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合集下载

谢晋电影史该如何讲述

谢晋电影史该如何讲述

谢晋:电影史该如何讲述谢晋,当代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异常激烈的否定之后,肯定谢晋电影的声音渐渐成为主流。

然而,在什么层面上对谢晋电影加以肯定,作为电影史如何讲述谢晋电影的问题,似乎仍然有讨论的必要。

一、“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用于史上是否恰当这一判定是汪晖发表于《电影艺术》1990年第2期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但却作为对谢晋电影的评价出现在电影史中①,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困惑。

既然人们承认谢晋“文革”后的电影具有人道主义追求的明确特征,那么所提及的“政治”、“道德”和谢晋的人道主义表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谢晋电影中是将“道德”与“政治”(或“主流政治话语”)相互置换,抑或是道德成为与某种政治相抗衡的力量?如果是从汪晖原文的意义来使用“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显然属于前者,并且重点是放在“秘密”的揭示上——即最终合于“政治”。

如此一来,人道主义的表达依据便成了问题。

如果说谢晋电影中的“道德”是与那种非人性的政治相抗衡的力量,那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对谢晋电影的历史评价问题,难以逾越的正是“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生成的文化语境。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语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当时知识界的主流思想所左右,并成了中国电影和文化发展到今日的因由之一部分。

艺术是在对历史和社会现实基础上的表达,抑或是虚化历史现实背景、偏重超然现实之外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最终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差异。

同样,对电影的文化评价以何种标准尺度来进行,结论自然也会花样繁多,难免会出现与文本南辕北辙的问题。

余英时写于1988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一文中,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十年间的知识界主流作了这样的描述:“西方文化主流中的民主、自由、人权个性解放等观念再度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心价值。

全面谴责中国文化传统和全面拥抱西方现代文化似乎是当前的思想主调,这是不难理解的。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七):“先知”朱大可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七):“先知”朱大可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七):“先知”朱大可2010-08-18 09:10 | (分类:默认分类)(七):“先知”朱大可朱大可对文化的守望主要分为两个向度,一个是当代文化的价值辨伪,一个是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复苏。

必须指出,朱大可不只是文化界的先知,还是整个当今时代的先知。

他只是借用文化之笔,写下这个时代的判词,描绘这个社会的乱象。

在如今这个“燃烧的迷津”里,在如今这个“聒噪的时代”中,朱大可像先知般“绝世而独立”,挥舞着“话语的闪电”,追述着“逃亡者的档案”,刻录着“守望者的文化月历”,谱写着“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歌颂着“流氓的盛宴”。

他像先知般大胆地宣告了中国“文学的死亡”,孤独地为文化为时代守夜,隐晦地指示未来。

观看他的照片,你也会明显“沐浴”到那先知般的光辉,他如佛般庄严,双眼澄亮似乎看透一切,平静之中又略带哀伤。

八十年代,朱大可就已经是文化界的先锋。

他早年以一篇《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而一举成名惊动天下,此后更是雄文不断闻名海内外,与李泽厚、朱学勤等齐名。

那个时候的朱大可“狂的要死”,在很高规格的学术会上,他可以藐视与会者,自己随性说一通,然后当场退会。

1994年,正值巅峰的朱大可抽身而出远渡澳洲,做访问学者,做华文传媒,还当过一家上市公司网站的资讯总监,但几乎停止了书写。

八年后,“朱大可归来”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许多人预测文坛从此休想太平。

果然,朱大可“不负众望”,唰唰抛出《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和《上海:情欲在尖叫》两把飞刀再次威震“江湖”。

像李寻欢一样,他不在江湖,江湖仍旧有他的传说;而他在江湖,那江湖就是他的江湖。

回归后的朱大可已经不再仅仅是当年凭着朝气才气闯江湖的先锋了,而是俨然成了“取了经”“得了道”的先知。

他的力作《流氓的盛宴》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天地,他领军的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成了中国文化批评的重镇,他的言论、文章被广为转载……“朱大可热”又一次风生水起、波澜壮阔。

朱大可的魅力和杀伤力首先来自其独树一帜锐利而敦厚的语言飞刀。

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

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

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谢晋是中国电影界的传奇人物,他以其独特的政治意识、创新的女性形象塑造以及独特的叙事风格为人称道。

本文将就谢晋电影中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与叙事风格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谢晋的电影作品在政治意识方面十分突出。

由于他在大革命时期成长,他的电影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他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晚春》。

该片以辽阔的大地为背景,通过描述在战争年代生活的妇女们的命运,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谢晋通过对女性生活的真实描绘,揭示了战争年代妇女的艰辛与忍耐,展现了女性的坚毅与勇敢。

谢晋通过电影向观众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政治立场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怀。

谢晋的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也是其独特之处。

谢晋通过他的电影,捕捉到了女性的内在世界,塑造出了一系列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和当时的电影创作不同,他的女性形象普遍追求真实性,将女性置于电影的核心地位。

例如,在《天浴》中,谢晋塑造的女性角色“方若琳”是一个才艺出众的知识分子,她独立而勇敢,不惧世俗的眼光,追求自己的梦想。

谢晋的电影里,女性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独立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中国妇女觉醒的力量和潜能。

除了政治意识和女性形象的塑造,谢晋的电影叙事风格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电影往往以线性叙事、回忆和幻想等多重叙事手法交织,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体验。

例如,在《红高粱》中,谢晋在叙事中巧妙地融入了回忆和幻想的元素,以多线叙事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沉浮。

通过这种手法,谢晋成功地营造出电影独特的氛围和情绪,将观众带入其中,与影片中的角色共同感受他们的命运。

总结起来,谢晋具有很高的政治意识,体现在其电影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批判。

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十分独特,揭示了女性的内在世界和力量。

另外,他的电影叙事风格新颖,以多重叙事的方式让观众沉浸其中,共同感受角色的命运。

论谢晋模式的得与失

论谢晋模式的得与失

论谢晋模式的得与失谢晋是我国第三代伦理影片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导演,被认为传统伦理片最后一位导演。

从1948年任电影《哑妻》助理导演开始到1997年由他执导的历史题材影片《鸦片战争》,50多年的电影生涯形成了谢晋自己独有的一套电影风格,那就是我们所谓的“谢晋模式”。

“谢晋模式”讨论以来关于它的褒贬得失可谓是众说纷纭,看完谢导的经典“文革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我开始反思“谢晋模式”的得与失。

既然是探讨“谢晋模式”的得与失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什么是“谢晋模式”(以“文革三部曲”为例)时代背景模式:无论是爱情还是工作乃至生活都是以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常常是文革时期极左路线时期,四清或者反右斗争等)作为故事的时代背景。

爱情模式:在恶劣悲惨的政治境遇中,主人公遇到了他(她),男女主角同甘苦共患难,由相识到相知最后走向相爱。

爱情结果与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类:主人公没能渡过难关,没能与其爱人团聚。

政策的改变或者主人公的相濡以沫最终得以渡过难关,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情发展模式:先是主人公生活在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紧接着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对主人公形成了迫害,使正义蒙冤。

在主人公被臵于十分悲惨的境地中时,群众的同情和帮助成为主人公生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来源。

最后就是特定时代背景有了截然相反的变化,主人公的沉冤得雪,生活得到改善。

说完了“谢晋模式”,我们再来看看谢晋模式在“文革三部曲”中的体现。

(《牧马人》为例)影片通过男主角许灵均的一系列回忆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是非黑白颠倒的混乱时代,也引出男女主角在那动荡的时代相濡以沫生活的感人故事。

在那动荡的年代中,人民只知道搞“武斗”荒废了生产,以至于连家人都养不活。

从四川逃荒来的李秀芝姑娘在好心牧民郭口扁(pi ǎ)子的介绍下认识了身为“右派”的许灵均。

李秀芝是那么的信任饱受多年苦难的许灵均,丝毫不嫌弃他的政治身份。

善良的姑娘闯进了许灵均内心的世界,品行端正的许灵均也深深地打动了善良的姑娘,他们终于结下了美满的姻缘。

谢晋的电影风格电影评论

谢晋的电影风格电影评论

谢晋的电影风格电影评论第一篇:谢晋的电影风格电影评论谢晋的电影风格: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道德母题.(略)向观众提供了化解社会冲突的奇异的道德神话.谢晋儒学的标志是妇女造型,柔顺,善良,勤劳,坚忍,温良恭俭,三从四德,自我牺牲等诸多品质堆积而成了老式女人的标准图像,它是男权文化的畸形产物,妇女在此只是男人的附庸,她们仅仅被用以发现和证实男人的价值并向男人出示幸福.恋家主义密码借助“爱国主义“而改装而出,厮守古老生活方式的心理惰性,某种对家庭和土地的农民式的眷恋.爱情剧情的模式如下:1、在恶劣悲惨的政治境遇中,主人公遇到了他(她),开始常常只是友谊或者工作关系。

2、两人产生了真挚、强烈、纯真的爱情或友谊。

3、这一感情成为主人公承受政治压迫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4、这一关系受到政治力量的破坏。

5、主人公承受政治、爱情两方面的打击,经历最痛苦、艰难的阶段(这个阶段常常是伴随着上述政治主线进行到第六步的时候与其相呼应)。

6、结果也有两种:(1)主人公没能渡过难关,没能与其爱人团聚。

(2)主人公渡过难关,和其爱人重聚。

叙事模式可以归纳如下:1、主人公生活在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常常是文-革时期极左路线时期,四清或者反右斗争等)。

2、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给主人公形成了迫害,使正义蒙冤。

3、主人公试图摆脱这种压迫。

4、主人公被置于十分悲惨的境地。

5、群众同情和帮助主人公。

6、极左路线对主人公的迫害达到顶点。

7、结局有两种:(1)政治环境不变,主人公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崩溃或死亡。

(2)政治环境改变,主人公获得解放。

在谢晋模式的这类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套对立的价值对立系统。

一套是由影片所呈现的那个年代的政治现实所建立的价值对立系统,另一套对立系统则是从主人公的角度(其实也是从作者的角度)所建立的善恶、压迫与被压迫的对立。

第二篇:电影评论电影评论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完整)【电影学】—2016上海大学电影学真题

(完整)【电影学】—2016上海大学电影学真题

2006年上海大学电影学试题电影理论部分一、填空(20分,每题2分)1、〈影戏话本创作〉的作者是_______;2、〈电影的锣鼓〉的作者是______;3、<谈电影剧本写作的几个问题〉的作者是______;4、<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作者是_______;5、〈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的作者是_______;6、〈电影:一次心理学的研究>的作者是_______;7、罗伯特、艾伦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写的关于电影史的理论著作是_______;8、摄影机自来水笔是______在1948年提出的;9、作者论是导演______在〈电影手册>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10、〈电影是什么?>的作者是______;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1、库里肖夫效应2、三突出3、摄影机眼睛4、类型电影5、场面调度6、上镜头性三、简述:(40分,每题10分)1、女权主义电影批评2、蒙太奇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对世界的贡献3、作者论电影批评4、文化研究批评四、问答:(60分,每题30分)1、简述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及演变情况?2、如何看待华语电影的内涵?你对近来华语电影的发展有何看法?中外电影史部分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1、希区柯克2、〈十字街头〉3、〈公民凯恩〉4、〈罗生门>5、弗拉哈迪6、库里肖夫效应7、明星公司 8、开麦拉是支自来水笔9、电影的锣鼓二、简述:(30分,每题6分)1—为什么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2—简述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风格特点?3-简述第六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美学风格?4-简述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风格?5-”营业主义加点良心"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三、辨析题:(40分,每题8分)1、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政治说教和解释,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2、法国导演戈达尔的<筋疲力尽>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3、巴赞主张电影和现实的关系的”渐近线”理论,是机械主义的反映观念;4、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由于作品长期不能公映,因此在世界电影史上,被称为”地下电影"、5、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是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四、分析题:1、为什么说<小城之春〉是中国传统电影中的精华?2、试结合具体影片分析谢晋模式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和地位2007上海大学电影学电影理论(一)填空(2*10=20分)1、《电影:一次心理学的研究》的作者是—-—2、《谢晋电影十思》的作者—-—-3、劳拉穆维尔写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代表论著是——-—4、陈鲤庭30年代写过的有关电影创作的论著是—————5、张暖忻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二)名词解释1、电影的锣鼓2、电影眼睛派3、谢晋模式(三)简答(6选4)1、爱因汉姆电影理论的内容和特点2、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人物作品和特点3、真实电影的代表人物作品和特点4、电影文化批评的内涵和特点(四)论述1、论述新时期倡导“影戏离婚”的前提背景以及“影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2、论述80年代“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进程与中国电影发展的关系中外电影史一、名词解释1、《公民凯恩》2、《小城之春》3、太阳族电影4、新电影运动5、收视率6、电视电影7、电视真人秀8、吊床效应9、库里肖夫效应 10、印象派电影二、简答1、文化公司代表、作品、产生背景及美学特征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产生背景及美学特征3、香港新浪潮作品、产生背景及美学特征4、电视“戏说剧”的代表作品及美学特征5、电视情景喜剧制作和播出上的特点三、辨析1、明星公司代表人物张石川主张“营业上加一点良心”,而郑正秋主张“唯兴趣是尚”.2、电视连续剧《亮剑》属历史剧。

当下中国电影语境中对“谢晋模式”的思考

当下中国电影语境中对“谢晋模式”的思考

当下中国电影语境中对“谢晋模式”的思考作者:魏敏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18期[摘要]谢晋电影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峰,而八十年代中期关于“谢晋模式”的讨论也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但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电影已经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本文认为应当在当下新的电影语境中重新思考“谢晋模式”,并从谢晋电影中探寻有益因素,促进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

[关键词]谢晋模式伦理情节剧大众电影在中国电影艺术领域,谢晋导演是成绩斐然的大师级人物。

从1954年独立执导故事片《水乡的春天》开始,谢晋导演坚持创作五十余年,共拍摄了30余部电影作品,其中《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影片曾先后十六次在国内外获奖,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也因为独特的导演艺术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确立了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演艺术家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

谢晋导演的电影作品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时刻不忘把镜头对准现实生活,对准时代风云,对准民族命运,呼唤人性、歌颂人性美。

这些构成了谢晋电影最重要的命题,在他新时期的一系列影片,在1986年6月的上海“城市文学、电影讨论会”上,理论批评者朱大可先生引入了“谢晋模式”的论题并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谢晋模式”是“中国文化变革进程中的一个严重不协和音。

”[1]如同抛入中国电影界的一颗石子,这一论题立刻激起了一场众生喧哗、轰轰烈烈的关于“谢晋模式”的大讨论。

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这场论争中批评的声音认为谢晋电影是模式化、道德化、商业化、好莱坞化的,认为谢晋电影表现了大众性、商业性或者生存智慧,例如朱大可就在声讨谢晋的檄文《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中指出:“以电影本体的眼光去审视谢晋模式,那么它将完全符合所谓‘常规电影’的下列指标:既可赚钱,又能满足观众的各种道德匮缺和生命欲望,‘雅俗共赏’,皆大快活。

”[2]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这些对于谢晋电影的批评是非常激烈的,但是换作今天的电影语境,我们会发现批评的语义已经变得模糊。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一、“作者论”的发展演变1948年3月30日,法国电影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第144期发表了题为《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的论文,为“作者论”开辟了道路。

该文提出:“剧作家不复存在,因为在这种电影中,剧本作者和导演的区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电影作者用他的摄影机写作,犹如文学家用他的笔写作。

”换言之,摄影机笔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书写,可以表现人的思想、心理情绪等等,电影导演不再是仅仅机械模仿和搬演小说或电影剧本情节的摄影者,而是具有自身独特创造性的艺术家,他可以自己写剧本,全面控制电影拍摄的一切情况。

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上,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在公开抨击法国20世纪50年代华丽虚假、千篇一律的文学改编和历史古装剧,主张重新审视电影评价问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作者政策”。

特吕弗批评法国著名编剧让·奥朗什和皮埃尔·博斯特在编写电影剧本时,“轻视和低估电影的作用”,用“文学的行话”去处理剧本。

“按照他们的想法,任何故事都要包括甲乙丙丁各色人物。

在这种程式内部,一切都是按照仅仅涉及已知人物的已知标准编排就绪的”,“这种追求真实性的学派就在企图把握真实性的同时破坏了真实性,这种学派更关注把人们关入一个受成规、文字游戏和定理制约的封闭世界中,而不是让人物如实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以至于“法国每年摄制一百多部影片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故事里总有一个受害者,一般就是妻子有外遇的丈夫”,故事情节雷同、对白相似。

为此,特吕弗提出“作者政策”,即用原创性导演来替代传统剧作家支配电影的状态。

他认为,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

一个导演如果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坚持表现某种一贯的题材和风格特征,就可以被称为是自己影片的“作者”,这些影片则可称为“作者电影”。

在特吕弗的影响下,《电影手册》展开了关于在好莱坞片厂制度夹缝中生存的美国电影导演可否称为“作者”的争论。

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

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

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导语:中国电影史上有无数杰出的电影大师,其中一个备受赞誉的大师是谢晋。

谢晋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后一个大师,他对电影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浓厚的政治意识、生动的女性形象以及独特的叙事风格。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以揭示谢晋电影的独特魅力。

一、政治意识谢晋的电影作品中浸透着浓厚的政治意识。

这并不奇怪,因为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中国的政治高潮。

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揭示社会现实的弊端和矛盾,并以此来进行政治批判。

例如在电影《晚春小品》中,他关注了农民工的权益问题,揭示了城乡差距和阶级矛盾。

这部电影以正义的视角展现了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让人们对社会不公感到震撼。

此外,谢晋还在电影中深入探讨了文化大革命和留下的创伤,以及中国人民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痛苦和煎熬。

二、女性形象谢晋的电影还以生动的女性形象著称。

他以独特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

他的女性角色不仅饱含人性的复杂性,而且经历着社会变革的折磨和磨砺。

在电影《红粉》中,他描述了一个女子由纯真到伤痛再到奋斗的过程,让观众触动和思考。

另外,谢晋还创造了一系列的女性角色,如《爱在阳光下》中的乔小云、《晚春小品》中的小谢等等。

这些角色代表了不同阶层和社会背景的女性,展现了她们的意志和生活态度。

谢晋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探索了性别和社会的关系,呼吁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

三、叙事风格谢晋的电影在叙事风格方面独具特色。

他往往采用年代跨度较长的叙事方式,通过跨越时空的叙述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蜕变。

在电影《黄土地》中,谢晋以一个农村家庭为主线,通过三代人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艰辛和顽强生命力。

他的叙事手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此外,谢晋还以纪实的手法呈现现实生活,以真实的镜头记录人们的生活状况。

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评析

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评析

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评析【摘要】谢晋是一位备受称赞的导演,他的电影艺术风格独具特色。

在人物刻画方面,他展现了细腻的刻画能力,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

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而在历史背景的渲染和美术设计方面,谢晋展现了对细节的把握能力,使影片更加生动。

特别是在镜头语言上,他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独特的手法,为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谢晋导演,电影艺术风格,人物刻画,情感,历史背景,美术设计,镜头语言,独具特色,细腻,真挚,动人,经典角色,细节把握能力,独特运用,增色。

1. 引言1.1 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评析谢晋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其电影艺术风格备受瞩目。

他独特的导演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常常让观众深受感动。

在他执导的影片中,人物形象生动细腻,情感真挚动人,历史背景渲染细致入微,美术设计精致丰富,镜头语言独特深刻。

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谢晋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让观众对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认同。

历史背景的渲染和美术设计的精致展现了导演对细节的把握能力,为影片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观赏性。

而谢晋导演在镜头语言的独特运用上更是独树一帜,用镜头语言诉说故事,表达情感,为其电影增色不少。

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独具特色,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

2. 正文2.1 人物刻画细腻谢晋导演在其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细腻。

通过对人物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他成功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不再单纯是一种符号或象征,而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在世界。

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谢晋导演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感受和矛盾情绪。

他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灵成长过程,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在他的作品中,每个角色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和生命轨迹,让人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朱大可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朱大可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朱大可: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从《啊,摇篮》的女主人公由悍妇向慈母转变的那个瞬间开始,经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的反复经营,某种我称之为谢晋模式的东西便进入中国电影史,成为最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谢晋模式中包含着各种表层和深部的文化密码,它们服从着某些共同的结构、功能和特性。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它的情感扩张主义:道德激情以影片主人公为中心机智而巧妙地向四周震荡、激励出观众席间人们的无数热泪,观众被抛向任人摆布的位置,并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艺术家的传统伦理概念。

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将惊讶地发现,这种以煽情性为最高目标的陈旧美学意识,同中世纪的宗教传播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对目前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主体独立意识、现代反思性人格和科学理性主义的一次含蓄否定,但正是这种催泪技巧为票房赚取了大量货币。

正如一切俗文化的既定模式那样,谢晋的道德情感密码又总是按规定程序编排,从中可分离出“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道德母体,无论《传奇》、《牧马人》和《花环》,总有一些好人(罗群、许灵均、靳开来)不幸误入冤界、人的尊严被肆意剥夺,接着便有天使般温存善良的女子翩然降临(冯晴岚、李秀芝),慰抚其痛楚孤寂的灵魂,这一切便感化了自私自利者(赵蒙生母子)、一直软弱者(宋薇)和出卖朋友者,继而又感化了观众。

上述冥冥道德力量有力保证了一个善必胜恶结局的出现:罗群官复原职,而吴遥被遣送至党校学习;许灵均当上了教师,且有天方夜谭式的美国财宝向他发出迷人的召唤;靳开来稍有例外,但在雷震的“天理难容”式的怒吼中,还是敷设了善必胜恶的明亮线索。

于是谢晋便向观众提供了化解社会冲突的奇异的道德神话。

只要稍加思考便可发现,谢晋的道德神话同好莱坞有某种亲缘关系。

那类灰姑娘故事曾经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要模式之一,它恪守从“好人蒙冤”(辛德瑞拉遭继母虐待),“价值发现”(王子一见倾心)、“道德感化”(继母回心转意)到“善必胜恶”(终成眷属、成为皇后)的深部结构。

朱大可

朱大可

朱大可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当时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其范围包括文化哲学、历史文化和大众文化等。

前卫的思想、对社会弊端的理性批评、独特的话语方式,以及守望文化现状的理性和执著,使其在中国文化界产生广泛影响。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著作∙ 3 个人经历∙ 4 相关言论朱大可朱大可(1957~),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

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

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悉尼科技大学博士。

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朱大可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其代表性著作:《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逃亡者档案》、《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大型文化年鉴,目前已经三卷)等。

前卫的思想、对社会弊端的激烈批评、独特的话语方式,以及守望文化现状的理性和执著,使其在中国文化界产生广泛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和批评家之一。

2006年9月号的《凤凰生活》杂志,推出“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中国文化守望者”朱大可入选,与李敖、余秋雨、王小慧、程抱一等人一起,成为“思想的力量”的代表。

朱大可代表性著作包括:《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大型文化年鉴)、《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等。

《记忆的红皮书》1《记忆的红皮书》朱大可的话语,被许多人称作“朱语”,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交织的隐喻式书写,多年来受到许多青年读者的喜爱和模仿。

本书是作者20多年来诗歌、散文、随笔和小说的大部分精华的集成,其中一些篇章堪称现代汉语的杰作。

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邃见解,被编织在绚丽而坚硬的语体里,形成独特的叙事一阐释风格。

93年 电影考试

93年 电影考试

1. 93年一、填空1、电影第一符号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模式;电影第二符号学以精神分析学为模式。

2、“摄影机自来水笔”是由法国电影家阿斯特里克在1948 年提出。

3、“作者论”产生是50年代法国当时《电影手册》编委特吕弗写一篇论文《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提出作者标准和条件。

二、选择1、《新拉奥孔:艺术的组成部分和有声电影》作者是爱因汉姆。

2、《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写于1916年,作者是雨果·明斯特贝格。

3、《圣女贞德的受难》的导演是卡尔·德莱叶。

4、《神女》摄于1934年。

5、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拍摄的《风云儿女》的主题曲。

6、法国印象派作品《车轮》导演是阿蓓尔·冈斯。

7、意大利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摄于1945 年。

8、《广岛之恋》导演是阿仑·雷乃。

9、《电影的本性》作者是克拉考尔。

10、《武训传》导演是孙瑜。

三、名词解释1、能指2、左岸派3、库里肖夫效应4、声画对位原是音乐术语,音乐作品中若干相对独立旋律声部结合为和谐的整体。

这个概念是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于1928年在《有声电影的未来》文章中首次提出。

指声音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个有其内在的节奏,独立发展。

他们分头并进,从不同方面说出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

五、简答1、试举4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代表作一两部,说出其美学特点。

2、新时期,电影理论有何重要建树?给予概括的说明。

94年一、填空1、电影符号学是以索绪尔的语言体系建立的。

现代电影符号学的创始者是麦茨。

二、名词解释1、画外空间摄影机镜头内未表现的内容,从镜头内表现镜头外,包括声音。

(看不到的部分)三、简答1、论述细节在艺术作品中的功能是什么?举一部影片为例加以说明。

2、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两种视听艺术异同点是什么?3、举一部电影作品为例,说明电影叙事性和造型性之间的关系。

朱大可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朱大可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朱大可: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从《啊,摇篮》的女主人公由悍妇向慈母转变的那个瞬间开始,经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的反复经营,某种我称之为谢晋模式的东西便进入中国电影史,成为最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谢晋模式中包含着各种表层和深部的文化密码,它们服从着某些共同的结构、功能和特性。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它的情感扩张主义:道德激情以影片主人公为中心机智而巧妙地向四周震荡、激励出观众席间人们的无数热泪,观众被抛向任人摆布的位置,并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艺术家的传统伦理概念。

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将惊讶地发现,这种以煽情性为最高目标的陈旧美学意识,同中世纪的宗教传播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对目前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主体独立意识、现代反思性人格和科学理性主义的一次含蓄否定,但正是这种催泪技巧为票房赚取了大量货币。

正如一切俗文化的既定模式那样,谢晋的道德情感密码又总是按规定程序编排,从中可分离出“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道德母体,无论《传奇》、《牧马人》和《花环》,总有一些好人(罗群、许灵均、靳开来)不幸误入冤界、人的尊严被肆意剥夺,接着便有天使般温存善良的女子翩然降临(冯晴岚、李秀芝),慰抚其痛楚孤寂的灵魂,这一切便感化了自私自利者(赵蒙生母子)、一直软弱者(宋薇)和出卖朋友者,继而又感化了观众。

上述冥冥道德力量有力保证了一个善必胜恶结局的出现:罗群官复原职,而吴遥被遣送至党校学习;许灵均当上了教师,且有天方夜谭式的美国财宝向他发出迷人的召唤;靳开来稍有例外,但在雷震的“天理难容”式的怒吼中,还是敷设了善必胜恶的明亮线索。

于是谢晋便向观众提供了化解社会冲突的奇异的道德神话。

只要稍加思考便可发现,谢晋的道德神话同好莱坞有某种亲缘关系。

那类灰姑娘故事曾经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要模式之一,它恪守从“好人蒙冤”(辛德瑞拉遭继母虐待),“价值发现”(王子一见倾心)、“道德感化”(继母回心转意)到“善必胜恶”(终成眷属、成为皇后)的深部结构。

众说谢晋相关资料

众说谢晋相关资料

众说谢晋众说谢晋谢晋,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争议的名字。

他的作品独具特色,引发了众多观点和评价。

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影视作品,谢晋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剧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众说纷纭,究竟谢晋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众矢之的呢?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探讨众说谢晋的问题。

谢晋,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其作品的精神内核牵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他的小说常常以生活为蓝本,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他们复杂而真实的情感。

在谢晋的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思想丰富多样。

他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给人以深思。

然而,众说谢晋的观点不止于此。

有人认为,谢晋的作品缺乏主线,情节紊乱,读起来令人头疼。

这种观点认为,谢晋的作品过于琐碎,而且过分强调了个人情感,缺乏整体的叙事结构。

他的故事情节并不流畅,读者很难沉浸其中,无法体会到真正的艺术魅力。

此外,谢晋在影视创作方面的争议也不可忽视。

他的影视作品经常被指责为煽情、俗套,缺乏真实感。

有人认为,谢晋过分追求观众情感共鸣,不论是主题还是表达方式都过于平庸。

这种观点就认为,谢晋的作品往往把观众当作被情感操控的对象,缺乏对于艺术的尊重和倾听。

然而,对于众说谢晋的争议,我们需要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观察。

谢晋的作品虽然有缺点,但也有不可忽视的优点。

他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刻画,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他不回避人性的丑陋和阴暗面,用扎实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真实内在影视创作方面,谢晋的作品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意义。

谢晋通过影视作品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真实的伤害,这种拷问和反思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作品激发了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进而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众说谢晋的分析仍然存在多种观点和评价。

他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却也有一些缺陷。

在评价谢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充分认识到他的优点和不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谢晋的作品,并从中汲取文学艺术的力量谢晋作品的煽情与俗套,确实是一些观众和评论家对他的诟病之处。

【电影学】上大电影学历年真题(01~15)

【电影学】上大电影学历年真题(01~15)

2015※※电影理论与电影史※※一,填空题(每个2分,总共10个。

基本是关于电影理论的)二,名解(十选八)1,《小城之春》,2,香港新浪潮电影3,《武训传》,4,新兴电影运动5,《公民凯恩》,6,上镜头性7,库里肖夫效应,8,明星制9,软性电影10,三,简答(四选三)1,第五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作2,解释昆仑影业公司,并列举代表作品3,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4,场面调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四,(二选一,300字以上)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艺术风格,主要观点2,十七年电影,任选一个导演,分析他的作品五,论述(40分)以下电影任选一部任选角度分析,500字以上建国大业,1942,泰囧,黄金时代,小时代,归来,中国合伙人※※电影产业与电影文化※※一,名解(每个五分,总共50分)1,海斯法典,2,合拍片3,完片保险,4,明星制5,合一影业,6,忠武路系统7,弹幕电影,8,台湾健康写实主义9,功夫片,10,电影分级制二,简答1,作为文艺片的《白日焰火》,但是票房三周破亿,实属少有,有人说是文艺片的春天来了。

请分析一下《白》的营销策略2,归纳当下华语片市场中青春片的类型三,论述(每个35分)1,对未来只存在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和没有互联网基因的电影的认识。

2,海报引进分账大片20年对我国市场和产业的影响。

2014※※电影理论※※一、名词解释:(50分)1、新好莱坞电影2、B级片3、迷影文化4、香港新浪潮5、黑泽明6、<论谢晋模式的缺陷>7、第五代导演8、<电影手册>9、景深镜头10、二、简答:(40分)1、简述2、金基德的美学特征3、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4、美国西部片的类型元素三、论述(60分)1、中国青年粉丝文化与当前国产电影创作生产的关系。

2、结合影片分析侯孝贤的美学特征,及对当代华语电影的影响。

※※中外电影史※※一、名词解释:(40分)1、本杰明•布拉斯基2、庄子试妻3、格里菲斯4、罗曼•波兰斯基5、杜甫仁科6、赛尔乔•莱翁内7、左岸派8、<红色沙漠>9、但杜宇10、安哲罗普洛斯二、简述(30分)1、巴赞的"木乃伊情节"2、安东尼奥尼的情感三部曲(其实就是蚀三部曲,我当时想不起来了,居然写错了!)3、为什么说山田洋次是平民导演?三、简答(30)1、诗电影的代表人物、作品及观点。

海派主流电影叙事:通俗剧的命名及其通约性

海派主流电影叙事:通俗剧的命名及其通约性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1930 —》中,将上海的叙事空间放置于都市语境下讨论,明确电影院是现代都市崛起的一种文化景观,而它又与上海电影之间相伴相生。

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电影中更加凸显都市现代城市景观,如电物质现代性的呈现,如唱片机、欧式家具、现代的都市欲望,如舞场、交际花等。

这些景观在创作者的影像中呈现与批判并置,作为一,充斥着白话/通俗现代性体验。

新中国成立后,海派电影中的都市现代性,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话语体系而发生变化,并将现代性的体验和价值体系成功的植入革命的现代性体验新中国的工业化生产、商业体系的形态、社会主义现代化景观等在“十七年”初期的电影中以类型片的形态呈现出来。

这里选取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城”的叙事空间的影片: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羊城暗哨》,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广州为叙事空间,虽说广州是冷战时期谍战的桥头堡,但是影片通过侦查员的流动却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现代的、社会主义的广州。

人来车往的海珠桥、越秀山、永汉路骑楼和百年老字号茶楼惠如楼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广州建筑,在明亮色调映衬下,感受着社会主义现代生活的体验。

同时,影片也以工厂、烟囱、轮船及汽笛声等细节穿插加入到全球电影的冷战叙事之中,成为中国的“冷,也充分说明了国家意志的宣传与教化。

电说的是某北方重型工业城市空间,以汽车驶过山间进入城市作为开始,汽车在此不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象征,司机群体作为与现代交通工具最密切的群体,他们与社会主义新生代—国昂扬的建设精神,也共同扮演着维护新中国社会安全的重任。

陈波儿曾思考:“记得二中全会后,我们曾经立刻想到反映城市工业生产建设,并联系到反特斗争。

但工厂生产中所发生的事很多,我们要表现哪一个问题呢?千头万绪实在有所困难。

特”类型片的生产,创造性地回答了陈波儿的疑问,它对传统通俗叙事的“现代化”改造,也呈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感官反应场”命现代性”的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大可: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从《啊,摇篮》的女主人公由悍妇向慈母转变的那个瞬间开始,经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的反复经营,某种我称之为谢晋模式的东西便进入中国电影史,成为最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谢晋模式中包含着各种表层和深部的文化密码,它们服从着某些共同的结构、功能和特性。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它的情感扩张主义:道德激情以影片主人公为中心机智而巧妙地向四周震荡、激励出观众席间人们的无数热泪,观众被抛向任人摆布的位置,并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艺术家的传统伦理概念。

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将惊讶地发现,这种以煽情性为最高目标的陈旧美学意识,同中世纪的宗教传播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对目前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主体独立意识、现代反思性人格和科学理性主义的一次含蓄否定,但正是这种催泪技巧为票房赚取了大量货币。

正如一切俗文化的既定模式那样,谢晋的道德情感密码又总是按规定程序编排,从中可分离出“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道德母体,无论《传奇》、《牧马人》和《花环》,总有一些好人(罗群、许灵均、靳开来)不幸误入冤界、人的尊严被肆意剥夺,接着便有天使般温存善良的女子翩然降临(冯晴岚、李秀芝),慰抚其痛楚孤寂的灵魂,这一切便感化了自私自利者(赵蒙生母子)、一直软弱者(宋薇)和出卖朋友者,继而又感化了观众。

上述冥冥道德力量有力保证了一个善必胜恶结局的出现:罗群官复原职,而吴遥被遣送至党校学习;许灵均当上了教师,且有天方夜谭式的美国财宝向他发出迷人的召唤;靳开来稍有例外,但在雷震的“天理难容”式的怒吼中,还是敷设了善必胜恶的明亮线索。

于是谢晋便向观众提供了化解社会冲突的奇异的道德神话。

只要稍加思考便可发现,谢晋的道德神话同好莱坞有某种亲缘关系。

那类灰姑娘故事曾经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要模式之一,它恪守从“好人蒙冤”(辛德瑞拉遭继母虐待),“价值发现”(王子一见倾心)、“道德感化”(继母回心转意)到“善必胜恶”(终成眷属、成为皇后)的深部结构。

好莱坞大量经典作品,如《魂断蓝桥》、《音乐之声》,皆系此种结构的美妙演绎。

上述好莱坞文化无疑对中国电影、尤其是上海电影集团有重大影响,它以文化殖民主义的姿态训练了大批导演,使之养成了一种标准的好莱坞式的审美眼光和习惯,但只是由于谢晋的出众才华,好莱坞之梦才在中国获得圆满的再现。

也正由于此,谢晋模式被无法抹擦地烙上了俗电影的印记。

问题还不在于谢晋模式的商业性质,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情形是,谢晋所一味迎合的趣味,与所谓现代意识毫无干系,而仅仅是某种被人们称之为“国民性”的传统文化心态,它们成了谢晋模式的种族基础,当这种心态无限膨胀并成为谢晋模式的坚硬内核时,某种经过改造了的电影儒学便悄然出世。

谢晋儒学的标志是妇女造型,柔顺、善良、勤劳、坚忍、温良恭俭、三从四德、自我牺牲等诸多品质堆积成了老式女人的标准图像,它是男权文化的畸形产物。

妇女在此只是男人的附庸,她们仅仅被用以发现和证实男人的价值并向男人出示幸福。

那些风味土屋、简陋茅舍和柴门小院,无言地表达了对农业(游牧)社区男耕女织的生活样式的执拗神往。

中世纪式的小康之家现在是人伦幸福的最高形态,反之,家庭毁灭(如罗群、韩玉秀、杨改花)则是悲剧的巅顶;按相同的逻辑,对吴遥之流的最大惩处,便是让宋薇愤然出走,使之永远丧失家庭。

上述恋家主义密码有时会借助“爱国主义”而改妆而出:许灵均拒绝出国继承财产这一行为,除了使国家丧失赚取大宗外汇的机会之外,只能表明某种厮守古老生活方式的心理惰性、某种对家庭和土地的农民式的眷恋。

自然,加入仅仅以电影本体的眼光去审视谢晋模式,那么它将完全符合所谓“常规电影”的下列指标:既可赚钱,又能满足观众的各种道德匮缺和生命欲望,“雅俗共赏”、皆大快活。

但当我们突破电影的视界、以文化的观点在更大空间里对其加以考察时,便发现它现在是中国文化变革进程中的一个严重的不谐和音、一次从“五四”精神的轰轰烈烈的大步后撤,于是,对谢晋模式进行密码破译、重新估价和扬弃性超越,就成为某种紧迫的历史要求。

“谢晋电影模式”大争鸣——关于八十年代文化复苏浪潮的黑色记忆有关“谢晋电影模式”的争鸣,是我个人生命中的一次危机体验,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特标记。

作为文学研究者,我不可思议地卷入了另一个陌生领域,并且在那里掀起波澜,这是不合常理的现象。

此后我再没有回到那个领域,更未公开讨论过那个事件,因为它只能带给我黑色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三代与第四代导演扮演了中国电影主流的角色,而上海电影则支撑着中国电影业的半壁江山。

杨延晋(《小街》)和吴怡弓(《巴山夜雨》、《城南旧事》)是第四代电影的杰出代表,而第三代著名导演谢晋,此时的事业,正是如日中天,达到了他本人的巅峰状态。

他开辟的所谓“政治电影”,成了许多中国研究者和某些西方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与此同时,第五代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在各大制片厂刚刚完成“实习期”,正在跃跃欲试,企图以先锋电影的姿态,跻身于新电影和新文化的建构事业。

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却是第三、四代导演和旧电影美学原则的巨大墙垣。

上海的沪西工人文化宫,位于普陀区的中心地带,是当时上海“群众影评”的重镇。

西宫影评组组长楼为华,一个极富组织能力的工人活动家,现任北京嘉华筑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该影评组跟华东师大学生影评协会联手,假手本城青年文学批评家的力量,举办各种电影讲座和艺术研讨活动,吸引大批工人影评积极分子出席。

我和李吉力都是当时西宫的常客,在那里频繁出没,为他们输送思想粮草。

就在西宫的讲座上,李吉力首次提出“谢晋电影时代应该结束”的口号,赢得工人影评员的热烈掌声。

以工人为实体的前卫电影评论运动,秉承“文革”期间上海工人影评的组织形式,却又嫁接了高校知识分子的前卫思想,这种奇特的组合,令上海的“群众影评”呈现出生气勃勃的面貌。

西宫影评的这种特殊地位,引发了一个奇怪的后果,那就是第五代导演的新片,通常都要拿到这里来试映,以接受上海工人影评圈的检阅。

我记得当时前来试映的,就有陈凯歌的《孩子王》和张艺谋的《红高粱》,第四代导演、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也把他的《老井》带来放映,听取工人影评员的意见。

整个沪西工人文化宫,弥漫着自由热烈的艺术气息。

无独有偶的是,1986年,在前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元化先生的策划下,上海举办了城市文化战略研讨会。

这是76年以来上海最开放的时刻,显示其引领中国文化复兴的博大雄心。

应邀出席的有京沪两地的作家、学者,以及夏衍、石西民、杨西光等文化官员,共达三百多人,据说还拟定了《关于制定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草案)。

19年以后,当年的中宣部部长朱厚泽先生,曾经向我解释当时文化开放的原因。

他指出:“这是胡耀邦的战略思想,没有他,就不可能有当时的文化开放的良性局面。

”1986年5月,作为上海城市战略研讨会的一部分,由上海作协、上海影协、上海电影总公司联合举办的“城市人生态和心态——城市文学、城市电影研讨会”,在复兴西路上影剧场召开,我作为青年文学评论家,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首次提出“石库门文化”的概念,试图对上海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语义进行界定。

我还在发言中对谢晋电影模式提出非议,认为它所塑造的忍辱负重的女性形象,代表着农业时代的道德—美学趣味,无法与都市文明及其现代性接轨。

我记得,当时许多上海作家如王安忆、程乃珊,评论家如李子云、周介人、吴亮和程德培等,都出席了这场研讨。

上海《文汇报》文艺部主任徐春发,当时就在城市战略研讨会的现场,听过我的发言之后,决定组织有关谢晋电影的讨论,打电话到我任教的上海财经学院,辗转查到我的住址和传呼电话号码,约我把会上陈述的观点,写成一篇2000~3000字的文章。

我在电话里答应了徐,并在几天后把文稿寄给了他,原名是《告别谢晋电影模式》,后被编辑改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我在短文中指出,谢晋电影具有确定“模式”,恪守从“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到“善必胜恶”的结构。

无论是《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高山下的花环》,总有一些好人不幸地蒙受冤屈,接着便有天使般温柔善良的女子翩然降临,感化了自私自利者、意志软弱者和出卖朋友者。

谢晋向观众提供的这种“化解社会冲突的奇异的道德神经”,体现了一种“以煽情性为最高目标的陈旧美学意识”。

我还认为,“谢晋电影宣扬陈旧的道德观,与现代意识格格不入,是中国文化变革进程中的一个严重的不谐和音”。

寄出短文之后,我便前往大连出席一个有关当代文学的研讨会,把这件事抛诸脑后,因为在我看来,它顶多是一次小规模的学术对话而已。

但徐春发却对此保持着必要的职业敏感,为慎重起见,在收到我的稿子之后,徐春发另约了一篇反驳文章——江俊绪的《谢晋电影属于时代和观众》,甚至违反编排逻辑,把反驳文章放在上面,而把我的主文放在下面,看起来颇有点供人批判的“反面教材”的味道,以期达到“平衡”效果。

但这种小心翼翼的版面安排,还是引发了意想不到的激烈反应。

7月8日文章见报的当天,上影火速组织人马通宵达旦地开会,商议和部署政治反击,策划对我展开全面围剿,将正常的文化争鸣,变成一场文革式的政治大批判。

在会上,上影厂和电影局要求它的评论班子详细分工,针对我文章里的各种观点,分头撰稿批判,同时利用行政关系,对《文汇报》施加政治压力。

就在上影策划政治反击的同时,文汇报的学术争鸣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李吉力随后也在该报发表文章,把他在西宫提出的观点细化,进一步提出“谢晋时代应该结束”的观点,文章指出,“谢晋模式”是“中国电影的一种悲剧性现象”,应该对这一“封闭的稳态模式”予以“击破和超越”。

《文汇报》能够开辟版面,容纳非主流声音,实属难能可贵。

尽管文艺部主任徐春发最终为此丢了乌纱帽,但文汇报却因此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上影布置的围剿文章,开始在全国媒体上大批出现。

但与此同时,我的文章也被全国数百家报刊杂志报导、转载和评论。

在研讨会之后不久,我又在陕西南路上海戏曲学校剧场,做了有关中国电影的专题演讲,到场的社会听众多达一千余人,场面壮观,而听众的文化激情,更是令我感到非常惊讶。

这样的社会讲座,好像还有几场,但具体的演讲者我已经忘了。

它标志着80年代上海文化发展的罕见高潮,但它随后就被保守力量所吞没,迅速消失在岁月变迁的河流里。

在谢晋模式讨论中,上影集团扮演了过度自我保护的角色,甚至有人对我放出狠话,声称“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上影内部与我有点“瓜葛”的人士,见我有如见了瘟神,唯恐避之不及。

好在我当时在大学里教书,行政上跟上影毫无关系,他们的棍子暂时够不上我,但我的几个朋友,却因此受到了株连,相继丢了自己的铁饭碗。

“文革”式的政治手段,在“文革”结束十年以后,仍然发挥着令人胆寒的功效。

上海电影局下属杂志《电影新作》的编辑Y,华东师大80级毕业生,仅仅因为是我的同学,无法承受压力,被迫出走日本,时过境迁后才悄然返回祖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