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课标分析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

让学生亲身经历类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理解,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普通规律。

厘米是最基本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学会测量物体长度、尝试估测物体长度的基础。

课程实施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匡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

一、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味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经历用身体的一部份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味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让学生经历“用拃量胳膊长”的测量活动,亲眼见证“同样用拃量,而且量的都是同样胳膊的长,量得的结果确实有可能不一样”,从而引起认知冲突。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量、交流分享,感受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体味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经历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味并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课程实施中,在学生充分体味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后,引入测量工具刻度尺,引导学生结合刻度尺,通过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数学活动,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1.借助实际大小的尺子和实物,通过观察、比画、比较等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例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小棒及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匡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演示,让学生了解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体味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

3.通过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长度单位表象。

丰富的测量活动,让学生经历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感受了用刻度尺量化结果的一致性,体味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猜谜语:一棵大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每个手指的名称知道吗?介绍“一拃”猜谜语手介绍手指名称比划一拃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教师活动: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问题1、阿福穿上新衣会不会很高兴呢?问题2、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活动:听故事,思考问题。

师傅量的师傅做,徒弟做衣服徒弟量设计意图: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师活动2:看来我们在度量长度时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长度单位”(板书)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教师活动: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取下学具。

让学生观察、感知1厘米的长度学生活动:1人拿1个1厘米的学具轻轻放到桌上观察、感知,很短学生活动:用1厘米测量橡皮长边设计意图:学生测量寻找含有1厘米的物体。

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

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后测量结果统一。

学生活动:估计纸条的长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学生活动:测量纸条长度设计意图:体验尺的生成学生活动:观察尺子,找找尺子上都有什么?找1厘米,找几厘米设计意图:认识尺子三、课堂练习学生活动:先估计再用尺子测量小棒长度学生活动:测量线段设计意图:由测实物过渡到测图形学生活动:断尺怎么用。

四、课堂小结:教师活动:介绍古代测量方法,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测量一拃、一庹、一步的长。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体会统一度量标准的探究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知道较小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一、谈话、歌曲导入1、师:“孩子们,平时你们都有什么爱好?”(生自由回答,并做出所选项目评价)“有喜欢听歌的吗?老师这儿有一首歌,你想听吗?”(生答)“听可以,不过听完你要告诉我歌曲里唱的都有谁?”2、师:“蛐蛐和蝈蝈是一对很好的好朋友,蝈蝈家住在桥这边,蛐蛐家住在桥那边,他们每天都在一起玩,可是有一天不知怎么桥断了,他们再也不能到一起玩儿了,这可怎么办呀?”(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帮忙修补断桥)3、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这样一幅图,请你们同桌两人一起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工具来量一量看一看断了的这段桥究竟有多长?”(同学之间共同操作,测量断桥)4、请同学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咦...奇怪了,为什么同样长的一个断桥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同呢?”(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

为什么同样一个断桥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来量)。

二、认识测量工具——直尺、学习厘米1、师:“请拿出学习袋中的直尺,仔细观察自己手中的直尺,你发现直尺上都有什么?”(学生自由说)2、一起通过PPT上放大的尺子进行观察认识直尺(1)数字:齐读,师:“0在这里表示什么?”(开始、起点)(2)字母:英文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引出课题《认识厘米》)(3)刻度线:有长、有短,刻度线对着数学几就是刻度几。

小学数学_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具准备:课件、直尺、1厘米小棒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新课首先,在教授新课前,我会出示一组动画短片——《阿福的新衣》,动画短片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热情。

从动画短片中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厘米的认识。

2.讲授新课出示直尺,学生观察直尺,通过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

尺子上有“数字”,尺子上有“小线”,根据学生的发现,总结出直尺的特征,这些长短不同的小线叫做刻度线。

在最长的刻度线旁边都标有数字。

这样的刻度线有它们自己的名字,如:0旁边的叫0刻度线;1旁边的叫1刻度线,2旁边的叫2刻度线……,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还有字母cm。

(边说边演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所用的长度单位是“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见到“cm”就等于见到厘米。

认识直尺之后,教授学生认识1厘米,两个大格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让学生感受1厘米的长短。

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

教授学生测量物体的具体方法,在测量物体时,要把尺子放正,从有刻度的地方开始量,我们一般从0刻度线开始。

测量物体时,要先把物体放平,最左端要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3.练习巩固出示练习题,学生对掌握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4.总结收获通过本节课学习,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去测量。

学情分析一年级三班共有54名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学校生活,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全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课标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下列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味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

)(体现在:在尺子上用两指间找出1厘米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

)(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思量;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示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示学生思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小学数学_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师:同学们喜欢玩吗?(课件展示)玩儿可是一件好事儿,因为有意义的玩可以开发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变的越来越聪明。

生:回答师:今天我们就尝试着让玩儿变的更有意义。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教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比一比,用你手中的二号图形作为测量标准量一量三号图形,看谁量得又快又对。

投影展示结果师:观察着3种结果,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3种结果?学生回答:二号图形的长度不一样。

二、探究新知1、认识尺子。

师:二号图形的长度不同,那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结果相同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办法。

师:我们要用相同的图形来测量,同学们真聪明!在数学上这叫统一测量标准。

同学们手中的一号图形是完全相同的。

现在我们就用一号图形作为测量的标准,来量一量三号图形的长度。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的结果是多少?学生汇报,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师:这个三号图形到底是11个一号图形?还是12个一号图形呢?……老师在这里先保密,因为老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找出正确的答案。

师:三号图形的样子有点想什么?(学生回答:直尺)师:同学们可真厉害,在不知不觉中就制作出了一把简易的直尺。

这个直尺还能自由弯曲。

师:拿出你的直尺,仔细观察一下,直尺上面有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学生汇报师总结:直尺上的这些数字叫刻度;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有的同学还发现在“0”的边上有2个字母“cm”,他们读作“厘米”,跟老师一起读“厘米”,也有的直尺上写着“厘米”。

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

小学数学_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教学分析】“厘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确立教为学服务的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小棒、尺子、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尺、课件、学具盒、表格(估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观察信息图:(播放多媒体课件,观察信息窗,听故事)教师谈话:听听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教师提出问题:是啊,大家听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

这是怎么回事?谁来说一说?预设:(1)徒弟的手小,师傅的手大。

(2)师傅的手长,徒弟的手短。

(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肯定。

)教师小结: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比如同学们提到的尺子。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动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好奇中学会深入思考:阿福的新衣出现问题的原因到底在哪儿?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问题引发思考,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谈话:你们知道什么是一拃吗?教会孩子什么是一拃(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这一段的长度就是一拃。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学情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识厘米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是培养学生长度概念和度量衡意识的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1. 班级整体情况分析根据班级整体情况分析,本班学生对于认识厘米的基本概念掌握较好,能够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然而,在应用厘米进行实际问题解决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在比较物体长度时容易出现误差。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重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并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练习。

2. 个别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对个别学生情况的分析,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认识厘米的概念理解不深,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有一些学生在使用厘米尺测量时存在误差较大的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教材中关于认识厘米的内容主要包括:厘米的定义和符号表示、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比较物体长度等。

这些内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讲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2. 教材的优点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厘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度量衡意识。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 教材的不足教材在实际问题的应用方面相对较少,对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困惑和误差没有给予足够的引导和解答。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补充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理解厘米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掌握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学会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和步骤(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认识厘米的基本概念和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新课讲解:介绍厘米的定义和符号表示,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厘米的概念。

小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

”“小明的身高130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

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

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

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

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实践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课件、尺子,测量用的纸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快乐学习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的时候闹笑话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二、研讨学习,动脑思考(学生看完动画)师: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先讨论一下,一会儿发言。

(小组讨论)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师:我们想个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闹这样的笑话了呢?生: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应该用尺子去量。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一般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

(板书: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三、讲解学习,动手实践师:1厘米有多长呢?让我们拿出尺子。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识一下;请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和同位交流一下。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 等数)师:对,有数。

同学们读一读(生自由读)生:数字是按照由小到大排列的。

师:你们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生:是0师:0 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 表示什么?生:尺子上的0 表示起点师:对,0 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师:线叫刻度线,cm 就表示厘米。

小学数学_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关于学情的研究一、从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看。

一年级学生具备接近一年的数学学习经验,已基本适应集体学习生活并能遵守上课秩序和规则,同时大部分孩子都已经开始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直尺”他们并不陌生,生活中都见过或者接触过“直尺”,也知道它的用途,所以孩子们会觉得非常熟悉;但是“长度单位”却又十分抽象和陌生,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有关长度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这熟悉和陌生间,怎样调控好孩子们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又怎样恰到好处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二、从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难度看。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有两个难点需要突破:一是从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中提取出“长度”模型,孩子们理解所有物品都是有长度的。

二是理解长度单位,孩子们体会在测量描述的过程中,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并且建立长度标准之一——厘米的表象。

对于难点一,孩子们虽然没有知识基础但是却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受物体的长度,所以,这一难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没有问题,长度模型提取比较顺利,少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就可以借助可见形象展示,让孩子们看到任何物体都存在长度,借助形象直观的帮助孩子建立抽象的长度模型。

对遇难点二,一部分孩子通过听故事就可以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但是还总有一部分孩子需要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来体会理解,最后一部分孩子可能在以上基础上还是无法完全体会长度单位出现的必要性,就可以让这部分孩子参与进做一做的活动中,通过怎家活动体验来弥补生活经验或者其他方面的不足。

三、从学习准备来看。

数学学习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所以次教学内容不适合学生提前预习,但是我们提倡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鼓励孩子们体验物品的长度。

同时,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孩子,所以我们的教学准备要生动有趣,并且提供给孩子们一些便于操作发现的学具,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1.2.3.4.上课学生:30人,接受检测:30人。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信息窗1《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感知1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3、估测小棒的长度,初步形成的估计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感知 1厘米的长度;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感知1厘米的长度;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1.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学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呢?(讲故事)你们觉得这是怎么回事呢?怎样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呢?小结: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还规定使用统一测量标准的尺子,这样可以精确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2、老师这有许多尺子,你认识它们吗?学生介绍米尺、软尺、学生尺。

谈话:尺子可以干什么?这些都是我们用来测量的工具,尺子。

其中这一把尺子我们经常见到(直尺)。

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把尺子,仔细观察一下,上面都有什么?跟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学生认识尺子上的数字、刻度线和cm。

小结:cm是长度单位厘米的字母表示形式。

厘米是人们在测量较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二、借助素材,认识厘米(一)认识1厘米。

1.提问:1cm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跟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在尺子上找到的1cm。

)小结:看来我们的尺子上有许多个1cm,我们的尺子就是由这样1个1个1cm连接而成的。

只要是相邻的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之间,也就是相邻的两个数字时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受1厘米。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感受一下1cm。

你觉得1cm怎么样?(很短)3.谈话:老师为你们准备了1厘米的小木棒,你能找到吗?4.谈话: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没有长度大约是1cm的物体?同桌交流。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长度。

两个学生比高矮。

引出需要用到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2.出示课本情境图,分角色演阿福的新衣。

找原因。

3.量课桌。

(1)让学生用手量一量自己的课桌,然后,教师量,出现对比,4.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手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手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

)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先让学生猜,然后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一厘米有多长?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找一找:(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小棒、尺子、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数学小故事,想听吗?故事的名字叫《阿福的新衣》。

看谁听得最认真,最先考虑出故事中的提出的问题。

(PPT播放故事)这是怎么回事呢?师傅说三拃,徒弟也是按三拃来做的,为什么会做小呢?【设计意图】以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为素材,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师:那大家知道怎样就算一拃吗?看,像老师这样,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拃。

让我们来看看师傅和徒弟的一拃吧【展示图片】确实大小不一样,怪不得徒弟把衣服做小了。

追问:同学们,你有什么好办法帮阿福做出合适的衣服?学生:各抒己见师: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是吗?想法不错!学生:用尺子师:是啊,尺子可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好工具,生活中经常用到它呢。

【设计意图】体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以及尺子这一测量工具的方便。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认识尺子师:瞧,咱们手中的这种尺子叫直尺。

师:尺子上都有什么呢?赶紧用你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一下,并在小组里说一说,比比哪个小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开始吧!组内观察、讨论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数字——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刻度线——这些长短不一样的线叫刻度线,它们把尺子分成了好多大格和好多小格。

我们把它放大来看,这些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有的不长不短,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这就是一个大格,还有一些小格。

【边说边展示PPT】CM——你们组的小眼睛可真亮,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他小组的同学赶紧看一下你们的尺子上有吗?知道这两个字母表示什么意思吗?师:CM表示厘米【板书:CM 厘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板书:认识厘米】师:以前听说过厘米这个词吗?生1:·····生2:·····师:厘米用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设计意图】认识尺子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进行理、总结,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认识1厘米师:1厘米有多长呢?你能在尺子上找到一厘米的长度吗?【PPT随机展示1厘米】师:你有什么发现?小结:每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即1个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感受1厘米】那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感受一下,请拿出纸杯中绿色的小棒,放在尺子上比一比,它是不是一个大格的长度?那么这根绿色小棒的长度就是1厘米。

接下来,请你这样拿着1厘米的绿色小棒,从你们小组纸杯里迅速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开始吧!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寻找的结果?为什么不找它们呢?生:小棒太长·····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一厘米呢?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认识了一厘米,又找了这么多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关于1厘米你想说点什么?生:一厘米很短。

师:是啊,1厘米的长度很短,所以通常用厘米表示较短的物体长度。

【板书】【设计意图】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几厘米师:现在,大家已经认识1厘米了,你能很快说出尺子上所表示的是几厘米吗?师:【展示前3个】怎么想的?有什么发现?师:【展示第4个】小结:从0开始量,终点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或者,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4、学习测量师:刚才大家都认为纸杯里这根红色小棒的长度已经超过一厘米了,是吗?那它是几厘米长呢?不用尺子,你能先估计一下吗?可以借助1厘米长的物体,怎么才能知道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生:尺子师:哦~用尺子量,是个好主意。

你会吗?边量边想想怎样测量最准确。

然后把你的好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愿意到前面当小老师,教教大家怎样测量?一生演示正确量法。

一个演示错误量法我们通过大屏幕,把测量的方法再来看一遍······你学会了吗?5、测量一拃师:让我们用这种正确的方法量一下师傅和徒弟一拃的长度吧。

【PPT展示】学生说出各自的长度。

师:那我们的一拃有多长呢?像大屏幕上这样你也量一量吧。

6、练习师:看来大家都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你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请你测量三角形和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PPT展示】师:蟋蟀和蝈蝈听说同学们这节课学了这么多知识,非要请你们当裁判,瞧···【PPT展示】它俩得到了准确的答案,高兴的蹦走了···三、课堂小结,总结提升阿福听说,同学们帮小徒弟找到好办法了,又来做衣服,这次师徒俩用尺子来测量,你们看,衣服做好了,阿福穿上新衣正合适,他很高兴,还对咱们说谢谢呢。

你们高兴吗?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谁再来说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看谁总结的收获最多、最完整!《认识厘米》学情分析“认识厘米”这一内容,虽然在低段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但是学生对于这一内容并不是一无所知的。

在学生的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尺子,长度的概念,比如身高。

大部分学生对此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重要基础。

结合学生对于尺子的基础认识,以及脑中对于长度单位的模糊认识,有的放矢,让学生模糊的清晰化,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这部分内容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讲,内容新颖,贴近生活,学生较感兴趣。

知识上的内容大部分都能够接受并熟练掌握,对于蟋蟀跳远这一环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稍有困难,所以只让学生了解题的方法,对于理解力有限的学生不做硬性要求。

《认识厘米》效果分析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的学生。

此次听课人数为24人,主要从尺子的应用和厘米认识应用方面展开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第一题,考察的是尺子的使用,学生都已掌握的非常好。

第二题,出错率较高,实际简单测量操作也是学生的较弱环节,有的学生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而结果读成终点的数。

第三题,考察的是尺子上认识1厘米,几厘米,学生掌握的非常好。

第四题,考察的认识几厘米,有的学生用尺子测量,用尺子的开头量起,结果量的物体的长度不准确。

第五题,动手操作是学生的最薄弱的地方,学生不会用尺子量自己的一拃,因有的学生的尺子长度短,学生在量时尺子不够一拃,一尺不够不知道接着量,也不知道两次量的加起来。

改进措施:可以在学习了身体上的尺子后再做。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积极投入探索活动中。

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材设计了大量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从直尺上找1厘米,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测量一拃的长度,测量线段的长度等活动都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1厘米的长度观念,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利用工具测量物体长度和估计物体长度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计意识。

如估测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培养学生估的意识,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运用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在这里不教直线,只教线段,用3个直观图直接形象地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表象。

测评练习2、请你准确测量出线段的长度( )厘米( )厘米《认识厘米》教学反思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用数学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为素材,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尺子这一测量工具的方便。

2.体现两个“转变”(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竖线(刻度线),厘米(cm)(这把尺子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8到刻度9、有刻度11到刻度12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练习纸线段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

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用尺子开端有磨损掉一部分或折断一部分的情况下,怎样用这根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环节。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找出好方法,用终点的刻度减去起点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这节课知识量大,头绪多。

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