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现象

合集下载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领域性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办公室中各自 的位子,住宅门前的一块区域等。
Ergonomic s
(3)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
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
人际距离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背景) 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相异。熟人还是生人,不同身份的人,人 际距离都不一样(熟人和平级人员较近,生人和上下级较远)。
Ergonomic s
Ergonomic s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 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抄近路的行为习性。 出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空内环境时,要充分考 虑这一习性。
Ergonomic s
抄近路习性
(6)识途性
人们在进入某—场所 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 时,会寻找原路返回,这 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 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 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 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 向指示标记。
要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行为的
基本模式:
环境
个体
目标
刺 激
作用
需 要
行为






Ergonomic s
3.2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 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 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 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 行设计的基础.
Ergonomic s
(8)聚集效应
许多学科研究了人群密度和步 行速度的关系,发现当人群密度 超过1.2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 现明显下降趋势。当空间人群密 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 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 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 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 定要预测人群密度。设计合理的 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 生。

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

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

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一条我是深有体会的,自从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当时我的鲁莽没有争取到什么,反而更使对方那一对儿感情更深,以后要慎重行事!)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在社会集体中需要从众以保护自我)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显而意见,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我崇拜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美国的职业摔跤手。

)4、鲇鱼效应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这是个经济学领域能够用上的小故事,记得金红老师提过)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人的心理现象知识点归纳

人的心理现象知识点归纳

目录01心理学基础知识02.心理应激03.心身疾病04.心理障碍05.心理健康06.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人的心理现象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它们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二、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注意1.感觉2.知觉(1)知觉的基本特征(2)几种主要的知觉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4种。

根据输入信息编码加工方式的不同和储存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种。

其中,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记忆的开始。

保持时间短,为0.25~2秒,有鲜明的形象性。

短时记忆是瞬时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此阶段储存的时间稍长,但不超过1分钟,其容量相当有限。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成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保持在1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生的记忆。

(2)记忆系统:在记忆过程中,由于从信息的输入到提取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3)记忆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和再认。

4.想象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促进智力发展,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

根据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5.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三、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分类和作用(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人类的八大心理

人类的八大心理

人类的八大心理
1. 好奇心理:人类天生具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这种心理驱使我们不断探索、学习和发现新事物。

2. 自我实现心理:人类都有实现自我价值和潜能的内在需求,这种心理推动我们努力工作、追求成就。

3. 归属感心理: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都需要被接纳、被认同的归属感,这种心理让我们渴望加入群体、建立人际关系。

4. 权力心理:人类普遍存在对权力的渴望,这种心理体现在我们想要控制、影响他人和环境的愿望上。

5. 自尊心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这种自尊心理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6. 安全感心理:人类都有对身心安全的基本需求,这种心理使我们会本能地远离危险,追求稳定。

7. 好胜心理:人类具有与他人竞争、力求优越的天性,这种好胜心理推动了我们不断进步和超越自我。

8. 求知欲望:人类对未解之谜、新知识充满好奇,这种求知欲望是推动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B HMEL
式中,B-行为 H-遗传 E-环境 L-学习
5.1.3 行为反应
心理学家将行为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反 应三项因素研究,即
S
O
R
式中,S-外在、内在的刺激
O-人体
R-行为反应
刺激、人体、反应三项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见图5-2,图5-3,图5-4。
5.2 感觉和知觉的特征
5.2.1 感觉的基本特性
5.4.1 想象 想象是利用原有的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
过程 5.4.2 思维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 概括
5.4.3 思维品质
1. 人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敏捷性、灵 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称为思维品质。
2. 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与语言的不可分性
4.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而知觉 的印象却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大小/形状)
5.错觉: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见图5-9
5.3 注意与记忆的特征
5.3.1 注意的模型 人对信息处理过程的一般模式为:
刺激 感知 选择 判断 决策 执行 “注意”就相当于该模式中的“选择”,见图5-10。
1.整体性:在知觉时,把由许多部分或多种属性组成的 对象看作具有一定结构的统一整体的特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接近/相似/封闭/连续/美的形态,见图5-5,图5-6
2.选择性:在知觉时,把某些对象从背景中优先的区分 出来,并予以清晰反映的特性,见图5-7
3.理解性:在知觉时,用以往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理解 当前的知觉对象的特征(语言的指导性),见图5-8
分析原因。 7. 如何认识人体测量的重要性?结合人体尺寸数据分析教室里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ppt课件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ppt课件
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 视为病态。
编辑版ppt
12
错觉和幻觉有什么区别呢?
错觉是有东西在那里,但是你感知错了; 幻觉是没有东西在那里,但你凭空而来地
感觉到了一些东西。 前者有实物,后者无实物。
编辑版ppt
13
10、自笑、自言自语: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 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 属正常现象。
编辑版ppt
7
美国旧金山金门大 桥,1937年完工,迄今 为止,共有1300多人从 桥上跳下自杀。因此, 金门大桥也被称作“自 杀圣地”。
弗洛伊德的“死本能”
编辑版ppt
8
6、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
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
同事因疾病去世之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 劝告,属正常现象。
呢,有时间我再问
问,现在着哪门子
急呀。”
编辑版ppt
15
自言自语可有效缓解精神压力 心理学家发现自言自语是一种最健康的解
决精神压力的方法。
编辑版ppt
14
“自我对话”的目的,是帮助自己对不合理逻 辑、不合理的思想保持警觉。
譬如:
把一件小事情看成 了天大的事情时
“这件事情并不重பைடு நூலகம், 也不复杂,不用老 惦记着!”
对某些事物充满 疑虑或者不满意 时
“情况还没有搞清楚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编辑版ppt
1
前言
人的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 问题,关键是看有些心理异常症状的产 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 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 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异常 的标签。

心理学的166个现象

心理学的166个现象

心理学的166个现象心理学的166个现象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为什么有些人会抱怨和不满足?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为什么有些人会抱怨和不满足?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为什么有些人会抱怨和不满足?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我们都可能遇到抱怨和不满足的人。

他们似乎总是处于不满足的状态,无论什么事情都不如意。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抱怨和不满足呢?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本文将从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心理原因1. 自卑心理有些人之所以经常抱怨和不满足,是因为他们内心非常自卑。

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看不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这种心理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觉得不够好,从而产生不满和抱怨的情绪。

2. 比较心理另外一些人之所以抱怨和不满足,是因为他们总是拿别人来比较。

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幸福,不如别人聪明,不如别人成功。

这种比较心理会让他们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不够好,因此产生抱怨和不满足的情绪。

3. 恐惧心理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恐惧心理过重导致抱怨和不满足。

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担忧,担心自己的未来不如意,生活会变得更加困难。

这种恐惧心理会让他们无法享受当下,导致不满和抱怨。

二、行为原因1. 习惯问题有些人抱怨和不满足,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他们可能并不真的有很多困难和不满,但是习惯了抱怨和不满足的情绪,所以总是在各个方面找原因去抱怨。

2. 附属效应还有一些人当然是真的遇到了很多麻烦和困难,但是他们在不满足的时候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他们可能会获得别人的同情,或者别人会花更多时间和他们在一起。

这种附属效应会让他们觉得不满和抱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3. 环境影响最后一种是环境影响。

有些人生活在很困难的环境中,所以总是面临很多麻烦和困难。

他们觉得自己处于很不利的地位,所以总是抱怨和不满足。

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改变环境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如何改变?1. 自信心理对于自卑心理过重的人来说,需要提高自信心。

可以多进行一些自我肯定的行为,培养自己的爱好和能力,为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2. 比较心理对于比较心理偏重的人来说,要学会停止与别人比较。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共38张PPT】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共38张PPT】

当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递给大脑,知觉也就随之产生。
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对待老年人所做的工作不要求太细,应该以掌握原则为主,多注意利用老年人的经验。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如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美的需求等。 由于兴趣范围狭窄及社会交往减少,造成孤独、寂寞等。 (4)经常检查老年人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提醒老年人预防意外交通事故。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
乐趣。
(4)经常检查老年人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提醒老年人预防意外交通事 故。
(三)记忆特点
1、主要特点 (1)多数老年人的记忆力明显下降,最突出的是学习困难,他们常常抱怨记忆
力不如以前,不愿意死记硬背。 (2)有的老年人经常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所以总要旁人提醒,或做备忘录
。主要变现为:一些老年人常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知道自己要做什 么,忘记别人的嘱托,想不去熟人的姓名等。 2、采取的措施: (1)安排老年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需要特殊照顾。老年人的学习不宜死记 硬背,应该以理解为主,要注意增加学习兴趣。
寞感油然而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全和种族的延续相联系的需要。 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有社会的责任,才能更好的满足爱与归属、自尊与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理想和世界观等。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
社会性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胆汁质]胆汁质的人是以情感发生的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为特征的。
(二)注意力特点
主要特点:
(1)有的老年人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 (2)有些老年人学习、思考时间稍长就感觉疲劳。 (3)有些老年人兴趣范围狭窄。

心理学综合知识

心理学综合知识

心理学综合知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心理学一般为了研究的方便,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分别有许多附属的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它是心理现象的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个性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人的心理现象的稳态形式。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意识的觉知状态——注意、梦等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及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二)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其生理尤其是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联的。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是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就是反映(二)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四)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第一部分认知发展与教育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感觉与知觉感觉和知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的活动而产生的。

产生感觉和知觉的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构成。

感受器是指接受某种刺激产生兴奋的神经装置,如眼、鼻、耳、舌等感觉器官中的感觉细胞和神经末梢。

人类无法抗拒的7种心理现象

人类无法抗拒的7种心理现象

人类无法抗拒的7种心理现象经营管理01-03 2006人类无法抗拒的7种心理现象1、鸟笼逻辑鸟笼逻辑是由一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

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因为这比无休无止的解释和说明要轻易得多。

这就是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鸟笼必定用于养鸟,结婚必先置办新房,社会必然分三六九等。

这种惯性思维的益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

然而,过犹不及,如果把惯性思维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会成为一种刻板思维。

鸟笼如果设计精巧,其实可以作为观赏品;号称“裸婚”的先结婚后置房,已逐渐为80后所接受;在北欧诸国,由于贫富差距极小,社会公平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不妨偶尔尝试突破鸟笼逻辑,进行发散思维,也许鸟笼之外还有另外一片新天地。

2、破窗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相对杂乱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由美国政治学家和犯罪学家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3、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特征

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特征

刺激是人体的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源于 人体 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
刺激的来源,见图3-2。
1、刺激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 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刺激 与行为的关系,见图3-3。
2、人体
是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基本模式,见图3-4
3、反应
图3-2 刺激分析示意
人类学家爱德华.T.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 基础,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 分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此表中人际 距离的大小是适 应在不同空间中 人际交往的尺度 衡量标准。
同时也是交 往空间的大小和 家具设备布置的 依据。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行为
返回 3
3.1.2 行为构成(行为模式)
❖ 心理学家列文(K.Lewin)认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 行为取决于个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即
BBff((PPEE))
式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广义)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 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人-个体本身,“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熟”、“学习”等构成行为的基础因素, 行为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
B=H×M ×E ×L
H-遗传(Heredity) M-成熟(Maturation) L-学习(Learn)
间、方式、程度的需求。它主要以独居、亲密、匿名和保留 四种形式出现。

行为心理现象的分解

行为心理现象的分解

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与个性。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

注意则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

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

例如,满意、愉快、气愤、悲伤等,它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是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

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组成部分。

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往往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又总是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而人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个性心理过程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

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

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世界观在个性倾向诸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的意识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例如,有的人有数学才能,有的人有写作才能,有的人有音乐才能,因此,在各科成绩上就有高低之分,这是能力方面的差异。

在行为表现方面,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热情友善,有的人冷漠无情,这些都是气质和性格方面的差异。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现象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现象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非常普遍,它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所谓“从众”,就是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conformity),亦译作遵从或相符等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现象”。

因为个人在团体的表现,往往受到团体内在无形的压力,这种无形压力迫使个体在认识与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多数人趋于一致中。

一、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1、消费从众大学校园里攀比之风、请客之风盛行.各种消费,大到手机、电脑,小到穿着打扮。

遇到同学过生日或老乡好友、社团聚会都要赠送礼品和请吃请喝。

我有个朋友也是这样,其实他家里并不富裕,他也不太情愿大手大脚的花钱买礼物和请吃饭,但是大家也都是如此,他也不得不打脸充胖子,因为他觉得人家都这么做,如果我不这么做他们会不会看不起他,然后他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因此,在请客吃饭过后,他都要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2、时尚与流行从众大学校园里的流行和时尚很大程度的受到大众传媒和社会时尚杂志的影响,大学生急于效仿社会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觉得自己适应这社会的生活,从而不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得到安全感。

在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的行为也是属于从众心理,我买的衣服很多都是跟随着大流,总觉得别人穿的好看,自己也想试试,如果自己不买还是穿回以前的款式,总会觉得自己老土,跟不上潮流。

3、学习从众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的大学生都面临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

因此,很多大学生看到别人去考证、考研,自己也跟着去,也不想想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对自己好。

就我身边的一个同学,听说别人说考研好,以后出来工作比较轻松和福利好,于是,她和舍友从大二第一个学期就以考研的原因搬出学校外面的公寓区住,说是想为考研做准备,在外面的条件复习比较好.可是,就我的了解,她们并没有复习过,只是当时听人家一说,一时跟风也学人家一样,搬出去住。

人机工程学第4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机工程学第4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机工程学第4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老师的精华总结第3章链接第5章链接老师的精华总结4.1.1心理现象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心理活动的组成参阅图4称。

心理活动的组成参阅图4-1。

老师的精华总结4.1.2行为的构成心理学家列文(K.Lewin)认为行为取决于个心理学家列文(K.Lewin)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

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

即B=f(PE)式中,B-行为式中,P-人E-环境老师的精华总结个体本身又受到“遗传”个体本身又受到“遗传”、“成熟”、成熟”学习”等因素的影响,上式可概括为:“学习”等因素的影响,上式可概括为:B=H某M某E某L式中,B-行为式中,H-遗传E-环境L-学习老师的精华总结4.1.3行为反应心理学家将行为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反心理学家将行为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应三项因素研究,应三项因素研究,即SOR式中,S式中,S-外在、内在的刺激O-人体R-行为反应刺激、人体、反应三项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见图关系见图4-2,图4-3,图4-4。

老师的精华总结老师的精华总结3.适应:在刺激不变的情况下,3.适应:在刺激不变的情况下,感觉会逐渐减少以适应致消失的现象。

致消失的现象。

4.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4.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都将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由此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低,由此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5.对比对比:5.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两种完全不同但属于同一类的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类的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余觉刺激取消后,感觉可存在一极短时间的现象。

余觉:6.余觉:刺激取消后,感觉可存在一极短时间的现象。

老师的精华总结4.2.2知觉的基本特征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感觉:属性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从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两个方面来说。

⑴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别主体即具体的个人的心理。

个体心理,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大类。

前苏联心理学家爱列维托夫(1890-1972)认为,在心理过程与个性之间还有一种过渡的状态,即心理状态。

这样,人的心理现象结构就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三大类。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主要是人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简称为“知”)、情绪和情感过程(简称为“情”)、意志过程(简称为“意”)。

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

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统一的表现。

个性心理是显示人们个别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人们常说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上述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⑵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分为小群体心理和大众心理。

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从而产生交往心理。

交往心理既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所以将其列入群体心理之中。

这样,群体心理就包括三大类型,即交往心理、小群体心理、大众心理。

群体心理主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如管理心理学)也研究群体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