馈调节机理,可使植物在体内某一养分离子的含量较高时,降低其吸收速率;反之,养分缺乏时,能明显提高吸收速率。

净吸收速率的降低包括流入量的降低和溢泌量的增加。

二、温度一般6~38ºC的范围内,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温度过高(超过40ºC )时,高温使体内酶钝化,从而减少了可结合养分离子载体的数量,同时高温使细胞膜透性增大,增加了矿质养分的被动溢泌。

低温往往是植物的代谢活性降低,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量。

三、光照光照还可通过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而对某些酶的活性、气孔的开闭和蒸腾强度等产生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四、水分作用:(1) 促进养分的释放:溶解肥料、矿化有机质(2) 加速养分的流失:稀释养分五、通气状况土壤通气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 根系的呼吸作用2. 有毒物质的产生3. 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六、介质反应1. 介质反应与植物吸收阴、阳离子的关系:偏酸性:吸收阴离子>阳离子偏碱性:吸收阳离子>阴离子原因:酸性反应时,根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带正电荷为主,故能多吸收外界溶液中的阴离子碱性反应时,根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为主,故能多吸收外界溶液中的阳离子七、离子理化性状和根的代谢作用(一)离子半径(吸收同价离子的速率与离子半径之间的关系通常呈负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