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问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问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问说》原文翻译及赏析《问说》原文翻译及赏析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问说》文言文的翻译

《问说》文言文的翻译

《问说》文言文的翻译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就是清代刘开写得一篇议论文。

“说”就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得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得过程中得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就是“学”与“问”得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就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就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就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就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就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就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问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问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问说》原文、译文及赏析《问说》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问说》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文言文《问说》的翻译

文言文《问说》的翻译

吾问于夫子,夫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吾曰:“仁者何如?”夫子曰:“爱人而不以己,是以爱人。

”吾曰:“智者何如?”夫子曰:“知人而不以己,是以知人。

”吾曰:“何为仁者爱人而不以己?”夫子曰:“仁者不以己为重,而以人为重,是以爱人。

”吾曰:“何为智者知人而不以己?”夫子曰:“智者不以己为明,而以人为明,是以知人。

”吾曰:“仁者爱人而不以己,智者知人而不以己,二者何异?”夫子曰:“二者同,皆以人为重。

”吾曰:“然则仁者与智者,孰为贵?”夫子曰:“仁者与智者,不可偏废。

仁者以爱人为贵,智者以知人为贵。

二者兼备,乃为君子。

”吾曰:“君子之道,可学乎?”夫子曰:“君子之道,学也,非一蹴而就。

学贵在勤,贵在恒,贵在心。

”吾曰:“何为学贵在勤?”夫子曰:“学贵在勤,勤则不辍,不辍则日进。

”吾曰:“何为学贵在恒?”夫子曰:“学贵在恒,恒则不倦,不倦则有成。

”吾曰:“何为学贵在心?”夫子曰:“学贵在心,心则诚,诚则明。

”吾曰:“诚则明,明则智,智者何如?”夫子曰:“智者,明于事理,通于人情,达于道德。

”吾曰:“明于事理,通于人情,达于道德,三者何先?”夫子曰:“三者同,皆以事理为先。

”吾曰:“事理为先,何为事理?”夫子曰:“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亦人心所向之理。

”吾曰:“人心所向之理,可学乎?”夫子曰:“人心所向之理,学也,非一日之功。

学在立志,志在践行。

”吾曰:“志在践行,何为践行?”夫子曰:“践行,即以身作则,以身示范。

”吾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何为以身作则?”夫子曰:“以身作则,即以己为镜,以人为镜,明己之过,察人之过。

”吾曰:“明己之过,察人之过,何为明己之过?”夫子曰:“明己之过,即知其非,改其非。

”吾曰:“知其非,改其非,何为知其非?”夫子曰:“知其非,即察其是非,辨其善恶。

”吾曰:“察其是非,辨其善恶,何为察其是非?”夫子曰:“察其是非,即观其行,听其言。

”吾曰:“观其行,听其言,何为观其行?”夫子曰:“观其行,即察其心,听其言,即知其意。

问说文言文注释翻译

问说文言文注释翻译

【原文】问者,求知之始也。

夫学无问,则疑不能决,惑不能解。

故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故,问者贵矣。

【注释】问者:询问的人,指学习者。

求知之始:寻求知识的起点。

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学无问:学习而不提问。

疑不能决:疑惑不能解决。

惑不能解:困惑不能解开。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是故:因此。

问者贵矣:询问的人是可贵的。

【翻译】询问,是寻求知识的起点。

如果学习而不提问,那么疑惑就无法解决,困惑也无法解开。

因此,孔子曾经说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由此可见,询问的人是可贵的。

【原文】问者,所以广才也。

不问,则才不广,学不进。

是故,问者贵矣。

【注释】所以:用来……的。

广才:增长才干。

不问:不提问。

才不广:才干无法增长。

学不进:学问无法进步。

是故:因此。

【翻译】询问,是用来增长才干的。

如果不提问,那么才干就无法增长,学问也无法进步。

因此,询问的人是可贵的。

【原文】问者,所以通理也。

不问,则理不明,事不达。

是故,问者贵矣。

【注释】通理:明白道理。

不问:不提问。

理不明:道理不清楚。

事不达:事情无法理解。

是故:因此。

【翻译】询问,是用来明白道理的。

如果不提问,那么道理不清楚,事情也无法理解。

因此,询问的人是可贵的。

【原文】问者,所以成德也。

不问,则德不立,行不笃。

是故,问者贵矣。

【注释】成德:成就品德。

不问:不提问。

德不立:品德无法树立。

行不笃:行为不坚定。

是故:因此。

【翻译】询问,是用来成就品德的。

如果不提问,那么品德无法树立,行为也不够坚定。

因此,询问的人是可贵的。

【原文】问者,所以明道也。

不问,则道不明,志不坚。

是故,问者贵矣。

【注释】明道:明白道理。

不问:不提问。

道不明:道理不清楚。

志不坚:意志不坚定。

是故:因此。

【翻译】询问,是用来明白道理的。

如果不提问,那么道理不清楚,意志也不够坚定。

24《问说》2018

24《问说》2018
“决焉”(解决问题)
说理方法: 反面说理:“非……无以……”
问的重要性
向哪三种人提问? 有怎样的收获?
贤于己 不如己
破其疑 求一得
等于己
资切磋
“问”应不择对象,只要勤问,
必能有所收获。
说理方法:正面说理
问的重要性
批判了世人哪种错误态度?
“是己而非人
这错误态度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君子之学必 好问。
有德有才的人 喜爱
有德有才的人做学问必然喜欢提问。
问与学,
相辅 而行者也,
“问”和“学”,
辅助
进行
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
非学无以
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没有用来……的(办法) 求得
增广知识
不“学”没有用来求得疑问的办法, 不“问”没有用来
好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增者广知也识。的办法。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 有未安,妄wàng以臆yì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jī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jì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xiè问焉, 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jī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wéi愚人之 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 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yé?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 xiào,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不如己者, 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视
不如自己的人, 轻视他并且认为不值得问他;
等于己者, 狎之而不 甘问焉,
亲近而不庄重 甘心
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 对他亲近不庄重并且不甘心问他,
如是, 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几乎 像这样, 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

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

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问说全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至圣之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至圣之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注释(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2)辅:辅助。

(3)好:喜好。

(4)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

疑:疑问,疑难。

(5)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

(6)或:有时。

(7)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

达,通晓,通达。

(8)舍问:放弃提问。

舍:放弃。

(9)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其:之,代词,指代“理”与“识” 。

《问说》原文及翻译解析

《问说》原文及翻译解析

《问说》原文及翻译解析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问说》——精选推荐

《问说》——精选推荐

《问说》《问说》清刘开刘开(1784—1824)字明东,⼜字⽅来,号孟涂,清代桐城⼈,散⽂家。

刘开出⽣数⽉丧⽗,母吴⽒⽇耕夜织,尽⼼抚育。

少时牧⽜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

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

⼗四岁,以⽂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兴地说:“此⼦他⽇当以古⽂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

”遂收为弟⼦,授以诗⽂之法。

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弟⼦”。

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逝。

【原⽂】君⼦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者也,⾮学⽆以致疑,⾮问⽆以⼴识。

好学⽽不勤问,⾮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或不达于事,识其⼤矣,⽽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注释】①致疑:发现疑问。

②不达于事:不能⽤于实际。

③舍:通“捨”,除去。

④其奚决焉:怎样做出决断呢?【翻译】君⼦学习⼀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的。

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

道理明⽩了,可是有的还可能不能应⽤于实际,认识了那些⼤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原⽂】贤于⼰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正也。

【注释】就有道⽽正:向有道的⼈请教以正是⾮。

《论语·学⽽》:“⼦⽈: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对)⽐⾃⼰道德才能⾼的⼈,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所说的到有学⾏的⼈那⾥判定是⾮。

【原⽂】不如⼰者,问焉以求⼀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翻译】(对)不如⾃⼰的⼈,向他们问,借以求得⼀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所说的以⾼才能向低才能(的⼈)问,以道德⾼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问。

【原⽂】等于⼰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明辨之也。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足矣,其以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古诗问说翻译赏析

古诗问说翻译赏析

古诗问说翻译赏析文言文《问说》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问说》即为关于勤问的论说。

《问说》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说》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问说》现被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教材。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注释】(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问说刘开文言文翻译

问说刘开文言文翻译

问说刘开文言文翻译问说,即为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

小编收集了问说刘开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

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

(5)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
(6)或:有时。
(7)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
(8)舍问:放弃提问。舍:放弃。
(9)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 决:判断,解决。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注释
(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2)辅:辅助。
(3)好:喜好。
(4)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疑:疑问,疑难。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正确(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敬佩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文言文《问说》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问说》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问说》译文及注释文言文《问说》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问说》即为关于勤问的论说。

《问说》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说》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问说》现被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教材。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注释】(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问说》文言文的翻译

《问说》文言文的翻译

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问说文言文翻译加原文

问说文言文翻译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适当的时间进行复习,这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原文】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苟不至德,至善也,不止于仁,而止于义。

”【翻译】孟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通过不同的习惯和修养,人们的性格会变得相去甚远。

如果一个人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即至善,那么他就不只是追求仁,而是追求义。

”【原文】《荀子·劝学》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翻译】《荀子·劝学》中说:“我曾经整天思考,但不如片刻的学习来得有效。

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但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泛。

”【原文】《庄子·逍遥游》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翻译】《庄子·逍遥游》中说:“那广阔的大地用我的身体承载我,用生活劳苦我,用衰老使我安逸,用死亡使我休息。

”【原文】《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翻译】《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那些研究学问的人,所阅读的书籍极其丰富,但还是需要通过六艺来考究其真实性。

”【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13),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4)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字词解释
(1) 问说:关于勤学应当勤问的学说。

(2)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3)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
(4)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

(5)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

达,通达
(6)舍问:丢开问
(7)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

决:判断,解决。

(8)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9)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
(10)交相问难(nàn):互相诘问;难:驳诘
(11)审:详细
(12)是己而非人:以己为是,以人为非。

是:以……为是非:以……为非
(13)未安:不稳妥的地方
(14) 臆度(yì duó):主观猜测;臆:主观的;度:猜测,估计
(15)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16)理无专在: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
(17)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18)舍问,其奚决焉舍,放弃。

(19)君子之学必好问必:必须好:喜欢,喜爱
(20)而或:但却
(21)不肖:不成器的人
(22)是故:因此
(23)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
(24)贤:道德才能高
(25)破:破解。

(26)《问说》选自《孟涂文集》,有删节。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朝桐城人,散文家。

(27)理:真理
(28)知:了解
(29)强:勉强
(30)不屑:不重视,轻视。

(31)问说:关于勤问的论说
(32)几:接近
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
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

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

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

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
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

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

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

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

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

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