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大纲内容完全版教材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1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大纲一、参考教材:夏瑞明,《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三版二、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章总论1.了解:X线的产生,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历史。
2.熟悉: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3.熟悉: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4.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第二章骨骼及肌肉系统1.熟悉:骨骼及肌肉系统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和MRI2.了解:骨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3.熟悉: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骨骼基本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质坏死、骨周围软组织病变;关节基本病变: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4.掌握: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骨折、椎间盘突出、关节脱位5.掌握:骨与软组织感染: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6.掌握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关节结核7.掌握: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软骨瘤、骨肉瘤、骨转移8.熟悉: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第三章呼吸系统1.熟悉: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和MRI2.了解:呼吸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X线、CT和MRI3.熟悉: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支气管阻塞性病变、渗出与实变、增殖、纤维化、钙化、结节与肿块、空洞与空腔、间质性病变、胸腔积液、气胸及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及钙化4.掌握:肺部病变:支气管扩张症、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原发性支气管肺癌5.了解:纵隔疾病: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第四章循环系统1.熟悉: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X线、CT、MRI和造影检查2.了解:循环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X线、CT、MRI和造影检查3.熟悉:循环系统基本病变X线表现:各个房室增大时的X线表现;肺循环异常:肺充血、肺淤血、肺血减少、肺间质性肺水肿,肺动脉高压。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诊断医学影像学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影像学检查操作,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影像学解剖结构、常见疾病影像表现等内容,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影像学概述1.1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1.2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及应用1.3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2. 影像学解剖学2.1 头颅影像解剖学2.2 胸部影像解剖学2.3 腹部影像解剖学2.4 骨骼影像解剖学2.5 颈部、四肢及盆腔影像解剖学3. 影像学常见疾病3.1 头颅疾病影像表现3.2 胸部疾病影像表现3.3 腹部疾病影像表现3.4 骨骼疾病影像表现3.5 颈部、四肢及盆腔疾病影像表现4. 影像学检查常用设备4.1 X线检查4.2 CT检查4.3 MRI检查4.4 超声检查4.5 核医学检查5. 影像学诊断技能5.1 影像学报告撰写规范5.2 影像学诊断流程及注意事项5.3 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解读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教学方式,讲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设备、常见疾病和解剖结构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影像学科室,了解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 病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影像学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整体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五、教材主要教材:《医学影像学教程》辅助教材:《医学影像学技术与诊断》六、教学资源1. 影像学科室现场教学资源2. 医学影像学教学PPT3. 电子书籍及网络资源以上就是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的详细内容,希望本课程能够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影像学基础,使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胜任各项医学影像学的工作任务,为患者的诊疗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课程代码:221703003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四学期总学时: 36(讲课:36)总学分:2考核方式:随堂考试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一、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他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及治疗的医学学科。
医学影像学的主要检查方法有:X线、CT、磁共振、超声和介入放射。
其中X线、CT和磁共振检查方法主要用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的主体部分。
医学影像学,主要讲述了正常人体和人体常见疾病的X线、CT、磁共振的影像表现和影像诊断。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观察和分析医学影像学图像的基本的技能,从而了解病情,对常见疾病作出影像诊断。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一章 X线成像教学内容第一节X线的产生与性质1.X线的产生2.X线的性质第二节X线成像原理1.X线的穿透能力和被照射物对X线的衰减作用是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X线成像设备及检查技术1.X线发生装置2.X线接收装置及检查技术第四节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1.与其他电离辐射一样,X线也具有生物学效应,可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伤作用,其中有的损伤与剂量有关。
2.X线监察室要有足够大的面积,其墙壁要有足够的厚度或覆重晶沙等防护材料。
学生预期学习成果:学生熟知并掌握X线的成像原理。
熟悉X线的性、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知识重点:掌握X线的成像原理。
熟悉X线的性、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知识难点: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技术。
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成像(CT)教学内容:第一节CT的基本知识1.CT的基本结构由扫描机架、扫描床、计算机及显示器。
存储器和照相机(打印机)几个部分组成。
2.适当的窗宽,窗位是显示CT图像的必要条件。
3.CT的成像原理与X线的成像基础相似。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收集精品文档==============================================================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前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传统的X线诊断学已发展成为常规X线检查、CT、MRI及血管数字减影成像等多种高科技诊断设备的综合应用,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又拓宽了医学影像诊断的范畴,从单一的诊断模式向诊断与治疗方面纵深发展,极大丰富了医学影像学的内容。
本大纲是为在读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课时编写的,大纲的内容是由《实用放射学》改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作为选用教材进行编写。
该教材系国内许多知名教授编写,内容丰富,系统性及实用性强,涉及现代医学影像学多学科知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作了相应的安排,分为重点掌握,一般了解及自学三部分,达到学以致用、不够再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了盲目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本课程总学时450学时,大课讲授300学时,小课实习150学时。
大课按本大纲进行教学。
课堂讲授与实习课比例为2:1,实习课主要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了解的内容不专门安排实习课。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 ==========================================实习课教学要求见与本大纲配套的《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目 录《医学影像学》第一章 总论 …………………………………………… 1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1 第三章 头颈部 ……………………………2 第四章 呼吸系统 ……………………………………… 5 第五章 循环系统 ……………………………………… 6 第六章 乳腺 ……………………………………… 7 第七章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7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 10 第九章 骨骼肌肉系统 (11)《影像技术学》第一部份X 线影像技术 ……………………………14一、医用诊断装置…………………………………… 二、X 线照片冲洗技术……………………………… 三、图像工学与X 线摄影技术……………………… 14 15 16 第二部份CT 成像技术 ……………………………16收集精品文档============================= ================================= ==========================================第三部份MRI成像技术 (18)第四部份数字减影(DSA)成像技术 (18)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各种不同成像手段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诊断原则与步骤和图像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并对各种成像手段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医学影像检查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其能够熟练进行各种医学影像检查并正确解读结果。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能力:- 理解医学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主要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学会标准的医学影像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 掌握不同部位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能够准确解读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并提出诊断建议2. 课程内容和安排2.1 医学影像检查原理和技术-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X射线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超声波检查技术及其应用- CT扫描技术及其应用- MRI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核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其应用2.2 医学影像检查设备操作和维护- X射线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超声波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CT扫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MRI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核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2.3 医学影像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医学影像检查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 医学影像检查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2.4 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头颈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胸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腹部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 骨骼和关节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关键点2.5 医学影像检查结果解读和诊断建议- 不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的解读方法和原则-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根据影像检查结果提出准确的诊断建议3. 评估方式-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4. 参考教材- 医学影像检查学教材,作者:XXX- 医学影像学实践指南,作者:XXX- 医学影像解剖学,作者:XXX以上所述为医学影像检查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医学影像检查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医学影像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II课程教学大纲I说明部分课程编号:AX051122A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II英文名称:Medical imageology II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白人驹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5月参考书:《临床CT诊断学》,李果珍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全身CT诊断学》,张松年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年2 月课程性质: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位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68学时实践学时:44学时学分: 7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影像诊断学II为CT诊断学,为影像诊断学重要组成部分。
本大纲是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的需要及及我系具体教学特点,结合目前CT 在临床应用中所具有的特征,根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制定的。
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限度和地位,掌握各系统的检查技术及正常解剖与变异,掌握常见病、多发病CT诊断与鉴别。
教学中以CT 特征表现为主,并结合其它X表现、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II本文部分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颅脑CT检查方法、正常及基本病变表现【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CT检查技术并评价其优点缺点。
二、掌握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
三、掌握基本病变CT表现【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颅脑CT扫描技术、应用价值和限度。
二、重点讲授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三、重点讲授基本病变CT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说明:实验课共8学时第二节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颅骨及脑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常见类型。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 - 最新修改(2021年)~~土豆爱打印~~018
《医学影像学》第一篇影像诊断学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节 X线成像(一)掌握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二)熟悉X线检查方法。
(三)了解X线检查的安全性。
(四)掌握X线图像特点。
第二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一)了解CT成像基本原理、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
(二)熟悉CT检查方法。
(三)了解CT检查的安全性。
(四)熟悉CT图像的特点。
第三节超声成像第四节磁共振成像(一)了解MRI成像基本原理、MRI设备与MRI成像性能。
(二)了解MRI检查方法。
(三)了解MRI检查的安全性。
(四)熟悉MRI图像特点。
第五节分子影像学与核医学第六节对比剂(一)了解对比剂成像基本原理。
(二)了解常用对比剂种类与性能。
(三)了解对比剂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第七节不同成像技术的比较与临床应用(一)熟悉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比较。
(二)熟悉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
第八节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一)熟悉图像的观察和分析。
(二)了解影像诊断原则。
第九节影像检查的申请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一)了解影像检查的申请。
(二)了解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
第十节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一)了解图像存档和转输系统。
(二)了解信息放射学。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节检查技术(一)了解X线检查技术。
(二)了解CT检查技术。
(三)了解MRI检查技术。
第二节正常影像表现一、颅脑正常表现(一)了解颅脑正常X线表现。
(二)熟悉颅脑正常CT、MRI表现。
二、脊髓正常表现(一)了解脊髓正常X线、CT表现。
(二)熟悉脊髓正常MRI表现。
第三节基本病变表现一、颅脑基本病变(一)了解颅脑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二)熟悉颅脑基本病变的CT、MRI表现。
二、脊髓基本病变(一)了解脊髓基本病变的X线、CT表现。
(二)熟悉脊髓基本病变的MRI表现。
第四节疾病诊断一、颅脑疾病(一)脑肿瘤1.熟悉星形细胞肿瘤及脑膜瘤的CT 、MRI表现。
(临床专业)影像诊断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10409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学时:48学时实验(见习)学时:24学时学分:5分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选用教材:《医学影像学》第六版,主编:吴恩惠冯敢生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学》的内容:第一篇影像诊断学,包括: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骨骼与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与生殖系统、乳腺、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儿科影像学;第二篇介入放射学,包括:血管介入技术、非血管介入技术。
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主要介绍各种成像技术学的基本原理、成像设备、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以及应用价值与限度,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诊断的基楚知识。
对近年来发展的信息放射学作适当介绍。
各大系统重点介绍骨骼与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几个系统不同成像技术的正常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启发性的讲授几个代表性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对每一疾病应先简述其临床病理,再介绍不同成像技术,主要是X线和CT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进行以系统为中心的病种教学,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泌尿与生殖系统、乳腺等内容作为自主学习。
介入放射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发展很快。
但由于学时有限,仅在总论中简要介绍1学时,另外开设18学时的《介入放射学》选修课,使学生了解医学影像学不仅是诊断,而且可以在影像系统导引下对多种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反映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要求。
面对本学科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和普及应用,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教学内容丰富,以系统和病种为中心进行教学,各种疾病的诊断均涉及X线、CT、MRI等。
反应本学科结构的系统性和学科发展的趋势,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启发式教学,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医学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大纲内容完全版资料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绪论X线特性。
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基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1.X线的基本性质(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2.人体各部的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X线影像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自然对比: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说形成的灰度对比。
人工对比:认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
引入的物质称对比剂。
1.医学影像学的历史、现状、发展和内容。
2.X线图像特点、X线检查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X线图像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X线疾病诊断的基本原理:组织结构发生病变时,固有的密度和厚度也随之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使X线图像上的正常黑白灰度对比发生变化。
3.CT、MRI成像原理。
CT成像原理:1.获取扫面层面的数字化信息2.获取扫面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3.获取CT灰阶图像。
MRI成像原理:1.人体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1H进动2.发射特定的RF(射频)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3.停止RF脉冲后1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⑴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
影像表现:X线骨密度减低,长骨见骨小梁变细、减少,但边缘清晰,小梁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和变薄;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行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上下缘内凹,椎间隙增宽,呈鱼脊椎状;疏松谷歌易骨折,椎体可压缩呈楔形。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pdf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影像专门化用)前言由于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手段已经包括了x线、CT、MRI、核索成像技术、超声,以及参与治疗的介入放射技术。
本课程重点以讲授x线、CT、超声学为主,扼要介绍MRI特点。
介入放射学、核素成像另作安排。
本大纲采用2005年8月白人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为蓝本,结合本校及各系统专业授课教师的实际而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完“人体结构”、“呼吸与循环模块”、“消化模块”、“骨骼与肌内模块”、“神经学模块”、“胚胎与生殖模块”系统基础模块课程及内、外、妇、儿部分临床核心模块等课程.而且完成了本科临床实习后,在第6学年进行的专科定向培养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联系和印证各系统模块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临床课专业知识。
重点介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知识。
本课程以备系统放射学(x线、CT、MRI)和超声学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基”的要求,强调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的临影像思维能力的锻练,为学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小而精的原则,精讲多看(图像),要充分发挥教导的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影像自学能力和影像思维能力。
本学科属形态学科.因此要重视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理论讲授与适当阅读影像图片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多媒体课堂授课和阅片见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避免抽象式的理论教授。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言教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课堂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授课学时300(含x线、cT、MRI、超声),理论讲授与实习l:1。
根据各系统的篇幅·以及临床发病就诊情况、教学片数量、、授课难点等因素,大致分配如下。
放射学(260学时):总论4学时,呼吸系统52学时,循环系统32学时,乳腺4学时,骨关节48学时,消、泌、殖62学时,中枢神经系统36学时,五官颈部16学时,机动6学时。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引言: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通过使用多种成像技术,可以对人体进行全面的非侵入性检查和诊断。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以及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联。
一、课程目标1. 理解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发展背景和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及其原理,包括X射线、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等。
3. 理解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掌握医学影像学报告的撰写要点和规范。
5. 了解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交叉应用,如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等。
二、课程内容1. 医学影像学概述1.1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1.3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和应用范围2. X射线成像2.1 X射线的产生和基本性质2.2 X射线成像的原理和技术2.3 常见的X射线成像设备和器材2.4 X射线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和限制3. 超声波成像3.1 超声波的原理和特点3.2 超声波成像技术和设备3.3 超声波在不同病症诊断中的应用和局限性4. 计算机断层扫描(CT)4.1 CT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2 CT成像设备和器材4.3 CT在各种疾病检查和诊断中的应用和限制5. 核磁共振成像(MRI)5.1 MRI的基本原理和技术5.2 MRI成像设备和器材5.3 MRI在不同病症诊断中的应用和局限性6. 医学影像学报告撰写6.1 医学影像学报告的基本结构和要点6.2 如何准确、清晰地描述影像所见和诊断结论6.3 医学影像学报告的规范和格式要求7. 医学影像学的交叉应用7.1 医学影像学与放射治疗的关系及其应用7.2 医学影像学在介入放射学中的作用和应用7.3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协同工作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成像原理和应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绪论X线特性。
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基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1.X线的基本性质(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2.人体各部的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X线影像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自然对比: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说形成的灰度对比。
人工对比:认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
引入的物质称对比剂。
1.医学影像学的历史、现状、发展和内容。
2.X线图像特点、X线检查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X线图像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X线疾病诊断的基本原理:组织结构发生病变时,固有的密度和厚度也随之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使X线图像上的正常黑白灰度对比发生变化。
3.CT、MRI成像原理。
CT成像原理:1.获取扫面层面的数字化信息2.获取扫面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3.获取CT灰阶图像。
MRI成像原理:1.人体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1H进动2.发射特定的RF(射频)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3.停止RF脉冲后1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⑴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
影像表现:X线骨密度减低,长骨见骨小梁变细、减少,但边缘清晰,小梁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和变薄;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行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上下缘内凹,椎间隙增宽,呈鱼脊椎状;疏松谷歌易骨折,椎体可压缩呈楔形。
⑵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影像表现:X线骨密度减低,以腰椎和骨盆为明显;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大量未钙化骨样组织所致;承重骨常发生变形,三叶草样骨盆等;可见假骨折线,与骨皮质垂直,边缘稍致密,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
⑶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破坏原因可由病变组织本身或由其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所致。
骨松质和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
影像表现: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正常骨结构消失;早期可表现为斑片状骨小梁缺损,骨皮质破坏发生于哈氏管而致扩大,呈筛孔状密度减低影,骨皮质表层破坏时呈虫蚀状;严重时有骨皮质和松质的大片缺失。
⑷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
组织学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
影像表现:X线骨质密度增高,或伴骨骼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明显者难于分清骨皮质与松质;发生于长骨可见骨干粗大,骨髓腔变窄或消失。
⑸骨膜增生(骨膜反应):因骨膜受刺激出现水肿、增厚,并致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下新生骨。
影像表现:X线早期表现为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与骨皮质间可见1-2mm的透亮间隙;继而骨膜新生骨增厚,呈与骨皮质表面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表现;若引起骨膜增生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与骨皮质间呈三角形改变,称骨膜三角(Codman三角),常为恶性肿瘤征象。
⑹瘤软骨钙化影像表现:X线表现为颗粒状、小环或半环状的致密影,数量不等,可在瘤体内广泛分布或局限于某一区域。
⑺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死骨。
影像表现:X线坏死早期无异常表现,其后死骨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⑻矿物质沉积:铅、磷、铋等进入体内,沉积于骨内,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
影像表现:X线干骺端内多条平行于骺线的致密带,厚薄不一,成年期不易显示。
⑼骨骼变形影像表现:X线显示局部和全身骨骼变形,对于适合矫形治疗的骨骼变形可于术前进行精确测量。
2.长骨骨折的基本影像表现和对位对线关系、脊柱骨折的影像表现。
长骨骨折表现:骨的断裂多为不整齐的断面,断端间呈不规则透明线,称骨折线。
骨皮质断裂端显示清楚整齐,骨松质断裂表现为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
分类:根据骨折线是否完全(完全性和不完全性骨折);根据骨折线形状和走向(横行、斜行、螺旋形骨折);根据骨碎片、断端关系(撕脱性、嵌入性、压缩性、粉碎性骨折)。
嵌入性骨折为骨折断端相互嵌入,易漏诊,以股骨颈部发生较多。
骨折对位、对线情况:骨折断端的内外、前后、上下位移称为对位不良,成角移位则称为对线不良。
摄片至少需包括正顺位。
骨折对位及对线与预后关系密切。
骨折常见并发症: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②骨折畸形愈合③骨质疏松④骨感染⑤骨缺血性坏死⑥关节强直⑦关节退行性变⑧骨化性肌炎。
脊柱骨折:①单纯压缩骨折:椎体压缩呈楔形,前缘变短,无骨折线,横行不规则带状致密带,上下椎间隙一般保持正常。
②爆裂骨折:脊椎垂直方向上受压后的粉碎骨折,椎体和附件的骨折片向左右、前后各个方向移位,椎体压缩变扁(CT检查更佳)③骨折并脱位:骨折伴有椎体脱位、关节突绞锁。
有时可见突入椎管的游离骨折片。
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和脊柱结核的影像表现。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CT、MRI:(X线1.早期软组织充血、水肿2.骨质疏松3.骨质破坏4.骨膜增生5.骨质增生6.死骨形成)①早期(2周内),X线和CT表现为软组织肿胀,皮下脂肪层模糊并可出现网状影;MRI显示为广泛的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胀,呈弥漫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②进展期(2周后),X线表现为干骺端松质骨内筛孔样或斑片状低密度骨质破坏灶,骨小梁结构模糊,可见少量骨膜新生骨;CT可显示骨髓内脓肿的部位和蔓延范围,骨髓充满脓液,密度稍高;MRI显示骨髓炎症区在T1WI低信号,在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③进一步发展,X线和CT显示干骺端骨质破坏范围扩大、相互融合,累及骨皮质;或沿骨干方向发展,可有片状骨破坏及块状死骨出现;骨骺多不受侵犯;骨膜新生骨明显,葱皮状或花边状,偶可呈“袖口”样或断续状骨膜增生;MRI骨皮质多发的虫蚀状骨质破坏,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骨膜反应在T1WI、T2WI上连续环状稍高信号,增强扫面有明显强化。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与骨结核鉴别:骨结核起病隐匿,骨质破坏范围小,常有砂粒样死骨,病变邻近骨质疏松,一般无骨膜新生骨,常越过骨骺线生长,不同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脊椎结核:最常累及腰椎。
(X线表现1.骨质破坏2.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重要特征]3.后突畸形4.冷脓肿)①骨质破坏:依椎体结合早期破坏部位分中心型、边缘型、韧带下型,常见的是进展期难以分型,均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常见小死骨,呈“砂粒样”;椎体常塌陷变扁或楔形,重者椎体被破坏小时;附件结核少见,表现为相应部位骨质破坏;②椎间隙变窄或消失:病变侵袭破坏椎间盘及软骨终板,致椎间隙变窄、消失,相邻破坏的椎体相互融合,是重要特征;③后突畸形:晚期脊椎结核特征性表现,可伴有侧弯;④冷脓肿:脊椎结核周围软组织内的脓肿;腰大肌脓肿表现为腰大肌外突;胸椎结核形成的椎旁脓肿表现为胸椎两旁梭形软组织影;颈椎结核形成的咽后壁脓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厚,呈弧形前突;较久的冷脓肿壁可有不规则钙化。
4.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1.儿童骨折的特点。
儿童长骨可发生骨骺骨折(也称骺离骨折,骨骺损伤导致骨骺移位后只表现为骨骺与干骺端的距离增加)和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2.骨巨细胞瘤、骨肉瘤的影像表现。
骨巨细胞瘤:曾称破骨细胞瘤,是由于肿瘤的主要组成细胞之一类似破骨细胞。
以20-40岁为常见,约占65%,男女发病率相似。
X线表现:1.肿瘤内无钙化或骨化影2.邻近无反应性骨增生3.破坏区骨性包壳不完全4.于周围软组织肿出现肿块者表示肿瘤生长活跃5.肿瘤边缘出现筛孔状或虫蚀状骨破坏骨脊残缺紊乱6.侵犯软组织出现明显肿块者。
破坏区内可有数量不等,比较纤细的骨脊,形成大小不一的间隙,称为分房型;破坏区内无骨脊,表现为单一的骨质破坏,称为溶骨型。
骨肉瘤:起源于骨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为特征,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多见于青年11-20岁占50%,男性多于女性,干骺端为好发部位。
X线表现:1.骨质破坏2.骨膜反应3.肿瘤骨4.软组织肿块。
1.成骨型骨肉瘤:以肿瘤骨形成为主,为均匀骨化影,呈斑片状范围较大。
2.溶骨型骨肉瘤: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增生。
骨破坏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低密度区,边界不清。
骨膜增生易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
3.混合型骨肉瘤:骨质增生与破坏的程度大致相同。
1.骨骼系统检查方法、正常的影像表现。
X线检查是骨、关节疾病常用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根据临床情况依据不同疾病的发展规律,定期复查或选择CT、MRI检查。
CT检查的密度分辨力高、无影像重叠,显示骨和软组织改变明显优于X线平片。
MRI对骨、骨髓、关节和软组织病变显示优于X线、CT。
多数骨关节和软组织疾病缺乏典型或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容易出现“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
有时需实施“影像、临床、病理”三结合才能明确诊断。
2.几种常见骨折、椎间盘突出的影像表现。
Colles骨折:又称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远段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
骨折线横过喙突窝和鹰嘴窝,远侧端多向背侧移位。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妇女。
骨折可发生于股骨头下、股骨颈中部或基底部。
断端常有错位或嵌插。
股骨头的血供几乎均来自股骨颈基底部,头下骨折影响了对股骨头和颈的血供,致骨折愈合缓慢甚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椎间盘突出(首选MRI):X线1.椎间隙均匀或不对称狭窄,特别是后宽前窄2.椎体边缘出现骨赘3.椎体排列变直或侧弯4.Schmorl (许莫氏)结节形成:髓核经相邻上下椎体软骨板的薄弱区突入椎体松质骨内,形成凹记。
CT:根据程度分为椎间盘变性、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
显示椎间盘、韧带的钙化,帮助指导手术。
MRI:正常椎间盘髓核和内纤维环水分较多,在T1WI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外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水分少,在T1WI和T2WI上低信号。
①椎间盘变性:T2WI上高信号消失,矢状位椎间盘变扁;②椎间盘膨出:矢状位见椎间盘向前后隆起,横断面椎间盘均匀超出椎体边缘,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不明显,伴有椎间盘变性;③椎间盘突出:矢状位见椎间盘呈半球状、舌状向后方或侧方伸出,信号强度与主体部分一致,轴状位见椎间盘呈三角形或半圆形局限性突出于椎体后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