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县沙坝沟泥石流的成因及特征
21 0 2年 9月第 3 第 3期 2卷
四川地 质学 报
V 1 2 N . Sp,2 1 o. o e. 0 2 3 3
发泥 石 流 的水源 。此 外 ,沟 域 内地下 水 不丰 富 ,不构 成 引发 泥石 流 的 主要水 源 ,沟 域 内没有 水 库 、湖 泊
等集 中的地表水体 ,因此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水源 , 暴雨是泥石流的主要激发 因素。 勘查 区流 量 年 内分 配 大体上 可 以划分 为枯 水期 :1 —5月 ;丰 水期 :6~1 ,枯 水期 实测 沙 坝沟 流 1 0月 量为 l , m/ 沙坝沟流域 内植被较发育 ,地下水补给充分 ,地表径流比较稳定。 s 根 据 《四川 省 中小流 域暴 雨洪 水计算 手 册 》所 附暴雨 量等 值线 图 ,漳扎 镇地 区的 16 、l 、2h多 年 /h h 4 最 大暴 雨量平 均 值分别 为 95 m、1m .m 5 m、4 m 0 m,变异 系数分 别 为 06 、05 、03 ,根 据变 异 系数 ,查 . 2 .8 . 0 皮 尔逊 Ⅲ型 曲线 得 到不 同频率 下模 比系数并 求得 不 同频率 下 的雨强值 统计 如 表 1 。
21 02年 9月第 3 2卷第 3 期
四川 地 质学报
V 1 2 N . Sp,2 1 o. o3 e . 02 3
九寨沟县沙坝沟泥石流 的成 因及特征
邱建新
( 四川省煤 田地质局一 四一队 ,四川 德 阳 6 8 0 ) 10 0 摘要 :九寨沟县漳扎镇 沙坝沟位 于白河右岸 ,距九寨沟景 区约 2k 0 m,51 地震后 ,该地段 成为 了泥石流爆 .2 发的 高危 区。通过 对该 区地层 岩性、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 、气象水文及泥石流发 生历 史的调 查 ,查明 了该 区泥 石流发 育的 自然环境 、形成条件 和泥石流基本特征 ,为泥石流 防治工程方案选择和 防治工程设 计提供 了基 础资 料。
九寨沟县大牛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及治理设想
九寨沟县大牛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及治理设想九寨沟县大牛巴沟泥石流在1976年和2003年两次暴发泥石流,由于地震影响,沟域内两侧边坡土体更加松散,在径流侵蚀作用下易向下垮塌,大大增加沟域内的固体物源量,在暴雨条件下激发产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直接威胁新阳村一组67户居民,共约231人,建筑面积超过400平方米,通村公路约0.3公里,本文针对该泥石流物源特征特征、形成机制、引发因素及泥石流特征值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治理方案建议,对后期治理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泥石流;物源特征;形成機制;特征值;治理方案1、前言大牛巴沟位于九寨沟县勿角乡新阳村一组,距九寨沟县城约37km,分别于1976年和2003年两次暴发泥石流,5.12地震后至今,主沟尚未发生泥石流灾害。
但由于地震影响,沟域内两侧边坡土体更加松散,在径流侵蚀作用下易向下垮塌,大大增加沟域内的固体物源量,在暴雨条件下激发产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
大牛巴沟一旦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将直接威胁新阳村一组67户居民,共约231人,建筑面积超过400平方米,通村公路约0.3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超500万元以上,间接损失无法估算。
2、地质环境条件概况照片2-1 大牛巴沟地貌图流域内最高点海拔2650m,沟口海拔1880m,相对高差约800m,主沟沟长1.8km,流域面积约1.0km2,平均沟床纵坡比降405‰。
沟上部沟道主要以“V”型为主,沟谷平均宽度1-2m,局部为4.0m,沟底两侧岸坡坡度一般40~50°,局部可达70°。
下部堆积区为新阳村1组所在地,堆积区长约350m,宽70-200m,主要表现为斜坡地貌,坡度一般7~21°。
由于斜坡较陡,地形临空条件发育,客观上具备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地形条件,5.12地震后,沟内边坡两侧土体更加松散,易形成垮塌,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源(照片2-1)。
滑坡-泥石流案例分析幻灯片
滑坡-泥石流案例分析幻灯片滑坡与泥石流是由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
本文将分别从四个案例出发,分析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的损失与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案例一: 2008年8月14日,九寨沟县境内的映秀镇发生泥石流灾害,导致43人死亡、3人失踪。
灾害原因:1、地质地形原因:映秀位于大雪山的西坡,这里地势狭窄、陡峭,地质构造较差。
2、气候原因:当地8月份雨水较多,导致山体水土流失,形成泥石流。
灾害损失:1、经济损失:据报道,这次泥石流灾害造成当地道路中断、农田受灾,以及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停摆等,总计经济损失高达1.9亿元。
2、人员伤亡:共有43人死亡,这其中包括游客和当地居民。
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工程调查,评估灾害风险。
2、加强山体治理,采取防护措施。
3、提高气象预警能力,及时预测泥石流。
案例二:2015年10月10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滑坡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1、地质地形原因:鲁甸县位于滇池东南,地处怒江与澜沧江交汇处,地形多为山岭,地形复杂,滑坡易发。
2、人类活动:大量采矿、造坝、修路等人类活动对地质结构和环境造成损害,加速了滑坡的发生。
2、人员伤亡:共有15人死亡,三十余人失踪。
1、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体系。
2、严格进行工程批准和环境评估,抑制过度开采和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早期预警机制,提高灾害应对和救援的能力。
案例三:2010年8月7日,甘肃省临夏市积石山自治县发生泥石流,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自然因素:积石山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峡谷、沟谷、险滩等地形地貌,雨季来临,积雪融化,涝水和洪水的冲击很强,引发泥石流。
2、人类活动:滥伐森林和开垦草地等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长时间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加速了泥石流的发生。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生态恢复和改善计划。
2、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尤其是山地森林保护。
3、加强防灾减灾与救援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
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
九寨沟景区荷叶正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和危险性评估目录第一章前言1.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2泥石流研究发展 (2)1.3泥石流分类及形成条件 (3)1.3.1 泥石流分类 (3)1.3.2 形成条件 (3)1.4研究内容 (4)1.5研究思路和方法 (5)第二章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 (6)2.1自然地理条件 (6)2.1.1 位置与交通 (6)2.1.2 气象、水文 (7)2.1.2.1 气象特征 (7)2.1.2.2 水文特征 (9)2.2工程地质条件 (9)2.2.1 地形地貌 (9)2.2.2地层岩性 (10)2.2.3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12)2.2.4人类工程活动 (15)2.2.5不良地质作用 (16)第三章泥石流活动特征 (17)3.1泥石流分区特征 (17)3.1.2清水区 (17)3.1.2形成流通区及冲淤特征 (17)3.1.3堆积区及冲淤特征 (18)3.2物源特征 (19)3.2.1物源类型及特征 (19)3.2.2动储量确定 (19)3.3降雨特征 (21)3.4泥石流活动特征 (22)3.4.1活动历史 (22)3.4.2现状工程评价 (23)3.4.3发展阶段 (25)3.4.4易发程度 (28)3.5泥石流类型 (33)3.6泥石流危害方式 (34)3.7危害性和发展趋势 (34)3.7.1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 (34)3.7.2泥石流危害性 (36)3.7.3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估 (36)3.7.4泥石流发展趋势 (37)第四章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定量计算 (38)4.1泥石流容重确定 (39)4.1.1 现场试验法 (39)4.1.3 不同频率容重计算 (40)4.2泥石流流量及流速计算 (41)4.2.1推理公式 (41)4.2.2参数计算取值 (41)4.2.3洪峰流量计算 (42)4.2.4泥石流流量 (43)4.2.5一次泥石流总量计算 (44)4.3泥石流流速计算 (46)第五章泥石流治理方案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寨沟县干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成灾特征分析
域 ,平 面形态 呈 叶脉 形 ,地 形起 伏 大 ,相对 高差 约 6 6 0 m, 汇水 面积约 2 . 3 k m 2 , 主沟长 2 . 4 k m, 平 均 沟 床纵 比降 2 5 . 9 1 %, 沟谷形 态以 “ U” 、 “ V” 字形 为主 , 主沟 发育 两级 较 大跌水 坎 。 沟 谷纵 向形 态 呈 曲线形 、
摘要 : 九寨沟县干 沟受 5 ・ 1 2地震 影响 , 流域形 成 大量松 散崩 滑堆积体 , 物源动储 量约 1 7 . 6万 m3 , 震后 2 0 0 9年 8月 2 4 日暴发大规模 泥石 流 , 泥石 流活动揭底 冲刷 沟道 突出, 流速 大 , 弯道 超 高达 2 . O m, 泥石 流裹抉 巨石 能力强 , 冲毁 沟
2 . 1 清 水 区特 征
形 成 流通 区位 于 流 域 l 6 4 0 ~ 2 3 0 0 m 高 程 段 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流 域高 程 2 3 0 0 m 以上 为 泥石 流 清 水 区 .平 面
形态呈“ 凹” 状 . 汇水面积约 3 . 4 k m 2 , 主沟 长 2 7 0 m,
口公 路 桥 及 拦 挡 墙 . 并堵塞主河形 成堰基湖 , 造 成 了二 次 灾 害 。 关键词 : 汶 川地 震 ; 泥石 流 ; 成 灾特 征 ; 堰 塞 湖
中图分 类号 : P 6 4 2 . 2 3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1 4 4 ( 2 0 1 4 ) 0 3 — 0 0 2 4 — 0 3
・
设计与研究 ・
九寨沟县 干沟 泥石流形成 条件及成灾特征 分析
张 长春 , 王 玉秦 , 陈 全 , 冯 斌
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管理探究
0引言在我国,泥石流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在每年降雨量比较集中的时候,由于部分地区的地形十分复杂,山体比较高,坡度十分陡峭,而且由于地质结构的原因,地质运动十分频繁,从而导致泥石流比较频繁的发生。
文章通过对泥石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减少泥石流给居民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带来的危害。
在我国九寨沟县漳扎镇双柳地中,经常会出现地震之后泥石流频发,因此,便对其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进一步达到对该地区一定程度的生态效益、减灾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泥石流地区的基本特征九寨沟县漳扎镇双柳地位于四川省,地处平面区域呈不规则形态,由于地层岩性及构造的作用,使得双柳地的沟域内有四条分支沟,如图1所示是九寨沟双柳地泥石流平面图,表1是九寨沟双柳地主沟与支沟基本特征。
在沟域之内存在的岩石结构是偏于散碎的,没有强大的完整性,从而使得该地区比较容易形成泥石流物源。
在2017年的10月,曾爆发过以此小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进而使得九寨沟县漳扎镇双柳地的居民区、学校、医院、省道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设备都遭受到泥石流灾害的威胁。
在九寨沟县漳扎镇双柳地,多年的平均降水量都在552.3mm左右,最大的降雨量曾一度高达750.2mm,而且降雨是比较集中地,多在5月至9月之间,从而使得该地是具备引发泥石流的降雨条件的,如图2所示,是九寨沟各月平均降雨量。
不仅如此,九寨沟县漳扎镇双柳地泥石流沟域内拥有十分丰富的松散的固体物源,特别是在“8.8”九寨沟地震之后,沟道两侧发生了崩塌、滑坡的现象,进一步为泥石流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物源,如表2所示,是九寨沟双柳地泥石流物源统计表。
2泥石流治理2.1治理原则为了能够提供安全保障,符合对泥石流的治理要求,对于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疗,一定要遵循的原则便是:首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对地形地貌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当地的地质状况,进行全面的规划,采取综合管理的措施,确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管理探究Study 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Debris Flow Control Project蒋艳群JIANG Yan-qun;严松宏YAN Song-hong(兰州交通大学,兰州730070)(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摘要:九寨沟发生地震之后,在震区的沟域之内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崩塌、滑坡等一系列的灾害,同时也为震后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物源,对九寨沟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是一处世界著名的自然风景区。
然而,由于该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构造不稳定以及多年来的人类活动等原因,九寨沟地区时常发生泥石流灾害。
为了保护和治理九寨沟地区的泥石流,需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治理。
九寨沟的泥石流治理可以分为减灾和防灾两个方面来进行。
减灾主要是通过灾后的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抢险救援包括对土石流进行清理和治理,修复道路和设施等。
灾后恢复工作主要是对灾区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保护,如植树造林、修复植被覆盖等。
防灾方面的治理需要从源头控制和防范泥石流的发生。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监测降雨量、地质构造和水位等指标,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需要对九寨沟地区的地质环境进行评估和分类,并确定不同地质环境下泥石流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
再次,应加强对九寨沟地区的生态保护,特别是植被覆盖的保护和恢复,从源头上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有必要对九寨沟地区的开发和旅游活动进行限制和管理,防止人为因素引发泥石流。
在泥石流治理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如应用遥感技术对九寨沟地区进行监测和预警,采用地质勘探技术对地质环境进行评估和分类,利用地质工程技术加固地质体,以及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等。
总之,九寨沟地区的泥石流治理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工程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治理。
通过减灾和防
灾两个方面的努力,可以大大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对九寨沟地区的破坏,保护好这一世界自然遗产。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泥石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等方面介绍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一、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泥石流的首要措施之一。
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应加强对山地水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采取措施防止山地水土流失。
例如,在山地上种植具有护坡功能的植被,修建梯田、沟渠等,以减少降雨对土壤的冲击力,防止泥石流的形成。
二、植被恢复植被覆盖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被能够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抗冲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应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工作。
可以通过人工造林、草皮种植等方式,加强植被的保护和培育,提高山地植被覆盖率,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三、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也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易发泥石流的地区,可以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来减轻泥石流的冲击力。
例如,修建拦砂坝、拦土坝,用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少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此外,还可以修建护坡、加固河道等工程设施,以增加山地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四、监测预警泥石流的发生往往突然且迅猛,因此,及时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是防治泥石流的关键。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周边居民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宣传教育防治泥石流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措施,还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泥石流的危害性和防护知识,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中来。
六、国际合作泥石流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对于防治泥石流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可以加强科技交流,共同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技术,提高对泥石流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加强信息共享,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生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九寨沟案例分析
九寨沟案例分析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其独特
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然而,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了7.0级地震,给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
地震造成了九寨沟景区内的许多景点和设施受损严重,其中包括九寨沟核心景区、双龙海、树正瀑布等。
大量的土石流和泥石流导致了道路的中断和损毁,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这次地震中,九寨沟景区的游客和工作人员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些
游客甚至不幸遇难。
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了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全国各地的援助物资和救援队伍也纷纷赶往灾区,展开了抢险救灾工作。
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
对景区进行了全面修复和重建。
经过两年的努力,九寨沟景区于2019年9月27日
正式重新开放,游客可以再次欣赏到这片美丽的风景。
在地震发生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中,九寨沟展现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同时,这次地震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地震对旅游景区的灾害防范和紧急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区的重建也需要更多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的来说,九寨沟地震是一次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但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
共同努力,九寨沟景区得以重建,展现了中国抗灾救灾的坚强意志和实力。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灾害防范工作,让九寨沟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远绽放光彩。
九寨沟白河正沟泥石流的侵蚀淤积及其防治
割, 形成 沟壑纵横 、 群 峰林立 的山岳地貌 。正沟上 游 ( 特别在
海拔 3 5 0 0 I T I 以上的高 山带 ) 冰川 I 地 貌广泛 分布 ( 有冰川 、 角
峰、 仞脊 、 石海、 石河、 倒 石锥 等 ) 。整个 上 游 地 区拥 有冰 川
窄, 中部略鼓 , 顶部 较扇缘 比降大 , 宽度小 。堆积 区表面河床 不稳定 , 其顶部位与大冬沟 的交汇处 。 工作 区内人 口密 度高 , 在正 沟 内共 6 1 5户 人 家 , 3 0 1 7
人, 这些人主要从事牧业和旅游业 。
石流导致 的侵蚀 与淤积的泥沙数量 、 泥石流 可能 的发 展趋势 和相应 的防治 对策进行研究 。
积缩小 , 沟内受到 一定程度的破 坏。文章在 实地 考察及勘 查的基础 上 , 通过 大比例尺 的地形 测量 , 估算 泥石 流侵蚀量和淤积量 , 通过研 究泥石流 的特征 , 分析泥 沙来源 , 对正沟上 游泥石 流危 害及其发展 趋 势做 出了科
学的分析预测 , 提 出 了防 治 方 案 。
【 关键词】 泥石流; 侵蚀 ; 淤积; 防治
【 中图分类号 】 U 4 1 6 . 1 6 5
白河 正 沟 位 于 九 寨 沟 县 西 北 部 , 距九寨沟县城 约 1 7 k m。
【 文献标识码 】 B
表1 正 沟 上 游 各 支 沟 地 形地 貌 参数 特征
正沟上游 源 区博格 达 峰 山地 由于强 烈型的 泥石流 特征
正沟上游各支 沟常年都 有径流 , 随着雨 季 ( 5月 ~ 8月 )
的来 临 , 正 沟 上 游 经 常 有 泥 石 流 发 生 。依 据 正 沟 附 近 水 文 站
美丽的背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
美丽的背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作者:暂无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7年第4期文|冉建华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因沟内有九个古老的藏族村寨而得名。
九寨沟以色彩艳丽的高山湖泊群和奇异壮观的钙华瀑布闻名,景区内遍布原始森林,是集湖、瀑、滩、溪、雪峰、森林、藏族风情为一体的人间仙境。
九寨沟1982年被国务院划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 97年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是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宝贵遗产,每年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自成为世界遗产地,九寨沟探索并创建了“保护型发展模式”,产业辐射影响不断增强。
九寨沟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在生态保护方面,因九寨沟曾经历了1 2年大规模的森林采伐,加之原住居民多年的耕作和畜牧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内生态环境和景观。
为恢复植被,保护生态,九寨沟管理局通过采伐迹地恢复、退耕还林还草、森林禁伐、加强护林防火和禁止滥采滥挖等一系列举措,使九寨沟的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稳步提升至63.5%和85.5%。
良好的植被不仅涵养了水源,而且其斑驳陆离的彩林景观,更成为风景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同时,九寨沟因旅游开放初期为解决旅游接待设施不足问题鼓励宾馆建设,但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水平有限,造成环境混乱、生活污水和废物排放等问题,严重威胁景区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九寨沟管理局停止了景区宾馆、饭店经营性活动并在漳扎镇征地120亩作为经营外迁基地,同时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用于景区内和漳扎镇拆迁补偿和居民安置,并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设施,减少污水、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沟内游、沟外住”和拆迁整治使漳扎镇成为游客住宿、餐饮、购物、休憩等活动的主要集散地,在实现遏制景区内环境污染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漳扎镇旅游发展。
同时针对九寨沟旅游高峰期带来巨大的旅游秩序、安全维护压力,以及对景区环境的严重挑战,九寨沟执行严格的旅游旺季限量旅游政策,积极与九寨沟县、阿坝大九寨旅游公司九寨沟分公司(负责景区观光车管理公司)合作,统筹景区内外游客分流,将进入景区游客量限定在4.1万人次/天。
九寨沟风景区发展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青岛农业大学课程论文题目:九寨沟风景区发展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名:***学院:园林园艺学院专业:园林班级:园林08级3班学号:********指导教师:**2011年12 月14 日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九寨沟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及资源概况 (1)1.1九寨沟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1)1.2九寨沟风景区的资源概况 (1)2九寨沟布风景区建设进展情况 (2)3九寨沟优势分析 (2)4九寨沟风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4.1资源保护不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4.2服务质量不高 (3)4.3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高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3)5九寨沟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策略 (3)5.1保护生态环境是九寨沟风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5.1.1增强风景区领导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3)5.1.2对九寨沟风景区建设、排污的项目要严格把关 (3)5.1.3不断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 (3)5.2提高服务质量,对游客精细化服务 (3)5.3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吸引国外财团投资九寨沟风景区 (4)5.3.1充分运用外资银行 (4)5.3.2建立外资进入九寨沟旅游产业的融资担保基金 (4)5.3.3建立吸引外资的信息服务体系 (4)5.3.4推出旅游招商引资项目 (4)6结语 (4)参考文献 (5)致谢 (6)九寨沟风景区发展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风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已导致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利益分配不均、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改革现有风景区管理体制,破解旅游业发展瓶颈,探讨建立一个既有利于资源和生态保护又能兼顾旅游开发、既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体系,以风景区管理体制的革新带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建设情况,接着阐述可该景区开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策略。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应急处置案例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在发生泥石流灾害时,迅速启 动应急预案,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并及时开展抢险救 援工作,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云南小江流域发生泥石流灾害时,当地政府迅速组织抢险 救援力量,采取紧急排险和应急处置措施,避免了次生灾 害的发生,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06
2023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 施》
目录
• 泥石流概述 • 泥石流形成条件 • 泥石流危害及影响 • 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泥石流概述
泥石流定义
泥石流是一种山地沟谷地貌现象,由暴雨、冰雪融化或地震 等诱发,形成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常发生在山区的沟谷或坡度较大的河流上游,具有突 发性、高流速、高能量的特点,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 较大危害。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的生物治理工程:通过恢复植被、退耕还林等措施, 实现了对泥石流的有效治理,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预测预警案例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建立了泥石流预测预警系统,实 现了对泥石流灾害的及时预警和防范,有效减少了灾害的发 生和损失。
云南小江流域建立了泥石流预测预警平台,通过对小江流域 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泥石流灾害的准确预警和防范 。
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01
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 大的不便。
02
泥石流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因素,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
影响。
泥石流还可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阻碍当地经济的
03
可持续发展。
04
泥石流重塑
通过改变沟谷地貌,如修建拦砂坝、挡土墙等,以减缓泥石流流速和防止大规模泥石流发 生。
关于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关于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作者:杨莉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9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利用,但景区依托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多,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暴露。
本文探讨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几点保护措施,旨在促进九寨沟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前言九寨沟是一个依靠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风景区,九寨沟拥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荣誉称号。
但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旅游开发建设性破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等对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让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这也给九寨沟风景区的保护提出了难题。
一、九寨沟风景区生态环境问题现象(一)风景区内土壤环境问题随着九寨沟旅游的深入开发,在景区内开始了大量的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景区里的各种旅游活动,使得地表和土壤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景区内建设各种旅游设施,使土壤原有结构遭受破坏,原本完整的生态地区被硬生生的分割开,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造成地表铺面、森林覆盖率减少,原始生物种群数量减少,外来物种的不断引入等问题。
据人类的长期调查研究,发现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动物数量是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的,而人类的活动同时还会加急对动物种类和生物量的影响。
当前九寨沟景区的游客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野餐、践踏等行为,加速了土壤理化性质转变,使得地表植物难以生长,降低土壤动物数量和活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破坏,同时垃圾成分的加入,还会让土壤变得板结,形成山体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二)风景区内水环境污染问题当前,九寨沟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了两大方面,一是大气水污染,二是地表水污染。
九寨沟景区的大气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地球大气整个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污染,地球大气整个环境由于污染物质进入,使得在降水过程中,对地表水体、土壤等进行了二次污染,然后从自然坡面向下游汇集流入到湖里,还有从公路和栈道流入湖泊的污染物。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泥石流定义
可分为降雨型、融雪型、溃坝型等。
根据成因
可分为泥石流、水石流、颗粒石流等。
根据物质组成
可分为高频型和低频型。
根据发生频率
泥石流分类
分布特点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在地形陡峻、植被稀少、多松散堆积物的地区。
形成特点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条件,以及松散堆积物的存在。
xx年xx月xx日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目录
contents
泥石流概述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危害及影响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泥石流治理实例结论与展望
泥石流概述
01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现象,由山坡或沟谷中的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
自然现象
泥石流通常具有突发性、高流速、强冲击力和危害性等特点。
水文条件
泥石流危害及影响
03
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破坏农田和基础设施
环境恶化
泥石流危害
泥石流冲刷和搬运过程中,破坏植被,使水土流失加剧。
泥石流对环境的破坏
破坏植被
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新地貌,往往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改变地貌
泥石流中的泥沙和污染物会进入水源,影响水质,造成水源污染。
污染水源
威胁工业生产
采用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护坡方法,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灾害。
03
工程措施
02
01
在泥石流易发地区种植树木,增加地表的覆盖层,减少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
在较为平缓的泥石流地区种植草皮,提高地表的粗糙度,降低水流速度。
种草
将部分农用地恢复为林地,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九寨沟,这片宛如仙境的地方,以其绚丽多彩的湖泊、飞瀑和雪峰吸引着无数游客。
然而,泥石流这一自然灾害却时常威胁着这片美丽土地的安宁。
泥石流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守护九寨沟的美丽与安宁,对泥石流的有效治理显得至关重要。
一、九寨沟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九寨沟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
陡峭的山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在强降雨或融雪等因素的作用下,大量的松散物质容易被冲刷而下。
当地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石风化严重,土壤疏松,这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此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过度的森林砍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工程建设等,都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和山体结构,增加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二、九寨沟泥石流的危害九寨沟泥石流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会直接摧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给救援和物资运输带来极大困难。
其次,泥石流会淹没农田和村庄,破坏农作物,使居民失去家园和生产资料,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再者,泥石流对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它冲毁植被,淤积河道,污染水体,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三、九寨沟泥石流的治理措施1、工程治理措施(1)修建拦挡工程:如拦沙坝、谷坊等,可以拦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降低泥石流的规模和破坏力。
(2)排导工程:通过修建导流堤、排洪渠等,引导泥石流按照预定的路线流动,减少其对周边地区的危害。
(3)防护工程:对重要的建筑物、道路等进行防护,如修建护坡、挡墙等,防止泥石流的冲击。
2、生物治理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
3、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雨量监测、地形变形监测等手段,及时掌握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规模,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为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争取时间。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安明旭;陈廷方;杨会桥;彭佑勇【摘要】以四川省九环线平武段地质灾害为对象,通过大量野外调查研究,得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结论。
不同地质条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链,它们是循环发生的,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应予以重视,尽量做到一次性彻底治理。
%With geological disasters at Pingwu Section of Sichuan Jiuhuan Line as objects of study, and based on plenty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this paper obtains relations of interaction, mutual promotion and mutual transformation among landslide, collapse and debris flow. Geological disaster chains of different types formed 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happen circularly and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in treat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one-time thorough treatment should be achieved as much as possible.【期刊名称】《公路交通技术》【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3-15,19)【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链;循环【作者】安明旭;陈廷方;杨会桥;彭佑勇【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贵州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贵阳 550008;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贵州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贵阳 550008;贵州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贵阳 5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18.5+5四川省九环线平武段是成都经绵阳、平武进入著名风景区九寨沟、黄龙的重要通道。
九寨沟调查报告
九寨沟调查报告九寨沟是一座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2017年8月8日发生的7.0级地震中,九寨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包括景区内的道路、酒店和景点等。
为了详细了解九寨沟受灾情况和如何进行应对,以下是九寨沟调查报告。
一、地震情况2017年8月8日晚,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附近。
地震导致景区内的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景点如镜海、五花海和树正寨瀑布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另外,由于景区位于高山地带,在地震后降雨增加使得洪水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加大了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二、现场应对情况景区内的管理人员、消防队伍和志愿者等在地震后迅速响应了现场应对工作。
他们组织人员进行救援、疏散和物资转移等,全力保障了游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同时,灾后重建工作也开始了,管理部门协调国家和地方资源进行了基础设施的修复和景点的恢复。
志愿者们也积极参与到九寨沟的恢复工作中,为景区的重建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景区恢复和重建情况九寨沟景区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长时间持续,包括道路、酒店、景点、水电站和其它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
同时,由于九寨沟景区融合着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恢复,如生态修复和文化保护等。
2019年,全面修复的九寨沟重新开放,新的管理规定和游览方式也出台,保障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营造好的旅游环境,同时也注重九寨沟的生态保护,以期实现九寨沟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九寨沟作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景区之一,遭受的地震灾害对其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但是,在现场应对和重建方面采取的积极和有力措施,使得九寨沟尽早恢复并重新开放,受到游客的追捧和赞扬。
然而,九寨沟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管理部门需要继续加强保护发展九寨沟,使其在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长。
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
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赵松江1,2,赵峥1,2,袁广3(1.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81;2.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成都610081;3.扶风县自然资源局,陕西宝鸡722200)摘要:基于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分析得出震区泥石流物源类型主要有崩滑型物源、沟道冲刷型物源、坡面侵蚀型物源,根据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启动与补给方式建立震后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物源启动模式。
选取震区29处泥石流为样本,对九寨沟震区泥石流动储量及物源总量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出九寨沟震区泥石流动储量及物源总量比例关系统计方法。
关键词:泥石流;九寨沟震区;物源特征;启动模式;动储量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995(2021)01-0093-05DOI:10.3969/j.issn.1006-0995.2021.01.019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级地震(房立华等,2018;李勇等,2017;梁建宏等,2018)诱发大量地质灾害(戴岚欣等,2017;张孝奎等,2018;程强等,2018),导致九寨沟震区发生大量崩塌及滑坡堆积物极易转化为泥石流物源,泥石流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
震区泥石流物源类型及特征与常规泥石流有较大差别。
郝红兵等(2015)初步总结汶川震区典型泥石流物源启动组合方式,针对物源集中启动模式提出防治思路。
乔建平等(2012)研究表明,汶川5·12震区泥石流主要为滑坡堵沟型、崩塌覆盖型及碎屑坡积型。
顾文韬等(2015)提出震后泥石流物源量与泥石流沟域面积、沟顶高程及沟道与发震断裂距离等关系紧密。
屈永平等(2012)研究表明,强震下的崩塌、滑坡堆积体的结构不同,启动机制也不同于常规泥石流。
前人对泥石流物源数量、类型及特征的研究较多,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蒋志林等,2014;卜祥航等,2016;黄成等,2019;方群生等,2016;田树峰等,2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寨沟泥石流治理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九寨沟泥石流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一些治理的办法及意见分析。
关键词:危害旅游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九寨沟县境内,以有九个藏族村寨(所以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
九寨沟的泥石流活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频繁,泥石流趋于活跃。
泥石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泥砂石块进入海子,污染或淤积湖海,缩小湖水面积;冲毁森林,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威胁游人和当地居民安全;堵断和冲毁公路,影响交通安全;破坏自然景观资源,影响旅游声誉,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1 治理原则
风景名胜区泥石流的危害对象主要是景观资源和生态系统,风景名胜区往往同时又是旅游区,泥石流危害对象还有游客和交通安全。
根据其危害对象,确定出如下泥石流防治原则。
1.1 保护景观资源的原则
对于风景名胜区而言,自然景观多是独特的或惟一的宝贵财富,是保护的主要对象。
泥石流破坏景点,给风景名胜区造成严重灾害,泥石
流治理的核心是保护关键的景点和景观资源。
九寨沟的海子和水体是其景观的灵魂,因此,保护水体和海子,就成为九寨沟泥石流治理的核心任务。
1.2 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原则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是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基本资源,是需要保护的重要对象。
泥石流防治工程要瞄准这一保护对象布设,同时要注意把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1.3 灾害治理工程与景观协调一致性原则
风景名胜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和自然格调是灾害防治工程布设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要尽可能地少由于工程建造而破坏或影响景观的自然格调和美学价值,注意防治工程与景观的协调一致性。
工程布局上, 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和环境条件,巧妙布置,使灾害防治工程与地景相融合,尽量将防治工程布设在游客的视线之外,不因防治工程而破坏美丽的景观。
1.4 生态系统与治理工程有机结合协同减灾的原则
一般而言,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态系统较为完善,其自然演替能力较强。
在灾害治理中应尽量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减轻人为干扰程度,通过人工工程适当调控灾害形成和运动过程,利用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能力和减灾屏障功能逐步达到灾害的根本控制,使生态系统与
治理工程协同防灾,发挥最大的效益。
1.5 保障游客安全的原则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专门为人们休养生息划定的场所。
游客的安全保障是风景名胜区运营管理的首要目标。
避免泥石流对游客的危害,保证游人生命财产安全是风景名胜区泥石流防治的重点,在治理方案中应予考虑。
1.6 保障交通畅通的原则
道路是保护景观资源的通道,更是旅游业的生命线。
风景名胜区泥石流防治必须要保障道路的畅通和交通的安全,营造安全便捷的旅游环境,保证各项旅游计划的如期实施,创造良好的旅游品牌。
2 治理措施
泥石流治理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泥石流灾害的性质、类型、形成特点和原因以及规模、危害程度、保护对象,制定泥石流治理工程体系。
2.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应是:“避强治弱,拦停为主,挡石淤泥,拦沙分流”。
据前所述,风景区各类泥石流治理工程措施,都是根据泥石流对湖泊和旅游业
的污染及危害程度而确定的局部防护工程,所以它是近期解除或减弱该风景区泥石流危害的主要应急措施。
(1)拦挡工程。
为防止风景区内泥石流污染、淤埋海子、阻塞道路、威胁游人的安全,将泥石流拥截于沟道内停淤,同时用以减缓泥石流沟道纵比降,削减泥石流能量,减小泥石流规模,达到减少泥砂来量的目的。
修建了拦砂坝、格栅坝、沙石谷坊、浆砌块石重力坝。
(2)导流工程。
筑坝只能拦部分泥石流物质,泥石流还有可能进入湖泊和旅游活动区,故又采用了导流工程,把泥石流导入一定范围内,以防治危害。
(3)停淤工程。
泥石流工程治理中导流工程和停淤工程互相结合,能使泥石流停积在指定的地方,防治漫流危害。
(4)排导工程。
对于有些常年流水的较大泥石结构,泥石流治理工程除以上防治工程外,还必须考虑排导工程,给泥石流一定出路。
因此在许多大沟的下部,修筑排洪道,以避免漫溢而影响旅游活动;在与公路相交之处,修建了过水路面和小桥等。
(5)稳沟固坡工程。
泥石流的形成和活动往往与谷坡不稳定有关。
因此在可能条件下,采用工程规模不大,耗资又不多的稳定滑坡和边坡坡脚的工程比较适宜;如挡土墙护坡和护坎以及支撑挡墙工程等。
2.2 生物保护措施
九寨沟流域内的森林植被是一综合防护体系,它有水土保持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等作用,尤以水源涵养作用更为显著。
例如九寨沟境内由森林区以上形成的各类泥石流因水源补给不足而沿沟道停积。
这也说明森林水源涵养作用是一重要因素,因此九寨沟内的森林保护和更新,对泥石流的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1)植树造林;(2)抚育管理;(3)退耕还林;(4)彻底封山。
2.3 社会防治措施
(1)控制农业人口发展,合理调整人口结构。
(2)改变原有经济结构,农业合理转向。
(3)加强行政管理措施,保障治理方案实施。
(4)加强九寨沟泥石流的科学研究。
(5)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协调,方能取得直流效益。
3 整体治理成果
1986年完成九寨沟危害严重的7条泥石流沟的治理工程,修建拦沙坝、栅拦坝、谷坊26座、排导槽500多米、公路便桥2座并采取了一些生物措施。
治理的7条泥石流沟,经过了1987年、1988年两个淤积,已有五条沟相继发生了泥石流,各项工程使用正常,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益。
3.1 保护了景区环境
在治理前,熊猫海子沟、镜海小沟、季节海子沟泥石流暴发时,破坏森林,直入海子,严重地影响景区环境。
治理后熊猫海子沟和季节海子沟均发生了泥石流,前者经6座谷坊坝和一道拦栅坝的层层拦挡,将泥石流主体部分拦停坝内而未流入熊猫海,保护了景区。
3.2 防止了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
治理的7条泥石流沟均位于公路旁,在未治理前,每当泥石流发生时,大量泥沙石块淤积公路阻断交通,威胁游人和汽车的安全,治理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