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第三章海洋与陆地大洲和大洋复习教案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海洋与陆地复习课 教案
海洋与陆地复习课第一节海陆分布《第二节海陆变迁》教案根据地图册图“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试着找找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
(1)第一种是相互碰撞(运动方向相对)的板块边界,常形成________,例如:右图①处的喜马拉雅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
右图②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
右图③处的科迪勒拉山系是______板块、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互挤压形成。
(2)第二种是相互张裂(运动方向相离)的板块边界,常形成_____,例如:右图④处的红海是____板块和_____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
中国、日本和英国哪个国家是多地震的国家?为什么?学生课前收集著名火山或地震(如日本富士山、中国唐山大地震、汉川地震等)及其所造成损失的数据资料或图片,在班上进行交流。
假如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做才对呢?分组讨论。
让学生通过讨论地震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方式,增强灾害意识和生命意识。
板书:三、板块运动1 .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2 .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3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4 .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稚山火山地震带板书设计一、海陆的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1、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2、证据:(1)古老地层的相似性(2)生物化石的相似性(3)大陆边缘的吻合性三、板块运动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2、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4、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稚山火山地震带。
大洲与大洋教案5篇
大洲与大洋教案5篇大洲与大洋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拟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殊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熟悉地球外表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过程和根本观点,培育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争论的话题,组织争论,鼓舞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学问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
由于有了地球学问的和图学问,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叙述三局部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
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局部,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详细化。
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消失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拟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学问。
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
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
2。
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水道、海峡)3。
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比照。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局部,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分。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特点;(2)了解陆地和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掌握地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加深对陆地和海洋的认识;(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1)陆地的分布:大陆和岛屿;(2)海洋的分布:大洲和大洋。
2. 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1)陆地的面积和比例;(2)海洋的面积和比例。
3. 陆地和海洋的利用(1)陆地的利用:农业、工业、城市等;(2)海洋的利用:渔业、航运、海底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3)陆地和海洋的利用。
2. 教学难点:(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2)陆地和海洋的利用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 比较法: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分析其差异;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陆地和海洋的利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2)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陆地和海洋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2. 教学新课:(1)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2)介绍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让学生掌握相关数据;(3)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利用,举例说明各种利用方式。
3. 课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填写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2)让学生绘制一张简单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图。
4. 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陆地和海洋的利用方法;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
《大洲及大洋》复习教学案
一) 世界七大洲,四大洋⑤⑥⑦⑧⑨⑵ 地球上分海洋,陆地 ⑶⑤和⑥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①与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 ④与⑤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 ⑷ 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
⑸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最大的大陆是。
⑹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⑺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有海峡,欧洲与非洲之间有海峡 海陆变迁1、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有和2、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 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 开始破裂,“碎块”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万年以前, 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 洋的基本面貌。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大板 块组成。
2、板块处于不断的之中。
3、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和板 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 较。
基础知识梳理 说出上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4、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5、安第斯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6、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7、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二)疑点记录:(三)疑难解析动动手:我来填一填 读六大板块示意 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 所代表的板块名 称:A ________ B______ C___ D___E ____F _______( 2)图中①处是 ________ 火山、地震多发地带。
( 3)②处有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_______ ;此 山脉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 8、 地震前兆: 1、动物反应异常; 2、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 常; 3、有地光和地声。
防震: 1、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 2、躲在坚固 的家具下;3、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典例剖析。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授课内容《大洲和大洋》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授课内容新授课授课时间45分钟课标解读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课标解读行为条件为“阅读世界地图”通过地理工具,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描述”“说出”行为动词要求到达知识的了解程度。
内容拆分:一方面了解海陆分布状况;另一方面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包括轮廓形状、相对位置。
教材分析教材体系本节内容位于初中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内容。
教材结构教材内容呈现总分结构,总说海陆分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以及从不同视角分析分布状况;分说陆地分为七大洲,以及各州界限;海洋分为四大洋以及与大洲的相对位置。
学情分析地理兴趣初一年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大洲和大洋作为地球的主要地理单元,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关的事物。
地理知识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地理知识相对较少,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较为初步。
在学习大洲和大洋知识时,很多概念和内容都是全新的,需要教师从基础开始讲解,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能力初一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大洲和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分布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但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记住大洲和大洋的主要特征、名称、位置等基本信息。
教学目标1.通过地理资料,从不同视角说出海陆分布情况。
2.利用地图,准确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并说出周边地理事物3.通过世界地形图,准确指出说出州界的地理事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从不从视角指出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状况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地理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卫星图片,引出“水球”【教师提问】为什么从卫星上看海洋面积多,不叫“水球”而叫“地球”呢?又有多少面积的水域呢?学生跟随教师的提问,思考展示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讲授环节一:我在哪?【教师提问】请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在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限,主要生活在陆地上,通过直观感受,陆地是他们最为熟悉和赖以生存的地方。
海洋与陆地教案-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三篇:海洋与陆地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有海洋、陆地两大部分,分别从海陆分布、七大洲、各大洲界线和四大洋这四个点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地球。
本节知识在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中属于容易题部分,知识难度较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能力,让学生学会看图、用图。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山区学生基础薄弱人数较多,虽然本节课为复习课,但还会有部分同学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
通过导学案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关知识体系,再通过学习查缺补漏,进一步延伸知识点。
让学生学会看图、用图,从而克服不会读图、用图的瓶颈。
最后,通过完成相关中考真题,来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
三、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通过读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能力。
4、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1、识记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及主要洲界。
五、教学难点:1、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用具地球仪、贴图八、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自主学习法,读图法。
九、教学过程:第三篇:海洋与陆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一起来学习海洋与陆地这一篇章,苏联宇航员在太空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二)、教学目标展示: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请同学阅读。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通过读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能力。
(4)、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初中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
初中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2.教学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
提问: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2.探究大洲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七大洲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分组讨论:七大洲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界线。
展示七大洲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的位置。
3.探究大洋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分组讨论:四大洋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界线。
展示四大洋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四大洋的位置。
4.案例分析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提问: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与地球的板块构造有什么关系?5.实践活动让学生绘制一张世界地图,标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分组交流:分享绘制地图的过程和心得,讨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提问: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理知识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四、课后作业1.复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2.利用地图,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界线。
3.思考: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地图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界线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初中地理大洲与大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理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2.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地球仪、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乐曲与地理的关系。
(2)讲述乐曲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2. 探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概念(1)通过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
(2)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1)引导学生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挂图,让学生自主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地指出它们的位置。
4. 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位置(1)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动手拼出七大洲的轮廓。
(2)讲解七大洲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理解七大洲之间的相对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6. 作业布置(1)绘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图。
(2)撰写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名称及分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2)能够列举出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能够解释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和分析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2)通过实例,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形成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2)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
(3)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
(2)陆地和海洋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有陆地和海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分享各自的观点。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2. 写一篇短文,描述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调查身边的海洋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内容:1. 陆地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 海洋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中脊。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陆地和海洋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多样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各种陆地和海洋类型的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各种陆地和海洋类型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陆地和海洋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陆地和海洋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3.1+大洲和大洋+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总结自己学习的不足和改进大学新生作文《我的学习总结:不足与改进》篇一《课上那些事儿:注意力不集中的“恶果”》进了大学,我发现自己学习上有不少毛病呢。
先说这上课吧,我的注意力就像个调皮的小兔子,老是到处跑。
就拿上次的英语课来说,老师在讲台上叽里呱啦地讲着那些语法知识,我刚开始还能跟着听一听。
可是没一会儿,我就开始走神了。
眼睛盯着黑板,心里却想着昨天晚上玩的游戏,想着要是当时我在游戏里换个策略,肯定就能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听到老师叫我的名字,我一下子就懵了。
我周围的同学都憋着笑呢,我尴尬得脸都红了。
老师问我刚讲的那个语法点怎么用,我哪知道啊,只能低着头,像个犯错的小鹌鹑一样站在那里,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
这注意力不集中可不行啊,知识都从我的耳边溜走了。
以后我打算每次上课前先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书包的最底层,让它离我远远的,免得又勾引我去看一些有的没的。
而且我想跟着老师的节奏做笔记,就算有时候思想开小差了,写笔记的时候也能把注意力拉回来一些。
篇二《图书馆里的“寂寞”:拖延症的打击》大学的图书馆是个好地方,可我在学习上还有个要命的问题就是拖延症。
我计划得挺好,每周都要去图书馆把专业课的书看一部分,做做读书笔记。
但是真正到了要做的时候,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比如说上周末,我背着重重的书包去了图书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
刚坐下来的时候,心里想着,今天一定要把那本《高等数学》的第一章看完,还在本子上列了个简单的计划。
可是翻开书,看了没几行字,我就觉得有点无聊了。
我开始东张西望,一会儿看看旁边人在看什么书,一会儿又掏出手机刷一刷有没有新的消息。
我看着图书馆里大家都在埋头学习,只有我在这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
就这样,一上午过去了,我的书还停留在那几页。
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也快要到吃午饭的时间了,我这一天的学习计划算是彻底失败。
这拖延症太可怕了,我得改。
我想下次来图书馆的时候,把手机就干脆放在宿舍不带过来。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第一章节:复习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回顾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及其特点。
2. 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1. 陆地的定义和特点: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
陆地具有固定的位置,表面多为固体,有山脉、平原、高原等地形。
2. 海洋的定义和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占地球表面的70%。
海洋具有广阔的面积,表面为液体,有各种海洋生物和丰富的资源。
3.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全球共有七大洲,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海洋则被分为四大洋,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洋。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请学生回答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学生展示: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陆地和海洋的理解,包括图片、地图等资料。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分析各大洲和四大洋的特点。
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第二章节:复习陆地的地形和气候教学目标:1. 回顾陆地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掌握不同地形区的气候类型。
教学内容:1. 地形的分类: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脉、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2.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形对气候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山脉可以阻挡冷空气和湿润气流,形成不同的气候区。
3. 气候类型的分布:根据各地的地形和纬度,地球上的气候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请学生回答地形的分类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学生展示: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陆地地形和气候的理解,包括图片、地图等资料。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形区的气候类型,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幅世界气候分布图,标注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第三章节:复习海洋的特点和生物教学目标:1. 回顾海洋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1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2课时)一、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2.阅读世界地图,说出四大洋的分布。
二、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能够根据地图,说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描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综合思维:通过观察地图,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分析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情况。
3.人地协调观:认识大洲和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海洋、陆地等环境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地球仪或相关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描述世界的海陆面积比例和分布特点;识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及其相对位置关系。
2.难点:识记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分析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四、教学方法读图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从太空中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水球”。
古人在给地球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观点。
教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地球看上去是“水球”的奥秘,去认识地球的海洋和陆地。
【新课讲授】一、海陆分布1.海洋与陆地阅读课本44页第二段文字,说说: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观察地球仪我们可以发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形成海洋;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成为陆地。
2.海陆面积的比例阅读课本44页第二段文字及图3.2,描述:海陆面积的比例?根据计算,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约占29%(图3.2)。
概括地说,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3.海陆分布(1)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45页,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从地球仪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地球上广大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则被海洋分隔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而且世界的海陆分布也很不均匀。
(2)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集中在哪个半球?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大洲和大洋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要充分借助地图展现海陆分布差异,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组织学生绘制七大洲分布图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难点: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麦哲伦环球航行图片,从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到16世纪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在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海陆的探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表面的大洲与大洋。
借助图片和讲解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阅读教材第44页图3.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总结地球的海陆分布面积。
学生:地球表面海洋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
也就是说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教师:展示“世界北半球和南半球”“世界东半球和西半球”、第45页图3.3陆半球和水半球,分小组合作讨论,总结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学生:从南北半球来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分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西半球。
教师延伸:无论怎么划分,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同学们可以观察“陆半球”和“水半球”中的海陆比例。
那么,为什么叫“地球”而不是“水球”呢?学生讨论:古人开始生存在陆地上,并不知道地球表层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因此起名为“地球”。
效率。
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大陆和岛屿教师: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最大的是亚欧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2)能够解释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3)能够区分大陆和岛屿、半岛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通过实例说明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3)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大陆、岛屿、半岛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1)大陆漂移假说;(2)板块构造学说;(3)海陆变迁的实例。
2.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1)地球上的海洋;(2)大陆和岛屿;(3)半岛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2)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1)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2)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区分。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海陆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特点;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特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2)提问:你们知道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吗?2.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1)讲解大陆漂移假说;(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3)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
3. 分析地球上的海陆分布:(1)介绍地球上的海洋;(2)介绍大陆和岛屿;(3)介绍半岛的特点。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陆地和海洋形成原因、海陆分布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大陆、岛屿、半岛概念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地球海陆分布图,并简要阐述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
初中地理教案大洲大洋
初中地理教案大洲大洋教学目标:1. 了解全球的大洲和大洋分布情况,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特点。
2. 能够识别世界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对地球的认识。
教学重点:1. 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特点。
2. 世界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的识别。
教学难点:1.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
2. 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标示大洲和大洋。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挂在教室墙上。
2.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或黑板,展示地球仪上的大洲和大洋图像。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大洲和大洋,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大洲和大洋的认识。
二、讲解大洲和大洋(20分钟)1. 讲解大洲的定义和特点:大洲是指地球表面上面积较大、地理环境相对一致的陆地。
全球共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2. 讲解大洋的定义和特点:大洋是指地球表面广阔的海洋区域,全球共有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洋。
3. 用PPT或黑板展示各大洲和大洋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位置和特点。
三、互动环节(15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用粉笔或白板笔在世界地图上标示出各大洲和大洋。
2. 让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洲或一个洋,向世界地图上标示出该组负责的洲或洋。
3.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大洲和大洋的认识和标示过程中的发现。
四、总结和复习(10分钟)1. 总结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 复习世界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的识别方法。
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示出各大洲和大洋,并写一篇简短的文章,介绍自己绘制世界地图的过程和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互动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全球的大洲和大洋分布情况,掌握了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特点。
在互动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考地理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 海陆的变迁复习教案1
海陆的变迁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1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二)海陆分布不均
1.南北半球看海陆
2.东西半球看海陆
3.水陆半球看海陆
4.动手操作:一同学用手转动地球仪,另一同学随机喊“停”,并用手指触碰到地球仪的任一地方,记录触碰到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探究二:七大洲
(一)认识七大洲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等相关概念
2.七大洲面积及轮廓识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读图分析: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冰洋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陆地主要集中在陆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归纳总结: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半球,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学生操作并记录结果:
学以致用:
说出你所知道的大陆、半岛、岛屿名称
想象记忆:说出七大洲的轮廓特征,并按面积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记忆比拼:
”小组合作完成,组内交流
展示成果:
思考回答:一般以天然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峡为界;有的以人工开凿的运河为界。
成果展示:
学以致用:
说出你所知道的海、洋以及海峡的名称
读图识记:找出四大洋,并识记位置
分析总结:太平洋面积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北冰洋面积最小,主要位于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慧眼识图:
太平洋:五洲围一洋;大西洋:五洲围一洋;印度洋:四洲围一洋;北冰洋:三洲围一洋
小组合作完成:
搜集资料,交流共享:。
初中大洲与大洋教案
初中大洲与大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的名称;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学生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听音乐:《高山流水》教师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乐曲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个大洲和大洋吗?它们分别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并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学习大洲和大洋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的概念和特点。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2. 教师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讲解它们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四、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填图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结合地球仪和地图,复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
2.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提问、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部分学生在地图判别方面仍需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多媒体设备、七大洲和四大洋动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
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课件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
概括来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
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第二课时: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
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课件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
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
东半球主要有那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来。
重点指导学生读图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
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