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合集下载

中国人心里健康标准可简述

中国人心里健康标准可简述

中国人心里健康标准可简述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是关于个体情绪、认知与行为功能的标准。

一般认为,达到以下几点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理想。

1、稳定性: 即心理状态相对稳定,情绪不易发生剧烈变化。

2、自我认知和接纳: 对自身有清晰和正确的认识,对自身的优点自豪,对自身的不足有理智的接受和试图改正。

3、自我调控能力: 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够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会出现过度焦虑、恐惧、抑郁等症状。

4、适应性: 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和环境变化,与人良好交往。

5、人际关系和社会技巧: 能够与他人保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6、工作和学习能力: 对工作和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实现自我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强调的是个体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平衡和适应性,其中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文哲学思想,即人的心理健康既要兼顾个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层面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层面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心理健康知识和认知层面:指个体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知程度。

2. 情绪管理和应对能力层面:包括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和管理能力,以及应对压力、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这涉及情绪调节、自我控制、解决问题和灵活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3. 社交与人际关系层面:指个体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健康、积极、支持性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包括良好的社交技巧、合作能力、人际沟通和亲密关系的建立等。

4. 自尊和自信心层面:指个体对自身的认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程度。

包括积极的自我形象、自我价值感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5. 适应和应变能力层面:指个体在面临生活变化、环境压力、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适应和调整能力。

这包括灵活性、适应性、积极性和应变能力等。

6. 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层面:指社会和个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预防和干预措施的普及和实施情况。

这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等方面的工作与服务。

这些层面一起构成了中国人心理健康的综合标准。

通过关注和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幸福感,并预防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同时,社会也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和关注,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体系。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也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和谐、尊重、忍让和团结,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首先,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最密切和重要的关系。

这种家庭观念在中国人的行为中体现为对家人的忠诚、关心和照顾。

中国人普遍认为,家庭是一个温馨、安全和稳定的地方,为个人提供支持和力量。

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地维系和强化家庭关系,并为家庭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

另外,中国人往往在决策和行动时会考虑家庭的意愿和共识,以保持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其次,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反映出尊重和忍让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的秩序非常重要。

中国人普遍认为,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他们注重对他人的权益和自尊心的尊重。

因此,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通常表现出谦逊、有礼貌和谨慎的态度。

此外,中国人普遍具有忍让和包容的品质。

他们往往愿意忍受失败、不满和困难,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这种忍让和包容的态度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崇尚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心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出现,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人们普遍更加注重个人权益和自由,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幸福。

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在心理和行为中不断地体现出来。

中国人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同时,更加强调自我表达和尊重个人权益。

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意愿,并尽可能地争取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

此外,由于社会的竞争和压力增加,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还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讲座7-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

讲座7-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


中国人海外旅游高消费全球瞩目 外国人深感震惊
2005年07月08日1043
作者: 邹康
转自: 北京青年报
中国新贵讲名牌,用名牌,吸引全球奢侈品业者的眼球。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在上海举 办了首届“国际顶级时尚品行业峰会”,请来了世界顶级品牌的大人物谈论中国奢侈品市场 的发展前景。 据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名牌消费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和变化。 女性奢侈品市不断扩张
3、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模式地区差异较大。 4、从全国范围看,旅游消费全年比较平均;但 从各地具体情况看,旅游消费季节性明显,旅 游黄金周、暑期成为全国旅游旺季;周末、节 假日形成小高峰。 5、团队包价旅游仍占主要地位,但是以家庭为 单位的散客旅游、自驾车旅游、和小包价(自 助游)发展迅速,在局部地区有赶超团队旅游 的势头。 6、出境旅游需求旺盛,但处于“压抑-释放” 过程中的特殊消费阶段。
– –
– – –
自我实现、分享家庭快乐、最大化的差异性文化体 验是三个最直接的出游动机。 在未来目的地选择上,最受中国公民偏爱的目的地 分别是: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但现 阶段旅游目的地实际选择上,东南亚仍是首位。 价格是潜在消费者的重要决策因素。 出境旅游的目的将从纯观光向休闲度假发展 现阶段公费旅游仍占较大比重,中国公民出境市场 的消费存在“虚高”的现象。但随着自费旅游的迅 速增加,消费将回归理性水平。
讲座六 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 和行为特点
一、中国旅游消费整体情况
1、消费总量大,旅游消费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虽然人均消费水平偏低,但提高迅速。 2、旅游消费城乡差异明显。
– –
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4年约1200美元,一些 地区已经超过8000,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4年全国国内居民出游11亿人次,人均消费 427.5元人民币。其中城镇居民出游率126.6%,人 均消费731.8元;农村居民出游率68.7%,人均消 费210.2元。

社会心理学中国人的特点与民族性格

社会心理学中国人的特点与民族性格

许硠光:“中国缺少自发的非亲属组织,根植于中国人 缺乏追根求源的热情。……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 中国人像‘一盘散沙’。本书的读者会认识到,中国人并 不总是处处都像‘一盘散沙’。在他们所关切的亲属和地 方性组织的内部,他们相互粘附在一起就像最坚硬的 粘土。而一旦对个人的要求超出他们对基本团体忠诚 的限度,中国人就会暴露出‘散沙’的特点。”
或“内耗”的说法最早始于梁启超。 陈独秀更是以深恶痛绝的口吻在《卑之无甚高论》中
写道,中国人“简直是一盘散沙,……人人怀着狭隘的 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 鲁迅曾通过小说中的“看客”场面生动地描绘过中国人 的冷漠和自私。 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里一 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 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旦进入群体的较量,两 个中国人对两个洋大人,或两个以上的中国人对两个 以上的洋大人,中国人就吃不住兼顶不过。”
人情、人伦、人缘: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人情是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族主义的直接体现。 在中国乡土社会,土地是不能迁移的。乡土社会 的聚族而居和家庭生活中的血缘亲情都会导致人 际关系以长期、稳定和和谐为首要目标。为了实 现这些目标,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中加重了情的成 份。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交换行为,或者说人 和人之间建立交换关系尤其是社会性的交换关系 是通过“人情”的。在社会交换中,人情可以说是媒 介,或者说社会性交换是靠人情来维持的。
梁漱溟:“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国人是不要我的。在母 亲之于儿子,则其情若有儿子而无自己;在儿子之于 母亲,则其情若有母亲而无自己;兄之于弟,弟之于 兄,朋友之相与,都是为人可以不讦自己,屈己以从 人的。他不分什么人我界限,不讲什么权力义务,所 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

中国人的心理分析

中国人的心理分析

04
中国人的认知心理
权威心理
崇尚权威
中国人普遍尊重权威,对 于有权威地位的人和事往 往给予更多的信任和认可 。
等级观念
在传统文化中,等级观念 强烈,下级对上级的服从 和尊重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
重视经验
对于有经验的人和事往往 给予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认为经验是解决问题的重 要依据。
自卑心理
自我贬低
部分中国人存在自卑心理,对自己的 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和自我贬低。
攀比心理
追求认可
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部分中 国人会过度努力或迎合他人,以证明 自己的价值。
在与他人比较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不如他人。
逆反心理
反抗权威
在某些情况下,当权威的命令与个人的意愿或价值观相悖时,中 国人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反传统
部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产生反感或怀疑,追求与主流价值观不同 的生活方式或思想。
反社会
对于社会规则或权威的限制,部分中国人会产生反感或反抗心理, 认为这些规则或限制是不合理的。
THANKS
感谢观看
怀旧心理
强烈的怀旧情结
中国人普遍具有强烈的怀旧情结 ,对过去的经历、文化和传统有 着深厚的情感依恋。这种怀旧情 结在老年人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
者中尤为明显。
对过去的珍视
中国人倾向于珍视过去的经验和 记忆,对家族、家乡和过去的传 统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使 得他们对历史和文化传承非常重
视。
怀旧与现代化
社会地位与商品
炫耀型消费者通常会购买名牌商品、高档汽车和其他奢侈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个人 价值。他们认为这些商品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自尊心。
过度消费
受到炫耀心理的影响,一些消费者可能会过度消费,购买超出自己实际需要或经济能力的 商品。这可能会导致负债或其他经济问题。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虚荣心强
充大款
很牛气
思考:面对爱面子的顾客,你应该如何应对?
重人情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爱多疑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爱多疑的顾客的心里特点:
对销售员存在戒心 客户深思熟虑 曾上当受骗
思考:面对多疑的顾客,你应该如何应对?
情境分析:如何回答顾客的疑问?
这车的动力性能真的那么好吗?
顾客心里动机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说的太好了, 我简直不敢 相信,表示 怀疑
能有这样的 车太棒了, 可是还是有 些疑虑
我不是很相信
从众心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汽车消费上中国人的从众心理表现
爱吉利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和为贵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重血缘
案例
夫妻两人进店,男方比较看好 BYD,销售人员建议他们买 BYD不如买飞度或雅绅特,说 起飞度时男方很愿意搭话,也 问了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对 销售顾问很信任。聊天中销售 顾问了解到他们的购车预算是 5-8万之间,男方在认定飞度 的时候,销售顾问又用其他车 型和飞度做了个对比,飞度的 价格相对便宜,每年油耗及养 护费用很小。男方在犹豫?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讲 含 蓄
爱重 面人 子情
爱从 多众 疑 宗
讲含蓄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含蓄的顾客的特点:
保持沉默 神经质 说话缓慢小心 很怕与销售员接触
思考:面对性格含蓄的顾客,你应该如何应对?
爱面子 爱面子的顾客的心里特点: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讨论:这种情况 下,你可以怎样 做才能快速的拿 到订单!
认正宗
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几个层面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几个层面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几个层面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几个层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健康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和自我认知等方面。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几个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要求个体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快乐、满足、乐观、自信等。

这些情绪体验可以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 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要求个体能够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的家庭关系、友好的朋友关系和良好的社交关系。

这些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3.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个体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要求个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保持心理平衡和稳定。

适应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个体的抗压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4.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要求个体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认知、对自己的价值和目标的认知,以及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的认知。

良好的自我认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提高自尊和自信,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5. 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是提高中国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个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增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总结起来,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几个层面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健康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自我认知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

这些层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通过关注和提升这些层面,可以促进中国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中国文化与消费心理分析

中国文化与消费心理分析

中国文化与消费心理分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文化对消费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对消费心理的塑造作用,并探讨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集体主义价值观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中国文化中的社会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注重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

这种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使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家庭和社交圈的认同。

在消费行为中,中国人往往会将家庭的需求放在首位。

他们会优先考虑家庭成员的需要,并且愿意为了家庭的装饰、生活品质等方面进行消费。

此外,中国人也注重与亲朋好友的社交交往,他们倾向于选择消费与社交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聚餐、旅游等。

这种社会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消费心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诚实”、“节俭”等价值观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消费行为中,中国人更倾向于注重节俭与理性消费。

他们通常会比较仔细地评估产品的性价比,并更倾向于购买具有实用性和耐用性的产品。

此外,中国人在消费时也会考虑到社会责任和环保因素,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对社会和环境造成较少负担的产品。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准则也对消费行为产生了影响。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和尊重,他们倾向于通过品牌消费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在社会交往中,他们会选择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声望的品牌产品。

三、现代化的影响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消费心理也在发生变化。

现代化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中国人在消费时越来越多地强调个人需求和个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成为主导。

他们追求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注重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这种个性化的消费心理使得市场上的定制和个性化产品得到迅速发展。

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也对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几个方面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几个方面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几个方面
1. 焦虑和压力管理: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经常面对着很大的压力和焦虑,需要学会如何管理这些情绪,以维持心理健康。

2. 情感管理:情感管理是指个人处理自己和别人的情感的能力,中国人需要学会如何与周围的人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以及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

3. 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中国人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将其看做是成长和改进的机会,同时学会喜爱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4. 社交技能:中国人需要学会与人交往,包括沟通、倾听、合作等方面,以建立健康、积极的关系。

5. 健康生活方式:中国人需要学会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足够的睡眠、正常的饮食、适度的锻炼等,以提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

中国人心理解读

中国人心理解读

中国人心理解读
1. 家庭观念: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尊重长辈、照顾家庭成员、维护家庭和谐是许多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2. 面子观念: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名誉和尊严。

中国人往往很在意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会注意言行举止,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3. 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中国人倾向于重视集体利益,尊重集体决策,并愿意为集体的目标和利益做出贡献。

4. 谦虚和低调:谦虚和低调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通常不喜欢过分张扬自己的成就或财富,而更倾向于保持谦虚和低调的态度。

5. 尊重权威:尊重权威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长辈、老师、领导等在中国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尊重和权威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特点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心理特征。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演变和多元化。

理解中国人的心理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中国人报恩的心理行为浅析

中国人报恩的心理行为浅析

13获 得社 会赞许 .
无论施予者是否想要追求别人的 回报 ,大部
有恩不报 ,有仇不复 ,在人们 眼中是反常的
有恩不报非君子” “ , 有恩不报不符合社 分人在 “ 受恩”后 ,都有心理上 的亏欠感 ,或心 行为。 “ 。因此 ,受恩者通过报恩 ,可以成为 里不安 ,过意不去 ,一种欠的感受将受恩者与施 会伦理道德” 予者联系在一起 ,受恩者产生对于施予者的恩情 , 社会赞扬的 目标 ,若不回报 ,则会成为社会谴责 接受恩惠打乱了个人原有的心理状态。在受恩者 的目标。相互 回报 ,符合人的以伦理道德为 中心
的报 的心理和行为 的一个关键 概念是恩 。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恩 ,即 以等等 。 报答恩情 ,是 中国人重要 的思想行为之一 ,是 中国 传统伦理道德。知恩 图报是做 ^的优秀 品质 。 关 于报 的研 究 ,二 十世纪 五 十 年代 美 籍华 人
历史学家杨联升率先从社会关 系研究的角度探讨
恩是一种 泛指 的说法 ,德 、惠 、赠 与 、招待 、 报 的观 念 ,提 出 了如 下重 要 的观 点 :报 的观念 反

理 论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 期 21 年第 3 7 3 2 02 期 总第 26 6页
中 国人 报 恩 的心 理行 为浅 析
刘好 贤
摘 要: 报恩在 中国社会既是一个常见而重要 的概念,也是一种比较核心的文化观念。报恩是 中国人
重要的思想行 为之一 ,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本文尝试探讨 中国人报恩心理和行为的动机 : 维持心理平衡 、保持人际交往 、获得社会赞许 ;中国人报恩心理和行为的特征 :有恩必报 、
救济等 ,都可 以算是一种恩惠 ,大至救命之恩 , 映的是一种行为价值取向 ,其核心意义是指人际

论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与行为

论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与行为

论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与行为“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

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从众心理的产生往往与人们的情境特征、社会角色、性别差异、文化背景、个性特征及历史性有关。

在不同的因素影响下人们所表现的从众程度也是有所差异的。

从众心里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人普遍存在从众随大流的心理,缺乏主见。

我想这是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同时教育中谦虚这类传统思想使中国人养成了凡是不强出头,随大流的行为标准。

但从众心理不仅仅是中国人有,外国人同样也存在。

记得1979年法国导演甫纽推出的一部轰动一时的剧情片“火鸟”。

主角伊弗.蒙棠饰演一个无所畏惧的检察官,为侦察一起政治谋杀案追踪到政府最高层。

最后,该检察官却在对涉案政要提出起诉的前夕遭人谋刺。

该片的高潮之一,在于故事情节中安排了检察官走访心理学家研究犯罪心理的一幕,即心理学调查研究证明,只要有“权威”作后盾,则多数人会不顾道德良心地向无辜者施加毒手。

该片穿插的这一幕,实际上是六十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心理系米尔葛兰教授进行的一场实验(该实验后人称为“米尔葛兰实验”)。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权威”对个人的影响,或说在“权威”的庇护之下,寻常人的行为可能“越轨”到何等极限。

实验的安排大体如下:在身着白制服的“权威”的指导下,一些自愿报名、但却毫不知情的实验参与者,允许采用逐步加强的电流去处罚另一些回答错误问题的参与者。

这些接受电流惩罚的参与者,实际上是经米尔葛兰教授预先安排、却假装不知情、又不肯用心合作的参与者。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1. 引言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有许多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揭示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同时提供有助于理解这一主题的具体方法和实践。

2. 中国人的心理理念中国人的心理理念主要受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以及尊重传统。

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理中,影响着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2.1 敬重与尊重中国人非常注重敬重和尊重他人。

这反映在他们对长辈、家族和社会中权威人物的尊敬上。

中国人相信,尊重和敬重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信仰。

2.2 社会互动和集体主义中国人倾向于重视社会关系和集体利益。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幸福和成功与社会关系和集体的繁荣息息相关。

中国人通常更加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来维护群体的利益,这反映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 中国人的行为理念中国人的行为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心理理念相一致。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中国人行为理念。

3.1 和谐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追求在所有方面都保持和谐,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社会关系。

他们相信和谐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够带来幸福和成功。

3.2 忍耐与克制忍耐与克制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之一。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中国人往往选择忍耐和克制自己的情绪。

他们相信通过忍耐和克制,可以避免冲突并维护社会和谐。

3.3 反思与自我修养中国人重视反思和自我修养。

他们倾向于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寻求个人提升和发展。

通过反思和修养,他们能够成长并对自己和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4. 理解与实践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的方法理解和实践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需要以下几个具体方法。

4.1 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是理解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理念的重要方法。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人际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以及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人民的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模式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等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本文将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系统分析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如集体主义精神、谦虚谨慎、忍耐坚韧等,并进一步研究这些特点如何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

文章还将关注中国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变革过程,探讨其中的规则、策略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中国人的人格特点深受其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风貌。

在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集体主义精神: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个人的价值往往通过其对集体的贡献来衡量。

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人通常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愿意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他们倾向于避免直接冲突,而是通过沟通、妥协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体现。

面子观念:面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到个人的尊严和荣誉。

中国人通常会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避免在公共场合丢脸。

这种面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交策略。

忍耐和坚韧: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坚韧。

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这种忍耐和坚韧的精神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尊重权威和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和传统,认为这些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因此,中国人在对待长辈、领导或传统习俗时,通常会表现出高度的尊重和顺从。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体现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

中国人的九种气质-

中国人的九种气质-

中国人的九种气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气质。

在长期的生存竞争和文化熏陶中,中国人形成了九种气质。

1. 善良热情中国人非常热情好客,善于互助互爱。

他们惯于将别人的需要看得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

在家庭、邻里、工作场所以及与外国友人相处等方面,中国人总是能体现出他们的善良和热情。

2. 节俭勤劳中国人一直以来都重视节俭和勤劳。

在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文化中,将节俭视为美德。

中国人善于精打细算,勤于劳动,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自己的财富。

3. 心灵耐受中国人对心理的承受能力很强。

他们能够逆境而生,以坚强的意志和超乎想象的韧性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4. 勇敢坚毅中国人天生就有一股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气质。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有很多英雄人物。

他们勇敢战斗、舍生忘死、坚持不懈。

这些品质一直传承至今,在很多中国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5. 崇尚和平中国人讲究“和为贵”,渴望和平、友好和谐。

他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已经创造了许多的文化奇迹和历史名胜,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他们的和平、友善和博爱。

6. 重视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品格和行为。

在中国人看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7. 尊重长辈中国有一句老话,“有老不孝,无后胜有”。

这表明了中国人很重视家庭、很尊重长者,他们惯于听从年长者的意见。

尽管现代社会有了很多新的潮流和俗,但中国人对长者的尊敬和敬爱却从未改变。

8. 重视群体中国人重视群体,强调集体优先于个人。

在中国社会,集体荣誉感是非常强烈的,人们总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的利益之后。

9. 敬业乐业中国人敬业乐业,对工作非常认真,处处追求卓越。

他们深知勤劳可以创造出成就,也明白只有在工作岗位上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

这就是中国人的九种气质,它们构成了中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气质也在不断进化和发展,但它们的本质却始终如一,一直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性格、品格和行为之中。

中华民族性格缺陷的心理分析——口欲期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性格缺陷的心理分析——口欲期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性格缺陷的心理分析——口欲期的中国人作者:朱建军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我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是一种病态的“口欲期固结”。

正常的人都要经过一些心理发展的阶段。

人在一岁前是所谓的“口欲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

由于他基本没有行动能力,“口”是他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

他吃奶是用口,得到快感也是靠用口吮吸乳头。

在饥饿或者不舒服的时候,他用口哭叫以得到照顾。

在他愤怒的时候,他可以用口咬母亲的乳头。

他能抓到什么东西也都往嘴里塞,因为这是他唯一的认识手段。

口欲期的儿童仰食于人,所以不可避免有一种焦虑。

如果在这个时期他得到了适当的照顾,这个焦虑就会削弱,他会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有一个基本的信任感。

虽然他说不出来什么,但是这种内在的信任感将使他生活幸福。

如果在这个时期他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则他内心的焦虑就不会被削弱,他对别人会有一种基本的不信任。

这个影响会一直延续,如果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影响会延续到他的一生。

精神分析学称此现象为“口欲期固结”。

口欲期固结的人会有一些表现,他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心理上却还带有口欲期儿童的心态。

口欲期的人一般会对吃比较有兴趣,或者喜欢嘴里含着什么东西——当然不大可能是奶嘴,但是会是一些类似奶嘴的东西,比如烟。

口欲期固结的人对待异性伴侣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依赖着又时常抱怨。

不同的口欲期固结者有不同的表现。

有一种是如同饥饿的雏鸟,终日张着嘴等待食物。

这种人是在口欲期得到的爱和关怀太少,而心理上又非常弱小。

在成年后,他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没有追求人生的勇气,没有胆量要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表现自己的可怜,向别人乞讨一点爱和关心。

在工作中,他是一个懒人,混日子不求进取;在恋爱中,他是一个依赖者,只会可怜巴巴地求对方不要离开。

还有一种是牙尖嘴利、言语刻薄。

就像小时候咬妈妈的乳头一样,他一生都用嘴来攻击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人类需求的层次结构,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

在中国的情境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在中国的情境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解释中国人民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机。

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理解到中国人对于物质生活、社交关系、尊重和尊严的需求。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人民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和财富的积累,这属于马斯洛理论中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社交关系和归属感成为中国人的重要需求,这符合马斯洛理论中的社交需求层次。

通过对不同层次需求的理解和满足,可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中国企业管理面临多样化、复杂化和挑战化的情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可以从不同的层次需求出发,提供适当的激励和福利政策,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对于基层员工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首要的,企业可以提供合理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稳定的职业发展机会。

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来说,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更加重要,企业可以提供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透明的管理制度和公平的晋升机会,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通过根据马斯洛理论来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中国的教育和教育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目标的多样化,使得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的需求不仅仅是学术学习的需求,还包括社交需求、尊重和尊严的需求。

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交活动和合作学习,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体制和公平的评价机制,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

中国人心里健康标准简要表述

中国人心里健康标准简要表述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简要表述如下: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的平衡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稳定的心理功能。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积极情绪体验:个体能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如喜悦、满足、安心等,并能够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如压力、焦虑和抑郁等。

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个体具备应对生活和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压力和挑战,具备应对问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稳定的心理功能: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功能运行稳定,能够健康地思考、感受、决策和行动,并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

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能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朋友、同事等,具备有效的沟通、合作和社交能力。

自我认知与发展: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清晰,能够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并通过积极的学习和成长来实现个人的潜力。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标准因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因此,这只是一个简要的概述,具体的心理健康标准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指导进行评估和判断。

建议在关注和维护心理健康时,咨询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以获得更准确和个性化的建议。

本尼迪克特关于中国人文化心理行为方式的研究报告

本尼迪克特关于中国人文化心理行为方式的研究报告

本尼迪克特关于中国人文化心理行为方式的研究报告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心理理论从心理层面剖析了日本文化,从国民性的等级制度观念的心理和区别于西方的耻感文化的文化模式,来研究日本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理论研究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它的理论意义。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预判力,成为研究日本社会的典范文献。

而本尼迪克特本人,也经受住了民族情绪的考验,以冷静的态度和严谨的分析,使她的研究超出了为战争服务这一应用目的.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理论贡献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心理理论,可以从很多方面探讨它的理论贡献,即使在她没有实地考察日本文化的情况下,本尼迪克特依然利用文献资料,与在日本国外的日本人交流,结合自己的理论体系,写出了关于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菊与刀》,从这本书在出额之后产生的巨大反响就可以看出,本尼迪克特的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

抛开其他学术上的局限问题不说,本尼迪克特的研究使人们从直观上清晰的了解了口本的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

而本文只是在方法论上对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心理理论进行了评析,如,重视心理分析,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以丰富的日常生活作为实例来说明等等。

重视心理分析。

本尼遍克特认为,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受到她的导师博厄斯的影响,本尼迪克特非常重视文化与心理的关系,这一点在她的《菊与刀》和《文化模式》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她将心理分析概念引人到文化研究中,将个人的人格心理分析概念运用到群体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文化模式的概念,并把文化模式理论实际应用到对日本的回民性研究中,从而将心理与文化系常的应用到她的文化心理理论中,以简明的语言让人们对战争背后的文化有了新的现解,对后能造正了很大的影响。

二、理论限度一方面,文化相对主义强调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存在,但强调差异本身并不一定能带来宽容的态度,而文化相对主义又否定了文化间的可通约性和可比较性。

我们知道,让身处某种文化模式下的人们去宽容地接受另一种文化模式是一件困难的事,这样便极容易产生多元文化间的对立,导致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静止主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南京大学翟学伟教授本课程的设置有八年时间,是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开设的一门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课程,也可以说是中国有社会学系的学校中开设的唯一一门关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专门性主题研究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介绍和讨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交往方式,重点是从本土研究的视角讲述中国人在其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中所形成的关系特征、运作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本课程内容涉及儒家思想、家族结构、人情面子及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策略等,并力图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习者获得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比较系统的认识。

本课程与其他类似的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希望通过脉络观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人的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以凸显中国人的行动路线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达到解读和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之目的。

以往研究中国人的视角,主要有儒家社会理论、人文学科和人类学研究,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的学术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

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程将提出一系列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命题,进而得出关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第一章] 文化类型与中国文明的形态一、不同文明的基本特征1、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A、人对自然的亲近;B、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C、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D、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2、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A、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B、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C、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D、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

3、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A、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B、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C、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D、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4、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问题A、农村空巢化;B、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C、生活环境污染严重;D、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E、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

[第二章] 认识中国人的几种途径一、研究中国人的集中学术取向1、人文取向A、国民性的研究;B、批判性为主;2、国学取向A、典籍解读与诠释;B、价值导向与思想探讨(关注思想上的价值取向);C、脱离社会实际3、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A、文化比较:人类学的研究;B、汉学与史学的研究;C、社会科学的地域性研究4、本土化的研究A、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中国化;B、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社会与行为科学本土化;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西方学科体系的普适性问题2、社会科学研究的地方性问题3、人文与国学面临随意性与过度诠释问题4、本土化师徒“化”什么的问题三、寻求新的研究视角和立场1、问题意识导向;2、脉络观3、文化类型的比较4、结合传统思想与现代技术,探讨新的研究方法5、建立中国的社会与行为科学理论、概念或者中国学派。

[第三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要素(上)一、构成要素之一:天地人自然(天)、土地(地)与人的作为(人)相互联系1、对大自然的依赖、敬畏与感恩2、土地的不能移动导致的安土重迁3、农业灌溉所养成的借鉴与储蓄的心理4、地缘观念的形成二、构成要素之二:小农经济1、劳动是一种家庭成员的自然组合,家庭是中国人合作的基本单位2、生存、生活、生产、剩余融为一体3、生产与生活的一体化导致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4、为自己、自私自利、实用性等成为生活中基本心态三、构成要素之三:家乡共同体1、家作为生存、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单位,几乎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唯一归属。

家乡随之成为最能激起中国人情怀的地方。

2、由于加的规模不确定,由户、族、宗、村、乡等逐步放大,自私和自己等概念也随之逐步放大,所谓“为自己”也就可以是为家人,为亲属,为老乡,乃至为地方和为国家,“私”也就转化为“公”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包含于其中而不可分割。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要素(下)3、家庭生活的唯一性和重要性,导致了家庭功能的全方位扩张:生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交流功能,互助功能,慰藉功能,养老功能,送终功能。

正因为家庭功能的全方位性导致了中国人A、必须结婚才可以构成,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要走上婚姻的道路,而没有其他可能;B、家的扩张导致了社会无法建立,人们也不寻求社会秩序,而是用家庭秩序代替社会秩序C、中国人不容易组织起来,社会团体缺乏,同乡会、商会、地方帮派成为组织形式D、社会边界不清,专业、分工不显著,思维的综合性增强四、构成要素之四:官僚体制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2、选拔制度的形成3、科举制度的形成4、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A、通道的意义B读书的意义C生子的意义五、构成要素之五:儒家思想1、用嵌入的观点看待儒家思想2、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3、儒家思想是一种官家秩序的思想4、无伦及其结构性讨论。

A、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B、对等关系与不对等关系C、权威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 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文化脉络[第六章] 中西社会关系格局的比较差序格局:亲疏远近,维系私人道德,公私不分。

[第七章] 关系的四种向度与比较一、关系向度四分图二、关系向度的类型特征这张表中重点需要注意的是“松散关系”与“固定关系”。

松散关系的实质同许多学子概况出来的个人本位,个人取向,个人主义或者俱乐部型的社会等都是相同的,它表现了个体的独立性,个人意志,自由度及其理性等所有这些特征都很容易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个体在空间中的行动路线上,却不易放在时间上,所以空间与个体的关系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三、时空秩序四,不同取向的行动模式比较1、理智型的关系与情感型的关系2、理智型交往的特点理智型交往不单指人交往的理性化,他应当包含交往方式上的理性和非理性两种。

其交往方式之一是对事物尽可能地加以分解,区分,比如工具性的,感情型的,离职型的,非理智型的,制度的,非制度的。

这样的交往方式对应的主要是城市生活、市场交易、组织构成。

制度安排、社会流动和工商管理方面。

3、感情型关系的特点“感情式”亦不同于感情式或非理性式。

有西方学者在做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是用ganqing而不用feeling、affection、sentiment或friendship之类来表达中国人的关系。

正式因为感情同人情、关系有近似的含义,其中包含了理智和情感两个要素的混合,是情理合一的或情理交融的。

理智与情感的相互包含,使得它不同于理智型交往所区分出来的情感、情绪、冲动或非理性。

五、其他关系的向度特征约定关系更多地来自于松散关系对群体的目标的达成而建立的关系,体现在婚姻、市场和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中,包括社团组织与集会友好关系在任何社会都有所体现。

由于友谊可以唱,可以短,可以固定,可以不固定,所以任何社会都有交友或择友的问题。

知识中国人对友谊的理解倾向于固定,西方人倾向于松散。

六、固定型关系的探讨首先是“长久性”意味着人们在关系连接中的开放性含义。

就约会、开会、加入组织、参与活动、做生意、从事某项工作、职业生涯规划等事件而言,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事件的有限性。

这种有限性会导致对交往时限的确定。

但固定关系所要表达的时间是无限的,它指向没有尽头的未来,所以也就倾向于把有限的活动延伸至无限。

从有限转换为无限是中国人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构成了中国人运作关系的基础。

从人生哲学上将,中国人理解的时间无限性从根本上将在于对生命关系的假定,而所谓生命的关系即是把生育看着生命的延续。

所谓“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香火不断”“瓜绵绵”“后继有人”以及“世交”“世仇”等,都隐含了关系可以通过引入可持续性的阶梯者而得以长存。

“无选择性”却以为这封闭性,也就是中国人不接受无法构成关系特征的人。

这类人主要指陌生人,或为正常工作、交易、交流而来往的人。

从这两个时空维度的内容上看,开放性与封闭性本事一堆矛盾,但一旦合并起来运行确实中国人关系发生、发展、持续、包容、转换、排斥、谋划、结盟等的动力所在。

[第八章] 中国人的关系运作一、中国人关系运作的特点1、捆绑性就带,情理并重命题2、秩序的建立,不对称关系命题3、空间上的统一性一再强化,关系同域化命题二、人情,中国人的社会交换1、工具性与感情性相互包容2、维持关系比利益最大化更重要3、欠是维持关系长久的基本原则4、报的观念及其行为取代了一般性互惠。

三、人情关系的增进1、感恩戴德,关系进入到恩情,就体现了价值的无限性(对他人的预先摄像)2、人情投资,别人已经拥有相当丰厚的社会资源,而你想得到他所拥有的资源,体现了价值的工具性(对他人有目标的投入)3、礼尚往来,一般互惠,只为增进友谊后两者容易互相包容,也许会造就第一种机会。

[第九章] 中国人的脸面观一、有关脸面观的已有研究1、脸面研究的取向与主要观点A、人文的观点;把中国人看成有自身的性格特征,最凸显的就是爱面子和要面子的心理。

B、西方的观点;不倾向于认为脸面是中国人特有的一个特点,它更是世界上各个社会的人或多或少都具备的一个特征,纳入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范畴内。

印象管理和印象整饰理论。

C、本土化的观点;台湾学者的研究。

2、有关脸面定义的讨论A、区分性的定义;脸指道德层面,面子指在社会层面;B、合一型的定义;不要把脸、面和道德、社会地位、荣誉等相互混淆;C、无法明确定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来具有明确的意义。

二、脸面观的新认识1、脸面习语的探讨众所周知,在日常表达中“争脸”“争面”和“争光”“争气”同义,“丢脸”“丢面子”和“丢人”“丢丑”“失体统”“失礼”等相近,“看在……的面子上”和“看在……的(情)分上”同义,“无脸见……”“无颜见……”和“羞见……”同义;脸面又可以说成“情面”和“情分”;“不要脸”等于说“无耻”;“赏脸”“给面子”等于说“抬举”或“捧场”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中国人所谓的“脸”通“光”“气”“人”“丑”“体统”“羞”“耻”等;“面子”含有“分”“情”“捧”“举”之意。

由此可以发现,“脸”和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

2、关于脸和面子的定义A、脸是一个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

B、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社会圈人的心目中所长生的序列地位。

3、脸和面子的关系解读A、脸是指个人的形象和表现方式B、这种形象以其所处的社会圈为依托,即脸的争取和失去得由该社会圈来认定,不是由自己来认定;C、一旦社会圈成员对脸的评定出现,也就是面子的出现;D、正面的评定就是有面子,负面的评定就是没面子;给面子就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表现,都给予正面评价,不给面子就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表现,都给予负面评价;E、一个个体无论有无面子,都存在程度的差别,如很有面子,有点面子,没什么面子及很没面子,由此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地位排列会有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