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期是人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的身体和脑力能力都在快速发展中,这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以下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
1.自我意识增强:青少年开始对自我进行思考,开始独立思考和行动。他们开始表现出自尊、自信和自立的特征。
2.情感波动大:由于体内荷尔蒙水平的变化,青少年的情绪较为不稳定,情感波动较大。青少年同样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反应,常常因为小事而兴奋或伤心。
3.求同存异:青少年常常希望和他人建立联系,但同时也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他们会形成朋友团体,与自己的朋友共同分享和经历。
4.风险意识较低: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直觉,不能很好地预测和评估风险。他们有时会对危险行为掉以轻心,包括饮酒、吸烟和其他违法行为。
5.对权威的挑战:青少年开始质疑权威,成年人和规则可能会受到挑战。他们认为,自己有独立的观点和意见,需要被尊重。
6.身体自我意识:随着身体发育和性成熟,青少年开始形成自己对身体的看法和感受。他们会在意自己的外貌和形象,并寻求适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身体需求。
7.追求自我认同:青少年需要通过多样化的经历来探索和寻找自我意识和认同。他们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交圈或者其他特征,以打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以上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通常影响着青少年的决策和行动,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个性心理特征与个体行为
• 个体实践是内因
案例: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西方有三大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 义学派。他们的性格理论构成了个性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脉 络。
• 人本主义学派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马斯洛最大的理 论贡献是“需求层次论”和高峰体验论。罗杰斯关于心理 治疗和个性改变过程有很深的研究。
资料:个性心理学
•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埃里克森。他们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组成,本我与潜意识相对,遵守快乐原则,主要有性欲、 食欲、安全欲等生理欲望。自我是人意识到的部分,遵守 现实原则,及人的欲望的满足要符合社会规范以保护自己 不受侵害。超我是道德的我,遵守理想原则,是人格中促 使人完美、道德的部分。
• 非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指心理过程的特征,主要指一个人 的气质、能力和性格方面的特征。
1.2 个性的基本特征
• 社会性 个性有先天遗传的影响,但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特征
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
2思维的概括性
3思维与语言有不可分性
思维的种类
按思维的性质或思维形式分 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 按思维的指向不同分为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创造性心理特点
创造性机理 “超剩余空间”的存在 使人人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力的五要素 知识、经验、才能、心理素质和机遇
有意识准备阶段 无意识活动阶段 过渡阶段 有意识活动阶段
3 形象思维和思维实验 4视觉思维和感觉思维 5想象力 6敏感和洞察力
7联想,侧向思维,转移经验
要点:
1感觉与知觉的基本特征
2想象与思维特征 3创造性心理的特征
工业设计学科介绍
What is Industrial Design
B=f (P*E) B为行为 P为人
E为环境
B=H*M*E*L B为行为 H为遗传 M为成熟 E为环境L为学习
行为Hale Waihona Puke Baidu应
心理学家将行为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反应三项因素研究,即 S O R 式中,S-外在、内在的刺激 O-人体 R-行为反应
1 刺激
2人体
3反应
感觉和知觉特征
适宜刺激
感觉阀限
完形论认为经验或行为本身是浑然一体和不可分 解完形论认为经验或行为本身是浑然一体和不可分解的,整体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首先,人类的认知特征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理解和解释能力。人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判断等。感知是人们对外界信息的
接收和处理过程,包括对物体的形状、颜色、声音等感觉的感知。记忆是
人们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能力,包括感性记忆和概念记忆。思维是人
的头脑进行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
性思维等。人的认知特征还包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比如注意力的选择和
分配、信息加工的深度和速度等。
其次,人类的情感特征是指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反应。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事件和情境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人
的情感特征包括情绪、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情绪是一种短暂而强烈的
情感体验,包括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情感表达是人们通过言语、
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情感体验。情感调节是人们调整情感体
验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包括情绪管理和情感调适等。
再次,人类的意志特征是指人们在面对诸多选择和需求时所展现的决断、意志和毅力。人的意志特征包括意愿、决策和动机等。意愿是人们对
于目标的欲望和追求,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决策是人们在多个选择
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的过程,影响决策的因素包括知识、价值观、情感等。动机是人们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内在驱动力,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
在动机。
最后,人类的行为特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和表现。人的行
为特征包括生理行为和社会行为等。生理行为是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所表现
出的生存和繁衍的行为,包括吃饭、睡觉、运动等。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青少年是指处于儿童期和成年期间的人群,通常年龄介于13岁至
19岁之间。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之一,青少年的心理
和行为特征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
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以增进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理解。
心理特征:
1. 自我意识的增强
在青少年时期,年轻人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并且对自己的外貌、
形象、能力和表现产生了较强的意识。这一自我意识的增强常常伴随
着对他人评价的敏感,因此青少年可能会更加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2. 自我认同的形成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试图寻找自我身份和认同的关键时期。他们经
历了身份探索的过程,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以
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个体特征。
3. 情绪波动的增加
青少年时期常常伴随着情绪的高涨和忽起忽落。他们对于情绪的
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常常因为一些细微的事情而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如兴奋、愤怒、沮丧等。
4. 自主性的追求
青少年开始寻求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渴望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
控制中解脱出来。他们希望能够做出自己的决策,掌握自己的生活,
并且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行为特征:
1. 探索与冒险
青少年时期的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和冒险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探
索欲望。他们愿意尝试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以寻求新的刺激和挑战。
2.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
青少年更加注重和同龄人的交往,他们渴望与同伴建立深入的友谊,并且常常愿意为了和朋友们保持友好关系而做出一些努力。
3. 对权威和规则的挑战
青少年时期的年轻人开始质疑和挑战传统的权威和规则。他们希
心理学角度下的性格类型和行为特征
心理学角度下的性格类型和行为特征性格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相对稳定和独特的方式。心理学通过对人的性格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不同的性格类型和其对应的行为特征。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几种常见的性格类型和其典型的行为特征。
一、外向性格
外向性格的人向外界开放,喜欢与人交往,并且精力充沛。他们喜欢社交活动,乐于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在团体中,外向性格者常常能够起到社交中心的作用。此外,外向性格的人通常具有较高乐观、自信和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和动力。
二、内向性格
内向性格的人相对内向和内倾,更加关注内心世界,并且对于独处和思考有较高的需求。他们通常不善于大范围的社交活动,更喜欢与亲密的朋友或者小团体保持交往。内向性格者在表达情感和观点时更加谨慎和内敛,但他们在思考问题上较为深入,常常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三、神经质性格
神经质性格的人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紧张、焦虑和敏感。他们对于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反应更加强烈,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神经质
性格者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价
值产生怀疑。此外,他们在对待问题和决策时常常过于悲观和消极。
四、外向内向性格
外向内向性格是相对于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的中间类型,他们既具
备外向性格的社交能力和开放性,又具备内向性格的思考深度和独处
能力。外向内向性格的人通常能够很好地平衡社交和独处的需求,他
们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关系,同时也具备自主思考和独立行动的
能力。
五、外倾性格
外倾性格的人倾向于与他人合作和相互作用,喜欢在团体中发挥自
3.3 人的心理特征
过高和过低的情绪激动水平,使人的动作准确度降至 50%或以下,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自制。某矿技 术员与爱人吵架,为逃避家庭烦恼而提前上班,误人 顶板未撬实的采场,被冒落松石打死。这是抑制状态 下事故的一例。 从事快速、紧张的劳动,如兴修水利等,较高的情绪 激动水平有利于发挥劳动效率,可播放欢快的乐曲鼓 动生产情绪。应当指出,设备复杂、多工种作业的冶 金厂等,车间内不应播放音乐和口号,以免造成干扰, 影响安全生产。
3、意志
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调节自 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 的心理过程,它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 现。
意志品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 的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 和坚定性;消极的品质表现为盲目性、 冲动性、脆弱性和盲目性。
4、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 反应倾向。 态度的形成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即知识或信息,主 要来自父母、同事和社会生活环境;需要,欢迎态度, 相反则不然;团体的规定或期望,一般说来个人的态度 要与他所属的集体的期望和要求相符合。属于同一集体 的人,他们的态度较类似。团体的规定是一种无形的压 力影响同一团体的成员。
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爽、精力 旺盛、脾气急噪、心境变化剧 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向性。 (冲动)
多血质的人大多活泼好动,反 应速度快,热情幽默,喜欢与人 交往,能适应环境,具有外向性。 (轻率)
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特征
正常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 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 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
个体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 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 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 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态(75—100厘米),是两人 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 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 等响度。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起工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 这一距离能起到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看到对方 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 不安或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 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人类学家爱德华.T.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 基础,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 分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此表中人际 距离的大小是适 应在不同空间中 人际交往的尺度 衡量标准。
同时也是交 往空间的大小和 家具设备布置的 依据。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表现出的独特特点以及在行为上所呈现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是由个体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决定了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同时也对个体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以及成就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将探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及其相关研究。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分为稳定特质和动态特质两个方面。稳定特质指个体心理上长期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如外向性、内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和责任心等。这些稳定特质主要受到个体的遗传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在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习惯上。动态特质则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现出的短暂性特点,如情绪状态、情感反应和心理态度等。
人的个性特征与行为密切相关,个体在行为上所呈现出的表现是其个性心理特征的体现。比如,一个外向的人更容易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喜欢与人交流,乐于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忧愁;而一个内向的人则更倾向于独处,喜欢思考问题,对外部刺激的需求较低。同时,个性特征也会在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上产生影响。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更倾向于勤勉努力,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则可能会对工作和生活某些方面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态度。
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往往通过心理机制来实现。比如,个体的认知方式、注意力分配、注意控制以及信息加工等
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较高开放性的人,更趋向于接受新事物,思维灵活开阔,更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而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则更倾向于在习惯和既定的信念下思考问题,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较低。此外,情绪与动机也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心理稳定的人,更容易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动力;而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则可能会有情绪波动、行为不稳定等表现。
第3章个性心理特征与个体行为
资料:个性心理学
•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埃里克森。他们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组成,本我与潜意识相对,遵守快乐原则,主要有性欲、 食欲、安全欲等生理欲望。自我是人意识到的部分,遵守 现实原则,及人的欲望的满足要符合社会规范以保护自己 不受侵害。超我是道德的我,遵守理想原则,是人格中促 使人完美、道德的部分。 •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等。他 们提出了学习理论。认为性格是由后天学习形成的。生活 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部分强化的条件反射,通过对反应动 作的强化,人们形成了惯常的行为模式也就是性格。
被动-----------------→主动(能动性) 依赖-----------------→独立(自主性) 少量的行为-----------→能做多种行为 错误而浅薄的兴趣----→较深刻与较强的兴趣 时间知觉性短--→时间知觉性较长(目光长远) 从属的地位-----------→平等或优越的地位 不明白自我----------→明白自我,控制自我
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 弱、思维言语迟缓,内心 粘液质 少外露、坚毅、执拗、淡 漠
不灵活
安静型
弱
不平衡 (抑制占 优势)源自文库
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 弱型 强、易感而富于自我体验、 抑郁质 言语细小无力、胆小、忸 (抑制型) 怩、孤僻
2.3.6 克瑞茨的观点
心理学中的性格和行为
心理学中的性格和行为
性格和行为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人类的发展和生活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性格和行为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一、性格
性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稳定的行为和情感特征,它代表着一个人内心的本质和天性。性格是根据个体长期形成的品质和品行来描述的,它包括人的动因、态度、兴趣、价值观以及行为特点等方面。性格对于个体的生活方式、成就和满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心理学中,性格常常被视为一个人内在的核心,它决定了人的想法、情感和行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通常被描述为“内向/外向”、“情感/理智”、“多变/稳定”、“开放/封闭”等。这些性格特征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既代表了个体的长处,也预示着个体的弱点。性格特征的形成通常受到遗传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二、行为
在心理学中,行为是指外部的行动和表现。行为是我们与外界互动的表现,它代表着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和反应。与性格相似,行为也是由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不仅仅是一个人自身的表现,它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行为与性格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个体的性格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而行为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退缩或不愿意与人交往,而一个外向的人则更愿意表达自己并与人互动。
三、性格和行为的相互作用
性格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是双向的。性格会导致行为的表现,而行为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例如,一个性格开放的人可能更愿意接受新的经验和挑战,而这种积极的行为往往会加强他们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消极行为也可能导致性格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会使个体更加封闭或压抑。
人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与智能)精华版
气质类型的测定与鉴别
1.判断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 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灵活性、可塑性、 情绪的兴奋性、外向性和内向性。 2.气质类型的鉴定方法 (1)观察法。 (2)条件反射法。 (3)量表测定法。 附:陈会昌气质测验法。
四、气质与实践
(一)正确认识气质在人类实践生活中的意义 1.气质表现了人的神经系统的某种特性。 2.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3.气质具有适应性,是选用人才的依据之一。 4.气质在人际交往、教育教学等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质与教育工作 1.了解学生气质类型。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自己要认识自己 的气质类型。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气质类型。 2.正确认识气质优缺点。一方面教师应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 气质都有优缺点;一方面教师本人应正识自己气质优缺点, 加强自身行为修养。 3.针对学生不同气质特征,因材施教。在教育工作中,要针 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采取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 (三)气质与职业活动 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一方面要使个人的气 质特性适应于工作和活动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在选择人 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
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来解释、划分气质类型,是由俄国的巴 甫洛夫提出来的。认为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主要是兴奋和 抑制,巴甫洛夫划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主要根据神经过程 的基本特性(即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得出四种神经特征和气质类型:(1)强、平衡、灵活型。 (2)强、不平衡型。(3)强、平衡、不灵活型。(4)弱 型。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
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意志、动机等方面表现
出来的独特个性和习惯性方式。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受到遗传、环境、教
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以下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的分析。
一、思维特征
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个体基于事实和合理推理进行思考、分析
和判断的能力。有些人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推
理和判断,逻辑思维偏强的人一般较为理性和冷静。
2.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个体凭借直觉和感觉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具有较强直觉思维的人一般比较敏感、富有想象力,常常凭借第六感
来做出决策。
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能够独立产生新想法、新观念和
新解决办法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一般具有想象力、灵感和创造力,经常能够提出创新和独特的观点。
二、情感特征
1.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指个体对于内心感受的表达方式。有些人情
感表达较为外显,善于用言辞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有些人情感较为
内敛,常常通过行为细节和微妙的表情来表达情感。
2.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于情绪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一些人
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有效管理情绪,适度表达情绪,并及时调
整自己的情绪状态,而有些人情绪波动较大,情绪调节能力较弱。
3.情感稳定性:情感稳定性是指个体情感的稳定程度和持续时间。一
些人情感较为稳定,情绪波动较小,能够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问题,而有些人情感波动较大,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意志特征
1.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能力。一
3.2人的心理特性
二、意志 意志的积极品质 意志的消极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 坚持性
二、意志 意志的积极品质 意志的消极品质
盲目性、冲动性、脆弱性
三、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
中。
注意的集中性不 仅指离开一切与 活动对象无关的 东西,而且也是 对与之干扰的刺 激的抑制。
注意的对象既 可以是外界的 客观事物,也 可是主体自身 的行为、观念 以及情绪等各 种心理状态。
C.态度 态度的形成受三种因素的影响: 1)知识或信息;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 2)需要; 物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 3)团体的期望或规定。 内在反应倾向的心理活动。
态度的改变: 1)以团体的力量影响人; 2)规章制度; 3)教育培训。 在安全管理中,要及时消除工人的不良劳动 态度。
D.能力
意识水平下降导致注意分散。
四 情绪和情感
情绪
情绪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是由客观事物与 人的需要是否符合而产生的心理反映。情绪是人及 动物都具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具有情景性和短暂性,并有明显的表情。 情绪内部表现为人的循环、呼吸、内分泌等系 统的生理变化,外部表现为表情动作。 情绪的分类 据情绪的性质分:喜、怒、哀、恐、思
注意的生理机制(P40)
2、引起不注意的主要原因☆
(1)强烈无关刺激 (2)注意对象欠佳 (3)注意的起伏 (4)意识水平下降
第三章 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个性与疾病
在一个美好、清新而宁静的早晨,你坐在公园的长 凳上,沐浴着初升的阳光,欣赏着湖中的游鱼和树上的鸟 鸣,这时,有一个与你同样年龄、同样身材、同样性别的 陌生人走到你面前,什么也没说,踢了你一脚。你会作出 什么反应? 1、过分反应型:以牙还牙,报复,“我会以同样方式来 对待他或更加凶狠”。易患冠心病、慢性关节炎、胃溃疡。 2、抑制反应型:“我应该反击他”,有愤怒或恐惧,但 不敢表现出来,易患哮喘、糖尿病、高血压、周期性偏头 痛。 3、欠缺反应型: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没有愤怒或恐惧。 易患过敏性皮炎、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
五、气质测试
测试说明:在回答下面问题时,你认为很符合自己情况的,记 2分;比较符合的,记1分;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记0 分;比较不符合的,记(-l);完全不符合的,记(-2)分。 测试题目: 1.做事力求稳妥,不做无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 3.宁可一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4.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音、危险镜头等。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善于和人交往。 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 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 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两部分: 个性的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 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个性气质性格)
.54
.18
.43
.18
.54
.35
.48
.31
据Angleitner et al. (1995)
外向性和神经质的双生子、家庭和收养研究结果
亲属类型
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 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分开抚养的异卵双生子 亲生父母和子女 养父母和子女 同胞兄弟姐妹 收养的兄弟姐妹
相关 外向性 .51 .18 .38 .05 .16 .01 .20 .07
假设你拥有自己的一家企业,急需决定员工的聘用, 你面前有五个应聘者的材料几乎完全相同,这时,你 注意到每个人档案里都有一份人格测验分数,并且每 个人都在一个维度上有别于他人,你会雇佣五个中的 哪一位?
A在外向性上得分最高;
B在神经质得分最低;
C在开放性上得分最高;
D在随和性上得分最高;
E在尽责性上得分最高
罗夏墨迹测验
一是联想阶段:将10张图片按顺序逐一交给受试者,问其看到什 么,不限时间和回答数目,一直到没有回答时再换另一张,同时作 好记录。 二是询问阶段:看完10张图后,再从头对每一回答都询问一遍, 主试者的说明很简单,例如:“这看上去像什么?”,“这可 能是什么?”,“这使你想到什么?”。问其看到的是图的整 体还是部分,为什么说像某物,作好记录。两个阶段结束,测验即 告完成,再进行结果分析。 主试者要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归属的表现形式,它在室内 设计中也有突出的应用。如在开阔的公众空间中,人们总是选择 趋向众人聚集的地方,这会给人以相应的安全感。又如,在商场、 展览馆或是娱乐场中,当突发事件(火灾、地震或危险等)给人 群带来不安与流动的同时,人们则会忽略指示标志的作用,而会 在不考虑对与错的情况下,选择跟随人流行动,这就是从众心理 表征现象。
个人空间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如你在一群交谈的 人中、在图书馆中、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公园中、在人行道上 等。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 上。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领域性
“领域性” 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过来 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 固定位置或区域,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 以减少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生存 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接近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 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 相透;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正常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 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 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0.45--1.3m) 正常态
可以清楚地看到细微表情的交谈。
(0.75—1.3m)
此表中人际
距离的大小是适 应在不同空间中 人际交往的尺度 衡量标准。
社会距离 (1.3--3.75m)
接近态(1.3— 在社会交往中,同事、朋友、熟人、邻居等之间日常交
2.10m)
谈的距离
正常态
交往不密切的距离,这在旅馆大堂休息处、小型会客室、
(2)依托与安全感
在满足人们自身生活、生产和活动中的使用功能之外,在开阔 的公众空间中,不一定标志着空间的开阔是人们的趋向。相反, 在流动的空间中,人们则往往会寻找有依托的、安全性高的区域。
所谓依托,在室内设计中主要表现为空间的构架支柱、实体或 稳定的壁面。如:人们在商场、娱乐场、候车厅内聚集的区域等。 依托性是人心理的欲求趋向,是安全感存在的基础。
接近态(0— 15cm)
正常态(1545cm)
这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亲密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 距离,具有辐射热的感觉,这是在家庭居室和私密空间里 会出现这样的人际距离
可与对方接触握手
接近态
这是亲近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仍可与对方
(0.45—0.75m) 接触,这是在家庭餐桌上的人际距离
个体距离
领域性在于空间范围,而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1)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为了保护自身的私密性,人在公众空间中总会趋向尽端 区域。所谓尽端,是指空间中人流较少且安全有一定依托的 地方,通常表现为室内靠墙的座位、靠边的区域等。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起工作时 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 这一距离能起到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看到对方 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 不安或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 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3.2.1 心理空间
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 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理空 间。
(1)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
的空间,通常是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 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3.2.2 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1)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私密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换的 时间、方式、程度的需求。它主要以独居、亲密、匿名和保 留四种形式出现。
私密性是人的本能,人们可以在自己的空间中表现自己。 同时,私密性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人际距离,即:人与 人或人与群体之间保持的空间距离(或是信息关系、情感距 离等)。如:个人的居所、银行的取款一米线等都充分的考 虑并运用到人的私密空间概念。
人类学家爱德华.T.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 基础,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 分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名称
间距
表现
亲密距离 (0--45cm)
(2.10—3.75m) 洽谈室等处,会表现出这样的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 (>3.75m)
接近态
主要表现在自然语言的讲课,单相交流的集会、演讲、
(3.75—7.50m) 正规而严肃地接待厅
正常态 (>7.50m)
借助姿势和扩音器的讲演,大型会议室等处,会表现出 这样的人际距离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同时也是交 往空间的大小和 家具设备布置的 依据。
式可概括为:
B=H×M ×E ×L
H-遗传(Heredity) M-成熟(Maturation) L-学习(Learn)
E-环境( Environment)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3.1.3 行为反应(感知响应、反射)
❖ 心理学家将行为的产生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反应 三项因素研究,即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 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人-个体本身,“遗传”、“成熟”、
“学习”等构成行为的基础因素,行为的基本模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趋光心理
趋光心理是人类的本能。人类离不开光,并在光环境中成长。 在黑暗中人类具有选择光明趋向。同样,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 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因此,在室内设计中,不能 忽视光的指向作用。如:在各种紧急出口处,都以设置灯光的形 式为人引导方向。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图3-3 刺激与行为关系示意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图3-4 行为的基本模式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进入新的循环,因为又将有新
的刺激作用于人。故满足人的需要是相对,暂时的。行为和需
要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行为的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1
2Leabharlann Baidu
2
心理现 象与行 为构成
室内环 境中人 的心理 与行为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3.1 心理现象与行为构成
3.1.1 心 理现象
心理学:研 究人的心理现 象的产生、发 展变化规律的 科学。
心理
心理:是人的 感觉、知觉、注意、 记忆、思维、情感、 意志、性格、意识 倾向等心理现象的 总称。心理活动的 组成。参阅图3-1。
人也具有 “领域性”, 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 但与动物不同。因为“ 领域性” 对人已不再具有 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领域性
“领域性”与“个人空间”所不同的是,“领域 性” 并不表现为随着人的活动可移动的特点, 它倾 向于表现为一块个人可以提出某种要求或者得到承认 的“不动产”,“闯入者”将遇到不快。
所谓安全感,是人在社会中的心理需求,如人在办公室的设置 中,常会选择靠近实体墙壁的面来设立办公座位。所以,只有在 满足安全感的前提下,人们在空间生活中才能实现各种行为。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基本模式:
环境
个体
目标
刺 激
作用
需 要
行为
反
作
欲
应
用
望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3.2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 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 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 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 进行设计的基础.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5)捷径效应
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洁 的路线,即使有别的因素的影响也是如此。
观众在典型的矩形穿过式展厅中的行为模式与其步行街中的 行为十分相仿。观众一旦走进展览室,就会停在头几件作品前, 然后逐渐减少停顿的次数直到完成观赏活动。由于运动的经济原 则(少走路),故只有少数人完成全部的观赏活动。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个体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 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 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 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态(75—100厘米),是两人 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 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 等响度。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 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抄近路的行为习性。 出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空内环境时,要充分考 虑这一习性。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能看清对方的活 动。
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的细致部分,为 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 想主要靠身体姿势而不是语言。
1、刺激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 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刺激 与行为的关系,见图3-3。
2、人体
是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基本模式,见图3-4
3、反应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图3-2 刺激分析示意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行为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3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返回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3.1.2 行为构成(行为模式)
❖ 心理学家列文(K.Lewin)认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 行为取决于个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即
BB ff((PPEE))
式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广义)
S
O
R
式中,S-外在、内在的刺激(stimulator)
O-人体(organism)
R-行为反应(reaction)
刺激、人体、反应三项因素间的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刺激是人体的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源于 人体 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
刺激的来源,见图3-2。
领域性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办公室中各自 的位子,住宅门前的一块区域等。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3)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
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
人际距离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背景)
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相异。熟人还是生人,不同身份的人,人 际距离都不一样(熟人和平级人员较近,生人和上下级较远)。
在参观、就餐、工作选择自身位置时,就经常会体现出 尽端趋向。如:餐厅内类似车厢卡座的设立,就是为创造更 多的尽端区域,用以满足人们在公众空间中心理和使用的需 求。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
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Ergonomics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